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与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金属支架置入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疗效比较

    作者:王勇

    目的 分析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金属支架置入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6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48例患者为接受ERCP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的ERCP组,以及余下48例为接受PTCD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的PTCD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ERCP组中低位梗阻手术成功率、黄疸缓解率、 并发症发病率分别为:92.86%、89.29%、7.14%,和PTCD组的80.00%、76.00%、24.00%相比均显著较优(P<0.05);而ERCP组高位梗阻手术成功率、黄疸缓解率及并发症发病率分别为:80.00%、75.00%、30.00%,和PTCD组的95.65%、91.30%、8.70%相比均显著较差(P<0.05).结论 在恶性阻塞性黄疸的治疗中,中低位梗阻使用ERCP治疗的效果更佳,高位梗阻使用PTCD治疗的效果更好,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

  •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道穿刺置管引流术在恶性阻塞性黄疸中的应用

    作者:关瑞宏

    目的:探讨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道穿刺置管引流术在恶性阻塞性黄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进行恶性阻塞性黄疸治疗的患者200例的医案,提取关于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道穿刺置管引流术的数据,分析效果.结果:1次引流成功176例,2次引流成功24例,引流成功率100.0%,治疗前患者平均胆红素135.3umol/L,治疗7天后平均胆红素33.6umol/L,安全率100.0%.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道穿刺置管引流术在恶性阻塞性黄疸成功率高、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 恶性阻塞性黄疸临床分析153例

    作者:刁同进;高百春;蔡宏剑;宫林;矫学黎;于茜茜

    目的: 评价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内置管引流术(PTCD)在恶性阻塞性黄疸(MBOJ)患者中的临床诊断及其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03/2008-03收治153例MBOJ患者的临床资料. A组采用xPTCD并成功放置可膨胀性胆道金属内支架(EMS)治疗MBOJ患者27例;B组采用uPTCD治疗75例;C组选择uPTCD/xPTCD外引流及内窥镜下胆道内塑料或金属支架置入内引流术(ERBD/EMBE)内引流治疗16例;D组35例MBOJ选择PTCD及ERBD/EMBE内引流1wk-4 mo后剖腹探查手术.结果: A组第1、2、3及4次以上置管成功率66.7%, 76.7%, 83.3%及100%;患者0.5、1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52.6%, 15.8% 及0%;B组置管成功率较A组明显提高( P<0.01), 其第1及2次置管成功率88.7%及100%, 0.5、1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47.7%, 21.5%及0%;C组术后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为68.8%( P<0.01), 0.5、1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53.8%, 23.1%及0%;D组术后生存率较其他组明显延长( P<0.01), 0.5、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77.8%、66.7%、18.5%及14.8%.结论: PTCD/ERBD/EMBE是手术不能根治的恶性胆道梗阻较为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uPTCD对于晚期MBOJ患者术前定位定性诊断、术前减黄以改善肝功能及姑息性治疗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胆道支架置入联合腹腔引流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伴腹水

    作者:吴海江;李国均;李浩;崔宁;骆勇

    恶性阻塞性黄疸伴腹水是肿瘤晚期表现,往往已经失去手术及介入治疗机会,徐州市中心医院介入科采用胆道支架置入联合腹腔引流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伴腹水7例,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2005至2012年徐州市中心医院恶性阻塞性黄疸伴腹水患者7例,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56~76岁,平均66岁.梗阻原因:胆管癌3例,胰腺癌2例,胆囊癌浸润胆管1例,胃癌伴门淋巴结转移1例,患者均有明显的肝内外胆管扩张和中度以上的皮肤巩膜黄疽,伴中及大量腹水、有陶土色便、肝区胀闷隐痛、消瘦乏力等,术前血清总胆红素176~436 umol/L,黄疽病史长3个月,短10 d.

  • 恶性阻塞性黄疸的术前减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陈东;梁力建

    恶性阻塞性黄疸术前胆道引流减黄的效果一直存在争议.文中对近年来关于恶性阻塞性黄疸术前减黄的文献进行回顾,探讨了减黄并发症的临床意义、减黄持续的时间和引流方式对效果的影响.认为恶性阻塞性黄疸不推荐术前减黄作为常规措施,但针对某些适应证仍需要采用,有必要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来终得出明确的结论.

  •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联合支架植入在恶性阻塞性黄疸中的治疗效果

    作者:范小斌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联合支架植入在恶性阻塞性黄疸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9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所选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病例,所选患者均实施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联合支架植入治疗。观察本组患者手术成功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观察出血情况、术后感染企管科、胆汁瘘情况等,支架是否移位。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患者实施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联合支架植入后的14~30天内梗阻性黄疸症状显著消退,患者全身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显著改善,大便颜色变黄,皮肤瘙痒症状较治疗前显著减轻,饮食显著改善。治疗前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分别为233±56μmol/L、193±45μmol/L、118±43 U/L;治疗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分别为110±47μmol/L、82±34μmol/L、43±17 U/L。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联合支架植入在恶性阻塞性黄疸中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 靶胆管定位穿刺在经皮肝穿胆道造影术中的应用

    作者:贾朝江;谭胜;刘永波;李志光;张雷

    目前,对晚期恶性阻塞性黄疸的病人,多采用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BD)的方法进行治疗.经皮肝穿胆道造影术(PTC)成功与否,是PTBD关键所在.PTC传统穿刺方法穿刺次数较多,并具有一定盲目性,成功率较低,肝脏损害相对较大,并发症较多.1997年8月至2007年12月,笔者采用测量法即经皮肝穿靶胆管定位穿刺方法对30例晚期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进行穿刺引流,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 胆总管末段异位胰腺一例

    作者:刘金炎;许国平

    胆总管末段异位胰腺临床罕见,易误诊为恶性阻塞性黄疸.因异位胰腺常有多发灶,探查时可借助快速病理检查确诊,从而避免大型手术.现就本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病人,男,30岁,间歇性黄疸4年,加重1个月余入院.4年来先后2次出现无痛性黄疸.服中药缓解.入院前1个月出现发热畏寒,继而尿黄,巩膜黄染及皮肤发黄、搔痒.既往有10多年"胃痛史",否认肝炎及药物过敏史.体检:体温36.4℃,脉搏8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4/10 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巩膜皮肤重度黄染,全身搔痕,腹平软,肝右肋缘下3 cm,剑突下6 cm,质韧;胆囊肿大,无压痛,脾未及;腹部无移动性浊音,肠鸣正常.血红蛋白97 g/L,白细胞8.8×109/L,中性白细胞0.72,淋巴细胞0.28,总胆红素92.56μmol/L,直接反应胆红素48.00 μmol/L,GPT 650 nmol·S~1·L,HBsAg(一),大便脂肪球(+),尿胆红素171μmol/L.B超示肝增大,胆囊10.5 cm×5.8 cm,壁增厚,胆总管内径1.7 cm,下段可见2.7 cm× 1.0 cm实性光团阻塞,胰脾不大;ECG及胸片未见异常.诊断:阻塞性黄疸,壶腹癌? 剖腹探查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0 cm×1.2 cm.肝肿大,褐色,胆囊10 cm×7 cm× 5 cm,胆总管直径2.0cm,末段0.6 cm×2.0 cm肿块,质硬.胰头增大,质正常.肠系膜根部散在淋巴结肿大,拟壶腹癌行Whipple手术.病理诊断:壶腹部未见癌,胆总管下段异位胰腺,十二指肠异位胰腺并慢性溃疡,肠系膜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人术后18 d痊愈出院,随访3年,健在.

  • PTC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临床研究

    作者:赵增虎;王炳胜;刘秀芳;丁瑞亮;李成云;张自华

    目的探讨PTCD内、外引流对恶性阻塞性黄疸治疗的临床价值及术后对免疫功能、血浆内毒素的影响.方法在DSA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肝内胆管留置引流管,检测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T细胞亚群及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治疗前CD3+、CD4+、CD4+/CD8+均明显低于正常,而血浆内毒素明显高于正常;治疗后CD3+、CD4+、CD4+/CD8+显著上升,而内毒素水平明显下降.内引流优于外引流,治疗2周后血清总胆红素下降216.5±36.4 μmol/L,直接胆红素下降141±36.2 μmol/L.结论 PTCD能有效地解除黄疸,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

  • 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介入治疗护理

    作者:王晓冰;海宝琴;运芳钦

    恶性阻塞性黄疸的冶疗一直是外科领域的难题,经皮胆道内支架植入术(PTCD)是目前介入放射学领域里治疗由多种原因引起恶性阻塞性黄疸主要手段.此方法创伤小,疗效确切,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1].

  • 不同途径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不同类型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吴志峰;魏林

    目的:对比不同途径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不同类型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0月在该院行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的MOJ患者150例,其中经ERCP途径50例(ERCP组),经PTCD途径100例(PTCD组)。对比两组的手术成功率、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高位梗阻中ERCP组有效率明显低于PTC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TC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梗阻中和ERCP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TC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ERCP和经PTCD途径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MOJ均可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对于低位梗阻患者而言经ERCP更有优势,对于高位梗阻患者而言经PTCD途径更有优势。

  • 恶性阻塞性黄疸的外科诊治进展

    作者:王剑明;肖宝来;邹声泉

    恶性阻塞性黄疸在临床较为常见,多由胆管癌、胆囊癌、胰腺癌及壶腹部癌引起,该病起病隐匿,发展迅速,预后较差.一直以来人们在不断探索其诊治方法,以改善其临床疗效.

  • 术前胆道引流对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免疫、炎症状况的影响

    作者:邹远航;马涛;贾乾斌

    目的:探讨术前胆道引流对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免疫、炎症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于我院2008年6月~2010年3月就诊的43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术前胆道引流,以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4+、CD8+、C反应蛋白(CRP)为观察,指标比较引流前后患者的免疫、炎症状况.结果:引流后患者的IL-6、IL-8、、CD4+、CD8+、CRP分别为(40.8±7.0)ng/L、(1.37±0.26)μg/L、(34.7±3.O)、(28.±2.3)、(29.5±1.8)×103mg/L,与引流前的(40.5±7.3)ng/L、(1.39±0.24)μg/L、(34.4±3.2)、(28.3±2.5)、(29.0±2.2)×103 mg/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94 5、0.370 6、0.448 5、0.386 l、1.153 4,均P>0.05);引流后患者的TNF-α为(1.05±0.23)μg/L,与引流前的(1.42±0.25)μ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422,P<0.05).结论:术前胆道引流恶性阻塞性黄疸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TNF-α水平,TNF-α是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免疫、炎症的敏感因子,值得临床关注.

  • PEG(PEG/J)联合PTCD治疗对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营养状态和肝脏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岩;谷锋;张洪安;刘鸿章;康明;段文都

    目的 探讨经皮胃/空肠造瘘术(PEG/J)联合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对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营养状态和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56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28例,其中对照组实施PTCD进行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PEG/J进行治疗,比较术后患者营养状态和肝脏功能,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 d均显著升高(P<0.05),且联合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术前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 d均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J联合PTCD可有效改善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营养状态和肝脏功能,且并发症少,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护理体会

    作者:阳红英;朱卫华;彭娟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20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实施PTCD治疗并配合适当的术前、术中、术后有效的护理及术后临床效果观察.结果 2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20例患者黄疸均减退,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仅1例患者发生导管堵塞,经及时处理后导管引流畅通.结论 有效的护理干预保证患者配合手术,避免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极大程度上延长了生存期.

  • 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治疗

    作者:程利;房淑彬

    恶性阻塞性黄疸是由胆道恶性肿瘤、壶腹部周围癌、胰腺癌和肝癌引起的胆道梗阻导致黄疸.吕晔等[1]通过回顾性分析近30年临床收治的阻塞性黄疸患者中,恶性阻塞性黄疸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其治疗大致可分为针对原发病的根治性外科手术治疗和针对黄疸的姑息性治疗.

  •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胆道支架植入与经皮经肝胆道穿刺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刘正金

    目的 观察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植入胆道支架与经皮经肝胆道穿刺术(PTCD)在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MOJ)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88例MOJ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RCP组和PTCD组,各44例,ERCP组经ERCP途径植入胆道支架,PTCD组行经皮经肝胆道穿刺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临床疗效、肝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ERCP组成功率为93.18%(41/44),PTCD组成功率为90.91%(40/4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方面,ERCP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68%(38/41),PTCD组总有效率为90.00%(36/4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低位梗阻有效率明显高于PTCD组(100.00%与75.00%),PTCD组高位梗阻有效率明显高于ERCP组(96.43%与83.3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503、2.771;P均<0.05);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方面,ERCP组低位梗阻患者肝功能指标均优于高位梗阻患者,PTCD组高位梗阻患者肝功能指标均优于低位梗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RCP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36%,PTCD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9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ERCP途径与PTCD途径植入胆道支架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相比而言,低位梗阻ERCP途径更佳,高位梗阻PTCD途径更佳,临床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不同梗阻部位选择相应的手术途径,以期取得佳的治疗效果.

  • 经皮经肝胆管引流在阻塞性黄疸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杜志泉;汪卫平;刘兆丰;郭斌

    目的 评价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CD)在恶性阻塞性黄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8例老年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行PTCD术.结果 所有病例穿刺获成功,术后患者血清胆红素和转氨酶较术前明显下降,病情好转.结论 PTCD是简单、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

  • 经皮穿刺胆道支架置入联合胆道消融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护理

    作者:魏传菊;李青伟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胆道支架置入联合胆道消融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护理。方法:总结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接受经皮穿刺胆道支架置入联合胆道消融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年8例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观察和分析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经治疗和精心护理,手术后1个月黄疸明显消退,术后患者平均血清总胆红素由267.4μmmo/ L 降至66.13μmol/ L,8例患者平均胆道和支架通畅时间128(90~145)d。6例生存期192(123~257)d,2例在随访中。术中 8例患者均出现上腹部轻度烧灼疼痛感,2例出现呕吐,给予及时对症治疗好转;射频治疗术中、术后未发生出血、穿孔、胆心反射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穿刺胆道支架置入联合胆道消融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的方法;而周密的术前准备可确保治疗顺利进行;术中熟练配合和严密的监测,可确保手术治疗安全;术后精心护理可使患者安全度过康复期。

  • 超声引导经皮经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术在恶性阻塞性黄疸中的应用

    作者:樊云清;陆军;丁永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PTCD)在恶性肿瘤所致阻塞性黄疸中的临床价值及操作方法.方法:恶性肿瘤所致阻塞性黄疸31例,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结果:1次穿刺成功率为90.3%,2次穿刺成功率100%.患者症状减轻,1周后血清总胆红素下降明显.结论:超声引导下PTCD操作方便、安全、成功率高、疗效明确,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

63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