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参芎滴丸预处理对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大鼠脑梗死体积、尼氏体的研究

    作者:金硕果;陈卫银;刘福友;黄梅;朱观祥;王惠民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复方参芎滴丸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SD大鼠脑梗死体积、尼氏体的变化,探讨其在诱导脑缺血耐受中的意义.方法:电凝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模型,造模前按5、10、20倍临床剂量灌胃8d,与环磷酰胺作对照.用图像处理软件计算脑梗死体积、光镜下观察尼氏体结构、采用Mias-2000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文报告系统半定量分析尼氏体染色.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参芎滴丸高、中、低剂量组及环磷酰胺组72h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5);参芎滴丸3个剂量组均能增加尼氏体的表达,3组之间有量效关系(P<0.05).结论:参芎滴丸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SD大鼠有神经保护作用,可诱导脑缺血耐受.

  • 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上调大鼠梗死区周围巢蛋白的表达

    作者:王嵘;龙启福;赵延礼;孙伟;胡晓松

    目的 观察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IP)对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探讨NESTIN与脑缺血耐受(BIT)的关系及可能的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4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预处理(CIP)组、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组、假手术(sham)组.采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评价各组NESTIN的表达.结果 再灌注24及72 h,CIP组脑梗死体积比分别为12.4%±3 2%、9.8%±1.9%,较MCAO组的18.5%±3.7%、l5 8%±3.5%明显减小(P<0.05),免疫组化NESTIN阳性细胞数及Western blot测定缺血侧脑组织的NESTIN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同时间段的MCAO组(P<0 05).结论 CIP可有效减小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梗死体积,并促进梗死区周围脑组织表达敏感的胚性蛋白NESTIN,后者可能与BIT的脑保护机制有关.

  • 通心络对脑梗死大鼠的脑缺血耐受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罗方;吴锦晖;罗祖明

    目的 探讨Bcl-2、Bax蛋白对脑缺血耐受的作用及通心络的干预作用.方法 检测不同时程通心络组、全脑缺血-局灶脑缺血再灌注组及单纯局灶脑缺血组大鼠的神经行为评分、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ax蛋白阳性细胞数,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的凋亡.结果 通心络组的神经行为评分降低,脑梗死体积减少,脑缺血半暗带的Bcl-2蛋白表达增高而Bax蛋白表达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减少.结论 通心络增加脑缺血半暗带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Bax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增强缺血预处理诱导的脑缺血耐受.

  • 脑缺血耐受大鼠缺氧诱导因子-1α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表达

    作者:赵仁亮;王春霞;孙忠玲

    目的:探讨脑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形成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将99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9只、假手术+再缺血组45只、预缺血+再缺血组45只,后两组再随机分成5个亚组.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缺血预处理模型(预缺血10min),分别在预缺血后1d、3d、7d、14d、21d进行再次缺血2h再灌注22h,然后取脑检查.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IF-1α与EPO蛋白的表达,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EPOmRNA和HIF-1αmRNA的表达.结果:①与假手术组各对应亚组相比,缺血预处理组中的1d、3d、7d亚组HIF-1α蛋白表达增高,3d、7d亚组中EPO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②与假手术组各对应亚组相比,缺血预处理组3d、7d亚组中HIF-1αmRNA及EPO mRNA表达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EPO mRNA表达与HIF-1α 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缺血预处理诱导了脑缺血耐受,预缺血诱导的内源性HIF-1α及EPO表达增加参与脑缺血耐受形成的机制.

  • 脑缺血预处理诱导大鼠脑缺血耐受的研究

    作者:程道宾;王进;罗杰峰;曾丽;秦超

    目的:探讨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在大鼠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右大脑中动脉阻塞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在缺血预处理组脑缺血预处理15min;3d后,再次阻塞右大脑中动脉8h.评估神经功能缺失、脑梗死体积和右脑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法检测右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a(TNF-a)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结果:缺血预处理组大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明显改善(P《0.01),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0.01),缺血损伤改变明显减轻,TNF-a和iNOS的表达也明显减少(P《0.05).结论: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可诱导大鼠脑缺血耐受,其机制可能是抑制缺血脑组织表达TNF-a及iNOS而减轻炎症免疫损伤.

  • 肢端缺血预处理对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初探

    作者:于新迪;王震宇;王伟;莫茜;朱德明;徐卓明

    [目的]通过观察肢端缺血预处理(LIP)对大鼠脑缺血性损伤后炎症反应及海马区神经元细胞的影响,探讨LIP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36只SD大鼠,实验组(LIP组)15只、缺血组15只和对照组6只.实验组和缺血组设立5个时间点:6h、12h、24h、48h和72h,每点3只.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及LIP法建立脑缺血耐受模型,观察并计算每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脑组织形态学与组织学改变、炎性细胞计数以及神经元密度的变化.[结果]缺血组和实验组在各时间点的NSS均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脑组织学病理改变程度明显轻于缺血组;在24h、48 h和72h时间点,实验组炎性细胞计数明显少于缺血组,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细胞明显多于缺血组,且两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LIP诱导脑缺血耐受,可以减轻脑部炎症反应和延迟海马区神经元死亡,从而减轻缺血后脑组织损伤,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麻醉药预处理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立群;俞卫锋

    缺血再灌注(isclaemia reperfusion,IR)损伤是指缺血后的再灌注不仅不能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加重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其中肝脏IR损伤即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理生理过程,休克、感染、肝脏外伤、肝叶切除及肝移植所致的肝脏功能损害、衰竭都与之有关[1].临床上如何延长肝脏热缺血耐受时问,减少肝脏损伤,保护肝功能,防止肝功能衰竭是长期以来一直尚未妥善解决的一个难题[2].

  • 奥扎格雷钠对大鼠脑缺血耐受作用及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作者:罗祖明;郝玉曼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OS)对缺血预处理诱导的脑缺血耐受作用及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预处理+OS组、预处理组、假手术组,每组15只,分别在2 h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前3 d给予10 min的缺血预处理、缺血预处理+OS或假手术,MCAO后22 h处死,比较各组间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及核因子-κB的表达.结果与预处理组相比,预处理+OS组梗死体积缩小更为明显[(93.75±13.40)mm3与(130.92±14.59)mm3,P<0.05)];脑水肿缺血侧进一步减轻[(79.43±0.79)%与(81.66±0.99)%],非缺血侧为(75.76±0.91)%与(76.95±0.78)%,两组比较,均为P<0.05;核因子-κB表达亦进一步降低(69.20±5.63与81.16±7.33,P<0.05).结论 OS可增强缺血预处理所诱导的脑缺血耐受作用,抑制核因子-κB的激活,二者具有叠加效应.

  • 高压氧预处理促进皮瓣成活的研究

    作者:戚征;高春锦;孙学军;刘福佳;刘雪华;乔群;王晓军;王友彬

    目的 探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预处理对提高皮肤缺血耐受的作用.方法 18只雄性SD大鼠分为HBO预处理组和对照组.HBO预处理组大鼠在手术前2 d行HBO治疗,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麻醉后在大鼠腹部形成以右侧腹壁下浅动脉为带的扩大腹部皮瓣,大小约6 cm×9 cm.先用显微血管夹阻断皮瓣血供3 h,然后恢复皮瓣血供.术后第5天观察皮瓣成活情况.用硫酸纸按设计皮瓣和成活皮瓣形状剪成相应的纸模并用扫描仪将纸模转换为相应的皮瓣图像.用Acrobat软件计算分析皮瓣面积.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和预处理组的平均皮瓣设计面积分别为(51.59±6.62)cm2和(52.71±2.05)cm2.平均成活面积分别为(7.38±2.49)cm2和(15.82±5.95)cm2.两组在皮瓣成活面积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P<0.01).结论 HBO预处理能提高皮肤缺血耐受,提高皮瓣成活率.

  • 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时间依赖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小利;周育苗;李雅国;舒勤奋;吴炯;倪娇娜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诱导缺血耐受的时间依赖性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健康SD大鼠11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S)+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组(简称SS组)和缺血预处理(IP)+MCAO组(简称IP组),每组50只,另10只备用.将两组大鼠再随机分为5个亚组(n=10),IP组给予预缺血10 min后分别于6 h、24 h、3 d、7 d,14 d后给予大脑中动脉完全阻塞22 h,再灌注2 h;SS组末进行缺血预处理,而单纯暴露颈总动脉处的解剖结构10 min,余步骤同IP组.采用Swanson间接法和Nick&Spot图像采集分析系统计算各组大鼠梗死体积,光镜下观察各组脑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结果 给予10 min的大脑中动脉短暂的缺血预处理能够明显减少24 h、3 d、7 d、14 d后再次缺血后的梗死体积(P<0.05),而6 h时间点脑梗死体积与SS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SS组比较,IP组各时间点GFAP和BNDF阳性表达增多(P<0.05),且间隔3 d、7 d组增多明显(P<0.05),14 d后开始逐渐降低.结论 IP不但能引起神经系统损害,而且能够诱导缺血耐受的产生;IP诱导的缺血耐受对IP后3~7 d发生的再缺血损害保护作用强.BDNF表达基本与缺血耐受的保护作用时间规律一致,提示BDNF可能是脑缺血耐受的重要机制之一.

  • 大鼠局灶脑缺血预处理的脑保护机制探讨

    作者:王金春;孙锋;宋利春

    此研究利用插线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进行局灶缺血预处理,建立缺血耐受模型,检测凋亡细胞数、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蛋白的表达,以探讨脑缺血预处理是否通过抗凋亡机制产生缺血耐受作用.

  • 缺氧诱导因子-1α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脑缺血耐受大鼠中的表达

    作者:赵仁亮;董瑞剑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Iα)及其靶基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脑缺血预处理诱导的大鼠脑缺血耐受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将8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SS+SS,4只)、假手术+再缺血组(SS+MCAO,40只)、预缺血+再缺血组(IP+MCAO,40只),后两组再随机分成5个亚组.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缺血预处理模型(预缺血1 0 min),分别在预缺血后1 d、3 d、7 d、14 d、21 d进行再次缺血2 h再灌注22 h,然后取脑组织进行脑梗死体积测量和病理观察,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IF-Iα与EPO蛋白的表达.结果 (1)IP+MCAO组中1 d、3 d、7 d亚组的梗死体积与SS+MCAO各对应亚组相比明显减小;(2)IP+MCAO组1 d、3 d、7 d亚组中HIF-Iα蛋白表达与SS+MCAO各对应亚组相比明显增高;IP+MCAO组3 d、7 d亚组中EPO蛋白表达与SS+MCAO各对应亚组相比明显增高.结论 缺血预处理诱导了脑缺血耐受,预缺血诱导的内源性HIF-Iα及EPO蛋白表达增加参与脑缺血耐受形成的机制.

  • 脑缺血预适应标志物的评估

    作者:苏芳;朱雨岚;郭安臣;王拥军;王群

    缺血预适应是一种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即短暂的、非致死缺血损伤保护后续的致死性缺血打击。它通过短暂的缺血诱导固有的防御系统,引起对随后的严重缺血的耐受。预适应存在于多种器官及生物,其中脑缺血预适应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找到适合的标志物以表明预适应反应诱发的缺血耐受是转化研究的重点。理想的标志物应易于获得,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本文将对可能反映缺血预适应诱发的缺血耐受状态的血清及影像学标志物予以综述。

  • 短暂局部预缺血对脑梗塞大鼠的影响及HSP70的表达

    作者:康军;杨立庄;马玉军;蒋传路;王社军

    目的建立局灶性可重复性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研究短暂性局部脑缺血后再灌注不同时间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的影响.方法应用改进的Longas法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建立阻断左侧大脑中动脉的局部脑缺血预处理模型.各组大鼠均经两次处理,预处理(PC)组大鼠经15min短暂预缺血,分别在再灌注6、12、24、72、168h后(n=15~16),造成MCAO;脑梗塞组大鼠只在第二次处理造成大脑中动脉闭塞;短暂缺血组只在第一次处理时缺血15min.各组大鼠均在第二次处理后24h,检测以下指标:神经功能缺失评分;TTC染色测量梗塞范围;HE染色,观察组织结构变化;干湿法测量脑水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HSP70 的表达.结果 PC 24h、PC 72h和PC 168h组与脑梗塞组相比较,脑梗塞范围、脑水肿的严重程度、梗塞周边区脑组织的缺血性损伤明显减轻了;短暂缺血引起了轻微的神经细胞结构的改变并使缺血区HSP70表达增加,MCAO后24hHSP70蛋白在缺血周边区出现广泛表达.结论短暂局部缺血预处理可以诱导脑梗塞后脑组织产生缺血耐受性,其保护作用出现在再灌注后1~7d;缺血预处理引起HSP70蛋白表达的改变与缺血耐受的产生有一定联系.

  • 运动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研究进展

    作者:郭珊珊;戴佳茹;陆阿明;罗丽

    运动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其机制仍远未阐明.近年研究表明,作为缺血预适应的特殊手段,运动预处理能诱导脑缺血耐受,具体机制包括:促进血管和神经再生、调节炎症反应、抑制谷氨酸及其受体过度激活、保护血脑屏障、抑制氧化应激和凋亡、改善纹状体功能、激活神经胶质细胞等,从而减少了缺血后神经元损伤和脑梗死体积.深入研究运动的神经保护作用,特别是运动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机制,将为预防和康复缺血性脑中风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在缺血性脑中风危险人群/患者中推广、应用运动疗法提供理论依据.

  • 先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后继脑梗死的影响

    作者:吴军;湛彦强;张金平;许杰;张苏明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脑梗死间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患者脑梗死前是否发生同侧TIA,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TIA组和N-TIA组,将2组人群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Modified Edinburgh-Scandinavia Stroke Scale,MESSS)评分进行比较;同时观察TIA组患者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其发作与后继脑梗死间隔时间等因素对脑梗死体积和MESSS的影响.结果 先发TIA患者的脑梗死体积和MESSS评分均显著低于N-TIA组(P<0.05).TIA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TIA与脑梗死间隔时间等因素均对脑梗死体积和MESSS评分产生显著影响.结论 先发TIA有可能对后继脑梗死患者的脑细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特定的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其与脑梗死特定的间隔时间显著相关.

  • 脑缺血预处理联合大黄素甲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炎性反应影响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立英;廖仁昊;苏立凯;李晓芳;王敬

    近年来研究发现,预先给予短暂的脑缺血预处理(BIP)可诱导缺血耐受(IT),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脑损伤[1].已有前期研究证明,大黄素甲醚(Phy)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对IT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我们利用局灶缺血预处理模型,观察Phy对大鼠BIP后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影响,报告如下.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继发性脑梗死的影响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詹媛;张玉萍;王强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继发性脑梗死的影响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160例TIA患者,按其是否发展为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59例(A组)和非脑梗死组101例(B组),并另选择59例病前无TIA的脑梗死患者作为C组,A、B两组采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TIA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同时比较A、C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分级.结果 Pearson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颈动脉硬化斑块、高同型半胱氨酸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颈动脉硬化斑块等为TIA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A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于C组(P<0.01),预后优于C组(P<0.01).结论 影响TIA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颈动脉硬化斑块,且TIA发生后的缺血耐受对后继脑梗死有神经保护作用,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作频度对后继脑梗死影响的研究

    作者:陶建青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作频度对后继脑梗死的影响.方法 选择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首次治疗的脑梗死患者558例,按照脑梗死前是否预先发生同侧的TIA分为无TIA组和TIA组,其中TIA组120例,无TIA组438例;TIA组根据发作频度分为1次组、2~3次组和> 3次组3个亚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标准,于入院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于病程3周时对各组进行ADL评分,比较各组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预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TIA不同发作频度及其他影响因素与后继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有TIA发作组在神经功能轻度缺损及Ⅰ级预后中所占比例[72.5%(87/120)、73.3%(88/120)]高于无TIA组[61.9%(271/438)、61.6%(270/438)],在中度神经功能缺损[13.3%(16/120)]及Ⅱ级预后[26.7%(32/120)]中所占比例低于无TIA组[23.5%(103/438)、38.4%(168/4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TIA发作2~3次组在神经功能轻度缺损及Ⅰ级预后中所占比例[90.6%(29/32)、96.9%(31/32)]高于无TIA组[61.9%(271/438)、61.6%(270/438)]、1次组[33.3%(2/6)、33.3%(2/6)]及> 3次组[33.3%(2/6)、67.1%(55/82)],在中度及重度神经功能缺损及Ⅱ级预后所占比例[6.3%(2/32)、3.1%(1/32)、3.1%(1/32)]低于无TIA组[23.5%(103/438)、14.6(64/438)、38.4%(168/438)]、1次组[33.3%(2/6)、33.3%(2/6)、66.7%(4/6)]及> 3次组[13.4%(11/82)、18.3%(15/82)、32.9%(27/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有关的因素为TIA发作频度、家族史、房颤史、吸烟史(均P < 0.05),其中,TIA发作2~3次为保护性因素(OR < 1.000);与预后情况有关的因素为TIA发作频度家族史、房颤史、饮酒史(均P < 0.05),其中,TIA发作2~3次为保护性因素(OR < 1.000).

  • 大鼠肢端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后炎症反应的影响

    作者:于新迪;王震宇;丁雷;莫茜;朱德明;王伟

    目的 通过观察肢端缺血预处理(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LIP)对大鼠脑缺血性损伤后重要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LIP诱导的脑缺血耐受与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72只SD大鼠,实验组(LIP组)30只、缺血组30只和对照组12只.实验组和缺血组设立5个时间点:6h、12 h、24 h、48 h和72 h,每点6只.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及LIP法建立脑缺血耐受模型,采用HE观察每组大鼠的脑组织形态学改变、QRT-PCR和ELISA方法检测脑组织中炎症因子IL-17及IL-6的表达变化.结果 实验组脑组织学病理改变明显轻于缺血组.与缺血组相比:实验组的IL-17和IL-6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在整体水平均呈下降趋势;mRNA水平提示实验组在缺血12h、24 h和48 h后脑组织中IL-17、IL-6的表达量显著减少(P<0.01);蛋白水平提示实验组在缺血24 h和48 h后脑组织中的IL-6以及在缺血12h、24 h和48 h后脑组织中IL-17的表达量均降低(P<0.05).结论 LIP诱导脑缺血耐受,可以减轻脑缺血后的炎症反应,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103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