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温针灸外关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观察

    作者:孟凡颖;温进

    目的:在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基础上,观察温针灸外关穴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温针灸组采用温针灸外关穴配合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针刺及康复训练每次各30 min,温针灸每次20 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10次.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水肿分级评分、简式Fugl Meyer量表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VAS、水肿分级评分、简式Fugl 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温针灸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1).温针灸组的总有效率[9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24/30)],P<0.05.结论:常规针刺及康复疗法配合温针灸外关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 生理状态下针刺“合谷”穴区对恒河猴面口部肌电活动的影响

    作者:陈婷;蔡定均;周奇志;王兴丽;杨涵棋;杨露晨;刘旭光

    目的:运用神经肌电检测技术观察生理状态下针刺恒河猴“合谷”穴区与面口部肌肉运动的特异性联系.方法:将18只恒河猴随机分为合谷穴区组、后溪穴区组、外关穴区组,每组6只.在生理状态下检测针刺不同穴区前后面口部额肌、颧肌及口轮匝肌的肌电活动,比较研究针刺不同穴区对面口部肌电的影响.结果:针刺“合谷”穴使额肌肌电的潜伏期降低(P<0.01),峰峰值、面积增高(P<0.05,P<0.01);颧肌肌电的面积增高(P<0.01),峰峰值升高(P<0.05)、潜伏期降低(P<0.05);口轮匝肌肌电的频率增高(P<0.01),潜伏期降低(P<0.01);针刺“合谷”穴前后额肌、颧肌、口轮匝肌的肌电频率、峰峰值、面积及潜伏期变化率明显高于针刺“后溪”“外关”穴(P<0.05,P<0.01).结论:合谷穴区与面口部肌肉运动之间存在相对特异的联系.

  • 刘孔藤教授“内关透外关”针刺法的临证运用

    作者:孟宪军;杨兰;周然宓

    介绍刘孔藤教授采用“内关透外关”针刺法治疗各类疾病的临床经验.对穴位特性、透刺技巧和方法以及“内关透外关”针刺法的临证适宜范围进行总结,举例说明治疗肘臂痿痹、头痛、失眠、颈项拘急、呕吐、呃逆、心胸诸疾、急腹痛、急性腰扭伤、急性踝关节扭伤、肩周炎等病证的“内关透外关”的针刺方法.

  • 针刺八脉交会穴配伍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60例

    作者:刘力铭;韩红艳

    目的 观察针刺足临泣和外关为主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针刺足临泣和外关为主穴,配伍疼痛部位所属脊髓节段的夹脊穴,10次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临床治愈26例,占43.33%;显效25例,占41.67%;好转4例,占6.67%;无效5例,占8.33%.总有效率为91.67%.结论 以足临泣和外关为主穴,配伍疼痛区域所属脊髓节段的夹脊穴治疗该病,标本兼治,具有较好的即时止痛和远期镇痛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 针刺中渚、外关的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作者:迟旭;鞠琰莉

    目的 研究针刺中渚穴、外关穴脑功能变化的规律和脑激活区的定位信息.为针灸治疗的中枢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利用fMRI-BOLD技术,获取8位健康志愿者的中渚穴和外关穴在行针状态下的脑功能变化图像.利用AFNI软件分析针刺中渚穴和外关穴时脑功能变化的规律.结果 针刺左侧中渚穴和外关穴主要引起扣带回、颞叶、小脑、枕叶等的激活.结论 针刺的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多个脑功能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 针刺二间外关治疗急性腰扭伤46例

    作者:陈振霖

    急性腰扭伤是运动员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经笔者近几年的临床实践发现通过针刺取二间、外关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效果显著,方法简单易学.

  • 牵正复颜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102例疗效观察

    作者:姜利国

    周围性面神经炎又称Bell(贝尔)麻痹或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更为多见.2008-2011年,笔者采用牵正复颜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102例,结果如下.

  • 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正常与病理状态下针刺外关穴时脑负激活的脑区定位研究

    作者:张贵锋;黄泳;唐纯志;赖新生;陈俊琦

    目的 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观察真针刺、假针刺外关穴时脑负激活的脑区定位规律.方法 2013年8—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选取正常受试者24例,2014年1—6月在南方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例,分别施以右侧外关穴的真针刺和假针刺,同时运用血氧水平依赖(BOLD)fMRI采集负激活信号数据,所得数据运用SPM2进行处理(P≤0.001,uncorrected,活体素数目K>30).结果 正常受试者外关穴真针刺负激活的脑区定位:左侧顶上小叶(BA7)、顶下小叶(BA40)、楔前叶(BA7、19)、额上回(BA6)、中央前回(BA6、10)、中央后回(BA3、7)、枕叶(BA19),右侧中央前回(BA6)、中央后回(BA3)、楔前叶(BA19、7)、楔叶(BA19);假针刺负激活的脑区定位:左侧中央前回(BA10)、中央后回(BA3、5),右侧额上回(BA10).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关穴真针刺负激活的脑区定位:左侧额内侧回(BA6、10)、中央后回(BA3)、颞中回(BA21),右侧中央后回(BA3、5)、中央前回(BA4)、额内侧回(BA10);假针刺负激活的脑区定位:双侧楔前叶(BA7).结论 正常受试者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外关穴真针刺均使与该穴主治作用相关的脑区出现负激活,提示针刺疗效可能与脑负激活有关;在执行同样外在任务时,生理状态下和病理状态下被干扰或被打断的脑功能区不相同.

  • 外关白虎摇头法治疗咽神经官能症疗效观察

    作者:庄捷铭;王顺

    目的:观察外关白虎摇头法治疗咽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咽神经官能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治疗组采用外关白虎摇头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外关穴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AMA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9%,对照组为57.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关白虎摇头法是一种提高治疗咽神经官能症疗效的有效方法.

  • 运用TCD评价外关、足临泣二穴的针刺效应

    作者:丁宁;龚誉华;王鸿波

    目的:运用经颅多谱勒(TCD)检测针刺外关、足临泣穴对大脑前动脉(ACA)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来评价上述二穴的针刺效应.方法:随机选取健康青年志愿者13名,在针刺外关和足临泣穴的5个时间点(针刺前、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运用TCD观测AC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CA的舒张期大血流速度(Vd)在进针时、收缩期大血流速度(Vs)和平均血流速度(Vm)在进针时、行针时以及出针时与针刺前相比均升高(P<0.05),其它参数与针刺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TCD可以明确观测到针刺外关、足临泣穴在针刺过程中可使ACA的血流速度加快.

  • 针刺外关、支沟穴治疗脑卒中手痉挛状态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叶文成;汪军;裴建;陈宇杰

    目的:评价针刺外关、支沟穴治疗脑卒中手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手痉挛状态改良 Ashworth分级评价≥Ⅰ级且≤Ⅲ级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外关、支沟穴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予单纯康复治疗,针刺治疗、康复治疗均每日1次,每星期5次,共观察3个月。通过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对患者治疗前后手痉挛程度的动态改变进行评价;采用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手功能的变化;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关配伍支沟针刺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手痉挛状态;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患手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其效果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 针刺外关与外关配伍阳陵泉穴的脑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作者:黄泳;李天乐;赖新生;邹燕齐;吴俊贤;唐纯志;杨君军

    目的:基于穴位配伍效应-脑相关假说,观察针刺青年健康志愿者右侧外关穴和外关配伍阳陵泉穴对不同脑区激活效应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方法:16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外关穴组和外关配伍阳陵泉穴组,每组8名,分别针刺右侧外关和外关配伍阳陵泉穴.运用GE 1.5T超导核磁共振系统完成脑部fMRI扫描,所得数据采用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法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ROI激活几率表明,针刺外关和外关配伍阳陵泉穴均可相对集中(激活几率>4)激活双侧额叶和双侧顶叶等脑部功能区,但针刺外关和外关配伍阳陵泉穴对左右各脑区激活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I激活点数表明,针刺外关穴能相对集中(激活点点数>10)激活双侧额叶和双侧顶叶等脑部功能区,且针刺外关穴能相对特异地激活右侧小脑(P<0.05),而针刺外关配伍阳陵泉穴则相对特异地激活左侧顶叶、左侧枕叶和双侧基底节区(P<0.05).ROI激活强度表明,针刺外关配伍阳陵泉穴对于右侧小脑的激活强度较单纯针刺外关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表明,手足少阳经同名经穴配伍能够加强对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平衡障碍的治疗作用,穴位配伍的作用机制与脑功能区活动有关.

  • 穴位不同刺激方式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手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作者:江征;卓丽萍;廖少钦;黄赛娥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核磁(rsfMRI)评估穴位不同刺激方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手功能障碍的脑功能连接差异.方法:将148例缺血性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电刺激组(n=37)、电针组(n=36)、手法针刺组(n=38)和假针组(n=37),4组均在配合康复训练基础上于曲池、外关穴分别实施经皮电刺激、电针、手法针刺、假针刺,干预时间为4周.4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评定表中上肢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4组中各选取10例左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接受rsfMRI检查.结果:与假针组比较,治疗后经皮电刺激组、电针组和手针组FMU和MBI均升高(P<0.05),与电针组和手针组比较,经皮电刺激组FMU升高更明显(P<0.01),与手针组比较,电针组FMU值明显升高(P<0.05).4组患者以左侧M1为种子点进行rsfMRI检查发现,治疗后经皮电刺激组左侧M1与左侧中央前后回、右侧小脑、右侧辅助运动区功能连接增加;电针组左侧M1与左侧中央后回、左侧额中回、左侧顸下小叶及左侧辅助运动区功能连接增加;手针组左侧M1与左侧中央前、后回的连接增加,与左侧小脑的功能连接减少;假针组左侧M1与左侧中央后回的连接增加,但其连接强度4组中小,且与左侧额中回、左侧中央前回的连接减少.结论:曲池、外关穴实施经皮电刺激、电针、手针均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手功能障碍,其中经皮电刺激效果好,其机制可能与大脑中央前后回、辅助运动区、额中回与M1的功能连接增强有关.

  • 针刺外关穴PET脑成像的文献分析

    作者:齐城成;章新友;仵倚;周小玲

    目的:对国内针剌外关穴PET脑成像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并对文章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方法:通过人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相结合查阅国内的文献和医学数据库,查找针刺外关穴PET脑成像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并对文章中的数据进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研究,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共有161名受试者.结论:10篇文献符合标准并被采用,文献中试验结果重复性高,试验真实可信,但文献整体证据质量不高.

    关键词: 外关 PET 葡萄糖代谢
  • 独取外关配合腰部运动治疗急性腰扭伤38例

    作者:汪爽;王伟志

    目的:观察针刺外关配合腰部运动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确诊的38例急性腰扭伤患者均针刺患侧外关,施以高频率、大幅度的提插捻转泻法并配合腰部运动.结果:38例患者,1次治愈19例,2次痊愈11例,3次痊愈8例,总有效率100%.结论:针刺外关配合腰部运动能有效治疗急性腰扭伤.

  • 八脉交会穴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张艳;倪光夏

    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气血经气相通的8个穴位,分别为:列缺、照海、后溪、申脉、内关、公孙、外关、足临泣.多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腕踝关节附近,此八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收于元·窦汉卿所著的《针经指南》,窦氏称其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明·徐凤所著的《针灸大全》中首次提出八脉交会穴的名称,并提出“主应配穴法”及“灵龟八法”、“飞腾八法”两种按时配穴法.八脉交会穴为正经和奇经八脉相通穴,针一穴可治疗两经以上疾病,故治疗范围广,疗效显著.

  • 针刺外关、足临泣治疗“带脉病”

    作者:张君

    王某,女,46岁,2012年8月6日来诊.主诉:腰以下酸软无力5d.现病史:患者5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以下酸软无力如坐水中,随到当地医院就诊,经腰部CT、B超及妇科检查均未见异常,当地医生诊断为“腰肌劳损”,予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具体治疗不详),效果欠佳,故来我院针灸门诊求治.

  • 臭氧水关节腔冲洗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34例

    作者:孙飞

    目的:观察臭氧水关节腔冲洗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12月,采用臭氧水关节腔冲洗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患者34例,男16例、女18例。年龄40~80岁,中位数51岁。肩关节后伸0°~30°,中位数10°;肩关节外展10°~50°,中位数25°。病程1~36个月,中位数12个月。每周治疗1次,4次为1个疗程。治疗后观察肩关节疼痛、活动度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治疗前(6.82±2.32)分降至(2.21±0.47)分;肩关节后伸10°~60°,中位数54°;肩关节外展20°~180°,中位数169°;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肩周炎的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治愈21例、显效12例、无效1例。结论:采用臭氧水关节腔冲洗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能够缓解肩关节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指穴按摩对减轻手背浅静脉穿刺疼痛的影响

    作者:蒋应玲;肖艳平

    目的 探讨指穴按摩用于减轻手背浅静脉穿刺疼痛的效果.方法 将312例住院期间进行静脉补液的患者分别采用2种方法进行手背浅静脉穿刺,一种是直接进行常规浅静脉穿刺,另一种是在指穴按摩后再进行常规浅静脉穿刺.观察比较2种方法下患者手背浅静脉穿刺疼痛情况.结果 指穴按摩能明显缓解手背浅静脉穿刺疼痛(p<0.05).结论 指穴按摩缓解浅静脉穿刺时的疼痛,方法简单,疗效确切,安全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外关足临泣治疗面瘫之耳后疼痛的临床体会

    作者:吴晓

    本文简述了八脉交会穴之外关足临泣配合使用治疗面瘫伴耳后疼痛的临床体会.

46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