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眼部生物结构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蒋晶晶;黎晓新;元力;纪立农;吴夕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眼部生物结构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118例病程超过10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全身和实验室检查情况、眼底改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程度、相干光生物测量仪及屈光检测资料.同时以50例非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根据病变程度,将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0组无DR,1组轻中度DR,2组威胁视力DR.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模型控制来自同一患者双眼数据的关联性,将眼部生物结构指标包括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直径、角膜曲率及屈光度数等变量指标分别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除外全身因素,眼部各变量因素分析,显示118例糖尿病患者的眼轴长度为(23.22±1.46)mm,前房深度为(3.01 ±0.42)mm,角膜直径为(11.60 ±0.48)mm,角膜曲率为(44.84±1.44)D;与对照组眼轴长度(23.87±1.55)mm、前房深度(2.59 ±0.41)mm、角膜直径(11.59 ±0.41)mm及角膜曲率(44.54 ±1.71)D比较,其中眼轴长度和前房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358,5.955;P<0.05).糖尿病患者3组间比较,显示眼轴长度越短、前房深度越浅,DR发生和发展的危险性越大(OR=16.869,7.248,6.577;P<0.05),其中DR分型和黄斑水肿类型的危险性尤为突出.远视眼发生严重DR病变的危险性显著增加(OR=1.301,95% CI=1.044 ~1.621,P<0.05).结论 病程10年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眼部危险因素主要为眼轴长度和前房深度,其具有促使DR发生及病情进展的作用.

  • 温州地区7~14岁儿童近视眼患病率和眼轴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张加裕;王强;林思思;陈嘉玮;钟洪亮;蔡达秋;陈镇国

    目的 探讨7~14岁学龄期儿童近视眼患病率及其特点.方法 横断面研究.收集浙江温州地区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7~14岁儿童共计2 226例(2 226只眼),选取右眼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 160例(1 160只眼),女1 066例(1 066只眼).经盐酸环喷托酯睫状肌麻痹30 min后检影验光测得静态屈光度数.IOLMaster测量各屈光参数(眼轴、角膜屈光度、前房深度、角膜白到白距离)测量值,同时测量身高、体重.受试儿童按年龄岁数分组,共有8个年龄段,分8组.男女性别近视眼患病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眼球屈光参数随年龄变化采取趋势分析结合多因素方差分析.眼轴回归模型采用混合效益模型建立.结果 7~14岁儿童随年龄增长近视患病率升高,其中女性近视患病率较同年龄段男性儿童高,且男女不同性别间总体近视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84,P=0.036).平均眼轴长度:男性(23.53± 1.12)mm,女性(23.44±1.08) 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2,P=0.134).7~14岁儿童各年龄段眼球屈光参数变化:眼轴随年龄增长而变长,眼轴均值分布于(22.84±0.87)至(24.49±1.1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76,P<0.001);前房深度随年龄增长有加深趋势,前房深度均值分布于(3.28±0.16)至(3.67±0.24)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59,P<0.001);角膜直径随年龄增长略有减小,角膜直径均值分布于(12.30±0.35)至(12.16±0.54)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69,P=0.857);角膜屈光度随年龄变化趋势无明显差别,角膜屈光度均值分布于(43.05±1.31)至(43.74±1.2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40,P=0.877).按不同屈光状态分组统计显示:近视组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较同龄正视组要大,统计分析显示同一年龄近视组与正视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7~14岁儿童的眼轴相关因素分析:混合效应模式显示,眼轴(AL)与年龄(A)、身高(H)、体重(W)相关,眼轴长度与身高(r=0.527,P<0.01)、体重(r=0.47,P<0.01)均呈正相关.回归模型为:AL=19.1204+0.1242×A+0.0196×H+0.0153×W.结论 7~14岁儿童近视眼患病率、眼轴、前房深度随年龄增大而增大,且与生长发育相关,提示生长发育快速期应加强眼屈光状态和眼轴随访.女童近视眼患病率相对男童高,可能与户外活动量相关.

  • 水浴法B超在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生物测量中的准确性研究

    作者:杨青华;陈兵;彭广华;李朝辉;黄一飞

    目的 比较水浴法B超、A超、IOLMaster 3种方法测量高度轴性近视眼白内障患者眼轴的准确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对2012年1至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轴性近视眼白内障患者40例(66只眼),分别用水浴法B超、接触式A超和IOLMaster 3种方法测量眼轴长度,IOLMaster测量角膜曲率,SRK/T公式计算IOL度数,术后3个月检查患者屈光状态.结果 水浴法B超测得的眼轴均值为(27.91±1.96) mm,接触式A超为(27.71 ±2.15)mm,IOLMaster为(27.88±2.04) mm;水浴法B超与IOLMaster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26,P=0.473),而接触式A超测得的眼轴短于水浴法B超(t=2.223,P=0.003)和IOLMaster法(t=2.614,P=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绝对屈光度数误差≤±0.50 D者水浴B超多于接触式A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7,P<0.05),与IOLMaster 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6,P>0.05);绝对屈光度数误差≤±1.00D者,水浴法B超多于接触式A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19,P<0.05),与IOLMaste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6,P>0.05).结论 水浴法B超在轴性高度近视眼生物测量中具有和IOLMaster法一致的准确性,优于A超.

  • 学龄前儿童脉络膜厚度的研究

    作者:康峥;杨晖

    目的 探讨健康学龄前儿童脉络膜厚度的特点及其与眼轴、年龄和性别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于厦门市儿童医院眼科就诊的3~ 6(4.1±0.95)岁健康儿童126名,其中男性58名,女性68名.采用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测量黄斑中心凹下及黄斑的上方、下方、鼻侧和颞侧各1和3 mm的脉络膜厚度,并分析其与眼轴、年龄和性别的关系.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分析脉络膜厚度和眼轴长度、年龄及性别的关系.不同测量点间脉络膜厚度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性别脉络膜厚度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26名受检儿童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为(331.56±62.03) μm,黄斑中心凹下及颞侧1 mm的脉络膜厚,鼻侧脉络膜厚度较颞侧及黄斑上、下方薄,9个测量点的脉络膜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58.53,P<0.001).男性与女性SFCT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4,P=0.072).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SFCT和眼轴长度、年龄具有相关性,眼轴每增长1 mm则SFCT减少31.94 μm(95%可信区间为24.40~39.48 μm,r=0.22,P<0.001,);年龄每增长1岁则SFCT增加11.46μm(95%可信区间为3.97~18.96 μm,r2=0.22,P=0.003).性别对SFCT无影响(P=0.94).结论 学龄前儿童脉络膜厚度与眼轴呈负相关关系,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性别对儿童早期脉络膜发育无影响.

  • 不同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及球面像差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熙娟;鲍永珍

    目的 研究眼轴长度> 24 mm的白内障患者不同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和角膜球面像差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选取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眼科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117例(234只眼),其中男性51例(43.59%),女性66例(56.41%),年龄52.0~85.0岁,平均(69.0±8.7)岁,眼轴长度(27.6±1.8)mm(范围24.2~31.9mm).根据A超测得眼轴长度将患者分为4组:第1组为24 mm≤眼轴长度<26 mm,共47只眼,第2组为26 mm≤眼轴长度<28 mm,共100只眼,第3组28 mm≤眼轴长度<30 mm,共55只眼,第4组30mm≤眼轴长度<32 mm,共32只眼.使用A超测量眼轴长度,Pentacam眼前节诊断分析仪测量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值,6 mm直径内的前、后表面角膜球面像差值.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单样本K-S检验正态性分布,用Pearson相关分析获得年龄与角膜参数、眼轴长度与角膜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角膜参数在不同眼轴长度分组间进行比较.结果 117例(234只眼)白内障患者眼轴长度与角膜前、后表面曲率之间有相关性(r=-0.213,0.174;P<0.05),与角膜前、后表面球面像差之间均无相关性(r=-0.114,0.055;P>0.05);角膜前表面曲率平均值分别为第1组(45.26± 1.60)D,第2组(44.17±1.45)D,第3组(44.40±1.99)D,第4组(44.53±1.69)D;角膜后表面曲率平均值分别为第1组(-6.57±0.26)D,第2组(-6.40±0.24)D,第3组(-6.41±0.38)D,第4组(-6.43±0.26)D.各组间角膜前、后表面曲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1).组间进行两两比较时,第1组的角膜前表面曲率分别与第2组、第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第1组的角膜后表面曲率分别与第2组、第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前表面球差平均值分别为第1组(2.09±0.53) μm,第2组(1.90±0.44) μm,第3组(2.00±0.74) μm,第4组(1.78±0.52) μm;角膜后表面曲率平均值分别为第1组(2.69± 1.15)μm,第2组(2.46± 1.16) μm,第3组(2.92±2.51)μm,第4组(2.69±1.13)μm.组间两两比较时,角膜前、后表面球差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眼轴长度的增加,角膜前表面曲率减小,但眼轴>28 mm后,补偿作用减弱.角膜球差在个体间差别较为明显,需在白内障摘除术前进行个体化测量,从而指导非球面IOL的选择.

  • Lumican转基因小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模型眼球生物学参数变化

    作者:孙明甡;宋彦铮;张丰菊;陶俊;刘院斌

    目的 探讨人突变Lumican基因转基因小鼠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的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变化,比较人Lumican基因突变与形觉剥夺对小鼠眼轴、屈光度数及巩膜发育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由50只人突变Lumican基因转基因鼠(10日龄)中随机选取34只,以及46只同日龄野生C57BL/6J小鼠中随机选取32只,以眼睑缝合法建立单眼形觉剥夺模型,其余转基因小鼠(16只)及野生鼠(14只)不作处理.依据眼别将其分为6组:转基因小鼠未处理组(A组,16只,32只眼);转基因小鼠形觉剥夺眼组(B组,34只,34只眼);转基因小鼠形觉剥夺对侧眼组(C组,34只,34只眼);野生小鼠未处理组(D组,14只,28只眼);野生小鼠形觉剥夺眼组(E组,32只,32只眼);野生小鼠形觉剥夺对侧眼组(F组,32只,32只眼).各组小鼠8周龄(56日龄)时经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后行检影验光,测量双眼屈光度数,并以等效球镜度数表示.脱颈法处死小鼠后摘取眼球组织,行离体眼轴测量,后分离巩膜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于RNA水平上检测各组样本巩膜组织中Lumican基因表达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联合LSD检验比较转基因小鼠与野生小鼠中形觉剥夺眼、对侧眼和未处理眼的基因水平表达量、屈光度及眼轴结果,转基因小鼠与野生小鼠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巩膜组织中Lumican基因表达量在转基因小鼠形觉剥夺眼中表达增加,较对侧眼及未处理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262;P<0.05);转基因小鼠形觉剥夺眼、对侧眼较野生小鼠相应眼表达也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72,2.218;P<0.05).形觉剥夺46 d后,转基因小鼠和野生小鼠形觉剥夺眼屈光度分别为(-0.38±1.10)和(0.14±1.26)D,相对于对侧眼及未处理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525,10.067;P<0.01);平均眼轴长度分别为(3.28±0.07)和(3.24±0.09) mm,和自身对照眼及正常对照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83,6.671;P<0.05).结论 人突变Lumican基因转基因小鼠形觉剥夺眼屈光度向近视方向漂移,眼轴增长,巩膜组织中Lumican基因表达较野生鼠明显升高,较对侧眼也有所升高.Lumican基因可能参与了病理性近视的形成机制,提示“基因+环境”双重因素对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造成交互影响.

  • 轴性高度近视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屈光度数误差分析

    作者:郑虔;赵镇南;廉恒丽;赵云娥

    目的 分析轴性高度近视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屈光误差原因以及优化Haigis公式和SRK/T公式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08年5月至2013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137例(137只眼)轴性高度近视眼白内障(眼轴≥26 mm)患者.术前IOL Master测量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K)、前房深度,应用优化Haigis公式及SRK/T公式预留IOL度数,主觉验光确认手术前后屈光状态.术中植入单焦点可折叠IOL,预留度数以优化Haigis公式在-1.96 D~-7.39 D.应用两公式术后3个月平均绝对屈光度数误差值(MAE)按眼轴长度分组为26 mm≤眼轴长度≤28 mm,28 mm<眼轴长度≤30 mm,30 mm<眼轴长度≤32 mm,32 mm<眼轴长度≤34 mm和按K分组为40.00~ 42.00 D,42.01~ 44.00 D,44.01~46.00 D,46.01 ~ 48.00 D后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应用直线相关、P-P图正态分布检验、Bland-Altman图及直线回归对两个公式的准确性进行比较.结果 (1)IOL度数与眼轴长度、K、前房深度以及术前近视度数回归关系为P=118.966-1.860眼轴长度-1.255K (F=472.86,P=0.00).(2)按眼轴长度分组单因素方差分析:应用优化Haigis公式术后3个月平均绝对屈光度数误差值(MAE)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73,P=0.06).SRK/T公式术后3个月MAE中26 mm≤眼轴长度≤28 mm组(-0.05± 1.04)D与30 mm<眼轴长度≤32mm组(0.94±1.21)D、32 mm<眼轴长度≤34mm组(0.84±0.86)D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t=-0.99,P=0.00;t=-0.89,P=0.00),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K分组单因素方差分析:应用优化Haigis公式和SRK/T公式术后3个月MAE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32,P=0.81;F=0.56,P=0.65).(3)优化Haigis公式和SRK/T公式预留度数的一致性范围(差值均数±1.96)为(-1.6,1.0)D.术前应用SRK/T公式和优化Haigis公式预留屈光度与术后3个月实际屈光度数均存在直线关系(F=9.35,P=0.00;F=7.85,P=0.00).结论 眼轴长度为影响轴性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屈光误差的主要因素,其次为K.对于长眼轴患者,SRK/T公式和优化Haigis公式预测的一致性较好.在不同眼轴长度分段中,优化Haigis公式准确性无明显差异,SRK/T公式在眼轴长度为26 ~28 mm较眼轴长度为30~34 mm误差小.而两公式在不同K分段中的准确性无明显差异.

  • 新型光学低相干反射仪Lenstar与IOLMaster测量人工晶状体度数的比较研究

    作者:黄锦海;杨欣;王勤美;成拾明;陈洁

    目的 比较新型光学低相干反射仪Lenstar与IOLMaster测量人工晶状体(IOL)度数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同一观测者分别应用光学低相干反射仪Lenstar和IOLMaster V5.4测量98例白内障患者157只眼的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值(Km)和前房深度(ACD),比较两种仪器测量眼前节参数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并且比较分别使用4种IOL公式(SRK/T、Holldav I、Hoffer Q和Haigis)计算的IOL度数,目标屈光度设定为正视眼.两组数据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检验,两种仪器测量数据进行IOL度数计算的一致性研究采用Bland-Altman法.结果 Lenstar和IOLMaster测量AL的平均值分别为(23.65±1.17)mm和(23.65±1.16)mm,Km值分别为(44.15±1.58)D和(44.17±1.58)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分别为(3.09 ±0.41)mm 和(3.05 ±0.4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仪器测量同一参数结果均具有高度相关性(所有r>0.9,P<0.001).两种仪器应用4种IOL公式计算结果一致性较好,其中应用SRK/T公式计算差异小,Haigis公式差异相对较大.结论 应用Lenstar测量眼球生物参数具有准确性、非接触性、操作简便、安全而且患者易于接受的优点,为我们提供了白内障术前准确可靠的数据,在白内障人群中与IOLMaster比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青少年高度近视眼患者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效果观察

    作者:周建兰;谢培英;王丹;郭曦;杨丽娜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高度近视眼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高度近视眼患者30例,平均年龄为(15±2)岁,平均球镜度数(-7.34±0.91)D,平均裸眼视力0.89±0.29(LogMAR视力表);平坦角膜曲率(43.54±1.16)D;平均眼轴长度(26.38±0.94)mm。根据屈光及眼部检查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并按屈光不正程度选择日戴和夜戴两种配戴方式。观察戴镜6个月及1、2、3、4、5年的摘镜视力、平坦角膜曲率、球镜度数及眼轴长度与配戴前的变化。戴镜前后各参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多重比较分析,不同配戴方式的戴镜前后同一时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30例高度近视眼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5年期间,裸眼视力及角膜曲率戴镜后较戴镜前变化明显,裸眼视力在戴镜后较戴镜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各观察点LogMAR视力为0.45±0.31、0.49±0.32、0.43±0.30、0.47±0.31、0.58±0.35、0.53±0.27;F=10.725,P=0.000),角膜曲率较戴镜前趋于平坦(5年观察期角膜曲率分别为41.14±1.54、41.75±1.88、41.54±2.10、41.73±1.89、41.94±1.61、40.70±1.67;F=10.161,P=0.000),屈光度数在戴镜前2年间较戴镜前下降明显,后期观察与配镜前无明显差异性变化(观察期间屈光度分别为-5.23±1.81、-5.59±2.75、-6.29±2.12、-6.63±2.31、-6.83±2.33、-7.01±1.81;F=4.929,P=0.000),屈光度维持较稳定。眼轴仅戴镜第5年的变化稍有增长,其余不同戴镜时间段与配戴前比较差异无无统计学意义(5年期间眼轴变化分别为26.41±0.90、26.68±0.93、26.69±1.06、26.75±0.94、26.81±1.04、27.04±1.01;F=1.831,P=0.094),眼轴增长控制理想。戴镜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而导致放弃配戴。结论高度近视眼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5年控制近视效果明显,未见严重的并发症。(中华眼科杂志,2015,51:515-519)

  • 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对眼轴测量的影响

    作者:俞阿勇;郑林燕;王勤美;朱双倩;薛安全;苏炎峰;潘蕊

    目的 探讨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IOL)植入对眼轴测量的影响,以及日后若行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时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采用校正系数的必要性.方法 收录行PIO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眼患者,其中有晶状体眼屈光镜(PRL)组22例(39只眼),等效球镜度数(-19.00±4.03)D,植入后房悬浮型PIOL;可植入式接触镜(ICL)组24例(40只眼),等效球镜度数(-13.10±2.53)D,植入睫状沟支撑型PIOL.采用相干光生物测量仪(IOLMaster)测量手术前后的眼轴长度并进行比较.PIOL植入术前后的参数,如等效球镜、佳矫正视力、眼轴等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手术前后眼轴测量值之间的数量关系分析采用直线回归方法.结果 手术前后眼轴PRL组分别为(30.87±2.18)、(30.94±2.16) mm(t=-2.64,P=0.012),ICL组分别为(28.35±1.20)、(28.45±1.22) mm(t=-3.97,P<0.001).直线回归分析示PRL组:术前眼轴=1.01×术后眼轴-0.24(R2 =0.99,P<0.001),术后眼轴-术前眼轴=0.24-0.005 5×术后眼轴,手术前后眼轴差异平均为0.075 mm;ICL组:术前眼轴=0.96×术后眼轴+1.17(R2 =0.99,P<0.001),术后眼轴-术前眼轴=0.015 4 ×术后眼轴-0.376 3,手术前后眼轴差异平均为0.054 mm.结论 根据SRK公式,小于0.1 mm的眼轴误差导致的人工晶状体度数误差不超过0.25 D,相当于在框架眼镜平面不超过0.20 D.因此后房型PIOL矫治高度近视术后,若日后行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时,眼内的PIOL对眼轴测量影响不大,且PRL误差随着眼轴的延长而缩小,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采用校正系数的必要性不大.

  • 调节幅度对角膜塑形术近视控制作用的影响

    作者:朱梦钧;冯浩雁;朱剑锋;瞿小妹

    目的 探讨调节幅度对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眼作用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研究.对进行角膜塑形术治疗的49例(49只眼)7 ~14岁低中度青少年近视眼患者,分别进行综合验光、角膜地形图、调节幅度以及眼轴的检查,并按照角膜塑形镜的验配程序予以配戴,并在戴镜后测量患者的眼轴长度及调节幅度.将调节幅度的均值作为分割点将患者分为2组:调节幅度低于均值组和调节幅度高于均值组,比较两组的眼轴增长速度及调节幅度变化.对相关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配戴角膜塑形镜2年内,初始眼轴长度、戴镜1年后及戴镜2年后眼轴长度分别为(24.98±0.75)、(25.13±0.74)及(25.32±0.78)mm,眼轴显著增长(F=75.848,P<0.001).戴镜2年后的调节幅度为(16.12±2.41)D,较初始调节幅度(13.68±2.65)D显著升高(t=-6.461,P<0.001),并且调节幅度对眼轴的增长具有显著影响(F=7.395,P =0.009).调节幅度低于均值组与调节幅度高于均值组的眼轴增长分别为(0.23±0.25)和(0.44±0.3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9,P=0.009),调节幅度低于均值组的眼轴增长速度仅为调节幅度高于均值组的52.27%.初始调节幅度与2年眼轴增长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502,P <0.001).且得出调节幅度与眼轴增长之间的回归方程:眼轴增长=0.055×调节幅度-0.409(F=15.806,P<0.001).调节幅度低于均值组2年后的调节幅度为(15.33±2.46)D,而调节幅度高于均值组的调节幅度为(16.88±2.14)D,两组之间的调节幅度改变分别为(4.04±2.16)和(0.91±2.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84,P<0.001).结论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幅度低的青少年近视眼患者往往可以获得更好的近视控制效果.调节功能的改善为角膜塑形术延缓近视进展的机制提供了一定依据.

  • 学龄期儿童屈光状态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陈镇国;陈茂冲;张加裕;蔡达秋;王强;林思思;陈嘉玮;钟洪亮

    目的 分析眼生物学参数、身高、体重等因素对学龄期儿童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温州地区8所小学7~14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共计1 656例(1 656只眼).测量每位儿童身高、体重,采用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AL)、角膜屈光度、前房深度、白对白,计算眼轴/角膜曲率半径比值(AL/CR)、体重指数(BMI).快速散瞳后检影验光测得屈光度数,并将其换算为等效球镜度数(SE).对SE与眼各生物学参数、身高、体重、BMI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结果 7~14岁儿童平均近视比例为50.2%,男童48.4%,女童51.7%.平均SE为(-1.07± 1.74)D.校正年龄、性别、城乡等因素后,SE与AL、AL/CR、前房深度、身高、体重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63、-0.730、-0.416、-0.365、-0.281(P<0.05),SE与白对白、角膜屈光度、BMI无关联性.按不同屈光状态分组,远视和中高度近视儿童的等效球镜度与AL、AUCR相关性较正视和轻度近视儿童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不同年龄分组,年龄越大的儿童的等效球镜度与AL、AL/CR相关性越强.SE与AL、AL/CR直线回归分别为:SE=26.55-9.11· AL/CR,SE=23.0-1.02×AL.结论 7~14岁学龄期儿童的屈光状态与AL、AL/CR、前房深度、身高、体重存在相关性.其中远视、中高度近视、年龄越大儿童的SE与AL、AL/CR的相关性更强.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相关解剖结构遗传度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晓晗;乔春艳

    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则是青光眼的常见类型之一.研究表明PACG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包括眼解剖因素和遗传易感性.与PACG发病相关的解剖结构,如前房深度、晶状体的相对位置及厚度、房角状态、眼轴长度等均具有遗传倾向,而遗传度正是量化遗传倾向的指标,因此遗传度研究为解释疾病的遗传易感性以及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针对与PACG有关的解剖结构遗传度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 近视眼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真;陈文生;刘祖国

    随着发病率的提高,近视眼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近视眼为多因素共同参与调节的病理过程,是环境或遗传因素造成的视网膜视觉输入异常,通过一系列信号传导过程导致巩膜重塑和眼轴延长而形成.这些信号通路对眼轴的生长和近视眼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影响近视眼形成的主要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 豚鼠透镜诱导近视去透镜后近视恢复早期的屈光与眼轴长度变化

    作者:左冰;刘泉;Sally McFadden;Dennis Y.Tse;Rachel K.Chun;杜嗣河

    目的 探讨豚鼠离焦性近视去透镜后近视恢复的原因.方法 实验研究.健康豚鼠5只,4日龄时右眼作为实验眼戴-5.00D透镜,左眼作为对照眼.18日龄时去除透镜进行屈光度数、眼轴长度及脉络膜厚度测量,20日龄再次测量.判断近视眼造模是否成功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双眼数据进行比较;去透镜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双眼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18日龄时,实验眼相对对照眼产生(-2.00±1.50)D的相对近视(P=0.04),并且产生了(0.033±0.025) mm的相对眼轴长度延长(P=0.04).20日龄时,双眼相对近视已经恢复至(-0.72±0.86)D(P=0.13),但相对性眼轴长度延长仍然存在(0.031±0.022) mm(P=0.04).在相对近视恢复的早期过程中,正常对照眼的屈光与眼轴长度呈一致性变化,而近视恢复眼实验眼的屈光与眼轴长度呈反向分离性变化.结论 豚鼠经透镜诱导的相对性轴性近视在去除透镜后恢复可能与脉络膜的增厚以及眼球生长速度下降有关.

  •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后房型PIOL植入对眼轴测量、内轴向结构稳定的影响

    作者:徐洁;韩红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植入不同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hakic intraocular lens,PI-OL)对眼轴测量及内轴向空间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2012年7月—2015年7月对106例(168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联合PIOL植入术,根据患者植入PIOL类型分为有晶状体眼屈光镜(phakic refractive lens,PRL)组81只眼和可植入式接触镜(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组87只眼.测量两组手术前、后眼轴长度并分析其相关性,观察手术前、后前房深度的变化.结果 两组术后眼轴长度和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PRL组术后眼轴长度长于ICL组,但术后佳矫正视力低于ICL组(P<0.05).手术前、后眼轴长度差值PRL组随着眼轴的延长而逐渐缩小,ICL组随着眼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但波动范围较小.两组术后前房深度小于术前,但PRL组大于ICL组(P<0.05).结论 后房型PIOL植入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眼轴测量影响较小,有利于眼内轴向空间结构的稳定,但不同材质的PIOL对内轴向结构的稳定性不同.

  • IOLMaster测量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眼轴长度变化

    作者:李兴育;王从毅;喻磊;陈宇

    目的 比较IOLMaster测量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眼轴长度变化,为临床评价白内障术后高度近视患者眼轴长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注册号:ChiCTR-IPC-15005890).收集2014年2月至2014年9月在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白内障病区住院病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29例(38只眼).术前所有患者均应用IOLMaster测量眼轴,眼轴长度大于27.00蛐且组合信号信噪比大于32.术后3个月以上,患者复查时再次应用IOLMaster测量眼轴,并记录术后组合信号信噪比.术前术后眼轴长度、信噪比进行配对t检验,同时对术前术后眼轴长度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本研究终完成术前术后眼轴长度变化比较患者23例(29只眼),排除共6例(9只眼).患者术前眼轴平均值为(31.19±2.27)mm,术后眼轴平均值为(31.03±2.25)mm,术前术后眼轴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5.19,P<0.01).术后眼轴均较术前缩短,平均减少0.16咖.患者术前组合信号平均信噪比为102.5 ±50.1,术后为272.5±134.5,术前术后信噪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6,P<0.01).本研究中,术前眼轴=1.009×术后眼轴-0.130.结论 在眼轴长度大于27.00mm的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IOLMaster测量术后眼轴眼轴较术前眼轴缩短,两者呈线性相关.有必要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IOLMaster术后眼轴长度测量值进行校正.

  • 先天性上睑下垂与眼散光量的关系及其对眼轴长的影响

    作者:单宏;张伟娥

    目的 通过对眼散光、眼轴长与上睑下垂严重程度关系的分析,评价其对弱视形成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29例58眼,根据上睑下垂严重程度分为四组:Ⅰ组(正常),Ⅱ组(轻度),Ⅲ组(中度),Ⅳ组(重度),比较分析各组眼散光量、眼轴长及其相关性.结果 各组之间总散光、角膜散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球内散光、高屈光力方向、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弱视发生率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先天性上睑下垂程度和总散光、角膜散光呈正相关(r=0.514、0.721,P<0.001),先天性上睑下垂程度和球内散光、眼轴长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先天性上睑下垂对眼散光的影响主要是由角膜散光引起,其散光的严重程度和上睑下垂严重程度相关,但是对眼轴长不产生明显影响.

  • 硅油填充眼眼轴长度浸润式B型超声引导下分段声速测量与光学激光生物义测量结果比较

    作者:武斌;陈松;刘洋辰;李岩;高建民;李君慧;何广辉

    目的 对比观察硅油填充眼眼轴长度(AL)浸润式B型超声引导下分段声速测量与光学激光生物测量仪(Lenstar LS900)测量结果,探讨浸润式B型超声引导下分段声速测量对于硅油填充眼AL测量的准确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拟行硅油取出、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35例患者38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合并不同程度的白内障.手术前采用MD-2300S型眼科A型和(或)B型超声行浸润式B型超声引导下分段声速测量法测量患眼AL.AL为角膜厚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硅油泡的表观长度、硅油泡下水层厚度的总和.同时采用LenstarLS900测量患眼AL.所有患眼均顺利完成硅油取出、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随诊至手术后3个月均未见并发症发生.手术后3个月,重复应用Lenstar LS900测量患眼AL.对比观察两种测量方法测得AL数据的差异及一致性.结果 38只眼中,手术前经Lenstar LS900测得AL31只眼;因晶状体混浊、AL超过LenstarLS900测量范围未能测得AL7只眼.31只眼的平均AL为(24.12±1.70)nm.手术后3个月经Lenstar LS900测得AL36只眼;AL超过Lenstar LS900测量范围未能测得AL 2只眼.36只眼的平均AL为(24.45±1.89)mm.患眼手术前后AL差值为(0.02±0.0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2,P>0.05).手术前所有患眼均经浸润式B型超声引导下分段声速测量法测得AL.患眼平均AL为(24.87±2.52)mm.与手术前Lenstar LS900测得AL比较,两者差值为(-0.00±0.09)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5,P>0.05);与手术后3个月Lenstar LS900测得AL比较,两者差值为(-0.02±0.1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0,P>0.05).两种测量方法测量硅油填充眼的AL具有良好的一致性((d)=-0.003,95%可信区间为-0.19~0.18,P<0.05).结论 浸润式B型超声引导下分段声速测量与Lenstar LS900测量对硅油填充眼AL测量结果一致性良好;浸润式B型超声引导下分段声速测量可对硅油填充眼AL进行准确测量.

  • 光相干生物测量仪与接触式A型超声测量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眼轴长度的比较

    作者:于广委;张琰;李筱荣

    目的 对比观察光相干生物测量仪(Lenstar)与接触式A型超声测量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眼轴长度的差异,探讨眼轴测量差值与黄斑中心凹厚度的相关性.方法 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26例27只眼(病例组)和同期行单纯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人手术的患者25例27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三维光相干断层扫描(3D OCT)仪测量所有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Lenstar和接触式A型超声测量其眼轴长度;Bland-Altman法分析2种眼轴测量方法的一致性;Pearson相关分析2种眼轴测量方法差值与黄斑中心凹厚度的相关性.结果 3D OCT检查结果显示,病例组、对照组平均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372.85±60.02)、(243.44±22.50) μm;2组平均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90,P<0.001).Lenstar和触式A型超声测量结果显示,病例组平均眼轴长度分别为(23.20±1.12)、(23.18±1.13)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9,P=0.588);对照组平均眼轴长度分别为(23.41±0.72)、(23.33±0.74)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32,P<0.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2种测量方法测量差值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均无相关性(r=0.181、-0.141,P>0.05).结论 Lenstar和接触式A型超声测量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眼轴长度虽无差异,但在临床中应结合2种仪器测量的结果综合考虑.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