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幼儿髂骨嗜酸性肉芽肿动脉造影及栓塞成功1例

    作者:宋锦文;印建国

    1 病历简介患儿男,2周岁。半年前发现行走时右腿跛行,右臀部可触及软组织样包块。骨盆X线平片见右髂骨巨大椭圆形骨质缺损,其外下并有不规则骨质破坏区(图1)。CT显示右髂骨大部骨质破坏,破坏缘骨质锐利,破坏区被软组织填充,并主要向盆腔内破入,肿瘤界限清楚(图2)。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经左股动脉seldinger法穿刺插管,将5FCobra导管置于右髂总动脉内造影,见病变区血管走行及分布尚自然,无明显增多增粗和迂曲改变,亦未见实质期异常浓染着色(图3)。诊断为右髂骨良性肿瘤。后将导管超选入其主要供血血管右臀上动脉内,将明胶海绵碎粒混入5ml造影剂内在透视示踪下进行栓塞,直至该动脉起始段远端造影剂停滞为止(图4)。

  • 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在儿童烟雾病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作者:方毅;杨伟中;龙亚红;丁勇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脑血管病,主要表现为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动脉内膜缓慢增厚,动脉管腔逐渐狭窄以至闭塞,脑底穿通动脉代偿性扩张,形成脑底部和软脑膜烟雾状、细小血管.本病好发于儿童及青年,通常通过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明确诊断.

  • 小肠淋巴管瘤致消化道出血一例

    作者:余强;张金坤

    患者男,34岁,因黑便11月余就诊。患者10月余前曾因黑便20余天伴头昏、乏力而于外院诊治,病程中约每天解柏油样便一次,渐感头昏、乏力、活动后气短明显,门诊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角溃疡、食道下段炎症、HP+,诊断为胃角溃疡伴出血,予以“埃索美拉唑、雷贝拉唑”制酸治疗后大便转黄出院。3月余前因乏力不适而再次于该院诊治,查大便隐血(+++),血常规:血红蛋白67 g/L、平均红细胞体积68.7 f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18.9 pg,胃镜:胃角溃疡瘢痕、胃窦糜烂、贲门糜烂;胃镜活检病理:(胃窦)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局部呈腺瘤样增生;胶囊内镜:小肠出血(血管畸形可能);结肠镜:未见明显异常;腹部+盆腔CT:(1)右下腹及盆腔内团块状稍高密度影,考虑第4组小肠来源的淋巴瘤可能,累及肠系膜;(2)空肠上段小点状强化灶;诊断考虑:小肠出血,建议进一步手术治疗。在上海某三甲医院行小肠CT检查示:十二指肠水平部、空肠及部分回肠弥漫性病变伴肠系膜增厚,拟脉管瘤可能大,不典型淋巴瘤不除外。小肠MR:远端空肠黏膜下及相应肠系膜异常信号,拟诊远端空肠黏膜下及相应肠系膜淋巴管瘤。小肠镜:空回肠交界以下20 cm处黏膜表面广泛小片状和颗粒状白色扁平隆起样改变,累及肠腔四周,病灶肠段及以上肠段可见少量咖啡样液体,考虑:回肠上段淋巴管瘤可能(图1)。小肠活检病理:回肠黏膜慢性炎伴淋巴管扩张。入院后追问病史,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13岁时因下腹部疼痛8h余于苏州某院就诊,诊断为亚急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中发现腹腔内有8 cm ×8 cm ×5 cm囊肿3~4个,每个囊肿又由无数小囊组成,互不相通,术后病理报告示:腹腔囊肿、多数扩张淋巴管、纤维脂肪组织、少许平滑肌另见炎症细胞浸润,考虑诊断:肠系膜淋巴管瘤。患者入院后诊断考虑:小肠出血,盆腔淋巴管瘤,给予输血等对症处理后,患者转南京进一步诊治。患者于南京某三甲医院行腹部CT:盆腔占位,考虑脂肪肉瘤可能大,肿瘤侵犯并包绕盆腔回肠;盆腔少量积液。腹腔动脉造影: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未见明显出血。小肠镜:插入距回盲部上约200 cm后退镜观察,距回盲瓣约30 cm以内末端回肠多发小息肉样隆起,诊断考虑为末端回肠淋巴滤泡样增生。手术中见:小肠中段可见一处肠袢内系膜明显肿大,质软,系膜表面见少量出血点。术后病理肉眼:肠管25 cm,距一侧切缘11 cm肠黏膜从状乳头状突起,切面灰黄质嫩,肠壁外系膜处见一切面呈蜂窝状物直径7.5 cm。镜检病理诊断考虑:(1)小肠黏膜下脉管瘤(以淋巴管瘤为主),小肠系膜淋巴结反应性增生;(2)小肠系膜血管内皮细胞瘤样增生(图2)。术后该病例确诊:小肠淋巴管瘤。

  • 第31例超声误诊肾脏囊性肿物及复查后纠正一例——灰阶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作者:张武;崔立刚

    对患者进一步行CDFI检查显示:囊性病变内外充满彩色镶嵌的高速血流信号;同时发现囊性病变周围肾组织出现广泛彩色点状马赛克伪像(图3).专家点评:它代表组织振动伪像,多见于动静脉瘘、动脉狭窄后扩张(图4,5).

  •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X线诊断

    作者:陈留斌;熊坤林

    目的:评价消化道钡餐、钡灌肠、CT、血管造影诊断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价值,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了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陛小肠恶性肿瘤影像资料.50例均行消化道钡餐检查,其中15例行钡灌肠检查,13例行CT平扫,3例行肠系膜动脉造影(DSA).结果:病变包括腺癌17例,平滑肌肉瘤11例,恶性淋巴瘤20例,小肠间质细胞瘤和回肠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各1例.消化道钡餐主要X线表现为肠腔狭窄,肠腔内充盈缺损,管壁僵硬,黏膜破坏,环形皱襞消失,肠梗阻或肠套叠,肠管扩张及溃疡形成.CT平扫7例确诊为小肠肿瘤,6例拟诊为腹腔肿块,血管造影2例拟诊为小肠平滑肌肿瘤,1例拟诊为小肠血管畸形.结论:凡临床疑有小肠恶性肿瘤通常首选胃肠造影法,若诊断不明或为手术前进一步明确病变的范围宜用CT检查,对不明原因反复发生的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具有重要价值.

  • 门静脉癌栓形成与肝脏供血特性的关系

    作者:吴志全;樊嘉;邱双健;周俭;沈忠培;马爱英;汤钊猷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易伴门静脉癌栓形成与肝脏供血方式的关系.方法:1998-01/2001-12疑有门静脉癌栓形成的肝癌患者231例行肝动脉DSA血管造影,造影全程录像,分析门静脉癌栓与瘤内外动静脉漏、门静脉反流,有无肝硬化等关系,结果用x2检验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全部231例都发现瘤内存在肝动脉-门静脉漏(HAPVF).伴门静脉癌栓形成201例,其中伴有肝硬化184例,无明显肝硬化17例.伴有明显瘤外HAPVF者31例门静脉主干均在动脉造影早期显影,无门静脉主干癌栓.肝内肿瘤单发占94%,肝外转移占9.7%.无明显瘤外HAPVF者170例门静脉主干癌栓占22.5%,肿瘤多发占21%,肝外转移占3.5%.结论:肝脏的特殊血供是HAPVF形成的基础,瘤内HAPVF是门静脉从肿瘤供应血管之一变为出瘤血管从而形成门静脉癌栓的重要原因,肝硬化重者常伴明显瘤外动静脉漏、与无硬化者相比肝内转移率高而肝外转移率低.

  •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例

    作者:张宗明;邢海林;李英杰;龚凯;韩洪杰;徐卫国

    目的:探讨提高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a embolism,SMAE)诊治水平的方法.方法:通过对本院近期2例术中发现广泛小肠、右半结肠呈紫黑色而不宜行肠切除的SAME患者的诊治体会,结合文献,对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进行分析,重点探讨其治疗方法.结果:1例术后给予尿激酶溶栓、吉派林抗凝治疗2 wk,对比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发现治疗后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再通,治愈出院,迄今随访近2mo,健康;另1例术后未给予溶栓、抗凝治疗者49 h后死亡.结论:对于SAME治疗,如果术中发现广泛肠管发绀而不宜行肠切除,术后积极溶栓、抗凝治疗可能起到奇迹般的治愈作用.

  • 多层螺旋CT显示肝癌寄生动脉在介入治疗中的意义

    作者:姜在波;单鸿;黄明声;李征然;沈新颖;关守海;朱康顺

    目的:探讨利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发现肝癌寄生动脉的方法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意义.方法:肝癌患者52例行MSCT双期增强扫描及化疗栓塞(TACE)治疗,动脉造影证实有60支寄生动脉,34例为首次治疗的患者,18例经多次介入治疗.回顾性研究寄生动脉及其供血肿瘤在MSCT上的表现及如何选择介入治疗程序.结果:介入治疗前MSCT显示寄生动脉34支,阳性率为56.7%(34/60);多次复查时又显示13支,总阳性率为78.3%(47/60).13支未显示.寄生动脉供血的病灶均位于肝脏边缘,长径平均6.9±2.2 cm.在MSCT上,36例可见肿瘤侵犯附近组织或器官.呈纵行走向的寄生动脉(如膈下动脉、胸廓内动脉)易于在CT上显示,横行走向的寄生动脉不易显示.结论:MSCT动脉期扫描可显示纵行走向的寄生动脉.介入治疗时,先寻找寄生动脉并经其行TACE,再经肝动脉途径TACE,可有效提高介入治疗的质量.

  • 糖化血红蛋白对冠心病患者病情的影响及检测价值

    作者:张丽;姜莉华;杨明

    目的:研究分析糖化血红蛋白对冠心病患者病情的影响及检测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0月-2015年8月收治的7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A组)与多支病变组(B组),单支病变组的病变血管数=1,多支病变组的病变血管数≥2。检测A组与B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等水平以及进食2 h后血糖水平。结果糖化血红蛋白随着病变血管数的增加而上升,当HbAlc>6.5%时,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进食2 h后血糖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空腹血糖指标A、B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高与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化程度呈越严重,该指标对冠心病患者病情的诊断具有重大价值。

  • 多发性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左主干1例

    作者:卫亚丽;赵占勇;于富军;肖蕴陟;张富娈;周群华

    多发性大动脉炎常以头臂动脉、肾动脉、胸腹主动脉为好发部位,累及冠状动脉罕见.我们经冠状动脉及周围动脉造影证实多发性大动脉炎造成冠状动脉左主干90%狭窄,左锁骨下动脉开口80%狭窄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 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致严重三支病变一例

    作者:徐楠;张慧敏;吴海英;倪新海;惠汝太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8岁,于1999年3月出现间断视物模糊、头晕,测血压双上肢210/120 mmHg(1 mmHg=0.133 kPa),双下肢测不到,诊为大动脉炎.于同年10月在当地行大动脉造影,发现腹主动脉狭窄,左肾动脉狭窄90%,予行左肾动脉扩张,术后血压降至160/120 mmHg.

  • 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主动脉缩窄误诊一例

    作者:边素艳;盖鲁粤;孙志军;杨庭树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2岁,因"发现血压高20年,加重5个月"入院.患者15岁时因"动脉导管未闭"行结扎手术.22岁时查体发现血压高,1年前在当地行动脉造影,发现降主动脉狭窄及动脉导管术后残余漏,为系统诊治入院.

  • 双侧踝臂指数和脉搏波传导速度对称下降是诊断主动脉狭窄的指标

    作者:车武强;彭猛;蒋雄京;董徽;邹玉宝;卞谨;宋雷;张慧敏;吴海英;杨跃进

    目的:评估双侧踝臂指数(ABI)和搏波传导速度(ba-PWV)测量诊断胸、腹主动脉狭窄的价值。
      方法:连续入选2010-04至2013-04阜外医院收治的双侧ABI均小于0.9的患者[胸、腹主动脉狭窄(n=56);双下肢动脉狭窄(n=160)]。所有患者均测量双侧ABI和ba-PWV,采集相关临床资料,并在一周内完成外周动脉造影(PAG)或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胸、腹主动脉狭窄(AS)和双下肢动脉狭窄(BLEAS)的诊断以PAG或CTA定量测量胸腹主动脉或双侧下肢动脉一处或多处直径狭窄≥50%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运算特征(ROC)曲线评估双侧ABI和/或ba-PWV对称下降诊断胸、腹主动脉狭窄的准确性。

  •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其评价

    作者:王梅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是西方国家肾动脉狭窄常见的原因,约占70%~90%左右[1].以往我国及亚洲国家的报道以多发性大动脉炎发病率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对自1979年11月至2003年11月收治经动脉造影确诊的144例肾动脉狭窄研究显示,多发性大动脉炎确是20世纪90年代前肾动脉狭窄的首要病因,约占55.3%.

  • 经动脉栓塞治疗内痔大出血一例

    作者:刘洪超;孟小茜;廖华强;张永秋;董伟华

    患者男性,61岁,因“肾移植术后14年,反复咳嗽咳痰17个月”于2013年8月30日入院。入院前血常规:红细胞计数2.51×109/L,血红蛋白浓度76 g/L,血小板计数55×109/L。入院后根据病情变化先后予以素比伏抗病毒、保肝、调节电解质平衡、规律血液透析治疗,补充白蛋白、冷沉淀、血小板及输红细胞血液,肝素抗凝以及克倍宁、舒普深、米开民、万古霉素等抗感染,多索茶碱解除支气管痉挛、气道雾化、兰苏化痰等治疗。2013年9月29日晨6:00该患者出现血便,为暗红色鲜血便,量约400 ml,生命体征较平稳,考虑患者下消化道出血,立即停止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并予输注400 ml红细胞悬液以及万汶针扩容、输注冷沉淀6U、凝血酶原冻干粉8000 U以及微泵注入鱼精蛋白50 mg止血并中和肝素。予凝血酶原冻干粉12000 U 肠内注射局部止血,去甲肾上腺素8 mg维持血压。基本止血血压回升后,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用量,静脉滴注止血芳酸、邦亭针、思他宁等药物止血治疗。次日早晨患者便血约2000 ml,暗红色,内含血凝块。急查血常规:红细胞计数2.07×109/L,血红蛋白浓度65 g/L,血小板计数35×109/L。继续输注红细胞悬液及血浆纠正血容量,输注血小板、冷沉淀及纤维蛋白原,纠正患者凝血功能障碍,静脉滴注止血药物。下午再次出现血便350 ml,考虑患者存在活动性出血,床旁急诊肠镜所见: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以及升结肠内均有血液,但未见明显出血点及肠壁黏膜糜烂破溃,提示患者出血在结肠以上部位。即行床旁胃镜检查但胃内未见出血;夜间再次便血,量约500 ml,遂行急诊造影检查,术中行肠系膜上动脉及胃十二指动脉造影,因患者配合差,图像欠佳,但反复造影观察未见明显出血点,另行肠系膜下动脉造影(动态图1),未见异常,导管留置于肠系膜上动脉行垂体后叶素(剂量0.9 U/h)持续灌注。次日早晨再次便血而再行急诊造影检查,肝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未见明显异常,肠系膜下动脉造影(动态图2)显示直肠末端(肛门口)肠腔内造影剂外溢(此次造影覆盖的范围至肛门以下,回放前日的造影见肠系膜下动脉造影时覆盖范围不足,虽当时造影剂外溢更明显,但因观察重点在小肠而误以为是肠腔气体伪影),微导管超选直肠上动脉,用300~500μm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后血流明显缓慢。栓塞后患者未再出现血便,次日复查血常规:红细胞计数2.60×109/L,血红蛋白浓度79 g/L,血小板计数34×109/L。10 d后复查血红蛋白浓度111 g/L。

  • 先天性肝动静脉瘘合并肺动脉高压一例

    作者:张丹瑛;翁书强;瞿旭东;董玲;沈锡中

    患者女性,35岁。因“活动后呼吸困难伴胸闷3个月”入我院。患者3个月前反复出现活动后呼吸困难伴胸闷,每次持续2~3 min,休息后可自行缓解,不伴胸痛、咳嗽、咳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2012年10月8日至我院行心脏超声检查示:右心室稍增大,肺动脉增宽26 mm,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收缩压为78 mmHg (1 mmHg =0.133 kPa),肺动脉平均压为48 mmHg,轻度三尖瓣反流及轻微肺动脉瓣反流,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3%。于2012年10月24日行漂浮导管检查术,术中测得上腔静脉、右心房上、右心房中、右心房下、下腔静脉、右心室及肺动脉氧饱和度分别为79%、78%、83%、88%、91%、80%和79%;考虑存在分流。肺部高分辨CT示:两肺少许慢性炎症。腹部超声检查示:肝内动脉弥漫迂曲扩张;肝静脉扩张。胸、腹主动脉血管成像示:肝动脉系统动脉扩张,肝内多发扩张血管显影伴肝静脉早显。患者平素体健,无乏力、纳差,无紫绀、喘憋,无水肿、少尿、血尿,无腹痛、腰背痛等不适。体格检查:体温37℃,心率76次/min,呼吸频率18次/min,血压110/68 mmHg。神志清晰,精神尚可,呼吸平稳,自主体位。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明显肿大,颈软,双侧甲状腺未及肿大,双肺叩诊清音,听诊呼吸音清,心前区无隆起,心界不大,律齐,第二心音亢进伴分裂,P2>A2。腹部平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或肌卫。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可闻及血管杂音,肠鸣音3次/min,双下肢无浮肿。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浓度104 g/L,谷丙转氨酶浓度12 U/L,谷草转氨酶浓度31 U/L,乳酸脱氢酶浓度258 U/L,碱性磷酸酶浓度60 U/L,γ-谷氨酰转移酶浓度48 U/L,血清总胆红素浓度23.9μmol/L,结合胆红素浓度6.4μmol/L,血浆凝血酶原时间15.4 s,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6.7 s, INR 1.25,D-二聚体浓度1.96 mg/L。血清中甲~戊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均为阴性,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A199、CA125浓度均在正常范围内。腹部超声检查示:肝内动脉迂曲扩张,肝静脉扩张。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CT示:肝动脉系统广泛迂曲扩张伴肝脏异常强化、肝静脉扩张早显(图1,2)。患者入院后行数字减影血管检查,术中插管至肝总动脉造影示:肝动脉增粗、增多,扭曲成团,静脉明显增粗、早显。再于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示:肠系膜上动脉发出副肝动脉供应肝右叶,副肝动脉明显增粗扭曲,肝右静脉亦增粗,早显。术中诊断为肝动静脉畸形。患者明确诊断后,建议进一步行血管栓塞术,术中见肝左右动脉明显增粗扭曲紊乱,肝内血管影明显增多,肝静脉早显,并肩肝静脉扩张增粗,导管超选至肝右动脉,逐支予弹簧圈,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复造影肝右动脉血流明显减慢,肝静脉早显消失。患者术后胸闷气促较前明显好转出院。出院后随访1年,患者一般状况良好。胸闷气促较栓塞前明显减轻。

  • 移植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作者:阴彦龙;张明德;李官海

    患者男性,26岁,2年前因肾性高血压、肾功能衰竭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恢复好,血压稳定.近半年血压逐渐增高达200/130mm Hg(1mm Hg=0.133kPa),应用多种降压药血压控制不理想.入院查体:血压170/120 mm Hg,移植肾区可闻及血管杂音.化验血BUN11.69mmol/L,Cr168mmol/L.入院后给予贝那普利(洛丁新)20mg/d、硝苯地平控释片(拜心同)90mg/d、倍他乐克100mg/d,血压控制在150~160/100~110mm Hg.B超示移植肾动脉吻合口处狭窄,移植肾形态正常.动脉造影显未右侧髂内动脉与移植肾动脉端端吻合,吻合口狭窄95%,狭窄长度0.6cm.诊断为移植肾动脉狭窄合并设备在压及肾功能不全.局部麻醉下穿刺左股动脉,安放动脉鞘,送7F导引导管至右髂内动脉,将导引导丝通过狭窄处送至移植肾动脉远端,通过导丝导入5mm直径、20mm长球囊至狭窄处,分别用8、12、14atm各扩张10s,造影见扩张满意,残余狭窄小于10%,无内膜撕裂.术后血压为130/80mm Hg,一周后BUN,Cr恢复正常,术后3个月仅服用拜心同30mg/d血压为120/70mm Hg.

  • 骨肿瘤手术前介入性动脉栓塞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毅军;唐军;边宏宇;何建军

    目的 探讨介入性动脉栓塞对于骨肿瘤手术的作用和意义,特别是对于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不同部位肿瘤的动脉栓塞的方法和技术因素.采用Seldinger's技术超选择插管,以明胶海绵、PVA微球和金属弹簧圈对肿瘤进行栓塞.结果 27例骨肿瘤患者术前接受DSA检查和术前动脉栓塞术.动脉栓塞术后1~5d接受外科手术.其中22例术中出血明显减少,23例肿瘤不同程度缩小,20例肿瘤得以完整切除.结论 手术前DSA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骨肿瘤自身及其周边的血管分布和供血情况,有利于指导手术.术前动脉栓塞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更安全,肿瘤完整切除率更高,手术时间缩短.

  • 肾动静脉瘘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郭小林;叶章群;张旭;陈志强;胡志全;周惜才

    目的探讨肾动静脉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肾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性动静脉瘘5例,继发于肾肿瘤2例、外伤1例.结果2例肾肿瘤者1例行肾切除术,1例因肿瘤转移仅行化疗.6例行经皮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随访6~60个月,1例栓塞失败者行肾切除术,1例瘘管再通者行二次栓塞治疗.一次栓塞成功者4例.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肾动静脉瘘的主要手段,除恶性肿瘤外经皮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是治疗肾动静脉瘘的首选方法.

  • 腔内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一例报告

    作者:裴琼;王存龙;姚绍鑫;陈沛林

    我院2001年2月收治移植肾动脉狭窄1例,行球囊血管成形加Strecker网状支架置入术,效果良好,报告如下.患者,男,51岁.多囊肾慢性肾功能衰竭,3个月前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前血压16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术后30 d出现头痛,头晕,尿量700~1 000 ml;体检血压280/180 mm Hg,体重81 kg,移植肾区可闻及血管杂音;血BUN 12.9 mmol/L,Cr 203 μmol/L.入院后予贝那普利(洛丁新)20 mg/d、硝苯地平(拜心同)120 mg/d、硝普钠15~20 μg/mim持续泵入血压降至200/140 mm Hg.14 d后肾功能无好转.B超示移植肾10.5 cm×5.0 cm.动脉造影显示髂内动脉与移植肾动脉吻合口狭窄,狭窄率95%,狭窄长度0.8 cm,近移植肾端可见串珠样改变,管壁不光滑.诊断为移植肾动脉狭窄合并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

426 条记录 2/22 页 « 12345678...212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