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小板反应素1及其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研究

    作者:张耀光;王建业;齐若梅;张力青;万奔;魏东;朱生才;何美懿;陈仁涉;曾品玲

    目的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小板反应素-1(TSP-1),并分析TSP-1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ELISA斑点法测定TSP-1,研制了3种具有分离特异抗原功能的试剂,研发了一项具有纯化蛋白能力的技术,解决非特异蛋白的交叉反应问题,建立测定TSP-1的ELISA常规方法.并用该方法测定14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和18例前列腺癌患者血清标本的TSP-1.结果 前列腺癌组TSP-1值平均(73.77±12.72)%,前列腺增生组为(121.86±1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4,P<0.01).TSP-1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对前列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9%、88.9%和85.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SP-1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9663,PS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ELISA方法测定TSP-1现实可行,TSP-1是一种理想的前列腺癌诊断指标,可能比PSA更能够准确地鉴别良性和恶性前列腺疾病.

  • 妊娠合并梅毒孕期规范治疗后新生儿梅毒血清学的变化特点及转归

    作者:庞琳;曾慧慧;何明

    目的 了解妊娠合并梅毒孕母所生新生儿梅毒血清学变化特点,初步探讨影响婴儿梅毒血清学转归的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经孕期规范治疗后的146例单胎妊娠合并梅毒的孕妇,孕妇产前和新生儿生后3 d内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RPR)及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 assay,TPPA).随访了其中92例婴儿生后24个月内RPR及TPPA的情况.结果 (1)146例新生儿中,140例(95.9%)TPPA阳性,其中94例(90.4%)新生儿期RPR滴度低于或等同于母亲产前RPR滴度;104例(71.2%)RPR和TPPA均为阳性,36例(24.7%)新生儿为TPPA单阳性.RPR和TPPA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RPR阳性比例明显高于TPPA单阳性母亲新生儿(81.4%和36.4%,χ2=25.3,P<0.01).(2)随访的92例婴儿中,出生时RPR及TPPA双阳性者57例,56例(98.2%)的RPR在生后6个月内转阴,8个月内100%转阴,转阴高峰为生后2个月(78.9%,45例);TPPA在生后24个月内100%转阴.转阴高峰为生后10~18个月(64.9%,37例).TPPA单阳性的35例婴儿中,18个月内TPPA 100%转阴,转阴高峰在生后6~12个月(57.1%,20例).(3)母亲产前RPR滴度为1:1~1:4时,其婴儿RPR转阴时间晚于母亲RPR阴性者(P<0.05),1;4组为(2.5±0.8)月,长于1:1组的(1.2±0.4)月(P<0.01);但母亲产前RPR滴度与婴儿生后TPPA转阴时间无关(P>0.05).新生儿期的RPR滴度为1:4时,婴儿RPR转阴所需时间晚于1:1的新生儿[(3.7±0.9)月和(2.3±0.6)月,P<0.01];RPR滴度为1:1~1:4的新生儿,婴儿期TPPA转阴所需时间均晚于RPR阴性组[(11.0±2.2)月、(12.2±2.9)月、(11.2±2.8)月和(6.9±2.1)月,P<0.01)].结论 妊娠合并梅毒孕妇孕期规范治疗后分娩的新生儿梅毒血清学检测大部分仍呈阳性,母亲产前或分娩时静脉血RPR滴度高的婴儿,其阳性持续时间可能较长,但均能在生后一定时间内转阴.建议对梅毒血清学阳性新生儿生后长期随访,诊断先天性梅毒应慎重.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反应素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谭先杰;郎景和;楼伟珍;沈铿;许秀英

    目的 探讨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反应素1(TSP1)蛋白质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7例原发性卵巢上皮癌组织和22例正常卵巢组织中VEGF和TSP1蛋白质的表达,并用CD34抗体免疫染色后进行MVD计数.结合随诊资料,对上述指标与卵巢上皮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3年存活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卵巢上皮癌组织中VEGF蛋白质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卵巢组织(分别为70.2%和45.5%,P<0.05),且多为强阳性表达.卵巢上皮癌中组织中TSP1多为弱阳性表达,总阳性表达率低于正常卵巢组织(分别为47.4%和72.7%,P<0.05).卵巢上皮癌组织的MVD显著高于正常卵巢组织(分别为30±9和20±8,P<0.05).VEGF阳性和TSP1阴性与卵巢上皮癌的手术病理学分期晚、大网膜转移和癌性腹水显著相关.VEGF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1),TSP1的表达与MVD呈负相关(P<0.01).VEGF阳性和TSP1阴性均与患者3年存活率呈负相关.VEGF阳性而TSP1阴性组的3年存活率明显低于VEGF阴性而TSP1阳性组(分别为24.0%和83.3%,P<0.01).结论 卵巢上皮癌组织VEGF和TSP1蛋白质的表达与肿瘤的血管形成有关,对上述分子的检测可帮助判断卵巢上皮癌的生物学行为,从而提供预后信息.

  • 血小板反应素-1功能片段对非活化形式的转化生长因子-β1活化的抑制作用

    作者:陈莹;王欣;翁东;陶莎莎;吕丽娜;陈杰

    目的 研究血小板反应素-1(trombospondin-1,TSP-1)功能片段对肺巨噬细胞分泌的非活化形式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latent-TGF-β1,L-TGF-β1)活化的抑制作用.方法 对大鼠肺纤维化模型进行肺泡灌洗,取肺巨噬细胞,用TSP-1功能片段进行孵育.实验分为对照组、单纯博莱霉素组、TPSR2-3/TSP-1GS3、融合蛋白组、GST蛋白组、CSVTCG功能肽段组、GDVTEN对照肽段组和CD36抗体组.采用双重免疫荧光标记法观察TGF,-β1与CD36共定位;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肺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总TGF-β1和活化TGF-β1的量.结果 TSP-1功能片段各组及CD36抗体组的TGF-β1与CD36共定位的阳性荧光颗粒明显少于单纯博莱霉素组及各对照组.TSR2-3/TSP-1GST融合蛋白组活化TGF-β1含量为(14.82±4.68)pg/ml、CSVTCG功能肽段组为(10.28±.3.65)pg/ml,明显低于单纯博莱霉素组和相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R2-3/TSP-1GST融合蛋白组和CSVTCG功能肽段组的活化TGF-β1占总TGF-β1的百分比均明显低于单纯博莱霉素组及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总TGF-β1的量无明显差异.结论 TSP-1功能片段通过抑制L-TGF-β1/TSP-1蛋白复合物与CD36的结合进而阻抑L-TGF-β1的活化.

  • 血小板反应素-1的Ⅰ型重复序列功能肽段对小鼠肺纤维化的抑制作用

    作者:陈莹;王欣;翁东;陶莎莎;吕丽娜;田璐佳;陈杰

    目的 观察血小板反应素-1的Ⅰ型重复序列(type Ⅰ)功能肽段对小鼠肺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麻醉后采用暴露式气管内注入法给药,分别为对照组(生理盐水),模型组(1 mg/kg博莱霉素),type Ⅰ功能肽段低、高剂量组(1 mg/kg博莱霉素+100/200μgCSVTCG功能肽段),对照肽段低、高剂量组(1 mg/kg博莱霉素+100/200μgGDVTEN对照肽段).分别于不同处理后第7、14、21大处死动物,HE、VG染色进行肺组织病婵形态学观察,测定肺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结果 不同处理后第14天type Ⅰ功能肽段低,高剂量组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295.43±47.02)和(282.67±33.48)μg/g,与对照肽段低、高剂量组比较,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1天type Ⅰ功能肽段低、高剂量组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365.83±60.14)和(363.29±27.15)μg/g,与模型组、对照肽段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比较,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ype Ⅰ功能肽段对小鼠肺纤维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神经梅毒52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帆娟;李玲;张波;徐雪

    目的 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及其早期诊断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7年5月收治的52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2例神经梅毒患者中24例早期临床表现为脑卒中样症状.占46.15%;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及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均呈阳性反应;脑脊液检查蛋白质水平升高者占75.00%(36/48),压力升高者占35.42%(17/48),白细胞计数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者占52.08%(25/48).头部CT、MRI改变以多发、大小不一的梗死灶为主.结论 神经梅毒的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改善预后.

  • 梅毒治疗后血清学转归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叶兴东;戴向农

    梅毒治疗后血清学转归包括血清学治愈、血清固定以及血清学失败.血清学治愈是指梅毒患者经推荐方案治疗后,其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定性转为阴性或定量滴度下降至少4倍或以上.血清固定是指治疗后,患者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滴度下降到一定水平后,早期梅毒随访6~12个月、晚期梅毒随访12~24个月不再变化或上下波动<1个滴度的现象.血清学失败是指治疗后梅毒患者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不降低,出现4倍及以上的上升现象.血清学转归与梅毒临床类型、治疗方案、起始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滴度、隐匿性苍白螺旋体感染、是否有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梅毒血清固定患者需要进行非特异性抗体定期检测,必要时给予治疗.血清学失败者,可能是病原体对治疗药物不敏感,应重新治疗.

  • 已治早期显性梅毒患者血清RPR试验和梅毒螺旋体IgM抗体检查联合随访

    作者:施辛;黄宏;吾为一;杨辰;顾爱萍;苏玉华;刘秀丽

    目的探讨RPR试验和梅毒螺旋体(Tp)IgM抗体试验联合检测对于早期梅毒的随访意义.方法病史在1年以内的61例一期梅毒患者和77例二期梅毒患者,于治疗后,每3个月接受RPR试验和梅毒螺旋体IgM抗体捕获ELISA联合检测,为时2年.结果RPR试验不同时间的转阴率分别为6.2%(3个月时)、31.5%(6个月时)、61.5%(9个月时)、83.8%(12个月时)、90.7%(15个月时)、92.3%(18个月时)、94.6%(21个月时)、95.3%(24个月时).Tp-IgM检查不同时间的转阴率分别为25.4%(3个月时)、56.5%(6个月时)、86.2%(9个月时)、97.1%(12个月时)、100.0%(15个月时).其中,一期梅毒RPR试验不同时间的转阴率分别为8.2%(3个月时)、31.1%(6个月时)、57.4%(9个月时)、75.4%(12个月时)、83.6%(15个月时)、85.2%(18个月时)、100.0%(21个月时),Tp-IgM检查不同时间的转阴率分别为45.9%(3个月时)、85.2%(6个月时)、98.4%(9个月时)、100.0%(12个月时).二期梅毒RPR试验不同时间的转阴率分别为2.6%(3个月时)、28.6%(6个月时)、58.4%(9个月时)、81.8%(12个月时)、84.4%(15个月时)、88.3%(18个月时)、90.9%(21个月时)、92.2%(24个月时),Tp-IgM检查不同时间的转阴率分别为9.1%(3个月时)、33.8%(6个月时)、71.4%(9个月时)、94.8%(12个月时)、100.0%(15个月时).Tp-IgM检查转阴均早于RPR试验所检测的反应素转阴.Tp-IgM没有出现血清固定现象.结论Tp-IgM检查在治疗后12个月左右应该消失.在一定程度上,梅毒螺旋体IgM抗体捕获ELISA有益于早期显性梅毒的随访.

  • Id-1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及与VEGF、TSP-1的关系

    作者:黄玉秀;郑秀;刘林芳

    目的 探讨DNA结合抑制蛋白(Id-1)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反应素-1(TSP-1)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6例子宫内膜腺癌、18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Id-1及VEGF、TSP-1蛋白的表达;图像分析软件进行量化处理.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d-1表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P<0.05),且与组织分化程度及浸润肌层深度、手术病理分期有关(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d-1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性(r=0.318,P=0.017),与TSP-1呈负相关(r=-0.453,P=0.000).Id-1表达与生存时间无关(P>0.05).结论 Id-1在子宫内膜腺癌中存在着过表达;抑制TSP-1和促进VEGF可能是Id-1参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的一个机制.

  • 32例神经梅毒患者血清学诊断与临床分析

    作者:孙艳虹;曾智杰;孙丽琴;高静雯;苏宝倡

    目的 探讨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 选择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32例神经梅毒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神经梅毒患者中麻痹性痴呆10例,脑卒中样12例,脊髓损害5例,视神经损害3例,梅毒性脑膜炎2例;血清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 toluidine red unheated serum test,TRUST)及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a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 assay,TPPA)均呈阳性反应;部分患者脑脊液检查显示脑脊液压力升高、蛋白质含量升高、白细胞计数升高(以单核细胞为主).结论 脑脊液梅毒诊断试验是神经梅毒诊断的重要依据,同时结合临床表现、其他实验室资料的综合分析,对本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 血小板反应素mRNA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血管生成、转移的关系

    作者:连云宗;庄建良;陈一峰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血小板反应素(TSP)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VD)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标本和10例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TSP1和TSP2 mRNA表达,并采用CD105单克隆抗体标记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血管密度.结果正常组织TSP1 mRNA阳性率为80.0%,TSP2 mRNA阳性率为90.0%;癌组织TSP1 mRNA阳性率为45.0%,TSP2 mRNA阳性率为47.5%,二者表达组MVD(25.4±11.7 vs 23.9±16.4)低于不表达组(43.6±10.4 vs 45.1±11.9),MV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6和2.64,P均<0.05),二者同时表达者MVD更低于同时不表达者(P<0.01),TSP1 mRNA和TSP2 mRNA阳性表达率在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显著低于未发生转移的病例(χ2=9.42,P<0.01).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TSP mRNA表达可降低MVD和抑制淋巴结转移.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