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视野损害的特点

    作者:韩芳;袁援生

    目的 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及慢性PACG与急性PACG的视野损害特点.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应用Humphrey Ⅱ型(750)视野分析仪的中心30-2程序进行静态阈值视野检查,采用国际地域性和流行病学眼科学组(ISGEO)的分类系统,选取早期青光眼干预性研究(AGIS)评分在1~11分之间的早中期青光眼患者纳入本研究对象.其中慢性PACG组患者53例,急性PACG组患者42例,POAG组患者42例.根据患者视野检查结果,分析各类青光眼患者的视野损害特点.采用SAS 9.1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组间视野平均缺损值、模式标准差值、鼻侧视野和全视野AGIS计分比较采用2×3析因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上、下半侧视野AGIS计分比较采用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三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各组间中央视野受累率、早期鼻侧视野受累率及视野受累重象限之间的差异采用X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与POAG组比较,慢性PACG组(t=4.24,P=0.0000)和急性PACG组(t=3.28,P=0.0013)患者下半侧视野AGIS分值均较高;慢性PACG组(t=1.35,P=0.1808)和急性PACG组(t=0.55,P=0.5824)患者各组内上、下半侧视野计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AG组上半侧视野AGIS计分大于下半侧视野AGIS计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P=0.0000);慢性PACG组模式标准差值明显高于急性PAC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青光眼患者中央10°视野的受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85,P=0.006),POAG组患者中央视野易受累,而慢性PACG组患者不易受累.(3)各组青光眼患者早期鼻侧视野普遍受累(X2=2.518,P=0.641),受累重象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73,P=0.954).结论 PACG与POAG组患者比较,其上、下方半侧视野损害无明显差别;急性PACG组与慢性PACG组患者相比,急性PACG组患者上、下方半侧视野损害更弥散,中心视野受累更明显.(中华眼科杂志,2009,45:14-20)

  •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小梁切除术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的影响

    作者:杨文慧;韩琪;陈松;颜华

    目的 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小梁切除术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眼压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就诊,至少3个月前因PACG行小梁切除术,白内障明显需要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全部患者,共47例(47只眼).记录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术后1天、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的眼压;术前和术后2年降眼压药物使用情况,滤过泡分级及佳矫正视力(BCVA).对患者术前术后眼压及BCVA进行配对t检验.对手术前后降眼压药物使用频率、滤过泡等级、眼压控制成功标准进行秩和检验.对术后2年眼压变化与各变量之间进行直线回归、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患者术前平均眼压(18.7±6.7) mmHg(1mmHg=0.133 kPa),术后2年下降至(16.4±2.0) mmHg,与术前比较眼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P=0.015).使用降眼压药物的数量中位数(大值,小值)术前为0(3,0)种,术后2年为0(2,0)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眼压值与术后2年眼压降低值呈显著正相关(r=0.95;P<0.01).术后BCVA与术前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P<0.01).术后2年滤过泡较术前缩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3).眼压控制完全成功,部分成功,失败的比率,术前分别为(61.7%,27.7%和10.6%),术后2年分别为(89.4%,8.5%,2.1%).术前不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21.0 mmHg的29只眼,术前平均眼压为(14.5±4.0)mmHg,术后2年平均眼压为(15.5±2.3) mmHg,眼压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5).术前眼压>21.0 mmHg需使用降眼压药物的18只眼,术前平均眼压为(25.3 ±4.4) mmHg,术后2年平均眼压为(17.8±2.4) mmHg,眼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可以降低小梁切除术后PACG患者的眼压及降眼压药物数量.术前眼压正常的患者术后眼压仍维持在正常范围,术前眼压高于21.0 mmHg的患者术后眼压有下降至正常范围的趋势.

  • 隐性遗传性卵黄样营养不良临床及视网膜影像学特点分析

    作者:李倩;彭晓燕;王霄娜;李杨;田露

    目的 了解隐性遗传性卵黄样营养不良(ARB)的临床及视网膜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于2010年12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门诊,临床表现疑诊ARB的无血缘关系患者14例,男女各7例,平均年龄为28.5岁.分析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临床检查资料和视网膜影像学即自发荧光共聚焦扫描激光检眼镜、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资料进行分析.10例患者完成BEST1基因测序.结果 ARB眼底病变显示为双眼分布于后极部(及赤道部)近似环形排列的多发视网膜下黄色物质沉积,在自发荧光和FFA下病灶显示更为清晰,在SD-OCT中对应视网膜色素上皮和Bruch膜之间及神经视网膜下的高反光.所有患者均有视网膜浆液性脱离,4例患者合并神经上皮层间劈裂.患者的其他眼部并发症还包括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和闭角型青光眼(ACG).BEST1基因检查显示5例患者为复合杂合突变,1例为纯合突变,另4例仅检出1个杂合突变.结论 在多种视网膜影像学检查的结果中ARB均有较为特异性的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可有助ARB的诊断.ARB的并发症诸如CNV及ACG可能潜在威胁患者的视功能,应予以关注.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分类现状

    作者:陈翔宇;才瑜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独立而复杂的疾病,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国际地域性和流行病眼科学组(ISGEO)分类系统,强调必须具有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才能诊断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否则只能诊断为原发性前房角关闭.ISGEO分类系统与我国沿用至今的传统分类有一定差异,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与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因此,有必要就不同分类系统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ISGEO分类系统的特点进行综述,旨在为推动我国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睫状体解剖特点对原发性房角关闭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施言;吴玲玲

    原发性房角关闭(PAC)的发病机制复杂而多样.前房结构如虹膜、晶状体等的解剖特征可影响房角关闭,而睫状体的解剖特点与PAC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确.睫状突前位已被广泛证实为房角关闭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而睫状体厚度对房角关闭的影响尚存在争议,新研究发现PAC与睫状体厚度较薄有关.本文针对睫状突位置和睫状体厚度与PAC的关系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相关解剖结构遗传度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晓晗;乔春艳

    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则是青光眼的常见类型之一.研究表明PACG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包括眼解剖因素和遗传易感性.与PACG发病相关的解剖结构,如前房深度、晶状体的相对位置及厚度、房角状态、眼轴长度等均具有遗传倾向,而遗传度正是量化遗传倾向的指标,因此遗传度研究为解释疾病的遗传易感性以及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针对与PACG有关的解剖结构遗传度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危险因素

    作者:李睿;崔红平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诱发PACG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以往认为PACG的发病危险因素有浅前房、短眼轴、厚晶状体等.新近的研究开始揭示一些其他的发病危险因素,包括静态解剖因素,如前房体积、虹膜曲率、晶状体矢高等;还包括动态变化因素,如虹膜动态变化、脉络膜渗漏等.全面评价这些危险因素对于PACG早期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就目前PACG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与同行交流.

  • 如何面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新分类

    作者:赵家良

    近年来国外一些青光眼专家提出将前房角关闭或具有发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划分为解剖的窄前房角、原发性前房角关闭(PAC)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新分类系统,与我国长期采用的传统PACG分类差别相当大.对于这一分类系统,我们不应当排斥,也不应当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而是应当认真分析,吸取精华,从而提出我们对PACG分类和诊断标准的看法.(中华眼科杂志,2006,42:961-963)

  • 重视对青光眼定义的再认识

    作者:任泽钦

    由于对青光眼基本定义的认识尚未完全统一,特别是当前青光眼体系中定义与分类以及临床与科研,实际上已经形成了某种程度上不相衔接的局面.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就近年来对青光眼基本定义的认识过程进行分析,重点评述在青光眼定义认识上发生困难的原因,指出重新再认识青光眼定义的重要性,并从理论上探讨传统概念与现代定义间的差别,指出其定义应该全面反映所有或起码绝大多数青光眼患者具有共性的本质和特点,以利于指导临床和科研的实践.(中华眼科杂志,2006,42: 193-195)

  • 再议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新分类

    作者:张秀兰;周民稳

    国际地域性和流行病学眼科学学会( ISGEO)对PACG提出新的分类系统,给传统分类带来了新的理念和冲击。然而,两种分类历经多年临床实践后,仍给眼科临床医师带来不少困惑和尴尬。新分类显然有不少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地方;按照国内传统分类和专家共识进行临床科研,则难以和国际接轨或被国际认可。有必要再议这些问题。开展国人自己的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 青光眼分类和定义之我见

    作者:任泽钦

    国际地域性和流行病学眼科学学会(ISGEO)关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ISGEO分类初是在流行病学患病率调查时提出和使用的诊断标准,我国不宜照搬国外做法作为临床诊断标准,而应依然将其用于流行病学调查.青光眼的不同分类反映着对青光眼定义的不同认识,深化对青光眼定义的再认识,将有益于解决当前我们对ISGEO分类看法上的争议.

  • 脉络膜增厚是否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秀兰;黄文彬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我国青光眼常见的主要类型.诱发PACG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以往认为PACG的发病危险因素包括浅前房、窄房角、短眼轴、厚晶状体等.近年来新发现的危险因素有虹膜的静态和动态变化以及脉络膜的变化.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脉络膜活体精确成像成为可能.多项研究结果显示PACG患者的脉络膜厚度厚于POAG患者和正常人,提示脉络膜厚度增加可能是PACG的发病危险因素.

  • 问题和争论是学科发展的动力——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类争论的启示

    作者:葛坚

    有关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分类与诊断标准的学术争论是近来国内青光眼研究领域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究其原因,均因持不同观点、不同方法、不同认识的学界同道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结论所致.笔者针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分类与诊断标准的学术争论焦点、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及该学术争议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与启示阐述个人观点,以期与眼科同道交流和探讨.(中华眼科杂志,2006,42:964-966)

  • 原发性房角关闭--闭角型青光眼的新定义?

    作者:何明光;葛坚

    近在国际上提出了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新定义和分类系统,强调在青光眼视神经病变方面应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取得相同意义的定义,其中对尚未发生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但有急性发作或者慢性房角-虹膜前粘连的患者,改称为原发性房角关闭,虽然这个新的分类系统后来为美国眼科学会和东南亚青光眼学会采用,但是对于是否在国内采用这个定义和分类系统,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笔者旨在说明提出这个分类系统的背景,讨论新定义的益处和存在问题,以便与广大眼科同道交流.

  • 关注脉络膜厚度改变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关系

    作者:李树宁;王宁利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急性发作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年来关于脉络膜厚度改变与PACG急性发作关系的研究较多,但是仍无直接证据证明脉络膜厚度的改变是PACG的直接诱发因素.由于浅前房和窄房角是PACG公认的危险因素,因此造成房角动态变化的因素均可能诱发PACG急性发作.这些因素包括虹膜、睫状体、脉络膜以及晶状体的动态变化.PACG急性发作可能存在多种机制,以上危险因素中单个因素的变化或多个因素的联合变化,均可能诱发PACG急性发作.关注这些因素的变化,将有助于研究并防治PACG的急性发作.

  •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恶性青光眼的治疗

    作者:高岩;刘保松;郭晓萍;朱福景

    自1869年von Graefe提出恶性青光眼这一概念后,经过130年的实践和研究,临床对此疾病的认识不断加深.该疾病不仅多见于抗闭角型青光眼术后,而且可见于其他多种眼科手术后,如白内障摘除术,也可因多种非手术因素引起.自临床开展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以来,恶性青光眼的发生率虽明显降低,但一旦发生,处理十分困难.我们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一种可保留人工晶状体的处理方法,即角膜内双切口三联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加强我国基层医院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筛查与预防工作

    作者:王宁利

    青光眼是世界范围内第2位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在我国及东南亚地区是主要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具有可识别的潜伏期或早期阶段,在症状出现前患者能够被检出.因此,加强我国基层医院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筛查工作,可以起到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预防,从而达到降低青光眼致盲率的目的.

  • 晶状体因素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的关联性研究

    作者:边俊杰;戴惟葭

    目的 探讨晶状体因素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房角关闭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首次单眼发作AACG患者40例(40服)作为急性发作眼组,以年龄、性别为匹配条件,选择正常人(非青光眼患者)40例(4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同时以AACG患者的未发作眼(40服)作为发作对侧眼组.比较急性发作眼组、发作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眼组的中央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晶状体位置(LP)、前房拥挤率(CCR)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急性发作眼组、发作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眼组的LT(分别为5.43±0.37、5.36±0.33、4.84±0.65mm),LP(分别为4.69±0.24、4.66±0.20、5.23±0.34mm),CCR(分别为2.77±0.30、2.73±0.38、1.77±0.45)均有显著差异(P<0.001);采用LSD-t检验对IT、LP、CCR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表明:除了浅前房等公认因素外,晶状体增厚、位置前移以及由此造成的前房内相对拥挤状态是导致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APAC)的重要因素,而对侧眼具有与发作眼相同的危险因素,二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进一步明确了晶状体因素(LT、LP)及CCR对判断人群中原发性房角关闭(PAC)发生的意义,针对发病因素采取正确的早期干预措施.可以减少AACG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害.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王朋;杜非凡;韩冰;吴志鸿

    目的 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武警总医院接受抗青光眼手术的PACG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恶性青光眼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 共纳入患者238例315眼,其中观察组共17例22眼;对照组共221例293眼.观察组患者的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体厚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术前持续高眼压、眼轴长度<22 mm、前房深度<2 mm、晶体厚度<4.5 mm、房角完全关闭、慢性闭角型是影响患者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可能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50岁及眼轴长度<22 mm是PACG术后出现恶性青光眼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 年轻、术前眼压较高、眼轴较短、前房较浅、晶体较薄、房角关闭、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PACG患者在术前易出现恶性青光眼并发症,尤其是年轻及眼轴较短患者应予以重视.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26例的急救与护理

    作者:冯红彩;刘婷婷;张有亭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由于积极治疗、护理措施得当,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眼压得到很好的控制.结论:积极的治疗、合理的护理措施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恢复的保证.

406 条记录 7/21 页 « 12...45678910...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