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全身振动训练在老年康复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丽;瓮长水

    全身振动训练是一种新兴的应用于老年人群肌肉-骨骼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康复治疗技术,在改善骨质疏松、增强骨骼肌肌肉力量、提高平衡和步态功能以及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骨关节炎和肌少症的康复治疗中发挥独特优势。本文对其应用于老年人群肌肉-骨骼-关节系统康复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综述,以期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 坐位低频全身振动训练对老年下肢残疾者肌肉力量及行走能力的影响

    作者:杨德洪;吴雪萍;闻一鸣;孟杰

    目的 探讨坐位低频全身振动训练(WBVT)对老年下肢残疾者肌肉力量及行走能力的影响.方法 募集上海市杨浦区殷行街道自愿报名的老年下肢残疾者20例(因外伤致残,残疾等级为42 ~44),其中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龄(66.6 ±4.8)岁,所有受试者接受每周3 d共计8周的WBVT,比较训练前后受试者膝关节屈、伸肌肌力、6分钟步行测试(6 MWT)、10米行走测试(10 MWT)和计时起立-行走(TUG)测试结果.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训练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所有受试者皆顺利完成振动训练及测量,无缺失及不适、不安全情况发生.受试者WBVT训练后相比训练前膝关节屈肌肌力[(39.36 ±16.09)vs(37.37 ±16.12)Nm]、伸肌肌力[(58.18 ±21.31)vs(56.49 ±21.69)Nm]增高,TUG[(7.73 ±2.17)vs(9.70 ±2.22)s]和10 MWT[(7.51 ±2.26)vs(7.86 ±2.30)s]水平降低,6 MWT [(438.74 ±125.10)vs(401.99 ±114.08)m]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8周坐位低频WBVT可明显提高老年下肢残疾者膝关节屈、伸肌肌力,显著改善行走平衡能力和提高速度.

  • 振动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对60~75岁人群骨密度影响的对比研究

    作者:王银晖

    目的 对60~75岁老年人实施40 w训练干预,比较振动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促进老年人骨密度增长的差异特征,为老年人防治骨质疏松运动处方的制订提供依据.方法 筛选符合训练条件的志愿者52人,分为传统力量训练组、振动训练组和对照组,分别对各组被试实施不同的训练计划,并在训练前、训练后和训练停止8个月后对所有被试进行了三次骨密度测试,测试部位为:腰椎L2~L4、右侧股骨颈、Ward三角区以及大转子.结果 传统力量训练组被试训练后右侧股骨颈和Ward三角区骨密度显著增长,且结果显示有性别差异,男性增长幅度要高于女性;振动训练组训练后被试各部位骨密度均有显著增长,且无性别差异;停止训练8个月后,除振动训练组大转子、Ward三角区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外,其余测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传统力量训练对男性股骨近端区域骨密度增长有显著影响,女性则不明显.振动训练能促进被试各部位骨密度明显增长,无性别差异.振动训练对老年人骨密度增长效果及停训后延续效应要明显优于传统力量训练.

  • 不同频率全身振动训练对绝经期妇女血压和下肢骨密度影响

    作者:程林

    目的 探讨振动训练对绝经后女性血压和骨密度影响.方法 招募77名受试者,并进行筛选确定和分组;进行单次振动训练,训练结束后对所有受试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血压监测结束后进行前测(血压、骨密度、GH、IGF-1),前测结束后进行为期24周振动训练干预;24周训练结束后进行后测.利用单因素方法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前后差异.结果 单次振动训练后进行24 h血压监测,高频振动组在5:00-10:00时间段收缩压有显著上升趋势,显著高于中频振动组、低频振动组、对照组(P<0.05);中频振动组收缩压显著低于高频振动组、低频振动组和对照组;经过24周训练后高频振动组、中频振动组、低频振动组后测收缩压均显著低于运动干预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频振动组、中频振动组后测股骨颈密度、大转子密度、Ward三角区骨密度、GH、IGF-1水平显著高于前测和对照组( P<0.05结论 单次高频振动训练能够引起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晨峰现象,在没有适应的情况下对绝经后女性进行高频振动训练存在一定风险.单次中频振动训练后绝经后女性出现收缩压舒张压下降情况.长期接受中频和高频振动训练,可以显著降低绝经期妇女血压,增加其下肢骨密度.

  • 振动训练对大鼠跟腱粘弹性的影响

    作者:古福明

    目的:探讨振动训练对大鼠跟腱粘弹性的影响.方法:3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被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训练组,每组15只.训练组大鼠进行纵向振动训练,每天2次,每次15 min,每次训练后休息5 min,振动频率为25 Hz,振幅为3 mm,每周训练5天,共8周.取大鼠下肢跟腱,使用AGIS-MS型电子万能试验机,对大鼠跟腱进行滞后、应力松弛、蠕变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振动训练组大鼠跟腱的归一化滞后环面积显著减小(P<0.05),循环拉伸10次后跟腱的力学性能趋于稳定;振动训练组大鼠跟腱的归一化应力松弛显著加快(P<0.01),归一化蠕变显著增加(P<0.01).结论:振动训练导致大鼠跟腱的粘弹特性发生改变,这些改变使得跟腱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减少,提高了能量利用率,有利于跟腱的自我保护,降低跟腱损伤的发生率.

  • 振动负荷训练研究进展

    作者:王兴泽

    振动负荷训练方法,也称振动力量训练法、振动训练法或交变负荷力量训练法等,是一种利用机械振动附加外在抗阻负荷刺激机体以引起肌肉振荡及中枢神经系统适应而提高竞技能力的训练方法.目前,振动训练主要有三种方式,即以中间轴为转轴上下摆动式振动、平面上下垂直振动以及X、Y、Z轴方向上组合多维振动,如图1所示.振动训练设备主要有Bosco system(意大利)、Power -Plate(美国)、Galileo(德国)、SRT(德国)、JET VIBE(韩国)、交变负荷训练系统(中国上海体育学院).第一种方式以增加本体感应的平衡能力为主,第二种方式主要促进本体感应下的力量发展,第三种方式以提高人体对刺激反应的神经控制能力为主.也有人将振动训练方式分为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本文主要涉及全身振动的相关研究.

  • 振动训练对大鼠骨骼肌质量和肌细胞机械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史仍飞;卞玉华;危小焰

    目的:探讨不同振动训练模式对大鼠骨骼肌细胞机械生长因子(MGF)mRNA表达和肌肉质量的影响.方法:42只雄性SD大鼠,根据对其施加的不同振动频率(35Hz、25Hz和15Hz)和持续时间(15min和5min),分为7组:安静对照组、低频率短时间振动组、低频率长时间振动组、中频率短时间振动组、中频率长时间振动组、高频率短时间振动组和高频率长时间振动组.各组进行相应振频和时间的振动训练,实验持续8周.实验结束后取材,检测腓肠肌质量相关指标、CK活性和肌细胞MGF mRNA表达水平.结果:各组大鼠腓肠肌质量无显著性差异,中频长时间组和高频短时间组腓肠肌指数(肌肉/体重比值)均显著高于安静对照组(P<0.05).中频长时间组肌纤维横截面积(CSA)和CK水平均显著高于安静对照组(P<0.05).各训练组大鼠骨骼肌MGF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安静对照组,中频长时间组显著高于除高频短时间组之外的其它训练组(P<0.05).结果提示,适宜的振动(中频率长时间)训练有助于增加腓肠肌相对质量、肌纤维横截面积和肌细胞内CK活性,增强肌细胞MGF mRNA表达.

  • 振动训练对大鼠力竭运动时间、大乳酸值和大抓力的影响

    作者:史仍飞;卞玉华;高跃文;魏安奎;危小焰

    目的:探讨不同振动训练模式对大鼠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42只雄性SD大鼠根据不同的振动频率(35Hz、25Hz和15Hz)和持续时间(15min和5min)分为安静对照组(CC),低频率短时间振动组(LS),低频率长时间振动组(LL),中频率短时间振动组(MS),中频率长时间振动组(ML),高频率短时间振动组(HS),高频率长时间振动组(HL)7组,实验持续8周.实验期间每3天称量1次体重.实验第7周末,大鼠进行负重(15%体重)游泳,记录力竭时间并测试大乳酸值.实验第8周末,利用自制大鼠后肢抓力计测量大鼠后肢大力量.结果:除HL组在第17次和20次(实验结束时)称重时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体重增长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与CC组相比,LL组和ML组大鼠力竭时间显著延长(P<0.05).LL组、HS组、ML组和MS组大抓力显著高于CC组(P<0.05).LL组和ML组大乳酸浓度显著高于CC组(P<0.05).结果提示,低频率长时间和(15Hz、15min)和中频率长时间振动训练(25Hz、15min)能够提高大鼠运动能力,但理想的振动训练参数还需进一步探讨.

  • 振动训练对大鼠骨骼肌大力量和肌纤维形态结构的影响

    作者:魏安奎;危小焰;史仍飞;赵常学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振动训练对大鼠肌纤维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安静对照组(C)、低频率振动训练组(L)、中频率振动训练组(M)和高频率振动训练组(H),每组6只.训练组大鼠每天接受一次振动训练,训练时间为30min(15min×2,间歇5min),振动频率分别为15Hz、25Hz和35Hz,振幅为1.5mm,每周训练6次,共8周.8周后,测试大鼠后肢大力量;取其腓肠肌制作冰冻切片,采用单克隆抗体BA-D5(1gG,anti-MHCI)、SC-71(1gG,anti-MHCⅡa)和BF-F3(1gM,anti-MHCⅡb)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不同类型肌纤维百分比,计算不同类型肌纤维横截面积.结果:(1)与C组相比,L组和M组大鼠后肢肌肉大力量显著增加(P<0.05).(2)与C组相比,L组和M组大鼠腓肠肌中Ⅱx型肌纤维明显减少(P<0.05),Ⅱa型肌纤维显著增加(P<0.05).(3)与C组相比,M组大鼠腓肠肌Ⅰ型、Ⅱa型和Ⅱb型肌纤维横截面积显著增加(P<0.05),H组Ⅰ型、Ⅱa型和Ⅱb型肌纤维横截面积显著减小(P<0.05).结论:振动训练引起的肌肉力量增加可能与肌纤维的横截面积增加和Ⅱa肌纤维百分比增加存在一定的联系.

  • 8周全身振动训练对膝关节炎老年人步态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贾玥;范广宇;季盈

    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疾病,以关节软骨变性、骨赘形成等为特点,是常见和高发的中老年关节疾患,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1]。KOA 患者佳的治疗方案是药物和非药物的组合治疗,在非药物干预中,运动和物理疗法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之一,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膝关节的疼痛感和强化股四头肌的力量[2]。

  • 全身振动训练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作者:王成绩

    目的:比较振动训练(VT)与力量训练及柔韧训练(对照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参与实验。评价基础状态下和每周3次训练,训练12 w后空腹血糖、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股四头肌等长大转矩和耐力能力。结果训练后空腹血糖浓度不变。 VT组和力量训练组 OGTT曲线下面积和大葡萄糖浓度下降。 VT组的 HbA1c低于基础值,但其他两个干预组升高。结论 VT可能是2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有效和费时少的方法。

  • 上肢负重振动训练对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作者:龚晨;顾昭华;郭川;王盛;王彤

    目的::观察上肢负重振动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患侧上肢负重压手和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偏瘫上肢负重振动训练。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伸肘肌肌张力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屈肘肌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肩半脱位程度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下降(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上肢 Brunnstrom 分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负重振动训练作为一种神经肌肉训练方法,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肩关节半脱位程度。

  • 运动干预绝经后女性骨密度的效果研究——基于单纯振动训练的Meta分析

    作者:黄丽;彭莉

    目的 探讨单纯振动训练对绝经后女性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以"Vibration training""Bone mineral den-sity""Postmenopausal women"等为检索词,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单纯振动训练对绝经后女性骨密度影响文献,采用Jadad量表评估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9篇,高质量文献7篇,低质量文献2篇.Meta分析结果:单纯振动训练对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影响的加权均数差(WMD)=0.01,95%CI为(0.00,0.02),P=0.0005,但存在中度异质性(I 2=69%),通过敏感性分析,异质性有所降低(I 2=22%),其WMD=0.01,95%CI为(0.01,0.01),P=0.00001,提示单纯振动训练组女性腰椎骨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股骨颈骨密度的WMD=0.01,95%CI为(0.00,0.01),P=0.002,提示单纯振动训练组女性股骨颈骨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髋关节骨密度的WMD=-0.00,95%CI为(-0.01,0.00),P=0.42,提示单纯振动训练组女性髋关节骨密度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转子骨密度的WMD=0.02,95%CI为(0.01,0.03),P=0.002,提示单独振动训练组女性大转子骨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纯振动训练可以明显增加绝经后女性腰椎、股骨颈和大转子骨密度,而对髋关节骨密度的增高效果不明显.

  • 振动训练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SREBP-1c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影;刘涛;李星

    目的 观察振动训练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肝脏SREBP-1c的影响.方法 取SD大鼠高脂高糖饲料喂养2个月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成功后随机分组为:模型组,低频率振动组,中频率振动组,高频率振动组,并设正常对照组.振动频率分为高频率(35 Hz)、中频率(25 Hz)和低频率(15 Hz),各组每天训练2次,每次振动训练时间为15 min,各组的振幅峰值均为3 mm,实验持续8周,每周训练6d.8周后处死大鼠,测定血清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固醇调节原件结合蛋白(SREBP-1c)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振动训练中高频率组FBG、TG、TC、LDL-C、和FINS含量显著降低,而HDL-C含量显著升高;SREBP-1c蛋白表达明显升高.HE染色显示中、高频率振动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明显减少,肝细胞排列基本规则.结论 振动训练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

  • 振动训练在脑瘫患儿运动功能训练中的作用

    作者:逯梦雅;李昕;刘冬芝;高欢欢;郑瑞娟

    目的 探讨振动训练在脑瘫患儿远动功能训练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12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振动训练.6周后,对比两组患儿的改良Ashworth分值、粗大运动功能指标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各项数据对比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以及踝关节ROM,腘绳肌肌张力,双手握拳状态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康复训练与振动训练的有机配合对于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康复有显著作用,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