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温和灸对大鼠慢性难愈性创面组织修复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孙彦辉;孙永辉;孙立虹;梁玉磊;赵振栓;张会珍;李晓峰

    目的:研究温和灸对慢性难愈性创面动态血流、微血管数(MVC)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温和灸促进难愈性创面愈合的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在104只雄性SD大鼠背部制造全层皮肤损伤开放性创面.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模型组(32只)、TDP组(32只)、温灸组(32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动物均予以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建立慢性难愈性创面模型.TDP组、温灸组取创面局部及双侧“肾俞”“足三里”穴,分别以TDP照射或艾条温灸,每穴15 min,每日1次.观察创面愈合时间及第3、7、10、14天创面愈合率,以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量治疗前及第3、7、14天创面动态血流,免疫组化法检测第3、7、14天大鼠肉芽组织中MVC和VEGF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创面愈合率降低(P<0.01),愈合时间明显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温灸组、TDP组创面愈合率提高(P<0.05,P<0.01),愈合时间缩短(P<0.01);与TDP组比较,温灸组创面愈合率提高(P<0.01),愈合时间缩短(P<0.01).温灸组和TDP组在创面修复前期(第3、7天),创面血流及创面肉芽组织中MVC、VEGF表达均呈升高趋势,而在创面修复后期(第14天)则呈下降趋势,温灸组较TDP组表现明显(P<0.05,P<0.01).结论:温和灸能促进创面愈合,其作用机制与调节不同时间点的创面动态血流、MVC及VEGF表达有关.

  • 侵袭性垂体腺瘤中EphA2和E-cadher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顾俊怡;钱春辉;李向东;郭凌川;惠国桢

    目的 研究侵袭性垂体腺瘤中Eph受体酪氨酸激酶A2(EphA2)、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及EphA2、E-cadherin与肿瘤血管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临床监测EphA2、E-cadherin表达变化的意义.方法 选择2012~2015年期间采集的100例垂体腺瘤标本,50例侵袭组和50例非侵袭组.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及HE染色方法,检测垂体腺瘤标本内的EphA2、E-cadherin表达情况,同时采用CD34方法,计算垂体腺瘤标本内腺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研究分析临床中EphA2、E-cadherin、MVD表达在垂体腺瘤患者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内的关系.结果 侵袭组中EphA2阳性表达率达到(88.0%),E-cadherin阳性表达率(35.0%),非侵袭组阳性表达率(16.0%),E-cadherin阳性表达率(80.0%);侵袭组EphA2阳性表达显著高于非侵袭组EphA2阳性表达,侵袭组E-cadherin阳性表达显著低于非侵袭组E-cadherin阳性表达;而EphA2表达与MVD呈正相关.EphA2表达与E-cadherin呈负相关.结论 侵袭性垂体腺瘤中EphA2表达水平增加,E-cadherin表达则并不断降低.进一步研究证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EphA2过表达,与EphA2参与垂体腺瘤血管生成及EphA2有侵袭性有关.因而临床可以将EphA2、E-cadherin作为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生物学指标并有可能成为侵袭性垂体腺瘤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 脑胶质瘤微血管数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作者:甄海宁;章翔;步星耀;张志文;付洛安;梁景文;宋少军;易声禹

    一、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自1990年1月至1993年7月间在我院首次行脑胶质瘤全切术或部分切除术,术后辅以化疗和(或)放疗,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病例63例,各项临床资料见表1.

  • 肝细胞癌螺旋CT同层动态扫描表现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

    作者:陈卫霞;闵鹏秋;宋彬;肖邦良;刘燕;王文冬;陈宪;徐剑英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螺旋CT同层动态扫描所获部分参数和形态学表现特征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26例,全肝平扫后选择靶平面行同层动态扫描和门脉期全肝扫描,评价癌灶形态表现特征、时间-密度曲线(T-DC)走势,并计算癌灶强化峰值(PV)和强化比值(CER)。组织切片经Ⅷ因子相关抗原(F8R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癌组织微血管数(MVC)和癌细胞VEGF表达阳性率。将CT形态表现和所获部分参数与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癌灶PV 7.9~75.2 HU,CER 3.8%~36.0%;MVC 6~91,VEGF阳性率32%~78%。癌灶PV、CER与MVC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08、0.423,P值分别< 0.01、0.05),癌灶PV、CER与VEGF阳性率无显著相关性(r分别为0.256、0.347,P值均>0.05);肿瘤新生血管分布影响T-DC走势,肿瘤血管是否丰富及其组织结构特点影响肿瘤强化特征。结论根据肝细胞癌螺旋CT同层动态扫描部分参数及T-DC走势和增强大体形态表现,可推测癌组织MVC和肿瘤新生血管分布特征,并可反映肿瘤血管是否丰富及肿瘤组织结构特点。

  • 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微血管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叶琇锦;林茂芳;王丽君;丁伟

    血管新生(angiogenesis)指从已存在的血管床中产生的新生血管系统,在实体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的重要作用已为许多研究证实.微血管数是反映血管新生常用的一项指标.我们探讨了成人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微血管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 微血管计数与直肠癌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关系的探讨

    作者:陈维荣;吴祝东;李廷汉;郑志超

    我们对96例直肠癌标本的微血管数进行了检测,探讨与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关系,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材料 收集我院1990年至1995年有随访结果的直肠癌手术标本96例,其中男50例,女46例。平均年龄52.8岁(17~83岁)。随访至1999年8月。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血管新生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作者:曾俊权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血管新生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8年5月至2014年5月该院收治的78例MDS患者以及39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并于同期随机抽取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对三组的骨髓活检标本进行染色并计数微血管数,同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MDS组、ANLL组以及对照组的骨髓微血管计数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S组骨髓微血管计数高于对照组而低于ANLL组.MDS低危组骨髓微血管计数低于高危组(P<0.05).MDS患者骨髓微血管计数与性别、年龄、外周血中的白细胞、血小板以及血红蛋白含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骨髓涂片中的原始细胞百分比有正相关性(r=0.386,P<0.05).结论 MDS患者骨髓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新生,且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越高,血管新生数量越多,对临床治疗MDS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通阳化浊法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血管再生的作用

    作者:袁丁;靳利利;黄培红;苏慧;史振羽;王清海

    目的 探讨通阳化浊法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Wistar雄性大鼠80只,随机分为通阳化浊汤组、麝香保心丸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每组20只.通阳化浊汤组、麝香保心丸组、模型组以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假手术组只开胸不结扎冠状动脉.造模后24 h,通阳化浊汤组及麝香保心丸组分别灌胃给予通阳化浊汤及麝香保心丸,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灌胃同等容积的生理盐水.6周末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EDd),并处死大鼠.取心肌组织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检测缺血心肌中的微血管数(MVC)和微血管密度(MVD),因MVD以毛细血管个数/视野表示,故每例MVC值即为该大鼠的MVD值.结果 (1)模型组、麝香保心丸组及通阳化浊汤组LVEF、LVFS较假手术组降低(P均<0.05).麝香保心丸组及通阳化浊汤组LVEF较模型组明显增高(P均<0.05),通阳化浊汤组较麝香保心丸组LVEF增高(P<0.05).麝香保心丸组及通阳化浊汤组LVFS较模型组明显增高(P均<0.05).模型组、麝香保心丸组及通阳化浊汤组较假手术组LVEDd增大(P均<0.05),麝香保心丸组及通阳化浊汤组LVEDd较模型组明显减小(P均<0.05).(2)模型组、麝香保心丸组及通阳化浊汤组大鼠心肌梗死边缘区MVC和MVD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P均<0.05),麝香保心丸组及通阳化浊汤组大鼠梗死心肌边缘区MVC和MVD较模型组明显增多(P均<0.05),通阳化浊汤组与麝香保心丸组MVC和MV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通阳化浊法可改善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功能,促进心肌梗死大鼠缺血心肌的血管再生.

  • 反应停的抗新生血管形成及抗肿瘤作用研究

    作者:杜钢军;林海红;许启泰;王敏伟;杨义明

    目的研究反应停的抗新生血管形成及抗肿瘤作用.方法在HUVECs中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电镜观察细胞死亡类型,流式细胞仪定量细胞凋亡率;用鸡胚尿囊膜模型观察新生血管形成;肉瘤S180小鼠体内模型观察反应停的抗肿瘤作用,并通过免疫组化观察反应停对肿瘤组织微血管数的影响.结果反应停对HUVECs有直接抑制作用,IC50为(22.91±1.74) μmol·L-1;经反应停作用48 h后的HUVECs,随剂量增加,电镜下可见核不规则,染色体浓集,空泡状内质网及凋亡小体等不同时期细胞凋亡现象;流式细胞检测显示反应停可依剂量诱导HUVECs凋亡或坏死;鸡胚尿囊膜新生血管形成模型中,反应停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阳性率随剂量而增加;小鼠S180肿瘤移植模型中,反应停单独使用,虽可明显减少肿瘤血管密度, 无抑制肿瘤生长作用;与环磷酰胺联合使用,可减少环磷酰胺用量,与环磷酰胺有协同抗肿瘤作用.结论反应停有抗新生血管形成作用,单独应用对小鼠S180肿瘤无抑制作用,但与环磷酰胺有协同作用.

  • 胃癌组织中PCNA与MVQ的关系及其意义

    作者:张友元;周绍弼;刘绪堂;陈新皓;邢寿富;黄望珍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NCA)与微血管数(MVQ)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0例胃癌组织中PCNA与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结果:PCNA阳性病例,MVQ高;PCNA阴性病例,MVQ低.两者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CNA活性可能有促进微血管形成的作用.

  • 电针对脑梗塞大鼠缺血半影区微血管和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王家有;宿宝贵;潘三强;贺振泉

    目的从微血管和神经细胞超微结构角度为电针治疗脑梗塞作用机制提供形态学实验依据.方法将清洁级SD雄性大鼠用线栓法制作脑梗塞模型,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非治疗组及假手术对照组.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方法,研究顶叶皮质缺血半影区微血管数(MVG)和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差异,对比分析电针治疗组与非治疗组大鼠的组间差异以及治疗组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结果(1)电针治疗组与非治疗组组间比较,电针治疗组大鼠顶叶皮质缺血半影区微血管数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2)电针治疗组组内比较,电针治疗14 d组顶叶皮质缺血半影区MVC比7 d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7 d组与1 d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增高(P<0.05);(3)非治疗组:电镜下可见神经细胞水肿明显,染色质凝集成块或溶解,线粒体明显肿胀、空泡化,线粒体嵴变形扭曲,甚至断裂或消失;(4)电针治疗组:电镜下可见大部分神经细胞结构完整,线粒体丰富,但仍可见到部分线粒体轻度水肿,呈球状,少数嵴断裂或消失.结论电针是治疗脑梗塞的一种有效手段,其机制可能促进微血管新生、侧支循环重建,从而起到保护缺血半影区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有关.

  • 红花黄色素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梗死边缘区血管生成的影响

    作者:王晓敏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梗死边缘区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复制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腹腔注射花黄色素注射液(2.5 mg? kg-1? d-1)3 d、7 d、14 d,末次给药24 h后称取体重处死,测心指数;观察心电图的变化;Masson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边缘区微血管数;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7 d组和14 d组心指数下降( P<0.05)。7 d和14 d治疗大鼠的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各组的梗死边缘区血管数均明显增长( P<0.05)。心肌梗死边缘区VEGF蛋白在给药组表达逐渐增多,14 d组( 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能促进梗死边缘血管的生成,其作用机理可能是促进VEGF蛋白增高有关。

  • 正常宫颈和宫颈鳞癌组织中的微血管的定量研究

    作者:尹如铁;彭芝兰;姚远;曹泽毅

    为探讨微血管在正常宫颈组织和宫颈鳞癌中的状况,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80例宫颈鳞癌和15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微血管数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①正常宫颈组织中微血管数明显低于宫颈鳞癌;②微血管数与宫颈鳞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在200倍显微镜视野下:Ⅰb期为14.51±6.51根,Ⅱ期为19.84±4.73根,Ⅲ期为32.26±6.82根),与外生型肿瘤的菜花直径大小有关(在200倍显微镜视野下:直径≤4 cm,MVC=18.08±7.56根;直径>4 cm,MVC=23.91±8.05根),与淋巴结转移状况有关(LPG+,MVC=24.13±9.83根;LPG-,MVC=18.54±5.99根),均P<0.05,且在200倍显微镜下每增加5根血管,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机会将增加1.61倍,而与组织学分级无关.结果提示:微血管计数能够反映宫颈癌的恶性潜能,是观察宫颈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 宫颈鳞癌中HPV16E7蛋白表达与微血管计数间的相关性

    作者:尹如铁;彭芝兰;宗文军;乔姚远;王和;曹泽毅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中人乳头状瘤病毒16E7(HPV16E7)蛋白表达与肿瘤血管形成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80例宫颈鳞癌组织进行研究.结果 HPV16E7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3.75%,其组织中微血管数为21.53±8.82/200X;阴性表达率为37.25%,其组织中微血管数为20.27±7.14/200X,P>0.05,相关系数为0.04,表明两者间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 HPV16E7与肿瘤微血管形成在宫颈癌发病过程中无明显协同作用.

  • 人脑星形细胞瘤微血管数与肿瘤复发

    作者:刘卫平;章翔;曹卫东;李兵;王西玲;李侠;董文鹏

    目的:探讨人脑星形细胞瘤微血管数(MVQ)与肿瘤病理分级和术后复发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 法检测41例确诊并有随访的人脑星形细胞瘤中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计数肿瘤中MVQ.结果:高恶性度(Ⅲ、Ⅳ级)星形细胞瘤MVQ(57.19±18.65)高于低恶性度(Ⅰ、Ⅱ级)星形细胞瘤MVQ(45.32±13.93)(P<0.05).术后1 a内复发者MVQ(62.39±15.52)明显高于术后复发时间在1~3 a间者MVQ(47.01±12.09)(P<0.01).术后复发时间在1~3 a间者MVQ明显高于术后复发时间长于3 a者MVQ(37.32±9.38).结论:人脑星形细胞瘤MVQ与肿瘤病理分级密切相关,且可作为一项独立预测肿瘤复发的指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