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在脾胃湿热证大鼠舌诊中的量化研究

    作者:曾常春;董海新;钟会清;周正;郭周义;刘颂豪

    究中,我们复制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将OCT技术应用于大鼠的舌体表面层次结构显微检测,通过对大鼠舌苔及舌苔下浅表舌体组织在体、动态的显微成像观察,量化性分析脾胃湿热证候舌诊的特征性改变,并报告如下.l材料与方法1.1 动物8周龄SD大鼠20只,雌雄不限,购自广州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1.2分组与造模将实验大鼠随机分成2组:模型组(10只)与正常对照组(10只).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的复制根据参考文献采用复合因素法:即饲以高脂高糖饮食加白酒,其中油脂与白酒隔日交替,然后放入温度为32℃±2℃、相对湿度为95%的人工气候箱中2h,共3周,而正常对照组给予假性处理.

  • OCT技术在人脑组织成像中的运用研究

    作者:陈拓宇;韩宏彦;陈国强;左焕琮

    目的 研究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新鲜人脑标本上对脑灰质、白质等组织的成像对比,探索其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利用OCT设备, 对手术切除的影像学未见明显异常的颞叶癫痫病患者的颞前叶脑组织进行OCT扫描成像,并将脑灰质、白质的OCT图像进行比较.结果 新鲜人脑组织OCT成像中,灰质较灰暗而光穿透深度较深;白质明亮而光穿透深度较浅.对于大脑表层的成像能辨别出小血管、蛛网膜下腔等结构.结论 OCT图像与生物组织学图像高度关联,不同组织的光学特征也明显不同.新鲜人脑标本的OCT成像上,根据信号强度与衰减特征可以非常清楚地区分脑的白质和灰质.在改进OCT的探头设计和进一步提高分辨率后,可以用于指导神经外科手术.

  • 脑功能光学成像技术及医学进展

    作者:罗湘建;任力锋;张阳德;李建国

    本文较全面论述了目前发展中的脑功能光学成像技术:脑功能的内禀光学成像、神经元活动相关信号方法、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无损伤脑功能内禀光学成像等方法的原理、成像特性及相关新医学研究进展.

  • 高速线扫描OCT的可行性与光学成像特性的研究

    作者:李刚;任钊;林凌;吴开杰;郑羽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是一种迅速发展的非侵入式、高分辨率医学层析成像技术.由于传统时域点扫描方式的OCT系统的成像速度慢,难以用于活体的实时成像.介绍了基于线扫描方式的时域OCT系统,这种扫描方式可以无需横向扫描直接得到二维层析图像.为验证基于线扫描方式的时域OCT系统的可行性及得到其设计基本参数,借助Zemax光学设计软件模拟该系统的干涉效果,分析线扫描时域OCT的成像特性.研究表明,这种线扫描OCT在3 mm的横向扫描宽度时,可以比传统点扫描方式快二百余倍.

  • 大鼠耳部微血管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研究

    作者:赵士勇;俞信;黄乃艳;邱海霞;周扬;王天时;薛平;顾瑛

    目的 探讨自行研制的光纤型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0CT)系统诊断皮肤微血管疾病的应用前景.方法 以大鼠耳部皮下血管作为鲜红斑痣模型,应用0CT系统对大鼠耳部皮肤进行成像.将OCT扫描图像与大鼠耳组织病理学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大鼠耳组织病理学图像进行比较,0CT图片可清晰分辨大鼠耳部皮下微血管,并可得到血管直径及深度的量化信息.结论 OCT对鲜红斑痣等皮肤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 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前后房角镜与OCT观察对比

    作者:廖武;曾广川;肖琛辉;谭叶辉;刘方梅

    目的:评价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前后房角镜与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观察对比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帮助。方法23例(26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分别行视力、眼压、前房、裂隙灯、房角镜、OCT等检查,对比分析术前术后情况及二者检查情况。结果23例(26眼)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术后眼压为(15.53±4.61)mm Hg(1 mm Hg=0.133 kPa),低于术前的(37.30±3.29)mm Hg (P<0.01)。术前及术后4个对应方位进行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OCT房角检查与房角镜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好。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有效治疗途径,可作为治疗这类疾病的首选方法之一。房角镜、OCT房角检查具有一致性。

  • 应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对脾胃湿热证大鼠舌象的量化分析研究

    作者:曾常春;董海新;周正;郭周义;钟会清;刘颂豪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设备对脾胃湿热证大鼠的舌苔及舌质进行在体的显微层析成像与舌象指标的量化研究,探讨脾胃湿热证模型舌象在显微检测方面的变化规律以及光学相干层析成像于舌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复合因素复制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应用自行装置的光学相干层析成像设备,以Lab VIEW编写软件操作平台,进行大鼠舌上表面的在体显微成像检测,并对舌苔的相关参数进行量化处理分析.结果 从大鼠舌表面显微成像中能够清楚地分辨出舌苔层、舌苔舌体连接层与舌体层结构,与组织学检测大鼠舌显微结构结果显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脾胃湿热证大鼠的舌象各部位的舌苔厚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舌体部津液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脾胃湿热证模型的舌象在显微检测上具有特征性的改变,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在大鼠舌象中能进行成像研究,并可能实现一定的量化研究.

  • 应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对大鼠舌的在体显微检测研究

    作者:曾常春;钟会清;刘汉平;郭周义;何永红;Ruikang K Wang

    目的 应用自行装置的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设备对大鼠舌苔与舌苔下浅表组织进行在体的显微成像研究,为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在中医舌诊的应用可能性与其价值进行初步的探讨.方法 应用OCT,以Lab VIEW编写软件操作平台,将大鼠舌上表面进行显微成像检测,并对舌苔的某些观测内容进行量化处理;同时,与大鼠舌的常规组织切片结果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 大鼠舌表面显微成像显示:分辨率为10~20 μm,深度约2 mm,能够清楚地分辨出舌苔层、舌苔舌体连接层与舌体层结构,在舌苔苔质的某些观察内容可以实现量化;OCT与组织学检测大鼠舌显微结构结果显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结论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在大鼠舌诊中能实现成像研究,能实现一定的量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价值.

  •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对大鼠胃溃疡在体检测研究

    作者:梅武轩;闵旻;曾常春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设备对大鼠胃溃疡组织进行在体成像研究,为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在溃疡愈合质量的研究价值进行初步的探讨.方法 应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对大鼠胃溃疡的不同时期进行扫描,观察在其自然愈合过程中溃疡组织的变化情况,并且对其图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利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能够很准确地区别正常和非正常的胃组织,并且能够区分不同愈合时期的胃溃疡组织的图像,以及对病变组织进行一定深度的扫描.结论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能对大鼠胃溃疡实现在体成像,对其愈合质量判定亦具有一定的价值.

  •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及在医学中的应用

    作者:刘伟;樊宽章;陈长忠

    叙述了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特别介绍了实现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的两种方法.对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新进展和临床医学上应用也进行了讨论.

  • 基于光学相干层析离体牙图像的去噪算法研究

    作者:连小丽;姚晖;王冠华;梁雨;张林朴;万木森;李燕妮;孟卓;靳淑凤;石博雅;代晓华;姚晓天;刘铁根

    目的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因其高分辨率、无损等优点,适于早期龋检测;但由于系统中存在的噪声,影响其成像质量.为了重建牙齿的原貌信息,需寻找一种适于早期龋检测的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实时图像去噪算法.方法 比较平均曲率流滤波、非线性扩散拉普拉斯金字塔算法、非局部均值滤波3种滤波方法对光学相干层析人离体牙图像的去噪效果.从噪声抑制、边界保持、运算时间3方面分析上述3种算法的实时去噪性能及其优缺点.结果 非局部均值滤波在噪声抑制和边界保持2个方面能达到很好的平衡,但实时性差;而非线性扩散拉普拉斯金字塔算法则能在滤波效果和运算效率达到较好的平衡;平均曲率流滤波次之.结论 非线性扩散拉普拉斯金字塔算法较适于早期龋检测的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实时图像去噪.

  • 乳香提取物对大鼠乙酸胃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研究

    作者:梅武轩;曾常春

    目的 讨乳香提取物对大鼠乙酸胃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及OCT技术应用于溃疡愈合质量研究的价值.方法 冰醋酸制备大鼠慢性胃溃疡模型,随机分为4组,分别灌服生理盐水、乳香提取物、奥美拉唑等.用病理及OCT技术对再生黏膜厚度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香提取物组再生黏膜厚度增加,OCT可以检测到溃疡病灶黏膜下层组织的愈合过程.结论 香提取物能提高溃疡再生黏膜结构成熟度,提高溃疡愈合质量,OCT对愈合质量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对光滑面早期牙釉质人工龋的定量检测

    作者:李燕妮;王冠华;姚晖;孟卓;代晓华;梁雨;连小丽;万木森;张林朴;石博雅;姚晓天;刘铁根

    背景: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是一种高分辨率、非创伤性成像技术,它能够利用近红外光产生牙体组织的深度解析图像,并通过检测背向散射信号来对龋损进行定量检测.目的:通过与偏振光显微镜的对比,验证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对光滑面早期釉质龋的成像能力及对龋损深度定量检测的准确性.方法:以6岁龄牛下切牙为样本,采用pH循环法建立光滑面早期龋人工模型,分别应用全光纤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和偏振光显微镜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获得龋损图像和深度值,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能够清晰成像光滑面早期龋,表层下脱矿区域信号显著增强,并且测得的脱矿深度值与偏振光显微镜结果一致, 即该系统对深度的测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用于对早期龋纵深进展的评估.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测得的人工龋模型开窗区的深度值与脱矿时间无相关性(P > 0.05).计算开窗区平均深度值与开窗区外平均深度值的差值即深度变化值(△D),则△D与脱矿时间呈正相关(r=0.954,P < 0.05).结果提示了这种无创、高分辨率的光学成像技术在早期龋的定量研究和临床诊断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基于C扫描的视盘OCT图像运动伪差校正算法的研究

    作者:高振玉;李跃杰;王立伟;李易陆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在进行动态3D成像时由于眼球的非自主运动可能会使采集的图像体数据产生错位和畸变,从而导致临床诊断的误诊、漏诊。由于人眼视盘区的生理结构比黄斑区更为复杂,眼底血管更丰富,采用常规的黄斑区图像校正方法效果不理想。该文针对人眼视盘区OCT图像的结构特点,提出了基于C扫描(enface)图的像素行相关匹配算法来校正X方向的伪差的方法,并且利用该方法还可判断具有运动伪差的图像序列是否有局部图像重复或缺失,借助Y方向参考2D扫描图像,可同时确定重复和缺失的位置和数目。利用此方法进行了模型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有效还原真实的图像序列,使眼底视网膜的生理结构得到真实的反映。

  • 基于单片机的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

    作者:陈筱勇;杨玉星

    研制基于51单片机控制用于组织高分辨率成像的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详细阐述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硬件组成和软件设计方案.利用自建样品池和生物样品对系统测试,证明了系统具有高分辨率、高探测灵敏度、智能化以及无损伤的优点.

  • 利用双SLD光源提高OCT纵向分辨率的理论研究

    作者:钟鸣;钱志余;薛晗;梁超英

    提高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系统纵向分辨率的关键是选取合适的光源, 本文将双SLD光源代替传统OCT系统中的单个SLD光源,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表明双SLD光源能有效提高OCT系统纵向分辨率.

  •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与康柏西普对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囊样水肿的疗效比较

    作者:陈露;李明新

    目的 对比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与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囊样水肿(CM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通过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眼底彩色照相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等检查,在本院确诊为RVO继发CME的60例(60眼)患者纳入研究.按治疗方式分为雷珠单抗组(对照组,28眼)和康柏西普组(试验组,32眼).对照组给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5 mg(0.05 mL),试验组给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0.5 mg(0.05 mL).治疗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行佳矫正视力(BCVA)、OCT检查,对比2组患眼治疗前后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变化情况,并观察与治疗方式相关的持续性眼压升高、白内障、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感染性眼内炎等眼部并发症及心、脑血管意外等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28眼)和试验组(32眼)治疗后各时间点BCVA均显著提高(P<0.01),但2组间治疗后同一随访时间点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各时间点CMT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但2组间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注射次数为(3.15±1.81)次,试验组平均注射次数为(2.97±1.67)次,2组间注射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7,P>0.05).2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眼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治疗后持续性眼压升高、医源性白内障、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感染性眼内炎等眼部并发症及心、脑血管意外等全身不良反应情况.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与康柏西普治疗RVO继发CME同样具有较好疗效,均可明显提高患眼视力,降低黄斑水肿,且2组间差异不明显.康柏西普应用值得临床借鉴,可根据患者病情实际情况抉择.

  • 频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对视网膜大动脉瘤的观察研究

    作者:俞笳;黎蕾;常青;徐格致

    目的 利用频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观察视网膜大动脉瘤(RAM)的形态特征.方法 回顾研究2014年7月~2017年12月于我院确诊的RA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OCT图像中RAM瘤体及其周围视网膜,以及黄斑的形态.结果 16例(16眼)患者入选.OCT显示,16眼RAM瘤体均表现为视网膜浅层轻度隆起的半圆形高反射病灶,其深部组织反射遮蔽.RAM瘤体周围视网膜病变包括:水肿16眼(100%),神经上皮下积液5眼(31.3%),渗出7眼(43.8%).15眼(93.8%)还存在黄斑病变:黄斑水肿6眼(37.5%),黄斑神经上皮下积液6眼(37.5%),黄斑渗出10眼(62.5%),6眼存在2种或以上黄斑病变.结论 RAM瘤体在频域OCT中显示特征表现,有利于RAM的早期诊断,也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 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区视网膜形态学改变与视力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郝咪;葛胜利;王理论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损害患者视力的可致盲性眼病.近年来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更好地认识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变化奠定了基础.本文就近年RVO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OCT表现与视力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头颈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初步观察

    作者:宋凯;赵卫;石潆;潘文秋

    目的 采用频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FD-OCT)技术观察头颈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周围组织结构变化.方法 对9例接受头颈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3个月后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作全脑DSA造影及病变血管内FD-OCT检查.9例患者12个血管病变处共植入支架13枚,其中颈总动脉4枚,颈内动脉5枚,椎动脉3枚,左锁骨下动脉1枚.FD-OCT观察支架有无断裂及贴壁不良,支架内斑块或血栓形成、组织脱垂,血管内膜撕裂形成夹层或内膜增生至再狭窄等.结果 8例患者成功实施FD-OCT检查,1例失败.11支病变血管12枚支架成功获取清晰FD-OCT图像,观察结果显示,12枚支架中有1枚支架部分支撑杆未能完全封闭动脉壁上瘤口;21个支撑杆贴壁不良;2枚支架内有斑块及血栓形成;6枚支架内有不同程度血管内膜增生,其中1枚支架内严重内膜增生至支架内狭窄作再次支架植入术;3枚支架内有4个不同程度组织脱垂;未发现血管内膜撕裂形成夹层.结论 FD-OCT可清晰显示头颈部血管病变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斑块或血栓形成、组织脱垂、血管内膜撕裂或增生及支架贴壁情况,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