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八脉交会穴的妙用(上)

    作者:栾加芹

    八法流注医学流派所使用的八个穴位又被称为八脉交会穴.所谓八脉,是指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通常统称为奇经八脉.它们具有统帅和调整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在四肢部位,十二正经有八个穴位与奇经八脉相通,通称之为八脉交会穴,这些穴位分别是:后溪、公孙、列缺、足临泣、照海、申脉、内关、外关.下面我们就简要的介绍这8个穴位,对大家治病防病都有较大的帮助.

  • 针刺镇痛应用于电视胸腔镜肺手术临床研究

    作者:周红;童稳圃;刘圣灵;张敏

    我院针麻研究室自1997年2月至2000年12月,应用手法针刺穴位加针刺增效药静脉复合麻醉在电视胸腔镜下作肺手术临床研究33例,使病人在浅麻醉状态下持续手法捻针完成电视胸腔镜肺手术,同时随机设全麻对照组33例.针刺取穴原则:循经取穴,上下肢同名经相配,上肢取后溪、支沟、内关、合谷、郄门、鱼际(健侧),下肢取束骨、足临泣、太冲、足三里、太溪、三阴交(双侧).针刺诱导每穴捻1 min,共3遍18 min,在麻醉诱导前5 min肌肉注射弱阿片类镇痛药曲马多100 mg,和针刺增效药灭吐灵20 mg,常规麻醉插管,翻身固定体位,将复合液滴速减慢,维持浅麻醉状态,手术时选择腋中线第七肋间置肋间套管插入胸腔镜,取乙区支沟、足临泣;在第三或第四肋间腋前线作一小切口,如肺叶切除长约6~8 cm,取穴丙区内关、太冲;第五肋间腋后线1.5 cm小切口作牵引切口,取穴甲区后溪、束骨;在处理肺时取穴郄门、太溪、鱼际、三阴交,因置引流管及缝切口很快,我们按甲、乙、丙三区的穴位捻针到术毕,术中必要时加芬太尼0.1~0.2 mg静脉推入.

  • 偏头痛患者针刺足临泣对疼痛相关脑功能网络影响的fMRI研究

    作者:刘宏伟;李匡时;宁艳哲;韩笑;谭中建;任毅;邹忆怀

    目的:探讨疼痛相关脑功能网络层面的偏头痛发病机制及针刺足临泣的穴位特异性效应机制.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偏头痛患者15例和健康受试者13名进行静息态和针刺足临泣状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分别对比分析偏头痛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及其针刺前后的疼痛相关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度.结果:针刺前与针刺后,偏头痛患者与健康受试者比较,主要在左侧海马旁回、右侧(双侧)后扣带回及左侧角回的功能连接度均减弱;针刺后较针刺前,健康受试者在左侧海马旁回、缘上回、扣带回中部及岛叶等脑区的功能连接度减弱,而在右侧海马、右侧前扣带回及左侧杏仁核与左侧海马则增强;偏头痛患者针刺后较针刺前,则双侧中央后回、右侧海马旁回,双侧扣带回中部及左侧缘上回等脑区的功能连接度均不同程度增强.结论:偏头痛患者在疼痛相关网络的脑区功能连接度减弱,针刺足临泣后相关脑区功能连接度增强,可能分别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针刺足临泣的即刻效应机制.

  • 针刺外关、足临泣治疗口苦50例

    作者:李世君

    口苦是临床上一些患者常出现的口味改变的一种症状,一般多是某些疾病所伴发的临床表现,多见于肝胆疾患、胃部疾患等.另外某些精神障碍的患者,如抑郁症以及由于过度紧张劳累导致机体功能失调者,往往会出现口苦.临床除用中药治疗外,针灸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笔者在临床上以针刺外关、足临泣治疗口苦,每每奏效.

  • 漏乳案

    作者:王桂玲;贺普仁

    陈×,女,30岁,2002年5月29日初诊.主诉:漏乳2年余.病史:自2000年3月发现漏乳(非哺乳期),挤压乳房时乳汁便从乳内溢出,色白,无乳房红肿疼痛,无痞块硬结,伴月经量少,色淡,每次仅持续2天.到协和医院妇科就诊,查:泌乳素正常;做乳房红外线扫描,除发现双侧轻度乳腺增生外,未见其他异常;做头颅核磁共振正常.考虑为内分泌失调,未予特殊药物治疗.既往史:2000年发现血压高,近2年体重增加近10 kg.查:双乳外观正常,无红肿及硬结;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辨证为肝郁脾虚,气血不足,冲任失调.治以疏肝健脾,补益气血,调理冲任.方法:患者仰卧位,用1寸毫针刺双侧足临泣,留针30分钟,每周针2次.治疗1次后,溢乳量已明显减少.共治疗5次而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 针刺带脉、足临泣治疗腰骶疼痛46例

    作者:李亚军

    笔者近2年来应用针刺带脉、足临泣治疗腰骶疼痛4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针刺八脉交会穴配伍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60例

    作者:刘力铭;韩红艳

    目的 观察针刺足临泣和外关为主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针刺足临泣和外关为主穴,配伍疼痛部位所属脊髓节段的夹脊穴,10次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临床治愈26例,占43.33%;显效25例,占41.67%;好转4例,占6.67%;无效5例,占8.33%.总有效率为91.67%.结论 以足临泣和外关为主穴,配伍疼痛区域所属脊髓节段的夹脊穴治疗该病,标本兼治,具有较好的即时止痛和远期镇痛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 张氏手、足三针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

    作者:许明辉;罗镜森;李菁

    颈肩腰腿痛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甚至用CT、核磁共振等检查手段也查不出病因.针灸在治疗颈肩腰腿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也有众多方法.临床工作中发现,张氏手、足三针具有取穴少、见效迅速、方便掌握等特点,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对张氏手、足三针的取穴、操作方法等进行简单的理论探讨,并结合临床案例加以说明,旨在令更多临床医生了解、掌握该法,有助于临床医疗工作效率的提高.

  • 针药结合治疗重度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1例

    作者:隋杨;孔庆辉;刘春芳

    1病例资料
      2014年7月本科收治1例患者,30岁,男性,无饮酒史,无病毒性肝炎病史,无肝损性药物应用史,无中毒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主诉右侧胁肋部疼痛,乏力,尿黄,大便稀溏。查体:体形肥胖,腹壁脂肪明显增厚,肝区叩击痛阳性。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查腹部超声示重度脂肪肝、肝囊肿。肝功示胆红素(TBIL)20.6μmol/L、谷丙转氨酶(ALT)327 IU/L、谷草转氨酶(AST)101 IU/L、谷氨酰转肽酶(GGT)126 IU/L。血脂示总胆固醇(CHOL)5.97 mmol/L。血糖正常。乙肝表面抗原及甲丙丁戊庚肝病毒抗体均阴性。中医诊断:胁痛(湿热蕴结);西医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给予口服中药加针刺治疗。治法:清利湿热,疏肝健脾。口服中药汤剂三仁汤合逍遥散加减。针刺取穴:太冲、足临泣、太溪、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丰隆、上脘、中脘、下脘、天枢、关元、气海。操作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并暴露针刺取穴处皮肤。局部常规消毒。毫针直刺。太冲、足临泣、太溪、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丰隆直刺0.5~0.8寸,天枢、上脘、中脘、下脘、关元、气海直刺2~2.5寸,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期间足三里、三阴交、中脘加强手法行针1次。1次/d,7 d为1个疗程治疗。

  • 针刺足临泣对偏头痛患者大脑皮层局部一致性影响的研究

    作者:韩笑;邹忆怀;李匡时;刘宏伟;宁艳哲;谭中建;任毅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其发病机制有血管学说、神经学说及三叉神经血管学说等观点[1]. 针灸治疗偏头痛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循证医学证据提示针灸对偏头痛有较好疗效[2-3] ,现已形成相对成熟的临床指南及方案[4]. 在此基础上,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机制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 fMRI )技术能实时反映脑功能动态改变,具有时空分辨率较高、无创性等优势,利用fMRI研究针刺对脑功能的调节作用,已成为研究针灸效应机制的重要切入点. 既往fMRI研究提示,偏头痛患者在大脑皮层具有特征性的异常改变[5-6] ,针灸能产生特异性作用[7-8]. 近几年提出的基于皮层的ReHo分析方法,是在提取大脑皮层基础上进行ReHo值的计算,具备较高的计算精度及重测信度,能够更准确反映脑功能改变[9-10].

  • 针刺足临泣为主治疗血管性偏头病

    作者:周继荣

    血管性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反复发作性的一侧头痛为特征,常伴恶心、呕吐,发作前可有幻觉和偏盲等先兆,严重者可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近年来,我们运用针刺足临泣为主治疗本病,疗效颇佳,现报道如下.

  • 针刺治疗普通型发作期偏头痛30例

    作者:张玉红;邢承静

    偏头痛是一种发作性的血管性头痛,无先兆的(普通型)偏头痛是常见的类型,约占80%[1].发作前多无明确先兆,持续时间较典型偏头痛为长,可持续数天,表现为一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出汗、畏光等症状.笔者在临床中发现针刺治疗发作期偏头痛起效快、止痛效果好,现报道如下.

  • 浅谈带脉腰痛的病机及进行针刺治疗的方案

    作者:郑先铖

    在临床上,部分腰痛患者常可同时发生腹股沟区疼痛,其疼痛范围与带脉循行的路线相吻合。腰痛并发腹股沟疼痛与腹痛可被纳入带脉损伤的范畴,故临床医师可在带脉理论的指导下辨证治疗腰痛。为了在治疗带脉腰痛方面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笔者针对带脉腰痛的发病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针刺治疗方案。

  • 运用TCD评价外关、足临泣二穴的针刺效应

    作者:丁宁;龚誉华;王鸿波

    目的:运用经颅多谱勒(TCD)检测针刺外关、足临泣穴对大脑前动脉(ACA)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来评价上述二穴的针刺效应.方法:随机选取健康青年志愿者13名,在针刺外关和足临泣穴的5个时间点(针刺前、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运用TCD观测AC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CA的舒张期大血流速度(Vd)在进针时、收缩期大血流速度(Vs)和平均血流速度(Vm)在进针时、行针时以及出针时与针刺前相比均升高(P<0.05),其它参数与针刺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TCD可以明确观测到针刺外关、足临泣穴在针刺过程中可使ACA的血流速度加快.

  • 足临泣主治病证及刺灸特点古代文献分析

    作者:申伟;李敬华;汤继芹;张永臣;贾红玲

    目的:通过对清代及清代以前足临泣穴的相关文献整理,总结其主治病证及刺灸特点.方法:以“足临泣”、“临泣”为检索词,在《中华医典》中进行检索,筛选关于足临泣单穴及配伍后的主治病证和刺灸特点的条文,建立相关数据库,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足临泣符合纳入标准的有336条,主治病证共有317条.单穴主治病证53种,单穴优势病证18种;配伍主治病证63种,优势病证21种;常用的配伍腧穴为合谷、足三里、中渚、阳辅、精明.常用针刺深度为三分,针刺时间为八呼,灸法刺激量为三壮.结论:足临泣治疗病证广泛,涉及中医内、外、妇、儿、五官科,尤善治疗内科及五官科病证;常与阳经腧穴相配伍治疗疾病,普通针刺和艾炷灸为常用的刺灸方法.

  • 足临泣穴名意义探讨

    作者:陈飞轮

    《素问·气府论》称腧穴是"脉气所发",也就是反映经络的功能,而腧穴各有一定的部位和命名,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腧穴的命名各有一定的意义,故《千金翼方》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笔者在业余授课中发现一气功爱好者足临泣穴出现"流泪"现象.现报告于下,以求正于同道.

  • 八脉交会穴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张艳;倪光夏

    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气血经气相通的8个穴位,分别为:列缺、照海、后溪、申脉、内关、公孙、外关、足临泣.多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腕踝关节附近,此八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收于元·窦汉卿所著的《针经指南》,窦氏称其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明·徐凤所著的《针灸大全》中首次提出八脉交会穴的名称,并提出“主应配穴法”及“灵龟八法”、“飞腾八法”两种按时配穴法.八脉交会穴为正经和奇经八脉相通穴,针一穴可治疗两经以上疾病,故治疗范围广,疗效显著.

  • 针刺外关、足临泣治疗“带脉病”

    作者:张君

    王某,女,46岁,2012年8月6日来诊.主诉:腰以下酸软无力5d.现病史:患者5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以下酸软无力如坐水中,随到当地医院就诊,经腰部CT、B超及妇科检查均未见异常,当地医生诊断为“腰肌劳损”,予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具体治疗不详),效果欠佳,故来我院针灸门诊求治.

  • 散偏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偏头痛89例

    作者:王海成

    目的 观察散偏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用专方散偏汤结合辨证加减,配合足临泣、丝竹空透率谷穴针刺治疗.结果 89例中痊愈74例,显效6例,好转4例,无效5例.治愈率83.1%,总有效率94.4%.结论 散偏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偏头痛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 浅析《针灸大成》中足临泣穴的临床应用

    作者:申伟;汤继芹;张永臣;贾红玲

    《针灸大成》中关于足临泣穴的临床应用总结归纳内、外、妇、五官4个方面疾病的治疗,内科病症方面有肺系、肝胆系、肾系病证及其他病证.足临泣穴治疗病证之所以范围广泛,是因该穴为胆经输(木)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从文献记载看,关于该穴的单独应用鲜有记载,多为与他穴配伍应用,故在临床运用时注意辨证加减灵活配穴.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