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改良奶牛与传统蒙古黄牛的牛奶中雌激素和孕激素含量的比较

    作者:周虹;秦立强;王燕;王培玉

    目的 测定我国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改良奶牛的牛奶中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含量,比较改良奶牛和传统蒙古黄牛所产牛奶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含量.方法 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牛奶中的雌酮、雌二醇、孕酮含量;并通过文献阅读和现场调查比较家庭散养的蒙古黄牛和饲养基地的改良奶牛在饲养和牛奶生产上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中测定的蒙古黄牛奶中雌酮平均浓度为(98.5±12.4)pg/ml,雌二醇平均浓度为(24.6±3.0)pg/ml,孕酮平均浓度为(0.2±0.3)ng/ml.3种晶牌的市售奶之间,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浓度高低不等,雌酮浓度分别为(150.2±8.4)、(131.3±16.3)、(128.9±13.0)pg/ml;雌二醇浓度分别为(35.4±2.2)、(30.3±3.1)、(30.0±2.0)pg/ml;孕酮浓度分别为(20.2±1.5)、(18.1±2.2)、(16.5±2.4)ng/ml.3种市场奶中的雌酮、雌二醇以及孕酮的含量均高于黄牛奶中的含量(雌酮此较:t=5.43,19.23,5.89;雌二醇比较:t=4.14,4.93,14.03;孕酮比较:t=28.47,32.73,22.82;P值均<0.05).文献阅读和现场调查发现家庭散养的传统黄牛在妊娠中后期不产奶,而奶牛饲养基地的改良奶牛在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显著升高的妊娠中后期继续产奶,改良奶牛的泌乳期明显延长,产奶量明显增加.结论 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牛奶中含有一定量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含量高于蒙古黄牛生产的牛奶.这一结论不能否定牛奶的营养价值,旨在提醒大家关注牛奶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可能对健康产生的影响.

  • 经络美容法治疗黄褐斑及其对患者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影响

    作者:毛忠南;王世彪;常亚霖;汪海燕;毛立亚;张晓凌;何天有

    目的:观察经络美容法与西药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差异,探讨经络美容法对雌激素(E2)和孕激素(PRGE)的影响.方法:将300例黄褐斑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经络美容组和西药组,每组150例.经络美容组采用经络调整、辨证体针针刺治疗(穴取气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等)和黄褐斑皮损局部围刺的方法;西药组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共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另外随机抽取经络美容组30例黄褐斑患者,检测治疗前后雌激素(E2)和孕激素(PRGE)水平.结果:经络美容组有效率为92.6%(126/136),优于西药组的67.0%(75/112) (P<0.05);30例黄褐斑患者治疗后E2水平下降(P<0.01),PRGE水平升高(P<0.05).结论:经络美容法治疗黄褐斑疗效优于西药组,能够调整E2和PRGE的水平.

  • 针刺对胚胎着床障碍大鼠黄体功能的影响

    作者:何丹娟;黄光英;张明敏

    目的:观察针刺对胚胎着床障碍大鼠黄体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早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模型组(M)、针刺穴位组(A)、针刺非穴位组(AC),M组、A组、AC组均采用米非司酮造模.A组针刺大鼠双侧"后三里""三阴交",AC组针刺其穴位旁开非穴位点.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_2)、孕酮(P)的水平;免疫组化、Western-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卵巢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RT-PCR方法检测各组卵巢组织黄体生成素受体(LHR)mRNA及VEGF mRNA的表达.结果:A组血清LH、P水平显著高于M组、AC组(均P<0.05),与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卵巢组织VEGF含量、LHR mRNA、VEGF mRNA表达水平较M组、AC组显著提高(均P<0.05),与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后三里""三阴交"可升高胚胎着床障碍大鼠血清P、LH水平,上调卵巢组织LHR mRNA、VEGF及其mRNA表达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大鼠黄体功能,改善胚胎着床环境.

  • 彩色能量多普勒超声在黄体功能不全不孕不育症中医药诊疗中的临床观察

    作者:高树彪;王必勤;吴爱明;刘仁权

    目的:对黄体功能不全(luteal phase defect,LPD)不孕不育症患者排卵侧卵巢血流灌注进行观察,评价中医分期辨证治疗的效果.方法:LPD患者38例,正常对照组30例.被检者于高温相第6~7天行经阴超声检查,应用彩色能量多普勒超声获取排卵侧卵巢能量多普勒图,使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卵巢内红色像素面积占卵巢截面积的百分比(Rarea);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LPD患者Rarea的诊断阈值、敏感度和特异度;对中药治疗前、后的Rarea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PD患者组Rarea明显减低(t=7.101,P=0.000);以Rarea<0.050 6作为标准,评价LPD患者卵巢血流灌注减少的敏感度为81.6%,特异度为90.0%;中药分期辨证治疗前、后Rarea比较,治疗后Rarea明显增加(t=2.098,P=0.043).结论:彩色能量多普勒超声观察LPD患者排卵侧卵巢血流灌注明显减少,为LPD患者发病机制研究、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价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 乳腺良、恶性疾病与血清雌、孕激素及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

    作者:徐红;赵峰霞;杨凯平;杜倩倩;赵恩

    目的探讨血清雌二醇、孕激素及雌、孕激素受体在乳腺各组疾病中的变化及其关系。方法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282例乳腺疾病及100例健康女性术前血清雌二醇、孕酮,术后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30例乳腺疾病及30例正常乳腺组织雌孕激素受体,分析血清雌孕激素及受体与乳腺疾病的关系。结果血雌、孕激素含量在乳腺各组疾病中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年龄<40岁组中血雌二醇含量在乳腺增生症患者中较高,年龄≥40岁组雌二醇、孕酮激素含量在乳腺癌、乳腺纤维腺瘤患者中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清雌孕激素含量高及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率高在乳腺癌患者中较明显,乳腺各组血清雌二醇、孕酮水平较高组和同时其测定雌孕激素受体均阳性及强阳性的患者标本观察,发现乳腺癌雌二醇水平及ER、PR阳性及强阳性例数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雌孕激素受体阳性在乳腺癌患者中较显著,乳腺各组血清雌二醇、孕酮水平较高组和同时其测定雌孕激素受体均阳性及强阳性的患者发现乳腺癌明显高于其他组,在临床上指导早期发现及治疗乳腺癌有重要参考意义。

  • 腹壁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雌、孕激素受体蛋白的表达

    作者:郝宇暾;王丽冰;孙建林;申丽丽;宋红霞

    目的 探讨腹壁内膜异位症(AWE)患者的子宫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中雌激素受体蛋白(ER)和孕激素受体蛋白(PR)的表达.方法 56例AWE患者,分为子宫内膜增殖期组(33例)和分泌期组(23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组别患者的子宫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中ER、PR的表达,每组均以同期的正常子宫内膜为对照.结果 增殖期组:异位内膜(57.6%)与正常内膜ER表达的阳性率(59.4%)均低于在位内膜(84.8%);异位内膜PR表达的阳性率(33.3%)低于在位内膜(60.6%)和正常内膜(59.4%).分泌期组:异位内膜ER表达的阳性率(56.5%)高于在位内膜(26.1%)和正常内膜(25.0%).两组比较:分泌期组在位内膜及正常内膜的ER、PR表达率均低于增殖期组,分泌期组异位内膜的ER、PR表达率与增殖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WE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在增殖期异常高表达ER;异位内膜在增殖期和分泌期持续高表达ER,低表达PR,且失去周期性变化.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和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作者:侯景辉;曾敬;吴慧瑜;符珈;卢佳斌;吴秋良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并提出HER2 检测的优化程序,从而有利于HER2 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更准确地筛选出适用Herceptin 靶向基因治疗的患者.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SP 三步法对113 例广东地区乳腺癌患者HER2 、ER 、PR 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在本组113 例乳腺癌患者中HER2 表达的阳性率为24.78 %,ER 表达的阳性率为61.95 %,PR 表达的阳性率为67.26 %,HER2 表达与乳腺癌TNM 分期、患者年龄、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无关(P >0.05 );HER2 表达与ER 、PR 表达情况有关(P <0.01 ),且呈负相关.结论 广东地区女性乳腺癌HER2 和ER 及PR 之间的表达相互关联,并在乳腺癌的确定治疗对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HER2检测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有赖于如何优化HER2 状况检测程序.

  • 雌-孕激素替代治疗对绝经后妇女血脂和脂蛋白代谢的长期作用

    作者:谭家余;吴迎星;吴赛珠;张宝燕;裘宇容

    目的观察雌-孕激素替代治疗(HRT)对绝经后妇女血脂和脂蛋白代谢的长期作用.方法 193例健康绝经后妇女分为A组(高胆固醇血症组)63例、B组(无高胆固醇血症组)60例和C组(对照组)70例,A、B组均给予倍美力(天然结合型雌激素)0.625 mg/d+安宫黄体酮2 mg/d治疗,连续3年监测血清性激素、血脂及脂蛋白水平.结果 A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分别下降12.1%(P<0.01)、15.7%(P<O.01),B组LDL-C下降4.5%(P<0.05),A、B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明显升高,分别为15.1%(P<0.01)、25.8%(P<0.01),均在第3个月就出现明显改变,并在服药期间可保持疗效,对照组则变化不明显.B组TC有下降趋势,各组甘油三酯(TG)均有增高趋势,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A、B组血清17-β雌二醇(17-βE2)和孕酮于第3个月显著升高,血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水平则于第6个月明显下降,并在服药期间可保持疗效,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结论绝经后妇女HRT能改善血清TC、TG、LDL水平,并在服药期间可保持疗效,对具有高胆固醇血症者效果更佳.

  • 孕激素对人成骨样细胞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和明胶酶-A激活的影响

    作者:罗湘杭;廖二元

    目的研究孕激素对人成骨样细胞MG-63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MT1-MMP)表达和明胶酶-A激活的影响,探讨孕激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OP)的作用机制. 方法 MG-63细胞用孕酮干预;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杂交和激光共聚焦显微系统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MT1-MMP mRNA和蛋白质表达;明胶酶-A激活用明胶酶谱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 结果观察到孕酮增强MG-63细胞MT1-MMP mRNA表达呈剂量依赖性,其中10-9 mol/L孕酮组为对照组的(127±11)%(P<0.01),10-8 mol/L孕酮组为对照组的(171±19)%(P<0.001).孕酮增强MG-63细胞MT1-MMP蛋白质表达呈剂量依赖关系,其中10-9 mol/L孕酮组为对照组的(188±85)%(P<0.001),10-8 mol/L孕酮组为对照组的(233±25)%(P<0.0001).激光共聚焦显微系统免疫荧光法证实孕酮促进MT1-MMP蛋白质表达增强,MT1-MMP蛋白质表达于细胞膜和细胞质中.孕酮对明胶酶-A激活无影响(P>0.05),即孕酮诱导的MG-63细胞MT1-MMP表达增强不能增强明胶酶-A的激活. 结论 MT1-MMP在骨重建过程中起着维持骨形成的关键作用,孕激素可通过诱导人成骨样细胞MT1-MMP表达增强促进骨形成.

  • 单独孕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病例特征及预后分析

    作者:魏金丽;章佳新

    目的 探讨单独孕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病例特征及生存情况,研究预后指标.方法 选取美国SEER数据库201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确诊为浸润性导管癌、雌激素受体阴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阴性的女性乳腺癌患者,根据孕激素受体情况进行分组,共入组单独受体阳性型乳腺癌患者775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12 075例,比较两者的病例特征及乳腺癌特异生存,并对预后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生存资料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和Log-rank检验法,生存资料多因素分析采用向前逐步COX回归法.结果 单独受体阳性型乳腺癌患者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在种族分布(P=0.711)、肿瘤部位(P=0.325)、婚姻状况(JP=0.255)、组织学分级(P =0.773)、肿瘤大小(P =0.949)、淋巴结转移情况(P =0.821)、病理分期(P=0.567),以及是否接受放疗(P=0.434)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独受体型乳腺癌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5.56岁,中位年龄54岁,早于三阴性乳腺癌(P =0.001),两者乳腺癌特异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肿瘤>2 cm[HR =2.777(95% CI:1.295 ~5.955),P=0.009],及淋巴结有转移[HR =3.669(95% CI:1.881 ~7.154),P<0.001]可显著增加单独孕激素受体阳性型乳腺癌癌症相关死亡风险.结论 单独孕激素受体阳性型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早,癌症特异生存与三阴性乳腺癌相似,肿瘤大小及淋巴结有无转移是该型乳腺癌独立预后指标.

  • 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殊;张嘉庆;乔新民;杨德启;佟富中;刘宏军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1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的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情况.结果 31例患者中13例(41.9%)雌激素受体表达水平升高,其中7例(22.6%)由阴性转为阳性;10例(32.3%)孕激素受体表达水平升高,其中7例(22.6%)由阴性转为阳性;8例(25.8%)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同时升高,其中4例(12.9%)由雌孕激素受体双阴性转变为雌孕激素受体双阳性.结论新辅助化疗影响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新辅助化疗后应重新检测雌孕激素受体,为后续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指导.

  • 大剂量孕激素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妊娠结局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曹冬焱;俞梅;杨佳欣;沈铿;黄惠芳;成宁海;孙正怡;邓成艳;郁琦

    目的 了解大剂量孕激素保守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的妊娠结局及相关因素.方法 1996年6月至2010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年轻早期子宫内膜癌(38例)及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13例)共51例,采用连续口服大剂量孕激素治疗,每3个月诊刮了解子宫内膜变化情况,病理检查证实完全缓解后给予个体化的后续治疗.回顾性分析其妊娠结局及相关因素.结果 51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29岁.有45例(88%,45/51)患者获得完全缓解,迫切要求生育且随诊满3个月者有34例.共有16例患者成功妊娠22次,妊娠率为47%(16/34);12例获得活产儿,生育率为35%(12/34).年龄>35岁和≤35岁者妊娠率分别为0/2和50%(16/32),治疗前有和无不孕症病史者妊娠率分别为40% (8/20)和8/14,子宫内膜癌和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妊娠率分别为40%(10/25)和6/9;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口服促排卵药物及未助孕治疗期待自然妊娠者妊娠率分别为7/7、6/16和3/11,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大剂量连续口服孕激素保守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可获得较高的完全缓解率;辅助生殖技术可显著提高治疗后的妊娠率.

  • 雌、孕激素通过激活磷酸化信号传导通路调控卵巢上皮性癌细nm23-H1蛋白的表达

    作者:华克勤;尧良清;曹琦;黄妍;赵宇清;丰有吉

    目的 探讨雌、孕激素激活磷酸化信号传导通路后,对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细胞转移抑制基因nm23-H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17β雌二醇(雌激素组)及醋酸甲羟孕酮(孕激素组)分别作用于卵巢透明细胞癌细胞株ES-2细胞,以二甲基亚砜作为对照(对照组).采用划痕实验观察各组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采用穿膜小室(Transwell小室)体外侵袭实验观察各组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nm23-H1蛋白表达及蛋白激酶B(AKT)蛋白、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其与时间、剂量的相关性;采用RNA干扰技术观察转染AKT小分子干扰RNA(siRNA)质粒后,各组细胞nm23-H1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其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划痕实验24 h时,各组ES-2细胞均向划痕处弥合,划痕间距雌激素组为(1.39±0.08)mm,孕激素组为(1.96±0.07)mm,对照组为(1.65±0.12)mm;雌激素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29),而孕激素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4).Transwell小室培养12 h时,穿过微孔膜的细胞雌激素组为(119±13)个,孕激素组为(78±8)个,对照组为(92±16)个;雌激素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5),而孕激素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6).蛋白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17β雌二醇降低ES-2细胞nm23-H1蛋白表达的作用与剂量和时间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20,P=0.001),醋酸甲羟孕酮增加ES-2细胞nm23-H1蛋白表达的作用与剂量和时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03,P=0.002);17β雌二醇增加ES-2细胞pAKT蛋白表达的作用与剂量和时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01,P=0.007),醋酸甲羟孕酮降低ES-2细胞pAKT蛋白表达的作用与剂量和时间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12,P=0.039);而17β雌二醇和醋酸甲羟孕酮对ES-2细胞AKT蛋白的表达均无明显影响(P》0.05).AKT siRNA 干扰后,减弱了17β雌二醇对ES-2细胞nm23-H1蛋白表达的降调节作用(P=0.076)和促进ES-2细胞穿过Transwell小室的能力(P=0.208),同样也减弱了醋酸甲羟孕酮对ES-2细胞nm23-H1蛋白表达的升调节作用(P=0.105)和抑制ES-2细胞穿过Transwell小室的能力(P=0.497),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雌激素可通过激活磷酸化信号传导通路下调卵巢癌细胞nm23-H1蛋白的表达,参与卵巢癌的转移;而孕激素则可增加卵巢癌细胞nm23-H1蛋白的表达,抑制卵巢癌的转移.

  • 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中claudin-4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作者:金妍;冯翠平;王雅楠;林华;李华军;潘晓玉

    目的 探讨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细胞中claudin-4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用浓度分别为2.5、5、10、15、20 mg/L的甲地孕酮培养Ishikawa细胞24、48、72 h,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Ishikawa细胞生长的抑制率,选出抑制率接近50%时甲地孕酮的佳处理浓度和时间,用于以下实验.以15 mg,/L(佳处理浓度)的甲地孕酮处理Ishikawa细胞72 h(佳处理时间),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定量PCR技术测定细胞中claudin-4 mRNA的表达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中claudin-4蛋白的表达水平,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中claudin-4蛋白表达部位的变化.结果 15 mg/L的甲地孕酮处理72 h时,lshikawa细胞生长的抑制率达50%.甲地孕酮处理后,透射电镜下观察,部分Ishikawa细胞明显肿胀,内质网扩张,线粒体数目减少、肿胀呈空泡化,核分裂象少见,严重者见胞质内细胞器消失,膜结构消失;少数Ishikawa细胞表面形成伪足样突起,细胞核溶解,凋亡小体形成.甲地孕酮处理前、后,Ishikawa细胞凋亡率分别为(0.076±0.024)%、(3.934±0.81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Ishikawa细胞中claudin-4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64±0.20和0.47±0.15,claudin-4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94±0.18和0.62±0.15,甲地孕酮处理前、后claudin-4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shikawa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甲地孕酮处理后,claudin-4蛋白的表达部位由细胞膜进入细胞质和细胞核.结论 孕激素可以抑制Ishikawa细胞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claudin-4基因表达的降低及细胞凋亡有关.Ishikawa细胞膜表达的claudin-4蛋白整合入细胞内可能与孕激素抑制Ishikawa细胞的生长有关.

  • 40岁以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的孕激素治疗--附六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王华英;沈磊;孙织

    目的评价孕激素治疗40岁以下高分化、早期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6年至2004年以孕激素治疗作为初次治疗的6例 40岁以下的高分化、早期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同时检索近10年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发现相关病例56例,对以上两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组6例患者中,4例孕激素治疗有效,2例无效者行手术治疗.4例有效者中,2例分别于治疗后10个月和12个月出现复发而行手术治疗,故共有4例行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均未发现子宫外转移.6例患者随访至今均无瘤生存.文献报道的56例患者中,46例孕激素治疗有效,其中11例复发者中7例再次采用孕激素治疗,且5例再次获得完全缓解.此56例中,共有16例行手术治疗,15例无瘤生存,1例术后出现盆腔复发.本组6例患者治疗后无妊娠和分娩;文献报道的56例患者中,共有41次妊娠,并分娩40个婴儿,其中双胎4例,三胎2例.结论孕激素治疗40岁以下高分化、早期子宫内膜腺癌我们的经验尚少,虽难作评价,但国内外文献报道是安全可行的,并可达到妊娠和分娩的目的.

  • 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及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孕激素治疗的临床分析

    作者:俞梅;沈铿;杨佳欣;黄惠芳;吴鸣;潘凌亚;郎景和;连利娟

    目的探讨35岁以下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及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采用孕激素治疗以保留患者子宫的疗效,并随访其治疗后的生育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1991年至2005年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35岁以下、接受孕激素治疗(以醋酸甲羟孕酮为主)的25例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及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研究.其中,子宫内膜样癌8例(内膜癌组),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17例(不典型增生组).孕激素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分期评估,治疗后每1~6个月诊刮以评价疗效,对有生育要求者随访其生育情况.结果内膜癌组患者孕激素治疗前经全面的分期评估,证实为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除1例子宫内膜样癌患者尚未评估疗效外,内膜癌组其他7例及不典型增生组17例患者治疗后有效者分别为6例(6/7)、17例(100%);缓解者分别为5例(5/7)、14例(82%);缓解后复发者分别为1例(1/5)、3例(21%),复发时间为缓解后6~30个月;随访缓解后要求生育的14例患者中,内膜癌组4例患者尚未生育,不典型增生组10例患者中4例妊娠共7次.1例自然受孕后失访;3例经促排卵治疗后受孕并足月分娩,其中1例产后人工流产3次.结论对于要求保留子宫的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及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的年轻患者,孕激素治疗是一种治疗选择.孕激素治疗前应对子宫内膜样癌患者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期评估,辅助生殖措施的介入有望提高治疗后的妊娠率.

  • 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治疗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丁雪梅(综述);郑莹(审校)

    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明显增高及年轻化趋势,对子宫内膜癌年轻患者的生育功能保护,已成为临床医师治疗妇科肿瘤时难以回避的问题之一。宫内放置孕酮或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保守治疗子宫内膜癌年轻患者,可避免口服孕激素导致的不良反应,因而患者具有更好的依从性。笔者拟就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治疗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宫内膜癌年轻患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宫内膜癌年轻患者提供一种更好的治疗方式。

  • 孕激素对体外培养蜕膜细胞中孕激素受体、白细胞介素-1β和环氧合酶-2 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钟淑娟;李燕;姚若进

    目的 探讨孕激素预防及治疗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自然流产的机制.方法 取健康妇女妊娠5~10周自然流产后的蜕膜组织,原代细胞培养.A、B和C组细胞培养24 h后,分别与终浓度为100 ng/ml的脂多糖、100和500 ng/ml的孕激素共同培养24 h,D、E组细胞与终浓度100 ng/ml的脂多糖共同培养24 h后,分别与100和500 ng/ml的孕激素共培养24 h.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法检测各组蜕膜细胞增值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各组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mRNA的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s T3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蜕膜细胞增殖率:B、C组细胞增殖率均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979±7.389)%、(25.002±1.945)%与(-50.531±2.373)%,P均<0.05)].(2)PR、IL-1β和COX-2 mRNA的表达变化:A组细胞中PR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和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526±0.040与0.792±0.024和0.773±0.034,P均<0.05).B、C组细胞中IL-1β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353±0.043和0.348±0.039,低于对照组(0.727±0.111),A、D、E组细胞中IL-1β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234±0.027、1.257±0.025和1.077±0.101,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OX 2 mRNA在C组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为0.283±0.037,低于对照组(0.389±0.184);在A、D和E组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036±0.051、1.267±0.105和0.886±0.107,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孕激素通过刺激产生PR而抑制脂多糖诱导的蜕膜细胞对炎性因子的分泌,产生预防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自然流产的作用.

  • 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孕激素保守治疗临床分析

    作者:王永学;潘凌亚;黄惠芳;沈铿;郎景和

    目的:探讨年轻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癌患者孕激素保守治疗疗效、安全性、治疗后的妊娠率及复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01-01-2008-12-31在北京协和医院行孕激素保守治疗的24例年轻子宫内膜样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24例患者中,3例患者治疗3个月后均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LH+BSO),继续治疗的21例患者中15例(71.4%)患者完全缓解,3例(14.3%)患者部分缓解,3例(14.3%)患者无效.达完全缓解的中住时间为6个月(3~12个月).醋酸甲羟孕酮(MPA)组和醋酸甲地孕酮(MA)组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6.9%(10/13)和62.5%(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5.10例有近期生育要求的患者中4例(40.0%)妊娠成功.3例(20.0%)患者完全缓解后复发.结论:对于年轻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孕激素治疗是可行的,但应行全面评估.完全缓解后积极的辅助生育技术可提高妊娠率.因有一定的复发率,完全缓解后应严密随访.

  • 乳腺癌原发灶与腋淋巴结转移灶ER和PR及c-erbB-2表达的对照研究

    作者:赵海波;程雪雁;刘金君;聂学诚;李强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c-erbB-2在乳腺癌原发灶和同期腋淋巴结转移灶之间的表达差异.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初治单侧乳腺癌同期腋窝淋巴结转移手术治疗患者ER、PR和c-erbB-2在原发灶及腋淋巴结转移灶的表达差异.结果:ER在乳腺癌原发灶中的阳性率为56.7%(34/60),腋淋巴结转移灶中为48.3%(29/60);PR在乳腺癌原发灶中的阳性率为55.0%(33/60),腋淋巴结转移灶为48.3%(29/60);c-erbB-2在乳腺癌原发灶中的阳性率为26.7%(16/60),腋淋巴结转移灶为28.3%(17/60);ER、PR和c-erbB-2的阳性率在两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R在原发灶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之间总的变化率为21.7%(13/60),PR为16.7%(10/60),c-erbB-2为15.0%(9/60).结论:ER、PR和c-erbB-2的表达在乳腺癌原发灶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之间存在不一致现象,但无统计学意义.判断乳腺癌的预后要综合考虑其原发灶和转移灶的生物学特性.

140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