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快速血糖仪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

    作者:闫超;李光;邢光辉

    随着近年来糖尿病患者的逐年递增,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检测是糖尿病治疗过程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准确的血糖自我监测,是实现良好血糖控制的关键.科技的发展是血糖检测技术越来越先进,随之便是快速血糖仪的全面普及.快速血糖仪以其价格便宜,体积小巧,操作简便,结果获取方便等独有特点,在临床葡萄糖测定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快速血糖仪使用的是末梢血,末梢血的循环较差,影响因素也较多,如挤压,采血部位有冻疮、水肿、发绀、感染及取血量不足或过多均对测定结果有一定影响.

  • 自我监测型血糖仪之新进展

    作者:邱世钦;Jyuhn-Huarng Juang

    严格控制血糖对于糖尿病合并症的预防极为重要.在调整饮食,进行运动和药物治疗过程中,病人需要频繁地监测血糖.手指采血测血糖的方法会引起疼痛,使病人畏惧.近,已研发出可减轻或避免疼痛的新型血糖监测仪.这里,我们总结了新型血糖仪的优点及其基本原理.

  • 糖尿病健康教育在Ⅱ型糖尿病中的应用40例

    作者:李贝

    目的 探讨临床一对一模式培训患者糖尿病知识,指导中西医治疗并心理上干预调试,加强患者自我管理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并发症控制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80例Ⅱ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运用专科医生正规系统糖尿病健康教育加胰岛素药物治疗组为实验组,护士常规入院普通宣教加胰岛素药物治疗为对照组.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提高患者糖尿病知识水平、提高患者血糖自我监测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院Ⅱ型糖尿病患者通过专科医生正规系统糖尿病健康教育加正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糖尿病知识水平,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血糖水平.

  • 血糖监测频次对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作者:王爱民;牛鹏;张明;徐向进;匡红;何小琼;张金峰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监测频次对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某院门诊就诊并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按照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分为3组,即3次组、5次组和8次组,分别进行3点法(空腹,早餐后,睡前)、5点法(空腹,早餐后,晚餐前,睡前,凌晨)、8点法(三餐前后,睡前,凌晨)血糖监测,共持续4周,同时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前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 HbA1 c)变化情况。结果4周后各组患者HbA1 c值均有下降,但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01,P>0.05);3组患者空腹血糖和晚餐前血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50,t=1.760;P>0.05);早餐后血糖3次组、5次组和8次组分别为(8.78±0.90),(9.08±0.63),(7.49±1.01)mmol/L,8次组优于5次组与3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340,P<0.05);睡前血糖3次组、5次组和8次组分别为(8.07±0.59),(8.32±0.75),(7.28±0.54)mmol/L,8次组血糖波动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880,P<0.05);凌晨血糖8次组为(6.68±0.59)mmol/L,优于5次组的(7.75±0.77)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0,P<0.01);日内血糖均值3次组、5次组和8次组分别为(8.33±1.20),(8.26±0.97),(7.84±1.15)mmol/L,8次组波动幅度低,控制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36,P<0.05),同时低血糖检出其中33.3%发生在凌晨。结论对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8次血糖监测患者血糖波动幅度小。提出进行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要进行多频次血糖监测,至少每日进行血糖监测3次,以减少和防范低血糖的发生。

  • 血糖自我监测依从性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作者:王爱民;张玲;叶洪江;徐向进;张金峰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监测依从性对血糖、血脂控制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67例2型糖尿病患者12年血糖自我监测频次达标率、血糖达标率、血脂达标率,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 2000年患者血糖自我监测频次达标率仅为14%,201 1年患者血糖自我监测频次达标率为98%;167例患者2000年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达标率分别为17%,12%,18%,25%,24%,25%;2011年167例患者以上指标达标率分别为64%,62%,49%,54%,60%,58%.血糖自我监测达标率与血糖、血脂达标率呈正相关(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监测频次达标率对血糖、血脂控制情况均有很大的影响,而教育患者重视疾病是提高血糖自我监测依从性的关键.

  • 结构性血糖监测记录表应用于2型糖尿病出院患者的效果

    作者:汪春华

    目的 探讨结构性血糖监测记录表对2型糖尿病出院患者代谢指标和糖尿病自我效能感的效果.方法 将132例2型糖尿病出院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血糖监测记录表记录自我血糖监测结果,干预组给予结构性血糖监测记录表记录自我血糖监测结果.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G2h)、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和糖尿病自我效能量表(DSES)评分.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代谢指标及糖尿病自我效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FBG (6.3±1.9) mnol/L,PG2h(8.1±2.8)mmol/L,HbA1c(6.2±1.7)%,TG(1.76±2.04) mmol/L,TC(4.68±1.68) mmol/L,LDL(2.78±1.05) mmol/L,BMI (26.72±2.10) kg/m2,WHR(0.95±0.23),均低于对照组(8.1±3.1) mmol/L,(10.5±4.1) mmol/L,(7.8±4.6)%,(2.38±1.47) mmol/L,(5.91 ±2.13) mmol/L,(3.54±2.19) mmol/L,( 29.53±3.59) kg/m2,( 1.42±0.47)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022,-3.927,-2.651,-2.003,-3.683,-2.542,-5.489,-7.297;P均<0.05).干预1年后干预组患者DSES评分总分(83.38±13.03)分,高于对照组的(66.37±12.8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8,P=0.004).结论 结构性血糖监测记录表有助于改善2型糖尿病出院患者糖脂代谢水平,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感.

  •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影响

    作者:康烁;田素斋;高俊香;王丽娟;赵秀君;葛艳红

    目的:评价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为期3个月的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监测知识和技能、血糖监测保护动机、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的变化.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患者血糖监测知识和技能得分、血糖监测保护动机得分、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增强血糖监测保护动机,促进代谢指标达标.

  • 应用品管圈提高老年胰岛素注射患者血糖自我监测率的实践

    作者:吴燕平;林征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提高老年胰岛素注射患者血糖自我监测率的效果。方法:通过品管圈的建立,确定以“提高老年胰岛素注射患者血糖自我监测率”为活动主题,把握现状,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及制定对策。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与干预前比较,老年胰岛素注射患者血糖自我监测率明显提高(44.23% vs 79.80%)(P<0.01);管理后患者血糖自我监测频率明显改善,与管理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同时血糖仪使用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也得到明显的提高。结论:运用品管圈活动可提高老年胰岛素注射患者血糖自我监测率以及血糖仪使用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值得推广。

  • 连续的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关键

    作者:王远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糖尿病在中国乃至全球呈上升趋势[1].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已成为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如何控制并发症的出现及延缓并发症的进展,已成为临床医师及患者关心的热点话题.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连续的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关键.

  • 巧测血糖

    作者:许丽娜;朱艳秋;胡笑雨;张佳萌

    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每天的"必修课"就是扎手指,即测血糖.如果保护和测量不当的话,会使手指皮肤粗糙变硬,严重者会导致手指麻木,甚至失去知觉.因此在这里我教您几个测血糖的小窍门来保护手指.测试之前清洁双手并下垂30 s,使指端血液充盈.

    关键词: 血糖自我监测
  • 自我血糖监测对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治疗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meta分析

    作者:侯云英;汪小华;李伟;仇静波

    目的 评价自我血糖监测(self-monitoring blood glucose,SMBG)对非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国维普全文数据库(VIP),收集SMBG对非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以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纳入文献7篇.SMBG使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下降0.4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使用SMBG结果调整糖尿病管理方案使HbA1c下降0.42%,单纯SMBG无改善血糖控制的作用.结论 SMBG可改善非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但需要与患者管理相结合.

  • 62例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中低血糖发生的特点分析

    作者:李德霞;宋葆云;张俐;任琳;牛红艳;张贺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过程中低血糖发生的特征.方法 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胰岛素治疗组(37例)、磺脲类治疗组(8例)和诺和龙治疗组(17例).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72h血糖监测,根据血糖测定图谱观察各组低血糖发生的特征.结果 各组低血糖多于(24h制)11:00~12:00、21:00~5:00发生,多见于凌晨2:00.餐后3h血糖较餐后2h能更好地预测低血糖的发生.磺脲类治疗组较胰岛素治疗组、诺和龙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升高(χ2=9.139,P=0.003).结论 CGMS能及时准确地发现低血糖,了解低血糖的影响因素及低血糖后的反应,可以指导临床,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及护理方案.

  • 监测频率对362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影响的调查研究

    作者:潘斌斌;苏晓飞;夏斯桂;陶沙;丁波;孙睿;马建华

    目的 通过检测不同监测频率2型糖尿病人群糖化血红蛋白(HbAlc),比较血糖监测频率对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南京地区362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监测频率分层:A组(0次/月)、B组(0~10次/月)、C组(10 ~20次/月)、D组(>20次/月),并记录身高、体重、随机血糖、血糖仪使用情况、就诊频率等项目、并检测HbAlc.结果 HbAlc组间比较示A组显著高于B组(P<0.05),A组高于C、D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B、C、D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bAlc与监测频率无相关性(P>0.05),与糖尿病病程、随机血糖成正相关(r=0.246,P <0.01;r=0.334,P <0.01),与就诊频率成负相关(r=-0.116,P<0.05).结论 临床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有效性欠佳,需加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的相关教育.

  • 血糖自我监测是在浪费时间吗?

    作者:刘金锁

    近英国牛津大学科学家在2007年的第67届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年会上,公布了他们的一项研究结果:对于不应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常规的血糖自我监测(SMBG)对血糖控制没有明显改善.

  • 血糖怎么测才准确

    作者:《糖尿病天地·教育》编辑部

    有差异说明什么坚持血糖自我监测的患者大多有体会,家中使用便携式血糖仪测得的血糖值总是和医院检查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有些患者于是怀疑自测血糖的准确性,甚至对血糖自我监测的必要性产生质疑.

  • 糖尿病患者不该沉默是金

    作者:纪立农

    大家都知道,血糖自我监测(SMBG)被作为五驾马车之一,这足见其重要性.血糖自我监测是指导血糖控制达标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低血糖风险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在临床上却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自行"削减治疗经费"的患者往往是那些缺乏糖尿病知识、对糖尿病治疗认识不足的患者--不少患者会认为血糖自我监测没有什么用而减少检测次数甚至不测.那么,如何才能让血糖自我监测更好地发挥作用呢?除了医护人员和健康媒体加强宣传教育,还需要糖尿病患者们变得更积极一些,不要总保持沉默.

  • 血糖自我监测不可少

    作者:陈伯英

    血糖自我监测,被糖尿病专家称为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之一,在控制血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糖尿病天地>杂志刊发过多篇文章进行相关介绍,本人治糖十年.对此有切身体会,刻骨铭心.

  • 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监测指南

    作者:国际糖尿病联盟;徐赫男

    引言在2008年10月,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临床指南工作组联合SMBG国际工作组在阿姆斯特丹召开专题会议,共同讨论未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何使用血糖自我监测(SMBG)的问题.该会议的参与者包括了很多积极从事SMBG研究工作的临床调查员.

  • 老年2型糖尿病管理全球指南

    作者:国际糖尿病联盟;罗燮

    9 教育、糖尿病自我管理、血糖自我监测推荐建议1)常规·对所有老年糖尿病患者都应提供教育,教育方法和学习氛围应适应老年人和/或其家属.·教育应个体化,包括目标设定,关注安全,风险管理,阻止并发症.·新诊断糖尿病的老人(和/或看护者)应在确诊时接受生存教育,之后持续教育.·已确诊糖尿病的老人(和/或看护者)应接受常规教育和复查.·提供简单而个体化的低血糖管理和病假管理计划.·患者及其家属应参与对决策的适当建议和对其行为的指导.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糖波动与肿瘤坏死因子-α的 关系探讨

    作者:许丽娟;段滨红;杜馥曼;王丹

    目的 观察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时血糖波动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黑龙江省医院内分泌科自2017年1—10月间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根据病情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n=30﹚和糖尿病视网膜病组﹙n=30﹚,同期健康者20名为正常对照组﹙n=20﹚.使用动态血糖监测仪持续3 d监测血糖,计算日间血糖绝对差值(MODD)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数值.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肿瘤坏死因子-α在糖尿病视网膜病组表达明显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1.38±8.29﹚、﹙48.27±6.34﹚、﹙30.15±5.11﹚pg/mL,F=66.37,P<0.05].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在视网膜病组明显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6.2±1.5﹚、﹙4.1±1.1﹚mmol/L,F=34.31,P<0.05]、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1.67±0.26﹚、﹙1.24±0.23﹚mmol/L,F=44.53,P<0.05].相关分析显示,肿瘤坏死因子-α与餐后2 h血糖、24 h尿微量蛋白、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32、0.649、0.613、0.547,P<0.05﹚.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能由于血糖波动后影响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而发生,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升高对糖尿病视网膜病的诊断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87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