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药载药缓释系统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敬龙;韩舒;孙琪;柳康;吴梓齐;刘志辉

    在组织工程技术中往往需要多种细胞因子的协同作用,这给多药载药缓释系统以广阔的发展前景。多药载药缓释系统即是将两种或多种药剂包载到一个缓释系统中,通过药剂的不同包载方式及载体材料的特有性质等来控制药剂的释放顺序和持续时间。本文主要从载体材料、载药方式、释药途径和制备方法等方面对多药载药缓释系统加以综述。

  • 具有神经生长因子缓释功能的聚羟基脂肪酸酯膜片的制备及其对PC12细胞神经分化的研究

    作者:陈曦;高力;雷静

    目的 制备一种可缓慢释放神经生长因子(NGF)的的高分子复合材料,用于神经组织工程的研究.方法 采用溶剂挥发的方式,将NGF与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在有机溶剂中充分混合,再将其倒入圆形玻璃器皿中,形成一个表面和内部都含有NGF的PHA膜,并将纯的PHA膜和浸泡干燥的PHA膜(粘附NGF的PHA膜)作为对照.将上述三种膜分别进行微观形貌(扫描电子显微镜)、水接触角和NGF体外释放的检测.后,在连续培养6 d后,观察三种膜对PC12细胞的神经分化影响.结果 相对于两个对照组,负载NGF的PHA膜表面形貌更起伏粗糙,有明显的蛋白粘附,也具有佳的亲水性.同时,负载NGF的PHA膜能连续6天释放出稳定的且有活性的NGF,浓度大于100 ng/mL.负载NGF的PHA膜上的PC12细胞分化明显,在培养第3天时出现神经样细胞的分化表型,长出了轴突,而第6天邻近的几个PC12细胞的轴突相互接触并形成类似神经网结构;其他对照组没有明显现象.结论 成功利用生物材料PHA制备出一种具有NGF缓释功能的生物高分子膜片,并可诱导PC12细胞向神经细胞表型分化.

  • 新世纪儿科药剂学发展方向初探

    作者:李李

    本文论述了常规药物剂型及制型、口服缓释和控释制剂、经皮吸收制剂、靶向给药系统(TDS)、纳米控释系统等不同给药系统的特点及用药方法,以及在新世纪的研究发展趋势,为药物剂型的开发研究应用,提供一些借鉴.

  • 介孔分子筛作为药物载体应用于缓/控释及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勋;顾艳丽;王瑛;金星;任常胜;崔颖;王慧敏

    目的:为介孔分子筛作为药物载体应用于缓/控释及靶向制剂提供参考.方法:"介孔分子筛""药物载体""缓释""控释""靶向""Mesoporous molecular sieves""Drug carrier""Sustained release""Controlled release""Targeting"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1985年1月-2017年6月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就介孔分子筛的分类及特点、对药物体外释放行为的影响、药物体外释放动力学机制、药物体内药物动力学及生物活性等研究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1052篇,其中有效文献38篇.根据介观结构分类,介孔分子筛主要有2D结构的MCM-41,3D结构的MCM-48及无序、层状结构的HMS、MSU、TUD-1.MCM-41的相关研究较MCM-48、MSU及TUD-1多;HMS及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载药量大且可修饰性好;介孔分子筛的孔径尺寸、修饰分子、有序度和载药方法及模型药物固有特性等因素,均对药物体外释放行为产生影响;MCM-41及MCM-48的生物活性较好且COK-12以人为受试对象进行药动学评估时未见明显排斥反应.现有研究主要从结构修饰、嫁接、改变载药模式等方面进行缓/控释及靶向传递的研究.今后应着眼于提高模型药物多样性研究,评价介孔分子筛的体内毒性及生物相容性,构建修饰与掺杂型载体,以设计出适宜用于人体的多功能、多靶向、多重刺激响应、高载药量、低毒性的新型药物传递系统.

  • 制备卡铂缓释微粒的材料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王瑶;杨军星;宋立杰;赵楚翘;王博蔚;刘志辉

    目的:为选择制备卡铂缓释微粒的材料提供参考.方法:以"卡铂""缓释""微粒""Carboplatin""Release""Microparticle"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1997年1月-2017年4月在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Elsevier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常用的制备卡铂缓释微粒的材料特点、制备方法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93篇,其中有效文献26篇.常用的制备卡铂缓释微粒的材料有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聚己内酯(PCL)、明胶、海藻酸盐/壳聚糖及其他材料.PLGA的降解时间可通过改变丙交酯和乙交酯的比例使其从几天变到几年,可通过更复杂的表面修饰使PLGA微粒的靶向性更强、到达靶器官的药物浓度更高.但PLGA的制备方法目前难以应用于大规模的生产,其重现性和稳定性还有待提高.PCL不仅可主动和被动地靶向肿瘤组织,而且能避免卡铂给药的溶血副作用.但PCL目前的研究均是在体外及动物体内进行,进入人体的研究相对较少.明胶材料的优点包括易乳化、水溶性、成膜、弹性和天然可生物降解,然而其微粒普遍表现出突释现象,想要制备出缓释性能更好的传递系统,需要与其他材料联合应用.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粒能有效地保留高分子的生物活性,作为负载各种药剂及食品抗菌剂的包埋材料在医药、食品工业和化妆品等领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对于卡铂的包载,其受到氯离子的影响,包封率较低.虽然每种缓释材料的特性不同,对卡铂的包载程度不一,但制备出的缓释微粒均比卡铂溶液具有更稳定的化学性质、更长的缓释时间、更强的靶向作用以及更低的全身毒性.今后应从卡铂缓释微粒载药量和包封率的进一步提高、药物释放速率及缓释时间的精确控制、缓释体系的表面改性及多种缓释体系的联合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 卡铂 缓释 微粒 材料
  • 双相释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樱子;方松;樊荣丹;陈鹰

    目的:介绍双相释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以“双相释药”“双脉冲释药系统”等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2008-2013年关于双相释药系统的研究文献,对双相释药系统的特点、制剂技术、体内外评价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双相释药系统具有两个不同的释放相,可调节药物的释药速率、降低毒副作用、减轻胃肠道刺激、提高生物利用度等,根据其释放特点可分为速释-缓释型、速释-控释型、速释-定时释放型制剂;但由于其具有双相释药的特性,使其体内行为较为复杂,从而使体外模拟条件的选择也变得困难,其药动学方法和体内外相关性等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 中药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伟;宋洪涛;张倩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成为近年来中药制剂研究开发的热点,就其研究对象来说可分为中药单体化合物、中药有效部位、单味中药提取物和复方中药.

  • 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作为药物载体的体外增溶、缓释试验

    作者:唐杨;马丽芳;郭丽;戴华胄;贺世超

    目的:考察以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PAMAM)作为喹诺酮类药物载体在增溶、缓释方面的作用.方法:根据文献合成PAMAM,并作结构分析;以巴洛沙星为模型药物,检测不同代数不同浓度的PAMAM对巴洛沙星的增溶作用;同时用不同代数的PAMAM与巴洛沙星复合,检测PAMAM对巴洛沙星体外释放的影响,以及在水及模拟肠液中的释放情况.结果:巴洛沙星在水中溶解度约为1.5 g·L-1,完全释药时间约为4 h.随着PAMAM代数和浓度的增加巴洛沙星溶解度增加(2~5.25 g·L-1),PAMAM与巴洛沙星复合物在水中24 h释放80%,在模拟肠液中72 h释放73%.结论:PAMAM对巴洛沙星具有增溶、缓释作用,有可能促进其制成具有缓释作用的溶液剂或注射剂.

  • 阿司匹林-β-环糊精包合物PLGA微球的制备及其质量控制

    作者:卢建忠;刘婷婷;刘冬蕊;白璐;赵心洁;张诗晨;马宁

    目的:制备阿司匹林-β-环糊精包合物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并进行质量控制。方法:首先制备阿司匹林-β-环糊精包合物,再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阿司匹林-β-环糊精包合物PLGA微球,检测载药微球的形态和粒径,计算包封率和累积释放度。以包封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搅拌速度、聚乙烯醇(PVA)浓度、PVA体积、投料比。结果:优处方工艺为搅拌速度4000 r/min、PVA浓度3%(g/100 ml)、PVA体积30 ml、投药比1∶10。所制微球为圆球形,表面光滑,包封率为(41.79±1.09)%,粒径较为均一,粒径范围为0.5~127.5μm;随着载药微球的降解,阿司匹林的释放速度较平缓,600 h内累积释放度为83%。结论:成功制得形态规则且具有缓释作用的阿司匹林-β-环糊精包合物PLGA微球。

  • 液中干燥法制备阿莫西林微囊及其溶出度考察

    作者:刘洋;宋丽娜;孙淑英

    目的:制备阿莫西林微囊,并考察其溶出度.方法:采用液中干燥法制备微囊.以囊心与囊材的质量比(A)、分散相与连续相的体积比(B)、聚乙二醇4000(PEG4000)的用量(C)为因素,以微囊的圆整度和产率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工艺条件,验证处方并考察其粉体学性质、粒径和12h内的累积溶出度.结果:正交试验优化的A为1∶0.8、B为1∶3.5、C为8.0%;验证试验证明处方合理,所得的微囊大小均匀,其粉体学性质中平均圆整度为13.97 °、平均堆密度为0.787 g/ml、平均脆碎度为0.89、平均产率为72.0%;粒径在24~28目间可达70%以上;12 h内的累积溶出度为90%~95%.结论:制备的微囊符合缓释制剂要求,处方较为合理,工艺较好控制.

  • 干扰素γ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和Ⅰ型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研究

    作者:王金;王晓军

    目的:制备负载干扰素γ(INF-γ)的可降解缓释微球,考察其体外缓释性能及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s)增殖和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乳化交联法制备缓释微球,考察其粒径、平均载药量、平均包封率及体外累积释放率.取体外培养24 h的第3代KFs,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10%胎牛血清+DMEM培养基)、IFN-γ组(B组,含500 u/ml的IFN-γ)、负载相同含量IFN-γ的缓释微球组(C组,含500 u/ml的IFN-γ)及空白微球组(D组),分别进行相应处理后再分别培养5d,MTT法考察各组KFs细胞增殖抑制率;免疫细胞化学法分析各组KFs细胞Ⅰ型胶原蛋白的平均染色值判断蛋白合成受抑制情况.结果:负载IFN-γ的微球平均粒径为(51.87±1.31) μm,平均载药量为(53.64±3.52) u/mg,平均包封率为(89.72±5.63)%;微球7d内的累积释放率为91.35%;C组KFs细胞的增殖抑制率(60.75%)明显高于B组(33.88%)(P<0.05);B组KFs细胞Ⅰ型胶原蛋白平均染色值(163.75)较A组(193.75)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Ⅰ型胶原蛋白平均染色值(150.25)较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制备的IFN-γ微球缓释性能良好,可持续释放达7d;该微球可抑制人KFs细胞的增殖,减少其Ⅰ型胶原蛋白的合成,较普通IFN-γ具有更强的抑制能力.

  • 盐酸青藤碱肠溶缓释微丸的处方工艺及体外释放机制研究

    作者:李世根;李立军;肖志华;李烨

    目的:研究盐酸青藤碱肠溶缓释微丸的处方工艺和体外释放机制.方法:以乙基纤维素(EC)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K50 LV的用量比、滚圆速度、滚圆时间为考察因素,以盐酸青藤碱肠溶缓释微丸的成球性和主要时间点的释放度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处方工艺;并测定不同时间下盐酸青藤碱肠溶缓释微丸的释放度,研究释放机制.结果:优选的处方工艺为盐酸青藤碱-微晶纤维素-EC-HPMC K50 LV(25∶50∶15∶10,m/m/m/m),挤出速度为50 r/min,滚圆速度为800 r/min,滚圆时间为9 min;盐酸青藤碱肠溶缓释微丸的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释药模型,其释放过程为药物的扩散和HPMC溶蚀的共同作用.结论:制备的盐酸青藤碱肠溶缓释微丸有较好的肠溶缓释效果.

  • 银杏叶提取物微丸的制备及其释放度研究

    作者:胡连栋;罗兆亮;邢倩斌;刘慈;刘智勤;商闯

    目的:制备银杏叶提取物微丸,并测定其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3种不同包衣材料(欧巴代Ⅱ、Eudragit L30D-55、Eu-dragit S 100)对银杏叶提取物进行包衣.采用离心造粒法制备成相应的包衣微丸;将3种包衣微丸按预设比例混合制成混合包衣微丸;采用pH梯度改变介质方式(0.1 mol·L-1盐酸、pH 5.8 PBS、pH 7.2 PBS)测定包衣微丸和混合包衣微丸的释放度.结果:3种不同包衣微丸分别在0.1 mol·L-1盐酸、pH 5.8 PBS、pH 7.2 PBS中可以迅速释放;混合包衣微丸在pH梯度改变介质中持续释放,约8 h释放完全.结论:该制备工艺可行,可为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 正交试验筛选脑脉Ⅱ号缓释微丸的制备工艺

    作者:赵瑞芝;周莉玲

    目的:制备脑脉Ⅱ号微丸并研究明胶法制备中药复方微丸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得率、药物溶出速率、主要有效成分包封率为指标,考察明胶用量、搅拌速率、乳化剂用量、脱水剂用量等因素对微丸成型的影响.结果:脱水剂用量对微丸得率影响不大,但影响脂溶性成分的收率;明胶用量10g、搅拌速率400r·min-1、乳化剂用量3g时,微丸得率及大黄素收率均较好,体外溶出可达到缓释.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为新型复方制剂的研究提供借鉴.

  • 平痛新缓释片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作者:赵奎;蒋大义;冯启英;周家齐;宗林丽

    目的:制备平痛新缓释片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亲水性高分子材料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主要辅料制备平痛新缓释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主药含量及体外释放度.结果:平痛新检测浓度线性范围为10.0~300.0 μg·mL-1(r=0.999 6),平均回收率为99.97%(RSD=0.49%,n=9).结论:所制制剂工艺简单,缓释效果理想,稳定性好,质量可控.

    关键词: 平痛新 缓释 制备 质量
  • 左旋氧氟沙星滴眼剂的研制

    作者:高声传;郭涛;安晔

    目的:以苯扎溴铵为抑菌剂,氯化钠为渗透压调节剂,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为增粘剂,制备左旋氧氟沙星缓释滴眼剂.方法: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稳定性实验以 60℃~ 90℃之间每 5℃为 1个梯度进行考察.结果:加样回收率高,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均 <3%.预测有效期为 1. 5年.家兔眼刺激性实验表明,本制剂对家兔眼睛无刺激性,符合<中国药典>对滴眼剂的质量要求.结论:本制剂性质比较稳定.

  • 聚(ε-己内酯)-聚乙二醇-聚(ε-己内酯)两亲三嵌段共聚物蛋白大分子药物微球的研究

    作者:傅顺;袁伟恩;吴飞;耿燕;金拓

    目的:研究以聚(ε-己内酯)-聚乙二醇-聚(ε-己内酯)(PCE)制备蛋白大分子药物微球的方法及其与成品理化性质和释放动力学的关系.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牛血清白蛋白(BSA)PCE微球,以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表面形态,以Mi-croBCA法测定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以累积释放量考察微球体外释药特性.结果:微球外形圆整、表面光滑.不同分子量PCE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相近,但体外释药特性显著不同,释放机制为扩散-降解,其中PCE 4000因扩散作用释出的蛋白量明显低于其它分子量所制微球.微球体外释药规律符合扩散-溶蚀(Q=k1t 1/2+k2t+k3t 2+kt3)(r=0.997)方程.结论:以PCE制备蛋白大分子药物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突释小,释放完全.

  • 健康人体内伐昔洛韦缓释片单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黄恩;石萍;蒋玲;李治

    目的:评价伐昔洛韦缓释片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8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口服伐昔洛韦缓释片300,600,900 mg单剂量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昔洛韦血药浓度,3P97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经300,600,900 mg单剂量给药后,0~t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0-t)分别为(6.90±1.20)μg · h/L,(13.34±2.34)μg · h/L,(18.53±2.45)μg · h/L;峰浓度( Cmax)分别为(0.49±0.12)μg/mL,(1.03±0.22)μg/mL,(1.34±0.21)μg/mL;消除半衰期( t1/2ke)分别为(5.23±0.67)h,(4.15±0.44)h、(4.37±0.34)h;达峰时间( tmax)分别为(4.84±0.66)h,(4.23±0.62)h,(4.63±0.52)h。结论研制的伐昔洛韦缓释片达到了设计要求,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 固体脂质纳米粒作为水杨酸经皮给药载体的研究

    作者:王爱萍;高大林;李艳;戚元凯;慕宏杰;万芳

    目的 考察固体脂质纳米粒作为经皮给药载体对水杨酸经皮吸收的促渗透作用.方法 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水杨酸固体脂质纳米粒,以改良的Franz扩散池考察其体外透皮特性;并与水杨酸软膏剂比较,考察其促渗作用.结果 制备的水杨酸固体脂质纳米粒均匀圆整,包封率为46.4%,体外透皮特性优于普通软膏剂,24 h后皮肤药物累积透过量为654.3 μg/cm2,皮肤中药物残留量为22.99 μg,均分别显署高于软膏剂组(128.0 μg/cm2和0.84 μg,P<0.05).结论 固体脂质纳米粒作为水杨酸经皮给药载体,可有效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和增加药物在皮肤中储留量,而且可延缓药物的释放,从而有效提高药物疗效及患者依从性.

  • 氧化苦参碱胶束纳米粒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作者:金楠;赵永星;孙倩;刘敏;邓书华

    目的 制备氧化苦参碱胶束纳米粒并研究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遴选溶剂蒸发法与探头超声法对优处方LP22进行理化性质、体外释药、稳定性以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初步考察.结果 处方LP22释药较慢,低于游离药物;粒径约200 nm;低质量浓度时抑制肿瘤细胞SMMC-7721活性强于氧化苦参碱溶液.结论 处方LP22具有一定缓释作用和肝靶向性,并显示出体外抗肿瘤活性.

731 条记录 31/37 页 « 12...28293031323334...363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