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白血病的ICD-10编码探讨

    作者:潘艳芳;赵华

    白血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疾病,其中又以髓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细胞白血病居多,随着白血病分型出现了新的亚型,其编码也做了部分更改.由于编码员的专业知识不足,对新的临床分类方案了解不够,容易出现笼统编码,探讨白血病的 ICD-10编码十分重要.建议编码时,首先要熟练掌握白血病的新分型分类,再根据其细胞类型、急慢性和细胞分化程度,认真阅读病案并及时与医师进行沟通,后给予准确疾病编码.

  •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Mcl-1和p63表达的临床意义

    作者:左学兰;周新;杨华强;张克俭;孟娟;刘小红

    髓细胞白血病-1基因(Mcl-1)是Bcl-2基因家族的成员,是凋亡调控的重要基因 [1].为此,我们对Mcl-1和p63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和B细胞淋巴瘤中表达的意义进行了研究.

  • p-Hcy等在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水平变化的研究

    作者:王婷

    目的 探讨AML-M2a患者体内氨基酸代谢水平的变化,阐明肿瘤负荷与p-Hey、SF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初诊未化疗的成年男性AML-M2a型患者(缓解组20例;未缓解组17例)化疗前、经标准DA方案化疗后2周p-Hcy和SF水平的变化.对照组于体检时检测p-Hcy、SF水平.结果 缓解组化疗后p-Hcy (9.66±4.03)μmol/L、SF(299.77±85.62) ng/ml水平均较化疗前[(14.51±3.99)μmol/L、(501.03±89.64)ng/ml]显著降低(P<0.05).而未缓解组患者化疗后p-Hcy(16.77±7.02) μmol/L、SF (441.83±110.14)ng/ml水平均与化疗前[(19.01±6.97) μmol/L、(495.62±98.95) ng/ml]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AML-M2a型患者存在p-Hcy、SF代谢异常,其体内p-Hcy、SF水平的检测有助于临床判断疗效和预后.

  • 24例伴有三系病态造血改变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作者:展新荣

    目的观察伴有三系病态造血改变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TMDS(+)AML)的临床特点.方法 1997年-2001年24例MDS(+)AML与对照组的临床分析.结果 TMDS(+)AML的发生率为11.1%,以M6多见,其红细胞、白细胞、外周血和骨髓中原始细胞分比、治疗后完全缓解率等均较低.结论 TMDS(+)AML具有独特形态学和预后特征.

  • 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作者:丁窈昳

    目的:为有效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提高其生存率,临床探究大剂量阿糖胞苷用于疾病治疗的可行性、优越性。方法:选取某院2010年6月~2015年6月80例诊断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入院治疗患者,按双盲法随机分为两组包括对照组、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DA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大剂量阿糖胞苷,观察两组疾病控制效果以及服药后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5年内生存率高,P<0.05;两组在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较治疗组出血、肝肾功能损伤、感染发生率多,P<0.05。结论:临床在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治疗时,为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减少不良反应,可采用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 小肠粒细胞肉瘤致消化道出血1例报告

    作者:葛存锦;仝巧云;郑世华;杨院平

    粒细胞肉瘤(GS)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由未成熟髓系细胞在髓外浸润所形成的实体肿瘤,包括白血病性(白血病髓外浸润)和非白血病性(孤立性或原发性)[1].发病部位不确定性,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高.为进一步加强对小肠粒细胞肉瘤的临床认识,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小肠粒细胞肉瘤致消化道出血病人资料报告如下.

  • 腹腔粒细胞肉瘤1例

    作者:赵正凯;程绍玲;孙传恕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0岁,腹痛、腹胀、食欲减退2月余,加重10天余,于2015年10月12日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患者下腹间断性钝性胀痛,恶心、呕吐,无发热.查体:腹部膨隆,腹胀明显,全腹触诊较硬,界限不清,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阳性.全腹CT平扫及增强扫描显示腹膜及肠管壁弥漫性增厚,局部厚薄不均,肠管间隙模糊,腹腔及盆腔可见较多液性密度影,增强扫描可见腹膜及肠管壁增厚,并见中度较均匀强化(图1).

  • 三氧化二砷由毒药变良药

    作者:侯麦花;朱文元;卢新政

    自古以来,砒霜被认为是"毒药之王".古典医籍及史书中有关砒霜的记载颇多.饮鸩止渴之"鸩"即指放有砒霜的酒,<水浒>中武大郎因服砒霜而毒死,皆言其毒性之剧.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化,砒霜"以毒攻毒"的药用价值得到了充分展现,已被用于肿瘤血液病的治疗.其纯化物三氧化二砷(As2O3)有抑制癌细胞生长作用,现用于治疗急性前骨髓细胞白血病和其他肿瘤.可以说砒霜这一传统药物实现了由"毒药"向良药的转变.正如William所述,"小剂量的毒药是好的药物,好的药物如果过量将会成为毒药",这一医学哲理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好的诠释.

  • 提高急性微分化型髓细胞白血病实验室诊断的准确性初探

    作者:孙宏华;靳明华

    根据2008版 WHO 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急性微分化型髓细胞白血病(Minimally differentia-ted acute myeloblastic leukemia,AML-M0)属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非特殊类型,占 AML 的3%~5%,占所有 AL 的2%左右。极易误诊为 ALL-L2或 L1型以及 M5a 型白血病、急性未分化型白血病,因此亟需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对 M0的认识和实验室诊断的准确性,避免误诊。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

    作者:张志南;申晓梅

    目的:进一步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123例AML患者,年龄大于55岁的称为老年组,85例.另38例年龄小于55岁的作为年轻组.同时根据FAB协作组分型诊断标准进行分型.应用标准化疗方案即3d蒽环类药物加7d阿糖胞苷进行诱导缓解治疗,达临床完全缓解(CR)后给予大剂量阿糖胞苷(HDAC)加柔红霉素(D)和HDAC加米托蒽醌(M)交替强化治疗.结果:年轻组2年、4年预期无病生存(DFS)分别为72.54%、27.45%,老年组分别为15.62%、3.12%.其中M2,M3生存期长.结论:年龄、AML亚型的分类,对AML患者治疗预后的影响很大.当前的治疗方向,应当是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个体化的治疗.

  • 36例白血病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胡桂华

    白血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造血组织恶性疾病,按照累及的白血病类型,可分为淋巴细胞白血病及髓细胞白血病;根据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及骨髓中原始细胞的数量,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白血病.

  • 三种反义c-myc RNA对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曾嵘;李进;周生;李秀森

    目的:了解和比较不同的反义c-myc基因导入对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分别载有c-myc第1、2和3外显子反义片段的三种重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aM1、aM2和aM3导入体外培养的HL-60,并观察基因稳定表达对靶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1)光镜下aM2、aM3组细胞核质比例明显缩小,出现凋亡小体等凋亡的形态特征;(2)透射电镜下显示反义载体的导入使细胞胞质中出现了大量的自噬体和自噬泡,该现象的出现以aM1组为主;(3)反义c-myc导入引起HL-60中ACP酶活性增高(aM1>aM3>aM2),尤其是aM1组,约提高了86%.(4)流式细胞仪显示aM2和aM3的瞬时和稳定表达都诱使HL-60凋亡率增高、细胞体积缩小、核质比减小,aM1则无上述凋亡诱导作用.结论:aM2、aM3的导入促使HL-60出现了凋亡样改变,而aM1则主要使细胞出现自噬.

  • 244例髓细胞白血病FAB分型与WHO分型关系及其意义

    作者:胡敏

    目的 对244例髓细胞白血病[急性原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b)、急性早幼粒粒细胞白血病(M3)、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亚型(M4EO)、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血液学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基因学检查方法检测患者标本.结果 细胞形态学特征:M2b异常中幼粒细胞,M3异常早幼粒细胞,M4EO异常嗜酸粒细胞,CML粒系细胞.染色体检测表明:M2b、M3、M4EO、CML分别与各自特异性染色体t(8;21)(q22;q22)、t(15;17)(q22;q21)、inv(16)(p13;q22)、t(9;22)(q34;q11)密切相关.融合基因检测表明:M2b、M3、M4EO、CML分别与融合基因AML1-ETO、PML-RARα、CBFβ-MYH11、BCR-ABL密切相关.结论 M2b、M3、M4EO、CML4种白血病患者不论在临床特点上,还是细胞形态学上都有各自一定的特征.4种白血病分别与特定的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种白血病分别与特定融合基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特定的染色体和融合基因可作为白血病的标志物,对白血病的诊断、预后估计、监测治疗和微小残留白血病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世界卫生组织(WHO)分型有利于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

  • 伴特异性染色体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细胞形态学特征与临床表现

    作者:胡敏;朱正;熊树民

    目的:分析206例初发髓细胞白血病,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b)、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亚型(M4E0)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细胞形态学特征及临床表现.方法:采用细胞形态学(M)结合细胞遗传学(C)和分子生物学(M)检查方法检测患者骨髓标本.结果:细胞形态学特征:M2b为异常中幼粒细胞增生,M3为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M4E0为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增生,CML为粒系细胞增生.染色体及融合基因检测表明:M2b、M3、M4E0、CML分别与各自特异性染色体及融合基因t(8;21)(q22;q22)/AML1-ETO、t(15;17)(q22;q21)/PML-RARα、inv(16)(p13;q22)/CBFβ-MYH11、t(9;22)(q34;q11)/BCR-ABL密切相关.结论:①M2b、M3、M4E0、CML 4种白血病患者不论在临床特点上,还是细胞形态学上都有各自一定的特征.②4种白血病分别与特定的染色体及融合基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③特定的染色体和融合基因可作为白血病的标记物,对白血病的诊断、预后估计、监测治疗和微小残留白血病等都具有一定价值.

  • 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血液端粒酶活性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毅;赵家明;关惠军;王旭光

    为了探讨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ML)血液端粒酶活性( TA)与 AML各种临床指标的关系,采用 PCR-ELISA法检测了健康儿童及患儿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端粒酶活性( PBTA).结果显示健康儿童的 PBTA为阴性; 32例患儿中 27例初诊的 PBTA为阳性,但与患儿的性别、年龄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之间无相关性( P>0.05).在不同的 FAB分型之间,初诊时 PBTA的表达特点是 M2>M4>M5>M3, M2与 M5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完全缓解超过 1年的患者初诊 PBTA小于 1年内复发者和无完全缓解者,前两者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P<0.05) ;同一患者完全缓解时 PBTA显著小于初诊时 PBTA值( P<0.05);复发患儿初诊与复发时的 PBTA值无明显差异( P>0.05).提示儿童 AML患者初诊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可能对 AML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意义.

  • 抗肿瘤药物--格列卫

    作者:余和平;徐晶

    格列卫为人工合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成功用于血液系统肿瘤,尤其是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并正试用于胃肠基质瘤、小细胞肺癌以及胶质母细胞瘤等实体肿瘤的治疗.本文就格列卫的作用机制、适应证以及不良反应作简要的探讨.

  • 以截瘫为首发症状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二例报告

    作者:田春艳;章卫平;浦延秋

    1 临床资料例1,男,36岁.因双下肢疼痛、麻木、无力、活动障碍伴二便失禁2周,疑诊"腰椎骨质增生",于1998年4月5日收入骨科.MRI示:T2~L5椎体骨质信号异常,T1W呈不规则、不均匀低信号,T2W呈不均匀稍高信号,于椎旁、椎管内、椎间孔内形成不规则肿物,压迫、包裹神经根,致硬膜囊明显狭窄变形.

  • 急性白血病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廖婵;汤永民

    急性白血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由于化疗药物的开发应用和化疗方案的不断改进,长期预后已经获得明显改善.然而对于高危及复发难治性患儿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对白血病发生、发展、肿瘤免疫及分子技术研究的进展,白血病免疫治疗日益受到重视,并初步显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白血病治疗的又一新模式.其中细胞免疫治疗的进展尤其引人瞩目,不少已进入临床Ⅰ、Ⅱ期试验.本文就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树突状细胞(DC)、血液肿瘤抗原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CTL)等细胞免疫疗法在急性白血病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塑胶包埋切片巨核系细胞的免疫组化检测

    作者:浦杰;莫东华;刘健

    改良的水溶性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GMA)包埋剂结合简易制冷、真空系统,可使包埋过程控制在低温、低氧环境下进行聚合,有效防止热损伤的发生,成功地在塑包切片上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本文现对23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患者骨髓塑包切片内巨核细胞免疫组化检测的研究结果介绍如下.

  • 国产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作者:董毅;朱太岗;李月红;曾庆曙;夏瑞祥;葛健;马圣宇

    目的:观察国产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来自三所医院30例CML慢性期(CP)患者给予国产伊马替尼治疗,观察其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分子学反应以及不良反应、总生存和无病生存情况.结果:随访至2015年4月,可评价患者28例,2例失访.CML-CP患者3月总完全血液学缓解率92.9%(26/28),微小细胞遗传学反应75.0%(21/28),6月部分遗传学反应53.6% (15/28),微小遗传学反应32.1%(9/28),12月完全遗传学反应71.4%(20/28),其中主要分子学反应5例,完全分子学反应3例.3例患者进展至CML-AP,加量治疗后回至CML-CP,达到部分遗传学反应.28例患者疾病进展死亡2例,总生存92.9%,无进展生存为75.0%.无Ⅴ级血液学不良事件,Ⅲ-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21.4%(6/28),血小板减少25.0% (7/28),贫血10.7%(3/28);无Ⅲ-Ⅳ级非血液学不良事件.结论:国产伊马替尼治疗CML-CP患者,有较高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和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发生Ⅲ-Ⅳ级血液学及非血液学毒性少,患者有较好的药物耐受性.

3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