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和预防研究进展

    作者:谢新宝;朱启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相关性疾病仍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母婴传播是HBV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孕妇体内HBV高复制状态是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HBV自然突变或在拉米夫定以及主、被动免疫选择压力下发生突变可能是母婴传播、免疫接种失败的重要原因.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乙型肝炎疫苗主、被动联合免疫,含有HBV前S2的新型乙型肝炎疫苗应用以及拉米夫定联合主、被动免疫是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母乳喂养未必会增加HBV母婴传播的危险.

  • 婴儿输血传播病毒感染途径的分子病毒学研究

    作者:杨跃萍;蒋晓玲;马为民;徐六妹;王忠;陈心春

    目的观察产妇和所生婴儿在分娩及母乳喂养6个月后的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情况,探讨婴儿TTV感染途径.方法应用套式PCR对400对正常孕产妇分娩前的血清及其新生儿的脐血血清标本、产妇的乳汁配对进行TTV-DNA检测,对TTV-DNA阳性、坚持母乳喂养的母亲及其婴儿进行6个月随访,克隆其中13对配对阳性标本的TTV基因,通过DNA序列测定比较分析母婴TTV感染株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结果 62例孕母血清、4例新生儿脐血血清、20例母乳TTV-DNA阳性,TTV阳性母亲的乳汁TTV-DNA检出率32.2%(20/62).经6个月随访孕母血TTV-DNA阳性的42对母乳喂养的母婴,母血清TTV-DNA阳性率21.3%(9/42),婴儿血清TTV-DNA阳性率40.5%(17/42),孕母血清TTV-DNA阳性的婴儿血TTV-DNA由阴转阳率38.1%(16/42).配对比较母婴间TTV感染株序列同源性为97.4%~99.8%.结论孕产妇血清TTV阳性率较正常人高,乳腺可能是TT病毒的另一存在部位,母乳喂养及母婴间密切接触可能是母-儿间TTV的重要传播途径.

  • 浅谈基层医院医疗废物管理体会

    作者:王翠霞

    医疗废物是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和其它等六类.对医疗废物的有效管理是控制疾病扩散的重要环节和途径.随着<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医疗废物的监督管理越来越引起临床重视,加强基层医院医疗废物的管理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防止疾病传播、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环节.

  • 医务人员的职业损伤与防护

    作者:任兆爱

    职业损伤包括职业危害因素导致的损伤和与工作有关的疾病[1].医院是患者群的聚集点,是病原微生物活动猖獗、疾病传播活跃的场所,尤其是近几年新的化学药物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医务人员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之中.在各级医院职业损伤调查中,医护技人员的损伤率分别为53.83%、74.06%、37.98%[2].现将常见的职业损伤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综述如下.

  • HBsAg阳性母亲血清HBV DNA含量对婴儿联合免疫接种效果的影响

    作者:朱宝申;李素文;田红霞;许剑萍;李娜;陈煜;邹怀宾;张华;戴二黑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对乙肝疫苗与HBIG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的影响.方法:53例HBsAg阳性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的孕妇及其所生的53例婴儿,按照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分3组,即>106拷贝/ml、103~106拷贝/ml和<103拷贝/ml 3组,所有婴儿于出生6h内及30天分别注射200 IU HBIG,同时分别于出生24 h内、生后1个月及生后6个月注射3次20 μg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检测孕妇分娩时和婴儿出生时以及1岁时静脉血HBV标志物和HBVDNA含量.结果:3组孕妇HBsAg滴度之间无显著差别(P> 0.05);HBV DNA> 106拷贝/ml组血清HBeAg阳性率和滴度均显著高于103~106拷贝/ml和<103拷贝/ml组(P<0.05).所有新生儿血清HBV DNA水平均小于检测下限(1 000拷贝/mL);HBsAg阳性率为9.4% (5/53),3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和滴度无显著差别(P>0.05);随着孕妇HBV DNA水平升高,新生儿血清HBeAg阳性率和滴度相应增高,而抗-HBe阳性率和滴度相应降低,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出生12个月时,所有婴儿血清HBsAg和HBeAg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血清HBV DNA水平均在检测下限以下.HBV DNA >106拷贝/ml组血清抗-HBs水平显著低于103 ~ 106拷贝/ml和<103拷贝/ml组,P值分别为0.021和0.011.结论:孕妇高病毒载量对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成功率有一定影响.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方法探讨

    作者:张薇莉;赵隽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方法:选择乙肝病毒携带孕妇567例,对其所生新生儿常规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200 U,同时在另一部位肌肉注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 乙肝病毒携带孕妇检出病毒阳性年龄及疫苗接种调查

    作者:陈红;任群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和父婴传播中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的比例和乙肝病毒携带孕妇乙肝疫苗接种情况.方法:对父母也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的乙肝病毒检出年龄进行调查,并对乙肝病毒携带孕妇乙肝病毒检出前乙肝疫苗接种情况也进行了调查.结果:①165例被调查乙肝病毒携带孕妇中,否认在检出乙肝病毒阳性前家庭有乙肝病毒接触史72例,占43.64%.有非家庭乙肝病毒接触史11例,占6.67%.家庭中有乙肝病毒携带者76例,占46.06%,其中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42例,占25.45%,父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21例,占12.73%,丈夫为乙肝病毒携带者13例,占7.88%.做过外科手术6例,占3.64%.②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加父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63例中,4例1岁以前检出乙肝病毒阳性,占6.35%,1岁以后检出乙肝病毒阳性59例,占9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032,P=0.000).其中6例7岁以前检出乙肝病毒阳性,占9.52%,其余57例均在7岁以后检出乙肝病毒阳性,占90.48%,经统计学处理,7岁以前与7岁以后检出乙肝病毒阳性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X2=76.222,P=0.000).③165例被调查乙肝病毒携带孕妇中有98例明确自己检出乙肝病毒阳性前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占被调查乙肝病毒携带孕妇的59.39%.其中检出乙肝病毒阳性前接种过乙肝疫苗者39例,占39.80%,但均未在检出前3年内接种乙肝疫苗.未接种过乙肝疫苗者59例,占60.20%.结论: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和父婴传播中水平传播多于垂直传播.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不可能终生免疫,乙肝病毒密切接触者需要定期检测乙肝保护性抗体定量,及时加强免疫.

  • 公共场所公共用品及用具卫生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王金木

    为提高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水平,防止疾病传播,河北省疾控中心对全省旅店业、舞厅的公共用品、用具的消毒效果及客用化妆品的索证、产品标签及卫生质量进行了抽检,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餐具消毒合格率真实性的影响因素

    作者:刘淑华;唐兆仁

    饮食业餐具消毒是控制食源性疾病传播的重要环节和措施,餐具消毒合格率是评价消毒质量的唯一指标.本县近几年消毒餐具样品监测结果显示,合格率均在90%以上,但与日常监督中实际情况不符,究其原因系监测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使合格率真实性下降.

  • 浅谈腹膜透析导管移位的病因及预防策略

    作者:张敏;崔文鹏;尤针针;孙亚迪;周文华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 ,PD)是治疗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的重要手段之一。与血液透析相比,PD因具有操作简便、减少血源性疾病传播、保护残存肾功能等特殊优点,越来越得到广大的医学工作者及患者的认可。有研究统计全世界已超过19万例ESRD患者选择PD ,占全球总透析人数的11%[1];在我国已有4万ESRD患者选择PD ,占透析总人数的20%[2];在墨西哥和香港,80%以上的ESRD 患者选择 PD做为肾脏替代方式[3]。

  • 初筛献血者血液中酒精含量调查分析

    作者:王吉勇;姜领;翟福英

    为了防止由于输血引起的临床疾病传播,卫生部规定了一些血液筛查项目标准[1],但标准中无血液酒精含量的检测.为了保证血液质量和临床输血安全,我们调查分析了2003年5月到2004年7月威海地区220例献血者血液中酒精含量和部分生化指标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 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慧娟;段钟平;张桓虎;任锋

    母婴垂直传播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HBV的主要途径,HBV感染率随着母亲携带HBV病毒量的增加逐步升高.虽然目前新生儿主被动免疫预防已基本实施,但HBV母婴垂直传播率仍在10%左右.孕妇高病毒载量时应在孕期采取抗病毒治疗,降低病毒量,从而预防及阻断HBV母婴传播,减少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详细描述了抗病毒药物在孕期使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日后指导孕期服药提供依据.

  • HBV和HCV母婴传播阻断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冷潇;韩涛

    在我国,母婴传播是人群感染HBV或HCV的重要途径之一.对HBV感染产妇所娩新生儿,我国目前采取注射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球蛋白的方法进行预防接种,其中约有10%新生儿阻断失败;而对HCV感染产妇所娩新生儿,尚无可用的阻断方法.主要介绍了HBV和HCV母婴传播的发生途径、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具体阻断措施的新进展,指出随着对肝炎病毒的进一步探索和发现,实现肝炎病毒母婴阻断将成为可能.

  • HBV标志物评价母婴免疫阻断效果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亚琳;李杰

    感染HBV时的年龄是影响HBV慢性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故及早判断HBV母婴阻断效果非常重要.综述了HBV血清学及病毒学标志物评价母婴阻断效果的研究,提示出生时HBsAg高滴度(>250 IU/ml)、HBV DNA高载量(>105 IU/ml)、HBeAg持续阳性1个月以上以及1月龄时抗-HBs阴性(<10 mIU/ml)可预示婴儿发生慢性HBV感染的高风险性.此外,近年有文献报道部分免疫后婴儿虽然HBsAg阴性,但HBV DNA阳性即发生HBV隐匿性感染,提示若条件允许,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免疫阻断后除HBV血清学标志物外应进一步检测HBV DNA.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共识与争议

    作者:陈巍;丁洋;盛秋菊;窦晓光

    慢性乙型肝炎因其严重的不良临床结局如肝硬化或肝细胞癌而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母婴传播是导致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尽管HBV阳性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h之内应用了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进行联合免疫阻断,仍然有大约10%左右的新生儿感染了HBV,特别是高病毒载量的孕妇.本文将就HBV母婴传播的特点、目前在阻断措施方面达成的共识和存在的争议进行论述.

  • 乙型肝炎母婴阻断现行方案的争议和应重视的问题

    作者:沈瑶;张晓慧;陈煜

    母婴传播是HBV传播的重要途径,阻断HBV的母婴传播对乙型肝炎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简述了HBV母婴阻断于分娩前、分娩时、分娩后3个阶段的现行方案,总结了各阶段阻断方案中存在的争议,分析了隐匿性感染和乙型肝炎生殖细胞传染在HBV母婴传播中的重要性。提出乙型肝炎母婴阻断现行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乙型肝炎的隐匿性感染和生殖细胞传染仍需要得到重视。

  • HCV母婴传播的分子机制及危险因素

    作者:高禄化;聂青和

    HC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人群普遍易感,主要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制品抗HCV筛查大大减少了HCV血液传播几率.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丙型肝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HCV传播趋势得到明显遏制.但HCV感染具有隐匿性,丙型肝炎疫苗尚未研制成功,母婴传播缺乏有效的阻断措施,将成为HCV主要传染方式之一.降低HCV母婴传播率,对预防新生儿HCV感染及降低人群中丙型肝炎的感染率仍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关于HCV母婴传播具体机制、危险因素的研究一直在进行,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尚无统一认识.现就HCV母婴传播具体机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替比夫定治疗妊娠晚期慢性乙型肝炎孕妇的临床观察

    作者:姜秀浓;范玲燕;李德周;万炯;叶菁菁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妊娠晚期予替比夫定(LdT)抗病毒治疗对控制肝炎活动、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意义.方法 把116例HBsAg、HBeAg、抗-HBc阳性,HBV DNA≥1×105拷贝/ml,ALT≥2×ULN,伴或不伴TBil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孕妇,根据自愿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65例(孕28 ±2周)在护肝降酶的基础上服用LdT,600 mg/d,对照组51例仅予护肝降酶治疗,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予主被动联合免疫.比较两组患者在分娩前及产后7个月HBV DNA、ALT、TBil水平的变化,比较两组新生儿在7个月时HBsAg携带率、抗-HBs阳转率,观察母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孕妇分娩前及产后7个月HBV DNA、ALT、TBil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新生儿7个月时HBsAg携带率分别为1.5%和15.7%,抗-HBs阳性率分别为95.4%和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母婴并发症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LdT能有效控制肝炎活动,快速降低慢性乙型肝炎孕妇的HBV DNA水平,同时减少HBV母婴垂直传播,对母婴有利.

  • 妊娠晚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晓勤;姚展成;吴丽萍;陈明纯;张艳萍;吴毅

    目的 观察妊娠晚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HBV垂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妊娠晚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0例,其中25例给予口服替比夫定600mg,1次/d.对照组不给予抗病毒药物.新生儿均予主被动联合免疫,出生后0、6、12个月检测HBsAg、HBV DNA等乙型肝炎标志物,进行Apgar评分和行为神经评分(NABA),观察其生长发育指标.治疗组婴儿进行Gesell新生儿智能发育评估.结果 婴儿出生后6个月及12个月时,治疗组血清HBsAg及HBV DNA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x2=4.35,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和NAB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新生儿生长发育指标和智能发育商均在正常婴儿范围内.结论替比夫定可以较安全有效地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且不影响婴儿发育.

  • 替比夫定阻断HBV DNA高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作者:孙维会;初蕾蕾;柳维林;郝岸华;马磊;万强;任蓉;辛永宁

    目的 评价妊娠早期(12周)应用替比夫定阻断高病毒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妊娠12周慢性乙型肝炎孕妇80例,病毒载量均超过1×107拷贝/ml.按患者意愿分治疗组(替比夫定组)38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口服替比夫定600 mg,1次/d,加用复方甘草酸苷保肝治疗,替比夫定服用至产后12周;对照组不给予抗病毒药物,只给予复方甘草酸苷保肝治疗.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 IU与乙型肝炎疫苗20μg.婴儿7月龄时HBsAg及HBV DNA阳性者为HBV宫内感染.观察两组患者母体HBV DNA水平的变化情况和新生儿HBsAg的阳性率.对两组HBsAg阳性率的差异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组间比较行t(t')检验,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至分娩前,替比夫定组孕妇HBV DNA、ALT水平明显下降.替比夫定组HBV DNA载量于治疗2周后迅速下降,之后缓慢下降直至分娩.替比夫定组服药至分娩前及分娩后12周HBVDNA水平明显降低(t=29.15、40.06,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替比夫定组分娩前及分娩后12周HBV DN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替比夫定组新生儿7月龄时HBV感染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9,P<O.05),替比夫定组母婴均无不良事件发生,对照组有2例发生严重肝功能异常.两组孕产妇的剖宫产率、不良妊娠率、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的胎龄、体质量、身长、Apgar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高载量孕妇孕12周开始应用替比夫定可显著抑制孕妇外周血清HBV DNA水平,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及安全性.

609 条记录 15/31 页 « 12...12131415161718...303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