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弥散张量成像对国内中老年脑梗死运动功能预后评估的Meta分析

    作者:赵津京;王凯;陆高平;须瑞;陈丰;杨雪莲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国内中老年脑梗死疾病运动功能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2015年12月前国内公开发表的一次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效应指标值进行合并统计,画出森林图,并进行倒漏斗分析,部分文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检索出有效文献46篇,依据试验设计分为3组:队列研究组文献中,发病后至12周梗死灶各向异性分数( 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的变化有减小趋势,发病4周FA值变化较发病1周、12周均小;半随机研究文献中,脑梗死患者同侧内囊后肢、大脑脚、皮质脊髓束与健侧相应部位相比,平均FA值明显下降( P<0.05);横断面研究文献中,DTI能够直接观察到白质纤维束的变化并评估肢体运动功能。结论发病4周后DTI中FA值变化趋于稳定,可更好地与肢体功能评估工具匹配用于疗效预测,但国内相关文献稳定性和可信度尚需提高。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早期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杨涛;张春艳;程敬亮;刘康永;范晓军;王伟;张叶;刘飞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早期帕金森病(P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早期 PD 患者18例、正常志愿者18例,同时行头部 MRI 平扫及 DTI 检查,观察两组双侧丘脑、尾状核头、黑质、壳核及苍白球的 FA 值、ADC 值。结果:两组间双侧丘脑、尾状核头及黑质的FA 值比较,早期 PD 组较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间壳核及苍白球的FA 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间各感兴趣区(ROI)的 ADC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丘脑、尾状核头及黑质的 FA 值有助于 PD 的早期诊断,DTI 可为 PD 的早期诊断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颈椎病脊髓损伤的临床诊断研究

    作者:陈蕾;赖文娟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脊髓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健康志愿者42例作为对照组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4例进行颈椎常规MRI及弥散张量成像,分别测量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DC)、部分各向异性(FA)值,并显示其弥散张量纤维束(DTT).结果 正常组的平均ADC值为(830.34±215.86)×106mm2/s,平均FA值为(536.03±40.00)×10-3.颈髓慢性损伤患者平均ADC值为(1107.60±47.55)×106mm2/s,较正常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FA值为(425.91x±59.48)×10-3,较正常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较常规MRI成像能早期显示颈椎病脊髓的损伤,ADC值、FA值、DTT图是检测早期脊髓损伤微观结构的敏感指标.

  • 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脑组织弥散张量成像与免疫组化染色观察

    作者:李上勋;黄雯;段祎杰;邢景军;丁扬;杨怡;周亦武

    目的 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模型伤后不同时间大脑白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弥散参数和β-APP、NF6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变化.方法 建立SD大鼠Marmarou DAI模型,分别于伤后3、12、24、72 h行DTI扫描,获取大鼠胼胝体、内囊和外囊弥散参数;比较相应部位β-APP单位面积阳性轴索数及阳性染色面积百分比,NF68平均光密度的伤后变化.结果 实验组胼胝体、内囊和外囊轴向弥散(AD)、各向异性分数(FA)伤后逐步下降;β-APP单位面积阳性轴索数量、阳性染色面积百分比及NF68平均光密度伤后逐步增加.相关分析证实AD、FA值与β-APP、NF68变化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DTI弥散参数可作为DAI早期诊断的生物标记物.

  • 脑震荡后综合征及其客观评定技术的发展

    作者:赵虎;亢明

    脑震荡后综合征诊断具有很大的争议性.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后脑震荡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涉及神经损伤和心理社会因素.迄今,已有大量的研究对现有的检查方法或工具(包括精神检查、常规CT和核磁共振、神经心理学测试和神经生化检查)的评定和诊断价值进行了分析.轻度创伤性脑损伤的受损部位主要分布在灰白质交界附近和大脑深部中线结构,由于大脑损伤的弥漫性,常规影像学检查无阳性发现.本文对脑震荡后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诊断现状及争议、常规诊断技术、新型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震荡后综合征和轻度创伤性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及展望进行了综述.现代大脑成像技术可无创定量评定大脑损伤,并可能成为脑震荡后综合征诊断及法医学鉴定更敏感和更有前途的评定工具.

  • 早发精神分裂症的钩束磁共振弥散张量FA值变化及意义

    作者:杨毅;何明颖;黄莹;钱绍文;陈自谦

    目的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早发精神分裂症(EOS)患者的脑部钩束进行研究,探讨其白质微结构改变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使用西门子3.0 T磁共振对25例EOS患者和18例正常人进行脑部DTI检查,将得到的双侧钩束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EOS患者左右侧钩束的FA值分别为0.55±0.14和0.57±0.13.相比对照组,EOS组左右钩束FA值显著增加(左侧:P=0.001,右侧:P=0.002).结论 钩束的FA值异常有助于早发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诊断和鉴别.

  • 基于纤维束骨架空间统计方法对内侧颞叶癫痫患者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作者:席继辉;王晓阳;肖慧;常晓腾;王蕾;陈自谦

    目的 运用基于纤维束骨架的空间统计方法(TBSS)分析内侧颞叶癫痫(MTLE)患者全脑白质纤维束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方法 选择24例右利手MTLE患者(左侧MTLE 12例,右侧MTLE 12例)及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与之相匹配的12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使用西门子3.0 T Trio Tim磁共振扫描仪对研究对象行DTI扫描.使用TBSS法分析白质纤维束的部分各向异性(FA)及平均弥散率(MD).结果 患者脑白质纤维束FA值显著降低,MD值显著增高.左侧MTLE组双侧大脑半球白质纤维束均有FA值减低,右侧MTLE组FA值减低的脑区主要集中在右侧;左侧MTLE组双侧大脑半球白质纤维束MD值均有升高,而右侧MTLE组MD值增高的区域全部集中在右侧.结论 内侧颞叶癫痫患者脑白质微结构存在一定的变化.左侧MTLE患者白质纤维束呈双侧性改变,右侧MTLE白质纤维束的变化多位于患侧.患侧钩束DTI参数的异常可能在MTLE的定侧诊断方面具有应用价值.

  • 1H-MRS与DTI在MHE星形细胞代谢评估中的价值

    作者:袁文昭;邓德茂;段高雄;武莹莹;蒙建兴;李敏

    目的 探讨轻微型肝性脑病星形细胞代谢物含量与细胞水肿的关系.方法 对12例年龄相近临床诊断为轻微型肝性脑病的患者行1H-MRS及DTI扫描,采用单体激励回波采集序列(STEAM)行右侧基底节区1H-MRS扫描,分别计算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肌醇(mIns)及谷氨酰胺复合物(Glx)峰下面积,并计算与Cr的比值:NAA/Cr、(Cho+mIns)/Cr及Glx/Cr值.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技术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S-EPI),其感兴趣区与1H-MRS一致,测量参数为平均扩散率(MD),将MD值与1H-MRS所测NAA/Cr、(Cho+mIns)/Cr及Glx/Cr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NAA/Cr、(Cho+mIns)/Cr及Glx/Cr与MD值均呈低度相关,r值分别为0.144、-0.286、0.108 (P均> 0.05).结论 MHE患者的星形细胞代谢物的变化不能直接反应细胞水肿的程度,代谢物的含量不能直接完全反映病理生理变化.

  •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和进展

    作者:魏梁锋;王守森;陈自谦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ies,SCI)是由外伤、脊柱退行性变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与功能损害,导致损伤水平以下完全或不完全性脊髓运动、感觉、括约肌功能障碍,给社会与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和经济损失.脊髓损伤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前者主要包括脊髓水肿、髓内出血、脊髓受压和脊髓横断,后者主要有脊髓软化、继发空洞形成、陈旧性血肿、瘢痕纤维化、粘连、脊髓萎缩等.慢性脊髓损伤常取决于急性期损伤的程度及治疗情况.

  • 缺血半暗带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作者:张若楠(综述);张雪峰(审校)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是临床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是其主要特点。快速溶栓及干预治疗可以对预后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缺血性半暗带(ischemic?penumbra,?IP)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医学影像方面,尤其是磁共振的多种序列,对IP的研究也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为临床提供了直观个体化的影像学信息,笔者就这些检查序列的应用作如下综述。

  • 视频脑电图联合弥散张量成像诊断和定位MRI阴性的颞叶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

    作者:郭韬;郭非

    目的 探讨影像学表现阴性的颞叶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的诊断和定位方法,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联合应用视频脑电图和弥散张量成像检查,通过视频脑电图特异表现,联合应用表观弥散系数值、部分各向异性值、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诊断和定位影像学表现阴性的颞叶FCD.结果 FCD区域的视频脑电图主要表现为棘波、尖波和阵发性或节律性的棘波活动,慢波出现较少或没有.FCD区域的表观弥散系数值较对侧显著升高,而部分各向异性值明显低于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38例患者依据视频脑电图和弥散张量成像确定的颞叶FCD范围行手术切除.病理回报为FCDⅠA型11例,ⅠB型13例,ⅠC型10例,ⅡA型4例.术后随访12~26月,本组患者Engel'sⅠa级7例,Ⅰb级16例,Ⅱ级10例,Ⅲ5级.结论 联合应用视频脑电图和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可以准确定性、定位影像学检查阴性的颞叶FCD,为精确切除致痫灶,提高颞叶癫痫控制率提供保障.

  • 弥散张量成像对基底节区胶质瘤手术的临床意义

    作者:周德祥;林晓风;詹升全;周东;唐凯;王鹏;郭文龙;秦琨;李炎稳;毛承亮;郑聪颖;彭超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对指导手术切除基底节区胶质瘤及降低致残率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9~2014年间我科收治的48例基底节区胶质瘤患者,术前行MRI+DTI,用纤维束示踪方法重建出锥体束,明确肿瘤和锥体束的三维空间结构关系,以避开锥体束设计手术入路,按纤维束受肿瘤侵袭程度指导手术切除肿瘤范围,术后评估神经功能状况.同时选取同期30例基底节区胶质瘤未行DTI的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了解两者两组全切率及术后4周KPS评分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镜下全切19例,次全切7例,部分切除4例,全切率63.3%;DTI组镜下全切29例,次全切13例,部分切除6例,镜下全切率60.4%,两组镜下全切率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KPS评分为77.67±19.09分;DTI组KPS评分为87.29±14.84分,两组KPS评分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DTI检查对指导手术切除基底节区胶质瘤有重要临床意义,起到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提高术后生存质量的作用,但无提高肿瘤全切率.

  • 弥散张量成像对意识障碍患者诊断与预后评估的作用

    作者:陶庆霞;杨艺;何江弘;王路斌;夏小雨;王翀;王勇;徐如祥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对意识障碍(DOC)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各指标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临床诊断为DOC的患者[植物状态(VS)患者56例,微意识状态(MCS)患者19例]进行弥散张量扫描,分别收集脑干、丘脑、皮层下三个相关的感兴趣区域评价FA、MD等指标数据.对不同意识状态的两组的参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将感兴趣区的各向异性(FA)、平均弥散率(MD)均值与临床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VS组FA值明显低于MC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D值则高于MC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兴趣区(脑干、皮层下,丘脑)FA值和MD值与CRS-R评分具有较好相关性,尤其是丘脑部.结论 DTI对于DOC影像学分级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意识障碍程度越重,MD值越高,FA值越低.

  • 弥散张量成像在意识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杨艺;吴月奎;夏小雨;张昊驹;尹霄霄;何江弘;戴宜武;徐如祥

    弥散张量成像(DTI)是一种非侵袭性的核磁成像技术,能够识别传统CT和MRI难以发现的脑微观结构改变,特别是神经纤维束变化和方向,目前DTI已成熟地应用于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中,能为严重脑损伤患者发现物标志物并且预测预后提供参考,DTI也在意识障碍的诊断和预后预测领域进行了很多探索研究。

  • 弥散张量成像在神经肿瘤外科的临床应用现状

    作者:魏大年;陈忠平

    由于神经肿瘤解剖部位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神经肿瘤外科不同于其他肿瘤外科.首先,因为有颅骨的限制,取得神经肿瘤的病理标本比较困难,其次,神经外科的大特点是要尽量切除肿瘤而保留神经功能,所以影像学检查对于神经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十分重要.近来得到迅速发展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能够在活体显示脑肿瘤和白质纤维的相互关系,对制定治疗计划很有帮助.虽然目前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已经在神经外科领域显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本文简单介绍了DTI的基本原理,并回顾目前DTI在神经肿瘤专业方面的应用现状.

  • 颞叶白质纤维束与神经外科手术策略

    作者:魏大年;谢传淼;陈忠平

    颞叶参与很多高级神经活动,如认知、情感、记忆、定时定向、语言等功能.颞叶依靠白质纤维束与大脑其它部位建立的广泛联系来完成其复杂的神经功能.临床上涉及颞叶的神经外科手术非常常见,因此,掌握颞叶内主要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和功能有利于更好的制定手术计划,尽可能减少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可以清楚显示白质纤维束的解剖结构.本文复习文献报道,结合我院DTI影像介绍颞叶重要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功能以及在颞叶肿瘤手术策略的参考.

  • 高血压对健康老年人大脑网络特征的影响

    作者:田苗;林岚;赵寅;吴水才

    高血压已成为当今社会影响人类健康的十大疾病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高血压患者基数和比例的不断扩大,高血压对大脑认知功能的影响已成为临床研究的一个热点.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在认知功能未受损情况下,已存在大脑加速老化和脑网络的异常.本文基于30例健康老年人和30例高血压患者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通过构建脑网络对高血压患者的脑网络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的全局网络特征与健康人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在局部网络上存在异常现象.这些局部异常可能为高血压患者大脑加速老化提出新的解释.

  • DTI脑网络中枢节点识别方法的比较

    作者:靳聪;林岚;张柏雯;赵一平;吴水才

    人脑的认知活动是通过大脑脑区活动协同完成的。脑网络分析可以确定性地发现在脑网络通讯中决定网络通讯效率,并支持广泛的认知任务的大脑中心枢纽。在本文中,我们专注于脑中枢节点识别方法的比较。75例健康老年人的脑网络局部特征:节点度、中心介数、网络脆弱性和复合参数被用于中枢节点识别。结果显示不同识别方法识别的中枢脑区存在高度相关性。

  • DTI在脊髓华勒氏变性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李洪梅;叶靖;吴晶涛

    目的:探索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脊髓华勒氏变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脊髓受压损伤患者35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分别行常规MRI扫描和横轴面DTI成像。采用GE FUNCTOOL软件包在FA图上分别测量脊髓受压邻近部位及对照组脊髓感兴趣区部位的FA值,将病例组与对照组FA值分别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脊髓受压邻近部位的 FA 均值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1)。结论:DTI 技术对脊髓受压损伤早期发生的华勒氏变性改变较敏感,对脊髓压迫症能提供有价值的量化信息。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陈蕾;刘国利;王大维;陈延杰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4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和5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常规MRI及弥散张量成像,分别测量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部分各项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并显示其弥散张量纤维束(diffusion tensor tracking,DTT).结果 正常组的平均ADC值为(830.34±215.86)×106mm2/s和平均FA值为(536.03±40.00)×10-3.颈髓慢性损伤患者平均ADC值为(1107.60±47.55)×106mm2/s,较正常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FA值为(425.91±59.48)×10-3,较正常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较常规MRI成像能早期显示脊髓的损伤,ADC值、FA值、DTT图是检测早期脊髓损伤微观结构的敏感指标.

886 条记录 44/45 页 « 12...3738394041424344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