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快速血糖仪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

    作者:闫超;李光;邢光辉

    随着近年来糖尿病患者的逐年递增,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检测是糖尿病治疗过程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准确的血糖自我监测,是实现良好血糖控制的关键.科技的发展是血糖检测技术越来越先进,随之便是快速血糖仪的全面普及.快速血糖仪以其价格便宜,体积小巧,操作简便,结果获取方便等独有特点,在临床葡萄糖测定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快速血糖仪使用的是末梢血,末梢血的循环较差,影响因素也较多,如挤压,采血部位有冻疮、水肿、发绀、感染及取血量不足或过多均对测定结果有一定影响.

  •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比较分析

    作者:冯晓云

    目的:分析利用血细胞分析仪针对末梢血与静脉血实施血常规检测的结果差异。方法将我院240例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进行健康体检及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随机分为静脉血组与末梢血组,静脉血组即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末梢血组即采集末梢血进行检验。并在室温环境下对即刻、1h、3h、6h等四个时间点的检测差异进行对比。结果与静脉血样本相比,末梢血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等指标检测值均高于静脉血,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而血小板(PLT)计数值则低于静脉血,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中间细胞(MXD)百分比无明显差异。与即刻检测结果相比,静脉血在3 h内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但在检测6h后,血小板计数值下降明显,而中间细胞百分比则明显升高, 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对比其余各项指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常规检验中,相比末梢血样本而言,静脉血样本的优势更明显,不仅可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而且可以重复检测;且人体血常规检测结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故在3h内测定样本可大程度上消除结果误差。

  • 观察末梢血和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

    作者:李小霞

    目的:对末梢血和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自2013年4~8月期间进行健康体检的100例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采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检测,并分别采取志愿者的静脉血和末梢血,并对血常规检测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将室温下不同时段的血常规检测差异进行对比。结果经检测发现,血液分析仪对末梢血和静脉血常规检测的各项参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末梢血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等检测值明显高于静脉血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的血小板计数值则明显低于静脉血血小板计数值,差异显著性(P<0.05);而两种血液检测结果在中间细胞百分比上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当完成检测3 h内,静脉血的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以及中间细胞百分比等检测值均与即刻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检测6 h后,血小板值明显低于即刻检测值,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中间细胞值则明显高于即刻检测结果,差异显著性(P<0.05);而在其他方面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血常规检测中,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测,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常规检测结果上具有明显的不同,对于患者而言,采取静脉血采集,其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因此,患者在进行血常规检测时,要尽量选择静脉血,同时要尽快在3h内测定样本,以降低误差的发生。

  • 两种采血方法在放置时间上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

    作者:张志成

    目的 探讨血常规检测中,两种采血方法在放置时间上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从2013年6-12月,选取本院行静脉血或末梢血检查血常规的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共10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静脉血组和末梢血组,每组各50例.采血后在0、60、120 min三个时间点上,对各个标本分别进行检测,然后比较两组的3次检测结果.结果 静脉血组除血小板体积稍有增大外,其他项目在0、60、120 min三个时间点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组静置60、120 min后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白细胞计数明显降低,与0min的检测结果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静置60、120 min这两个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血常规检测中,末梢血检验结果因受时间的影响,必须在采血后马上检测,否则其结果准确率降低;静脉血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短期内(60 min)不受时间的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明显较高,是临床血常规检验的常用血液标本.

  •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李俊琴

    目的:探究末梢血采血方法和静脉血采血方法在临床血常规检验结果中的差异。方法采集80例患者的血液,平均分为两份,抽取末梢血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另外40例抽取静脉血的患者为观察组,采用MindrayBC-5300血液分析仪对血液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常规结果在WBC、RBC、HGB、MCH、MCHC、PLT具有明显的差异,观察组检验结果准确性更高。结论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应采用静脉血采血方法,以进一步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

  • 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儿童末梢血实验分析

    作者:陈平;刘海平

    五类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血液分析的工作效率,为临床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血细胞分析结果.所有仪器均要求收集静脉抗凝血进行测定,当检查对象是婴幼儿时,标本的采集有一定的困难,是否能用末梢血替代?为此,我们观察多种型号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的小儿末梢血标本测定结果,并结合仪器原理,探讨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末梢血标本的可行性.

  • 天津市20041名3~6岁入托儿童血脂水平分析

    作者:乔毅娟;王华;刘恩庆;张晓燕;潘蕾;付伯津;王萍;田祯

    目的 了解天津市3~6岁儿童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检出率.方法 采集天津市48所幼儿园20041名3~6岁儿童末梢血,采用东芝1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浆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结果 20 041名入托儿童TC和TG分别为(4.17±0.69) mmol/L和(0.86±0.44) mmol/L;血脂异常总检出率为11.4%,其中TC异常检出率为7.1%,TG为4.9%,两项均异常的检出率为0.6%.不同性别儿童TC异常检出率女童高于男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77,P<0.001).不同年龄组儿童TC和TG异常检出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29,P=0.016;x2=10.93,P=0.012),但未见明显的年龄变化趋势.不同肥胖程度儿童TC异常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G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1.8,P<0.001),肥胖儿童TG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和超重儿童.城乡地区儿童TC和TG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2.09,P<0.001;x2=11.26,P=0.001),TC异常检出率城市儿童高于农村,TG异常检出率农村儿童高于城市.结论 天津市3~6岁儿童血脂异常率较高,且存在性别、年龄、肥胖程度、地区差异,应有针对性开展儿童血脂异常筛查与干预.

  •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儿童末梢血血铅含量

    作者:朱启星;沈彤;李菁;杨仁康;张海燕;胡传来;余秋月;杨永坚

    儿童铅中毒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备受关注,而血铅筛查已成为早期发现儿童铅中毒的有效手段[1].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铅较为准确,已成为标准方法之一[2].但目前大多需采取静脉血,不易被受检小儿及家长所接受,使筛查工作难以普及推广;而微量末梢血测定易为受检者接受,用来取代静脉血是可行的[3,4].为了探讨使用PE AA800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儿童微量末梢血铅含量的工作条件及其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我们特进行此试验,现报道如下.

  • 马尔康地区849例儿童末梢血微量元素结果分析

    作者:余晓川

    目的了解马尔康地区儿童体内微量元素的含量.方法采用BH5100型原子吸收光谱仪,对2010年849例.-14岁儿童末梢血钙、镁、铜、铁、锌等5种元素进行检测.结果 849例儿童镁、铜缺乏比例较低,锌、铁、钙均存在程度不同的缺乏,其中锌缺乏儿童比例高,为26.39%.结论马尔康地区儿童存在一定比例的锌、铁、钙缺乏人群,应加强儿童末梢血微量元素的检测,科学合理地补充微量元素,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 1236例儿童末梢血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包琴

    目的 对儿童末梢血微量元素检测的结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结合已有相关文献资料,测定1236 例儿童的指血锌、铁、钙、铜、镁、铅等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 幼龄儿童的锌、铁、钙含量均低于标准值,镁、铜的含量在正常范围内,偶见铅含量过高.结论 微量元素在不同年龄段其末梢血含量是不同的,为了保证适龄儿童的微量元素的吸收和补给,应定期定时的的检测儿童体内的微量元素含量.

  • 两种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结果比较和分析

    作者:刘莉

    目的:比较不同采血方法应用于血常规检测中的结果差异。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0月的180例住院患者,根据采血方法不同,分为末梢组和静脉组,每组各90例,比较两组血常规检测数据。结果:两组MCHC检查结果对比,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PLT、HGB、HCT、RBC、WBC检查结果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常规检测结果更加准确,稳定性更好,临床更适用于血常规的检测。

  • 养阴液对干燥综合征患者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作者:杨晓华;王子仲;张秀清;陈伟

    为了研究中药治疗干燥综合征(SS)的机理,我们自拟养阴液对30例SS患者进行了治疗.同时采用双抗体夹心ELASA法对治疗前后末梢血及尿中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进行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儿童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袁雄洲

    铜、锌、钙、镁、铁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以辅酶、辅基激活剂的形式参与物质的合成、分解、转化,是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元素,其缺乏或过多均可导致某种疾病的发生,为了解儿童体内微量元素含量,探讨其缺乏或过多的原因,制定相关的干预措施,对本院儿科门诊2009年2月~4月前来健康体检的1126名儿童进行了铜、锌、钙、镁、铁5种微量元素检测,现报告如下:

  • 海南省907名婴幼儿麻疹抗体水平监测

    作者:马焱;林春燕;周立文;孙莲英

    根据卫生部下发的<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试行)>分类指导的原则,海南省划归二类乙组,主要是控制麻疹暴发,保持较高的常规免疫接种率,分析人群免疫状况,开展病例调查等监测活动.我们于1998年10月在全省19个县、市抽查了907名12~24月龄儿童,采集末梢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麻疹IgG抗体水平监测.

  • 嗜酸性肺炎一例

    作者:李丽;周志强;刘洪琪

    患者男,57岁.查体发现右肺上叶肿块3 d于2001年11月入院.无咳嗽、咳痰、胸痛、胸闷及发热等症状.查体:体温36.5℃,脉搏76次/min,呼吸26次/min,两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实验室检查: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手术前10.7%,手术后3.7%.CT示右肺上叶高密度影,直径2.5cm.临床诊为右肺肺癌,行右肺上叶切除并纵隔淋巴结清扫.术中见肿块位于右肺上叶周边部,约2.0 cm×2.0 cm×2.0 cm大小,质硬.

  • 不同混匀方法对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的影响

    作者:张蕴秀;尚静;王培昌

    目的 研究不同混匀方法对末梢血标本白细胞总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测定(HB)及血小板计数(PLT)的影响.方法 测定新鲜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全血标本的WBC、RBC、HB和PLT做为混匀对照组,然后将标本分装到Eppendorf管中静置30 min,用颠倒混匀8次、手指轻轻拨动8次、摇床10 min和手指弹3次混匀共4种方法处理后上机检测,各种混匀方法与混匀对照组的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颠倒混匀组、手指轻轻拨动组和手指弹混匀组的WBC结果与混匀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4个组的RBC,HB和PLT结果与混匀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显著,颠倒混匀组、手指轻轻拨动组与混匀对照组的相关系数均>0.995.结论 手指轻轻拨动8次的混匀方法能够达到混匀的目的,符合临床工作的需要.

  •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效果对比

    作者:王文峰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35例正常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研究对象分别用末梢采血和静脉采血两种方法采得血样,称为末梢血组(末梢组)和静脉血组(静脉组),对比两种采血方法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以及血小板(PLT)等的检验结果.结果:静脉组研究对象在RBC、PLT、HCT、Hb指标上明显高于末梢组(P<0.05),在WBC、MCV指标上明显低于末梢组(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的采血方式对于血常规检查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静脉采血的检验结果稳定性要好于末梢血检验,值得推广.

  • 血糖仪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80例血糖检测结果对比

    作者:段海平;刘丽

    目的:探讨爱康全·阿尔法血糖仪与意大利BT2000生化仪检测血糖可靠性的差异,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血糖测定患者,血糖仪标本采用末梢血,采取后立即测试,血糖仪试条为随机附带,仪器用质控液校正;生化仪为血清标本,采取后2小时内测试.血清是静脉血抽取后立即离心分离.将测得的数据行(x)、s、t值、P值统计学方法的检验.结果:通过对180例血糖仪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血糖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两种检测方法在检测血糖中差异无显著.结论:在血糖仪的测定范围内,两种方法都是可靠的,但血糖仪测定范围受限,不如生化仪稳定,在测量值过高和过低时明显.

  •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作者:赵冬梅

    血常规检查通常取末稍血和静脉血.由于末梢血易受温度影响且采血量少或出血困难,往往使结果不太稳定.因此,许多大医院,特别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医院,血常规检查均采用静脉血.其优点是采血穿刺痛感轻、在自动化仪器上易于将标本混匀、人为影响因素小,从而使结果更加稳定和准确.

  • 比较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蔡学

    目的 探讨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6月于我院进行血常规受检者200例,将受检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受检者各100例.对照组受检者入院之后给予末梢血常规检测,观察组入院后给予静脉血常规检测,两组受检者在接受血常规检测后,比较两组受检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检测者血常规八项检测结果,其中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及红细胞计数5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检测者平均该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及平均红细胞蛋白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在进行血常规检测时,可以采用静脉血常规检测方法,能有全面提高血细胞检测的准确性和重复性,获得非常理想的效果,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652 条记录 3/33 页 « 12345678...323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