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母亲妊娠特有焦虑与学龄前儿童孤独症样行为关系的出生队列研究

    作者:孙艳丽;邵婷;姚余有;陶慧慧;倪玲玲;严双琴;顾春丽;曹慧;黄锟;陶芳标

    目的:分析母亲孕期暴露妊娠特有焦虑与学龄前儿童发生孤独症样行为(SAT)的关联。方法基线资料来源于中国安徽出生队列(C-ABCS)中的马鞍山市出生队列。该队列于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马鞍山市4家市级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孕期保健的孕妇中招募研究对象,共计5084名孕妇及4669名单胎活产儿进入队列;使用《妊娠特有焦虑量表》(PAQ)评定母亲孕早期、孕晚期妊娠特有焦虑情况。于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对队列进行随访,采用家长填写的《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ABRS)对队列儿童进行SAT的筛查,共随访有CABRS评定结果的学龄前儿童3663名。采用二分类非条件回归模型分析母亲孕早期、孕晚期妊娠特有焦虑与学龄前儿童SAT的关联。结果母亲孕早、晚期妊娠特有焦虑的检出率分别为25.5%(935/3663)、13.9%(501/3592),母亲孕早、晚期均出现妊娠特有焦虑的检出率为7.7%(278/3592)。学龄前儿童的SAT阳性率为7.9%(290例)。控制儿童性别、居住地、孕期增补叶酸、早产、孕期接触二手烟、父(母)亲文化水平、父(母)亲工作性质、家庭月收入等混杂因素后,母亲孕早期暴露妊娠特有焦虑是学龄前儿童发生SAT的危险因素(OR=1.51,95%CI:1.11~2.04),孕晚期暴露妊娠特有焦虑与儿童发生SAT无关联(OR=1.36,95%CI:0.82~2.22);与母亲仅孕早期暴露妊娠特有焦虑或孕晚期暴露妊娠特有焦虑的单独作用相比,母亲孕早期和孕晚期都存在妊娠特有焦虑症状对儿童发生SAT存在联合作用,导致儿童发生SAT的风险增加,其OR(95%CI)值为2.02(1.36~2.98)。结论孕期暴露妊娠期特有焦虑是儿童发生SAT的危险因素。孕妇在妊娠期应该尽量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为胎儿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 15年来1176例孤独症门诊病例回顾性分析

    作者:刘儒盛;杨晓玲;郭延庆;刘靖;贾美香;景晓路

    目的:研究儿童孤独症患者的一般资料特点.方法:收集门诊就诊的1176例孤独症患者一般资料,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在1176例患者中,于3岁后才被家长发现症状者多达35.10%,3岁以下初诊患儿仅占21.43%,发现症状与前来求治平均间隔时间长达35.03±27.86个月.结论: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期早发现,早治疗.

  • 异常行为量表评估干细胞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疗效及效度评价

    作者:郇英;佳那提·秋瓦西;张隽;刘敏;吕涌涛;陈兴旺;郭明辉;罗朝霞;郑洁静;胡祥;叶圣勤;姜舒

    目的 探索脐血单核细胞( CBM NCs)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治疗儿童孤独症的初步疗效,并对异常行为量表(ABC)的效度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2009年3月- 2009年9月在山东省交通医院住院行干细胞治疗的儿童孤独症患者23例,分为CBMNCs+康复训练治疗组(脐血组)和CBMNCs联合UCMSCs+康复训练治疗组(混合组);选取在济南明天儿童康复中心行康复训练治疗的儿童孤独症患者14例为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共接受4次干细胞治疗,每周1次,分别收集患者基线、首次治疗后2、4、8、16、24周的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及ABC评分结果,评价干细胞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疗效,并检验ABC量表评价儿童孤独症临床疗效的效度.结果 ①混合组、脐血组与对照组ABC评分在随访时间内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24周时下降百分比分别为59.9%、38.0%、17.4%,三组间ABC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BC分项分析:嗜睡、刻板行为因子6个月时混合组与脐血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组评分( 16.00±7.92,9.33±5.81)明显低于脐血组( 24.14±9.65,17.07±9.93)和对照组( 30.54±5.03,17.31±4.05);③ABC评分与CARS评分呈正相关,6个月时,两者之间相关系数r= 0.87 (P<0.001).结论 应用干细胞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疗效显著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对于ABC量表中嗜睡与刻板行为因子分析,三组都有显著改善,且CBMNCs联合UCMSCs+康复治疗组的疗效好;ABC量表在评价儿童孤独症临床疗效时具有较高的效度.

  • 学龄高功能孤独障碍患儿脑灰质体积的对照观察

    作者:杭跃跃;柯晓燕;洪珊珊;李惠国;汤天宇;邹冰;周振宇;阮宗才;陆祖宏

    目的 比较学龄高功能孤独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脑灰质体积的差异.方法 在SPM5平台上使用VOI tool工具箱测量并比较18名年龄6~14岁的孤独障碍患儿和16名相匹配的正常儿童的全脑体积、灰质体积及左右额叶、顶叶、颞叶、枕叶的灰质体积.结果 孤独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全脑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孤独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左侧顶叶和右侧枕叶灰质体积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学龄高功能孤独障碍患儿中存在脑灰质体积的异常.

  • 儿童孤独症脑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孙雯

    儿童孤独症(CA)是一种难治性疾病.本文综述其脑影像学显像特点.脑血流灌注显像示CA患儿左侧(或双侧)额叶前部、左侧Broca区和左侧Wernicke区局部脑血流灌注和功能异常;葡萄糖代谢显像示额叶、颞叶及丘脑等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LCMRGlu)减低;多巴胺转运体(DAT)显像示CA患儿脑内DAT水平高于对照组,但两者分布无差异;5-羟色胺转运体(SERT)显像示SERT再摄取能力在大脑内侧额叶皮质下降;5-HT2受体显像提示,5-HT2受体密度减低.CA患儿脑内5-HT合成能力减低;fMRI示CA患儿皮层-边缘系统神经通路异常,脑内多个部位白质纤维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脑内NAA浓度减低、NAA/Cr比值降低等.

  • 静息态fMRI观察孤独症大脑功能网络

    作者:刘玉欢;喻罡;高燕华

    目的 观察孤独症患者和正常人全脑功能网络的差异.方法 将30例孤独症患者和30名正常人分为两组,行静息态fMRI采集,数据进行预处理,利用自动解剖标记模板分割大脑区域,提取时间序列信号,计算脑区间的相关性.基于复杂网络理论计算各种图论指标.对两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孤独症患者全脑功能网络拓扑属性显著改变,聚类性显著降低,短路径长度缩短;同时整体效率显著升高,局部效率/模块化和中介中心性降低.结论 与正常人相比,孤独症患者全脑网络功能整合能力升高,而功能分离能力所下降;全脑网络异常有助于理解孤独症患者脑功能障碍.

  • 孤独症儿童多模态功能MRI研究进展

    作者:李世俊;王懿;马林

    孤独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刻板、重复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精神发育谱系障碍[1]。按照临床诊断标准,ASD可以包含孤独性障碍(典型ASD,又称为婴儿ASD、儿童ASD或Kanner ASD)、儿童瓦解性障碍、待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Asperger障碍(又称为Asperger综合征)等多种疾病[2]。ASD儿童目前缺乏早期、快速、方便可行的诊断,导致很多儿童错过ASD有效的早期干预期,北京目前孤独症康复机构ASD儿童数量远超过负荷,年龄为3~6岁,即大部分家长发现孩子无法正常上幼儿园、上小学才开始接受行为学治疗,ASD亟需早期、快速、方便可行的诊断方法。本文对ASD儿童多模态功能MRI(fMRI)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作者:寿小婧;魏青云;赵莉娜;张嵘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是儿童期高发疾病,由Kanner[1]于1943年首次报道,发病率约为1%[2],其核心症状是社会交流障碍、语言交流缺陷、行为重复刻板,并伴有广泛的发育障碍.MRI是一种无创性的在体成像技术,随着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不仅能够用于观察大脑结构,还能用于研究大脑在功能连接方面的活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依赖血氧水平的MRI检查,能够无创地显示脑功能活动区的部位、大小和范围,并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对比灵敏度,时间分辨率也基本满足需求.

  • 综合干预对农村孤独症儿童行为症状及智力发育的影响

    作者:巴合藏;王广智;薛荣琰;王晶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对农村孤独症儿童行为症状及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80例农村孤独症患儿进行早期综合干预.在干预前和干预后6个月,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DST)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前后孤独症患儿各个量表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早期综合干预能改善农村孤独症患儿的行为症状及智力发育,对其早日回归社会起着重要作用.

  • 孤独症儿童父母的亲职压力调查研究

    作者:秦秀群;苏小茵;高玲玲

    目的 描述孤独症儿童父母的亲职压力水平,比较孤独症儿童父亲和母亲的亲职压力差异.方法 采用亲职压力指标简表对210名孤独症儿童父母(观察组)和200名正常儿童父母(对照组)的亲职压力进行调查和对比分析.结果 ①观察组亲职压力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观察组母亲在亲职压力总分和亲职愁苦、困难儿童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父亲(P<0.01),在亲子互动失调维度上,观察组母亲和父亲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孤独症儿童父母普遍存在较高水平的亲职压力,母亲的亲职压力水平高于父亲.

  • 引导式教育联合融合教育的护理方法对孤独症患儿社交能力的影响

    作者:吕复莉;谢晓凤;张玲;陈伟;裴善爱;吴德

    目的 建立引导式教育联合融合教育的护理方法,探讨其对孤独症患儿社交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孤独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干预组在结构化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引导式教育联合融合教育的护理方法,采取医疗机构及社区中心干预与家庭干预相结合;对照组仅接受结构化教育治疗及护理.分别在于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应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ATEC)对两组患儿进行评估,判断其对患儿社交能力的影响.结果 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ATEC症状总分差值、社交能力障碍下降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干预组患儿感知觉项、语言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行为方面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引导式教育联合融合教育的护理方法,能激发孤独症患儿的兴趣,促进人格发育,提高社会交流的自信心.

  • 孤独症儿童父母创伤后成长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李丽雅;姜男;赵岳

    目的 探讨孤独症儿童父母创伤后成长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ren Autism Rating Scale,CARS)、创伤后成长量表(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对92例孤独症儿童及其父母进行调查.结果 孤独症儿童父母创伤后成长总分为(61.52±17.09)分,处于中等水平.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父母社会支持、性别和积极应对是孤独症儿童父母创伤后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共解释48.7%的变异量.结论 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孤独症儿童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心理疏导,指导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提高其社会支持水平,以促进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创伤后成长.

  • 心理剧训练对孤独症患儿社交障碍影响的个案研究

    作者:李静;王丹洋;周海燕;杨丽春

    对1例孤独症患儿进行心理剧训练,训练全程实况记录,同时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于训练前后对患儿进行病情评定,用孤独症儿童行为评定量表于每次训练后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价,后分析训练全过程的实况记录和前后量表的数值变化.训练3个月后,患儿的社交障碍有所改善.

  • 孤独症谱系障碍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作者:李洪华;杜琳;单玲;冯俊燕;贾飞勇

    儿童孤独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以前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个亚型。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Ⅴ)已将其归类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1980年以前,孤独症被认为是一种罕见性疾病,而近些年有关孤独症及ASD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其发病率日趋上升,2014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对11个州8岁儿童的监测数据发现,ASD患病率高达14.7/1000,即相当于68例儿童中即有1例为ASD患儿,本文综述了目前ASD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并分析患儿性别、种族、智力、地域间的差异,为ASD的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 维生素D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与自闭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冯俊燕;杜琳;单玲;王冰;贾飞勇

    维生素D不仅是钙、磷代谢的重要生物调节因子,也是重要的免疫功能调节剂。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除骨骼病变之外,同时可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及免疫组织器官的功能。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维生素D的免疫调节功能。现就维生素D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在自闭症患儿中的免疫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应用多量表分析幼儿孤独症特点

    作者:王冰;贾飞勇;杜琳;李洪华;冯俊燕;段小燕;姜慧轶

    目的:应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及改良婴幼儿孤独症量表修正版(M-CHAT-R)分析孤独症幼儿(3岁以内)的行为及心理特点,并比较三种量表对幼儿孤独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孤独症幼儿20例用ABC、CARS及M-CHAT-R进行评估,另设非孤独症幼儿20例进行对照。结果20例孤独症幼儿中ABC得分≥68共3例,53≤得分<68共7例,得分<53共10例,阳性诊断率为50%;CARS得分≥37共5例,30≤得分<37共8例,得分<30共7例,阳性诊断率为65%;M-CHAT-R阳性例数为19例,诊断阳性率为95%。对照组三个量表阳性例数均为0。三个量表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分别为:ABC:50%,100%,0.5;CARS:65%,100%,0.65;M-CHAT-R:95%,100%,0.95。结论 ABC及CARS对幼儿孤独症诊断特异度好,灵敏度及可靠性不高,但有助于分析孤独症临床特征,为诊断、判断预后及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M-CHAT-R是M-CHAT改良版,对幼儿孤独症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可靠性均较高,作为常规筛查有助于孤独症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 自闭症儿童行为症状的中日比较研究

    作者:于晓辉;吕晓彤;太田昌孝

    目的 通过中日比较研究来探讨我国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症状.方法 以3~7岁的中日自闭症儿童为研究对象,使用家长记入式问卷---小儿行为量表改订版(CBQ-R)进行研究.结果 中日自闭症儿童的症状都符合ICD-10的自闭症诊断标准,但我国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症状较为严重,社会适应困难.我国自闭症儿童在严重程度(t=2.28,P<0.05),社会交往质的障碍(t=12.83,P<0.001)和伴随症状(t=8.11,P<0.001)等方面的得分高于日本;日本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育迟缓(P<0.001)"、"能讲话但是会话不成立(P<0.01)"和"有特定的或奇妙的会话方式(P<0.05)"的得分高于我国.结论 自闭症虽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物学障碍,但其表现出来的基本的行为症状的强弱与文化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 儿童自闭症与金属硫蛋白Ⅲ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

    作者:黄伏生;向飞艳;薛寒;郑芳

    目的 研究金属硫蛋白Ⅲ(MT3)基因内含子区rs45570941 多态性与儿童自闭症的关系,同时比较在正常儿童和自闭症患儿中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和等位基因频率.方法 收集71 例正常对照儿童和72 例诊断为自闭症儿童的外周血标本,提取DNA,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别对MT3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分析.结果 自闭症儿童组与对照组rs45570941 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频数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 平衡检验(χ2 = 2.96,υ=1,P >0.05;χ2 =4.14,υ=1,P >0.05);自闭症儿童组与对照组MT3 基因rs45570941 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的总体分布有统计学差异(χ2 =13.569,P <0.05;χ2 =6.89,P < 0.05).结论 在本研究人群中,MT3 的多态性位点rs45570941 与自闭症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如果进一步加大样本量和挑选更多的SNP 位点进行深入研究,对自闭症的病因将会有更多的发现.

  • 我国儿童孤独症药物治疗的现状分析

    作者:赵应华;魏玲;刘世林

    儿童孤独症是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一种严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该病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的三联征为临床特点,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感知觉障碍和情绪、情感异常等表现,常预后不良。儿童孤独症主要采用综合性治疗,包括特殊教育训练、行为矫正、辅助性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该病尚无特异性药物治疗方案,目前采用的治疗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心境稳定剂和儿童注意缺陷及多动障碍治疗药物等。上述药物主要针对患儿的伴随精神症状进行对症治疗,从而提高患儿生存质量。笔者通过归纳我国儿童孤独症的治疗药物及其作用机制和应用疗效,旨在为进一步探索儿童孤独症的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 父亲带养时间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母亲育儿压力的影响

    作者:胡纯纯;李云;周秉睿;刘春雪;李春阳;张颖;徐琼;徐秀

    目的 探讨父亲参与带养时间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简称孤独症)患儿母亲压力值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将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保科首次诊断为孤独症的98例患儿作为孤独症组,并纳入上海闵行区某妇幼保健院体检及某幼儿园的92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家长育儿压力简表(PSI-SF)对母亲压力值进行评定,并通过收集一般情况及育儿信息,调查父母带养时间以及母亲的相关育儿压力因素.对相关育儿压力因素以及父母带养时间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秩和检验.结果 孤独症组母亲压力总分、亲子互动失调、育儿愁苦分量表得分与父亲带养时间显著相关(t=-2.76、-2.98、-2.79,P=0.007、0.004、0.006);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影响孤独症患儿母亲压力总分以及亲子互动失调分量表的相关因素仅有父亲带养时间,育儿愁苦量表相关因素还包括家庭年收入及母亲带养时间(R2=0.22、0.24、0.25).对照组母亲育儿压力因素与父亲带养时间无关(P=0.22、0.42、0.06).对62个(63.3%)双薪家庭的孤独症组患儿父母和72个(78.3%)双薪家庭的对照组儿童父母进行的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显示,孤独症组患儿父亲带养时间与孤独症组患儿母亲及对照组儿童父亲带养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5,2.1)比3.5(2.4,6.0)比3.0(2.0,4.7)h,t=-86.32、-49.65,P均<0.01].结论 在孤独症患儿的带养中,父亲的参与程度低.增加父亲的带养时间,提高父亲参与孤独症患儿家庭干预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对缓解孤独症患儿母亲的育儿压力以及改善家庭干预模式产生积极影响.

133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