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Suzhou University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 소주대학학보(의학판)

  • 主管单位: 江苏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苏州大学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3-0399
  • 国内刊号: 32-1674/R
  • 发行周期:
  • 邮发: 28-81
  • 曾用名: 苏州医学院学报杂志
  • 创刊时间: 196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苏州大学学报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黄瑞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c-erbB-2、ER、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姚卫康;包建荣;吴德明;顾丽琴;陈正中;吴伟兵;晏爱立

    目的 探讨c-erbB-2、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4例乳腺癌患者中c-erbB-2、ER、PR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的关系.结果 54例乳腺癌中,ER、 PR、c-erbB-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2%(26/54)、53.7%(29/54)、72.2%(39/54).ER、PR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年龄、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类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阳性表达率与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体积及组织学类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PR与c-erbB-2表达一致率为46.3%(25/54),表达不一致率为27.8%(15/54),ER、PR表达与c-erbB-2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c-erbB-2的阳性表达是乳腺癌患者预后差的指标,联合检测ER、PR更有助于乳腺癌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判断.

  • 肾移植术后RT-PCR动态检测巨细胞病毒尿的临床意义

    作者:何小舟;许贤林;叶青;罗光华;朱江;董选

    目的 探讨RT-PCR连续动态监测肾移植患者尿中巨细胞病毒(UCMV)载量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RT-PCR技术动态监测56例肾移植患者尿中CMV-DNA载量(术后9周内1周1次,此后2周1次,共23周).比较CMV肺炎组和非肺炎组在不同时点病毒载量的变化,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探讨高病毒载量与CMV肺炎的相关性.结果 56例患者UCMV的阳性率为87.5(49/56),随访过程中有8例患者出现CMV肺炎,发生率为14.3%,中位发病时间在术后第15周.两组患者在术后4周UCMV-DNA均维持在0值左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第7、8和11周,CMV肺炎组患者其病毒载量明显高于非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术后第5~15周内连续3次病毒载量>104拷贝/ml作为预测CMV肺炎的指标,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3.6%、61.5%和100%,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7107(95%CI=0.4791-0.9474),预警时间达2~8周.结论 RT-PCR动态监测肾移植患者UCMV-DNA敏感性高,5~15周内病毒载量连续3次>104拷贝/ml是预测肾移植术后是否发生CMV肺炎的良好指标.

  • 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重症肌无力手术麻醉的研究

    作者:余健;嵇富海;王擒云;杨建平

    目的 研究靶控输注(TCI)异丙酚+硬膜外阻滞对重症肌无力(MG) 胸腺切除术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靶控输注组(T组)10例MG患者T5-6硬膜外阻滞后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诱导气管插管,术中以3 μg/ml为血浆靶浓度持续异丙酚输注;对照组(C组)25例,硬膜外阻滞后咪唑安定、芬太尼、硫喷妥钠或异丙酚、阿曲库铵诱导气管插管术中N2O和安氟醚维持全麻.于术前(t1)、插管后1 min(t2)、劈开胸骨(t3)、胸腺切除(t4)、缝皮 (t5) 时测定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呼气末CO2分压(PETCO2)的变化和T组术中尺神经4个成串刺激(TOF);记录术毕清醒睁眼和拔管时间;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中两组HR、MAP、SpO2、PETCO2均在正常范围,TOF比率(T4/T1)为0.15~0.45;T、C组术毕清醒时间分别为(8.2±1.3)min和(9.6±2.1)min(P>0.05);拔管时间T组为(36.4±5.8)min,C组为(42.7±6.2)min(P<0.05);C组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3例,死亡1例,肺不张1例,肺炎2例,气管切开3例,T组未发生上述并发症.结论 异丙酚靶控输注维持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MG手术,麻醉平稳,术后呼吸影响小,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 进展期胃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表达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作者:陈吉祥;张明仪;王崇高;柳益书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VEGF-C、D)在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 TM两步法对88例进展期胃癌手术病例进行研究,其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组50例,淋巴结转移阴性组38例.另设正常胃黏膜对照组(n=10). 检测正常胃黏膜和两组进展期胃癌标本VEGF-C、D的表达.结果 在进展期胃癌组织中,VEGF-C、D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和62.5%.与正常组比较,胃癌中VEGF-C、D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伴淋巴结转移的进展期胃癌中,VEGF-C阳性表达率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更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VEGF-D阳性表达率在伴淋巴结转移者与无淋巴结转移者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相关的自变量有4个,根据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联系强度(由OR反映)、促进淋巴结转移的贡献大小(由标准回归系数反映)决定 VEGF-C表达对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贡献大,相关联系强度较高(P<0.001).结论 进展期胃癌组织中有VEGF-C、D阳性高表达,VEGF-C的表达与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但VEGF-D的表达与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无关.

  • 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初步临床应用

    作者:徐耀增;耿德春;李荣群;黄立新

    目的 探讨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22例患者行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THA,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及假体位置,并进行随访.结果 手术切口长7~9 cm,平均8 cm;手术时间70~120 min,平均92.1 min;术中出血量60~610 ml,平均210.5 ml;引流量60~640 ml,平均220.5 ml;输血量0~800 ml,平均318.2 ml.患者术后第2天在医生指导下下床活动,术后平均住院7.9 d.无1例发生感染、脱位、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随访假体位置良好,髋关节活动度为优,Harris评分90~96分,平均92.1分.结论 改良Watson-Jones入路是经臀中肌和阔筋膜张肌肌间隙显露髋关节,具有不损伤周围肌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几乎无后脱位的优点.

  • 降脂达标治疗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作者:蔡薇;张子滇;邓学东;陆永怡;陈群;刘静

    目的 研究降脂达标治疗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择存在颈动脉斑块的患者120例,按中国血脂防治指南中的标准进行调脂治疗,血脂达标后继续给予阿托伐他汀钙10~20 mg/d治疗6个月,测定达标前后患者的血脂,肝、肾功能及行颈动脉多普勒检查.结果 患者血脂达标后继续服用阿托伐他汀钙6个月后,颈动脉内径有所扩大(P<0.01),颈动脉斑块缩小(P<0.01),同时患者TC、LDL-C、TG降低(P<0.01),HDL-C升高(P<0.05).结论 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经血脂达标治疗后可以缩小并稳定.

  • 氟达拉滨诱导慢淋/幼淋细胞混合型白血病幼淋变达缓解(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何雪峰;张日;龙启强;张旭辉

    目的 提高对慢淋/幼淋细胞混合型白血病及其幼淋变的认识,探索氟达拉滨的疗效.方法 报道1例慢淋/幼淋细胞混合型白血病发生的幼淋变及其治疗过程和氟达拉滨的应用,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和结论 (1)幼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一类少见的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其中一部分由慢淋/幼淋细胞混合型白血病转变而来,形态学与原发幼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类似;(2)FMC7与SmIg双阳性及6号染色体异常可能与幼淋变病例的临床和血液学特征密切相关;(3)氟达拉滨可诱导慢淋/幼淋细胞混合型白血病幼淋变达完全缓解.

  • 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185例疗效分析

    作者:刘济生;肖根生;唐云青;吴文璎;秦照军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鼻腺样体切除术的疗效和优缺点.方法 在鼻内镜下对儿童及成人腺样体肥大185例,采用切削吸引、刮除、咬除等方法进行治疗,并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腺样体切除彻底,术后无出血,无残体存留,鼻咽部结构良好,咽鼓管无损伤.随访1~2年,患者睡眠障碍、鼻阻塞、流脓涕及耳闷塞等症状消失.结论 鼻内镜下腺样体肥大切除能在直视下操作,结合多种手术方法更能彻底切除腺样体,手术疗效显著,并发症少.

  • CD105和TGF-β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董贇;冯一中

    目的 探讨CD105和TGF-β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05和TGF-β1在50例NSCLC和15例非肿瘤性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它们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肿瘤组织中,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明显高于非肿瘤性肺组织(P<0.01),NSCLC分化越低,CD105标记的MVD值越高,且Ⅲ、Ⅳ期MVD值显著高于Ⅰ、Ⅱ期(P<0.01),淋巴结转移组的MVD值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TGF-β1在NSCLC和非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和42%,两者间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TGF-β1表达强度与NSCLC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有无转移密切相关(P<0.01),同时与肿瘤中MVD值呈正相关关系(r=0.444,P<0.01).结论 CD105和TGF-β1在NSCLC生长、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 乳腺癌耐药蛋白在急性髓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作者:刘晓健;李晟;江波;吴德沛

    目的 探讨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的表达与临床耐药的关系.方法 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MCF7乳腺癌细胞株、HL60白血病细胞株分别作为BCRP及MDR1 mRNA 表达的参照标准,以β肌动蛋白(β-actin)为内对照,检测了54例AML患者BCRP mRNA的表达,其中8例患者测定MDR1 mRNA的表达,初步探讨BCRP表达在AML中的临床意义.结果 AML中BCRP mRNA表达水平差异较大, BCRP表达由低到高依次为对照组、完全缓解组、初治敏感组和临床耐药组.其中临床耐药组BCRP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完全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及P<0.05),BCRP表达与MDR1 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BCRP在AML中表达水平差异较大,与MDR1的表达无关,可能是AML患者临床耐药的一个独立的重要原因,是预后的不利因素.

  • S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中期疗效评价

    作者:李荣群;徐耀增

    目的 评价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中期疗效.方法 2001年7月至2003年7月间采用S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36例.部分患者行椎管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 经术后平均3.72年的随访,与术前比较,术后、拆除内植物前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及椎体前、后缘高度均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本组患者脊髓损伤分级评判,除一例完全性瘫痪患者术后无功能恢复外,其余患者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结论 S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固定牢靠,间接复位能使突入椎管腔内的伤椎椎体后壁精确复位,使椎管有效减压.但中期随访发现,仍存在椎间盘退变及矫正度丢失的情况,影响术后长期疗效.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半定量研究

    作者:文峰;郭亮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相关责任病灶在常规MRI和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的影像表现,着重探讨DWI阳性的TIA责任病灶体积、平均ADC值、平均信号强度(AI)等半定量特点.方法 前瞻性对39例资料完整的TIA患者进行了常规MRI和DWI检查,MRI检查均在TIA发作5 d内进行.运用Functool 2.6.6i对其中15例在DWI表现为阳性的责任病灶进行半定量分析,计算病灶平均体积、平均ADC值、平均AI,并和健侧进行配对比较研究.结果 TIA阳性责任病灶在DWI上表现为点状的异常高信号,病灶平均体积(1.29±0.38)cm3,平均ADC值较健侧下降(25.8±9.01)%,AI较健侧升高(59.9±12.9)%,患、健侧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 DWI序列对TIA责任病灶的检出率较常规MRI序列明显升高,TIA患者的责任病灶的体积较小,ADC值轻度下降而AI较健侧明显升高.DWI序列有利于对TIA的早期诊断,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较大价值.

  • 血清癌胚抗原、CA125、CA19-9测定对肺癌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

    作者:蔡东焱;陶敏;段卫明;王振欣;谢菁;冯军;王庆才

    目的 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CA125、CA19-9测定对肺癌诊断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118例肺癌患者血清CEA、CA125、CA19-9的水平,并进行分组分析,同时以100例健康体检者和11例肺良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肺癌患者血清CEA、CA125、CA19-9水平高于良性肺病患者和健康人,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随着分期增加而逐渐升高,Ⅲ、Ⅳ期肺癌组显著高于Ⅰ、Ⅱ期肺癌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以3种标志物正常值为标准,Ⅰ、Ⅱ期肺癌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Ⅲ、Ⅳ期肺癌则明显增高,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化疗有效组治疗后CEA和CA125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无效和稳定组化疗前后3种标志物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EA、CA125、CA19-9水平对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不高,但对患者病情进展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意义;血清CEA和CA125水平的变化对晚期肺癌患者化疗效果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 TRAIL受体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

    作者:张跃明;杨伟文

    目的 研究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受体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RAIL 4个受体DR4、DR5、DcR1、DcR2在6例正常卵巢组织、12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及32例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结果 DR4、DR5、DcR1、DcR2表达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胞浆或胞膜中;在正常卵巢组织中和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4个受体均呈高表达,相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卵巢上皮癌组织中假受体DcR1、DcR2的表达率(44%、22%)显著低于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83% ,100%)和正常卵巢组织(100%、83%)的表达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卵巢上皮癌中DR4、DR5、DcR1、DcR2的表达与临床期别、分化程度、组织类型无关(P>0.05).结论 在正常卵巢、良性卵巢上皮肿瘤及卵巢上皮癌中TRAIL 4个受体 DR4、DR5、DcR1、DcR2均有表达,但在卵巢上皮性癌中假受体DcR1、DcR2的表达率明显减少,可能与卵巢癌的发生有关.

  •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许期年;金钧;苗宗宁

    目的 探索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在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Ficoll分离骨髓中单核细胞,贴壁培养细胞,观测形态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表面标志;用含β-巯基乙醇(BME)、 BDN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的条件培养基使培养的细胞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对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分离培养的贴壁细胞具有典型的BMSCs的形态和细胞表面标志,诱导后细胞表达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标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结论 BMSCs在体外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能力,BDNF具有促进分化的作用.

  • 兔骨性关节炎早期软骨细胞凋亡与软骨下骨生物力学改变的相关性

    作者:王亚斌;陈向阳;董启榕

    目的 探讨骨性关节炎(OA)早期关节软骨细胞凋亡与软骨下骨生物力学改变及其相关性.方法 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Hulth关节不稳造模,左膝为模型组,右膝为对照组,10 d、3个月时各取12只放血处死.各时相点模型组、对照组各取4个膝关节的胫骨近段,去除软组织,进行Mankin软骨损伤评分,采用Tunel法检测关节软骨细胞凋亡情况.去除软骨后用万能力学试验机测定软骨下骨的载荷-位移曲线、应力-应变曲线及弹性模量.结果 在造模10 d、3个月后软骨细胞的凋亡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10 d模型组和3个月模型组的软骨下骨的弹性模量与对照组比较,分别相差18%和19%(P<0.05);关节软骨细胞凋亡数增加与软骨下骨的弹性模量下降变化呈负相关(r=-0.7579,P<0.01).结论 OA早期即出现软骨细胞凋亡,同时软骨下骨生物力学发生改变.

  • 罗格列酮对高糖诱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纤溶系统的影响

    作者:周亚峰;杨向军;李红霞;鲁燕;蒋文平

    目的 通过观察罗格列酮对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表达一氧化氮(NO)、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影响,探讨罗格列酮防止糖尿病患者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葡萄糖刺激体外培养的人肺静脉血管内皮细胞24 h,检测培养上清中NO、t-PA和PAI-1的含量;用10 mmol/L浓度的葡萄糖和不同浓度的罗格列酮或二甲双胍干预共同体外培养的人肺静脉血管内皮细胞24 h后,检测NO、t-PA和PAI-1的含量.培养上清中NO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t-PA和PAI-1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结果 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升高,NO和t-PA的浓度呈下降的趋势,PAI-1的浓度呈升高趋势;罗格列酮干预后NO和t-PA的浓度呈升高趋势,PAI-1的浓度呈降低趋势;二甲双胍对这些指标无影响.结论 高糖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泌NO、PAI-1,抑制t-PA的形成,从而引起凝血和纤溶的异常,这种高凝状态会促进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发生;罗格列酮能抑制高糖引起的NO的降低,抑制高糖引起的内皮细胞的纤溶系统的平衡,促进纤溶系统的激活,防止血栓的形成,这可能是罗格列酮能减少糖尿病患者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机制之一.

  • 葛根素对高胰岛素环境下大鼠肝细胞胰岛素降解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曹莉;茅彩萍;顾振纶

    目的 通过观察葛根素对高胰岛素环境下正常大鼠肝细胞株BRL胰岛素降解酶基因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葛根素提高肝细胞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BRL大鼠肝细胞,用高胰岛素诱导其形成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采用半定量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该细胞模型的胰岛素降解酶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葛根素大、中剂量治疗组细胞胰岛素降解酶基因的表达较胰岛素抵抗模型组细胞显著减少,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葛根素可通过抑制大鼠肝细胞胰岛素降解酶的基因表达,来提高肝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改善机体的胰岛素抵抗,缓解代谢综合征.

  • Caspase抑制剂对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赵军;郑世营;顾振纶;杨吉成;盛伟华

    目的 探讨Caspase-3特异性抑制剂在缺氧诱导的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方法 将SD乳鼠的培养心肌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缺氧72 h组及Caspase-3抑制剂组(缺氧72 h前加入0.1 μmol/L的Z-DEVD-fmk)3组.应用Western blot分析法和RT-PCR技术检测Caspase-3、PARP蛋白及Caspase-3 mRNA的表达,同时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心肌细胞凋亡的变化;借助Caspase-3荧光分析试剂盒,荧光比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过程中Caspase-3活性的变化.结果 Caspase-3抑制剂组细胞凋亡百分率为(14.93±2.47)%,显著低于缺氧72 h组的(48.43±4.18)%,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Caspase-3抑制剂组PARP及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低于缺氧72 h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RT-PCR分析显示,Caspase-3抑制剂组Caspase-3 mRNA的表达量较缺氧72 h组降低了62.0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Caspase-3活性检测显示,Caspase-3抑制剂组的Caspase-3活性较缺氧72 h组降低了52.8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Caspase-3抑制剂能明显抑制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Caspase-3蛋白和mRNA的表达、Caspase-3蛋白酶活性和PARP的裂解.

  • 卡维地洛对阿霉素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世红;王绍军;陆士奇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对阿霉素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阿霉素组、卡维地洛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1)阿霉素组:腹腔注射阿霉素,每次2.5 mg/kg,4次/周,连续2周,累积剂量为20 mg/kg;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8周.(2)卡维地洛组:腹腔注射阿霉素,剂量同阿霉素组;用卡维地洛每天30 mg/kg,分2次灌胃,共8周.(3)对照组:腹腔注射与阿霉素组等量的生理盐水,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第9周检测大鼠血流动力性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1)血流动力学监测:卡维地洛组与阿霉素组相比,左心室压力上升和下降大速率(±dp/dtmax)提高,左室舒张末压(LVEDP)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左室收缩压(LVSP)、平均动脉压(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卡维地洛组与对照组相比,仅LVSP和MA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血清中的SOD活性、MDA含量:卡维地洛组与阿霉素组相比,SOD活性增加,MDA含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卡维地洛组与对照组相比,SOD和MDA含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心肌细胞凋亡情况:阿霉素组细胞凋亡较对照组增加,而卡维地洛组比阿霉素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卡维地洛能改善阿霉素引起的血流动力性异常,主要表现为改善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卡维地洛能抑制阿霉素引起的机体内过度的氧化应激;卡维地洛能减轻阿霉素引起的心肌细胞凋亡.

  • GL50分子在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上的表达及其逆向信号对树突状细胞体外分化成熟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凤鸣;刘彤;孙静;胡益洲;王旭东;张学光

    目的 分析GL50在不同分化时期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DCs)上的表达,探讨GL50信号对Mo-DCs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用Ficoll 密度离心及贴壁法获得外周血单核细胞,经GM-CSF+IL-4常规方法诱导,并分别加入丝裂霉素处理的mock-L929和ICOS-L929细胞,6 d时,加入或不加入TNF-α培养3 d后收集细胞;另外,在上述ICOS-L929细胞处理组的单核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GL50单克隆抗体11C4或小鼠同型IgG,加入或不加入TNF-α,继续培养3 d后,收集细胞,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分析Mo-DCs表型(GL50、CD80、CD83、CD86)、摄取FITC-Dextran抗原的能力;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Mo-DCs对T细胞的作用;ELISA方法检测对分泌细胞因子IL-2、IL-10的影响.结果 GL50分子在不成熟Mo-DCs上高表达,而随着Mo-DCs的成熟呈下调性表达;GL50单克隆抗体11C4能够有效地促进Mo-DCs的成熟,上调Mo-DCs表面分子(CD86、CD80、CD83、HLA-DR)的表达,降低Mo-DCs摄取FITC-Dextran的能力,同时能有效地促进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而对IL-2的分泌没有显著影响.结论 GL50分子介导的逆向信号参与了Mo-DCs分化成熟的调节,GL50/ICOS是参与DC/T细胞相互作用的主要分子.

  • 抗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发夹状核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的影响

    作者:刘春宇;谢宇锋;盛伟华;缪竞成;杨吉成

    目的 观察抗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发夹状核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将抗人VEGF发夹状核酶(RZ)基因构建的pcDNA3.1+/RZ转染ECV304细胞,经G418筛选后,用RT-PCR法鉴定RZ基因在ECV304细胞中的转录,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前后ECV304细胞增殖活力和细胞周期,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 RZ基因在ECV304细胞中获得转录,它不改变细胞增殖活力和细胞周期,但能明显下调VEGF的表达.结论 抗人VEGF发夹状核酶能够显著抑制ECV304细胞VEGF的表达,为进一步开展核酶的肿瘤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 大鼠脂肪基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成骨细胞分化特性的研究

    作者:耿德春;徐耀增;李荣群;黄立新

    目的 研究脂肪基质干细胞(ADSCs)分离培养的方法,探讨大鼠ADSCs在体外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 从成年SD大鼠腹股沟处获取脂肪组织后进行体外培养,并通过骨诱导培养基使其分化成成骨细胞,通过碱性磷酸酶(ALP)、von Kossa 染色鉴定向成骨细胞分化能力.采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成骨细胞的标志基因.结果 大鼠脂肪组织能够分离培养出ADSCs;向成骨细胞诱导,ALP、von Kossa染色阳性,RT-PCR检测有ALP、osteocalcin及osteopontin表达.结论 成功从大鼠脂肪组织分离培养出ADSCs,其生物学特性与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相似,能够向成骨细胞分化,有希望成为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

  •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原位肝脏移植中移植肝的保护作用

    作者:秦磊;高广勇;余斌;钱海鑫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IP)对大鼠原位肝脏移植中移植肝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80只Wistar大鼠随机配成40对,平均分成两组,每组20对.对照组:获取供肝前仅以肝素生理盐水经腹主动脉灌注;IP组:灌注前阻断肝门血供10 min,再开放10 min.每组受体中,10只观测1周生存率,另10只检测再灌注2 h后的各项相关指标.结果 IP组受体肝功能、生存率明显好于对照组;IP组肝脏组织标本中TNF-α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虽然各组肝脏组织都出现了凋亡细胞,但IP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IP对移植肝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与TNF-α表达减少、肝窦状内皮细胞凋亡减轻密切相关.

  • L-精氨酸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侍阳;钱海鑫;秦磊;周晓俊

    目的 探讨左旋精氨酸(L-Arg) 对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术中只分离肝周围韧带,不做肝门阻断及再灌注;I/R组、L-Arg组分别于缺血前20 min经阴茎背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l和L-Arg 300 mg/kg,然后进行45 min的部分肝门阻断及60 min的再灌注.取下腔静脉血2 ml,并迅速切取缺血肝组织.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乳酸脱氢酶(LDH);测定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黄嘌呤氧化酶(XOD)、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等指标;观察光镜和电镜下肝组织学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R组ALT、AST、LDH、MDA、XOD、iNO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NO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比较,L-Arg组ALT、AST、LDH、MDA、XO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NO、eNO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组及L-Arg组肝组织病理损害较正常对照组重,L-Arg组病理损害较I/R组明显减轻.结论 L-Arg预处理对大鼠肝I/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NO和不同亚型NOS的变化参与其中.

  • 丙酮酸增加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流的肾上腺素能反应

    作者:李勋;杨向军;刘志华;蒋文平

    目的 探讨丙酮酸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流肾上腺素能反应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取体质量200~250 g雄性SD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术后6~8周用于实验.采用酶解法获得单个心室肌细胞,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钙流.结果 与对照组(n=4)相比,心肌梗死组(n=13)大鼠心脏/体质量比增加31.4%(P<0.05),心室肌细胞膜电容增加41.8%(P<0.001);L型钙流密度及其失活动力学未有改变,对异丙肾上腺素(分别为49.4%和11.8%, P<0.05)及forskolin(分别为46.4%和9.4%, P<0.001)的反应性则明显下降,用5 mmol/L丙酮酸在体外预处理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室肌细胞4~5 h使其反应性恢复,但丙酮酸的这一作用被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抑制剂阻断.结论 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流密度未改变,但其对肾上腺素能刺激的反应性明显下降,而丙酮酸通过与硫氧还蛋白系统有关的机制恢复其反应性.

  • 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及影像学分析

    作者:吴健;唐天驷;王根林;赖震;殷浩;祝晓

    目的 探讨针刺抽吸法建立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8 只,用持针器夹持21 G皮肤穿刺针从椎间隙正前方刺入L3-4、L4-5、L5-6椎间盘的纤维环,深度控制在5 mm,拔出针芯,抽吸出部分髓核组织.术前及术后4、8、12周分别对造模后椎间盘及对照椎间盘(L2-3)行MRI及CR检查.结果 术后第4周到第12周,造模后的椎间盘MRI的T2W1信号呈现持续减弱趋势;椎间盘高度指数持续下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刺抽吸法可诱导兔椎间盘的缓慢退变,从而为研究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机制及治疗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

  • 成年大鼠嗅球嗅鞘细胞的分离、培养、纯化与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作者:范志海;沈忆新;陆政峰;成茂华;董启榕

    目的 探讨成年大鼠嗅球嗅鞘细胞(OECs)的分离、培养和纯化方法,并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及免疫细胞化学特性.方法 采用原代培养技术,从成年大鼠的嗅球分离培养OECs,用差速贴壁+Thy1.1抗体及补体等方法纯化培养OECs,并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扩增OECs,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OECs的形态变化特点及生长情况,采用GFAP、NGFRp75、S100等抗体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根据NGFRp7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统计培养的OECs的纯度,并计算OECs的增殖率.结果 体外培养的成年大鼠OECs主要为双极或三极细胞,其突起细长.差速贴壁+Thy1.1抗体及补体纯化法的纯化效率高于其他两种.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培养的成年大鼠OECs呈现GFAP、NGFRp75、S100蛋白染色阳性.bFGF能明显促进OECs的增殖(P<0.01),对OECs的形态、纯度没有明显影响.结论 差速贴壁+Thy1.1抗体及补体纯化法是一种高效率的纯化培养OECs的方法,bFGF能明显促进OECs的增殖.

  • 生物活性玻璃在四肢骨不连及骨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殷浩;孙俊英;李喜功;宋兵华;赖震;石岩

    目的 探讨生物活性玻璃治疗四肢骨不连及骨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应用生物活性玻璃配合内固定治疗四肢骨不连及骨缺损83例.骨不连部位:肱骨中下段15例,尺桡骨中段11例,股骨远端9例,胫骨上段7例,胫骨远端19例.新鲜骨折骨缺损15例,良性骨肿瘤骨缺损7例;术后定期进行患肢功能及影像学评价.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术后经4~25个月(平均10.3个月 )随访,所有骨不连骨缺损部位均达骨性愈合,患肢功能恢复满意,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生物活性玻璃治疗骨不连、修复骨缺损安全可靠、方便有效,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自体骨移植.

  • 腹腔镜手术在妇科良性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朱维培;钱志红;龙启芳;任琼珍

    目的 探讨电视腹腔镜手术在良性妇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妇科腹腔镜手术469例,主要包括盆腔粘连松解术、输卵管切除术、输卵管造口术、盆腔囊肿剥除术、附件切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切除术等近20种手术.结果 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463例(98.72%),中转开腹6例(1.28%),并发症8例(1.71%),手术时间(83.12±25.27)min,术中出血(87.9±31.4)ml.结论 腹腔镜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能有效地应用于各种良性妇科疾病.

  • 原位心脏移植围手术期的处理(附6例报告)

    作者:余云生;沈振亚;于曙东;朱江;叶文学;焦鹏;黄浩岳;朱雅萍;卜丽芬;胡雁秋

    目的 研究原位心脏移植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 对6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行原位心脏移植.结果 2例死亡,4例存活.结论 通过对心脏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表明控制肺动脉高压、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纠治急性肾功能不全、有效的免疫抑制治疗和预防感染是围手术期的重点工作.

  • 左上腹巨大肿块的CT定位诊断(附59例分析)

    作者:庄启湘;胡春洪

    目的 探讨左上腹巨大肿块的CT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59例左上腹巨大肿块的CT资料,观察肿块-脏器界面、脾静脉-门静脉轴移位及腰大肌筋膜受侵等征象并进行分析.结果 27例肿块-脏器交界角呈钝角者,26例肿块发生于该脏器,而8例呈锐角者均发生于该脏器外;呈"握球征"的18例中,17例肿块起源于该脏器,仅1例肿块起源于该脏器外;CT观察到"刀刃征"5例,肿块全部起源于该脏器外.全部病例中脾静脉-门静脉轴前移33例,均为腹膜后肿块;轴后移26例中,18例源自腹腔,8例为胰腺肿瘤.结论 根据肿块-脏器界面、脾静脉-门静脉轴移位及腰大肌筋膜受侵等可对左上腹巨大肿块作出初步定位诊断.

  • 23例川崎病患儿免疫功能分析

    作者:周万平;严文华;吕海涛;孙凌;季正华

    目的 探讨免疫功能状态在急性期川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急性期川崎病23例患儿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4+/CD8+、CD16+56+、CD19+CD23+和CD4+CD25+细胞的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对比,急性期川崎病患儿CD3+CD4+、CD4+/CD8+、CD19+CD23+细胞显著升高,而CD3+、CD3+CD8+、CD16+56+、CD4+CD25+细胞显著下降.结论 川崎病的发生与患儿的免疫系统失衡密切相关.

  •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中晚期胰腺癌36例疗效观察

    作者:王建新;李德春;张子祥;赵华

    目的 观察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6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给予吉西他滨和顺铂联合治疗,每28 d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综合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有效26例(26/36,72.2%),无效10例(10/36,17.8%),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结论 吉西他滨和顺铂联合治疗中晚期胰腺癌能较好改善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氧自由基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陆秀芳

    目的 研究氧自由基与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关系.方法 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脂质(LPO)、VitE水平及总抗氧化能力.结果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SOD/LPO、VitE/LPO、总抗氧化能力/LPO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间血清中抗氧化能力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研究为临床选择腹腔内应用抗氧化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其导致的不孕提供了理论依据.

  • 深呼吸预处理对无痛人流术中呼吸抑制的影响

    作者:常留辉;谢红;王琛;李华

    目的 探讨在无痛人流术中,深呼吸预处理对全麻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所致缺氧的预防作用.方法 100例无痛人流术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深呼吸组在麻醉前嘱患者做10次深呼吸,对照组任其自然呼吸,麻醉方法均为靶控输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观察术中呼吸抑制发生情况及SpO2变化趋势.结果 两组发生呼吸抑制例数分别为22例和2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呼吸组SpO2值有2例降至97%~98%,但无1例低于95%;对照组有21例SpO2降至99%以下,其中16例低于95%,给予人工辅助呼吸;两组SpO2变化相比,深呼吸组缺氧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麻下实施无痛人流术,麻醉前深呼吸能增加机体氧储备,可避免呼吸抑制所致的缺氧.

  • 腹腔镜下卵巢良性畸胎瘤剥除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的意义

    作者:张红梅;商九香;陈英

    目的 探讨在腹腔镜下卵巢良性畸胎瘤剥除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385例腹腔镜下卵巢良性畸胎剥除术病例,并对照分析225例放置腹腔引流管与160例未置腹腔引流管患者的康复过程.结果 两组术后发热(≥38℃)、腹痛发生率和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卵巢良性畸胎瘤剥除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 佩尔地平和利多卡因对气管拔管时心血管反应的临床观察

    作者:钱美娟;鄂勇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佩尔地平、利多卡因对术后气管拔管时引起的心血管不良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48例择期行开颅胶质瘤、脑膜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4组,A组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5 mg/kg,B组静脉注射佩尔地平20 μg/kg,C组静脉注射佩尔地平20 μg/kg和利多卡因1.5 mg/kg,D组注射同等容量生理盐水.所有患者常规监测ECG、SpO2, 记录术前基础值、用药时、吸痰时、拔管时、拔管后1 min、拔管后5 min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结果 血压的变化:A组、D组SBP、DBP在吸痰时、拔管时、拔管后1 min、拔管后5 min均升高,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SBP、DBP拔管期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D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HR的变化:B组、D组HR在吸痰时、拔管时、拔管后1 min、拔管后5 min均增快,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HR在拔管期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管拔管前联合静脉注射佩尔地平和利多卡因能够有效防止气管拔管期间心率增快和血压升高等心血管应激反应.

  • 腹腔镜卵巢肿瘤切除术76例报告

    作者:徐彩英

    目的 探讨腹腔镜卵巢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20例卵巢肿瘤中,行腹腔镜下卵巢肿瘤切除术76例(观察组),开腹手术44例(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85.6±25.8) min与对照组(83.5±24.7)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而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率、术后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腹腔镜手术切除直径<10 cm的卵巢肿瘤能发挥其微创的独物优势.

  • 生物活性玻璃加自体骨后外侧融合治疗腰椎峡部不连45例疗效观察

    作者:马良波;孙俊英;郝越峰;汪强;杨沛彦

    目的 探讨生物活性玻璃加自体骨后外侧融合治疗腰椎峡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5例(90处)腰椎峡部不连患者,采用椎板减压取得骨粒或者用自体骼骨与生物活性玻璃混合于不连节段后外侧进行治疗.结果 45例均随访12个月,根据邹德威的术后临床功能评价标准,临床疗效优良率达到98%,根据术后X线检查结果,1年的融合率达98%.结论 采用该方法治疗腰椎峡部不连,融合率较高,临床效果较好,方法可行.

  • 颈椎次全切除后植骨加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16例报告

    作者:祖晓水;李家顺

    目的 探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采取颈椎次全切除后植骨加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伴完全或不完全截瘫16例,其中,C5骨折6例,C6骨折10例,C7骨折2例,C5、C6同时骨折2例,伴脱位4例.次全切除1节椎体14例,同时切除2节椎体2例.取骼骨植骨10例,用钛网植骨6例.平均随访20个月.结果 手术有效地解除了颈髓前部的压迫,获得较好的稳定性,并可防止植骨块脱出,植骨融合率好,疗效显著.结论 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是治疗颈椎骨折的有效手术方式.

  • 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及手术方式的选择(附102例报告)

    作者:周永其;崔同海

    目的 探讨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与手术方式、预后等的关系.方法 回顾经手术治疗的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102例,对其术前诊断、定位、术式选择及疗效评定进行总结.结果 102例随访4个月~5年,平均13个月.结果 为优68例,良21例,可10例,差3例,总优良率为87.2%.结论 术前明确诊断、准确定位、及术中髓核摘除、椎管扩大减压、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应用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 切开复位结合司氏钉撬拨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72例疗效观察

    作者:何斌;宋斌;吴锦春;孙俊英

    目的 研究切开复位结合司氏钉撬拨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切开复位结合司氏钉撬拨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72例,按Sanders分型,Ⅱ型39例,Ⅲ型24例,Ⅳ型9例,术中使用外侧入路恢复跟距关节面,司氏钉撬拨复位恢复跟骨的长度、高度及力线,并使用跟骨解剖钢板螺钉固定骨折,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脱水剂及抬高患肢.结果 72例均随访6个月以上,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分,Ⅱ型骨折优21例,良15例,中3例,差0例;Ⅲ型骨折优11例,良10例,中3例,差0例,Ⅳ型骨折优0例,良1例,中4例,差4例.结论 切开复位结合司氏钉撬拨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和Ⅲ型跟骨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具有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对Sanders Ⅳ型骨折疗效不满意.

  •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作者:李增男;张艳晖;李德玲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各危险分层中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法 选择诊断明确的UA患者10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各组又根据危险分层标准分为低、中、高危险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及抗心绞痛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观察用药4周内两组各危险分层组的临床疗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监测出、凝血指标,评价其安全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能有效控制心绞痛,明显改善症状(P<0.05),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P<0.05),并对出、凝血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但高危险组中血运重建的发生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在UA各危险分层组中的疗效肯定且安全,并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 超声对肾细胞癌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董凤林;查月琴;林和平;董彦;朱利霞;刘哲婴;王阿军

    目的 评价二维灰阶(2D)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肾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细胞癌的超声表现及超声定性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术后病理为对照,得出超声对肾细胞癌病灶的检出率及定性诊断符合率.结果 66例肾细胞癌中,超声正确诊断59例,误诊4例,漏诊1例,未能定性诊断2例,超声对病灶的检出率为98.5%(65/66),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9.4%(59/66).结论 超声对肾细胞癌的诊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超声体检普查对于肾癌的早期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大量健康人群进行肾癌普查以及肾细胞癌患者术前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 计算机X线摄影在上颌窦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附1096例报告)

    作者:张宏美;胡春洪

    目的 探讨CR系统在上颌窦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096例上颌窦疾病(其中上颌窦外伤472例,上颌窦炎症564例,上颌窦癌60例)分为常规X线摄影组(605例)和CR摄影组(491例),对各组所摄图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CR系统在图像质量、显示骨折能力、显示骨质破坏能力及软组织改变的能力均显著优于常规X线摄影,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CR系统在上颌窦疾病摄影中具有很大的优点,可提高病变的检出率.

  • 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21例报告

    作者:钱进科

    目的 观察腹腔镜治疗单纯性肾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经腹膜后腹腔镜技术对21例肾囊肿做肾囊肿去顶减压术.结果 20例手术成功,1例失败,平均手术时间90 min,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腹膜后腹腔镜治疗单纯性肾囊肿疗效满意,并具有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 惊厥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朱余德;袁伯稳;周辉;季风华

    目的 探讨惊厥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惊厥患儿62例,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NSE水平.结果 惊厥组(病毒性脑炎、癫痫、热性惊厥)惊厥发作后24 h内血清NSE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但病毒性脑炎、癫痫、热性惊厥3组不同病因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惊厥普通组与严重组患儿惊厥发作后24 h内血清NSE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惊厥严重组患儿NSE水平显著高于普通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惊厥发作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惊厥程度越重, NSE水平越高.结论 小儿惊厥性疾病惊厥发作后可引起血液NSE水平的显著升高,其水平高低与脑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判断惊厥性脑损伤的客观指标之一.

  • 术中胆道造影在胆道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黄良平;耿兴荣

    目的 分析术中胆道造影在胆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13例胆道手术患者术中均进行胆道造影,其中采取方法①造影359例,方法②造影107例,方法③造影47例.结果 方法①显示胆道残余结石36例,帮助行胆囊摘除术5例,显示胆道情况避免胆总管探查20例;方法②造影107例,结果显示胆道残余结石19例,显示胆道损伤2例;方法③显示胆道残余结石6例,显示胆总管下段损伤1例.其中联合方法①、②或③及多次造影61例.结论 术中胆道造影在胆道手术中可避免胆道残余结石、胆道损伤,降低再手术率.

  • 20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处理

    作者:吉林;袁从虎;陈佩军;刘鹏;王成龙

    目的 探讨20例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的麻醉处理与血流动力性及内环境调控的关系.方法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使血流动力性及内环境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结果 20例患者术中麻醉深度满意,血流动力性及内环境稳定.结论 维持血流动力学及内环境稳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肩锁钩钢板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28例报告

    作者:谢海明

    目的 探讨肩锁钩钢板在肩锁关节脱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肩锁钩钢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28例.其中25例直接修复断裂的喙锁韧带,3例无法修复,用喙肩韧带代替喙锁韧带.结果 28例经8个月~4年(平均12个月)的随访,按Karlsson分类评价,A级20例,B级8例.结论 肩锁钩钢板内固定结合重建喙锁韧带和肩锁韧带治疗Ⅲ型肩关节脱位具有固定牢固、可早期活动肩关节及关节功能恢复令人满意等优点.

  • 多孔磷酸三钙填塞植骨加支持钢板手术治疗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25例疗效观察

    作者:汪强;孙俊英;马良波

    目的 观察多孔磷酸三钙填塞植骨加支持钢板手术治疗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分析采用多孔磷酸三钙填塞植骨加支撑钢板手术治疗的25例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术前均行X线正侧位摄片、CT扫描及三维重建,以准确了解骨折的塌陷和粉碎程度及骨折碎片的翻转方向.凡骨折塌陷>5 mm,且伤前无关节退行性变者,均作为该手术方法的适应证.结果 除1例Ⅱ度开放性骨折发生切口浅表感染外,其余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X线片显示所有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经6个月~3年(平均1.8年)的X线片和功能随访,维持解剖复位者21例(占84%);按Merchant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优良22例(88%).结论 多孔磷酸三钙填塞植骨加支撑钢板手术治疗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能有效避免复位后的再丢失,改善远期疗效;多孔磷酸三钙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作者:顾强;孙康云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测定131例高脂血症患者辛伐他汀治疗前后血脂、CRP水平的变化.结果 经辛伐他汀治疗12周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CRP分别下降12.67%、20.28%、20.83%、33.32%、25.74%,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20.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辛伐他汀不仅能调节血脂,还能降低血浆CRP.

  • 腹腔镜手术治疗未触及睾丸47例报告

    作者:张建;周云;严向明;张婷;孙庆林

    目的 探讨腹腔镜对未触及睾丸的诊疗价值及其经验总结. 方法对47例(51侧)未触及睾丸患儿用腹腔镜技术进行手术探查.结果 47例未触及睾丸患儿中,腹腔镜手术探及睾丸31例(35侧).其中26例(30侧睾丸)在腹腔镜下进行了一期睾丸固定术,3例单侧腹内隐睾因精索血管过短而行分期Fowler-Stephens手术,2例单侧隐睾因严重睾丸发育不良而行睾丸切除术.另16例经腹腔镜手术探查确诊单侧无睾丸.结论 对于体检时不能触及的睾丸采用腹腔镜手术探查,具有观察全面的同时进行治疗、兼顾两侧睾丸及手术疤痕小等优点,可以提供安全、准确、美观的治疗效果.

  • 新辅助动脉介入化疗治疗宫颈癌36例疗效分析

    作者:徐云

    目的 探讨新辅助动脉介入化疗对宫颈癌的疗效.方法 对36例宫颈癌患者采用以下两种化疗方案:(1)顺铂50 mg/m2+长春新碱1.5 mg/m2+博来霉素20 mg/m2;(2)顺铂50 mg/m2+表阿霉素60 mg/m2+5-氟脲嘧啶1000 mg,予以子宫动脉介入化疗.其中28例于灌注化疗后用携带抗癌药物的凝胶海绵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化疗结束后10~14 d经评估后行广泛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清扫术.结果 36例宫颈癌患者的症状缓解率为100%,总有效率为77.78%.肿瘤直径≤4 cm者的有效率为84%,>4 cm者的有效率为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介入化疗及栓塞治疗可使肿瘤缩小,降低淋巴结转移率,提高手术切除率,是治疗宫颈癌的较佳模式.

  •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119例分析

    作者:吕剑;季涌;薛迎春

    目的 评价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在直肠癌手术中的疗效.方法 : 回顾性分析119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119例中,无手术死亡,发生骶前出血1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并发排尿困难12例,顽固性便意频繁1例.保肛成功率为81.5%(97/119).随访98例(12~60个月),局部复发率为5.1%(6/119),1年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8.2%和60.5%.结论 TME的规范化应用可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提高患者的保肛率和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 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36例临床分析

    作者:成炳祥;徐卫星;金建荣;周天敏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6例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术后35例恢复满意,1例术后并发腹腔脓肿,经保守治疗后治愈.结论 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能够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疗效.

  • 2000年至2004年启东市居民主要恶性肿瘤减寿分析

    作者:凌良健;陈建国;陆青云;朱健;张永辉

    目的 研究恶性肿瘤对居民寿命的影响,为制订恶性肿瘤防治工作重点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减寿分析的方法描述启东市2000年至2004年期间恶性肿瘤造成的寿命损失情况.结果 引起寿命损失的前4位恶性肿瘤为肝癌、肺癌、胃癌和白血病.恶性肿瘤标化减寿率的性别比值(男∶女)是2.53∶1.在低年龄组,白血病的潜在减寿年数(PYLL)高;中壮年中,肝癌的PYLL大;中老年人口中肺癌的PYLL位次较高.结论 肝癌、肺癌、胃癌、白血病是引起寿命损失主要的恶性肿瘤,大力保护男性人群,特别应当加强低年龄段白血病和高年龄段肝癌、肺癌、胃癌的防治.

  • 苏州地区冬春季儿童急性肺炎的病毒病原学研究

    作者:王宇清;季伟;陈正荣;张爱丽

    目的 探讨苏州地区小儿肺炎的病毒病原学.方法 对662例患儿痰标本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呼吸道病毒.结果 662例患儿痰标本中, 阳性297例,总阳性率为44.9%,其中单纯病毒感染289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255例(85.9%)占首位,其次为甲型流感病毒25例(8.4%),乙型流感病毒4例(1.3%),副流感1.3型病毒4例(1.3%),腺病毒1例(0.4%),2种或以上病毒感染8例.结论 病毒是苏州地区冬春季小儿急性肺炎的主要病原,其中RSV是首要病毒病原,其次是流感病毒.

    关键词: 儿童 急性肺炎 病毒
  • 中国汉族人VKORC1 G3673A基因多态性研究

    作者:杨剑;缪丽燕

    目的 检测汉族人VKORC1 G3673A 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 应用PCR技术对正常人外周血VKORC1 G3673A基因进行扩增,以Msp I进行限制性酶切图谱分析.结果 219名(男112人,女107人) 中国汉族人VKORC1 G3673A基因中,表现型A/A的频率是81.3%(男90人,女88人),表现型G/ A是18.7% (男22人,女19人),表现型G/G是0.VKORC1 G3673A基因A的频率是90.6%, 基因G的频率是9.4%.结论 中国汉族人VKORC1 G3673A基因的分布有自己的特点,为研究VKORC1 G3673A基因在华法林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理论资料.

  • 尼群地平固体分散体微丸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游本刚;唐丽华;朱悦

    目的 考察尼群地平固体分散体微丸的稳定性.方法 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和加速试验,考察尼群地平固体分散体微丸的外观,药物和有关物质的含量,以及药物溶出速度(T80)的变化.结果 该固体分散体微丸对温度和湿度稳定,对光不稳定,模拟上市包装后稳定性良好.结论 尼群地平固体分散体微丸经包装后稳定性较好.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痤疮丙酸杆菌性眼内炎1例

    作者:顾永辉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是眼科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对眼内组织的损害十分严重,可导致失明或眼球萎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因致病菌种类不同而表现不一.痤疮丙酸杆菌由于其毒性较小,潜伏期较长,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病率较少见,而常被误诊为葡萄膜炎,因延误治疗而造成严重后果.我院遇1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痤疮丙酸杆菌性眼内炎,经玻璃体及部分晶状体后囊膜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及球旁注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运动终板封片方法的改进

    作者:张苏;陈永珍;朱旻

    氯化金镀金法是显示骨骼肌运动终板的传统方法,其存在标本褪色、封片烦琐等问题.封片通常使用甘油和磁漆,用甘油封片的运动终板极易褪色,不易长期保存,较易溢出盖玻片外,用磁漆封片容易脱落.为此,我们对传统的封片方法进行了改进,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用常用的中性树胶封片,不容易褪色,用双盖片封固方法封片,切片保存的时间较长.本研究对兔肌肉内的运动终板的封片方法进行了比较观察,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运动终板 封片
  • 颈椎横突前结节作为颈丛阻滞标志的探讨

    作者:费建平

    甲状腺腺瘤切除术常采用颈丛阻滞麻醉,其优点在于方法简单,对麻醉设备要求低,而且在手术中还能通过对话观察喉返神经的功能等.但此种麻醉方法也存在操作繁琐、阻滞程度不易掌握等缺点.本研究在经典的一点法颈丛阻滞基础上,以颈椎第4横突前结节作为骨性定位标志并作一定的改进,在甲状腺腺瘤摘除手术麻醉中达到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且减少了血压增高、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3 08 09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