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护理人员照顾临终患者时的伦理困惑和应对方式

    作者:楼建华;吴媚斯;徐红;朱海英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人员照顾临终患者时所经历的伦理困惑和应对方式.方法 运用现象学方法,对上海4个不同等级医院的25名护士进行深入访谈.结果 护理人员遭遇的伦理困惑主要包括"减轻痛苦"与"延缓生命""生命价值"与"医疗资源不足""代理人行使知情同意权"与"医疗干预权"之间的不同立场和伦理决策取向.应对方式包括:耐心沟通并与患者家属迭成共识;无力改变患者家属的决定,选择接受,自我调适;遵循规章制度,依赖团体决策等.结论 本文对产生伦理困惑的原因进行了阐释和分析,对如何提高护理人员应对能力给出了建议,为临床护理伦理决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 手术场景适应性训练在眼科幽闭恐惧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任永霞;王楠;韩赛;时晓春

    目的 探讨手术场景适应性训练改善幽闭恐惧患者眼科手术配合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6年7月-2017年12月行眼科手术的幽闭恐惧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术前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手术场景适应性训练,模拟手术场景中铺无菌巾的过程,指导患者提前适应面部铺巾后的幽闭环境;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 试验组手术前后的心率和呼吸频率相对稳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后心率和呼吸频率显著加快,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中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场景适应性训练可有效减轻幽闭恐惧患者眼科围术期的应激反应,提升手术配合质量.

  • 缺血缺氧预适应的脑保护机制

    作者:高晓群;朱红灿;茹立强;殷光甫

    缺氧预适应是指1次或多次短暂的轻度缺氧后,可触发机体内源性的保护机能,而对随后发生的严重缺血缺氧产生耐受性.缺氧预适应的研究将为临床脑缺血缺氧性疾病提供新的防治策略,目前已成为抗缺血缺氧研究的热点.我们就脑缺血缺氧预适应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低氧预适应对肝切除后肝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

    作者:李鹏飞;张培建;韩效帆

    低氧预适应已被证明对机体抵御应激反应有保护作用,低氧预适应主要通过调节低氧预适应因子1、核因子κB和保护线粒体等方式减弱甚至消除肝切除手术时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剩余肝脏中肝细胞的损伤,通过远程-异位缺氧预适应和交叉-多能缺氧预适应2个方面对剩余肝发挥保护作用.低氧预适应可以减轻肝癌行肝切除术后残余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对是否有促进剩余肝脏再生的作用尚无明确证据,有待进一步实验研究.本文主要对低氧预适应对肝癌行肝切除后的影响作一综述.

  • 产妇心理与分娩方式及分娩过程的关系

    作者:匡军秀;魏敏;白骏

    目的观察产妇精神状态(焦虑及抑郁)与分娩方式、分娩过程及产后出血的关系. 方法 92例健康无剖宫产指征的单胎初产妇,以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精神状态,按均分划分SAS、SDS高分组及低分组.所有产妇以产科常规进行分娩而不进行干预,观察其分娩方式、产程及产后出血情况. 结果 (1)92例产妇中顺产80例,其中有8例发生产后出血.(2)中学文化程度组较大学文化程度组、顺产组较难产组、无产后出血组较产后出血组的SAS、SDS评分均要低,各组间SAS评分比较的t值分别为3.72、3.75、3.08,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SDS 评分比较的 t值分别为4.06(P<0.01)、2.5(P<0.05)、2.62(P<0.05),差异亦有显著性.而SAS高分组产妇的第一、第二产程均较SAS低分组要长,t值分别为6.53、5.41,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同样,SDS高分组较SDS低分组产妇的第一、第二产程也要延长,t 值分别为3.69、2.68,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P<0.01). 结论焦虑及抑郁状态可增加难产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故可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以提高产科质量.

  • 胃癌患者的生存期与个性特征、应付方式及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健;邹义壮;唐丽丽;李杰;张东;金山;刘娟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的生存期与个性特征、应付方式等心理因素,以及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对胃癌晚期患者(胃癌Ⅰ组)、胃癌较长生存期患者(胃癌Ⅱ组)及正常健康人(对照组)分别进行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验(MMPI)、应对方式问卷(CSQ)、免疫功能测试,并做相关分析.结果(1)MMPI:胃癌Ⅱ组人格障碍评分(42.0±10.5)及社会内向评分(42.2±11.6),低于其他两组[胃癌Ⅰ组为(49.3±11.2)分和(48.3±9.4)分,对照组为(48.6±10.9)分和(39.9±11.5)分;P均<0.05];(2)CSQ: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分,胃癌Ⅰ组[分别为(0.68±0.27)分和(0.42±0.18)分]均低于胃癌Ⅱ组[分别为(0.82±0.18)分和(0.65±0.21)分;P<0.05和P<0.01],胃癌Ⅱ组更多采取成熟的应对方式;(3)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胃癌Ⅱ组水平(21.4±9.2)高于胃癌Ⅰ组[(14.2±8.8);P<0.05];而NK细胞水平与MMPI的抑郁(r=-0.35)、人格障碍(r=-0.39)、偏执(r=-0.29)、精神衰弱(r=-0.30)及精神分裂(r=-0.30)等量表呈负相关,与CSQ的解决问题因子(r=0.35)及应付方式类型(r=0.34)呈正相关.结论与胃癌Ⅰ组比较,胃癌Ⅱ组更为外向,负性情绪较少,更多采取成熟的应对方式,其NK细胞水平较高,对胃癌的预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不同亚型男性患儿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与养育方式调查

    作者:丁军;罗学荣;韦臻;叶海森;袁秀洪;管冰清;宁志军;杨伟

    目的 了解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与养育方式特点.方法 对湖南省9495名儿童及其家长采用二阶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对其中部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ADHD诊断标准的患儿采用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量表(注意缺陷型40例,多动冲动型52例,混合型39例;对照组58例)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注意缺陷型48例,多动冲动型42例,混合型56例;对照组6例)进行调查.结果 (1)ADHD 3个亚型的现实亲密度、亲密满意度、适应满意度评分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检验,P均>0.05);理想亲密度、现实适应性和理想适应性各分项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事后(Post Hoc)检验,P均<0.05],尤以多动冲动型更为明显.(2)ADHD 3个亚型父亲情感温暖评分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st Hoc检验,P均<0.05);注意缺陷型父亲惩罚评分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st Hoc检验,P=0.011);ADHD 3个亚型母亲惩罚评分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st Hoc检验,P均<0.05);注意缺陷型和混合型母亲情感温暖评分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st Hoc检验,P均<0.05).结论 ADHD男性患儿不同亚型在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和养育方式特点不尽一致,应针对性地进行家庭干预.

  • 健康人视网膜电图a波和b波数字滤波纯化研究

    作者:陈子和;郑昌伟;雷博

    目的 确定暗适应3.0和明适应3.0视网膜电图(ERG)中a-b复合波的频率范围,为临床提取纯净的a波和b波波形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方法 系列研究.2010年10至11月对8名健康受试者进行全视野视网膜电图检查.应用数字滤波技术提取暗适应3.0和明适应3.0 ERG信号中的a波和b波,通过分别测量计算时域波形图上a波和b波的周期并且对a波和b波进行傅里叶频谱分析,确定暗适应3.0和明适应3.0 ERG中a-b复合波的频率范围.同时对数字滤波器的阶对a-b复合波的波形及频率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对明适应3.0及暗适应3.0 ERG中a-b复合波频率范围的比较采用Student-t检验.结果 暗适应3.0 ERG中a-b复合波的频率范围为(14.99 ±2.39)~(25.35 ±3.77)Hz;明适应3.0 ERG中a-b复合波的频率范围为(25.22 ±6.56) ~ (32.47 ±3.68)Hz.经Student-t检验发现,暗适应3.0 ERG中a-b复合波的频率小于明适应3.0 ERG中a-b复合波的频率(t=7.910,7.693,P值均<0.01).选择第三阶可以有效地从ERG中滤去振荡电位,同时又兼顾振幅的大小和时相位移的影响.结论 健康人群ERG可以利用a-b复合波低频率和振荡电位高频率的特征,通过数字滤波器进行分离.选取数字滤波器第三阶,将通频带设定于1 ~ 45 Hz,可以将振荡电位从ERG波形中滤去,获得光滑的a波和b波波形图.

  • 锥杆通路对人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时频域贡献的分析

    作者:戴加满;李世迎;阴正勤;王刚;孟晓红

    目的 探讨视锥通路和视杆通路对人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时频域不同成分的贡献.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20例受试者被分为两组,每组10例,即正常组和视锥通路异常组.所有受试者均依据ISCEV标准行双眼明暗适应3.0 ERG检查.导出数据后运用Matlab 7.0提取其振荡电位成分,傅里叶变换得到幅频图,拟合其频谱图后对组内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对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正常组视网膜电图检查结果中暗适应3.0振荡电位不同子波成分的幅值分别为(48.63±4.29)、(158.00±32.75)、(69.27±30.31)、(38.5± 15.28)μV;视锥通路异常组分别为(4.12±3.20)、(71.25±25.43)、(48.96±20.05)、(36.84±14.26)μV.相对于正常组,视锥通路异常组前两个成分(OS1和OS2)幅值明显降低(t=16.68,5.77;P<0.01);两组明暗适应振荡电位频域均包含两个成分(主、次频成分),相对于正常组,视锥通路异常组的明暗适应振荡电位主幅值均明显降低(t=2.72,P<0.05,Z=-2.24,P<0.05);而对于次幅值,在明适应振荡电位中,视锥通路异常组明显低于正常组(t=4.20,P<0.005).结论 锥杆通路对明暗振荡电位均有贡献,视锥通路主要贡献时域内较早、频域内较高成分,视杆通路主要贡献时域内较晚、频域内较低的成分.

  • 低浓度预吸氧对3651m海拔新兵体能PWC170值的影响

    作者:舒勤;唐红英;张民;谭静;汪涛;柏维尧;朱京慈

    目的 明确低浓度预吸氧对入藏新兵心率170次/min时的体力工作能力(PwC170)的影响,探讨应对方式与入藏新兵体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以2009年12月进驻海拔3651m的39名入藏新兵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一组(n=12)、实验二组(n=12)和对照组(n=15),实验一组和二组分别给予1L/min和2L/min的氧气吸入,每天1次,每次持续30min,共3d,对照组不予吸氧.每日吸氧完成后即刻采用踏阶试验测定受试者PWC170值以评定其体能水平,共获得3d的数据.采用《体能训练应对量表》测量受试者的应对方式,并与98名入藏2年以上老兵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一组和实验二组基础PWC170值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藏新兵实验组、对照组及老兵对照组的应对方式无显著差异(P>0.05);新兵实验组“主动应对”因子与基础PWC170值、“情绪管理”因子与第二日PWC170值呈显著正相关(r=0.329、0.344,P<0.05).结论 低浓度预吸氧可能有助于提升入藏新兵体能水平.体能训练应对方式中的“主动应对”因子与基础体能有一定相关性,而“情绪管理”因子与体能水平的保持有关.

  • 二次心理应激干预对特种兵血清蛋白质谱变化的影响

    作者:张莉;解葵;张蓉

    目的 探讨重复心理应激干预对特种作战部队新兵血清蛋白质谱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96名某部特种作战部队新兵随机均分为单纯心理训练组、循环心理训练组和对照组,分别训练4周后,参加为期1d的高强度模拟防暴演习,并于演习结束后第3天,再次参加未被预先告知的高强度模拟防暴演习.于两次演习结束后4h内抽取3组新兵血清,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结合蛋白质芯片检测血清蛋白表达谱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首次演习后3组血清中质荷比(M/Z)为6417.8、9134.2、15 171.9、14 972.7D的4种蛋白质相对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且循环训练组4种蛋白表达均显著增高;重复演习后4种蛋白质相对含量也呈明显升高趋势(P<0.05),特别是对照组与首次演习后比较上升明显(P<o.05).结论 心理训练可使应激后血清中低表达的蛋白明显上调.重复性高强度的抗应激训练可迅速提高机体的心理抗应激能力.

  • 心理训练对心理应激后陆军特种兵血清蛋白质谱特征的影响

    作者:张蓉;张莉

    目的 观察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心理训练后,陆军特种兵心理应激时血清蛋白质谱的变化特点,以评价心理训练效果.方法 将96名特种兵新兵随机均分为单纯心理训练组、循环心理训练组和对照组(n=32),训练4周后,参加高强度模拟防暴演习.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结合蛋白质芯片检测各组血清蛋白表达谱的变化.结果 方差分析结果 显示,3组血清中质荷比(M/Z)为6417.8、9134.2、15 171.9、14 972.7Da的4种蛋白相对含量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单纯心理训练组M/Z为9134.2、15 171.9Da的2种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而循环心理训练组4种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与单纯心理训练组比较,循环心理训练组M/Z为6417.8、14 972.7Da的2种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M/Z为6417.8和14 972.7Da的蛋白组成的分类树模型在学习模式及测试模式下可将96名战士完全正确分组.结论心理训练可使应激后低表达的蛋白明显上调,提高机体对心理应激的适应能力,且循环心理训练的效果优于单纯心理训练.

  • 团体游戏治疗改善哮喘儿童心理应对能力的研究

    作者:王倩;张际;梅其霞;黄英;刘玉琳;袁小平;胡平

    目的 探讨团体游戏治疗对改善哮喘儿童心理应对能力的作用.方法 将有行为问题的44例哮喘儿童随机分为干预组(n=25)和对照组(n=19).两组均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评定量表(CBCL)和慢性病儿童应对方式量表(CODI)分别对患儿进行试验前后测试,所有成员均于干预前后接受2次量表测试.试验处理前,两组均接受前测.试验过程中,干预组成员接受为期3个月、两周1次、共6次的团体游戏治疗,对照组在此期间不接受任何试验干预.试验结束后,两组都接受后测.试验结束后评价团体游戏治疗对改善哮喘儿童行为问题和应对方式的作用.结果 44例患儿中脱落5例,实际完成研究39例(干预组20例,对照组1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父母婚姻、家庭结构等)和基线CBCL和CODI量表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团体游戏治疗,干预组CBCL量表中交往不良、社交退缩、抑郁、强迫行为、攻击性、不成熟等因子分和行为问题总分有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干预组CODI量表中接受、逃避、负性情绪反应因子分及应对方式总分均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团体游戏治疗可通过提高自信心、增强人际适应能力及情绪管理能力,可矫正行为偏差,改善应对方式,提高哮喘儿童心理应对能力,促进患儿心理健康发展.

  • 基层军官心身健康与适应不良及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作者:孔令明;过伟;张理义;姚高峰;陈春霞

    目的 探讨适应不良、职业倦怠对基层军官心身健康的影响及其关系,并建立路径模型.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某军区358名男性基层军官,使用军人适应不良量表、军人职业倦怠量表和中国军人心身健康量表收集数据,对数据结果采用SPSS 17.0和Amos 7.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路径分析等统计学处理.结果 职业倦怠各因子与适应不良量表的人际关系、情绪障碍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基层军官适应不良、职业倦怠各因子与心身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躯体化、消极怠工、情绪障碍和人际关系进入以基层军官心身健康总分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可作为预测基层军官心身健康水平的指标(P<0.01),其自变量对因变量变异的解释率为45%.职业倦怠的介入增强了适应不良对基层军官心身健康的影响.基层军官适应不良、职业倦怠与心身健康的路径模型的主要拟合指标为x2/df=35.248(P=0.000).GFI=0.963,AGH=0575,CFI=0.902,RMSEA=0.003.结论 情绪障碍、人际关系不良、躯体化、消极怠工对基层军官心身健康有显著影响,职业倦怠是适应不良和心身健康的中介变量.

  • 模拟心理训练对大鼠机体应激能力的影响

    作者:张莉;崔伟;黄昌林

    目的 探讨模拟心理训练对机体受到外界损害性应激时的影响.方法 32只Wister大鼠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心理训练组(B组)、单纯应激组(C组)、心理训练应激组(D组).A组不给予心理训练也不给予应激,B组给予心理训练但不给予应激,C组给予电击、强声、强光多种损害性应激,但不予训练,D组在进行4周的心理训练后,随C组一同施加应激,应激后24h进行旷场实验,然后乙醚麻醉各组大鼠,心脏取血5ml,以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β-内啡肽(β-EP)、皮质酮、IL-1β的含量.结果 经过心理训练的B、D组旷场行为得分明显低于未经训练的A、C组;应激后大鼠血清中的β-EP、皮质酮水平明显升高,而IL-1β水平明显降低;经过心理训练的大鼠(D组)遭受到损害应激时血清中β-EP、皮质酮的水平显著低于C组,而IL-1β的水平显著高于C组.结论 心理训练可减轻损害性应激对大鼠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增加机体对抗应激的储备能力.

  • 正心力颗粒对睡眠剥夺导致的认知能力和应激适应能力下降的改善作用

    作者:弓景波;王新兴;赵云;战锐;吴淑庆;钱令嘉

    目的 对中药复方正心力颗粒改善机体应激适应能力的效能进行初步临床观察.方法 以72 h睡眠剥夺为应激源,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机体血浆皮质醇水平,免疫印迹法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热休克蛋白70(Hsp70)水平,并分别以视觉反应时、记忆广度及闪光融合频率反映机体的反应能力、短时记忆能力和大脑皮质疲劳状况.结果 睡眠剥夺后,机体血浆皮质醇水平升高(23.8±4.5)%,外周血淋巴细胞Hsp70表达增强,记忆能力和应激反应能力明显下降;正心力颗粒可抑制应激所致皮质醇的过量释放,诱导Hsp70的激活,显著增强应激机体的记忆能力和应激反应能力,纠正大脑皮质疲劳的发生;且安全无毒.结论 中药正心力颗粒具有较强的应激损伤防护功能,并具有明显提高机体应激适应能力和脑体作业能力的作用.

  • 作者:

    关键词:
  • 连续运动后延迟性肌肉损伤的适应性研究

    作者:田野;马鹏鹏;郭时杰;满君

    采用人体和动物实验观察延迟性肌肉损伤对连续运动的适应性变化.人体研究发现,体育系男性大学生一次性运动后即刻身体疲劳感觉(RPE)达峰值,以后逐渐恢复;肌肉酸痛感觉、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和肌红蛋白(Mb)含量运动后第3天达峰值,运动后第7天恢复到运动前水平.1周运动后,RPE、肌肉酸痛感觉、CK活性和Mb的变化明显,但无持续增高的趋势,运动后第4天各种症状和指标均开始恢复.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一次离心运动导致的骨骼肌超微结构变化在运动后24~48小时为明显,运动后第7天损伤程度明显减轻.连续7天同样强度运动后骨骼肌超微结构的破坏并无积累现象,停止运动后第7天基本恢复.本研究结果提示,延迟性肌肉损伤对连续运动可产生适应.

  • 不同强度耐力训练后大鼠骨骼肌酶活性适应性变化的研究

    作者:李开刚;陆绍中;冯连世;宗丕芳

    为探讨不同强度耐力训练对大鼠腓肠肌(SO纤维)和股四头肌深层(FOG纤维)中氧化酶与糖酵解酶活性变化的影响,采用26米/分、30米/分、36米/分和42米/分的训练强度对大鼠进行了16周跑台耐力训练,并用生化和组化的方法分别测定腓肠肌MDH、PFK和LDH活性和股四头肌深层的SDH和LDH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强度的耐力训练后大鼠SO和FOG纤维的MDH、SDH活性变化出现了不同的适应性变化,并且中等强度的训练对氧化酶的发展有效.另外,PFK、LDH活性在不同强度的耐力训练后不变或降低.

  • 骨骼肌细胞自噬介导的耐力运动应激与适应

    作者:郭艳花;赵永军

    骨骼肌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身体活动和维持身体姿势,在骨骼肌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的代谢环境会使骨骼肌产生不同的代谢应激与适应,因此骨骼肌有很强的适应能力[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骨骼肌对其他器官的代谢活动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由于失重、癌症和衰老等原因造成的骨骼肌长期失用而导致的骨骼肌萎缩.骨骼肌萎缩参与了很多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如肥胖、糖尿病等[2].研究显示不同身体活动干预可预防和抵消骨骼肌萎缩产生的负性影响[3],但其分子和代谢机制尚不清晰.

547 条记录 6/28 页 « 12345678...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