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1与舌色和证候关系的研究

    作者:刘文兰;刘汶;车念聪;刘敏;齐京;戚团结;李杰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或CD54)与中医舌色、证候和患者年龄的关系,探求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舌色和证候的病理基础.方法:选择2011年11月-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肝病门诊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并与150名健康人作对比,观察患者的舌色,进行证候分析,同时采用ELISA检测患者血清sICAM-1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暗、紫舌多见,随年龄增高、病程延长,暗、紫舌明显增多,50岁后,患者以紫舌为主,提示舌色与患者病程密切相关;紫舌患者较淡白舌、淡红舌、暗舌患者血清sICAM-1显著增高(P<0.05),提示紫舌的形成机制与血清sICAM-1增高相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1与肝郁脾虚证候积分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为0.348(P<0.05).提示,肝郁脾虚是形成肝脏微循环障碍的重要证候因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舌色有一定的演变规律,血清sICAM-1的升高是形成慢性乙型肝炎紫舌、肝郁脾虚证候的病理基础之一,疏肝健脾法对于预防慢性乙型肝炎久病入络,阻断其向肝硬化、肝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调肝理脾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脂联素、抵抗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作者:熊鹰;张声生;周滔;刘永;王金玲;郁强;杨成

    目的:观察调肝理脾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肝郁脾虚证患者脂联素、抵抗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方法:将96例肝郁脾虚证NAFLD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4例,对照组32例,分别采用调肝理脾方及安慰剂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脂联素、抵抗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结果:①治疗前两组脂联素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治疗后脂联素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脂联素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治疗组治疗后抵抗素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③治疗组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调肝理脾方配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NAFLD肝郁脾虚证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这可能是通过升高脂联素水平、降低抵抗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实现的.

  • 基于文献研究的肝郁脾虚证临床诊治规律探析

    作者:徐联;陈家旭

    目的:探析肝郁脾虚证临床诊治规律.方法:通过对1999年-2009年期间有关肝郁脾虚证在临床报道方面文献整理、归纳,统计并分析肝郁脾虚证的相关疾病病种、证型诊断标准、基本方及药物配伍、临床疗效等内容,以期探析肝郁脾虚证临床诊治规律.结果:666篇文献中肝郁脾虚证涉及疾病73种,对其中83篇文献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证型的诊断多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自拟.治疗以疏肝健脾为主的基本方加减化裁,或辅以西药联合用药,或配合穴位敷贴、推拿加温灸等方法.总样本量达7 481例,治疗组4 455例总有效率92.1%.结论:在相关疾病病种中,肝郁脾虚证出现在肝病、胃部疾病和肠道疾病的频次高,逍遥散仍是治疗肝郁脾虚证的代表方,而白术、柴胡、茯苓、白芍、甘草使用频率高于其他药物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肝郁-脾虚-肝郁脾虚不同证候模型大鼠水盐及血管调节变化及与疏肝健脾方的作用

    作者:李聪;谢鸣;赵荣华;么元超;王邦众

    目的:探查肝郁、脾虚、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水盐及血管调节的功能变化和柴疏四君子汤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肝郁组、肝郁给药组、脾虚组、脾虚给药组、肝郁脾虚组、肝郁脾虚给药组.模型组分别采用慢性束缚、饮食失节+过度疲劳、慢性束缚+饮食失节+过度疲劳的方法,连续造模4周.于造模第15天,分别予柴疏四君子汤3.57g·kg-1·d-1灌胃,连续14d.结果:与正常组比较,3个模型组肾素(PRL2)、血管紧张素(AII)、醛固酮(ALD)升高,心钠素(ANP)降低(P<0.05,P<0.01),肝郁脾虚组抗利尿激素(AVP)升高(P<0.05).与相应模型组比较,肝郁给药组AVP升高(P<0.05);脾虚给药组ANP升高,ALD降低(P<0.05);肝郁脾虚给药组PRL2、AII、ALD、AVP降低,ANP升高(P<0.05).结论:肝郁、脾虚、肝郁脾虚三证模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水盐代谢和血管调节异常,柴疏四君子汤对肝郁脾虚证具有较为全面的改善作用.

  • 情志刺激致大鼠肝郁脾虚证模型的研究

    作者:郭建丽;冯玛莉;宋美卿;百灵

    目的:研究慢性束缚加饮食失节孤养模拟肝郁脾虚病因,创立复合病因大鼠造模方法.方法:将大鼠束缚于网笼中,令其肢体不能自由活动,每日束缚6h,孤养,每周不定时禁食2次,连续3周;另设疏肝健脾方逍遥丸、疏肝泻火方龙胆泻肝丸作对照,正常对照鼠合养,自由活动、饮水,观察一般状况、精神行为、血液免疫器官及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变化评价肝郁脾虚证.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体质量增长、糖水消耗量、水平和垂直运动、血红蛋白、血小板减少、胸腺和脾指数、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水中静止时间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P<0.01);逍遥丸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其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慢性束缚加饮食失节孤养的方法成功创立符合中医证候特征的肝郁脾虚模型.

  • 桂枝与肉桂温阳通脉治郁证举隅

    作者:郝志红;杨莹骊;王亚红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临床常用疏肝理气、解郁泻热、行气化痰、养心安神等法治疗,笔者在临床调治郁证结合患者不同情况,在具体治疗中合理配伍桂枝、肉桂温阳通脉,使气机和调,阴阳和合,取得满意疗效.文章通过对临床病案中郁证之气滞血瘀证、气滞痰凝证、肝郁脾虚证的治疗,探讨桂枝、肉桂温阳通脉治疗郁证的应用,阐释其对郁证的治疗特点,并从中得出,温阳通脉的桂枝、肉桂有助于治疗郁证.

  • 口服肝喜片配合三氧化二砷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其美;王容容;张迪;潘敏求;潘博;邓湘生;蒋益兰

    目的:观察口服肝喜片配合三氧化二砷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治疗组(30例):口服肝喜片配合三氧化二砷行TACE;对照组(30例):三氧化二砷行TACE,4周为1个周期,共治疗2个周期.比较两组的中医临床症状、瘤体大小变化、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结果:在中医临床症状方面:治疗后再次对中医临床症状进行打分,经检验两组组间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提示治疗组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瘤体大小变化:两组治疗后瘤体大小较前均有所缓解,治疗后对两组瘤体有效率及稳定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经检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生活质量方面: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Karnofsky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改善生活质量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发生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两组治疗后均有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生存期比较,治疗组在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上有明显优势.结论:口服肝喜片配合三氧化二砷行TACE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确切,可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临床症状,减轻三氧化二砷不良反应,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 定时汗出早醒案

    作者:张学丽

    李某,女,52岁.初诊日期:2005年4月8日.主诉:每日5时许多汗早醒3个月.病史:近3月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失眠多梦,曾服用多种中成药及保健品,症状无明显改善.刻下症:烘热汗出,发无定时,心烦易怒,失眠梦多,每日5时许因多汗出而醒,醒后不能再眠,纳可,二便调.舌质胖大色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缓.诊断:绝经前后诸症.证属肝郁脾虚,肺卫失养,治宜疏肝健脾,培补肺气.以足厥阴、手太阴经及足太阴经穴为主,取尺泽、太渊、太冲、三阴交、气海、太溪等.毫针刺补法,留针30分钟,隔日1次.治疗2次后,汗出烘热有所减少,睡眠好转,余症同前,但仍5时许汗出而醒.考虑患者汗出早醒发有定时,均在早晨5时许(卯时),为大肠经所主之时,患者每次就诊时间均在11点左右,于是从治疗第3次起加取大肠经的原穴合谷,针用补法.治疗当晚9时患者便安睡直至次晨8时,汗出消失,心烦易怒基本缓解.继续治疗3次告愈.4个月后随访,症状未作.

  • 留针中四肢抽搐血压下降案

    作者:秦荣华

    马某,男,26岁,2004年6月16日就诊.主诉:失眠、多梦,时时惊醒1月,伴头晕而胀,双手憋胀,精神不振.查体:神志清楚,语言清晰,反应灵敏,呼吸平稳,心率86次/分,血压130/90 mg/Hg.中医诊断:不寐(肝郁脾虚).西医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 漏乳案

    作者:王桂玲;贺普仁

    陈×,女,30岁,2002年5月29日初诊.主诉:漏乳2年余.病史:自2000年3月发现漏乳(非哺乳期),挤压乳房时乳汁便从乳内溢出,色白,无乳房红肿疼痛,无痞块硬结,伴月经量少,色淡,每次仅持续2天.到协和医院妇科就诊,查:泌乳素正常;做乳房红外线扫描,除发现双侧轻度乳腺增生外,未见其他异常;做头颅核磁共振正常.考虑为内分泌失调,未予特殊药物治疗.既往史:2000年发现血压高,近2年体重增加近10 kg.查:双乳外观正常,无红肿及硬结;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辨证为肝郁脾虚,气血不足,冲任失调.治以疏肝健脾,补益气血,调理冲任.方法:患者仰卧位,用1寸毫针刺双侧足临泣,留针30分钟,每周针2次.治疗1次后,溢乳量已明显减少.共治疗5次而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案

    作者:孙世洁;周悦;贾晴晴;蔡佳奇;马玉侠

    患者,女,67岁.初诊:2015年3月21日.主诉:头晕伴头部沉紧5个月,加重1个月.病史: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痛,1个月前因体力活动而加剧,诉视物转动,头部如物包裹感,平素急躁易怒.为求中医诊疗,特就诊于山东省中医院针灸门诊.查体:患者体型偏胖,精神可,触诊双侧颈动脉搏动减弱,听诊颈根部及颈动脉经过的体表位置闻及血管杂音,舌体胖大、色黯红、有舌缨线、苔腻,左关脉大、右关脉弱、双尺脉弱.

  • 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观察及其对Th1/Th2的影响

    作者:吴晓亮;王烨林;孙建华;束彦页;裴丽霞;周俊灵;陈栋;张佶玮;占道伟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纳入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21例,予针刺治疗,穴取天枢、足三里、上巨虚等,每日1次;药物组19例,予口服得舒特及双岐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分别在治疗1周、2周、4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血清Th1型细胞因子[γ型干扰素(IFN-γ)、白介素2(IL-2)]和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含量以及IFN-γ/IL-4的比值等.结果:针刺组治疗1周后临床症状即有改善(P<0.05),较药物组临床起效快(P<0.0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0.48%(19/21),优于药物组的78.95%(15/19,P<0.05);与药物相比较,患者Th1/Th2失衡状态经针刺后明显向Th2方向转化,有恢复平衡趋势.结论:针刺对D-IBS的临床疗效与其能有效促进D-IBS肝郁脾虚证患者Th1/Th2平衡密切相关.

  • 针刺加叩刺治疗肥胖并发高脂血症肝郁脾虚型女性患者疗效观察

    作者:吴波;刘志诚;徐斌

    目的:探讨针刺加叩刺治疗肥胖并发高脂血症肝郁脾虚型患者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04例女性患者随机分为针叩组和针刺组,每组52例.针刺组采用针刺期门、太冲、章门、太白、足三里、膈俞、肝俞、脾俞等穴;针叩组在针刺组治疗基础上,采用梅花针叩刺各穴.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持续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肥胖指标:体质量、体质指数(BMI)、体脂百分率(F%)、肥胖度(A),血脂水平: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脂肪-胰岛轴相关指标:空腹血糖(FBS)、空腹瘦素(FLP)、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以及自主神经功能指数(Y值)的变化,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针叩组、针刺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2%(50/52)、84.6%(44/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肥胖指标、血脂指标、脂肪-胰岛轴相关指标、自主神经功能指数较治疗前均改善(P<0.01,P<0.05),且针叩组改善更显著(P<0.01,P<0.05).结论:针刺加叩刺治疗肥胖并发高脂血症具有减肥降脂的双重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良性调整患者血糖、脂质代谢及脂肪-胰岛轴有关.

  • 耳穴贴压致嗜睡症案

    作者:霍国庆;周雪云;肖长泉

    患者,男,43岁,干部,已婚.1992年12月23日以扩张性心肌病收住我院中医科.病史:心悸、气短反复发作1年余,伴不寐,睡眠多梦,胸闷,自汗.舌尖红,苔薄白,脉细数无力.心率92次/分.中医辨证:肝郁脾虚,阴虚火旺.取耳穴心、肝、肺、神门、交感、脾、枕.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嘱患者每日按压5~7次,每次按压以局部发热为止.每3天换贴1次,双耳交替.配合中药逍遥散合生脉散加减,疏肝健脾,滋阴泻火.

  • 肝郁脾虚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作者:张旭;周珊;陈慧臻;高阳;朱宇溪;陈秋

    目的:建立长期肝郁脾虚证大鼠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模型.方法:用慢性束缚、塑料夹夹尾、慢性束缚+塑料夹夹尾3种方法诱导大鼠长期肝郁脾虚肥胖模型,筛选出佳方法后再对该模型进行更全面的考察和评价.结果:3种造模方法诱导出的大鼠肝郁脾虚症状均较明显,摄食量和体质量早期均显著减少而后期均有所增加.尤其是束缚+夹尾组大鼠后期体质量增加较稳定,于第8周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对束缚+夹尾法诱导的模型评价结果可见,体质量在第8周时超过正常对照组,血糖具有缓慢上升的趋势,TG升高,HDL降低,肝脏和肾脏指数增加,脾脏和胸腺则出现萎缩,血浆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皮质酮水平增加,而葡萄糖输注率则降低.结论:长期慢性束缚加夹尾法能成功诱导肝郁脾虚证大鼠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这种方法具有成模后肝都脾虚症状明显、体质量增加较稳定,伴有血脂代谢和激素分泌的异常,同时出现胰岛素抵抗和免疫抑制现象,与人类因情志不遂导致的肝郁脾虚证相似.

  • 疏肝健脾方对肝郁-脾虚-肝郁脾虚证大鼠外观表征的影响

    作者:李聪;谢鸣;赵荣华

    目的:观察比较柴疏四君汤对肝郁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行为表现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肝郁模型及给药、脾虚模型及给药、肝郁脾虚模型及给药组.观测实验期间各组大鼠的外观行为和体质量变化.结果:较之于正常对照组,模型大鼠随着造模时间均出现外观行为的异常变化和体质量的显著降低.较之于对应模型组,各给药组大鼠的体质量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外观行为变化积分呈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肝郁脾虚给药组大鼠体质量和行为积分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疏四君汤对各模型大鼠体质量和外观行为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其中疏肝健脾方对肝郁脾虚证的改善作用优,疏肝健脾方与肝郁脾虚证的关联性大.

  • 清热解毒化浊片、疏肝理脾片对慢性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相同证型影响的研究

    作者:赵国荣;谢静;李雅;陈兰玲;熊焰;阳航

    选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医辨证属肝郁脾虚证者33例,随机分为清热解毒化浊片治疗组15例,疏肝理脾片对照组18例.结果:清热解毒化浊片在改善症状、降低ALT、CG及退黄方面与疏肝理脾片无差异;清热解毒化浊片还可降低AST、HA,而疏肝理脾片对此疗效无统计学意义.清热解毒化浊片与疏肝理脾片都能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但疏肝理脾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表明:清热解毒化浊片对肝郁脾虚型患者有一定的护肝、抗肝纤维化的疗效,其机理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来阻断肝损害的恶性循环.

  • 中医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3例

    作者:饶新华

    目的 对反流性食管炎采取中医辨证治疗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从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病例67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4例,予以西药治疗,实验组33例,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33例病例有疗效的为31例,占病例总数的93.9%;对照组34例病例中有疗效的为26例,占病例总数的76.5%(P<0.05).结论 反流性食管炎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效果较西医显著.

  • 疏肝解郁法干预肝郁脾虚型亚健康30例

    作者:弓敏;何勇;江滨

    目的 探讨中草药治疗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的疗效.方法 选择就诊于张家港广和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江杨清博士门诊的辨证属于肝郁脾虚型的亚健康者60例,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干预治疗,但不予药物治疗;治疗组予加用中草药疏肝解郁治疗4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检测血清IgG.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清IgG水平和亚健康症状积分情况.结果 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总体有效率,对照组为30.0%,试验组为93.3%,试验组症状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gG均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草药(疏肝解郁法)治疗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的临床疗效安全可靠,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小柴胡汤在肝郁脾虚型乳腺癌中的应用

    作者:李艳华;叶蜀晖;陈宇丽;杨小梅

    当今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我国城市中乳腺癌的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1]中医认为情志因素在乳腺癌的发病及转归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柴胡汤疏肝理气、扶正祛邪,在肝郁脾虚型乳腺癌患者中应用每可见效,值得进一步探讨.

516 条记录 4/26 页 « 12345678...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