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Suzhou University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 소주대학학보(의학판)

  • 主管单位: 江苏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苏州大学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3-0399
  • 国内刊号: 32-1674/R
  • 发行周期:
  • 邮发: 28-81
  • 曾用名: 苏州医学院学报杂志
  • 创刊时间: 196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苏州大学学报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黄瑞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腹腔镜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作者:范小庆;邢春根;吴浩荣;王浩炜;龚巍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胃痛根治术治疗部分进展期胃癌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对9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根治性远侧胃次全切除术8例,根治性近侧胃次全切除术1例.结果 9例患者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260±109)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20±42)ml,平均淋巴结清除数(5.7±2.2)枚,切缘距肿瘤平均长度(6.3±0.5)cm,平均术后进食时间(5.8±2.1)d,平均术后住院天数(12.5±3.4)d,未发生吻合口漏、十二指肠残端漏及死亡.结论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部分进展期胃癌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近期疗效良好,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进展期胃癌 腹腔镜
  • 宫颈环形电切除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239例疗效分析

    作者:刘静芳;王琳;胡建铭

    目的 探讨宫颈环形电切除术(LEEP)治疗官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临床价值.方法 经阴道镜及宫颈活检初步诊断为CIN的门诊患者239例,行LEEP治疗,切除标本均送病理学检查,并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疗效,同时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采用HPV基因芯片检测高危型HPV-DNA.结果 LEEP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一次性治愈率达97.90%、复发率为2.09%.术前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者162例(67.78%),级别下降54例(22.59%),级别上升23例(9.62%).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率术前为72.38%,术后6个月下降为14.22%,术后12个月下降为3.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EEP治疗CIN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可重复性、提供完整病理标本、有效消除部分病例的HPV感染、降低宫颈癌发生率的优点,但术后仍有病变持续存在及复发可能,需随访.

  • 高血压性肾损害患者内皮功能及血小板活化指标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叶建明;郁丽霞;卢国元;陈洪磊;顾晓霞;熊燕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肾损害患者内皮功能、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2例,依据K/DOQI指南CKD分期分成5组,健康体检者20人为对照组.采用EUSA法测定血浆标本中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栓调节蛋白(TM)、血浆11-去氢-血栓烷B2(11-DH-TXB2)、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KD各期血浆vWF、TM、11-DH-TXB2、GMP-14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或<0.001),且随着CKD分期的升高逐渐升高,相邻两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分析,高血压患者血浆vWF、TM、11-DH-TXB2、GMP-140与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成负相关,与平均动脉压成正相关.除TM外,高血压患者血浆vWF、11-DH-TXB2、GMP-140与24 h尿蛋白定量成正相关.结论 高血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内皮功能损伤及血小板活化,两者在高血压性肾损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高血压性肾损害的发病机制之一.

  • 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椎管内难复性骨块

    作者:程毅;郭锐;吴伟;崔烨平;洪海文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时椎管内难复性骨块的应对策略.方法 对2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存在椎管内难复性骨块的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的同时,向两侧撑开椎弓根协助复 位.结果 2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22.2个月.3例椎体高度恢复达95%,其中1例椎体高度和楔形变均未完全恢复,其他19例椎体高度恢复100%;18例行术后CT扫描,按椎管受阻分类法:"0"13例,"1"5例;按改良Frankel分级评分法:A级1例,B级1例,E极3例.F极17例.结论 椎管内难复性骨块的复位,不仅依赖于整个椎体轮廓复位后腾出的空位,更重要的是开通两侧较硬的椎弓根对扇形骨块的卡压,从而去除脊髓前方的压迫,为脊髓功能的恢复创造尽可能好的内环境.

  • 全耳廓再造术的Medpor支架与术式

    作者:张本寿;杨志刚;胡佳乐;徐志久;郑翔;魏福堂

    目的 探讨采用Medpor支架全耳廓再造术的术式与效果.方法 26例耳廓缺如患者,采用Medpor支架、皮肤软组织扩张的耳后皮瓣覆盖行耳廓再造.结果 26例皆成功,再造耳廓外形逼真、清晰,随访6个月至5年未见吸收变形.结论 外耳廓缺损采用Medpor支架和扩张的耳后乳突区皮瓣是全耳廓再造术一种较好的方法,效果良好.

  • 螺旋CT在儿童副鼻窦支气管炎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施晓平;施健;徐咏;茅伟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儿童副鼻窦支气管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冠状位及横断位对42例反复发作儿童副鼻窦气管炎患儿行螺旋CT扫描.结果 42例支气管炎同时合并副鼻窦炎患儿的反复支气管炎发病率达100%.X线胸片以肺纹模糊显示率相对较高为93%;4岁以下年龄组肺炎样阴影显示率为80%,5-10岁年龄组肺炎样阴影显示率则相对较低,仅为35%;但肺门增浓阴影增加,从24%上升至76%.故年龄越小越易显示肺血管周围浸润阴影和肺炎样阴影;年龄越大越易显示肺门增浓影.螺旋CT扫描均有副鼻窦炎表现,以上颌窦炎为主,占94%;其中还有部分患儿腺样体肥大,占65%;年龄越小,病变越严重.结论 螺旋CT是反复发作儿童副鼻窦支气管炎患儿的有效检查方法,对诊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 多波长激光联合卵磷脂络合碘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作者:季晓燕;魏晓红

    目的 观察多波长激光联合卵磷脂络合碘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确诊为CSC并排除其他眼疾的患者(37眼)分为多波长激光联合卵磷脂络合碘治疗组(联合组)、单纯多波长激光治疗组(激光组)、单纯卵磷脂络合碘治疗组(药物组),分别于治疗后2、4周和3个月观察视力、眼底,并在3个月时复查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结果 联合组和激光组疗效显著优于药物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而前两者之间在2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周和3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时FFA结果显示,联合组和激光组渗漏全部停止,药物组有3例仍有渗漏,但程度减轻.结论 多波长激光光凝治疗CSC疗效确切,尤其是黄光的应用增加了光凝的安全性.激光联合碘剂对光凝后视力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单纯药物治疗疗程长,且视力有不完伞恢复可能.

  • 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探讨

    作者:尹志君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中脑膨出形成的原因及相应的治疗措施.结果 21例中死亡10例,植物生存1例,重残3例,中残5例,恢复良好2例.结论 迟发性颅内血肿、急性弥漫性脑肿胀、广泛脑挫裂伤是急性颅脑损伤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术中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可获得良好疗效.

  • 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

    作者:施咏毅;杨惠林;王根林;蔡鑫;王震;孟祥奇;陆桢

    目的 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骨折-脱位型脊柱胸腰段损伤的疗效.方法 19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均于伤后1周内在全身麻醉下行椎板减压、后方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通过比较术前术后伤椎前后缘高度、Cobb's角、椎管截面积、脊柱序列及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9个月-3年,平均20.3个月.伤椎平均前后缘高度和Cobb's角分别是:术前19.2%、75.6%、30.5°、术后91.5%、97.3%、6.3°;椎管截面积术前平均48.5%,术后93.4%;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管3D TOF MRA检查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瑾瑜;郭亮

    目的 借助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 TOF MRA)检查,分析短暂性腩缺血发作(TIA)患者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3D TOF MRA检查方法对TIA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临床确诊TIA患者48例,其中频发,TIA患者15例,非频发TIA患者33例.均行3D TOF MRA检查,采集的源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比较两组TIA患者责任血管狭窄程度.结果 48例患者中44例有血管狭窄(91.67%);频发TIA患者均有血管狭窄,其中狭窄程度≥70%有11例(73.33%),50%-70%有4例(26.67%),且14例有粥样硬化斑块;非频发TIA患者29例有血管狭窄,其中狭窄程度≥70%有7例(21.21%),狭窄程度50%-70%有16例(48.49%),狭窄程度<50%有6例(18.19%).频发TIA患者与非频发TIA患者脑血管狭窄≥70%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 TOF MRA能无创、快速、有效、准确地显示,TIA患者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对临床确定进一步治疗方案有重要作用.

  • 磁共振选择性激励技术在腰骶脊神经根病变成像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徐孝秋;刘金来;范国华;郭建峰;王美芹;孙海涛;沈钧康

    目的 应用磁共振选择性激励技术(PROSET)直观地显示腰骶脊神经根.方法 对36例腰骶椎检查者在常规脊柱扫描后加扫PROSET序列,在PROSET序列原始图像上用3PPS对所需观察的腰骶脊神经追踪定位后再做一次PROSET序列扫描,通过ViewForum4.1工作站MIP和MPR重建图像来观察腰骶脊神经根的显示情况.结果 36例受检者中,腰椎间盘突出15例、神经鞘膜囊肿7例、单纯性神经根变异1例、转移瘤3例,正常腰骶脊神经根10例.本组PROSET原始图像均能清楚地显示腰骶脊神经根的结构,结合3PPS定位后PROSET图像能直观地显示脊神经的硬膜囊、神经根、神经节、神经干;MIP重建后的图像能利用不同层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来显示脊神经根的形态学改变,而MPR重建可获得选择切面的重建图像,显示病变细节.结论 PROSET能清楚地显示腰骶脊神经根的结构,能直观地显示腰骶脊神经根的完整形态,为腰骶脊神经根病变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 华法林对心房颤动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

    作者:李曦;谢英;张维君;温绍君;赵瑞祥;张妍;彭新界;王龙华;周玉杰;文杰;刘雅

    目的 探讨华法林抗栓治疗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106例45-80岁的非瓣膜病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华法林(INR在1.5-2.5)(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150 mg/d(阿司匹林组)治疗并随访1年.于治疗前、治疗后6和12个月,检查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大聚集率(MAR),测定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水平.结果 治疗后,华法林组的GMP-140[(31.27±11.47)ng/ml vs(14.08±5.96)ng/ml]和TXB2(112.04 pg/ml vs 90.70 pg/ml)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阿司匹林组的血小板MAR[(60.54±26.45)% vs(23.29±17.29)]、GMP-140[(31.18±9.78)ng/mlvs(13.11±5.35)ng/ml)、TXB2(103.73 pg/ml vs 38.79 pg/ml)和TXB2/6-k-PGF1α(0.54 vs O.20)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治疗后GMP-140和TXB2的降低幅度与各自治疗前水平成正相关.随访期间无血栓栓塞和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 华法林对房颤患者的血小板活化有抑制作用,但其作用弱于阿司匹林.

  • 肾盂移行细胞癌的诊断方法评价

    作者:马麒;单玉喜;方军初;阳东荣;孙传洋;孙惠芬

    目的 评价肾盂移行细胞癌术前诊断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肾盂移行细胞癌(TCC)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位于右侧16例,左侧8例.对B超或彩超、超声造影(CEUS)、静脉尿路造影(IVU)、逆行肾盂造影(RP)、CT、磁共振成像(MRI)或磁共振尿路造影(MRU)、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的敏感性进行比较.结果 B超或彩超、CEUS、IVU、RP、CT、MRI或MRU、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对肾盂移行细胞癌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52.2%、100%、21.4%、85.7%、88.9%、66.7%、46.2%.结论 B超或彩超、IVU可作为肾盂癌的初步检查方法,CT在术前诊断及分期中起重要作用,CEUS等新技术的应用为肾盂癌的术前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

  • 人工气道方式对心脏骤停模型复苏的影响

    作者:赵旭明;刘励军;周保纯;肖盐

    目的 观察人工气道建立方式对大鼠心跳骤停模型自主循环恢复后呼吸功能、存活率的影响及改良经口气管插管法的可行性.方法 建立窒息法大鼠心跳骤停模型;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经口气管插管组(n=15)和气管切开插管组(n=15)两组.观察复苏后大鼠在机械通气与自主呼吸状况下动脉血气值的变化,比较复苏后6、24、72 h生存率.结果 经口气管插管组在机械通气与自主呼吸状态下的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气管切开组在机械通气与自主呼吸状态下的pH、PaCPO2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01);同期两组间pH、Pa-CO2、PaO2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01);气管切开组6、24 h存活率有明显下降趋势,72 h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观察时间长、需要脱机或撤除人工气道的大鼠心跳骤停模型,经口气管插管法建立人工气道优于气管切开插管法;且改良经口气管插管法是值得推荐的一种大鼠气管插管方法.

  • 三维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

    作者:陆挺;崔岗;彭思民;周焱峰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136例.其中,行3D-CTA检查107例,行DSA检查53例,同时行DSA及3D-CTA检查24例.对比3D-CTA和DSA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其图像.结果 136例中,确诊动脉瘤103例.3D-CTA的敏感度为97.4%,特异度为100%;DSA的敏感度为95.0%,特异度为100%,两者诊断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显示瘤颈形态、宽度、载瘤动脉及瘤周骨性解剖标志等方面,3D-CTA明显优于DSA.结论 3D-CTA能独立诊断颅内动脉瘤,对动脉瘤的形态可提供比DSA更为详尽的资料,给手术提供更多帮助.

  • "双孔"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21例临床分析

    作者:侯予龙;沈振亚

    目的 探讨"双孔"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双孔"二尖瓣成形术治疗Balow病致二尖瓣关闭不全21例的临床效果.术前、术中、术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二尖瓣返流的情况.结果 (1)术后心脏超声检查显示,9例二尖瓣微量反流,12例轻度反流,所有患者二尖瓣口开放面积无明显狭窄;术后与术前相比二尖瓣瓣口平均面积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跨瓣压差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21例术后随访2-50个月,结果8例二尖瓣微量反流,6例轻度反流,其他7例未见预流;术后心功能均恢复至I-Ⅱ级;左心房、左心室缩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1).结论 对Barlow病致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术前、术中准确判断二尖瓣的病变,采用"双孔"二尖瓣成形术可取得良好的早、中期治疗效果.

  • 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的影响

    作者:刘建芳;王引明;曹勇军;吴延华;冯萍;刘春风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的影响.方法 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治疗组(A组)、阿司匹林+通心络胶囊治疗组(B组)、氯吡格雷治疗组(C组)、氯吡格雷+通心络胶囊治疗组(D组),每组均20例.观察4组患者治疗前后PMA、斯堪的纳维亚神经卒中量表(SNSS)评分、血糖、胆固醇、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PAR)、可溶性P选择素(sP-sel)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 PMA水平与PAR、sP-sel、CRP、血糖、胆固醇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成正相关(P<0.05);与SNSS评分成负相关(P<0.05).脑梗死患者治疗后PMA、PAR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治疗后4组SN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芹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治疗前后均无明显下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P-sel在B组、C组和D组治疗后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通心络胶囊与抗血小板药物合用町降低患者体内PMA的水平,在抑制血小板活化方面,阿司匹林+通心络胶囊合用与氯吡格雷的效果相似.

  • 新生儿休克血乳酸、丙酮酸及血气分析的变化

    作者:屠文娟;蒋红霞;赵静

    目的 通过对休克新生儿血乳酸、丙酮酸、血气分析等指标的测定,寻找诊断新生儿休克的敏感指标.方法 选择休克患儿40例,Cabal休克评分确定其休克程度,将其分为轻、中、重度休克组,对照组14例,分别行各项血液指标测定.结果 新生儿休克不同程度组及对照组间血乳酸、丙酮酸和血气pH、PCO2、BE总体均有显著改变,其中血乳酸、血气BE值在对照组及不同程度休克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重度休克患儿乳酸、BE值与阴离子间隙值间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血乳酸、血气BE值是判断新生儿休克程度的敏感指标,中、重度休克患儿血乳酸、BE值与阴离子间隙值相关性好,基层医院町通过血生化中的阴离子间隙值初步判断休克程度,尽早进行抗休克治疗.

  • 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远端骨折20例临床分析

    作者:胡学彬;华锦明;陈绩

    目的 介绍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单纯性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 通过切开复位,并应用相适宜的锁骨钩钢板固定后修复肩锁关节囊,不再修复喙锁韧带.结果 临床观察20例,平均随访15个月.关节囊或骨折愈合后,择期取出内固定物.所有病例肩关节功能满意,按肩关节的karlsson标准,优良率95%,满意率98.34%.结论 锁骨钩钢板是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及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好方法,是较为符合生物力学要求的内固定器械.

  • 端粒酶催化亚基在卵巢上皮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戴志远;栾雪峰;陈世荣;谢芳

    目的 研究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在卵巢上皮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6例恶性卵巢上皮肿瘤、8例卵巢良性上皮肿瘤组织中hTERT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卵巢恶性上皮肿瘤组织中的hTERT阳性表达率为65.4%,明显高于卵巢良性上皮肿瘤的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ERT表达水平与恶性卵巢上皮肿瘤病理分级、FIGO分期无关(P>0.05).结论 端粒酶的激活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 利塞膦酸钠胶囊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璐璐;沈忆新;谢宗刚

    目的 探讨利塞膦酸钠胶囊防治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患者3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按1:1比例分配,每组15例.试验组以利寒膦酸钠胶囊加凯思立D治疗,对照组以安慰剂加凯思立D治疗.所有入组患者进入12个月的双盲期治疗,在治疗前、用药后3个月末、6个月末及12个月末进行随访,对利塞膦酸钠胶囊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 12个月时试验组腰椎骨密度值平均增加0.03g/cm2,髋部骨密度值平均增加0.02g/cm2,血骨钙素均值下降4.96μg/L.尿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肌酐比值(NTX/Cr)均值下降45.00μg/L;对照组腰椎骨密度值平均增加0.02 g/cm2,髋部骨密度值平均增加0.01 g/cm2,血骨钙素均值下降1.85μg/L,尿NTX/Cr均值下降38.79μg/L.两组比较腰椎骨密度及血骨钙素均值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部骨密度及尿NTX/Cr均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期间,两组胸椎和腰椎侧位X线检查均无新的椎体骨折发生,也未发生其他部位的骨折.试验过程中没有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利塞膦酸钠能明显抑制骨吸收,减少腰椎骨量的丢失,且不良反应较少.

  • 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

    作者:李洪伟;孙俊英;马良波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病因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髋天节置换术后胶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12例的临床资料,按Vancouver分型,A型2例,采用保守治疗;B1型7例,应用形状记忆环抱器固定;C型3例,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1个,平均18.2个月,骨折均愈合,假体稳定.无感染、畸形愈合、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比较困难,Vancouver分型标准及治疗方案是较好的指导原则.

  • 急性阑尾炎与正常阑尾的螺旋CT对比研究

    作者:胡爱武;徐亮;龚建平

    目的 总结急性阑尾炎与正常阑尾的重要征象,探讨螺旋CT在判别阑尾有无异常和评估急性阑尾炎严重程度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50例经手术证实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和50例无阑尾病变患者的阑尾螺旋CT表现,重点观察阑尾的位置、直径、阑尾壁的厚度、内容物及阑尾周围结构的改变,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急性阑尾炎组与正常阑尾组阑尾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阑尾直径、阑尾壁厚度、阑尾强化程度和阑尾粪石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问阑尾腔内积气积液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螺旋CT能清晰地显示急性阑尾炎的多个特异征象,并与正常阑尾鉴别,可对急性阑尾炎严重程度进行初步评估.

  • 睾丸女性化综合征17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建平;王晓春;金杭美

    目的 分析睾丸女性化综合征(TFS)的临床特点和处理原则.方法 分析17例TFS患者的临床特点、处理方法,并进行随访.结果 17例TFS中,完全型12例.不完全型5例.血睾酮值均高于正常高限,且完全型[(19.15±11.9)nmol/L],明显高于不完全型[(5.5±4.6)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行睾丸切除术,其中1例睾丸病检示睾丸支持细胞-间质细胞瘤.结论 对多数TFS患者而言,年幼时可行外阴成形术,青春期后行睾丸切除术,婚前行阴道成形术.

  • 快速扩容或麻黄碱预处理对无痛人流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胡计嬅;金晓红;杨建平;张慧娟;嵇富海

    目的 观察快速扩容或麻黄碱预处理对无痛人流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90例ASA I级行无痛人流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对照组):芬太尼1.5μg/kg+异丙酚2 mg/kg;B组(麻黄碱组):异丙酚20 ml加入麻黄碱15 mg(0.15 rag/kg);C组:在麻醉诱导前15-20 min内快速输入乳酸钠林格液12 ml/kg.结果 A组诱导后SBP、DBP、MAP下降,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诱导后SBP、DBP、MAP无明显变化(P>0.05);A组诱导后SBP、DBP、MAP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诱导后HR减慢,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HR无明显变化(P>0.05).3组SpO2组间和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快速扩容或麻黄碱预处理均能减轻无痛人流手术过程中异丙酚引起的循环功能抑制,可预防低血压的发生.

  • 带神经血管蒂足背复合组织皮瓣一期修复手背组织缺损

    作者:黄显军;刘海昌;陆志方;缪夕杭;石纲;夏春林

    目的 总结带神经血管蒂的足背复合组织皮瓣一期修复手背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和经验.方法 切取带腓浅神经和趾伸肌腱或跖骨的复合足背皮瓣一期移植修复手背复合组织缺损11例.移植皮瓣面积8mc×7cm~14cm×10cm,携带肌腱多5根.少2根,其中1例移植跖骨1.7 cm.术中根据皮瓣的面积灵活选取切口,避免腓深神经外侧支损伤.结果 足背复合组织皮瓣全部成活,经6-40个月的随访,除1例需行肌腱牯连松解术,其余肌腱功能良好,掌指、指间关节自主活动度接近正常,手背感觉、外观令人满意,移植跖骨愈合;足背供区无明显不适,无趾下垂后遗症.结论 足背复合皮瓣是一期移植修复手背复合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的选择,疗效满意;灵活的切取方法可有效降低供区的不良影响.

  • 狼疮性肾炎68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陈蓓蓓;石永兵

    目的 探讨狼疮性肾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 对68例狼疮性肾炎(LN)患者行肾活检,进行临床与病理分析.结果 各病理类型中,Ⅳ型所占比例多,其次为Ⅱ型、V型.Ⅱ型、Ⅲ型主要表现为蛋白尿,且Ⅲ型患者血尿重于Ⅱ型.Ⅳ型和V+Ⅳ型高血压、血尿和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均高.V+Ⅲ型与V型蛋白尿均高于Ⅲ型,V+Ⅲ型血尿重于V型和Ⅲ型.Ⅳ型补体C3下降率、抗dsDNA阳性率及活动性指数(AI)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指数(CI)以IV型及V型为高,而肾小管间质病变(TIL)以Ⅲ型及Ⅳ型为重.结论 Ⅳ型是常见、活动性高、临床表现突出、预后差的一种类型,需要积极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有一定相关性,所以临床表现、免疫学指标要和病理结合起来共同制订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

  • 乳腺癌术后99mTc-MDP全身骨显像联合CA15-3、CEA检测的临床价值

    作者:熊敏超;陈传新;石怡珍;刘增礼

    目的 分析乳腺癌术后99Tc-MDP全身骨显像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CA15-3、CEA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24例乳腺癌患者术后行全身骨显像,同时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中CA15-3、CEA水平,分析两者联检对骨转移诊断及疗效监测的价值.结果 28例患者出现了骨转移.其中以多发病灶和CA15-3值增高为主,骨转移组CA15-3阳性率75.0%,CEA阳性率32.2%,两者联检阳性率82.2%;非骨转移组CA15-3阳性率16.7%,CEA阳性率6.25%,两者联检阳性率17.7%.治疗有效者CA15-3多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或病情进展者CA15-3多上升或无明显下降,与治疗有效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CEA值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时行骨显像与CA15-3检测有助于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诊断及疗效观察,联合CEA检测可提高敏感性;用CA15-3或CEA进行疗效评估有一定的局限性,须密切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作判断.

  • 子宫颈癌切除术联合全盆腔照射的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付金平;范秋虹;朱维培;赵培峰

    目的 探讨子宫颈癌切除术联合全盆腔照射的疗效及影响生存率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77例根治性子宫颈癌切除术后联合全盆腔照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亚组患者的生存率.各亚组生存率的比较应用Log-rabk检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随访时间为5-15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3个月.全组患者1、3、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9.5%、69.8%、51.9%.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35岁、贫血、分期较晚、肿瘤直径≥4 cm、有淋巴结转移与预后差有关.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肿瘤直径、淋巴结是否转移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子宫颈癌切除术联合全盆腔照射患者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年龄是否≤35岁、肿瘤直径是否≥4 cm、淋巴结是否转移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 LyGDI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稳定转染A549细胞株的建立

    作者:董玉金;吴纪霞;王兴丹;曹丽丽;韩琴芳;周新文

    目的 构建Rho蛋白鸟苷解离抑制因子(LyGDI)真核表达载体并建立稳定转染A549细胞株.方法 PCR扩增LyGDI基因片段,构建pEGFP-C1-LyGDI真核表达载体,经酶切、PCR、测序验证其正确性.脂质体法转染真核细胞A549,G418筛选建立稳定转染的细胞株,RT-PCR、免疫印迹检测稳定转染的细胞株.结果 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并建立了稳定转染的A549细胞株,成功表达LyGDI蛋白.结论 LyGDI真核表达载体成功构建及稳定转染A549细胞株的建立,为研究LyGDI过度表达对肿瘤侵袭性和转移的影响奠定了实验基础.

  • 188Re标记丙氧鸟苷白蛋白纳米微球的制备

    作者:詹惠英;唐秋莎;汤月萍;陈道桢

    目的 制备188Re标记丙氧鸟苷(GCV)白蛋白纳米微球(188Re-GCV-BSA-NP).方法 通过蛋白交联固化的方法制备GCV-BSA-NP,并测定GCV-BSA-NP的体外释药特性;采用预锡化直接标记法对ccv-BSA-NP进行188Re标记,同时观察188Re-GCV-BSA-NP体外稳定性.结果 GCV-BSA-NP为大小不等的规则性微球,微球直径不等,但多集中在250-290 am.GCV-BSA-NP总的标记率>90%,放化纯>95%,放射性比活度1.85x105 MBq/μmol.标记物放置于37℃的PBS(pH 7.4)溶液中,在24 h时放化纯为95%.结论 预锡化直接标记法简便快速,能够得到较高的标记物放化纯度,稳定性好,GCV-BSA-NP具有明显的缓释功能.

  • 人源Dickkopf-1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作者:李文帅;周幽心;许期年

    目的 构建人源Diekkopf-1(DKK-1)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为进一步探讨DKK-1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Trizol法从人新鲜胎盘组织中抽提总RNA,RT-PCR法反转录为cDNA,以cDNA为模板扩增人源DKK-1的基因序列,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和DKK-1的PER产物分别在双酶切后用T4连接酶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DKK-1,转化至大肠杆菌后经菌落PER、NHe I和EcoR I双酶切及测序鉴定.结果 RT-PCR法从人胎盘中扩增出816 bp大小的目的 片段,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后菌落PER同样扩增出816 bp大小的目的 片段,NHe I和EcoRI双酶切重组质粒能切出两条目的 条带,测序后与C,enbank中DKK-1的cDNA对比,证明DKK-1的基因序列完全正确.结论 成功构建了pcDNA3.1-DKK-1重组质粒,为研究人源DKK-1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系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 不同成熟时期山羊卵母细胞冷冻保存研究

    作者:吴志南;丁家桐;沈宗姬

    目的 比较山羊卵母细胞在不同成熟时期解冻后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及胚胎发育能力.方法 收集山羊生殖泡(GV)期未成熟卵和成熟卵,分5组行开放式拉细麦管(OPS)法玻璃化冷冻,I组:直接冷冻GV期卵;Ⅱ组:GV期卵在体外培养(IVC)8 h后冷冻;Ⅲ组:GV期卵在IVC 16 h后冷冻;Ⅳ组:GV期卵体外培养成熟(IVM)后冷冻;V组:直接冷冻体内成熟卵.解冻后比较各组卵受精率、卵裂率及8细胞胚胎形成率.结果 I组(GV期卵)冷冻解冻后存活率达56.8%,显著高于Ⅱ组(33.3%)、Ⅲ组(31.6%)、Ⅳ组(28.9%)及V组(30.4%),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各组体外受精率、卵裂率及8细胞胚胎形成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OPS法玻璃化冷冻山羊GV期卵较冷冻其他成熟时期卵效果好.

  • 正常人脑表观弥散系数值定量测量的方法

    作者:魏友平;沈钧康;张彩元

    目的 探讨佳的弥散定量测量方法,为临床及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名正常健康体检者,对其行头颅常规MRI检查及平面回波弥散加权成像(DWD检查.获得DWI图,然后在工作站上重建表观弥散系数(ADC)图.每个研究对象选6个感兴趣区(ROI),分别在DWI图及ADC图采用相应测量方法得到每个部位的不同成像方法的平均ADC值.结果 在各相异性DWI图上通过信号强度计算的丘脑ADCM、ADCP、ADC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额叶白质和内囊后肢的值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在各相异性(同性)DWI图通过信号强度计算的丘脑、额叶白质、内囊后肢ADCsve值与直接在各向异性(同性)ADC图上测量得出的ADc值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额叶白质及内囊中的水分子弥散存在各相异性,丘脑中水分子弥散是各相同性的;不同的弥散定量方法所测得的ADC值有明显差异,但以通过DWI图计算出来的ADC值较为准确,定量研究脑组织的弥散还要考虑测量方法.

  • 蛋白芯片法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A72-4的比较

    作者:周莉莉;陆汉魁

    目的 对比分析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法与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对血清CA72-4的检测结果.方法 应用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法和ECLIA,同时检测137名健康体检者、67例良性疾病患者和163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A72-4水平,并进行浓度差异性比较、相关性分析和一致件检验.结果 两种方法检测血清CA72-4的结果在3组患者中均有高度相关性(均P<0.001);对数值呈直线相关(r:0.647,P<0.001);对样本阴、阳性分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一致性良好(Kappa=0.869,P<0.001).结论 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法与ECLIA检测血清CA72-4具有近乎同等的临床检验效能.

  • 小鼠胸腺输出功能及免疫重建的研究方法

    作者:陈广华;吴德沛;王易;常惠荣;朱子玲;冯宇锋

    目的 建立实时定量PCR检测小鼠T淋巴细胞中信号结合T细胞受体删除环(sjTREC)水平和T细胞受体β链可变区(TRBV)CDR3的方法,推测其中的初始T细胞的数目和克隆性,评价胸腺输出功能及免疫重建,从而为胸腺输出功能及移植后T细胞免疫提供可靠的研究方法.方法 分别提取小鼠脾脏细胞基因组DNA和总RNA.PCR方法扩增DNA标本目的 片段.纯化鉴定并构建含sjTREC片段的质粒标准品.建立稳定的实时定量PCR反应检测小鼠脾脏淋巴细胞sjTREC含量的方法.采用半巢式PCR扩增TRBV基因产物.采用ABI 3700分析TRBV谱型.结果 构建了可靠的sjTREC和TCRα质粒标准品.在实时定量PCR中建立了可靠的标准曲线.建立的定量PCR方法分析可成功用于脾细胞的sjTREC含量的检测.8周龄BALB/c小鼠脾细胞sjTREC含量为(626±115)拷贝/105个脾细胞.结论 建立了可靠的定量检测小鼠T淋巴细胞中sjTREC含量的方法,建立了分析T细胞谱型的方法,为研究生理和病理条件下胸腺输出功能及T细胞免疫莺建改变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 自噬在海马损伤后齿状回神经发生调控中的作用

    作者:周菊;彭薇;龚珊;单立冬;蒋星红;郭试瑜

    目的 探讨成年大鼠单侧海马CA1区毁损后,海马齿状回(DG)神经发生新生细胞存活与自噬的关系.方法 建立海人酸(KA)损毁单侧海马的模型,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于毁损后3 d标记增殖的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rdU阳性细胞,采用体视学的计数方法计算DG的BrdU阳性细胞总数.用自噬特异性抗原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与BrdU双标的方法检测这些新生细胞的减少是否有自噬的参与.结果 假毁损组DG区可见少量的BrdU阳性细胞;与假毁损组比较,实验组在海马毁损后DG区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rdU给药后第1天多,随着时问的推移逐渐减少,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腺病毒介导的hIL-24基因对肺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作者:陈华昕;杨吉成;盛伟华;谢宇锋;黄建安;朱晔涵

    目的 研究重组腺病毒Ad-hIL-24对A549肺癌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载有hIL-24基因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Ad-hIL-24)感染A549肺癌细胞,RT-PCR法检测hIL-24基因的表达,光学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病毒感染前后细胞形态的变化,运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FCM)分别检测其对A549细胞的生长抑制及凋亡效应,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分析caspase-3的变化.结果 Ad-hIL-24感染A549细胞后有hIL-24目的基因的转录,可明显抑制A549细胞的生长,凋亡率明显增加,并能上调caspase-3的表达.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hIL-24基因具有抑制A549肺癌细胞生长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 FasL非增殖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肾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平季根;严春寅;吕金星

    目的 构建携带FasL的非增殖腺病毒载体,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将人FasL全长cDNA克隆到非增殖腺病毒载体pSuCMV中,获得pSuCMVFasL重组子,经293包装细胞包装.获得氨苄青霉索抗性克隆,命名为pSuCMVFasL.体外感染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细胞72 h后,Western blot检测其在HK-2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获得携带FasL非增殖腺病毒,滴度为7.3x 109 pfu/ml;Western blot法检测在其感染的HK-2细胞中能检测到重组的蛋白表达.结论 将FasL基因导人非增殖腺病毒载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基因转染途径,制备的非增殖腺病毒在体外能有效感染HK-2细胞,为进行体内移植免疫耐受的基因治疗研究奠定基础.

  • MPTP诱导的小鼠PD模型中相关脑区TNF-α的表达变化

    作者:董玉林;张志军;郁晓燕;倪衡建

    目的 观察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小鼠急性损伤帕金森病(PD)模型中纹状体(CPu)、黑质致密部(SNpc)、额叶皮层联合区(FrA)和腹侧被盖区(VTA)中TNF-α基因和蛋白的时程表达变化.方法 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对MPTP诱导的小鼠PD模型中相关脑区TNF-α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 MPTP诱导的小鼠PD模型中SNpc和CPu脑区TNF-α基因在给药后6 h和1 d有显著性表达,TNF-α蛋白在给药后12 h和1 d有显著性表达,其中1d均是表达高峰;VTA和FrA脑区TNF-α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不显著.结论 表达增高的TNF-α可能对SNpe和VTA脑区DA能神经元及CPu和FrA脑区的DA能神经元末梢起了损伤作用,从而为深入研究PD的治疗过程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 加味大柴胡汤对阻塞性黄疸大鼠TLR4 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谢毅;陈明;谈燚;钱海鑫

    目的 探讨加味大柴胡汤对阻塞性黄疸大鼠TLR4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制作急性阻塞性黄疸大鼠模型,分为7、14、21 d 3个时段,每个时段分为胆总管结扎+加味大柴胡汤组(BDL+MMDB)、胆总管结扎+生理盐水组(BDL+NS)、假手术+生理盐水组(SO+NS)3个组,每组6只大鼠.在不同时相点,检测内毒素、肝功能及用RT-PCR检测TLR4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胆总管结扎后7、14、21 d f1静脉血浆内毒素的含量逐渐增加;TLR4 mRNA表达上调;TB增加.加味大柴胡汤治疗7、14、21 d后门静脉血浆内毒素的含量下降,TLR4 mRNA表达逐渐下调;TB 降低,肝功能损伤减轻.结论 加味大柴胡汤可以通过下调TLR4mRNA表达来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从而减轻肝脏损害.

  • 腹腔注射内皮抑素腺病毒治疗原位胰腺癌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子祥;李德春;赵华;朱东明

    目的 探讨腹腔注射内皮抑素腺病毒治疗裸鼠原位胰腺癌的机制,观测其疗效.方法 通过细胞内同源重组方法构建携带内皮抑素重组腺病毒Ad-mEndo,体外转染胰腺癌细胞株AsPC-1、BxPC-3,并测定感染的胰腺癌细胞上清液(鼠源性内皮抑索)mEndostatin蛋白的表达.荷瘤裸鼠腹腔注射腺病毒液Ad-mEndo,观察原位胰腺癌肿瘤的大小及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结果 重组腺病毒Ad-mEndo体外能转染胰腺癌细胞株,并表达mEndostatin mRNA及蛋白.重组腺病毒Ad-mEndo治疗组肿瘤体积和微血管密度均显著小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GCS通过影响凋亡相关基因致白血病细胞耐药的分子病理机制探讨

    作者:刘艳;谢平;谢可鸣;白小明;穆会君;张滨

    目的 通过研究苯基棕榈酰胺吗啡丙醇(PPMP)和小干扰RNA(siRNA)对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K562/AO2葡萄糖神经酰胺合成酶(GCS)基闪的调节及对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以探讨GCS基因致白血病多药耐药的分子病理机制.方法 应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和RNA干扰技术观察GCS特异性的化学抑制剂PPMP及针对GCS的siRNA对K562/AO2细胞GCS基因的抑制作用,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析GCS基因被抑制前后K562/AO2细胞中GCS摹因、Bcl-2基因、Bax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差异.结果 PPMP和siRNA可抑制K562/AO2细胞GCS mRNA的表达,同时致相应细胞的Bcl-2基因表达下降,Bax基因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GCS可能是通过Bcl-2信号转导途径使细胞的抗凋亡能力增强,从而导致白血病细胞的多药耐药.

  • 三七总皂甙对实验性肺纤维化大鼠病理变化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

    作者:武慧;冯一中;顾振纶;林军;周文轩;郭次仪

    目的 研究博莱霉素(BLM)所致大鼠肺纤维化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和三七总皂甙(PNS)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通过气管内注入BLM复制动物肺纤维化模型,于造模后第2天各治疗组开始每天给药,于给药后第7,14,28天分别随机处死一批大鼠,取肺组织行HE染色,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并测定肺组织中羟脯氨酸(HYP)含量.结果 PNS能抑制实验性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中胶原沉积及TGF-β1的异常升高,减轻其肺部的病理损害.结论 PNS对BLM诱导产生的肺纤维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生理浓度铁调素对成骨细胞铁离子的影响

    作者:赵东阳;徐又佳;张鹏;郝彦明;马勇;刘虎

    目的 研究牛理浓度铁调素(Hepcidin)对人成骨细胞(hFOB 1.19)内铁离子转运的影响.方法 加入终浓度分别为100(A1组)、300(A2组)、600(A3组)nmol/L的Hepcidin,干预成骨细胞20 h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下测量细胞内的铁离子荧光强度.结果 细胞内铁离子荧光强度对照组(A0组)为5.23±1.54,A1组为20.74±4.90,A2组为21.65±6.55,A3组为22.32±6.91,与AO组相比,A1组、A2组、A3组荧光强度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1组、A2组、A3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epcidin具有升高成骨细胞(hFOB 1.19)内铁离子的作用,但在100~600 nmol/L剂量范围内,Hepcidin升高成骨细胞内的铁离子浓度无明显差异.

  • NF-κB信号通路阻断对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的影响

    作者:姚辉华;王守立;朱宝松;韩蓉;林芳;秦正红

    目的 研究NF-κB信号通路阻断对肝癌细胞SMMC7721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 常规培养SMMC7721细胞,采用SN50(36 μmol/L)阻断NF-κB信号通路,Western blot检测核内p65蛋白水平.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生长增殖,计算肿瘤细胞牛长抑制率.PI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与凋亡,观察NF-κB信号通路阻断对肝癌细胞SMMC7721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结果 肝细胞癌SMMC7721细胞核内存在较高水平的p65蛋白.经SN50阻断后,MTT测定显示细胞的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并随时间的延长而愈渐明显,24、48、72 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2.77%、33.33%和38.89%,与阻断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实验组G1期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5%vs56.5%,P<0.05),S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与阻断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1%vs 28.6%,P<0.05),而细胞凋亡率在实验组为38.3%,对照组仅为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F-κB信号通路阻断诱导细胞周期于G1期停滞和细胞凋亡,从而抑制了SMMC7721细胞生长与增殖,提示NF-κB信号通路组成性激活参与了肝细胞癌的生长增殖与发展,以NF-κB信号通路作为治疗的靶点可能给肝细胞癌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 体外染烟对V7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刘海云;张素萍;童建;李建祥

    目的 研究体外香烟烟雾对V7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V79细胞分为对照组、5%浓度组和20%浓度组进行染烟实验.染烟后检测细胞内ROS水平、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结果 5%浓度和20%浓度染烟组与对照组相比,V79细胞ROS水平均明显升高,且20%浓度组与5%浓度组相比ROS也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浓度和20%浓度染烟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率、克隆率明显降低;G1期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G2期和S期细胞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0%浓度染烟组分别与对照组和5%浓度染烟组相比,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香烟烟雾可能刺激了V79细胞内ROS的增多,影响细胞增殖和凋亡率.

  • RMP在γ射线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中的表达

    作者:李敏;谷俊侠;杨慧翠;盛伟华;连晓宁;曹锴;魏文祥

    目的 研究RPB5调节蛋白RMP在γ射线诱导的SMMC-7721肝癌细胞凋亡过程中的表达,探讨RMP在细胞凋亡及维系细胞DNA稳定性中的作用.方法 不同剂量60Coγ射线照射SMMC-7721肝癌细胞和HL-7702正常肝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变化;PI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肝癌细胞周期变化及细胞凋亡;半定量RT-PCR法检测RMP基因在肝癌细胞及正常肝细胞中的表达以及凋亡相关基因hax、bcl-2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随着照射剂量增加,肝癌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PI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增多;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随着照射剂量增加,细胞凋亡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周期G1期增高,而S期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火0.05);RMP基因相对表达量增加'bax,bcl-2增加,与未照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SiRNA和携带siRNA重组腺病毒抑制结肠癌移植瘤淋巴管生成的比较

    作者:陈正荣;邢春根;何腾飞;吕孝东;吴永友;赵奎

    目的 研究RNA干扰抑制结肠癌移植瘤模型VEGF-C表达和抗肿瘤淋巴管生成的有效方法.方法 建立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n=8):腺病毒(Ad5F35-VEGF-C-siRNA-EGFP)组、siRNA组和PBS组,对肿瘤进行原位注射,记录各组肿瘤体积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和淋巴管密度(LVD).结果 VEGF-C干扰能抑制肿瘤生长,且腺病毒组比siRNA组生长更慢.同时免疫组化显示各组MVD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RNA组、腺病毒组和PBS组相比,LVD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GM-CSF诱导GM-CSF受体内在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峰;江波;张日;曹国宪;罗世能;周民

    目的 通过131I标记GM-CSF研究GM-CSF诱导白血病细胞株表面GM-CSF受体(GMR)的内在化,为131I-GM-CSF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使用氯胺-T的方法对GM-CSF进行131I标记,用三氯醋酸沉淀法观察标记物的放射纯度及稳定性;将标记物分别与TF-1、HL-60、K-562三种白血病细胞株进行孵育,然后检测配体的胞吞效应.结果 氯胺-T法标记GM-CSF,131I标记率为65%,标记物放化纯能达到98%,4℃下静置第4天时放化纯仍能高于85%;131I-GM-CSF/GMR内在化效率在低表达GMR的K-562细胞中仅为10%,高表达GMR的TF-1为48%,为前者的4.8倍,HL-60的效率介于前两者之间为27%.结论 GMR内在化的数量和细胞表面GMR表达水平成正相关,TF-1细胞GMR表达水平高,其内在化率明显高于HL-60细胞和K-562细胞.

  • 硫酸镁对放射性脑损伤大鼠海马齿状回Fos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邹容;蒋星红;周希平;涂彧

    目的 探讨硫酸镁(MgSO4)对电离辐射诱发的大鼠急性放射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将18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和MgSO4用药组,用5 MeV电子线对实验大鼠进行加Gy全脑单次垂直照射,照射后2 h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观察海马齿状回Fos蛋白的表达情况.用药组动物于照射前1d、照射前30 min和照射后即刻分别3次给予10%MgSO4(400 mg/kg)缓慢腹腔注射.结果 全脑照射可使大鼠海马齿状回Fos阳性细胞数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多,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抗人胰腺癌细胞单克隆抗体SZ-121的放射免疫显像实验研究

    作者:尤徐阳;万卫星;何扬;郁春景

    目的 研究99mTc标记抗人胰腺癌单克隆抗体SZ-121在荷人胰腺癌裸鼠体内的显像及生物分布,探讨其用于胰腺癌早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皮下种植法建立荷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以2-亚氨基噻吩盐酸盐(2-IT)修饰SZ-121,99mTc-葡庚糖酸钠(GH)配体交换法标记SZ-121,经裸鼠尾静脉注入99mTc-SZ-121后1、4 h对裸鼠进行γ显像,于24 h测定荷瘤小鼠体内组织的放射性分布.结果 γ显像及生物分布显示,99mTc-SZ-121被静脉注入荷瘤鼠后1 h,肿瘤即清晰显影,随时问延长趋于增浓,且瘤组织与非瘤组织的放射性比值(T/NT)也逐渐增高,肿瘤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Pg)曲均高于注射99mTc-IgG的对照组(P(0.05).结论 99mTc-SZ-121具有活体内定位导向能力,显像时间短,可能是一种有前途的胰腺癌显像剂.

  • 转染BMP7基因对兔髓核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作者:刘巍;成红兵;严建军;王鹏翔

    目的 观察转染重组BMP7腺病毒(Ad-BMP7)后,兔髓核细胞BMP7和Ⅱ型胶原的表达情况.方法 (1)取20只新西兰大白兔,15只作为实验组,5只作为实验对照组.实验组椎间盘注射Ad-BMP7,实验对照组注射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腺病毒(Ad-GFP),另设空白对照组.(2)分别于注射后1、2、4周各处死5只实验组兔子,注射后1周处死全部实验对照组兔子.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MP7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Ⅱ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 (1)实验组的髓核细胞显示了BMP7染色阳性结果,1、2、4周组阳性染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2)实验组的髓核组织问质Ⅱ型胶原呈阳性染色,1、2、4周的灰度值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SNK两两比较,第1周与第2、第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第4周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BMP7转染兔髓核细胞后,能获得长期表达,并能促进Ⅱ型胶原合成.

  • 南美响尾蛇神经毒素联合吉非替尼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作用

    作者:叶彬;何靖康;马海涛;秦正红;邬珺超;韩蓉

    目的 探讨南美响尾蛇神经毒素(Crotoxin)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作用及其对吉非替尼(Iressa)的抗肿瘤效果.方法 通过细胞生长抑制实验和细胞集落形成实验观察Crotoxin及其与Iressa联用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作用,生长抑制实验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集落形成实验采用平板克隆法.结果 Crotoxin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抑制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生长,与Iressa联用可增强Iressa的抗肿瘤效果.结论 Crotoxin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与Iressa联用效应为协同或相加.

  • 人抗黏病毒蛋白-MxA基因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作者:刘鹏;吴康;王坤;葛正珍;孟祥勋

    目的 克隆人抗黏病毒蛋白-MxA基因,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表达、纯化、活性鉴定,为深入开展该蛋白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从IFN-β诱导的A549细胞系中提取总RNA,通过RT-pCR技术扩增出MxA全长cDNA,克隆于pUC119载体,酶切鉴定后并经测序证实序列正确,再克隆于pET-32a(+)载体上构建表达载体pET-32a(+)-MxA,转化大肠杆菌BL21,经IPTG诱导表达并优化诱导条件,通过NTA-Agarose亲和层析和割胶电洗脱法获取纯化MxA蛋白,用SDS-PACE电泳分析表达产物,并通过对病毒VSV的抑制作用鉴定其活性.结果 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RT-PCR扩增出两条片段,大小同预计片段相符,并经测序证实与公布的MxA基因序列一致;重组载体转化菌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初步鉴定,目的 蛋白约占总菌体蛋白的25%,与预计的分子量91 kd相一致.用NTA-Agarose亲和层析法可获得纯度>95%的目的 蛋白,割胶电洗脱回收法可获得纯度>90%的目的 蛋白.结论 克隆了人抗黏病毒蛋白-MxA基因,克隆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较高水平的表达,并通过两种方法获得了该蛋白的纯化物.

  • 大鼠额叶创伤后早期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变化

    作者:李刚强;何志贤;董玉林;张志军;郁晓燕;倪衡建

    目的 观察大鼠额叶创伤后不同时间点创伤区及周边皮质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成年健康SD大鼠(76只)脑额叶锐器损伤模型,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脑损伤组3组.于伤后O、1、3、6、12、24 h等6个时间点分别采用尼氏染色法、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Westem blot法来观察创伤区及周边皮质神经元的病理变化、nNOS阳性细胞和nNOS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尼氏染色显示创伤区及周边皮质神经元数目减少,胞浆染色加深,尼氏小体减少,神经元突起不明显甚至消失.免疫荧光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显示,空白对照组及假手术组额叶皮质中偶见nNOS阳性细胞,nNOS蛋白表达量较低;伤后1 h创伤区及周边nNOS阳性细胞表达开始增多,nNOS蛋白表达开始升高,6 h达高峰,12 h开始下降.结论 大鼠额叶创伤后早期创伤区及周边皮质有nNOS的时程表达变化.

  • 含结核分枝杆菌ESAT6和CFP10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作者:房红莹;罗满林;王蕾;顾冠彬;邓碧亮

    目的 克隆结核分枝杆菌的ESAT-6和CFP-10基因,构建能同时表达两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活载体,为研制能有效防治结核病的重组腺病毒活载体疫苗打下基础.方法 首先利用PCR技术克隆结核分枝杆菌的ESAT-6和CFP-10基因,将两者通过IRES串连插入腺病毒转移载体中,构建重组穿梭质粒pShuttle-CMV-ESAT-6-IRES-CFP-10.该穿梭质粒转化含有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的BJ5183感受态细胞,经间源重组获得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载体pAdeasy-1-pShuttle-CMV-ESAT-6-IRES-CFP-10.PacI酶切线性化该质粒,转染AD293细胞进行病毒包装.结果 ESAT-6和CFP-10基因成功克隆,其序列与GenBank公布的一致.两者通过IRES串连插入腺病毒转移载体,获得的重组穿梭质粒经同源重组,成功获得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质粒Adeasy-1-pShuttle-CMV.ESAT-6-IRES-CFP-10,转染该质粒的AD293细胞出现细胞病变效应.结论 成功克隆了分枝杆菌的ESAT6和CFP-10基因,构建了含IRES串连的ESAT-6和CFP-10基因的重组腺病毒,为重组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 caspase-3在海马损伤后齿状回神经发生调控中的作用

    作者:彭薇;周菊;龚珊;单立冬;蒋星红

    目的 探讨成年大鼠海马CA1区损毁后,齿状回(DG)细胞先增殖后减少的原因.方法 用海人酸(KA)建立单侧海马损毁模型;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海马DG区增殖的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标记后不同时间点DG区BrdU阳性细胞,并用无偏差体视学方法定量分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BrdU与裂解的easpase-3的共表达.结果 实验组动物在损毁海马后各时间点DG区BrdU阳性细胞总数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熊果酸对乳腺癌SK-BR-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徐新伟;郭玲玲;顾振纶;蒋小岗;周文轩;郭次仪

    目的 探讨熊果酸(UA)对ER(-)、Her-2过表达的人乳腺癌SK-BR-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利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UA对SK-BR-3细胞增殖的影响.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凋亡细胞核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UA对细胞周期的影响;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DNA片段的断裂.结果 UA明显抑制SK-BR-3细胞的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作者:孙鸿丽;吴德沛;沈云峰;毛玉文

    目的 研究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从羊膜中分离和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并通过形态学的结构特征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以鉴定其纯度.建立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根据不同效靶比E/T(hAMSCa/PBMC)加入丝裂霉素处理过的羊膜细胞,用3H掺入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率,观察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从羊膜组织成功培养出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贴壁生长,在体外短期内可以稳定增殖和传代,细胞具有与骨髓问充质干细胞相似的表面标志,与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共同培养抑制了淋巴细胞增殖,其增殖抑制率与加入的细胞数量成正比.结论 羊膜问充质干细胞可以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中淋巴细胞增殖,对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具有负调节作用.

  • GSTθ转染对HCT116细胞系的影响

    作者:乔惠萍;焦旸;徐加英;樊赛军

    目的 观察转染了GSTθ后HCT116细胞系的生长、细胞周期的变化,以及HCT116细胞系生长对血清浓度的依赖性.方法 通过脂质体Lipofectamine将质粒载体pcDNA3及pcDNA3-GSTθ分别转染HCT116细胞获得稳定转染株,通过RT-PCR检测GSTθ的表达,细胞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对血清浓度的依赖.结果 GSTθ转染后抑制了HCT116细胞的生长,并且是通过G2,M和S期阻滞而导致的,GSTθ还增加了HCT116细胞对血清的依赖性.结论 GSTθ可降低HCT116细胞的恶性程度,使其对血清及营养物质的需求增加.

  • VEGF在小鼠早期急性肺损伤中表达的变化

    作者:金钧;郭强;黄芳;王俊;徐华;李娜;黄建安

    目的 观察油酸致小鼠早期急性肺损伤(ALI)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变化.方法 4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只.ALI组从尾静脉注射油酸0.9 ml/kg制备ALI模型;正常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8 h后每组随机抽半数小鼠处死后行肺泡灌洗(BAL).另一半小鼠右肺称重后烘干,左肺留取病理标本;分别测定肺湿/干质量比、肺泡灌洗液(BALF)总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蛋白含量变化;ELISA测定血清和BALF中自细胞介素6(IL-6)、VEGF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VEGF表达的变化.结果 AU组肺湿/干质量比、BALF中蛋白含和总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清和BALF中IL-6含量、血清VEGF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AU组BALF中VEGF的含量和肺组织中VEGF表达积分吸光度值(IA)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降低,以上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辐射抗性小鼠与其亲代差异基因的表达序列标签

    作者:王芹;岳井银;李进;宋力;刘强;穆传杰;吴红英

    目的 寻找IRM-2小鼠体内存在的与辐射抗性相关的基因.方法 提取IRM-2小鼠和其亲代小鼠脾细胞总RNA,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挑选差异表达片段,对每一条差异带进行特异PCR扩增、克隆和测序.结果 获得IRM-2小鼠独有而亲代小鼠均无的cDNA差异带75条,经测序获得52条差异cDNA序列.与GenBank基因库同源性比较,得到21条与小鼠已知基因不同源的表达序列标签(EST).结论 21条EsT提示IRM-2小鼠体内可能存在辐射抗性相关基因,为进一步分离和鉴定辐射抗性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 术后镇痛对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作者:张清;李培龙

    目的 探讨术后镇痛及镇痛方式对老年患者术后胰岛素抵抗程度的影响.方法 45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非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I组伞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并保留术后镇痛;Ⅱ组伞麻并行术后静脉镇痛;Ⅲ组全麻后不保留术后镇痛.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硬膜外穿刺或伞麻诱导前)、术后第1天清晨测定血浆血糖(G)、血清胰岛素(INS).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观察记录3组术后2、4、8、16、24、48 h患者疼痛评分(VAS).结果 3组术后G、INS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ISI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Ⅲ组术后G、INS明显高于I、Ⅱ组,ISI明显低于I、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Ⅱ组VAS芹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组和Ⅱ组术前、术后第1天G、INS、IS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老年患者术后镇痛能明显改善腹部手术后胰岛素抵抗程度.小同镇痛模式对术后第1天胰岛素敏感性改变无明显影响.

  • 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分型及和功能状态评分间的关系

    作者:嵇成红;施敏骅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及和功能状态评分问的关系.方法 60例初治肺癌患者化疗前、化疗两个周期后分别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分型并与20例正常体检者作对照.同时对肺癌患者进行功能状态评分.结果 肺癌患者化疗前CD3+,CD4+,NK细胞比例分别为(46.19±8.72)%、(20.57±5.80)%、(17.67±6.53)%,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是(59.76±6.92)%、(35.89±6.97)%、(21.51±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细胞比例为(28.51±8.21)%,高于正常对照组[(20.93±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9+细胞比例为(7.54±4.29)%,与正常组[(9.52±4.0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两药含铂方案化疗两个周期后,肺癌患者外周血CD3+、CD4+、NK细胞比例分别为(57.96±8.33)%、(33.29±6.90)%、(21.48±5.78)%,较化疗前有增多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8+细胞比例为(21.64±5.10)%,较化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功能状态评分化疗前平均为1.48±0.60,化疗后平均为1.45±0.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癌患者免疫功能较正常人普遍降低,化疗在短期内有可能使肺癌患者免疫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恢复,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分型可作为疗效评估和全身功能状态评分的补充.

  • 乏氧诱导因子-1α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冯丽波;陆雪官

    目的 观察鼻咽癌原发灶标本中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水平,并判断其在预测鼻咽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9例鼻咽癌原发病灶标本中HIF-1α的表达情况.同时随访这些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 HIF-1α的表达位于肿瘤细胞核内,67.8%的标本有HIF-1α阳性表达;HIF-1α阳性表达提示远处转移率高,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低.但对局部区域控制率无影响.结论 大部分鼻咽癌患者的原发病灶呈现HIF-1α阳性表达,其表达水平对判断鼻咽癌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

  • LyGDI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吴纪霞;董玉金;王兴丹;陈雪松;曹丽丽;韩琴芳;周新文

    目的 研究LyGDI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蛋白印迹法分析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LyGDI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37份配对组织标本中.LyGDI在29份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在NSCLC中,LyGDI的表达与分化程度(P,0.01)、淋巴结转移(P<0.05)有关,与性别(P>0.05)、年龄(P>0.05)、组织学分类(P>0.05)、分期(P>0.05)无关.结论 肺癌组织中LyGDI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与临床病理类型无相关性.LyGDI可能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 儿童颅内卵黄囊癌1例报告

    作者:周伟;朱玉春;王建良;沈纪芳

    卵黄囊癌(yolk sac tumor)又称内胚窦瘤(endodermal sinus tumor,EST),属于生殖系统肿瘤,一般原发于卵巢和睾丸,偶尔也发生于生殖腺以外,但发生在颅内的极为罕见.现将我院1例儿童颅内卵黄囊癌报道如下.

    关键词: 颅内肿瘤 卵黄囊癌
  • 江苏居民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调查

    作者:罗亚洲;袁宝君

    目的 探索影响江苏居民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血压正常的2 532名居民进行追踪调查,并用Cox回归分析高血雎的影响因素.结果 2 532名调查对象中新发高血压600例,其中男298例.女302例.单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经济收入、文化程度、超重肥胖、饮酒、血脂异常与高血压相关.控制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的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超重肥胖、文化程度、血脂异常是影响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男性、年龄上升、超量肥胖及血脂异常是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在高血压防治工作中应当加以重视.

  • 苏州市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作者:张明芝;武书

    目的 了解苏州市大学生睡眠质量,探讨影响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自制调查表,以面对面的方式,对苏州市3所大学的300名大学生的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睡眠质量进行评分,按PSQI的分值将睡眠质量分为睡眠良好和睡眠障碍.对PSQI评分及睡眠障碍的构成情况进行描述;用等级相关和多因素Logistic同归分析睡眠质量与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 PSQI的平均水平为7.28±2.54,睡眠障碍者占44.8%.影响其睡眠质量的因素有生活费用、居住条件、就业忧虑、学习负担、就医情况(身体状况)和感觉受冷落的程度.这些影响因素对睡眠质量作用的OR值及95%CI分别为:0.74(0.53,1.03)、1.46(0.96.2.23)、0.70(0.44,1.10)、1.44(O.92,2.25)、2.49(1.38,4.49)、0.57(0.32,1.01).结论 关心大学生身心健康并提供辅导和帮助,是提高睡眠质量的有效措施.

  • 尼群地平固体分散体微丸的制备与评价

    作者:游本刚;唐丽华;孙雄华;张经硕

    目的 采用小型离心造粒技术制备尼群地平固体分散体微丸.方法 以微丸的粉体学性质、收率(Yield)和10 min药物累积溶出量(P10)为评价标准,通过处方单因素试验考察可溶性载体、不溶性载体及两者的比例对微丸质量的影响;通过制备工艺单因素试验,考察润湿剂中乙醇的浓度及用量、离心造粒转速及时间对微丸质量的影响;并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试验对药物的可能存在状态进行判断.结果 尼群地平固体分散体微丸的处方与制备工艺为:可溶性载体采用泊洛沙姆(F68),不溶性载体采用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两者的比例为2:7,润湿剂为70%乙醇,用量25 ml,离心造粒转速为300 r/min,时间30 min,所得微丸P10达86%以上.XRD和DSC实验表明,药物以无定形存在于固体分散体中,但在微丸中有少量晶体析出.结论 采用上述方法制备的尼群地平固体分散体微丸.具有固体分散体结构和显著的速释特征.

  •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珍珠菜总皂苷的研究

    作者:潘海敏;唐丽华;游本刚;黄荣华

    目的 探讨大孔吸附树脂优选珍珠菜总皂苷的纯化工艺.方法 以齐墩果酸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皂苷含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用L9(34)正交设计优化大孔吸附树脂对珍珠菜总皂苷的纯化工艺.结果 优树脂纯化工艺为:样品液pH为5.0,样品液总皂苷浓度26.75 mg/ml,洗脱剂为50%的乙醇.结论 优化了的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简便易行,稳定可靠.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3 08 09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