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模态 MRI 技术结合神经导航术中超声在枕叶视觉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鲍得俊;牛朝诗;程伟;丁宛海;肖芳;季学兵

    目的:探讨多模态 MRI 技术结合神经导航及术中超声在大脑枕叶视觉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大脑枕叶视觉功能区胶质瘤患者手术相关资料,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27~72岁,均行神经显微手术治疗。术前利用灌注加权成像、弥散张量成像及血氧水平依赖功能 MRI 多模态 MRI 技术结合神经导航进行图像融合,重建病灶与视皮层及视辐射的3D 图像位置,设计合适的手术入路、界定病灶切除范围;术中超声实时判断肿瘤切除程度,合理保护功能区和视辐射。结果根据术后复查 MRI 结果,影像学全切除85.0%(17/20),大部分切除15.0%(3/20)。术后随访1~30个月,肿瘤大部分切除3例分别于术后7、13、15个月复发;与术前相比,视力视野改善与术前相比,视力视野改善60%(12/20),无明显变化40%(8/20)。结论多模态 MRI 技术结合神经导航及术中超声,能够准确定位枕叶视觉功能区和视辐射的走行,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提高了枕叶视觉功能区胶质瘤外科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实现大程度保护脑功能的同时大范围切除肿瘤组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瘤样炎性脱髓鞘病与低级别胶质瘤鉴别诊断的研究

    作者:吴昆仑;李瑞;温跃桃;石全红

    目的:探讨MR弥散张量成像( DTI)在瘤样炎性脱髓鞘病( TIDD)与低级别胶质瘤( LGG)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2年1月—2016年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10例TIDD患者及15例经病理证实的LGG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行3.0 T MR DTI检查,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及部分各向异性(FA)图上定量测定患者病变区及其对侧镜像部位正常脑白质区(镜像区)的 ADC 值及 FA值,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重建白质纤维素的3D图像,观察白质纤维素与病变区的空间位置关系。结果 TIDD组病变区和镜像区的ADC值、FA值分别为(1.484±0.14)×103 mm2/s、0.109±0.02和(0.725±0.05)×103 mm2/s、0.443±0.08,LGG组病变区和镜像区的ADC值、FA值分别为(1.368±0.09)×103 mm2/s、0.163±0.01和(0.684±0.03)×103 mm2/s、0.471±0.04。 TIDD组与LGG组两组内病变区与镜像区ADC值和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组间病变区ADC值和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GG的纤维重建图主要表现为肿瘤部位明显受压外移,较对侧稀疏、中断及形态改变;TIDD的纤维重建图主要表现为纤维稍稀疏,未见明显中断及移位改变。结论 TIDD与LGG在DTI上的弥散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可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量化依据。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弥散张量成像及阴性症状的影响

    作者:白莉;甘景梨;梁学军;段惠峰;高存友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以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71例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36)和对照组(n=35).研究组给予4周10Hz rTMS真刺激治疗,对照组给予4周10Hz rTMS伪刺激,治疗期间均联合应用利培酮片.治疗前后完成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和FA值检测.结果:①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额叶、颞叶、胼胝体、海马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左右额叶、胼胝体压部、胼胝体膝部、胼胝体体部、左右海马F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7,2.239,2.158,2.732,2.627,2.113,2.108;P <0.05或0.01);②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分及PANSS总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51,2.756,2.151,2.061;P <0.05或0.01);③患者左额叶、胼胝体压部、胼胝体膝部FA值变化与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变化呈正相关(r=0.367,0.386;0.373,0.346,0.338;0.357,0.337,0.357,0.333;P<0.05).结论:10Hz rTMS联合利培酮治疗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白质FA值及阴性症状,阴性症状与患者左额叶、胼胝体压部、胼胝体膝部的脑区连接异常有关.

  • 基于体素的健康中国成人概率性弥散张量成像脑图谱的建立

    作者:陈艳玲;陈碧娟;李文生

    目的 使用计算机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在标准人脑空间建立基于体素的健康中国成人概率性弥散张量成像(DTI)脑图谱,以期为脑白质的功能研究和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基础信息. 方法 选择5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常规MRI扫描,确认未发现异常后,再行DTI扫描,获取相应图像数据.首先使用MRIcron软件包中的相关程序,将原始的DICOM数据格式转换为图像处理所需要的格式,然后运用DtiStudio和DiffeoMap软件,结合自动图像配准算法对DTI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张量计算和图像归一化,后在MATLAB中对图像进行平均计算,构建图谱. 结果 成功构建出基于50例健康中国成人的概率性DTI脑图谱,图谱清晰.各向异性(FA)图和彩色编码图上均可见脑白质结构和纤维束走向,在彩色编码图上以特定颜色代表了不同纤维束的走行方向. 结论 运用图像处理技术可以构建国入概率性DTI脑图谱.该图谱以通用数据格式保存,可被大部分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及分析软件识别读取,能为研究脑白质正常结构功能及相关疾病服务.

  • 垂体大腺瘤对后视路影响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联合研究

    作者:张权;张云亭;张敬;李威;宋修峰

    目的 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方法对垂体大腺瘤患者后视路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评价,分析垂体大腺瘤对视放射和视觉皮层的影响.方法 采用1.5T磁共振扫描仪对23例垂体大腺瘤患者(患者组)及18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组块设计的fMRI和DTI检查.fMRI刺激内容为全视野黑白翻转棋盘格,对照内容为黑色屏幕中心的白色"+",左右眼分别进行试验.采用SPM2进行fMRI数据后处理,通过组间分析方法分别获得左眼及右眼刺激下患者组与对照组间的激活差异图.DTI扫描采用13个弥散敏感梯度,b值为1000 s/mm2.采用Volume-one软件进行后处理,测量两侧视放射的FA值,分析两组间视放射FA值的差异.结果 在严格控制头动和机械噪声等影响因素后,终各入组12例.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初级视觉皮层激活范围及强度均明显缩小.且以对侧视觉皮层激活下降为主(P<0.05).患者组左侧及右侧视放射FA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左侧:0.52±0.06比0.58±0.04,t=3.45,P<0.01;右侧:0.50±0.05比0.60±0.04,t=5.77,P<0.01).结论 垂体大腺瘤患者可发生后视路的微观结构改变和功能下降,而联合应用DTI和fMRI有助于早期了解这种脑结构与功能变化.

  • 基于不同FA模板的全脑体素分析方法可靠性的研究

    作者:陈碧娟;陈艳玲;李文生

    比较基于两种不同FA模板的全脑体素分析(VBA)方法的结果,了解该方法的可靠性,以期为脑白质的功能研究和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基础信息.选择27例健康成年志愿者,分为青年组(14例)和老年组(13例),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扫描.首先使用DTIStudio软件对图像进行自动配准和张量计算,获取部分各向异性(FA)图,然后利用统计参数图(SPM8)软件对FA图进行配准、归一化、平滑等预处理,后分别基于SPM8软件下产生的专用FA模板和本实验室自主开发的正常中国人FA模板,对两组间的脑白质FA值进行全脑体素分析比较.以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学( TBSS)方法和相关文献结果为标准,对以上比较结果进行验证.在基于SPM8产生的专用FA模板下,与青年组对比,老年组的双侧内囊前、后肢,左外囊,左额上回,左枕叶,右放射冠,右大脑脚底,右额中、下回,右小脑中脚的FA值显著下降(P<0.05,簇错误率校正);在基于正常中国人FA模板下,老年组的左内囊后肢,左外囊,左额上回,左颞中回,左枕叶,右放射冠,右内囊前、后肢,右大脑脚底,右额中、下回和胼胝体膝部的FA值相对于青年组显著下降(P<0.05,簇错误率校正);两种模板结果的不一致区域共有4个,即:左内囊前肢、右小脑中脚和左颞中回、胼胝体膝部,前两个区域出现在第一个模板中,后两个区域出现在第二个模板中,根据TBSS方法的激活区结果可得出左内囊前肢、右小脑中脚是假阳性,TBSS方法和相关文献结果支持第二个模板的结论.在采用VBA方法对脑白质进行分析时,基于正常中国人FA模板有助于提高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 脑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脑结构网络拓扑属性研究

    作者:薛莉;陶玲;钱志余;俞宙;孙金洋

    主要研究脑肿瘤的存在及手术对患者全脑及半脑结构网络拓扑属性的影响.结合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和图论方法,对10例健康志愿者以及10例脑肿瘤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全脑及半脑结构网络构建,获得两组受试者脑结构网络拓扑属性参数,以及反映脑认知功能的各项网络指标,并对其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部分局部参数(包括Ki、Li、Enodal、Ci和Eilocal)在手术前后具有明显差异,且术前组均优于术后组;全脑及半脑各全局网络参数显示,各项参数术前组均优于术后组;同时半脑结构网络分析显示,位于不同脑半球的脑肿瘤对患者脑结构网络所造成的损伤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的存在以及手术均使得脑肿瘤患者脑结构网络发生改变,大脑的半脑优势化趋势明显降低;手术后结构网络拓扑特性的改变以及小世界属性的增强,验证大脑本身存在的代偿机制以及功能重组现象.

  • 弥散张量成像对常规性临床应用的初步建立和实现

    作者:张硕;强金伟;张康乐

    根据目前国际上被广泛认可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MRI或DTI)处理和表达方法,自行开发出基于PC机的程序(DTI Toolbox based on MATLAB),有效结合第三方软件,为弥散张量成像在常规性临床诊断初步建立有效和完整的测量与分析处理体系,主要包括数据获取、图像预处理、张量可视化、以及脑神经纤维成像.为DTI进入常规性临床应用和检查提供了初步的方案和测量分析体系.

  •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运动协调功能与前额叶白质及皮质脊髓束完整性

    作者:程章;韩雪;杨磊;王煦;陈楚侨;于欣;洪楠;原岩波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系统软体征中的运动协调功能与前额叶白质及皮质脊髓束各向异性比值(FA)的关系.方法:纳入42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6例年龄、性别及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对照.两组研究对象均用剑桥神经科检查(CNI)评定神经系统软体征,并接受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组基线和半年后的临床症状.用感兴趣区测定的方法,分析患者组和对照组神经系统软体征中的运动协调领域分与前额叶白质及皮质脊髓束各层面(内囊、大脑脚、小脑中脚水平)FA值间的关系.结果:神经系统软体征中的运动协调领域分在患者组中与前额叶白质FA值呈正相关(r =0.35,P<0.05),在健康对照中则与小脑中脚水平皮质脊髓束FA值呈正相关(r=0.34,P<0.05).将患者按半年后阴性症状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高分组运动协调领域分与前额叶白质(r=0.68,P<0.05)呈正相关,与小脑中脚水平皮质脊髓束(r=-0.67,P<0.05)FA值呈负相关;低分组则与内囊FA值呈正相关(r=0.60,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半年后阴性症状高分组、低分组及正常人群中,运动协调功能相关的脑区分别为前额叶、内囊和小脑中脚层面的皮质脊髓束,提示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运动协调功能相关的脑区不同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意义.

  • 2~3岁孤独谱系障碍儿童的脑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作者:肖舟;柯晓燕;邱婷;肖湘;肖婷;梁凤晶;邹冰;方慧;储康康

    目的:对比分析2~3岁孤独谱系障碍儿童与发育迟缓(DD)儿童的脑白质纤维结构的异常.方法:对60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SM-Ⅳ-TR)诊断标准的孤独谱系障碍儿童(病例组)和35例年龄、性别、智商与之相匹配的发育障碍儿童(对照组)进行脑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应用基于体素的分析法比较两组全脑白质纤维结构的异常.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孤独谱系障碍儿童胼胝体、后侧扣带、边缘叶、左侧颞下区、左侧颞中区、布罗德曼8区、右侧眶额叶下部、右侧额中区、右侧额上区等处白质各向异性值显著增大(P<0.001,k≥10).结论:与DD儿童相比,2~3岁孤独谱系障碍儿童呈现出多处脑白质纤维结构的异常,且与青少年期、成年期患者的异常形式有差异.

  • 抑郁症治疗前后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作者:刘海燕;姚志剑;滕皋军;卢青;王丽;曹燕翔;刘文;张宁

    目的:探讨中青年重性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的脑白质纤维及认知功能变化.方法:对11例重性抑郁症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0周评定24项汉密尔顿量表(HAMD24)、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韦氏记忆量表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扫描,并与11例健康对照比较.结果:(1)抑郁组治疗后的WCST成绩(完成分类数:4.0±2.1、应答错误数:43.2±18.8、持续性错误数:22.8±16.0)较治疗前明显改善(1.6±1.6、67.9±20.0、51.5±24.8,P=0.001、0.000、0.003),而瞬时记忆力(顺背及倒背)治疗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HAMD总分治疗后低于治疗前(16±14/54±13,t=6.60,P<0.001);治疗后抑郁组与健康对照组WCST和记忆力得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2)治疗后抑郁组在右额叶下(26;13;-11,52像素)及左胼胝体区(-8;26;-1,48像素)白质的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较疗前升高,但同健康对照组相比,左颞叶下(-32;-52;15,34像素)、右扣带回(18;-25;28,118像素)及右脑岛叶(32;-4;17,39像素)区域白质的FA值仍存在一定程度的降低(P<0.001,像素>30).结论:抑郁症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后脑白质纤维亦有一定的恢复,但同正常人相比,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白质损害.

  • 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及行为学的变化

    作者:钱欣;林世荣;陈宏毅;林庆明

    目的 探讨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与行为学的变化联系.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采用Koizumi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应用Zea-Longa评分初步判定建模成功与否.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陷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NSS)评价各组大鼠神经系统功能损伤的严重情况;应用Rotarod疲劳平衡转棒测试仪观察大鼠的运动功能;利用布鲁克7.0T小动物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DTI序列扫描观察脑白质神经纤维损伤情况.通过Track Vis软件分析脑白质神经纤维分布,并计算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感觉运动区、纹状体区的相对神经纤维数目.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2h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Zea-Longa评分、mNSS评分显示1d、7d和14 d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评分逐渐降低;缺血-再灌注后7d和14d后大鼠均在转棒上的停留时间明显缩短;缺血侧神经纤维明显缺失,左右横向神经纤维明显减少.感觉运动区-纹状体神经纤维连接的数量明显减少.Nissl染色显示缺血侧感觉运动区皮质及纹状体区神经细胞胞质自溶,颗粒脱失,尼氏小体含量减少.结论 缺血-再灌注损伤感觉运动皮层-纹状体神经纤维的连接减少.

  • 运用磁共振Bold-fMRI、DWI及DTI成像技术探索兔严重烧伤早期脑组织损伤的神经机制

    作者:姜胜攀;谭一清;郑石林;雷文峰;王富华;洪帆;刘玄

    目的 运用磁共振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Bold-f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弥散张量成像(DTI)成像技术,探讨严重烧伤早期脑组织损伤的神经机制.方法 研究采用前瞻性实验设计,35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及烧伤组(烧伤后1h、2h、3h、4h、5h、6h).采用体表烫伤法制作兔严重烧伤模型.运用磁共振Bold-fMRI、DWI及DTI成像技术采集相关磁共振图像,后计算各组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各向异性分数值(FA值)、烧伤前后全脑肯德尔系数(ReHo值)以及脑含水量的变化情况.分析烧伤后脑含水量与ADC值、FA值、ReHo值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烧伤后4~6h兔脑所测感兴趣区(ROI)范围内ADC值出现显著降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烧伤后各时间节点的FA值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正常对照组相比,烧伤后兔脑主要表现为双侧额叶、岛叶及左侧丘脑间的ReHo值显著上升;而在右侧楔前叶、海马旁回及双侧颞叶ReHo值显著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烧伤后兔脑含水量明显增加,且在1~6h内呈缓慢升高的趋势,尤以烧伤后3h为著.进一步与影像学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烧伤后脑含水量与ADC值呈负相关(r=-0.867,P<0.01),与FA值无明确相关性(r=0.147,P=0.524),而与ReHo值呈正相关(r=0.734,P<0.01).结论 重度烧伤后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的神经机制可能是由于细胞毒性脑水肿引起,为烧伤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奠定了可靠地理论基础.

  • 轻度脑外伤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及弥散张量成像的研究进展

    作者:谭辉;郑文斌(审校)

    轻度脑外伤患者伤后常存在持续的神经和行为症状,可能与脑部微观结构及功能改变有关,常规影像学检查难以检测出异常,给患者及临床治疗造成很大的困惑。功能磁共振能非侵袭地提供脑外伤病理生理及功能信息,对脑外伤严重程度、认知功能损伤、结构和功能重组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应用提供有用价值。本文就近年来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及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轻度脑外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基于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探讨皮质脊髓束损伤对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评估价值

    作者:高鑫洁;唐朝正;徐国军;余秋蓉;杨浩;贾杰;孙莉敏;尹大志;范明霞

    目的 采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T)研究脑卒中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程度与运动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采集15例慢性期左侧皮质下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组)和15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运用DTT技术追踪CST,以健康对照组CST模板定量评估脑卒中病灶引起的CST损伤程度,并进一步与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脑卒中组的CST损伤值范围为0.00%~29.6%.脑卒中组CST损伤值与腕(r=-0.660,P=0.007)、手(r=-0.813,P<0.001)和腕+手(r=-0.795,P<0.001)FMA评分呈强负相关;与上肢(r=-0.614,P=0.015)和上肢+下肢(r=-0.563,P=0.029)FMA评分呈较强负相关;与下肢FMA评分无显著相关性(r=-0.270,P=0.331).脑卒中病灶体积大小与各运动功能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病灶对CST的直接累及程度与脑卒中运动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DTT定量计算CST损伤值可作为评估脑卒中患者上肢,尤其是手腕部运动功能障碍的一个潜在重要参考指标.

  • 亚急性期脑梗死神经网络缺损的肢体运动障碍与情绪等因素的关联及结局分析1

    作者:肖湘;吕衍春;蔡培强;江利;林玲;黄东锋

    目的:分析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与情绪、认知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15例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10 m步行速度、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改良Barthel指数(MBI)、健康调查简表(SF-36)进行评测。比较患者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和FA指数、ADC指数,并对脑梗死患者DTI参数与情绪评估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FMA评分及10 m步行速度与HAMD、HAMA及MMSE评分无相关性。HAMD、HAMA、MMSE评分与SF-36中的情感职能相关(P<0.05),HAMA评分与SF-36中的躯体疼痛负相关(P<0.05)。双侧内囊后肢的FA值均与HAMD呈负相关(P<0.05)。结论神经网络缺损可导致脑梗死患者情绪变化。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与情绪无关。情绪、认知功能相互关联而影响生活质量的功能结局。

  • 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作者:张晓钰;桑德春

    目的 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中老年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特征和皮质脊髓束(CST)受损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24例中老年单侧急性脑梗死患者,依年龄段分为A组(45~59岁)、B组(60~74岁)和C组(75岁以上),每组各8例.患者于发病3d内行3.0 T常规磁共振(MRI)和DTI检查.于入院时和发病后6周,分别测量梗死灶和对侧相应正常脑组织的部分各向异性值(FA),同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运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显示通过病灶的纤维束特征,评价脑梗死区周边纤维束的情况,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各组患者梗死侧FA值均较对侧相应正常脑组织降低(P<0.05),康复治疗6周后梗死侧的FA值均比入院时增加(P<0.05).各年龄组患者CST2级的NISHH评分均高于CST 1级(P<0.05).在同组同——CST级别的患者发病后6周NIHS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NIHSS评分(P<0.05).结论 DTT可直观显示纤维束走行及与病灶之间的关系,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即可对其损伤情况进行判定,同时也可提示患者的预后,对患者的康复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价脑梗死视辐射损伤的研究

    作者:陆强彬;朱祖福;姜岐涛;沈丽萍;张慧萍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评价脑梗死视辐射损伤的价值。方法2014年9月~2015年9月,21例单侧脑梗死伴视野缺损患者行DTI检查,测量患侧及健侧视辐射不同时期各向异性分数(FA)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同期测量双眼视野平均缺损(MD),分析FA、ADC与MD的相关性。结果发病后24 h内(t=2.38, P<0.05)、第1周(t=15.60, P<0.01)、第4周(t=19.13, P<0.01)时患侧FA均低于健侧;24 h内(t=10.13, P<0.01)及第1周(t=6.06, P<0.01)患侧ADC明显低于健侧。患侧第1周(r=0.581, P<0.01)、第4周(r=0.703, P<0.01) FA与同期MD呈正相关;患侧24 h内ADC与同期MD呈正相关(r=0.519, P<0.05)。患侧第1周(r=0.525, P<0.05)、第4周(r=0.762, P<0.01) FA与6个月时MD均呈正相关。结论 DTI可用于评价脑梗死后视辐射损伤。

  • 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大脑可塑性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作者:凌晴;林丽萍;胡世红;何嫱;许佳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后上肢功能恢复的大脑可塑性变化。方法病程4~8周、病变部位为内囊基底节区且皮质脊髓束受累的脑卒中偏瘫患者25例,随机分为康复组(n=13)和对照组(n=12),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综合康复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行DTI检查,依次从大脑脚、内囊后肢、放射冠区3个层面,测量病变同侧皮质脊髓束和病变对侧相应脑组织的部分各向异性值(FA),计算FA比值(rFA)和FA不对称性值(FAasy);利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对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UE-FMA)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UE-FM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康复组治疗前后差值多于对照组(P<0.05)。康复组放射冠层面FA、rFA、FAasy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脑脚和内囊层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各层面FA、rFA、FAasy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康复组治疗后病灶侧皮质脊髓束纤维较前致密,形态结构改善。结论康复治疗可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改善和大脑可塑性变化,主要表现为放射冠层面皮质脊髓束的修复。

  •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脑白质异常的弥散张量成像观察

    作者:刘洋;张通

    目的 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与正常儿童脑白质连接的差异.方法 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选取ASD患儿10例(ASD组)和正常儿童10例(对照组).ASD组采用Gesell发展量表(GDS)评定发育商,并采用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评核第3版(PEP-3)进行评定.所有儿童均行MRI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比较两组各向异性分数(FA)、轴向弥散系数(AD)、径向弥散系数(RD)和平均弥散系数(MD)差异;以及ASD组临床量表评分与DTI各参数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SD组左侧小脑中脚、左侧胼胝体体部、左侧内囊后肢、双侧放射冠和双侧上纵束FA降低,左侧小脑中脚、左侧胼胝体体部及压部、双侧放射冠和双侧上纵束RD增高.智龄与左侧小脑中脚FA呈正相关(r=0.686,P<0.05),发育商与左侧放射冠(r=0.720,P<0.05)和左侧胼胝体压部(r=0.744,P<0.05)FA呈正相关,语言表达(r=0.711,P<0.05)和语言理解(r=0.754,P<0.05)与左侧胼胝体体部FA呈正相关,精细运动与左侧小脑中脚FA呈正相关(r=0.723,P<0.05),情感表达与左侧胼胝体体部RD呈负相关(r=-0.902,P<0.05).结论 ASD患儿脑白质发育异常,且与智力、发育和临床表现相关.

886 条记录 3/45 页 « 12345678...44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