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皮内注射卡介苗接种效果的评价

    作者:康万里;凌颖;徐苗;赵爱华;都伟欣;陈鸣;高铁杰;张治国;胡代玉

    目的 研究卡介苗接种效果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中心、无对照、开放式、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我国北京市、江苏省和重庆市的4个区(市)出生3个月内的婴儿或PPD试验阴性儿童(<1岁)为研究对象,总共纳入研究对象27 517例,评价卡介苗接种效果和研究可能影响卡介苗接种效果的因素.结果 (1)卡介苗接种卡痕均径中位数4.50 mm,四分位数3.50~5.00 mm.卡痕均径<1 mm 223例(0.81%,223/27 517),卡痕均径≥1 mm 27 294例(99.19%,27 294/27 517); (2)PPD硬结均径中位数8.50 mm,四分位数6.50~11.00 mm.PPD硬结均径≥5mm26 838例(97.53%,26 838/27 517);PPD硬结均径<5 mm 679例(2.47%,679/27 517);(3)城镇医疗机构PPD阴性率(2.28%,571/25 004)低于乡村(4.30%,108/2513)(x2 =38.487,P<0.001);三级医院PPD阴性率(4.18%,199/4760)较一级医疗机构(3.22%,217/6733)、二级医疗机构(1.64%,263/16 024)高(x2=119.464,P<0.001);北京市PPD阴性率(0.53%,57/10 679)较江苏省(4.15%,383/9239)、重庆市(3.15%,239/7599)低(x2=288.511,P<0.001);(4)本研究共发生不良反应19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0/万.不同省(直辖市)卡介苗不良反应率[北京市0,江苏省19.48/万(18/9239),重庆市1.32/万(1/75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005,P<0.001).结论 卡介苗接种效果可能与城乡差别、医院级别、地区等因素有关;应加强卡介苗接种监测,尽力提高卡介苗接种成功率.

  • 我国皮内注射用卡介苗使用说明书修订意见

    作者:赵爱华;寇丽杰;徐苗;王国治

    本文针对我国现用皮内注射用卡介苗说明书内容提出修订建议,修订包括接种对象、不良反应、禁忌等项目内容,增加药物相互作用项目内容,为新版说明书修订提供参考.

  • 减少结核菌素试验药液外溢的方法

    作者:王容侠

    目的 观察结核菌素试验皮内注射两种不同方法对注射完后药液外溢和皮丘大小的影响.方法 将700例符合注射结核菌素试验的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型方法进行皮内注射,观察组采用改进型方法进行皮内注射,比较两组不同方法注射完后皮丘的大小和药液外溢人数.皮丘平均直径≥7 mm者为皮丘达标.结果 观察组350例中皮丘平均直径≥7 mm 348例,皮丘平均直径≤6 mm2例,对照组350例中皮丘平均直径≥7 mm 317例,皮丘平均直径≤6 mm3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9,P<0.01).观察组3例发生药液外溢,对照组16例发生药液外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14,P<0.01).结论 改进型皮内注射法可明显减少药液外溢,保证剂量准确,且方法简单,易于操作.

  • 两种进针方法对护生掌握皮内注射的影响

    作者:杨磊;李银平;高玉凤

    目的 探讨更适合掌握的皮内注射方法.方法将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操作方法;试验组采用改良操作方法.结果试验组首次真人皮内注射成功率为90%,对照组首次真入皮内注射成功率为6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改良操作方法,能较显著地提高护生皮内注射的成功率,在护理实验教学及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学生 护理 注射 皮内
  • 自体脂肪隆胸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卓田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隆胸的临床效果。方法:脂肪抽吸根据国内流行的肿胀法,用塑料套管保护切口外围的皮肤,将脂肪抽出。脂肪颗粒注射隆胸采用分层注射法,选取肋骨跟胸大肌的间隙,在乳腺组织与胸大肌间隙中的皮下组织,将脂肪注入,一边注射一边将针头退出。结果:两侧乳房的注射效果较好且全部病例均有疗效。结论:自体颗粒脂肪隆胸术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 眼部皮肤裂伤可调整缝线连续皮内缝合法

    作者:王晓通

    目的 观察可调整可拆除缝线连续皮内缝合法在眼部皮肤裂伤应用的效果.方法 2014年6月至2014年11月采用可调整缝线连续皮内缝合法对22例(22眼)双眼水平方向或斜向眼睑及眉弓皮肤裂伤进行一期清创缝合.结果 22例均一期愈合,眼睑裂伤10例,眉弓裂伤12例,缝合后换药时调整缝线松紧度者8例(占36.36%);随诊半年未遗留明显瘢痕,外表平整,皮下无硬块或结节,颜色与正常皮肤一致.结论 眼睑及眉弓裂伤在外伤后及局麻后伤口局部肿胀,伤口对合的缝线松紧度难于准确估计,而可调整皮内连续缝合法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 皮内注射治疗颈肩部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及愈后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斌;王卓强;何建苗;胡玉东

    目的观察在颈肩部带状疱疹皮损区周围行皮内注射的止痛效果及对愈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颈肩部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皮损分布区为C2~C4)的临床资料.分为两组,A组20例,在常规治疗(即给予抗病毒药、维生素类及外用炉甘石洗剂等)基础上,加用0.75%布比卡因2ml皮内注射;B组20例,只用常规输液治疗.以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质量评分(QS)综合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A组VAS、QS评分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5),B组VAS、QS评分、治疗后7天内降低不明显(P>0.05).A组治疗后VAS、Q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患者1年内无一例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而B组有4例在半年后被确诊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结论皮内布比卡因注射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对缓解带状疱疹疼痛和改善睡眠质量效果显著,且简单易行,并可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率.

  • 联合阻滞治疗头面部急性带状疱疹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吴桂寿;钟进财;郑成辉;公维义

    目的 观察神经阻滞联合皮内阻滞治疗头面部急性带状疱疹痛的疗效.方法 将32例确诊为头面部急性带状疱疹痛的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神经阻滞联合皮内阻滞+药物治疗)和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每组16例,观察两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VAS评分)、睡眠评分、情绪评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联合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联合组治疗后睡眠、情绪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联合阻滞较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更佳,PHN发生率明显降低.

  • 硼替佐米皮下注射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作者:刘辉;傅琤琤;薛胜利;李渭阳;吴倩;顾斌;金松;朱霞明;赵素芳

    目的 研究硼替佐米皮下注射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接受PAD(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方案和改良PAD化疗的MM患者资料,其中接受PAD方案(PAD组)治疗者18例,接受改良PAD方案(改良PAD组)治疗者18例.根据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及不良反应,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率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1 00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6例患者中除4例不可评估外,对32例患者进行了评估,中位随访时间为10.3(3.0~15.0)个月.经诱导治疗32例患者中19例(59.4%)获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及其以上疗效,其中PAD组完全缓解(CR)+VGPR率为61.1%,改良PAD组的CR+VGPR率为57.1%(14例中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并且达到大疗效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在2个疗程时接近大疗效).不良反应:PAD组18例患者中有l例(5.6%)因严重肺部感染死亡,另有8例(44.4%)因化疗不良反应将硼替佐米减量或中断化疗,而改良PAD组18例患者中仅l例(5.6%)因化疗不良反应中断化疗,且无化疗相关死亡.与PAD组比较,改良PAD组患者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包括粒细胞减少(33.3%对61.1%,P=0.086),血小板减少(50.0%对61.1%),贫血(16.7%对27.8%),感染(16.7%对50.0%,P=0.075),腹泻(5.6%对33.3%,P=0.088),周围神经病变(0对27.8%,P=0.045).结论 改良PAD方案通过将硼替佐米由静脉推注改为皮下注射明显减少了不良反应,但不影响药物的疗效,提高了硼替佐米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 水针在分娩镇痛中应用效果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世芬;杨文莉

    为了减轻或解除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我院采用了水针疗法皮内注射,它能安全有效地达到分娩镇痛的目的,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自1998年1月至2001年1月选择住院拟阴道分娩待产的正常初产妇,均为足月单胎头位,无头盆不称和胎位异常,无妊娠合并症等异常情况.临产后以腰痛明显的120例为观察组,并将同期同等条件,阴道分娩的12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在22~26(24.5±1.3)岁,孕周37~41(40.2±2.1)周;对照组年龄22~28(24.8±1.3)岁,孕周37~41(40.5±1.9)周.2组的年龄、孕周等情况近似,有可比性.

  • 皮内注药治疗疱疹后神经痛的机制

    作者:章云海;曾因明;周震球;李小明;田月霞;耿祝生;赵琳;张立丰;张励才;曹俊平

    目的在皮内注药治疗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有效的基础上,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其疗效机制的神经学基础.方法在家兔肩胛区皮内分别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荧光素核黄(NY),用神经逆行追踪法研究皮内神经末梢到神经节神经细胞的上行轴浆流通道及初级神经元分布规律.结果皮内注射HRP、NY分别在C4~T10脊神经节、颈、胸交感神经节、腹腔神经节、标记到神经细胞,脊神经节在C6~T8标记的细胞较多,交感神经节比脊神经节标记的细胞多,荧光标记神经细胞分布范围与HRP法基本一致或前后各多一个节段,而相同节段的标记神经细胞数明显比HRP标记的多.结论动物实验从形态学上验证了皮内神经末梢到神经节神经细胞的上行轴浆流通道及初级神经元分布规律,皮内注药治疗PHN疗效可能与此通道有关.

  • 观察不同型号针头对皮试液浓度的影响

    作者:张成生;苑玲;刘淑英

    在临床工作中,个别护士在配制青霉素皮试液时,为提高速度,习惯把1 ml一次性注射器自带的针头换成5 ml,甚至10 ml、20 ml一次性针头进行操作.我们采用配液试验观察了不同型号针头对青霉素皮试液浓度准确性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 连续皮内缝合在下腹部手术切口的应用

    作者:林佳;许汶烽

    目的 探讨连续皮内缝合在下腹部手术切口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30例行下腹部手术患者分为研究组120例,对照组110例,研究组采用手术切口皮内连续缝合法,对照组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比较2组伤口渗血、渗液情况以及伤口有无线结反应及硬结.结果 120例下腹部手术切口应用连续皮内缝合后切口均愈合良好,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连续皮内缝合应用于下腹部手术,术后切口愈合良好且美观,值得推广.

  • 家兔"风门"穴皮内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路的研究

    作者:章云海;耿祝生;徐志强;雷玲;卢文;李玉;李静;扬聪颖;曾因明;刘克芳

    目的:探讨家兔"风门"穴皮内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路与皮肤末梢感受器通路的关系,为中医皮部经络学说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10/11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生物实验室进行.①选取雄性家兔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神经逆行追踪18~24 h组、神经逆行追踪30~36 h组,每组2只.②两组兔以乌拉坦1.5 g/kg麻醉后,经双侧"风门"穴皮内注射荧光素核黄(Sigma,批号74681-68-8)1 g/L(含核黄500μL)逆行神经追踪,神经逆行追踪18~24 h组和神经逆行追踪30~36 h组兔分别成活18~24 h,30~36 h后处死.③分别取C2~L5脊神经节、颈、胸交感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大脑、小脑、丘脑、脑干、脊髓、胃、小肠、心肌、肺、肾、骶脊肌、背阔肌、膈肌、肠系膜下动脉、牵涉区部位的皮、骶部、"足三里"穴部的皮及耳,冰冻连续切片,分别做成两套,一套蒸馏水贴片,直接在Olympus ZX-004荧光显微镜下寻找各组织荧光标记的神经细胞、荧光标记密集的神经末梢部位;另一套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再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有无新的发现.结果:4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逆行追踪18~24 h组:在C3~L3脊神经节发现标记细胞,以T3~12标记细胞较多;在颈、胸交感神经节及肠系膜下神经节发现标记细胞;在小肠黏膜及黏膜下标记到大量的节细胞;在脊髓后角、下丘脑的橄榄核、骶脊肌、背阔肌、膈肌的肌膜、心肌的内、外膜,胃、膀胱壁、肺支气管壁、肝管壁、胆囊壁的外膜和黏膜、肩关节滑膜、腹主动脉、肠系膜动脉壁的内、外膜、肾小管以及胃牵涉区、足三里穴的皮和骶部及耳的皮内毛细血管袢发现有荧光密集区.②神经逆行追踪30~36 h组:C3~T2脊神经节核黄标记细胞大部分消失,T3~10仍较多,在颈、胸交感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及小肠节细胞的标记细胞与神经逆行追踪18~24 h组相似,荧光密集区的部位同神经逆行追踪18~24 h组,但更密集.结论:家兔"风门"穴皮内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路网络由脊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及节后神经元和小肠节细胞等神经网络组成,与皮肤末梢感受器通路网络基本相同.

  • 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观察家兔"风门"穴皮下、皮内及静脉注射核素钼锝的走行通路

    作者:雷玲;章云海;宋长祥;卢文;李玉;曾因明;李静;孙波;徐志强;耿祝生;张兆剑;刘克芳

    目的: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观察家兔通过皮下、皮内、静脉3种不同途径注射核素钼锝"风门"穴的皮部腧穴通路,分析腧穴与皮肤感受器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5-10/11在徐州医学院附属连云港医院肿瘤生物实验室完成.将6只家兔分为皮下注射组,皮内注射组和静脉注射组3组,每组2只,皮下注射组在已确定的家兔胃伤害性刺激的皮肤牵涉区,取双侧"风门"穴,左侧皮内、右侧皮下注射核素钼锝(99TcmO4-,99Tcm)为示踪剂,皮内注射组取双侧"风门"穴,双侧皮内注射99Tcm,静脉注射组经静脉注射99Tcm.各组均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分别从兔冠状面和矢状面收集示踪剂图像,示踪剂选择绿色成像,示踪剂集中区呈白色.每次连续收集图象16幅,成像时间为7 min,开始每隔15 min连续收集图像1次,1 h后每隔30 min连续收集图像1次,3 h后每隔60 min连续收集图像1次,6 h后每隔120min连续收集图像1次,观察至注射核素后12~14 h.结果:①实验家兔6只均成功按设计方案进行了示踪剂的注射,3组实验共获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1 280幅.②皮下、皮内、静脉3种不同途径注射核素钼锝通过SPECT观察不同的形态学变化:"风门"穴皮内注射的99Tcm沿纵向行走,延长约2~5倍,注射12~14 h后仍清晰可见;"风门"穴皮下注射的99Tcm逐渐缩小,8~10 h消失;静脉注射的99Tcm,8~10 h大部分经肾脏排泄.结论:①家兔皮内注药有两条吸收途径,即血液和神经末梢感受器吸收途径.②皮下注射主要通过血液吸收.③腧穴部位皮内示踪剂沿纵向行走,有可能与皮内神经末梢感受器的逆行吸收有关,与交感感受器关系有可能更密切,皮部腧穴有可能是皮内感受器的密集点或片,皮部经络有可能是皮内感受器密集点的有序排列.

  • 皮内注射利多卡因示踪剂观察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路的逆行神经追踪

    作者:章云海;孙增先;陈贵华;扬聪颖;耿祝生;雷玲;李玉;李静;徐志强;曾因明;刘克芳;陆爱蓉;李小明

    目的:观察皮内注射利多卡因是否能通过皮内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路,在神经系统形成高药物浓度,并与静脉注射相比较.方法:实验于2004-10/11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生物实验室进行.将12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皮内注射组和静脉注射组两组,每组6只,两组又分为给药后18,22,26 h 3个亚组,每亚组2只.皮内注射组在家兔肩胛区脊柱T3~4棘突两旁1 cm的皮肤皮内注射10 g/L利多卡因4 mg/kg,分两三点注入,使之呈苍白桔皮样皮丘;静脉注射组经静脉缓慢推注10g/L利多卡因4 mg/kg.在给药后相应时间点处死兔,取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脊髓、下丘脑和肌肉,分别匀浆测定利多卡因含量.每组3个时间点所取组织作为一组,取平均值进行比较.结果:12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组间比较:皮下注射组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下丘脑和肌肉的利多卡因含量显著高于静脉注射组[(248.1±8.6),(164.1±4.7),(15.7±1.0),(23.7±2.6)ng/g;(29.8±2.4),(55.7±2.8),(0.98±0.26),(1.98±0.3)ng/g,P<0.01];脊髓利多卡因含量显著低于静脉注射组[(20.7±2.7),(24.8±2.3)ng/g,P<0.05].②组内相比:皮下注射组脊神经节利多卡因含量显著高于肠系膜下神经节(P<0.01);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显著高于脊髓、下丘脑和肌肉(P<0.01).结论:皮内注射利多卡因,能通过皮内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路在脊神经节和肠系膜下神经节形成高药物含量,还能到达下丘脑,高于静脉给药途径.皮内注药主要作用部位是脊神经节和肠系膜下神经节.

  • 皮肤与内脏相关的神经基础研究

    作者:章云海;周震球;曾因明;李小明;耿祝生;赵琳;张立丰;张励才;曹俊平

    目的在皮内注药治疗遗尿症及内脏痛有效的基础上,研究皮肤与内脏相关的初级神经元和交感神经元分布规律.方法通过家兔静脉注射伊文氏蓝( Evans Blue),胃内注入甲醛致胃伤害性刺激,观察皮肤渗漏斑,找出皮肤牵涉区;在牵涉区皮肤和胃黏膜分别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 HRP)和荧光素核黄( NY)用神经逆行追踪法分别观察初级神经元和交感神经元分布规律.结果家兔胃痛的皮肤牵涉区在肩及肩胛区,在牵涉区皮肤和胃黏膜分别注射 HRP和 NY在 C8~ T8脊神经节和交感神经节相互重叠.结论胃痛的皮肤牵涉区与胃黏膜初级神经元分布的特点是在脊神经节呈节段性分布且相互重叠,在交感神经节呈弥散性分布,无节段性分布,也相互重叠,这可能是皮内注药治疗内脏痛的神经基础.

  • 皮内注射地塞米松用于下肢长骨手术后的镇痛

    作者:赵志斌;章云海;李家铁;朱雷;雷玲

    目的:观察皮内注射地塞米松在下肢长骨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03/04-2004/12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患有下肢长骨骨折的择期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地塞米松组、布比卡因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四组,每组10例.在手术范围内的脊神经的皮肤分布区给药,距手术切口5 cm以上,进针深度约0.1cm,每个皮丘注入1~1.5 mL药液,直径为1.5~2 cm苍白桔皮样皮丘,皮丘间隔1.5 cm.如手术超过4 h,即放弃这一实验.所有患者均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分(0~10刻度,0为无痛,10为剧痛.术后2 h开始评分,2 h/次,共4次)评估镇痛效果.结果:因手术超时放弃5例,又因手术后疼痛难忍,放弃4例,终进入结果分析31例.地塞米松组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布比卡因组、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组(2.30±1.04,4.76±1.78,5.47±0.99,6.03±1.48,t=-3.531 2,-6.173 8,-5.932 0,P<0.05).结论:皮内注射小剂量地塞米松对下肢长骨手术后有显著镇痛效果.

  • 神经末梢给药吸收途径及其效应特点

    作者:周震球;曾因明;章云海;李小民;李爱民;赵琳;赵志斌;周慎婷;周洁;徐韵

    目的:临床上给药均依托血液、淋巴系统吸收、转运、分布到全身靶组织.本文探讨神经末梢吸收药物途径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0-01/2005-12期间的有关皮内、穴位注射、贴敷的文献,检索词"神经末梢、吸收、皮内、穴位、注射、贴敷",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并手工查阅相关书籍.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删除明显不随机临床试验,然后查找余下的文章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为随机对照实验.纳入标准:①随机对照实验,无论是否为单盲、双盲、或非盲法.②平行对照组,为未采用经皮内、穴位注射或敷贴者.治疗组为经皮内、穴位注射或敷贴者.排除标准:明显不随机的临床实验.质量评价主要考察治疗的真实性,调查设计是否严密,实施过程是否严格,统计学处理是否合理.资料提炼:共检索20篇关于研究神经末梢吸收和皮内、穴位注射、贴敷的随机对照试验,11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9篇均是重复的同一研究.资料综合:无论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在其末梢部位都存在着一定选择性的吸收功能.当药物被分布到神经末梢部位后,特别是皮内、穴位、黏膜和某些部位的肌肉等神经末梢密集区,可被神经末梢吸收到神经细胞内,并随轴浆远程转运到脊神经节、交感神经节、脊髓前角的胞体及其轴突、树突,进而到达相应的中枢神经部位及所联系的组织、器官,在局部形成较高药物浓度发挥药物作用.对一些小分子亲水性药物,还有可能通过神经细胞的缝隙连接实现跨细胞转运,从而发挥更广泛的作用.结论:在特定区域的皮内及穴位等神经末梢丰富的部位给药,可通过"神经末梢吸收一轴浆转运一缝隙连接传递一靶组织、靶器官效应"发挥作用.由于该途径给药可在对应的靶组织、靶器官局部形成较高浓度,故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巨大皮内痣1例

    作者:傅传经;高觉民;樊炼;李建

    患者女,32岁.因头顶至枕部有一肿块并进行性增大32年,于2006年3月2日入院.病程中无头痛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肿块曾因摩擦而破溃、出血,出血量不多,能自行停止.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发育正常.顶枕部中线部位有一7.5 cm×5.5 cm×1.5 cm肿块,椭圆形,质软,表面呈桑椹样,有点状色素沉着及稀疏毛发生长,肿块边界清楚(图1A),活动度可.

    关键词: 皮内
3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