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多裂肌形态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袁帅;曹向阳;张向东

    拟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西医认识;腰段多裂肌的生物力学特征及功能;腰段多裂肌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多裂肌与燕飞式腰背肌功能锻炼4个方面进行综述.通过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多裂肌形态的相关性进展,以加深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功能锻炼的认识.

  • 腰背肌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裂肌形态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作者:袁帅;曹向阳;张向东

    目的 观察腰背肌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裂肌形态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除给予常规治疗外,进行为期3个月的燕飞式腰背肌锻炼.数据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前VAS评分(4.17±0.79)分,ODI评分(0.51±0.11)分;治疗后VAS评分(0.78±0.65)分,ODI评分(0.11±0.04).治疗组和对照组VAS评分,ODI指数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双侧多裂肌A-P、CSA有不同程度的增大(P<0.05),但双侧多裂肌Lat无明显变化.结论 腰背伸锻炼能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和功能活动障碍,改善腰段多裂肌萎缩情况.

  • 电针"委中"在大鼠腰多裂肌损伤修复过程中对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p62的影响

    作者:晏珺;卢宗孝;于雪;陈冬荔;张佳怡;许玥;邹德辉;陈玉佩;白玉琢;张莉;霍则军

    目的 观察电针"委中"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肌肉再生修复过程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p62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 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委中组,每组24只.每组再随机分为1天、3天、7天三个时间点.模型组和电针委中组麻醉后于双侧L4-5多裂肌注射0.5%布比卡因溶液制造多裂肌损伤模型,空白组不做处理,造模后电针委中组进行每日一次的电针委中治疗,模型组不进行针刺干预,3组分别于治疗后的1天、3天、7天同步取材.通过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多裂肌中Beclin1、p62表达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 1天、3天、7天模型组的Beclin1表达含量均高于空白组(P<0.01),3天、7天电针委中组的Beclin1表达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3天、7天模型组p62表达含量低于空白组(P<0.05);1天、3天、7天电针委中组p62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电针委中穴可促进自噬蛋白Beclin1的表达上调,提高自噬水平,促进p62蛋白的分解,有利于骨骼肌损伤后的修复.

  • 电针"委中"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LIF、IL-17表达的影响

    作者:邹德辉;卢宗孝;晏珺;陈玉佩;刘通;陈冬荔;张佳怡;许玥;白玉琢;张莉;霍则军

    目的 观察电针"委中"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对骨骼肌肌肉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骨骼肌损伤前炎症因子白介素17(interleukin,IL-17)表达含量的影响. 方法 将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对照组、电针委中组、电针肾俞组,每组18只.每组再随机分为1天、3天、7天三个时间点.麻醉后于双侧L4-5多裂肌注射0.5%布比卡因溶液复制多裂肌损伤模型,通过光镜观察分析造模后多裂肌形态结构的变化.通过ELISA和免疫组化观察1天、3天、7天多裂肌LIF、IL-17表达含量的动态时相变化. 结果 造模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不同时间点的LIF及IL-17表达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委中和电针肾俞组的IL-17表达含量有所降低(P<0.01),而LIF的表达含量有所增加(P<0.01);与电针肾俞组比较,电针委中组在1天后下调IL-17的表达含量更明显(P<0.05),在3天、7天后上调LIF的作用更显著(P<0.05).结论 电针委中可促进IL-17的表达下调,减轻炎症反应的程度,同时可增加LIF的表达含量,促进骨骼肌中葡萄糖的摄取,利于骨骼肌修复.

  • 多时间点观察电针"委中"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IGF1R和IGFBP3的表达

    作者:卢宗孝;晏珺;于雪;陈冬荔;邹德辉;陈玉佩;许玥;张佳怡;白玉琢;张莉;霍则军

    目的:研究多时间点电针"委中"穴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1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GF1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表达.方法:选取90只雄性SD大鼠并将其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电针委中组,每组30只,模型组和电针委中组腹腔麻醉后往双侧L4-5多裂肌注射0.5%布比卡因溶液制造多裂肌损伤模型,空白组不做处理,造模后电针委中组行1次/d电针委中穴治疗,3组分别于治疗后1 d、2 d、3 d、7 d、14 d后同步取材,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多裂肌中IGF1R、IGFBP3的表达动态变化.结果:治疗后2 d、3 d、7 d、14 d模型组IGF1R的表达高于空白组(P<0.05);治疗后1 d、2 d电针委中组IGF1R的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治疗后7 d、14 d模型组IGFBP3表达高于空白组;治疗后2 d、14 d电针委中组IGFBP3表达低于模型组.结论:电针委中穴可在早期增加IGF1R的表达,并下调IGFBP3的表达,促进多裂肌损伤后的修复.

  • 慢性腰痛对脊旁多裂肌萎缩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巍巍;胡志军;范顺武;徐文斌;方向前;赵凤东

    目的:明确慢性腰痛对脊旁多裂肌净横截面积大小及脂肪化程度的影响。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对门诊治疗的腰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终筛选出31例符合非特异性慢性腰痛患者,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23~55岁,平均36.4岁。主要症状是反复腰痛,病程大于1年,X线、CT、MRI均未见明显异常。采用MRI成像测量同一病例先后不同时间点多裂肌净横截面积及T2信号比率的变化,再获取2次MRI检查时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分析先后2次测量多裂肌净面积及T2信号比率的变化与腰痛的病程、VAS、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的相关性,从而得出腰痛对脊旁多裂肌的影响。结果:同一病例第2次MRI检查多裂肌净横截面积明显小于第1次MRI检查,T2信号比率则明显高于第1次MRI检查(P<0.05)。多裂肌净横截面积减小率与VAS评分、病程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均呈正相关(P<0.001),而T2信号比率增加率与VAS评分、病程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腰痛是脊旁多裂肌萎缩和脂肪化的重要原因,腰痛时间、程度和功能障碍程度均与多裂肌萎缩呈正相关。

  • 强筋功法训练对腰骶部多裂肌影响的超声分析

    作者:胡零三;元唯安;陈威烨;高志玲;詹红生

    目的:观察强筋功法训练对腰骶部多裂肌的影响.方法:招募健康志愿者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25~55岁,平均(31.30±6.48)岁;BMI指数18.1~24.9 kg/m2,平均(21.70±1.95) kg/m2.采用超声影像分析健康志愿者行仰卧抬腿强筋力时仰卧位及仰卧抬腿30 °、60°、90°多裂肌厚度,行双手攀足固肾腰时坐位屈髋、前屈至极限位、前探至极限位多裂肌厚度.结果:仰卧抬腿强筋力时,仰卧抬腿0°时多裂肌平均厚度为(16.867±2.460) mm,仰卧抬腿30°时多裂肌平均厚度为(19.010±2.510) mm,仰卧抬腿60°时多裂肌平均厚度为(22.477±2.220) mm,仰卧抬腿90°时多裂肌平均厚度为(27.593±2.37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3.619,P<0.05).双手攀足固肾腰时,坐位屈髋时多裂肌平均厚度为(25.810±2.440) mm,前屈位多裂肌平均厚度为(15.677±2.130) mm,前探位多裂肌平均厚度为(15.533±2.11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7.789,P<0.05).结论:健康志愿者在行强筋功法时,多裂肌的厚度随仰卧抬腿度数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前屈度数的增加而减小,可以通过特定动作训练改变多裂肌的伸缩状态,从而实现锻炼多裂肌的目的.

  •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不同时期多裂肌形态变化

    作者:杜志峰;池红景;李爱华;李海然;王胜林;王书君

    目的 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不同时期多裂肌形态变化.方法 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2例,行MRI检查,观察不同时期多裂肌MRI形态变化以及患者早期健患侧多裂肌大横径.结果 发病初期伴有腰痛者患侧多裂肌横径较健侧大,与单纯下肢疼痛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在中晚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多裂肌萎缩,其与患病时间呈正相关.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早期多裂肌可能存在痉挛,而随时间推移,在中晚期则逐渐出现萎缩.

  • 不同性别健康人群腰部深层多裂肌肌电差异的研究

    作者:张珊珊;吴文;许轶;唐雁;王楚怀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sEMG)分析系统结合丝电极探讨健康人群腰部深层多裂肌活动的EMG信号特征,分析不同性别健康人群多裂肌功能状态差异.方法:31例健康受试者(15男,16女)采用针头导入0.16mm钢丝电极线至L4水平深层多裂肌后完成改良BST动作,采集多裂肌大随意收缩时的EMG信号,比较不同性别健康受试者平均肌电值(AEMG)、均方根值(RMS)、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和非线性指标LZ复杂度的差异性.结果:不同性别健康人群腰部深层多裂肌电信号时域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男性多裂肌AEMG、RMS明显大于女性(P<0.05);两组间频域指标MF、MPF、MFs、MPF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中,双侧多裂肌电活动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sEMG系统结合丝电极能够可靠、灵敏地检测出腰部深层多裂肌的肌电活动,这是一种针对性地评估深层肌肉功能活动的有效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不同性别健康人群深层多裂肌EMG的差异性为设置多裂肌正常肌电值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

  • 骨肌超声在慢性腰痛患者多裂肌厚度和横截面积测量中的应用

    作者:张志杰;朱毅;刘四文;王俊;刘春龙

    目的:应用骨肌超声测量慢性腰痛患者多裂肌厚度和横截面积.方法:应用骨肌超声对22例慢性腰痛患者和20例健康人群分别进行多裂肌形态学研究,由一位有经验的超声医生在不同时间对多裂肌厚度和横截面积进行测量,其中测量2次,时间间隔为2-3天.结果:应用骨肌超声测量多裂肌厚度和横截面积重复性测量信度为0.89-0.96,对比腰痛组与健康组的多裂肌厚度和横截面积有显著性差异(P<0.05),健康组明显高于腰痛组.结论:骨肌超声可以用于有效而客观地评估多裂肌厚度和横截面积.

  • 核心稳定训练对非特异性下背痛的治疗作用

    作者:师东良;王予彬

    1 核心稳定训练的提出在20世纪80年代,Bergmark[1]把作用于腰椎的肌肉分为两组:局部的和整体的。局部肌肉包括直接作用于腰椎并附着于腰椎的肌肉(如:多裂肌),整体肌肉(如:竖脊肌、腹直肌)传导胸椎和骨盆之间的负荷。Panjabi[2]提出:被动的、主动的和神经的亚系统起着稳定脊柱的作用。被动肌肉骨骼亚系统包括:椎体、椎间盘、韧带、关节突关节及相连的肌肉肌腱的被动成分。主动的肌肉骨骼亚系统包括:与脊柱相连的或影响脊柱的肌肉肌腱单位。

  • 多裂肌与慢性腰痛康复的研究现状

    作者:周同;陆爱云

    慢性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是指一组以腰部、腰骶和臀部疼痛和不适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是康复医学、临床医学和运动医学领域的常见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尽管其致病原因很多,病理机制也异常复杂,但是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发现,各种原因的慢性腰痛均在很大程度上与维持腰椎稳定的腰部多裂肌功能状态之间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1].而腰部多裂肌是属于脊柱深层的肌肉,在腰部比较发达,对腰椎椎体间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因此,多裂肌的功能失调、控制能力异常及萎缩等功能紊乱,通过影响腰椎的稳定性,进而引起腰部疼痛.

  • 慢性腰痛患者在脊柱突然失衡时多裂肌的肌电表现

    作者:刘邦忠;李泽兵;何萍;贾月霞;朱一皓;韩荣

    目的:研究多裂肌在维持腰椎稳定中的作用及其与慢性腰痛的关系.方法:腰痛组为慢性腰痛病人15例,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33.53岁.正常组为无腰痛病史的健康志愿者15例,年龄、性别与腰痛组相匹配.运用表面电极记录上肢快速前屈、外展、后伸时多裂肌、长肌、腰髂肋肌及三角肌的肌电信号,对各椎旁肌收缩的潜伏期与三角肌收缩的潜伏期之差值作比较.结果:正常组多裂肌在上肢三个方向的运动中收缩均早于长肌、腰髂肋肌;腰痛组各椎旁肌几乎同时收缩,多裂肌在上肢三个方向的运动中均较正常人收缩延迟.结论:椎旁肌群中多裂肌在腰椎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慢性腰痛病人多裂肌功能减退.

  •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多裂肌退变相关性的 定量影像学研究

    作者:张敏;姜宏宁;元唯安;朱琼;杨玉婵;王国年;黄炎文;詹松华

    目的:探讨多裂肌退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性,进一步了解椎旁肌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与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组),男、女各30例,以同期行健康体检、无腰椎间盘突出的60例志愿者为对照组,男、女各30例;2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相匹配.应用MRS分析,Image J软件测量2组MRI T2WI上L4~5椎间隙神经根出口水平两侧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横截面积和MRS脂肪峰波峰下面积,并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在L4~5水平,多裂肌横截面积及肌肉波谱脂肪峰波峰下面积,男性患者组与男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患者组与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竖脊肌及腰大肌横截面积,男性患者组与男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患者组与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多裂肌有不同程度退变,且退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相关性,MRI在腰椎椎旁肌形态与功能定量分析中具有重要价值.

  • 棘突旁小切口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多节段固定在腰椎结核后路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赵明伟;杨素珉;周伟东;马广仁;王军

    目的:比较棘突旁小切口经多裂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在腰椎结核后路手术中的差异。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腰椎结核患者90例,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45例:小切口多裂肌间隙入路;对照组45例:后正中入路。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的出血量、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切口引流情况进行对比。内固定取出术后6个月随访腰椎MR检查。组间数据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93±12.40) min vs.(150±16.90)min,t=18.381,P<0.01]、出血量[(121±39.62)ml vs.(340±47.83)ml, t=23.897,P<0.01]、切口引流量[(56±14.2)ml vs.(131±11.5)ml,t=27.533,P<0.01]及引流管拔除时间[(39±8.5)h vs.(51±11.1)h,t=5.75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VAS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1周(3.28±1.02vs.4.49±1.13,t=5.972,P<0.01)、1个月(2.16±0.81 vs.3.54±0.88,t=7.740,P<0.01)、3个月(1.03±0.75vs.2.42±0.64,t=9.457,P<0.01)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内固定取出术后6个月MR检查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手术区域多裂肌间隙出现纤维化及高密度区的例数分别为7例和2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18,P<0.01)。结论在腰椎结核手术中棘突旁小切口多裂肌间隙入路足够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入路创伤小,愈合满意,患者疼痛较轻,优于后正中入路,值得临床推广。

  • 经多裂肌间隙单侧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涂来勇;阚瑞;杨明坤;王振斌

    目的 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单侧椎弓根钉固定单枚cage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自2009年4月~2011年6月经多裂肌间隙单侧椎弓根钉固定单枚cage椎间融合治疗63例此类患者,均为单节段固定,应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疼痛情况,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日本骨科学评分(JOA)评价疗效,应用Schulte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56例获得随访14~32个月,平均25.1个月.患者术前VAS评分(6.70±0.71)分,术后3个月VAS评分(1.61±0.59)分(P<0.01);ODI分值由术前(29.39±3.92)降至末次随访(3.54±2.21)(P<0.01);JOA评分由术前(8.04±1.22)分提高至末次随访(22.70±2.28)分(P<0.01);疗效评价优良者占83.9%,末次随访植骨融合率92.8%.结论 经多裂肌间隙单侧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手术方式,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住院费用少、疗效显著等优点.

  • 关节松动术结合运动治疗对腰痛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王何;万里(通讯作者)

    目的:观察关节松动术结合运动治疗对腰痛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门诊部收治的慢性腰痛男性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5例。对照组予以中医推拿、红外线灯照射治疗,总的治疗时间为1h/d,10天为1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疗程间无间隔。治疗组予以SNAG(Sustained Natural A-pophyseal Glides )关节松动术治疗并结合以多裂肌强化训练为主的运动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1小时,1次/d。治疗2个疗程后,对2组患者腰部运动功能及下腰痛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并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M-JOA评分及疼痛VAS评分结果均较治疗前改善,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的改善相对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SNAG关节松动技术结合多裂肌强化训练为主的腰背肌运动疗法可以显著缓解下腰痛患者症状,效果优于中医推拿、红外线照射等传统治疗方法。

  • 数字医疗康复技术在悬吊运动治疗(SET)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张任君;李志辉;韦玉玲;葛俊胜;曾珂;林晋锐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量效关系。方法:运用数字医疗康复技术构建健康人标准多裂肌数据库与虚拟模型。将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采用相同的悬吊运动疗法。对照组治疗时遵循无痛原则,治疗组用超声波成像采集多裂肌横切面积等数据,将数据导入软件建立患者腰部多裂肌虚拟模型,对照健康人标准数据与虚拟模型,调整悬吊运动治疗量。结果:治疗组患者多裂肌横切面积与虚拟模型接近健康人快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数字医疗康复技术能规范悬吊运动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治疗量,避免在治疗部位和治疗强度上的盲目性,提高悬吊运动的疗效。

  •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侧多裂肌厚度及弹性不同姿势变化观察

    作者:韩磊;赵平;郭蕾;那锏;李艺;张一鸣;吕美岐;闵亚青

    目的:观察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侧多裂肌在不同姿势的厚度及弹性差异.方法:选择我院中西医结合正骨治疗中心LDH住院患者15例为观察组,同期在我中心进修、实习的医师健康志愿者15例为对照组.采用定量超声分别在俯卧位、端坐位、直立位、直立前倾位(前倾角30.)4种姿势下,测试第4腰椎旁患侧多裂肌不同姿势下的厚度与弹性变化.结果:(1)两组多裂肌组织厚度均从俯卧位、端坐位、直立位到直立前倾位逐渐增加至大值;与俯卧位相比,其他姿势多裂肌组织厚度非常显著增厚(P<0.01);两组不同姿势与俯卧位多裂肌组织厚度差值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2)两组多裂肌组织弹性模量均从俯卧位、端坐位、直立位到直立前倾位逐渐增高至大值;与俯卧位相比,两组其他姿势多裂肌组织弹性模量均显著或非常显著增高(P<0.05,P<0.01);观察组在端坐位、直立位和直立前倾位受累多裂肌的组织弹性模量均非常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俯卧位受累多裂肌的组织弹性模量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端坐位、直立位和直立前倾位与俯卧位多裂肌组织弹性差值均非常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LDH患者多裂肌的形态学增厚并不完全与病症严重程度平行;紧张或功能状态下患侧多裂肌僵硬程度明显增高.多裂肌弹性变化可以作为LDH患者临床状态的评估指标.

  • 不同方式负重行走时人体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平均肌电值特征分析

    作者:陈岚岚;王健;杨锆;韩晓鸣

    目的:探讨在不同负荷方式、负荷等级及路面条件下行走时人体腰部竖脊肌与多裂肌平均肌电值(AEMG)的变化特征.方法:1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分别在不同负荷等级(0 kg、1 kg、2 kg、5 kg、10 kg、15 kg和20 kg)、负荷方式(左手提、右手提和背部负荷)及路面(平地、上楼梯和下楼梯)条件下行走,同步采集腰部竖脊肌与多裂肌表面肌电图(sEMG)信号,分析AEMG变化特征.结果:负荷等级、方式及路面条件三因素对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AEMG有显著影响(P<0.001),且负荷等级与负荷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相同负荷等级下左、右单侧手负重时肌肉AEMG均大于背部负荷方式(P<0.05),但左手与右手负重两种负荷方式无显著差异;不同负荷等级条件下,上楼时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AEMG显著大于平地和下楼(P<0.05);单侧手负重且当负荷等级达到一定水平时,对侧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AEMG值显著大于同侧.结论:单侧手负重时只有在高负荷等级下肌肉活动才呈现明显的对侧增强效应;同负荷等级下背部负荷方式比单侧手负重省力;人体负重上楼梯时腰部两肌肉的激活强度明显大于平地和下楼梯时.

75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