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国际皮肤性病学(英文)杂志

国际皮肤性病学(英文)

国际皮肤性病学(英文)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국제피부성병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27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2096-5540
  • 国内刊号: 32-1880/R
  • 发行周期:
  • 邮发: 41088
  • 曾用名: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 创刊时间: 196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王宝玺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斑秃发病机制中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敏;刘琴

    斑秃是生长期毛囊自身免疫性疾病,受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的刺激诱发.研究显示,在斑秃发病过程中,细胞因子和一些小分子起关键作用.干扰素-γ、白介素类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是疾病中常见的重要细胞因子.干扰素-γ诱导的单核因子,干扰素诱导蛋白10,B细胞激活因子,HLA抗原以及应激激素在斑秃中起一定作用.概述斑秃病因的复杂性以及潜在的机制,提出可能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斑秃 细胞因子
  • 伊维菌素在疥疮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吴侃;曾学思

    疥疮是由疥螨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皮肤病,外用抗疥药物存在用法繁琐、毒性大、局部刺激、影响美容与社交等缺点,口服伊维菌素治疗疥疮、免疫功能异常宿主的挪威疥及皮肤有大面积损伤等不适于外用药物治疗的患者更加方便、依从性更好,且有效、安全,尤其适用于疥疮的群防群治.

    关键词: 疥疮 治疗 伊维菌素
  • 神经梅毒的研究进展

    作者:师金川;季必华

    神经梅毒的发生可能与梅毒螺旋体的神经侵袭性和宿主细胞免疫力有关,HIV感染会增加神经梅毒的发生率.脑脊液RPR检测可以作为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的替代方法用于神经梅毒的诊断,脑脊液中tau蛋白和趋化因子CXCL13检测对于神经梅毒的诊断也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对于青霉素过敏者,可试用多西环素或头孢曲松作为替代药物.在驱梅治疗的基础上,辅助治疗可以起到改善症状和增加疗效的作用.血清RPR滴度的动态观测可试用于神经梅毒的疗效判断.

  • 树突细胞在某些皮肤病中的作用

    作者:张乔安;陈明华

    树突细胞是一类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它们有不同的亚群.在免疫反应中,树突细胞能从微生物及细胞周边环境中接受信号从而启动和调节免疫反应.树突细胞表面表达不同的微生物受体,细胞因子受体和表面分子.其功能状态决定了是激发免疫反应还是诱导免疫耐受.因此,异常功能状态的树突细胞可引发不同的皮肤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反之,树突细胞也可被开发研制成疫苗用于治疗这些疾病.

  • 树突细胞相关C型凝集素-1受体介导的抗白念珠菌免疫作用及机制

    作者:曾荣;陈旭;李岷

    树突细胞相关c型凝集素-1是一种主要的C型凝集素样受体,存在于多种细胞和组织中.它能够特异性识别白念珠菌细胞壁主要成分β-葡聚糖,进而诱导机体产生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其可单独或与其他模式识别受体相互协同完成上述过程.白念珠菌β-葡聚糖的暴露、树突细胞相关C型凝集素-1表达水平等因素可影响机体免疫效应的强度,对其进行调控将为自念珠菌感染预防和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 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进展

    作者:郑冰洁;尹跃平

    沙眼衣原体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病原体,可通过性传播和垂直传播.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率和发病率逐年增加,且在国内外不同地区和人群中的流行趋势及基因型分布有所不同.沙眼衣原体能导致多种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年轻女性、多性伴者、男同性恋者均是沙眼衣原体感染的高危人群.概述近年来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流行病学研究,为进一步的研究和预防提供参考.

  •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对朗格汉斯细胞影响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宁;程浩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时,皮肤朗格汉斯细胞的数量、形态、分布及功能发生一系列改变,尤其功能受损被认为与导致人乳头瘤病毒逃逸宿主免疫、造成持续感染有关.研究提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时某些细胞因子或蛋白酶等,如前列腺素E2及其主要限速酶、巨噬细胞炎性蛋白3α、转化生长因子-β、上皮细胞钙黏素、胰岛蛋白、肿瘤坏死凶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等的异常表达可能影响朗格汉斯细胞功能活化.但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苏向阳;季双双;赖维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近来研究有新的发现,其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除促进T细胞的浸润外,还有限制该病发展的作用;皮肤树突细胞除执行抗原提呈作用外,可能还有免疫调节作用.还发现有新的免疫细胞和分子参与作用,如CD4+CD25+Foxp3+T细胞在其中发挥免疫抑制功能;Th17细胞介导、促进炎症反应;B10细胞通过IL-10依赖机制有负调节作用.一些黏附分子及其配基(PSGL-1等)和趋化因子(CCL21等)在发病中也起着一定作用.

  • 梅毒螺旋体感染兔模型的研究

    作者:龙福泉;王千秋

    通过家兔睾丸接种梅毒螺旋体建立家兔感染动物模型是研究梅毒的重要实验方法.接种后的梅毒螺旋体展现出5个阶段的变化:孵育期、指数增长期、静止生长期、退化期、潜伏期.各阶段根据损害的表现、损害的持续时间、寄生菌的特征、感染器官的表现、病理学改变、血清学的改变、与青霉素治疗的相关性共7个方面的变化各自有其特点.该模型的建立,对梅毒发病机制、早期诊断、药物治疗及预后等多方面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 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抗银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黄莹雪;李新宇

    磷酸二酯酶4是特异性水解cAMP的关键酶,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炎症的发生.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抗炎活性广泛,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IFN-γIL-12和IL-23等细胞因子的生成,抑制树突细胞和T细胞活化减少相应炎性介质的生成,而且具有一定抗血管生成潜能,在多层面、多靶点发挥抗银屑病作用,其疗效和安全性在初步临床试验中得到肯定.选择性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有望成为治疗银屑病的新途径.

  •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与变应性皮肤病

    作者:王倩;张丽霞

    变应性皮肤病是一类Th2细胞占优势并伴有嗜酸粒细胞浸润和XgE升高为特点的一类疾病,Th1/Th2细胞平衡失调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是一种IL-7样细胞因子,因为其在变应性皮肤病中的独特作用而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目前认为其可能在启动Th2驱动的变应性皮肤病中起总开关和主调节器的作用.概述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的结构、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如何诱导Th2型细胞反应以及其在变应性皮肤病中的重要作用.

  • 复合性局部疼痛综合征

    作者:石秀艳;马东来

    复合性局部疼痛综合征临床上分为两型:CRPS Ⅰ和CRPSⅡ.前者无明确的神经受损史,后者有明确的神经受损史,该病突出的症状是疼痛,并伴有皮肤颜色改变、皮温异常及汗液分泌功能的异常.该病治疗较困难,目的是减轻患者的疼痛和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概述其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

  • 大疱性类天疱疮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岩;王刚

    大疱性类天疱疮作为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疱病,国内外学者一直进行其发病机制的研究.目前认为,IgG是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中主要的致病性自身抗体类型,与BP180等自身抗原结合后可同定并激活补体,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激活浸润的炎症细胞并使其释放蛋白水解酶,引起真表皮连接部位的重要蛋白结构受损,终导致表皮下水疱的发生.研究表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参与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发病过程,但大疱性类天疱疮自身抗体及可能存在的自身抗原的来源及嗜酸粒细胞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

  • 痤疮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小燕;何黎

    痤疮是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主要与雄激素、皮脂分泌增多、毛囊导管的异常角化、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外界因素、机体的免疫反应和遗传有关.近年来研究表明,痤疮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尤其是重型痤疮与遗传密切相关.CYP11α、CYP17、CYP1A1、雄激素受体基因、CYP21等基因被认为是痤疮易感基因.因此,探讨痤疮的易感基因,对痤疮尤其是重型痤疮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痤疮 寻常 基因 遗传
  • 孕激素在红斑狼疮发病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方险峰;李家文

    孕激素效应由孕激素核受体或膜受体介导.研究证实,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单核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表达孕激素核受体或膜受体.孕激素可直接通过孕激素受体或间接通过孕激素诱导的封闭因子发挥免疫调节效应,诱导Th2细胞反应、抑制Th1细胞反应,增加B淋巴细胞不对称抗体合成,抑制自然杀伤细胞、单核细胞的杀伤活性.孕激素血清水平下降、孕激素受体表达调节障碍,导致其免疫调节作用降低,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及病情进展.

  • 五种新型唑类抗真菌药物

    作者:王乐;刘维达

    唑类药物是目前治疗浅部和深部真菌感染的一线用药.按照其结构的不同,该药可以分为咪唑类和三唑类.3种咪唑类新药卢立康唑、拉诺康唑和氟曲乌唑已在国外上市,外用治疗皮肤癣菌等浅部真菌病疗效明显且局部无明显不良反应.2种三唑类新药普拉康唑和雷夫康唑则仍在临床试验阶段,但从目前研究来看,两者用于治疗浅部和深部真菌感染亦较安全有效,有望作为新型抗真菌药应用于临床.

  • 皮肤细胞DNA光损伤后反应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闵玮;骆丹

    紫外线可引起皮肤细胞DNA损伤,诱发皮肤肿瘤和光老化.DNA损伤类型包括:DNA单链断裂、链间交联、核苷酸碱基修饰等.细胞拥有DNA损伤后反应机制以维持基因组稳定,如细胞周期监控点、DNA修复和细胞早衰等.细胞周期监控系统检测到染色体结构异常时将引起细胞周期停滞并启动修复进程;而在检测到无法修复的损伤时则会诱使细胞衰老.因此皮肤光老化也是一种预防肿瘤发生的防御机制,ATR-Chk1信号通路在其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 紫外线 DNA 信号传导
  • 黏液水肿性苔藓一例

    作者:张怡;王为平;赵爱见

    患者男,58岁,因四肢出现丘疹2年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双手背出现数个粟粒大的丘疹,无自觉症状,逐渐增多并发展到四肢.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患者.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四肢散在或密集直径约2~3 mm的坚实光滑蜡样丘疹,皮色、淡黄色至红色,对称分布,伸侧皮疹较多,未累及掌跖(图1);头面部及躯干未见异常.

  • 角化过度型汗孔角化症一例

    作者:柏亚萍;郭广进

    患者男,54岁.因左小腿疣状角化性斑块伴剧烈瘙痒10余年,于2010年5月9日就诊于我科.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左小腿前侧出现多个环状淡红斑块,伴剧烈瘙痒,后皮损逐渐增大,数目增多,呈环状或条索状褐色斑块,边缘隆起,部分皮损为增生性斑块,伴有剧烈瘙痒,曾在当地医院做过激光、冷冻治疗,效果不佳.既往史及个人史无特殊,家族无类似病史.

  • 麻风Ⅱ型反应误诊为结节性红斑一例

    作者:蒋亦秀;黄池清;付学锋;付梦珠

    患者男,32岁.因头面部、四肢起红斑、结节伴疼痛半个月来我院就诊.患者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头面部、四肢起红斑、结节伴疼痛来我院皮肤余就诊,拟诊为结节性红斑,给于头孢曲松2g、地塞米松5mg静脉滴注6d及抗过敏治疗,皮损稍好转.

  • 婴儿疥疮一例

    作者:蔡秀玲;陶松宁;仇宁;杨如心;鞠梅

    婴儿疥疮由于皮疹不典型,亦无成人疥疮夜间剧痒、群集性等特点,临床容易误诊;同时治疗上也有其特殊性,现将我们诊治的1例报道如下.患儿女,3个月,因全身起疹伴痒2个月就诊.患儿2个月前全身出现红斑、丘疹,在外院多次拟诊为湿疹和疥疮,予以复方联苯苄唑乳膏、金霉素软膏及5%硫磺软膏外用,疗效欠佳,皮疹逐渐增多.

  • 外用中药致接触性皮炎三例

    作者:邢育华;孙晓杰;王珺;陈家惠

    接触性皮炎临床表现多样,我科在临床中诊治3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样接触性皮炎,报告如下.例1女,52岁,2天前因皮肤瘙痒,外用中药煎液局部擦洗(小门诊自制药,具体成分不详)2次,1天前躯干、四肢起红斑、水疱、大疱,迅速加重,伴发热,体温39.0℃,肌内注射复方氨林巴比妥后体温有所下降,皮损进行性加重而就诊,收入院治疗.既往健康.

  • 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多中心研究

    作者:宗文凯;曹元华;陈志强;王宝玺;李红春;顾军;陈洁;温海;顾菊林;于浩;娄冬华

    目的评价国产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安全性和疗效,并与进口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得宝松)进行对照.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盲法、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受试者分别接受国产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和得宝松注射液治疗.在治疗前、治疗3、6,9周,选择一处无破溃皮损作为观察的靶皮损,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结果本临床试验共入组病例144例,完成试验病例133例,其中对照组64例,试验组69例.试验结束时FAS分析临床疗效有效率(对照组为61.11%,试验组为65.28%,x3=0.27,P=0.6071)、痊愈率(对照组为2.78%,试验组为0.00%,P=0.4965)提示试验组和对照组疗效相当,经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试验组共有3例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48).结论国产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安全有效,与得宝松相当.

  • 毛发-鼻-指(趾)综合征一例

    作者:刘排;张孟丽;陈浩;孙建方

    报道1例毛发-鼻-指(趾)综合征.患者男,18岁.表现为毛发稀疏、生长缓慢,鼻肥大呈梨形,鼻唇沟宽而长、上唇薄、牙列不整齐,双足第4、5趾骨内收,双拇趾变短,活动无异常,指、趾甲薄,无智力发育异常.显微镜下见毛发近端渐变细,直径较正常人毛发细.手足X线显示双手指骨基本正常,双足第一跖骨、趾骨略短,内侧楔骨略长,部分趾骨骨骺呈锥形改变.

  • 微囊肿附属器癌一例

    作者:姜祎群;万川;吴建兵;孙建方

    患者女,43岁,左上唇皮肤斑块2年余.皮肤科检查:患者上唇左上方见一直径约2.5 cm大小的斑块,肤色,表面毛细血管扩张,质硬,边界清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肿瘤位于真皮内,真皮上部可见多个导管结构和少数大的囊腔,真皮中下部可见上皮细胞条索,下部见角囊肿形成,肿瘤细胞侵犯神经和肌肉组织.免疫组化染色:肿瘤性上皮细胞成分细胞角蛋白均阳性,导管及腺腔结构上皮膜抗原阳性,S100染色阳性的神经结构内可见细胞角蛋白阳性的上皮细胞成分浸润.诊断为微囊肿附属器癌.给予手术切除,目前仍在随访中.

  • 防晒教育的方法和意义

    作者:程少为;连石

    防晒教育可以减少紫外线照射引起的皮肤损伤.在欧美很多国家都已经开展了防晒护肤的健康教育普及活动.青少年、室外工作者和白领有着各种不同的防晒教育特点.防晒教育可以对以下四方面产生影响:防晒知识,防晒态度,防晒意识和防晒行为.防晒教育方法对于防晒教育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目前使用的防晒教育方法有十几种.但到目前为止,还无法评价哪种防晒教育的方法更好.

    关键词: 防晒剂 教育
国际皮肤性病学(英文)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