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借力高科技,改善患者的行走功能训练

    作者:燕铁斌

    行走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此功能易受多种疾患影响。行走功能损伤后的传统训练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方法,这是一种离散式训练,耗时、耗人工,是一种投入-产出效益低下的训练方法。随着改善行走功能的高科技设备在康复医学领域中的普及和应用,以行走模式的整体训练、卧-站一体化行走训练、功能性电刺激助行训练、机器人辅助行走训练等使得瘫痪患者的早期行走训练成为可能,并逐渐产生了一个新的产业,蕴藏着极大的市场。

  • 膝关节置换后康复远程监测系统的应用研究

    作者:黄鹏;张昊华;刘艳成;刘庆凯;全海英;闫松华;张宽

    目的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的居家康复训练非常重要,但是目前缺乏对患者居家康复训练的监控和指导手段,因此设计一套远程监测系统指导TKA患者在家进行屈膝和行走训练.方法 系统分为数据采集模块(包括加速度计、陀螺仪、磁传感器)、患者端手机应用程序(App)、云端服务器、医生端App,患者端App可以识别屈膝训练和行走训练两种运动.采用有限状态机模型,实现坐位屈膝角度和次数的计算;采用自适应零交叉法,实现行走步数和距离的计算.选取12例健康受试者(年龄26.4岁±3.8岁、身高1.71 m±0.05 m、体重63.6 kg±8.5 kg)和12例TKA患者(年龄62.1岁±6.6岁、身高1.65 m±0.07 m、体重66.8 kg±3.5 kg)进行系统测量准确性验证.结果 系统能够获取康复数据并通过患者手机端App传输到云端,医生能通过医生端App从云端读取患者的康复数据.健康受试者组和TKA患者组屈膝次数的计算准确率均为100%,步数的计算误差分别为1.6%±1.3%和3.0%±2.2%,距离误差分别为5.3%±2.9%和6.5%±4.9%.结论 监测系统实现了TKA术后屈膝和行走训练的准确识别,为术后居家康复训练的远程监控和指导提供了有效方法.

  • 基于格兰杰因果性的行走状态下脑肌电同步分析

    作者:牛小辰;陈晓玲;陈迎亚;吴晓光;杜义浩;谢平

    为了研究健康人在行走过程中大脑皮层与肌肉间的功能性关联,探究正走与倒走过程中该功能联系是否存在差异,分别对10名健康被试进行时长大于10 min的正走和倒走测试;基于格兰杰因果性算法(GC)对测试过程中同步采集到的头皮脑电(EEG)与表面肌电(EMG)信号进行分析,进一步定义不同节律下EEG和不同肌肉EMG的GC显著性面积指标,用以定量描述皮层-肌肉间的功能性耦合关系和信息流向,并分析脑电功率谱与该功能性耦合关系的联系.Wilcoxon非参数检验的结果显示,倒走过程中股直肌与胫骨前肌在EEG→EMG和EMG→EEG方向上alpha和beta节律的GC显著性面积指标较正走过程存在显著下降(P<0.05);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正走和倒走中的EEG功率谱峰值与EEG→EMG方向的GC峰值存在线性相关性(P<0.05).实验说明,健康人步行时EEG和EMG间存在方向性耦合关系,并且脑电alpha和beta节律参与步行中的控制反馈过程,从而证明该研究方法可以刻画大脑皮层与肌肉之间的同步特征与功能联系.

  • 慢速活动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立;刘建华;张辉;杜水英

    目的 探讨慢速活动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脑卒中偏瘫患者26例分成治疗组14例及对照组1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3个月慢速活动平板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10m大步行速度、自由步行速度及6min步行距离测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FMA、BBS评分,10m大步行速度、自由步行速及6 min步行距离均比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FMA、BBS评分,10m自由步行速度及6 min步行距离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慢速活动平板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及平衡能力.

  • 前臂拐的应用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南玲;张雁;吴卫红;宋桂芸;刘建军;席冰玉;曾凡勇

    目的 观察在康复训练中配合前臂拐的使用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8月,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按家长及患儿的意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接受常规康复,观察组另接受应用前臂拐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及平衡仪进行评定,用GMFM-88中第70项的方法评定行走功能.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88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t>6.002,P<0.001),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t=2.317,P<0.05).平衡测试中,两组位移运动轨迹长及外周面积治疗后较治疗前均缩小(P<0.05),观察组应用前臂拐辅助后明显缩小(P<0.01).观察组辅助行走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χ2=25.87,P<0.01).结论 康复训练中应用前臂拐可明显提高患儿的运动及平衡能力.

  • 全骨盆切除者使用不同代步工具的能量消耗

    作者:杨平;蔡丽飞;马鑫鑫;曹学军

    目的:比较全骨盆切除者使用不同代步工具的能量消耗。方法对1例中年男性全骨盆切除者使用4种代步工具(接受腔、代步车、轮椅、假肢)时,进行运动心肺功能测试。结果患者使用假肢的移动速度慢,轮椅快;使用假肢的心率高,代步车低;使用接受腔进行手支撑行走的绝对耗氧量、相对耗氧量和代谢当量均大,代步车小。结论使用接受腔进行手支撑行走的能量消耗大,其次分别为假肢、轮椅、代步车。

  • 下肢截肢者穿戴假肢行走能力的评价

    作者:魏艳琴;曹学军;杨平;蔡丽飞

    目的:对下肢截肢者穿戴假肢行走能力的评价方法进行文献研究。方法以“下肢、截肢、结果评价、行走、步态”为中文关键词,以“lower limb*、amput*、outcome assessment、walk*、gait”为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ed、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1995年1月~2015年12月的相关文章。纳入与下肢截肢者穿戴假肢行走能力评价相关的文章。结果和结论共筛选出20篇相关文献,包括外文文献18篇,中文文献2篇。对下肢截肢者假肢辅助下行走能力的评价方法有很多,各有侧重,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 5次坐-立试验在膝骨关节炎患者功能评估中的价值

    作者:焦伟国;郭燕梅;朱才兴;瓮长水;黎春华;陈蔚

    目的 明确运动功能测试结果能否反映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患肢肌力水平.方法 对30例经放射影像学确诊且有临床症状的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5次坐-立试验、10 m步行速度、计时起立-行走和等速肌力测试.结果 5次坐-立试验与10 m步行速度和计时起立-行走之间相关(P<0.001);5次坐-立试验、10 m步行速度、计时起立-行走与患肢伸肌肌力均相关(P<0.05).结论 5次坐-立试验测试既能反映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行走能力又能反映患肢肌力水平,可以作为评价膝骨关节炎患者下肢功能水平的评估方法.

  • 老年人行走时躯干冠状面运动学变化对稳定性的影响及其与跌倒的关联性

    作者:林小斌;吴文华;林晓聪;巫海鹏

    目的:更好的理解老年人在行走时躯干冠状面的稳定性,及其与跌倒风险的联系.方法:12例健康老年人和12例健康年轻人在步行机上分别以1.0km/h、2.0km/h、3.0km/h、4.0km/h、5.0km/h 5个步速行走以观测他们的躯干运动.在确定步宽、步幅时间、局部动态稳定性和躯干冠状面运动幅度的同时,测量身体重心(centre of mass,CoM)投影到足部放置位置的距离(dCoM)和躯干运动与足跟着地时间的时序差别(dTime).另外,测量髋大外展肌力,受试者自述过去一年中跌倒次数.结果:老年人的髋外展肌力(1.0±0.05)N/kg比年轻人小,躯干局部动态稳定性降低,步宽(0.18±0.08)m增大,步幅(1.20±0.25)s减小,此外,老年人的dCoM(0.11±0.05)m比年轻人大,而dTime (0.42±0.13)s比年轻人短.老年人的髋外展肌力、步宽、步幅时间、dCoM、dTime均和跌倒次数相关联.结论:老年人在行走时步宽更大,步幅时间更短,而且dCoM也比年轻人大,这可能是为了稳定冠状面的平衡而采取的一种策略.老年人髋外展肌肌力降低,使dTime缩短,损害了冠状面的平衡,从而导致跌倒的发生.

  • 基于现实环境的功能性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作者:朱经镇;邹智;王秋纯;张涧;周元;陈红霞;王婷

    目的:探讨基于现实环境的功能性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的步行与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0例)和对照组(11例).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区内的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基于现实环境的功能性训练;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区内的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患者的训练均为40min/次,2次/d,5d/周,共治疗8周.在治疗前及治疗进行的第4周和第8周采用10m步行测试、Berg平衡量表测试、6min步行测试和功能性移动分级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在第4周及第8周的评估中,除对照组患者在第4周的功能性移动分级外,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在第4周的评分中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17);在第8周的评估中试验组患者的除功能性移动分级评分外其余3项评估的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7).结论:对于慢性期脑卒中患者,基于现实环境的功能性训练比常规治疗区内的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更有效的改善其步速、平衡和行走距离,促进患者回归家庭,融入社区.

  • 不同类型的踝足矫形器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行走功能的影响

    作者:易南;王冰水;李玲;牟翔;王斌;王焱

    目的:研究三种不同设计方式的踝足矫形器 (ankle foot orthosis,AFO)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行走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31例患儿的不同情况,选择设计使用标准固定式AFO、标准带绞链AFO和地面反射型AFO,观察三种踝足矫形器对踝足跖屈和背屈、内翻和外翻的控制情况、对痉挛的抑制程度,观察行走的速度、步幅及AFO设计对膝的影响.结果:三种不同设计类型的AFO可控制矢状面和冠状面的踝足运动,减轻痉挛,提高行走的速度及步幅.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使用AFO可以提高其行走功能.

  • 脑瘫儿童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术前爬行能力与术后下肢功能改善的关联分析

    作者:易斌;徐林;洪毅;俞兴;王兵;郑大滨

    目的:分析术前爬行能力与术后下肢功能,特别是独立行走能力的关系。方法:以量化功能的方式评估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后下肢功能,将爬行功能分为A-D 4个等级,同时将下肢功能分别量化,观察各级患儿手术前、后的功能变化,并统计分析手术前、后功能差异。结果:脑瘫患者SPR术后肌张力明显降低,下肢各项功能显著改善;术前爬行能力良好的患儿术后下肢各项功能及独立行走与爬行能力差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术前评估爬行能力对判断手术预后具有参考价值。

  • 坐位低频全身振动训练对老年下肢残疾者肌肉力量及行走能力的影响

    作者:杨德洪;吴雪萍;闻一鸣;孟杰

    目的 探讨坐位低频全身振动训练(WBVT)对老年下肢残疾者肌肉力量及行走能力的影响.方法 募集上海市杨浦区殷行街道自愿报名的老年下肢残疾者20例(因外伤致残,残疾等级为42 ~44),其中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龄(66.6 ±4.8)岁,所有受试者接受每周3 d共计8周的WBVT,比较训练前后受试者膝关节屈、伸肌肌力、6分钟步行测试(6 MWT)、10米行走测试(10 MWT)和计时起立-行走(TUG)测试结果.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训练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所有受试者皆顺利完成振动训练及测量,无缺失及不适、不安全情况发生.受试者WBVT训练后相比训练前膝关节屈肌肌力[(39.36 ±16.09)vs(37.37 ±16.12)Nm]、伸肌肌力[(58.18 ±21.31)vs(56.49 ±21.69)Nm]增高,TUG[(7.73 ±2.17)vs(9.70 ±2.22)s]和10 MWT[(7.51 ±2.26)vs(7.86 ±2.30)s]水平降低,6 MWT [(438.74 ±125.10)vs(401.99 ±114.08)m]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8周坐位低频WBVT可明显提高老年下肢残疾者膝关节屈、伸肌肌力,显著改善行走平衡能力和提高速度.

  • 健康成年女性穿倒跟鞋和普通运动鞋行走时的运动学参数及下肢肌电比较

    作者:洪友廉;王琳;李静先

    目的:比较受试者穿着倒跟运动鞋和普通运动鞋在跑台上行走时,躯干和下肢的运动学特征,以及躯干和下肢肌肉活动特征.方法:13名健康女大学生志愿受试者,分别穿着倒跟和普通两种运动鞋在测试跑台上以1.33 m/s的速度行走.采用摄像机和Ariel运动解析系统记录和分析矢状面的行走的运动学参数.采用BTS表面肌电系统采集和分析优势侧竖脊肌、腹直肌、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外侧头表面肌电.结果:与普通运动鞋相比,穿着倒跟鞋行走时,步频加快、步幅缩短;躯干和髋关节大伸展角度、膝关节大弯曲角度、踝关节支撑相的背屈角度以及踝关节关节活动范围显著增加(P< 0.05);胫骨前肌、腓肠肌的外侧头和股二头肌积分肌电、肌肉激活时间和平均振幅显著增加(P<0.05).结论:穿着倒跟鞋行走改变了躯干和下肢的运动学特征,并增加下肢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和股二头肌的活动.

  • 年龄、步速和下肢形态对4~6岁幼儿步态的影响

    作者:范雪;罗冬梅;郭晨

    目的:探讨年龄、步速和下肢形态对4~6岁幼儿步态的影响,为幼儿步态的评估以及助行机器人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4岁、5岁以及6岁幼儿,共157名受试者.采用三维拍摄技术采集幼儿的步态参数,同时测量幼儿的形态指标(包括下肢长A、小腿长、大腿围、骨盆宽、转子间宽、足长、足围及足宽).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与性别幼儿之间的步态差异,采用回归分析研究步速与其他步态参数之间的关系,采用典型相关分析研究幼儿步态发展与形态发育之间的关系.结果:(1)6岁幼儿的步态周期、步长以及步速显著高于4岁与5岁幼儿(P<0.05),6岁幼儿的摆动相百分比显著高于4岁幼儿(P<0.05),而6岁幼儿的支撑相百分比与步频显著低于4岁幼儿(P<0.05).(2)随着步速的增加,幼儿的步长、步频以及摆动相百分比呈线性增大,步态周期、双支撑相百分比以及支撑相百分比均呈线性减小.(3)4~6岁幼儿的下肢长A、小腿长及转子间宽与步长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结论:对于4~6岁幼儿,随年龄增长其步态不断发展,表现为步长、步速、步态周期以及摆动相百分比不断增大,步频与支撑相百分比减小;步速与步长、步频以及步态周期等步态参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下肢长、小腿长和转子间宽度是影响步长的主要因素.

  • 不同方式负重行走时人体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平均肌电值特征分析

    作者:陈岚岚;王健;杨锆;韩晓鸣

    目的:探讨在不同负荷方式、负荷等级及路面条件下行走时人体腰部竖脊肌与多裂肌平均肌电值(AEMG)的变化特征.方法:1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分别在不同负荷等级(0 kg、1 kg、2 kg、5 kg、10 kg、15 kg和20 kg)、负荷方式(左手提、右手提和背部负荷)及路面(平地、上楼梯和下楼梯)条件下行走,同步采集腰部竖脊肌与多裂肌表面肌电图(sEMG)信号,分析AEMG变化特征.结果:负荷等级、方式及路面条件三因素对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AEMG有显著影响(P<0.001),且负荷等级与负荷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相同负荷等级下左、右单侧手负重时肌肉AEMG均大于背部负荷方式(P<0.05),但左手与右手负重两种负荷方式无显著差异;不同负荷等级条件下,上楼时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AEMG显著大于平地和下楼(P<0.05);单侧手负重且当负荷等级达到一定水平时,对侧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AEMG值显著大于同侧.结论:单侧手负重时只有在高负荷等级下肌肉活动才呈现明显的对侧增强效应;同负荷等级下背部负荷方式比单侧手负重省力;人体负重上楼梯时腰部两肌肉的激活强度明显大于平地和下楼梯时.

  • 老年人行走功能状态与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胡文清;万琴;祖娇丽

    目的 探讨老年人行走功能状态与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行结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70岁)的临床资料,通过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量表(Schonberg指数)评定行走功能状态,其中行走功能正常114例(行走正常组),行走功能困难86例(行走困难组).两组患者采取相同的肠道准备方案和教育指导方式,观察两组患者遵嘱执行肠道准备方案的依从性,调查未严格遵嘱的原因,采用波士顿肠道准备量表(BBPS)评估肠道清洁质量,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进行等级资料行走功能状态与肠道准备依从性和肠道清洁质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行走困难组未完整服用清洁剂比例明显高于行走正常组[53.5%(46/86)比26.3%(30/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2,P<0.01).行走困难组未能完整服用肠道清洁剂的原因依次为频繁上厕所行走不便39例,遗忘4例,不良反应3例.行走困难组整体肠道准备依从性好比例和肠道准备充分率明显低于行走正常组[41.9%(36/86)比65.8%(75/114)和55.8%(48/86)比72.8%(83/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65和6.264,P<0.01或<0.05).两组其他遵嘱执行肠道准备方案严格执行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行走功能状态与肠道准备依从性和肠道清洁质量呈正相关(r=0.238和0.177,P<0.05).结论 行走功能状态与老年结肠镜检查患者的肠道准备质量相关,行走困难可能预示老年患者肠道准备依从性和清洁程度欠佳.

  • 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行走功能的影响

    作者:谭志梅;姜文文;燕铁斌;吴伟;宋荣

    目的 观察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行走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1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及广东省中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将符合入选标准的58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分层后,应用Minimize计算机软件按2∶1∶1随机分为四通道FES组(n=29)、单通道FES组(n=15)、安慰电刺激组(n=14).3组患者常规治疗相同,四通道组给予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四通道FES治疗,单通道组给予单通道FES治疗,安慰电刺激组电刺激治疗与四通道组相同,但治疗时无电流输出.治疗每天1次,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3周.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周后接受下列评定:Fugl-Meyer运动评定中的下肢部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10m步行速度、表面肌电图检测步行中下肢主动肌/拮抗肌协同收缩率(CI)、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 治疗3周后,四通道组FMA、BBS、10 m步行速度分别由治疗前(23.0±2.2)、(31±71)和(0.23±0.10)分提高至(28.4±1.5)、(42±6)和(0.43±0.09)分;单通道组分别由治疗前(21.9±3.4)、(31±6)和(0.24±0.09)分提高至(26.6±1.8)、(38±5)和(0.34±0.08)分,安慰电刺激组分别由治疗前(23.6±3.0)、(33±5)和(0.25±0.09)分提高至(26.0±2.4)、(36±4)和(0.29±0.08)分,3组患者的FMA、BBS、10 m步行速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且四通道组评分明显高于单通道组和安慰电刺激组(P<0.05).3组的MBI评分也明显提高,但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表面肌电图检测发现,3组患者患侧股四头肌/腘绳肌的CI均明显下降,与单通道组和安慰电刺激组比较,四通道组的CI下降幅度尤为明显(P<0.05).结论 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FES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的行走功能.

    关键词: 电刺激 脑卒中 行走
  • 自然行走对人体足底压力与下肢表面肌电信号影响的研究

    作者:柏豪豪;张叙;马剑雄;卢斌;毕平

    目的 探究自然行走对正常人足底压力与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影响.方法 分别测量28例健康青年男性受试者在30 min平地自然行走前后足底压力与下肢肌肉的sEMG,得到行走前后峰值压强、冲量等足底压力参数及胫骨前肌、腓肠肌、股直肌与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时域参数积分肌电(iEMG)和频域参数平均功率频率(MPF),并检验峰值压强与身高、体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平地自然行走开始时和30 min后,其左、右侧的峰值压强、冲量等各特征参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参数的左、右侧差异分别体现在足底不同区域,而在跖骨区M3、M4、M5处各参数均表现出左侧大于右侧;行走前后左侧胫骨前肌、腓肠肌、骨直肌与股二头肌sEMG的iEMG均大于右侧;行走前后左侧胫骨前肌、腓肠肌的MPF大于右侧,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 min行走后右足脚趾区Toe2-5的峰值压强降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肌肉表面肌电iEMG无显著性变化,左侧股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的MPF显著性下降;峰值压强与身高、体质量均呈弱相关.结论 正常人自然行走中,足底压力和下肢表面肌电均具有左右侧的差异;30 min自然行走尚未导致足底压力出现明显疲劳状态的相应结果,因此自然行走30 min可维持步态的稳定性;30 min行走将导致左侧股直肌出现疲劳.

  • 转移性脊髓压迫患者术后行走功能预后因素的研究

    作者:刘永恒;于晓光;胡永成;杨雄刚;蒙雪宁;伦登兴;王丰;许明悠;冯江涛;华堃池;杨立;张浩;张浩然;徐兆万;孙德修

    目的 探讨转移性脊髓压迫症(metastatic spinal cord compression,MSCC)患者手术治疗后行走功能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多中心收治的68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依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共纳入206例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应用ordered-logit模型进行单、多因素分析探讨年龄、性别、受累椎体部位、受累椎体数量、原发肿瘤类型、术前功能状态、有无其他部位骨转移、有无内脏转移、从原发肿瘤确诊到发生脊柱转移的时间、从出现压迫症状到治疗的间隔时间、发生运动障碍的进展时间、手术方式等因素对术后行走功能的影响.结果 术前能行走者88例(42.7%),而术后能够行走者增至140例(68.O%);在术前能行走的88例中,79例(89.8%)术后保持了行走功能.Ordered-logit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受累椎体数量、受累椎体部位、从发生脊髓压迫症状到手术间隔时间、运动障碍的进展时间、术前KPS评分和ECOG-PS评分与术后神经功能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累椎体数量(OR=2.03,95% CI:1.12~3.33,P=0.04)、从发生脊髓压迫症状到手术的间隔时间(0R=3.78,95%CI:3.12~9.15,P=0.024)、运动障碍的进展时间(0R=2.75,95%CI:1.22~3.89,P=O.01)、术前体力状态(Eastern Cooperative Oneology Group performance status,ECOG-PS)评分(OR=4.84,95%CI:2.42~8.15,P=0.038)是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单双椎体受累、出现脊髓压迫症状到治疗的间隔时间<48h、运动障碍进展时间≥7 d以及术前ECOG-PS评分1~2分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预后较好,在患者出现不可逆神经功能障碍之前应尽早的给予干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

48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