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消化内镜治疗胃肠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李虹烨;史美妺

    目的:浅析胃肠疾病治疗中应用消化内镜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72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收治的胃肠疾病患者,筛选时间段为2017年1月~2018年6月,分组标准为信封抽签法,随机分为研究组(n=36)和参照组(n=36),研究组进行消化内镜治疗,参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复发率、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治愈率为97.22%,远高于参照组的83.33%,研究组复发率为0,远低于参照组的13.89%,两组对比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长明显短于参照组,两组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疾病治疗中应用消化内镜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患者能更彻底除病灶,降低再次复发率,还能缩短康复时间,更快出院.

  • 血糖高,慎做胃镜

    作者:兰苑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与非糖尿病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胃肠疾病、胆结石、骨关节病的几率明显升高,接受检查的几率也相应增加.所以虽然糖友做有创检查需谨慎,但只要防护得当,不必过于担心.1.糖友在接受检查前应向您的医生充分了解检查的有关事宜,调整好睡眠、饮食起居及心态,避免疲劳、受凉、情绪波动.检查结束后注意穿刺点或创面的保护,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遵医嘱时间去除敷料,并防止局部感染.

  • 六味木香胶囊治疗胃肠疾病疗效观察

    作者:董军梅;王玉明

    临床运用六味木香胶囊(国家基本药物、国家中药保护品种)治疗各种急慢性胃肠道疾病149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49例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其中男93例,女56例,年龄小12岁,大77岁,平……

  • 中医药防治胃肠疾病新进展

    作者:唐旭东;卞立群;王萍

    近年来中医药防治胃肠疾病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本文从中医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医临床研究水平的提升、临床技术标准化研究、中医重大理论和药理机制的研究阐发与认识积累四个方面对此作了述评,以承前启后,促进中医药防治胃肠疾病研究认识水平的提高.

  • 清幽颗粒对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肠疾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菊霞;王岩;徐永红;辛小卉

    目的 观察清幽颗粒治疗小儿幽门螺杆菌(Hp)感染性胃肠疾病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阿莫西林、甲硝唑、奥美拉唑(洛塞克)治疗;治疗组予清幽颗粒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症状积分,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Hp转阴率.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均有改善,症状总积分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治疗组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Hp转阴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清幽颗粒治疗Hp感染性胃肠疾病疗效确切.

  • OMOM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华煜;赵立波;程华;王艳波

    目的:探讨OMOM胶囊内镜在胃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7年11月至2011年2月间行OMOM胶囊内镜检查的7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6例检查者中共71例检出病变,阳性检出率93.4%.包括食道炎3例,胃溃疡3例,慢性胃炎18例,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例,小肠炎症18例(包括出血点,糜烂及溃疡),小肠息肉14例,小肠毛细血管扩张、血管畸形7例,回肠末段淋巴滤泡增生6例,结肠息肉5例.胶囊工作时间平均为7.26(5.7-10.6h小时).胶囊均自然排除,无并发症发生.胶囊通过小肠时间平均为4.4h(1.5-7.4).结论:OMOM胶囊内镜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手段,OMOM胶囊内镜对于胃及小肠病变的检出率较高,OMOM胶囊内镜对不同症状就诊的各年龄段成年患者均具较好诊断价值,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 第二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学术纪要

    作者:李军祥;何晓晖;甘淳;危北海

    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省中医院、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江西省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二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2013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治胃肠疾病继续教育学习班"于2013年6月20-23日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会议收到全国各省市寄来的学术论文380余篇,在大会进行专题报告或学术交流的论文45篇,参加大会正式代表共400余人.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疾病的思路方法

    作者:戚团结;危北海;陈治水;陈誩;刘汶;李春雷

    胃肠道疾病发生的根本机制是胃黏膜防护因子与攻击因子的失衡,若防护因子战胜攻击因子则不致发病,若攻击因子战胜防护因子则导致发病,胃内攻击和保护作用由多种因素介导,这些相关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网络体系.现代医学的这种平衡失调的发病理论与中医学发病理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正相争,百病之由"的观点是相互吻合的,提示只有深入探讨中医药对胃肠保护因子和攻击因子的相关作用,才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 吴耀南主任医师运用经方治疗胃肠疾病的临床思路

    作者:俞晓芳;徐国山;吴昦辰;吴耀南

    吴耀南主任医师善于古方今用,运用经方治疗胃肠疾病,常获奇效.现将吴师运用经方治疗胃肠疾病两例进行阐述,以便共勉.

  • 中医药防治胃肠疾病的优势与进展

    作者:侯正军;陈鸿

    中医药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在治疗胃肠道疾病方面发挥了诸多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文章对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胃肠病方面的应用进行总结归纳,从多个方面论述了中医药在防治胃肠疾病方面的优势和进展,拓宽了中医药在治疗胃肠道疾病方面的应用范围.

  • 基于线粒体研究论脾虚与脏腑疾病的相关性

    作者:杨晔;刘悦;张帆;孙宇衡;王钰;张哲;杨关林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仓廪之官,是人体的后天之本.细胞器线粒体几乎存在于所有需氧真核细胞内,其作为“细胞的动力站”而为机体的物质代谢提供能量,被称作“能量转化的中心站”和“三磷酸腺苷(ATP)的生产基地”.由此可见,脾与细胞器线粒体在人体功能方面异曲同工.结合有关脾虚导致人体各脏腑疾病与线粒体结构功能变化相关性的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探讨中医“脾主运化”与线粒体形态结构及氧化磷酸化的相关性,从而揭示中医脾虚导致全身各脏腑疾病的线粒体结构功能变化机制,为今后脾虚证的诊治提供现代医学理论支撑.

  • 王庆其“脾主黏膜”学术观点及其在胃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肖定洪

    王庆其根据黏膜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等功能特点和被覆于器官内壁的组织学特点,结合《黄帝内经》“脾为之卫”及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提出“脾主黏膜”的学术观点,即全身各部位黏膜由脾所主.在临床实践中,“脾主黏膜”的学术观点可应用于胃肠道黏膜疾病的诊疗.

  • 慢性胃肠疾病中医药疗效评价中的证候问题

    作者:刘凤斌;罗迪;侯政昆

    总结并分析了慢性胃肠疾病中医疗效评价存在的证候问题,认为目前慢性胃肠疾病疗效评价主要以症状评分为主要评价方法,在中医证候标准化、规范化以及中医证候动态方面存在量化问题.应构建反映患者需求的慢性胃肠疾病辨证论治疗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病证结合整体观思想,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构建中医慢性胃肠疾病患者报告的结局指标量表,并使证候评分规范化,以此客观评价辨证论治的疗效.

  • 从寒热并用理论探讨慢性胃肠疾病的辨治

    作者:马祥雪;王凤云;唐旭东

    寒热错杂是慢性胃肠疾病的重要病机,胃肠道症状是寒热错杂证主体证候群.追溯寒热并用的源流,通过探讨寒热并用理论的三种代表治法——辛开苦降法、温清并用法、寒热合化法,阐明寒热并用是慢性胃肠疾病的常用治法.

  • 1.25生物反馈与功能性胃肠疾病

    作者:赵志泉

    生物反馈治疗早创立于60年代,是松弛疗法与生物反馈技术的结合,近10年,随着胃肠病学的发展及行为治疗在胃肠疾病中的应用研究,生物反馈技术在此领域中的作用日趋显著,并较为广泛应用于胃肠道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

  • 功能性胃肠障碍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研究思路

    作者:胜利

    为什么要研究心理社会因素?情绪与应激对胃肠疾病的影响早已为消化科医生所熟知[1],功能性胃肠障碍,如易激惹结肠(IBS),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密切关系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兴趣[2].

  • 胃肠道巨细胞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组织学检测及应用

    作者:周炜洵;杨红;凌庆;罗玉凤

    目的:探讨胃肠道巨细胞病毒( CMV)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组织学检测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5年7月临床疑诊消化道CMV感染的患者35例,组织学标本41份,HE切片观察组织学形态,并行CMV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检测CMV感染细胞。组织学检测结果与患者血标本CMV DNA、pp65抗原等检测结果比对。结果41份标本中23份检测到CMV感染细胞,32份组织学检测前后1周内有血DNA检测,结果与组织学检测比较,血DNA检测的敏感性73.7%,特异性69.2%。结论胃肠道组织学检测CMV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HE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和/或原位杂交检测是可靠的检测方法。

  • 胃肠道炎症性纤维性息肉37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作者:刘丹;王坚;陈淼;肖芹;朱长仁;蒋记心;王翠梅;顾学文

    目的 探讨胃肠道炎症性纤维性息肉(IF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IFP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表型特点,进行KIT基因第9、11、13、17号外显子检测,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基因第12、18号外显子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9例,女性28例.年龄37 ~ 78岁,平均57岁.肿瘤部位:22例位于胃窦,9例位于回肠,3例位于贲门,1例位于胃角,1例位于胃体,1例位于十二指肠.肿瘤大径0.5~5.5 cm,平均3.0 cm.大体观察呈息肉状隆起型病变,部分伴黏膜溃疡形成.镜下观察胃IFP由梭形细胞围绕小血管及黏膜腺体形成经典的“洋葱皮样”结构为特征,部分区呈交织状或束状排列;小肠IFP大部分病例缺乏“洋葱皮样”结构,组织疏松水肿,由星形或上皮样细胞构成,具有突出的毛细血管网,瘤细胞均匀分布于疏松水肿样间质内;2种组织学形态均伴有较多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瘤组织多位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其中1例小肠IFP向下生长累及肠壁浅肌层.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37例均表达波形蛋白、CD34,18例表达PDGFRA.分子病理检测KIT基因第9、11、13、17号外显子及PDGFRA基因第12、18号外显子,结果 显示均无KIT基因突变,其中4例IFP存在PDGFRA基因第18号外显子突变,突变形式为D842V,5例伴有第12号外显子突变,导致p.566-571 delSPDGHEinsR.30例获得随访,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胃肠道IFP主要呈现2种组织学形态,且存在PDGFRA基因激活突变,是消化道良性间叶源性肿瘤,而非炎性反应性病变.

  • 幽门螺杆菌cagE基因在不同胃肠疾病中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徐灿;李兆申;屠振兴;龚燕芳;许国铭;满晓华;许爱芳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的cag致病岛(cag pathogenecity island, cag PAI)被认为是主要的疾病相关毒力因子,与胃上皮细胞IL-8的分泌相关.研究表明,cagE基因位于cag PAI的下游,是cag PAI存在的标志,与H.pylori感染后胃黏膜细胞因子IL-8的合成释放及严重的胃黏膜炎症相关[1].cagE基因在我国患者中的分布特点及与胃肠道疾病的关系尚未完全明确,我们应用两对不同引物扩增临床分离菌株cagE片段并观测胃黏膜的炎症程度,初步评价该基因与不同H.pylori相关胃肠道疾病的关系.

  • 镇江地区幽门螺杆菌cagA、vacA基因及亚型与胃肠病患者的相关性

    作者:吴莺;张尤历;沈琰;魏金文;范钰;王文兵

    我们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镇江胃肠疾病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Hp)菌株的cagA基因型、vacA基因型,探讨基因型与胃肠疾病的关系.

670 条记录 2/34 页 « 12345678...33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