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颅后凹占位性病变对小脑扁桃体位置影响的MRI研究

    作者:柏根基;张金坤;王德杭;李江成

    目的:探讨颅后凹占位性病变对小脑扁桃体位置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利用129例经临床、影像和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后凹占位和525例正常对照组,对照研究颅后凹不同部位和不同面积的占位性病变与小脑扁桃体位置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小脑扁桃体下缘至枕大孔前后唇连线的平均距离为0.6+1.8mm,颅后凹占位组的平均距离为-4.2+3.8mm,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X2=13.82,P<0.001).四脑室、小脑及桥小脑角区占位对小脑扁桃体的位置有显著影响(P<0.001),且占位面积与小脑扁桃体的位置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位于松果体区和脑干的占位对小脑扁桃体的位置影响较小(P>0.10).结论:颅后凹占位与小脑扁桃体的位置有相当的依存性,利用占位面积可以预测小脑扁桃体疝的发生.

  • 外伤性后颅窝血肿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叶仕平;骆纯;张光霁

    外伤性后颅窝血肿是颅脑外中一种特殊类型的损伤,其临床表现、诊断处理方面有其特殊性,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病死率较高.我院自1983年应用CT以来,共收治外伤性后颅窝血肿患者44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血肿 颅窝
  • 外伤性进展性后颅窝硬膜下血肿合并小脑内血肿一例报告

    作者:童武松;徐俊法;沈惠忠;郭义君;杨文进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0岁,因3m高处坠落致头部外伤2h急诊入院.患者后枕部着地,原发昏迷约5min,醒后有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入院查体:意识清楚,GCS评分15分,左外耳道流血,两侧瞳孔直径2.5mm,光反射灵敏,四肢活动正常,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伤后1h首次CT显示蛛网膜下隙出血,左枕骨骨折(图1A).

  • 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早期诊治体会

    作者:吴锋;徐颖洲;任洪波;刘斌;张泰民;胡志恒;贾海波;董雨

    目的:总结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PFEDH)早期诊治经验。方法2008~2013年期间共收治34例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患者,对影响预后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3~5分1例,6~8分5例,9~12分6例,13~15分22例。GCS评分大于等于9分的28例患者,27例恢复良好,GCS评分小于等于8分的6例患者,2例恢复良好,4例恢复差。15例保守治疗患者恢复良好,19例手术治疗患者中有14例恢复良好,2例有轻度残疾,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死亡率2.9%)。结论患者入院时 GCS 评分、颅内合并伤对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头颅 CT 扫描对PFEDH的早期诊治非常重要。

  • 后颅凹肿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孙欣荣;王少银

    由于后颅凹的解剖位置关系,肿瘤与脑干、颅神经及血管关系密切,术后并发症多且严重,病死率高,2000年3月~2006年10月,我科共行后颅凹肿瘤手术68例,术后出现呼吸骤停伴肺部感染、面神经损伤、后组颅神经损伤、小脑缄默征等并发症,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后颅凹肿瘤手术切除28例体会

    作者:方宪清;郑志新;程科

    后颅凹肿瘤集中于小脑半球和蚓部、第四脑室以及小脑桥脑角等处,手术部位邻近脑干生命中枢及其他颅神经,手术难度大,时间长[1].手术技能的提高和显微技术的开展,可以提高其手术全切率.本文就手术切除后颅凹肿瘤的有关注意事项作一探讨.

  • 小儿后颅窝血肿21例分析

    作者:叶宏权;娄飞云;杨百春;马骏

    目的:探讨小儿后颅窝血肿的早期诊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小儿后颅窝血肿病情发展及演变过程.结果:19例手术患儿,早期发现的18例均达到临床治愈,1例手术时已属晚期,死亡;保守治疗2例痊愈.结论:小儿后颅窝血肿的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对患儿的预后十分重要.

  • 急性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37例临床分析

    作者:林君挺;韩春燕;彭余江;尹康;林海勇;陈观涛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的急性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acute posterior fossa epidural hematoma,APFEDH)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37例APFEDH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据病理特点将其分为A组(局限型)与B组(扩张型),并分别对其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病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A组由板障血管和/或硬脑膜表面血管破裂出血所致,病情轻,进展慢,预后良好;而B组出血来自静脉窦撕裂,病情重,进展快,预后差.结论根据不同病理类型分析处理本病,有助于提高诊疗水平及改善预后.

  • 后颅窝容积测量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梁韡斌

    后颅窝容积大小与后颅窝疾病的外科路径、术式及预后密切相关。术前准确测量后颅窝容积大小是临床关注的热点及难点。本文就后颅窝容积大小、测量方法、相关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外伤性颅后窝血肿23例临床分析

    作者:邓永平

    目的总结外伤性颅后窝血肿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23例外伤性颅后窝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中,治愈16例,残疾2例,死亡5例.结论对外伤性颅后窝血肿应高度警惕,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颅窝 血肿
  • 颅中窝底硬膜外入路技术改进及相关解剖学

    作者:吴喜跃;何理盛;康德智;陈陆馗

    目的从应用解剖学入手,量化和微创化研究颅中窝底硬膜外入路及技术改进. 方法对10具(20侧)成人头颅标本进行颞骨岩部前表面显微结构的横断面观察,测量相关数据;对3具(6侧)头颅标本模拟颅中窝底硬膜外入路,进行入路全程解剖观察,在微创化基础上探求扩大手术显露范围的方法及临床应用. 结果 (1)形成带血管蒂颞肌-筋膜瓣,供重建颅底用,减少术后脑脊液漏.(2)确定棘孔、半月节压迹、弓状隆起(AE)为入路重要路标,测量AE与岩嵴的交点-半月节压迹的距离为22.15±1.48 mm,外展神经-半月节压迹4.50±0.36 mm.(3)磨除卵圆孔前外缘骨质,切开下颌神经鞘膜和半月节硬膜间腔,使中颅底内侧硬膜充分脱离前岩骨,扩大手术暴露.(4)结扎岩上窦内侧,硬膜切口呈双"T"形,扩大岩尖区及桥小脑角硬膜内结构的显露范围. 结论确定颅中窝底硬膜外入路的重要路标,明确安全切除颞骨岩部前部及岩尖区骨质的范围,并对颅中窝底硬膜外入路提出改进方法.

  • 小脑和脑干静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在后颅窝手术中的处理

    作者:张铭文

    以往小脑和脑干的静脉是一种被忽视了的血管结构,随着显微神经外科和颅底外科的发展,不少颅内手术需要谨慎处理和保护某些静脉,本文就后颅窝静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基础和临床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 经口腔入路至斜坡区的应用解剖

    作者:肖大江;朱国臣

    目的:为前方经口腔径路至斜坡手术提供斜坡区的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观测30例成人头颅骨性标本和15例成人头颅湿性标本钭坡区重要解剖标志及其毗邻关系.结果:(1)双侧破裂孔内侧壁间距和双侧舌下神经管外口间距分别为20.67±2.83 mm和36.37±2.62 mm;(2)展神经在颅后窝硬膜入口处双侧间距19.71±1.79mm;(3)颈静脉结节在颈静脉孔神经部内侧1.53±0.43mm.结论:了解斜坡区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可提高相关手术的安全度.

  •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前颅底及蝶鞍区肿瘤

    作者:陈成芳;李学忠;徐豪杰;蔡晓岚;张立强;李延忠;柳忠禄

    目的 探讨鼻内镜外科技术在前颅底及蝶鞍区肿瘤治疗中的方法及作用. 方法 2004年11月至2008年6月对16例侵犯前颅底与蝶鞍区的肿瘤行鼻内镜手术,其中1例采用眶内容物剜除术加鼻内镜联合入路,所有手术均于全麻下进行,病理类型包括垂体腺瘤6例,内翻性乳头状瘤5例,中分化鳞癌1例,脊索瘤1例,原始神经外胚层瘤1例,嗅母细胞瘤1例,骨化纤维瘤1例.术后随访3个月~4年.结果 经术中镜下、术后内镜或者影像学检查证实 15例肿瘤均被全部切除,1例脊索瘤为大部切除,1例垂体腺瘤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 经二次手术修补及规范治疗后痊愈.无颅内出血、感染及死亡病例.结论 内镜经鼻入路能够充分显露和切除前颅底及蝶鞍区肿瘤, 可以更好地辨认深部结构, 视觉效果好,是一种较好的手术入路.但要求术者熟练掌握解剖学知识,具备娴熟的手术技巧,先进的仪器设备以及必要的综合处理的经验.

  • 侧颅底及颅后窝手术入路应用解剖

    作者:夏寅;王天铎

    研究侧颅底手术入路和乙状窦后进路相关的应用解剖。方法:通过测量40例颅骨,确定茎突根部至侧颅底、星点至颅后窝各孔裂间连线的长度和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所成角度。结果:茎突根部至圆孔、棘孔、颈动脉管外口、颈静脉窝、舌下神经管外口的距离和夹角分别为(24.2±2.5)mm〔(149.8±5.2).。〕、(18.9±2.6)mm〔(154.6±5.0)°〕、(9.1±1.9)mm〔(120.4±8.1)°〕、(3.8±1.6)mm〔(85.9±5.4)°〕、(16.6±2.1)mm〔(85.5±5.2)°〕。星点至三叉神经压迹、内耳门、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内口的距离和夹角分别为(58.3±3.3)mm〔(139.4±5.6)°〕、(44.6±7.9)mm〔(134.5±7.0)°〕、(42.9±3.5)mm〔(128.3±8.0)°〕、(55.7±3.7)mm〔(116.7±7.8)°〕。结论:围绕两种手术入路测量所得结果,有助于设计手术入路并为手术准确定位有关结构提供依据。

  • 儿童后颅窝髓母细胞瘤26例

    作者:沙龙金;刘旭平;马云富

    我科1990年1月~1999年9月收治儿童后颅窝髓母细胞瘤26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26例中男19例,女7例.年龄2~14 a,平均为9.4 a.其中8~13 a者多(11例)占42.3%.

  • 认知功能评估在儿童中颅窝蛛网膜囊肿治疗策略选择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元隆;梅文忠;游鸿海;葛洪良;佘德君;郭伟;吴喜跃;林元相;康德智

    目的 探讨中颅窝蛛网膜囊肿对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及认知功能评估在囊肿治疗策略选择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诊治的42例中颅窝蛛网膜囊肿患儿(囊肿组)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行囊肿-蛛网膜下腔造瘘术(手术组);另20例患儿家属拒绝手术,要求保守随访观察(保守观察组).同时招募医院附近在校6~14岁健康学生2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各方面与囊肿组无明显差异.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对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儿童分别进行量化评分,评估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及全量表智商,并对各组认知功能评分进行统计学对照分析.其中手术组患儿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评估每个患儿认知功能;保守观察组息几分别于即时及保守观察6个月后评估认知功能.所有患儿均经磁共振相位对比电影技术检查证实与蛛网膜下腔无沟通.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息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 囊肿组患儿的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及全量表智商(FIQ)分别为90.00±10.35、94.05±10.04、91.79±9.80,对照组患儿分别为101.40±7.87、105.60±7.21、103.60±7.6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手术组首次VIQ、PIQ、FIQ分别为89.41±11.88、94.41±10.60、91.41±11.26,与保守观察组入院即时VIQ、PIQ、FIQ(90.65±8.62、93.65±9.64、92.20±8.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手术组术后6个月VIQ、PIQ、FIQ(96.82±10.70、99.82±6.43、99.45±7.6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手术组术后6个月的VIQ、PIQ、FIQ与保守观察组6个月时的ⅥQ、PIQ、FIQ(90.00±9.68、92.80±9.64、91.75±8.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颅窝蛛网膜囊肿可造成儿童认知功能损害,行蛛网膜囊肿造瘘术可使认知功能改善.术前评估认知功能可以指导蛛网膜囊肿治疗策略的选择.

  • 内镜下囊肿-鞍上池造瘘术治疗儿童中颅窝底囊肿

    作者:孙莲萍;马杰;龚一鸣;金惠明;李奇峰;梁秦川;曹红宾

    目的 通过对儿童中颅窝底囊肿进行内镜下囊肿-鞍上池造瘘术和术后随访分析,以明确治疗的微创性和疗效.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56例中颅窝底囊肿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22例,女34例,平均年龄(52.8±6.6)个月,入选内镜治疗组主要依据头颅MRI显示囊肿内侧为鞍上池,其中左侧104例、右侧46例、双侧6例,依据galassi分级,Ⅰ型3个(为双侧囊肿之一侧)、Ⅱ型87个,Ⅲ型72个.所有患儿接受内镜下囊肿-鞍上池造瘘术.结果 117侧患儿术后平均(10.3±5.1)个月囊肿消失,治愈率72.2%,优良率(囊肿缩小一半以上)为89.5%,有效率(囊肿有缩小)为96.9%,未变化中2例再次手术、1例观察中,术后主要并发症为硬膜下积液,51%于3个月内消失,87.7%于1年内消失,2例行积液-腹腔分流术,7例并发硬膜下血肿行外引流术.发生积液Ⅱ型和Ⅲ型囊肿的年龄、积液的转归与囊肿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内镜通过微创锁孔技术进行囊肿和脑池的充分沟通,能缓解囊肿对脑组织局部压迫,改善症状,促进脑发育.对于硬膜下积液者应密切随访,及时发现远期慢性血肿,积极干预后转归满意.

  • 青少年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患儿后颅窝减压术术中分流与术后转归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汪舟;朱泽章;邱勇;蒋健;钱邦平;沙士甫;谢丁丁;江龙

    目的 探讨青少年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患儿后颅窝减压术(posterior fossa decompression,PFD)中施行空洞分流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9年12月间我院后颅窝减压术治疗的40例青少年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症患儿,根据术中是否施行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分为PFD+空洞分流组(A组)与单纯PFD组(B组).其中,A组患儿18例,男6例,女12例,平均年龄13.5岁;B组患儿22例,男14例,女8例,平均年龄13.1岁.于T1加权MRI上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空洞长度、大脊髓空洞直径/脊髓直径值(S/C值),统计分析两组患儿的脊髓空洞改善程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术前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空洞大小均无显著差异.A组随访时间12~33个月,平均(16.8±6.1)个月;B组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6.4±3.3)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儿空洞长度(9.0±6.5)个椎体、S/C值0.56±0.28均较其术前(13.1±4.5)个椎体和0.78±0.07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空洞长度改善率、S/C值改善率分别为(34.4±37.5)%和(30.3±33.3)%;B组平均空洞长度改善率、S/C值改善率分别为(52.1±29.3)%和(41.2±31.2)%;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空洞长度改善值为(4.1±5.1)节段,B组为(5.9±4.4)节段;A组S/C改善值为0.22±0.23,B组为0.32±0.26,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空洞分流术对行后颅窝减压术的青少年Chiari畸形患儿的空洞转归无明显影响,然而其远期疗效有待更大样本、更长随访时间的研究行进一步证实.

  • 特发性青少年脊髓空洞症患儿后颅窝线性容积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作者:闫煌;朱泽章;邱勇;沙士甫;江龙;伍伟飞;杨宗

    目的 评估青少年特发性脊髓空洞(idiopathic syringomyelia,IS)患儿后颅窝线性容积,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从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诊断为IS的病例中选择影像学资料完整的青少年患儿25例(IS组).同时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继发于Chiari畸形Ⅰ型的脊髓空洞(Chiari malformation type Ⅰ& syringomyelia,CMI-S)患儿(CMI-S组)及正常青少年作为对照组.在正中矢状面MR影像上分别测量三组患儿后颅窝线性容积的距离指标(后颅窝斜坡长度、枕骨大孔径、枕上长度、后颅窝矢状径、后颅窝高径)和角度指标(后颅窝斜坡倾斜角),并运用单向方差分析统计三组患儿后颅窝各测量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IS组后颅窝斜坡长度25.4~48.7 mm(平均38.3 mm);枕骨大孔前后径27.2~44.2 mm(平均33.6 mm);枕骨鳞部长度23.6~48.2 mm(平均36.7 mm);后颅窝矢状62.9~88.4 mm(平均74.3 mm);后颅窝高径18.5~43.9 mm(平均31.3 mm)及斜坡倾斜角30.0°~77.0°(平均56.7°).IS组与CMI-S组患儿的后颅窝线性容积各测量指标均显著小于正常青少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S组患儿后颅窝斜坡倾斜角为56.7°±10.6°,显著大于CMI-S组患儿50.8°±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S患儿与CMI-S患儿均存在后颅窝骨性结构的发育异常.与CMI-S患儿相比,IS患儿具有较为陡直的斜坡结构.

144 条记录 4/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