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综合干预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便秘中的作用

    作者:张瑛;傅睿;李晓一;刘兰英;包向东

    目的 观察综合干预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便秘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将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90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便秘患者分为综合干预组46例和常规治疗组44例.常规治疗组进行常规药物、饮食治疗,综合干预组实施从生活、心理、认知、护理等多方面综合干预,为期3个月.在干预前后采用便秘症状尺度表和便秘状况评估问卷(PAC-QOL)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综合干预组排便困难、过度用力排便、排便所用时间、频率积分、腹胀积分、症候总积分分别为(2.8±2.1)、(2.2±1.6)、(2.4±1.3)、(2.1±1.7)、(1.5±0.9)、(14.0±8.1)分;改善均优于常规治疗组(t=2.629、3.818、2.328、2.593、2.578、2.913,P<0.05).综合干预组PAC-QOL总积分、躯体不适、心理社会不适、担心和焦虑、满意度优于常规治疗组(t=7.499、2.570、5.012、2.249、12.259,P<0.05).结论 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便秘患者实施综合干预治疗,可作为促进患者康复的有效措施.

  • 瑜伽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所致便秘的效果

    作者:陈淑德;崔虹;何夏君;莫莉梅;徐彩凤

    目的 观察瑜伽练习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所致便秘的效果.方法 将63例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后3d未排便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n=32)采用瑜伽练习方法,对照组(n=31)采用通便药物治疗,比较两组通便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组有效30例,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有效29例,有效率为93.5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0,P=1.000).试验组无一例出现腹痛、腹泻及停药复结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9.498,7.275,37.394;P均<0.05).结论 瑜伽练习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所致便秘效果明显,且无不良反应.

  • 大规模手术室高流量使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安全管理

    作者:邓曼丽;包瑞;孙建荷

    目的 探讨大规模手术室高流量使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规范化管理方法.方法 运用流程精细化管理措施,对药品使用和管理各个环节进行逐一完善.通过定期质量控制,不断优化管理制度.结果 我中心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实现了安全管理,在医院、全军各级检查中得到了肯定和好评.结论 运用流程精细化管理措施能有效实现大规模手术室高流量使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规范化管理.

  • 京沪两院精神病康复期患者用药品种比较

    作者:付培鑫;孙祝天;王桂丽;成祖伟

    目的:了解北京、上海两所精神病院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精神治疗药物状况.方法:采用一日法、自行编制的调查表对北京、上海两地病情稳定的19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两地单一用药、联合用药比例总体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上海氯氮平使用比例较北京高(P<0.01),奋乃静使用比例较北京低(P<0.05);两地单一用药治疗方案中常用的五种药物均是:氯氮平、氯丙嗪、奋乃静、利培酮、舒必利,上海氯氮平单一用药使用比例也高于北京(P<0.01);联合用药方案未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两所精神病院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精神药物治疗部分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两地医师用药习惯不同有关.

  • 2011-2013年我院麻醉药品与第一类精神药品应用情况分析

    作者:李秦川;叶永琴;程乾荣;陈玉琴;胡巧织

    目的:通过对四川省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麻醉药品与第一类精神药品使用情况进行动态分析,进一步提高我院癌痛规范化治疗水平和合理用药水平。方法:从医院系统收集2011—2013年麻醉药品与第一类精神药品用药信息,计算各麻醉药品与第一类精神药品销售金额占全部麻醉药品与第一类精神药品销售金额的构成比、采用用药频度( DDDs)、限定日费用、药物利用指数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我院麻醉药品与第一类精神药品中,舒芬太尼注射液销售金额居首位;3年DDDs处于动态变化过程,提示医院合理用药呈持续改进趋势。结论:我院基本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癌症三阶梯止痛法》及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成人癌痛指南合理用药,并且在“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创建活动中,逐步提高了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的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 小剂量阿立哌唑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泌乳、闭经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诏薄;刘伟;陈海波;焦峰

    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泌乳、闭经发生率为26%~70%,这是导致精神病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停药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上常用溴隐亭治疗.但由于溴隐亭会激动中枢多巴胺(DA)受体功能,存在加重精神病症状的风险,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解决抗精神病药物导致血清催乳素(PRL)升高所致的不良反应,有利于提高抗精神病药物的依从性.

  • 吸烟降低精神药物浓度

    作者:汪春运

    吸烟诱导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的1A1、1A2和2E1酶升高,理论上降低经此酶代谢的口服药血浓度.相反,当戒烟时.1A1、1A2、2E1酶功能由升高回归正常,经此酶代谢的口服药血浓度又由降低回到正常.

  • 长期口服苯妥英钠导致严重精神行为异常分析

    作者:余立丹;李海江;安义均;杨丹;陈涛

    目的 探讨苯妥英钠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长期口服苯妥英钠致严重精神行为异常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例因步态不稳、视物成双、幻听3月余,间断意识障碍2个月急诊入院.诊断癫痫10年,长期口服苯妥英钠100 mg、3/d,症状基本控制,3年前症状加重自行加量至200 mg、3/d,期间出现神经症状后停药.此次因癫痫发作再次加量至200 mg、3/d,入院后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医技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为苯妥英钠中毒导致严重精神行为异常,遂停用苯妥英钠并加用丙戊酸钠、托吡酯治疗,同时予营养神经、利尿、叶酸等支持治疗,精神症状缓解,病情好转出院.结论 苯妥英钠中毒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提高认识并定期监测血药浓度是避免或减少误诊的关键.

  • 五种抗精神病类药物对于患者血糖影响的比较

    作者:王微微;李砚峰;周朝霞

    目的:探讨5种常用抗精神病类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2010年本院精神科收治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25例,按照用药不同随机分成5组,即奥氮平组、阿立哌唑组、齐拉西酮组、喹硫平组、利培酮组,分别测定单药治疗前、后10周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以及餐后2h血糖并进行比较。结果5组治疗后的血糖代谢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5组餐后血糖和胰岛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均能不同程度的引起患者血糖发生变化,临床医生应给予特别重视。

  • 阿立哌唑在非精神病性障碍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作者:刘知源;周小东

    阿立哌唑属于喹啉酮衍生物,于1988年首先在日本大冢公司合成,并于1990年进入1期和2期前临床研究,1993年在美国进入2期后临床研究,2002年获美国FDA批准治疗精神分裂症,2004年12月在国内合成用于临床.和其他第二代抗精神病相同,阿立哌唑具有对5-羟色胺2A(5-HT2A)和多巴胺D2受体相对高的亲和力,但是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不同的是,它并不是一个完全的D2受体拮抗剂,与D2受体结合后仍然有相对的内在活性,因此它是一个D2受体部分拮抗剂,同时也是5-HT1A受体部分激动剂.除精神分裂症外,目前已被FDA批准应用于双相障碍的单独和联合用药治疗、抑郁症的辅助治疗及分裂症和双相躁狂障碍激越状态的治疗.本文就阿立哌唑在非精神病性障碍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老年抑郁症常用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作者:赵铁梅;陈静;徐海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不断增高.据WHO统计,老年抑郁症患者占老年人口的7% ~10%,已成为老年人常见心理性疾病,是老年期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1].

  • 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研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作者:周小东;付华斌;刘知源;石建喜

    近十多年以来,新型抗精神病药物逐渐增多,使接受治疗的精神病患者不断从中获益,但在世界范围内,有50%的精神分裂症接受了不适当的治疗[1].因此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利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均是药物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外文献,再次讨论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研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现综述如下.

  • 阿立哌唑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一例报告

    作者:石建喜;周小东

    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是指在长期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出现的一种严重的锥体外系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口面舌颊部、下颌、肢体及躯干出现的快速的、不随意的、无节律的舞蹈样运动和肌张力障碍[1].

  •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对静息态脑功能网络节点度中心度的影响研究

    作者:闫婧;张晓;刘琦;闫俊;姜思思;蔡丽伟;袁慧书;阎浩;廖金敏;张岱

    目的 应用基于体素的节点度中心度(DC)技术探讨精神分裂症(SZ)患者经单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静息态下脑功能网络连接属性的改变.方法 选取2011年2月—2014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SZ患者38例为SZ组,同时期通过广告招募北京市社区健康志愿者31例为正常对照组.于基线时、随访6周后评估受试者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临床症状,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计算全脑DC值,检测基线时SZ组与正常对照组、SZ组基线时与单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6周后DC值存在差异的脑区,并与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做偏相关分析.结果 基线时SZ组双侧中央后回、右侧扣带回、右侧丘脑、左侧小脑、双侧舌回的DC值低于正常对照组〔错误发生率(FDR)矫正,P<0.05〕;左侧中央后回DC值与阳性症状因子得分呈负相关(r=-0.361,P=0.033).SZ组治疗6周后双侧中央后回DC值高于基线时(FDR未矫正,P<0.001);右侧中央后回(z=48 mm)DC值与首次发病年龄呈正相关(r=0.484,P=0.003),与总病程呈负相关(r=-0.491, P=0.003).结论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能改善SZ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网络连接的异常,中央后回可能是抗精神病药物作用的重要脑区.

  • 抗精神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

    作者:陈正平;陈晓华;王顺铨

    1 白细胞降低或升高在所有的抗精神失常药物中,引起白细胞减少频率高的是氯氮平为16.4%[1],其次是氯丙嗪;抗癫痫药卡马西平(也常用作治疗情感性精神病)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也很高.白细胞减少或缺乏后,极易发生医院内感染,出现发热、咽喉炎及明显疲劳等症状,如不及时处理可发展为全身各个部位的严重感染导致患者死亡,病死率可达40%[2].

  •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脑血管疾病发病因素及治疗药物分析

    作者:王宝梅;田静彬;刘志国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障碍患者脑血管疾病(CVD)的发病因素及治疗药物。方法选取2002年12月-2012年12月本院精神科收治的精神障碍伴CVD患者118例(观察组)及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CVD患者86例(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CVD高危因素和观察组患者的精神疾病种类及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间无差异( P>0.05);观察组饮酒率高于对照组〔59.3%(70/118)与23.3%(20/86), P<0.05〕,而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则低于对照组〔44.1%(52/118)与59.3%(51/86),13.6%(16/118)与29.1%(25/86), P<0.05〕。观察组缺血性CVD、出血性CVD患者精神疾病种类间无差异(P>0.05),且均以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多〔76.0%(79/104)与57.1%(8/14)〕。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以利培酮〔69例(58.5%)〕、氯氮平〔21例(17.8%)〕、奥氮平〔12例(10.2%)〕等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为主。结论 CVD高危因素中的高血压、糖尿病与住院精神障碍患者CVD的发生关系并不密切,而既往饮酒史的影响较大。精神障碍患者本身具有一定的CVD病理基础,加之利培酮等抗精神病药物对CVD发生的直接或间接促进作用,增加了患者罹患CVD风险。

  • 老年人跌倒与药物

    作者:何跃;邢建丽

    跌倒是老年人常见的意外事件,药物作为危险因素可以增加老年人跌倒和与跌倒相关性损伤的发生率,研究证明使跌倒危险性增加的相关药物主要是精神治疗药物,如苯二氮卓类药物、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这些药物通过对姿势控制的影响诱发跌倒的发生.此外,步态和平衡障碍、注意力减退、认知和执行功能减低等也与跌倒发生有关,停服此类药物是降低跌倒发生率唯一有效的干预手段.

  •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一日处方调查

    作者:胡健;施冬青;杜宇锋

    目的 了解我院住院精神障碍患者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其用药规律.方法 采用一日法对本院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抗精神药物应用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1)住院精神疾病种类构成发生了一些变化;(2)两药联用与单药治疗并重;(3)药物以利培酮处方量第一;(4)St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剂量基本都在推荐的安全剂量之内.结论 目前本院药物使用以非典型抗精神药物为主,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合理.

  • 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代谢综合征的调查

    作者:张京华;汪津洋;杨媛;甄仲

    目的 研究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代谢综合征患病情况.方法 以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一般资料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糖和脂代谢相关指标.结果 资料完整的421例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代谢综合征者131例,占31%,女性高于男性,精神分裂症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结论 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易合并代谢综合征,应重视相关代谢高危因素并及早进行干预.

  • 精神药物在综合性医院中的使用

    作者:陈俊;徐鹤定;王祖承

    近数十年来精神科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在精神药物治疗方面,不断有新型的精神治疗药物出现.就抗精神病药物而言,从第一个抗精神病药物--利血平,到1952年氯丙嗪作为实际上的第一个抗精神病药物出现以来,精神药物治疗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多种多样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不断问世,为患者和精神科医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3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