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髓转移性肿瘤与多发性骨髓瘤的鉴别诊断

    作者:邰新苗

    目的:探讨骨髓转移性肿瘤与多发性骨髓瘤鉴剐诊断的方法.方法:对我院1例特殊白血病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患者终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结论:对于临床特征和骨髓形态学特征容易混淆的多发性骨髓瘤和骨髓转移性肿瘤的患者,要以骨髓形态为基础,综合免疫分型、骨髓病理、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再结合临床表现,综合进行诊断.

  • 补肾加和解法对慢性再障患者骨髓病理学的影响

    作者:俞亚琴;孙伟正;孙风

    目的:观察补肾加和解法对慢性再障患者骨髓病理学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补肾和解治疗组和单纯补肾组.应用骨髓活检塑料包埋技术对两组治疗前后骨髓病理学进行研究.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造血组织面积明显减少,脂肪组织明显增多,小血管破坏增加;形态上骨髓增生极度低下,脂肪细胞增生,造血细胞明显减少,未见巨核细胞,可见较多淋巴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间质中有窦壁水肿,网状纤维轻度增加,毛细血管坏死,有间质出血、渗出.治疗后造血组织面积明显增加,脂肪组织趋于正常,小血管破坏减少,骨髓增生程度明显改善,造血细胞明显增多.结论:补肾加和解法可促进慢性再障骨髓造血细胞生成,促进骨髓恢复造血.

  • 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治疗

    作者:许韩师

    风湿免疫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累及任何脏器,血液系统是常受累的系统之一。虽然从理论上讲各种风湿免疫病均可累及血液系统,但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是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和类风湿关节炎( RA )。风湿免疫病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复杂多样,常见的是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三种类型。相对于肾脏等主要脏器,目前风湿免疫科医师对风湿免疫病的血液系统损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因此要重视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特别要更广泛地开展骨髓病理和免疫病理方面的检查。

  • 重视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早期诊断

    作者:赵惠君

    1 概述1.1 疾病性质与流行病学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儿童期严重的血液病之一.目前认为,再障是由各种已知或未知病因所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和外周血三系下降,使患者出现贫血、感染和出血倾向;骨髓病理显示造血细胞减少或缺乏,但无异常细胞浸润或骨髓纤维化,并能除外抗肿瘤化学治疗(化疗)所导致的骨髓抑制[1-3].

  • 60Coγ射线损伤后小鼠造血系统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

    作者:侯新然;王晓波;袭荣刚;李忠亮;高慧媛;吴立军;马晓梅

    目的 探索小鼠60Coγ射线损伤后造血系统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60Coγ射线对小鼠进行一次性全身照射,剂量分别为2、4、6 Gy,在不同时间分别测定小鼠体质量,外周血细胞计数,免疫器官指数及股骨骨髓的病理变化.结果 照射后小鼠的外周血象有变化,其中白细胞下降迅速且明显,其次是血小板,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照射后3d免疫器官指数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骨髓造血细胞数目迅速减少,出现造血抑制;照射后小鼠体质量增加缓慢,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60Coγ射线照射可引起小鼠外周血细胞下降,免疫器官指数下降,并抑制骨髓造血细胞增生.

  • 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前后骨髓病理改变分析

    作者:李永萍;黄维彦;顾凤兰;何丽娟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骨髓干细胞或造血微环境的损伤以及免疫因素作用致使红骨髓脂肪变,红骨髓总容量减少,血中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临床常表现为严重的贫血、出血和感染,其典型的骨髓病理改变是骨髓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所占面积增多.临床治疗较困难,近年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广泛用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别是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我院近4年来收治的再生障碍贫血病例对其治疗前后骨髓活检的病理改变进行总结.

  • 血液肿瘤的综合诊断

    作者:刘恩彬;蔺亚妮;王慧君;李承文;汝昆

    血液病理学在过去的20年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许多新技术的出现,使得该学科的亚专业化日趋明显。血液疾病的诊断传统上依据患者骨髓病理、淋巴系统病理结果以及出凝血异常而做出;而血液肿瘤的诊断需要在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的前提下,综合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MICM)的各种指标,以WHO血液肿瘤的分类标准为依据做出。在本文中我们就血液病理的诊断技术及其特征以及新的相关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 骨髓坏死综合征:研究发展近况

    作者:毛慧;贾文华;黄一虹;李德鹏

    背景:骨髓坏死早期临床特征无特异性,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常常误诊和漏诊.目的:提高对骨髓坏死综合征的认识和警惕性,进一步探讨其临床、血液学特点及发病机制、治疗等.方法:以"Bone marrow necrosis,Hematologic neoplasms,Solid tumor,Bone marrow puncture,Bone marrow pathology"为英文检索词,以"骨髓坏死,血液系统肿瘤,实体肿瘤,骨髓穿刺,骨髓病理"为中文检索词,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万方数据库1941至2016年骨髓坏死相关文献,经过筛选终获得43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骨髓坏死为临床少见多种疾病所致的并发症,临床以骨痛、发热、幼红-幼粒细胞贫血、骨髓穿刺和/或骨髓活检显示坏死为特征,发病机制复杂,但是目前对其仍知之甚少,值得进一步研究.目前对骨髓坏死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预后较差.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积极治疗原发病对骨髓坏死的预后尤为重要.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提高,骨髓细胞学、基因学、MRI等检测手段的应用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措施的发展,骨髓坏死患者有望获得更好的预后.

  • 原发骨髓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张文龙;杨华;孙延霞

    目的:分析1例原发骨髓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的诊断和治疗情况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结合本例患者病史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高度怀疑为原发骨髓淋巴瘤(PBML)。经骨髓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诊为 DLBCL,并给予化疗。结果:本例患者符合 PBML 诊断标准,根据骨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将其划分至 DLBCL 亚型。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及泼尼松(R-CHOP)方案化疗1个周期后达骨髓细胞形态学完全缓解,又行该方案化疗5个周期,现停药随访3个月仍为完全缓解。结论:骨髓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原发骨髓 DLBCL 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含利妥昔单抗的化疗方案近期疗效理想。

  • 不同剂量补髓生血颗粒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大鼠外周血及骨髓的影响

    作者:孙巍巍;孙强;王巍;孙伟正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补髓生血颗粒对再障模型大鼠的外周血及骨髓的影响是否有差异.方法:Wistar.大鼠用60Co-γ射线8.0Gy照射造成再障模型,分别给予不同剂量补髓生血颗粒灌胃治疗,连续给药3周后,取血进行外周血细胞计数,取股骨做骨髓病理组织学检查并进行有核细胞计数.结果:治疗后各剂量组比较,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高剂量组大鼠外周血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及血小板计数高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骨髓造血组织增生程度优于中、低剂量组.结论:不同剂量补髓生血颗粒对再障模型大鼠血红蛋白、血小板及骨髓造血组织增生的影响是不完全相同的.而对白细胞及骨髓有核细胞计数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导致这种对药物反应的差异性的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

  • 全髓白血病一例报告

    作者:宋军;袁烨;史敏;胡蕊;杨洪乐;高占玺

    目的 分析全髓白血病的临床、实验室检测特点和诊断,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报告1例全髓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包括骨髓象细胞形态、细胞化学、流式及骨髓病理活检,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骨髓象显示粒、红、巨三系增生,原始细胞多见;流式结果异常细胞表达CD34、CD117、CD33、CD41、CD61、GlyA;骨髓病理活检显示原始血细胞显著增殖,粒、红、巨核三系生成活跃.结论 综合各种检查结果,全髓白血病的诊断成立.

  • 恶性血液病治疗前后骨髓网硬蛋白含量变化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志强;杨梅如;陶英;徐文皓;刘薏芝;张之祥

    在不同的恶性血液病中,骨髓病理组织切片内常伴有网硬蛋白纤维增多.本文对部分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前后的骨髓网硬蛋白纤维含量的变化报道如下.

  • 骨髓组织切片病理检查再生障碍性贫血62例

    作者:刘焕英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的诊断主要基于骨髓涂片形态学检查和骨髓病理切片检查.骨髓涂片检查对典型的AA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对于不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其诊断难度较大,容易出现漏诊误诊.

  • 大剂量60Coγ射线照射恒河猴造血系统指标的早期变化

    作者:张蕊莹;欧红玲;熊国林;邢爽;孙锁柱;丁姗姗;陈凤华;余祖胤;王欣茹

    目的 观察大剂量60Co γ射线照射恒河猴后造血系统相关指标的早期改变,为急性放射病(ARS)早期造血因子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33只雄性成年恒河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不同照射剂量的照射组,照射组动物用60Co γ射线4、8和12 Gy一次全身照射建立ARS恒河猴模型.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照射前和照射后3、6、9、12、24、48、80 h血常规指标,照射后6、48和80 h麻醉处死动物,取胸骨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 4、8 Gy 2个剂量照射后3 h外周血白细胞均低于照射前检测值,照射后6 h白细胞均升高,9 h检测值高,分别达136.04%和221.38%(以照射前检测值为100.00%,下同),12 h后开始明显下降.而12 Gy照射后白细胞持续升高,9 h达到大值,之后下降,均显示出明显的"暂时性回升"峰.照射后中性粒细胞数先升高,9 h达高峰之后又快速下降;照射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数急剧下降,3 h检测值仅为照射前的12.02%~25.04%.照射后胸骨骨髓有核细胞数目急剧减少,照射剂量越大,残存造血细胞数越少.结论 骨髓型ARS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暂时性回升"的时间节点可视为造血因子治疗的佳给药时机.

  • 间变性大细胞型淋巴瘤伴皮肤巨大坏死性溃疡1例

    作者:黄杰;贾永前;张文燕;李甘地

    患者,女性,20岁,因双胫前顽固性溃疡5个月,发热20d,鼻出血1d于1998年2月20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个月无诱因出现皮肤生疮,初始为红色花生米大小硬结,无痛无痒,始发于双下肢,后逐渐扩展到腰部、双上肢及额部,10d后硬结处皮肤溃破,无流脓及流血,仅在当地个体诊所就诊,无效.1998年1月底出现乏力及发热,体温高达40℃,并伴有双下肢水肿,当地医院诊为"肾炎",给予输先锋霉素V及输血400ml治疗,皮肤溃疡及发热无好转,当年2月19日出现大量鼻出血,为进一步诊治而转来我院.查体:体温40.4℃,脉率12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20/75mmHg,重度贫血貌,皮肤可见多个溃疡,底部附有痂壳,无明显分泌物,边缘发红,无压痛,大6cm×5cm,部分溃疡周围有数个红色皮下结节,溃疡以额部、双下肢、背部多见.双下肢皮肤见散在瘀斑,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长大,双肺无干、湿*2音,心率120次/分,心律齐,心尖区可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肝肋缘下5cm,脾肋缘下4cm,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血常规:Hb31g/L,WBC 2.0×109/L,中性粒细胞0.85,淋巴细胞0.15,BPC 19×109/L.Coombs试验阴性.总胆红素44.9μmol/L,直接胆红素22.3μmol/L,ALT 47U/L,AST 246U/L,ALP 387U/L,LDH 916U/L,总蛋白45.1g/L,白蛋白21.0g/L,尿胆原、尿胆红素阴性,乙肝标志物阴性,血培养阴性.骨髓象:增生活跃,未查见异常细胞,NAP阴性.骨髓病理检查:造血与脂肪组织之比为4∶1,粒红比为0.5∶1,红系增生明显活跃,粒系明显减少,巨核细胞增多,另有散在的异常母细胞,类似异网细胞,分裂相多见,有组织细胞吞噬红细胞现象,铁含量减少,网状纤维极度增加,结论:骨髓改变疑为恶性组织细胞病(MH).左胫前溃疡处皮肤病理检查:真皮下层及皮下脂肪中及血管周围有致密的异常细胞浸润,分裂相多见,皮肤组织有坏死,结合骨髓病理,诊为皮肤MH浸润.病理形态学诊断为MH.入院后即予输血支持及抗感染治疗,但发热无明显好转.入院后12d,给予CO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1个疗程,发热好转,患者因经费困难自动出院.出院后40d,患者因全身衰竭死

  • 骨髓病理检查在贫血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李永萍;黄维彦;顾凤兰;李正钧

    目的:通过对贫血患者的骨髓病理观察,探讨其病理改变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骨髓环钻法获取骨髓组织,采用常规包埋切片染色后,观察骨髓病理结构.结果:再障患者的骨髓病理为严重的骨髓脂肪变,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病理为骨髓的正常结构消失,包括骨小梁的结构均被大量白血病细胞侵润替代.而溶血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骨髓病理为增生活跃,造血组织面积增多.结论:骨髓病理检查在贫血的诊断特别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 临床500例急性白血病诊断分析

    作者:朱华锋;陈协群;白庆咸;张涛;梁蓉;王一苇;张永清

    目的: 准确判断急性白血病的类型.方法: 应用形态学、细胞化学、免疫分型及骨髓病理检查, 对500例初发的急性白血病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仅凭形态学能作出诊断的占21.2%(106/500), 形态学联合细胞化学能做出正确诊断的占66.2%(331/500), 形态学+细胞化学+免疫分型联合应用可对99.2%(496/500)急性白血病作出诊断, 结合骨髓病理, 可正确判断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的分布程度以及骨髓结构的变化.结论: 应用形态学、细胞化学、免疫分型及骨髓病理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对各型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是必要的.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病理及JAK2-V617 F突变分析

    作者:杨娣娣;韩秀蕊;赵园;王九菊;李艳春;张丽洁;赵乔佳杰;魏绪仓

    目的:分析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患者的骨髓病理及JAK2-V617F突变特点。方法:回顾109例E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secondary thrombocythemia,ST)进行比较。结果:ET骨髓病理巨核细胞体积明显增大,核多分叶、多核易见,成簇、成片状分布,ST巨核细胞体积未见明显增大及异常分布。ET患者JAK2-V617F突变阳性率为57.83%,ST患者JAK2-V617F突变均为阴性。JAK2-V617F突变阳性组WBC、Hb、骨髓纤维化、初诊血栓事件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AK2-V617F突变阳性组年龄、Plt、骨髓粒系、红系百分比及巨核细胞计数与阴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JAK2-V617F突变阳性组无血栓生存率较阴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T的骨髓病理特征明显,骨髓活检与JAK2-V617F基因检查相结合对ET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骨髓活组织检查诊断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郭晓珺;曾惠;沈明芳

    目的 探讨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及骨髓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以贫血、血细胞减少为首发表现,乳酸脱氢酶显著升高,骨髓病理示血窦内见体积较大淋巴细胞样细胞聚集成巢,残留造血组织粒、红系细胞明显减少,免疫组织化学:CD3-,CD20+,CD34+/-,CD61+,CD235a,MPO-,κ+/-,λ,CD138.予CHOP方案化疗1个疗程后,血象基本恢复正常,复查骨髓像及骨髓病理检查均未见明显幼稚淋巴瘤细胞浸润.结论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依据受累器官或组织病理检查可以确诊,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