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室旁白质软化症中的应用

    作者:于兵;范国光;权松民;孙宝海;郭启勇

    目的通过对12例脑室旁白质软化症(PVL)患儿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白质纤维素成像(FT)研究,评价DTI及FT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内主要白质纤维束变化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例临床确诊为脑瘫的PVL患儿,同时选择无窒息史的健康儿童志愿者12例进行对照研究.对这两组儿童进行MRI及DTI检查(扩散敏感梯度方向15个).根据矢量元素和部分各向异性值(FA值)生成彩色弥散张量图(DTI图),通过DTI图选取所有可识别白质纤维束的中心部分作为感兴趣区(ROI),计算患儿与对照组各主要白质纤维束的FA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ICAL、脑干CST、ML、MCP以及外囊(EC)白质纤维束示踪图像肉眼未见直观差异,而患儿组ICPL、AF、PTR、CR、CG、SLF以及胼胝体压部的白质纤维较对照组明显变细.所有12名患儿的ICPL、AF、PTR、CR、CG、SLF、SCC以及GCC的FA值较健康对照组同侧对应位置FA值显著减低(P<0.05),而患儿与对照组的ICAL、ML、MCP以及脑干CST的FA值配对t检验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DTI及FT在评价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内主要白质纤维束变化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MR弥散张量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小明;史瑞华;李勇刚;胡军武;张景峰;徐安辉;张伶

    DWI是一种较新的MR成像技术,图像对比与组织内水分子运动的不同有关,水分子的运动用表观扩散系数表示,DWI对急性脑缺血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DTI可用于评估各向同性及各向异性扩散.DTI主要用于评估影响脑白质尤其是白质纤维束完整性的疾病.本文主要对DWI、尤其是DTI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 双相障碍的MR研究进展

    作者:姚永成;杨勇哲;黄飚;冀泓锞;吴逢春;陆小兵;宁玉萍;吴凯

    双相障碍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负担的精神疾病.随着MRI技术的发展,可通过分析人脑结构或功能异常,探究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并为临床诊断寻找生物学标志物.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DTI、静息态功能MRI、结构MRI技术等应用于双相障碍的研究进展.

  • 基于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构建人脑结构网络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澄;王丽嘉;王远军;聂生东

    脑网络是复杂网络理论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脑网络的构建与分析为脑疾病的预测、诊断及预后评价等提供了新的视角.弥散张量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展现脑白质纤维束形态的成像技术,现已被应用于脑网络的研究中.本文基于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构建大脑结构网络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弥散张量成像诊断新生儿和婴儿胆道闭锁

    作者:刘波;蔡金华;郑鹤林;张云;王龙伦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对新生儿和婴儿胆道闭锁(BA)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疑诊为BA或其他胆道疾病的患儿46例,以手术探查、腹腔镜探查、术中造影、病理检查或临床治疗结果作为金标准,将患儿分为BA组与非BA组(non-BA组).对所有患儿应用1.5T MR扫描仪,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DTI序列(b值为1000 s/mm2)行肝脏扫描,经后处理获得平均扩散系数(AvgDC)图及FA图,测量AvgDC值及FA值.结果 46例中,BA组24例,non-BA组22例,BA组的AvgDC值显著低于non-BA组[(1.27±0.16)×10 3 mm2/s vs (1.43±0.15)×10-3 mm2/s,P=0.001)].在BA组中,不同肝脏纤维化分级患儿间AvgDC值、FA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NF1~INF3级炎症分级患儿AvgDC值逐渐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5,P=0.14),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1,P=0.01).应用AvgDC、FA值诊断BA的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80±0.07、0.60±0.09;AvgDC界限值为1.33×10-3 mm2/s时,诊断敏感度为75.00%(18/24),特异度为77.27% (17/22).结论 DTI的AvgDC值可用于诊断新生儿和婴儿BA,但其诊断敏感度与特异度仍有待提高.

  •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受压神经根DTI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

    作者:崔婷婷;李松柏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受压神经根DTI相关参数的变化,及其与基于临床症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视觉模拟评分(VAS)的相关性.方法 25例经临床和手术证实为单侧神经根受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本研究,全部患者术前均接受DTI扫描和ODI与VAS评分,ODI、VAS用于评价患者受压神经根对应的特征性下肢疼痛区域.结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患侧与健侧神经根FA值分别为0.26±0.05、0.36±0.05,ADC值分别为(1.69±0.32)×10-3mm2/s、(1.56±0.21)×10-3mm2/s;患侧 FA值与ODI(r=-0.88,P<0.01)及VAS评分(r=-0.66,P<0.01)呈负相关,ADC值与ODI(r=0.30,P=0.15)及VAS评分(r=0.36,P=0.08)无相关关系.结论 DTI的FA值可能是量化神经根结构改变的重要参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根结构的损伤可能是产生临床症状的重要原因.

  • 弥散梯度方向数目对DTI测量值的影响

    作者:阴晓娟;张娜;邓振生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中不同数目的梯度方向对成人脑组织各向异性分数(FA)的离散程度及其信噪比(SNR)的影响.方法 应用7种不同弥散梯度方向数目(NDGD)对8名健康志愿者脑组织进行DTI扫描并获取FA图,计算FA图中4个感兴趣区(ROI)(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内囊膝部、内囊后肢)的FA值及其SNR,分析其随NDGD增加的变化趋势.结果 脑内各个ROI的FA值不随NDGD的增加而显著变化;信号强的ROI(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内FA值方差随机波动,其SNR增加不大;信号弱的ROI(内囊膝部、内囊后肢)内FA值方差随着NDGD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结论 在DTI的临床应用中,要根据检查的部位选择适宜的NDGD.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研究

    作者:王双坤;戴建平;马军;李少武;艾林;程华

    目的探索高场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评价价值.方法脑外伤病人12例及正常对照组13例,分别应用常规MR扫描及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FA图上分别测量创伤组及对照组双侧半球白质感兴趣区镜像部位FA值,将两组相应感兴趣区FA值均值进行比较,观察有无明显差异.并将创伤组FA值均值与临床GCS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创伤组与对照组FA值有明显差异,创伤组双侧内囊后肢FA值与GCS评分有较好相关性.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白质损伤敏感,并能反映其损伤程度,是目前活体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准确的检查方法.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辉;贺业新;苏晋生;刘起旺;杨晓棠;祁建军

    目的运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探讨ADC值、FA值与脑膜瘤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27例术前行MR平扫、弥散张量成像及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瘤周白质区和健侧对应部位的ADC值和FA值,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瘤周水肿区、肿瘤实质区、瘤周白质区三者之间ADC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瘤周水肿区为高.瘤周白质FA值高于肿瘤实质区和瘤周水肿区,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但后两者之间FA值无显著性差异.良、恶性脑膜瘤肿瘤实质区ADC值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良、恶性脑膜瘤瘤周白质之间FA值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结合常规MR图像、ADC值、FA值有助于术前对脑膜瘤良、恶性进行鉴别.ADC值有助于区别脑膜瘤实质、瘤周水肿及瘤周白质区.

  • 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在涉及锥体束脑肿瘤中的应用

    作者:李子孝;戴建平;江涛;李少武;孙异临;高培毅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在涉及锥体束的脑肿瘤的术前计划和预测临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涉及锥体束的脑胶质瘤患者,术前在常规成像基础上,行弥散张量成像(DTI)序列检查采集全脑DTI原始数据,经工作站生成二维的部分各向异性伪彩图(FA color)和三维的锥体束白质纤维束示踪图,提供锥体束与脑内肿瘤的位置关系信息,优化手术方案,保护皮层下重要功能的白质纤维束,并预测患者预后.术前、术后行KPS评分,评价患者的生活状态.结果所有病人术前DTI图像采集经后处理均生成二维FA color图和三维锥体束白质纤维束示踪图.术前成功地显示出锥体束与脑内肿瘤的位置关系以及肿瘤对锥体束的影响,优化手术方案.36例病人中,20例DTI清楚显示肿瘤未累及锥体束,低级别16例、高级别4例,术前、后KPS评分平均为86和93;12例DTI显示肿瘤紧邻锥体束并推移,低级别6例、高级别6例,术前、后KPS评分平均为80和94;4例DTI显示肿瘤在大体上已浸润及/或破坏锥体束,低级别2例、高级别2例,术前、后KPS评分为67和80.结论在常规的MR成像后行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研究,优化涉及重要白质纤维束如锥体束的脑肿瘤切除术的手术方案,保护皮质下重要功能的白质纤维,并可预测患者临床功能预后.

  • 利用DTI对胶质瘤周围白质形态与参数的初探

    作者:曾珊;吕科;李悟

    目的 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探讨正常人与胶质瘤患者脑白质纤维在形态和参数的区别,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GE 3.0 T MR成像系统采集图像,利用自主开发的DTI图像处理平台分析9例脑部DTI图像,并用跟踪软件追踪白质纤维走行.结果通过图像处理所得的三维纤维跟踪图像再现了胶质瘤与周围脑白质的位置关系;病灶区及周围组织的 FA, RA, MD 值发生改变.结论 DTI技术有助于脑部胶质瘤的鉴别和诊断,能够协助术前手术计划的制定.

  • 正常成人弥散张量成像FA图模板的制作

    作者:谢晟;肖江喜;蒋学祥

    目的制作正常成人弥散张量成像FA模板并对其进行初步检测.方法对25位正常志愿者进行了弥散张量成像扫描,以SPM99对ADC和FA图进行头颅标准化,并生成FA图的均值图模板和均值加减2倍标准差图模板;随机抽取15位志愿者标准化后的FA图检测均值减2倍标准差图模板.结果将ADC图的头颅标准化参数用于FA图,可以得到很好的标准化效果.制作出来的FA模板经过测试,平均假阳性区域数目为44个,假阳性区域的平均体素为14.3,平均FA差值为0.133,平均假阳性率为0.130%.结论 FA图模板可以达到临床应用要求,用于白质异常区域的检测将极具潜力.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FA图
  • 弥散张量成像对颅脑肿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解剖关系的评价

    作者:张卫东;李家尧;梁碧玲

    目的:评价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显示颅脑肿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解剖关系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5例正常志愿者及29例幕上星形细胞瘤及脑膜瘤进行弥散张量成像,在弥散各向异性图、彩色张量图及脑白质纤维束图上分析肿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关系,并对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结果:(1)9例脑膜瘤及11例Ⅰ-Ⅱ级星形细胞瘤推移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6例Ⅲ-Ⅳ级星形细胞瘤及3例Ⅰ-Ⅱ级星形细胞瘤浸润、破坏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未明显改善.结论: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显示颅脑肿瘤与相邻脑内主要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关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对神经外科术前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多发性硬化患者弥散张量成像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作者:陈丽萍;吴卫平;郑奎洪;马林;蔡幼铨;毛燕玲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脑内病灶及脑组织的MR弥散张量成像(DTI)特点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对7例MS患者进行韦氏智力量表测查及头颅DTI检查.结果:病灶、病灶周围看似正常的组织(PWM)、看似正常的白质(NAWM)及看似正常的灰质(NAGM)较对照组相应部位脑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增高,各向异性(FA)值减低.有智能损害的MS患者的NAWM、NAGM的ADC值高于智能正常的患者;而其NAGM的FA值低于智能正常的患者.结论:PWM、NAWM及NAGM组织内存在结构与功能改变,并影响认知功能.DTI有助于发现认知改变的微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 原发性夜间遗尿症儿童注意缺陷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作者:于兵;郭启勇;麻宏伟;范国光;王璐;刘娜

    目的 评价原发性夜间遗尿症(PNE)患儿的注意/记忆水平,探讨单纯PNE患儿大脑主要投射、联络和连合纤维的扩散张量成像(DTJ)部分各项异性(FA)值与正常对照儿童的差异.资料与方法 12例右利手PNE患儿(试验组)以及12例正常对照组儿童(对照组)采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C-WISC)进行智力测试,计算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总智商(FIQ)、记忆/不分心(M/C)因子等,行DTI扫描,采用基于像素的分析方法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FA值.结果 PNE患儿FIQ、VIQ和PIQ均在正常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E患儿M/C因子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NE患儿右侧胼周额部深部白质(PCF)、右侧内囊前肢(AIC)和左侧小脑中脚(MCP) FA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原发性夜间遗尿症儿童存在注意、记忆缺陷,右侧PCF、右侧AIC和左侧MCP功能障碍可能与这种功能缺陷有关.

  • 多系统萎缩弥散张量成像的基于体素分析

    作者:侯波;有慧;王含;赵彦萍;崔丽英;冯逢

    目的 利用基于体素的分析方法对震颤麻痹型多系统萎缩(MSA-P)患者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进行研究,探索其脑内微结构改变.资料与方法 入组24例MSA-P患者(病例组)及2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行全脑结构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比较两组各向异性分数(FA)图和平均扩散率(MD)图,得出反映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的统计参数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FA值减低累及双侧脑干、小脑半球、岛叶、顶叶、额叶、颞叶及枕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其中白质受累较灰质显著;MD值在双侧脑干、小脑半球、基底节、岛叶、额叶、颞叶及枕叶处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结论 DTI技术可以敏感地通过显示MSA-P患者脑内微结构的改变反映其受累情况,基于体素的分析方法有助于客观展示全脑受累情况.

  • 孤独症儿童多模态功能MRI研究进展

    作者:李世俊;王懿;马林

    孤独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刻板、重复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精神发育谱系障碍[1]。按照临床诊断标准,ASD可以包含孤独性障碍(典型ASD,又称为婴儿ASD、儿童ASD或Kanner ASD)、儿童瓦解性障碍、待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Asperger障碍(又称为Asperger综合征)等多种疾病[2]。ASD儿童目前缺乏早期、快速、方便可行的诊断,导致很多儿童错过ASD有效的早期干预期,北京目前孤独症康复机构ASD儿童数量远超过负荷,年龄为3~6岁,即大部分家长发现孩子无法正常上幼儿园、上小学才开始接受行为学治疗,ASD亟需早期、快速、方便可行的诊断方法。本文对ASD儿童多模态功能MRI(fMRI)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早期放射性脑损伤MRI研究进展

    作者:王岩

    神经系统损伤是脑部放疗的常见并发症,脑胶质瘤是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约占全部脑肿瘤的35%~60%.由于肿瘤常难以彻底切除,脑胶质瘤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辅以术后放射治疗[1].

  • 原发性癫痫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作者:王婧婧;赵卫;孙学进

    癫痫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临床综合征,以发作性、短暂性及重复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本病除遗传因素外无其他确切病因,仅有脑电生理学改变者称为原发性癫痫.目前,由于药物治疗并不能很好地控制癫痫发作,神经外科手术成为控制其发作的重要手段,而其疗效有赖于癫痫灶的准确定位.近年来,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的迅速发展为癫痫灶的精确定位提供了更多的方法.目前使用较多的fMRI技术包括血氧水平依赖的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dependent functional MRI,BOLD-fMRI)、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等.本文旨在阐述近年原发性癫痫的fMRI研究进展.

  • 弥散张量成像诊断癫痫的应用研究

    作者:徐贤;马林

    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是以由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短暂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具有突然起病、反复发作的特点.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球65亿人口中,癫痫患者5500万人,其中中国650万,每年新发10万人;其年发病率为(50~70)/106,75%于14岁以下发病[1].癫痫极大地影响着患儿的生理及认知的正常发育,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控制已成为癫痫的现代研究热点之一.

886 条记录 6/45 页 « 12345678...44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