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输血及手术前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11 520例分析

    作者:王改合

    现将我院2003-01~2005-10 11 520例血液标本检测结果阳性率统计分析如下.

  • 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在临床筛查试验中的应用评价

    作者:张晓红;张倩;周学红;耿红艳;刘向祎

    目的:对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 TP)特异性抗体在临床筛查试验中的特异性进行评价。方法对北京同仁医院检验科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雅培化学发光法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试剂对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期间65774份术前检查患者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初筛阳性标本附加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TRUST),并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 TPPA)进行复检。对化学发光法与TPPA试验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标本采用免疫印迹法( WB)进行确证,经SPSS 17.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5774份术前检查患者血清标本中,共筛检出940份抗-TP抗体阳性标本,经TPPA试验复检后,843份为阳性,97份为阴性;TRUST试验检测结果为阳性330份,阴性610份。97份TPPA试验检测结果为阴性的血清标本中,经WB试验确证,18份为阳性,7份为不确定,72份为阴性。结论化学发光法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试剂的特异性为99.89%,TPPA试验可作为常规临床实验室中梅毒特异性抗体筛查试验的一种有效的补充试验。必要时,可选用免疫印迹法进行确证。(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780-783)

  • 自动化梅毒螺旋体抗体初筛实验的研究

    作者:陈兰兰;邵燕玲;王巧凤;许少侠;张伟红;崔京涛;孔令君;杨启文;倪安平

    目的 探讨自动化梅毒螺旋体抗体初筛实验的特异性并进行流程改进分析.方法 收集2012年11月北京协和医院患者血清标本4690份.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对4690份血清标本进行梅毒血清学初筛,阳性标本进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复检并同时行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CMIA初筛与TPPA复检不符的标本进行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验证.结果 4690份血清标本经CMIA初筛96份阳性(2.04%).在96份标本中,TPPA复检阳性仅67份(69.79%),RPR检测41份阳性(42.71%).29份标本CMIA阳性而TPPA阴性的标本,FTA-ABS验证结果IgM全部阴性,3份标本IgG抗体可疑阳性、26份IgG抗体阴性.结论 CMIA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时存在假阳性问题,需要改进筛查流程.

  • 二期梅毒皮疹中梅毒螺旋体基因检测和浸润细胞研究

    作者:李文海;张建中

    目的: 探讨二期梅毒皮疹的形成机制和细胞免疫在梅毒皮疹形成中的作用.方法:用巢式PCR方法对24例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的二期梅毒疹标本进行了梅毒螺旋体DNA检测;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二期梅毒皮损中的浸润细胞进行检测.结果:24份二期梅毒疹标本中10例(45.8%)检出了梅毒螺旋体DNA,所有标本银染色未发现苍白螺旋体(TP).二期梅毒皮损浸润细胞中CD45RO(+)T细胞100%阳性,68.2%有CD68(+)巨噬细胞,此外还有少量CD20(+)B淋巴细胞和CD57(+)NK细胞. 结论:二期梅毒疹的形成原因可能为螺旋体感染皮肤局部所致;二期梅毒疹皮损中浸润细胞主要为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细胞免疫在二期梅毒皮损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外周血检测梅毒螺旋体DNA及其分子亚型的初步观察

    作者:王林娜;樊硕;郑和义;李军;姚志远

    目的 探讨外周血标本检测梅毒螺旋体DNA基因分型的可行性,了解梅毒病程与梅毒螺旋体DNA阳性率及基因分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7月至2013年2月北京3家医院性病中心就诊的181例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PCR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梅毒螺旋体特异性基因polA基因;对pol A基因阳性标本采用巢式PCR法扩增酸性重复蛋白质基因arp和重复基因簇基因tpr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181例梅毒患者中有35例polA基因阳性,其中67例初诊非潜伏梅毒的未治疗患者中24例(35.8%)阳性;26例潜伏梅毒患者均阴性;72例复诊患者中7例(9.7%)阳性;16例血清固定患者中4例(25.0%)阳性.进一步基因分型发现35份polA基因阳性标本中14份为14d亚型,10份为14b亚型,7份为14a亚型,4份为13c亚型,其中血清固定的4份标本中3份为14d亚型,1份为14b亚型.结论 外周血检测梅毒螺旋体基因具有可行性,尽管阳性率较低,但是可靠易行,尤其对血清固定患者具有一定意义.

  • 神经梅毒52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帆娟;李玲;张波;徐雪

    目的 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及其早期诊断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7年5月收治的52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2例神经梅毒患者中24例早期临床表现为脑卒中样症状.占46.15%;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及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均呈阳性反应;脑脊液检查蛋白质水平升高者占75.00%(36/48),压力升高者占35.42%(17/48),白细胞计数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者占52.08%(25/48).头部CT、MRI改变以多发、大小不一的梗死灶为主.结论 神经梅毒的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改善预后.

  • 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梅毒螺旋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研究进展

    作者:彭滢;王佳伟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亦称艾滋病)和梅毒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严重危害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我国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神经梅毒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检索目前国内学者发表的HIV和梅毒螺旋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文献,总结其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策略,以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神经梅毒四例误诊分析并文献复习

    作者:吴逸雯;肖勤

    目的 探讨神经梅毒诊断要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降低误诊和漏诊率.方法 报告4 例神经梅毒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结合文献就其临床表现、分型及诊断要点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4 例终诊断为脑膜血管梅毒合并麻痹性痴呆、麻痹性痴呆、脊髓痨和梅毒性树胶肿患者,分别被误诊为脑梗死、阿尔茨海默病、多系统萎缩和椎管内肿瘤.检索万方数据库2000 年至今收录的中华医学会系列学术期刊关于神经梅毒的文献共计29 篇,132 例患者,男106 例,女26 例,男女比例约4.08∶1;发病年龄1 ~ 75 岁,平均(44.09 ± 12.93)岁.其中28 例(21.21%)有梅毒感染史,55 例(41.67%)有冶游史,35 例(26.52%)曾被漏诊或误诊.临床分型包括无症状性神经梅毒1 例(0.76%),脑(脊)膜梅毒14 例(10.61%),脑(脊)膜血管梅毒43 例(32.58%),麻痹性痴呆44 例(33.33%),脊髓痨13 例(9.85%),梅毒性树胶肿15 例(11.36%),特殊表现梅毒2 例(1.51%).结论 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和漏诊率高,临床诊断应结合患者临床特征、梅毒血清学检测阳性、脑脊液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升高、脑脊液美国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呈阳性反应、影像学检查及手术后病理检查等多项检查综合考虑.

  • 梅毒疫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作者:徐静;何平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疾病.由于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较特殊,所以梅毒疫苗研制的进展较慢.本文介绍了梅毒疫苗研制的艰难历程,概述了一些关键问题,并为梅毒疫苗的设计提出了新的方向.充分了解梅毒的免疫机制,全面评估梅毒螺旋体假定的表面抗原的免疫保护能力和初免-加强策略的使用效果,将会为梅毒疫苗的研制创造一个美好的前景.

  •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梅毒螺旋体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洁;程浩;叶俊;朱可建;周强;王永东

    目的 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梅毒螺旋体(TP)对常规诊断手段不能确诊的梅毒的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兔抗人TP多克隆抗体标记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2004年1月至2012年5月就诊的14例20份梅毒血清阳性患者或窗口期疑似患者的活组织检查石蜡包埋标本.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病变组织中TP的总阳性数为16份,其中梅毒1期5/6、2期10/10、3期1/4,阳性、阴性诊断符合率均为100.0%.TP在组织中的分布以亲表皮、亲血管内皮细胞和亲炎性肉芽组织为特点.TP数量与病变类型有一定相关性:硬下疳、扁平湿疣、梅毒性直肠炎组织中TP数量多;鳞屑性红斑、蛎壳样斑块、3期梅毒胸壁溃疡中次之;梅毒性淋巴结炎组织中TP数量少.TP表达阳性程度与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效价无关(P>0.05).结论 用兔抗人TP多克隆抗体标记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很高,对于临床难确诊病例如血清学试验阴性的早期梅毒、梅毒系统性损害或少见且不典型梅毒病变,不失为一种可选择的确诊手段.

  • 梅毒螺旋体Tp0453特异性抗原优势表位区段的克隆表达及其在血清学诊断中的初步评价

    作者:王宪灵;王缚鲲;贾克然;李仕英;李玮;汤菲

    目的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梅毒螺旋体(Tp) Tp0453(62~224位氨基酸)重组蛋白,为提高梅毒血清学诊断试剂的特异性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采用PCR法从Tp全基因组中扩增目的片段Tp0453(第184~672位核苷酸),T-A克隆后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QE30-Tp0453,酶切鉴定后转化E.coli M15,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诱导表达,Ni2+亲和层析柱纯化目的蛋白,表达产物经Western印迹鉴定其免疫反应性.以纯化的重组抗原建立双抗原夹心法ELISA,检测经Tp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法确证的梅毒阳性血清48份、阴性血清40份.结果 PCR法扩增出约490 bp目的片段,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QE30-Tp0453,并在E.coli M15中表达,蛋白表达率为18%,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初步测定目的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1 000,破菌后电泳证实目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纯化后蛋白纯度>95%,Western印迹证实该蛋白能与梅毒患者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双抗原夹心法ELISA检测88份临床标本,灵敏度为97.9%(47/48),特异度为100.0%(40/40),与TPPA的总符合率为98.9%(87/88).结论 所表达的Tp0453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为开发临床检测效果更好的梅毒诊断试剂盒提供了实验基础.

  • 梅毒螺旋体特异抗原P15、P47的克隆表达和临床应用

    作者:谈珉;潘学工;曹之舫;蒋雪涛

    目的:克隆表达梅毒螺旋体特异抗原P15、P47,用于临床检测梅毒感染.方法:化学合成p15、p47基因并插入GST融合蛋白表达载体,以亲和层析进行纯化.将重组P15、P47抗原包板制备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对国家标准品、正常人群、梅毒患者等的血清进行检测.结果:化学合成的p15、p47基因,测序结果与GenBank数据符合.将重组P15、P47抗原包板制备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对国家标准品的检测全部符合,对正常人群、梅毒患者和其他一些疾病患者的检测显示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论:用重组梅毒P15和P47抗原制备的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符合临床特异性诊断的要求.

  • 梅毒螺旋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作者:叶兴东;戴向农

    基于arp/tpr两个基因的梅毒螺旋体基因分型方法正被广泛应用,不同血液成分及脑脊液标本都可用于梅毒螺旋体检测及基因分型,结合tp0548基因加强分型,发现中国梅毒螺旋体菌株主要为梅毒螺旋体14d/f型,而脑脊液中常检测到梅毒螺旋体19d/c型.23SrRNA基因A2058G突变是梅毒螺旋体耐14、15元环大环内酯类抗菌素的原因,对16元环大环内酯类抗菌素同时耐药的A2059G突变菌株在国外已经出现.梅毒螺旋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有助于了解其基因型别与梅毒类型之间的相关性,通过监测梅毒螺旋体携带抗菌素耐药基因的情况,为临床选用抗菌素治疗梅毒提供依据.

  • 梅毒螺旋体部分外膜蛋白的研究现状

    作者:吕亚萍;冯文莉;高谨

    梅毒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传染性较强.由于梅毒螺旋体无法体外培养,使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较为困难.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梅毒螺旋体基因组序列全面解析,有关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梅毒螺旋体的外膜蛋白是其重要的毒力因子,是宿主保护性免疫的重要靶位.

  • 神经梅毒的研究进展

    作者:师金川;季必华

    神经梅毒的发生可能与梅毒螺旋体的神经侵袭性和宿主细胞免疫力有关,HIV感染会增加神经梅毒的发生率.脑脊液RPR检测可以作为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的替代方法用于神经梅毒的诊断,脑脊液中tau蛋白和趋化因子CXCL13检测对于神经梅毒的诊断也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对于青霉素过敏者,可试用多西环素或头孢曲松作为替代药物.在驱梅治疗的基础上,辅助治疗可以起到改善症状和增加疗效的作用.血清RPR滴度的动态观测可试用于神经梅毒的疗效判断.

  • 梅毒螺旋体感染兔模型的研究

    作者:龙福泉;王千秋

    通过家兔睾丸接种梅毒螺旋体建立家兔感染动物模型是研究梅毒的重要实验方法.接种后的梅毒螺旋体展现出5个阶段的变化:孵育期、指数增长期、静止生长期、退化期、潜伏期.各阶段根据损害的表现、损害的持续时间、寄生菌的特征、感染器官的表现、病理学改变、血清学的改变、与青霉素治疗的相关性共7个方面的变化各自有其特点.该模型的建立,对梅毒发病机制、早期诊断、药物治疗及预后等多方面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 梅毒IgM抗体检测技术的现状

    作者:向志;尹跃平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也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临床表现复杂.目前梅毒的诊断及疗效判断均依赖于实验室检测,其中血清学抗体检查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IgM抗体检测有望成为梅毒早期感染、胎传梅毒、神经梅毒以及复发梅毒诊断的有效检测技术之一,对有关IgM抗体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以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 梅毒螺旋体膜蛋白Tpp47对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瑞丽;王千秋

    目的 探讨梅毒螺旋体膜蛋白Tpp47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方法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重组合成的梅毒螺旋体膜蛋白Tpp47及脂多糖分别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ELISA检测上清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E选择素的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HUVEC中ICAM-1及E选择素mRNA的转录水平;MTT法检测HUVEC增殖水平;将重组蛋白Tpp47及脂多糖预处理的HUVEC与钙黄绿素AM标记的THP-1细胞共培养,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HUVEC与THP-1细胞的黏附情况.结果 梅毒螺旋体膜重组蛋白Tpp47刺激HUVEC后,其分泌的黏附分子ICAM-1(1.28±0.03)及E选择素(0.51±0.01)水平显著提高,与空白对照组(0.90±0.01与0.13±0.0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28和18.19,均P<0.05);将重组蛋白Tpp47刺激24 h后的HUVEC与THP-1细胞共培养,HUVEC与THP-1细胞的黏附率为56.1%±1.9%,较空白对照组(16.3%±2.1%)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5,P< 0.05).MTT试验结果显示,重组蛋白Tpp47刺激HUVEC后,其增殖率(19.5%±1.7%)高于空白对照组(1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2,P< 0.05);较脂多糖低(41.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2,P<0.05).结论 梅毒螺旋体膜重组蛋白Tpp47可体外上调HUVEC与THP-1的黏附能力及促进HUVEC增殖,可能在梅毒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 梅毒螺旋体TP0993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免疫活性分析

    作者:谢小平;刘双全;张秋桂;吴移谋

    目的 探讨梅毒螺旋体重组蛋白TP0993在梅毒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取TP0993基因序列,构建原核载体进行诱导表达;Ni-NTA亲合层析柱纯化重组蛋白,Western印迹检测其免疫抗原性,用重组蛋白直接注射免疫新西兰家兔,评价其免疫原性.用纯化的TP0993重组蛋白包被微孔板,建立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临床梅毒患者血清和健康体检者正常血清,同时与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进行比较,根据重组蛋白与梅毒阴阳性血清的反应情况,评价重组抗原在梅毒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成功构建PET-28a(+)-0993原核表达载体,经表达、纯化后获得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4 000的重组蛋白;Western印迹检测显示该重组蛋白能与梅毒患者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利用纯化的TP0993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兔,能诱导新西兰兔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以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间接ELISA法,对TPPA法检测的480份临床血清进行检测,与TPPA法比较ELISA法的灵敏度为88.3%,特异度为85.8%,ELISA法与TPPA法符合率为86.5%.结论 重组表达的TP0993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活性,可作为梅毒血清学诊断的候选抗原之一.

  • 梅毒螺旋体重组蛋白Tp0136的表达、纯化及免疫活性分析

    作者:龙福泉;王千秋;张津萍;龚匡隆

    目的 克隆并表达梅毒螺旋体Tp0136基因,对其表达产物进行纯化以及免疫活性分析.方法 全基因合成Tp0136基因,构建E,coli表达载体;诱导表达并纯化重组蛋白,用SDS-PAGE和Western 印迹鉴定.用纯化的重组蛋白Tp0136免疫新西兰兔,并以重组Tp0136作为包被抗原建立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以鉴定其免疫原性,Western印迹检测梅毒阳性血清鉴定其免疫反应性.结果 成功构建E.coli表达载体pET28a-Tp0136,并表达和纯化出膜蛋白Tp0136,相对分子质量为50 000,纯度>95%.用重组蛋白Tp0136免疫新西兰兔,能刺激其产生高滴度抗体,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Western印迹显示其能与梅毒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具有较好的免疫反应性.结论 成功表达具有Tp0136全基因和较强免疫活性的膜蛋白,Tp0136可能在梅毒螺旋体的免疫致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4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