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Pentacam HR的角膜屈光指数计算

    作者:华焱军;王勤美;黄锦海

    目的 评估PentacamHR测量角膜屈光术后眼角膜参数的可重复性并比较用Pentacam HR角膜参数计算未手术眼和角膜屈光术后眼角膜屈光指数的差异.设计 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 接受角膜屈光手术术前及术后检查者,分为两组:A组为接受常规术前检查者207例207眼;B组为接受常规术前检查且术后3个月(LASIK)或6个月(PRK)以上复查者67例133眼.方法 A组受试眼行主觉验光和Pentacam HR检查;B组受试眼手术前后分别行主觉验光和PentacamHR检查.两组中Penta-cam HR检查均获得三次有效结果.主要指标 变异系数(CVw)、组内标准差(Sw)和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Pentacam HR获得的未手术眼(A组)和角膜屈光术后眼(B组)的角膜中央前表面3 mm范围内平均曲率半径(Ra)、角膜中央后表面3 mm范围内平均曲率半径(Rp)和中央角膜厚度(CCT)的可重复性.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分析A组和B组中计算获得的角膜屈光指数的差异.结果 A组中PentacamHR获得的Ra、Rp和CCT分别为(7.780±0.235)mm、(6.341 ±0.225)mm和(541.67±31.79)μm;B组中Pentacam HR获得的Ra、Rp和CCT分别为(8.625 ±0.412) mm、(6.379±0.237)mm和(461.89±34.70) μm,均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CVw均<1%,ICC均≥0.99).基于Pentacam HR获得的参数计算角膜屈光指数,A组为(1.3278±0.0008);B组为(1.3227±0.0019) (t=34.634,P=-0.000).结论 Pentacam HR获得的未手术眼和角膜屈光术后眼角膜中央前、后表面3 mm范围内曲率半径和中央角膜厚度均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基于Pentacam HR获得的角膜屈光术后眼的角膜屈光指数小于未手术眼的角膜屈光指数.

  • 偏高角膜屈光力与正常角膜屈光力伴近视眼的临床对比分析

    作者:倪焰;孙建宁;栾洁

    目的 对偏高角膜屈光力与正常角膜屈光力伴近视眼的临床对比分析,探讨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安全性的意义.方法 采用计算机辅助角膜地形图测量.偏高组:偏高角膜屈光力伴近视眼,simk 1≥46D,34例(65眼).其中男15例(28眼),女19例(37眼).正常组:正常角膜屈光力伴近视眼,Simk 1<46D,34例(68眼).其中男15例(30眼),女19例(38眼).对两组资料的屈光度及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角膜散光、眼压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偏高组角膜曲率(Simk 1)为46.86~48.99D,平均(46.86±0.61)D;正常组角膜曲率(Simk 1)为41.35~45.75D,平均(43.61±1.17)D.两组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偏高组中女性角膜曲率大于男性(P<0.01),正常组中男性与女性角膜曲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Simk 2、Mink、角膜厚度均为正态分布(P>0.01).偏高组的Simk 1、Simk 2、Mink均高于正常组(P<0.01),偏高组与正常组的角膜厚度、眼压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偏高组与正常组的Simk 1、Simk 2、Mink、角膜散光、S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的屈光度、S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偏高组的角膜厚度及眼压值均低于正常组,但偏高组Simk 1、Simk 2、Mink均高于正常组,且其角膜散光及SRI值大于正常组.

  • 角膜地形图仪与角膜曲率计测量结果的比较

    作者:李世洋;张利光;汪泽;王殿义;于天娟

    目的探讨角膜曲率计和角膜地形图检查系统测量角膜屈光力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屈光手术门诊LASIK术前365例(681眼),同时用两种方法测量角膜屈光力,比较二者间的差异.结果两种方法测量的大角膜屈光力:角膜曲率计为(43.774±1.535)D和角膜地形图仪为(43.517±1.546)D,小角膜屈光力分别为(42.756±1.430)D和(42.513±1.440)D;平均角膜屈光力分别为(43.256±1.459)D和(42.769±1.427)D.以上3组数字两两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结论角膜地形图仪所测角膜屈光力较角膜曲率计所测结果准确,LASIK术前应参考角膜地形图仪所测角膜屈光力.

  • 先天性白内障儿童眼球发育的观察

    作者:谢立信;王智鹏;姚瞻;孙洁

    目的通过观察眼轴和角膜屈光力,了解先天性白内障儿童的眼球发育状况.方法将64例单眼先天性白内障和107例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分为1岁以下、1~3岁、4~5岁、6~9岁、10岁以上5个年龄组比较分析其眼轴和角膜屈光力情况.结果在P=0.05水平上只有1~3岁组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眼眼轴较健眼有显著性差异;单眼先天性白内障与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眼轴长度无显著性差异;64.4%先天性白内障眼眼轴长于正常同龄儿童均值;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患眼与健眼间角膜屈光力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形觉剥夺只是影响先天性白内障眼轴发育的诸多因素之一,为儿童先天性白内障选择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时也应考虑其他因素对眼轴发育的影响.

  • 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及正常人眼球解剖学指标分析

    作者:方圆;乔荣华;潘英姿;李梅;才瑜

    目的 比较眼球解剖学指标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及角膜屈光力(corneal curvature,CCV)在原发性青光眼及正常人之间有无差异.分析CCT、AL及CCV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对284人行CCT、AL及CCV检查.其中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ormal tension glaucoma,NTG) 60例(6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 75例(75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 89例(89眼)及正常人60例(60眼).对四组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NTG,POAG,PACG及正常人组CCT分别为528.58±35.11μm,544.96±35.92μm,537.44±31.74μm,539.80±31.88μm;AL分别为24.24±1.41mm,24.30±1.61mm,22.47±0.99mm,23.73±1.38mm;CCV分别为44.82±1.75,44.96±1.78,45.04±1.62,44.75±1.46.NTG较POAG组CCT薄,P=0.005,其余各组之间CCT无差异(P>0.05).PACG组AL短于其他3组(P<0.05),POAG和NTG组AL较正常人略长(P<0.05).四组间C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1).各组内CCT与AL、CCV均不相关(P>0.05),AL均与CCV呈负相关.结论 不同类型青光眼患者在解剖学指标中的CCT和AL上存在差异,CCV无差异,但CCV与AL存在相关性.上述差异除AL与闭角型青光眼发病之间的关系较为明确之外,其他结果是否与青光眼发病存在关系尚不明确,尤其是薄角膜是否为青光眼的独立危险因素,仍需进一步研究.

  • 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眼部生物学参数分析

    作者:蔡丽;周炼红;易贝茜;梁晓翠;叶美红;邢怡桥

    目的:研究3-8岁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眼轴长度(AL)、角膜屈光力(K)、前房深度(ACD)与屈光度、年龄的关系。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随机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9月于我院儿童眼科门诊就诊的235例(426眼)3~8岁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根据年龄分为3~4岁、5~6岁、7~8岁3组,经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后根据等效球镜度分为轻度远视、中度远视、高度远视3组,通过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测量所有患者的AL、K1、K2及ACD,平均角膜屈光力K值由公式(K1+K2)/2计算得到,分析各参数随远视程度和年龄变化的特点。结果(1)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远视屈光状态具有明显差异(<0.05),随着年龄增大,轻度远视者所占比例呈增长趋势,中高度远视者比例呈下降趋势;(2)3~4岁、5~6岁和7~8岁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均表现为远视屈光程度越高,AL越短(均<0.05),且均以轻度远视组K值大,ACD深(均<0.05),其中3~4岁高度远视组儿童K值大于中度远视眼组(<0.05);(3)远视屈光度与AL呈负相关(=-0.224,<0.01),与K值和ACD相关性不大。年龄与AL之间呈正相关(=0.342,<0.01),与K值之间呈负相关(=-0.197;<0.05),与ACD相关性不大。结论(1)3~8岁远视儿童的眼轴越短,远视屈光度数越高;3~4岁高度远视组儿童角膜屈光力大于中度远视眼组,说明角膜在眼轴过短时可能会对远视屈光发挥一定补偿作用,但作用力微弱;(2)随着年龄增大,远视者其屈光度数下降,眼轴逐渐变长,角膜屈光力逐渐减小。

  • 儿童近视眼的眼轴与角膜屈光力测定分析

    作者:徐英杰;高彩玲

    近视眼儿童的角膜屈光力、眼轴长度与近视程度有密切关系.精确地测定角膜屈光力及眼轴长度,对儿童屈光不正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测具有指导性意义.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OrbscanⅡ估算术前角膜屈光力

    作者:蔡剑秋;张加裕;杨顺海;查屹;施明光

    目的 比较OrbscanⅡ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后周边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改变,初步确立新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比率R,利用术后周边后表面角膜曲率半径和比率R估算术前角膜总屈光力。方法 回顾分析OrbscanⅡ测量151只眼术前及术后3个月角膜7~10 mm区后表面曲率半径值的变化,计算角膜0~~7 mm区前表面曲率半径与角膜7~10 mm区后表面曲率半径比率R,利用比率R推算30只眼术前角膜总屈光力,并验证计算性角膜总屈光值与测量性角膜总屈光值的一致性。LASIK手术前后角膜7~10 mm后表面曲率半径变化和计算性角膜总屈光力与术前OrbscanⅡ测得角膜总屈光力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LASIK术前后角膜7~10 mm区后表面曲率半径差值为(-0.005±0.154)mm(t=0.417,P=0.677),术前角膜0~7 mm区前表面曲率半径与角膜7 ~ 10 mm区后表面曲率半径比率R为1.167±0.030,利用比率R推算的角膜总屈光力均值为(43.49±1.79)D,OrbscanⅡ测得实际角膜总屈光力均值为(43.77±1.53)D,两者差值均值为(-0.28±1.00)D(t=-1.523,P=0.139)。结论 LASIK手术前后周边区域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改变无实际临床意义,计算所得新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比率R可准确的推算LASIK术者术前角膜总屈光力,为LASIK术后丢失术前资料患者双K法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提供重要条件。

  • 近视患者屈光度、眼轴和角膜屈光力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李瑞;母林华

    随着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及电脑的普及,目前,近视性屈光不正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影响人眼球屈光度的因素很多,包括角膜系统、晶体系统、眼轴等,其中眼球轴长(前后径)和角膜屈光力是影响眼屈光状态的两大重要因素.所以对近视眼屈光度与角膜曲率和眼轴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其内在关系显得十分必要.

  • LASIK手术中角膜屈光力与角膜瓣直径和厚度的关系

    作者:步绍翀;赵绍贞

    目的:分析术前角膜屈光力与LASIK术中制作的角膜瓣直径和厚度的关系.方法:对59名接受LASIK手术患者的102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角膜曲率与角膜瓣的直径和厚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术前角膜曲率大于44.5 D的患者,其角膜瓣的直径和厚度明显增大.其与术前角膜曲率小于43.5 D患者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LASIK术前患者角膜前表面形态参数,对于提高LASIK手术的预测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 角膜屈光力与近视发生关系的研究

    作者:步绍翀;赵绍贞

    1近视概述近视眼是一种多发的眼部病理性改变,已成为影响人眼屈光状态的重要眼病.在处于经济迅速发展的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尤为常见.据统计我国有近4亿人患近视.文献报道近视在华裔医学生中发病率可达95%[1].新加坡大学生中近视发病率为70%[2].Wong等对新加坡华裔成年近视眼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具有较高学历、从事近距离工作且经济收入较高的成人,其眼轴较长、近视度数较高,近视度数与持续近距离工作时间关系密切[3].近视发病与早期接受教育相关[4].

  • 高度近视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角膜屈光力、眼轴长度、术后屈光度的变化

    作者:段惠萍;刘蓉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角膜屈光力、眼轴长度、术后屈光度的变化.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1月我院眼科及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患者,共计389例(400只眼),分为:对照组189例(眼轴≤26mm),研究组(高度近视)200例(眼轴>26mm).使用美国Sonomed公司高度近视程序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ODM-1000A眼科超声测量仪测量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计,超声乳化仪均为AMOSOVEREIGN Phavo4.评价患者手术前1天、手术后2周为测量时间点.对比对照组与研究组术前、术后角膜屈光力、眼轴长度.结果:(1)组内比较时,研究组术前、术后眼轴长度及角膜屈光力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眼轴长度及角膜屈光力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组间比较时,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术前、术后眼轴长度及角膜屈光力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2)研究组术前预留屈光度与术后屈光度的差值与眼轴呈负相关(P<0.05r=-0.89).(3)对照组65%屈光度误差<0.5D,研究组72%屈光度误差>1.5D,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高度近视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患者与正常眼轴患者相比,造成长眼轴患者术后眼轴增加的原因可能是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使眼轴变长或术后屈光度偏近视,巩膜后葡萄肿会影响测量结果.

  •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后角膜地形图与临床屈光度变化的关系

    作者:陆培荣;李龙标;潘承思

    目的:分析和探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术后角膜地形图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与临床屈光度变化的关系.方法:对近视度为-1.50~-24.00D的患者176例327眼行PRK或LASIK治疗,观察6个月以上.按实矫屈光度分为二组:Ⅰ组-1.50~-6.00D有124眼;Ⅱ组-6.25~-20.00D有203眼;并将屈光回退患者91眼作为Ⅲ组.经计算机得出角膜曲率变化与临床屈光度变化的散点图及相关系数r值.结果:手术前后角膜曲率变化(X)与临床屈光度变化(Y)的关系:Ⅰ组Y=1.0471X+1.0961,r=0.7841,P<0.001;Ⅱ组Y=1.3343X+2.3256,r=0.7506,P<0.001;Ⅲ组Y=1.6146X+0.6534,r=0.8473,P<0.001;327眼临床屈光度变化(X)与临床屈光度变化和角膜曲率变化比值(Y)的关系:Y=0.0627X+1.1534,r=0.6029,P<0.001;屈光回退患者术后角膜曲率变化值(X)与屈光回退值(Y)的关系:Y=0.5001X+1.8603,r=0.4233,P<0.005.结论:无论中、低度近视或高度、超高度近视及屈光回退患者手术前后角膜曲率变化与临床屈光度变化均有高度相关性,随着预矫屈光度的增加,每单位角膜曲率变化所能矫正的临床屈光度也增加,屈光回退患者术后角膜曲率变化值与屈光回退值有中度相关性,角膜地形图在准分子激光手术后屈光变化判断中有重要的意义.

  • Pentacam Topolyzer与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屈光力的比较

    作者:曹建雄;楼方磊;石立平;王明玲;胡淑芳;王安安;肖天林

    目的 比较Scheimpflug原理摄像系统Pentacam与Placido盘成像Topolyzer角膜地形图及Topcon自动式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屈光力的差异,分析三者的一致性,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拟行角膜屈光手术角膜形态正常的患者39例(39只眼).术前分别采用Pentacam、Topolyzer及Topcon自动式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屈光力,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Topcon自动式角膜曲率计测量值为(43.35±1.36)D,Topolyzer测量值为(43.41±1.35)D;Pentacam测量所得simK、true net power(TNK)、4.0mm Holladay equivalent K-reading(EKR)、4.5mm EKR分别为(43.40±1.34)D,(42.14±1.25)D,(43.44±1.31)D,(43.50±1.32)D.Pentacam测量所得simK、4.0mm EKR与Topolyzer测量所得sim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K值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种测量方法所得K值两两之间均存在高度正相关(r>0.90,P<0.01).TNK比其余各种K值均明显小(-1.21~-1.36)D,一致性较差;其余各组K值之间一致性较好,95%一致性界限较窄.结论 对于角膜形态正常的患者,Pentacam测量所得simK及4.0 mm EKR与Topcon自动式角膜曲率计测量所得Km及Topolyzer测量所得simK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不过在临床中互相替代使用仍需要慎重.true net power比其余各种K值均明显小,不能用于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

  • LASIK治疗近视术后角膜非球面性变化多因素分析

    作者:季鹏;毕宏生;王兴荣;范华;王桂敏;王静波

    目的 探讨LASIK矫正近视术后角膜非球面性与角膜曲率、四阶球差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方法 对2011年6~10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选取采用飞秒激光制瓣虹膜识别定位LASIK治疗近视患者87例(173只眼),采用Orbscan-Ⅱz角膜地形图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角膜中央6.0 mm区平均屈光力(K值)和角膜非球面指数(Q值),采用Zywave像差仪检测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四阶球差值(4 th-SA),分析手术前后Q值与K值、4 th-SA的相关性.结果 术前和术后6个月Q值分别为-0.13±0.09,1.05±0.54;K值(43.42±1.53)D,(38.04±1.81)D;四阶球差值(-0.12±0.15) μm,(-0.56±0.21)μ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Q值与K值和四阶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29、r=-0.54,P<0.01),K值和四阶球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 =-0.001,P=0.99,P>0.05);术后Q值与K值和四阶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76、r=-0.77,P<0.01),K值和四阶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0,P<0.01).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术后角膜非球面指数有正性增大趋势,角膜曲率变平坦,四阶球差增大.

  • 老年人角膜曲率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叶秀荣;赵红地;何桂英

    角膜曲率检查是应用角膜曲率计客观的检测角膜屈光力和角膜曲率半径,此种检查可对诊断角膜疾病、进行角膜屈光手术和植入人工晶体提供参考数据.本文对238例老年人进行了角膜曲率测量及分析.

  • 青少年近视度与眼轴长度及角膜屈光力的测定分析

    作者:陈素梅;方春庭;王伯秀

    目的分析青少年近视程度与角膜屈光力、眼轴长度的相互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某中学近视学生165人309眼,经托吡卡胺扩瞳验光后按等效屈光度<-3.00D;≥-3.00D~<-6.00D;≥-6.00D分为低、中、高度近视组,用眼科A超仪(美国Sonomed)测量眼轴长度(每眼5次),用电脑验光仪(Topcon)测量角膜屈光力(每眼3次),取平均值作统计学分析.结果309眼平均眼轴长为24.61±1.60mm,低度组为24.05±1.69mm,中度组为24.37±0.77 mm,高度组为26.40±0.91 mm;垂直径角膜屈光力平均为44.12±1.41D,低度组为43.77±1.50D,中度组为44.72±1.36D,高度组为44.03±0.81D;水平径角膜屈光力平均为43.19±1.28D,低度组为42.94±1.35D,中度组为43.67±1.30D,高度组为43.22±0.81D.其中低度组与中度组眼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角膜屈光力(垂直径和水平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而中度组与高度组眼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角膜屈光力(垂直径和水平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青少年近视眼中,眼轴变长是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屈光度增加的主要原因,而在中度近视眼中,角膜屈光力对近视的影响比眼轴长度似乎更大.

  • 角膜塑形镜对角膜作用的可逆性及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效果

    作者:李秀红;周路坦;吕勇;朱丽娟;尚丽娜;符爱存;朱豫

    目的 探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对角膜的作用是否完全可逆及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效果.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中心就诊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55例(110眼,塑形镜组)、配戴单光足矫框架镜近视患者55例(110眼,框架镜组),随访2年.2年后塑形镜配戴者停戴至少30 d.框架镜组:检查患者戴镜前及2年后等效球镜度(SE)及眼轴长度(AL).塑形镜组:检查戴镜前及2年后的SE、AL、散光度、角膜平均散光(SimK)、角膜水平及垂直屈光力等以及戴镜前、各随访时间点的裸眼视力(UCVA).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年后,框架镜组和塑形镜组完成随访例数分别为46例(92眼)和43例(86眼).框架镜组和塑形镜组2年SE分别增加(-1.68±0.84)D和(-0.80±1.0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1,P<0.01);AL分别增加(0.59±0.48)mm和(0.37±0.34)mm,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20.13,P<0.01).塑形镜组2年后散光度及SimK较初戴时均有所增加(t=5.83、5.45,P<0.05),分别为(0.30±0.24)D、(0.28±0.22)D;角膜水平屈光力较初戴时减小(0.31±0.18)D(t=7.43,P<0.05);戴镜前及戴镜后各时间点U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戴镜后UCVA较戴镜前均有明显提高(F=250.80,P<0.01).结论 配戴角膜塑形镜能明显提高近视患者UCVA,与框架眼镜相比,能更好地控制近视增长.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即使停戴后也较戴镜前存在散光略增加、角膜水平屈光力略变平的变化,说明角膜塑形镜作用也许并非完全可逆.

  • 新型Scheimpflug眼前节全景仪评估近视患者角膜屈光力的重复性和准确性

    作者:潘超;黄锦海;华焱军;谭维娜;鲁伟聪;王勤美

    目的 采用Sirius眼前节全景仪2种方法获得近视患者角膜屈光力,评估其重复性与准确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52例(52眼)接受LASIK术前检查的近视患者,平均年龄为(21.6±4.8)岁,平均等效球镜度为(-4.8±2.1)D;分别应用Keratron角膜地形图仪和Sirius眼前节全景仪测量角膜屈光力,每只眼连续测量3次.Keratron提供角膜模拟屈光力Km,Sirius提供2种角膜屈光力:角膜模拟屈光力Sim K和不同入瞳直径下光路追迹法获得的入瞳角膜屈光力(MPE).变异系数、Cronbach's Alpha系数及组内相关系数评估Sirius获得的角膜屈光力的重复性;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Sirius获得的Sim K、MPE与Keratron获得的Km之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Sim K、MPE和Km之间的相关性,Bland-Altman图评估Sim K、MPE和Km之间的一致性.结果 Sim K、MPE3、MPE4、MPE4.5、MPE5、MPE6、MPE7、Km分别为(42.91±1.52)D、(42.25±1.50)D、(42.42±1.52)D、(42.52±1.52)D、(42.63±1.55)D、(42.87±1.57)D、(43.11±1.60)D、(42.99±1.50)D.Sirius测量的所有参数变异系数均小于1%,Cronbach's Alpha系数和组内相关系数均大于0.99.Sim K比Km平均小0.0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1,P<0.01).MPE3比Km平均小0.7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0,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im K、MPE与Km均有密切的相关性(r均>0.98,P<0.01).Bland-Altman图显示Sim K与Km、MPE3与Km的95%一致性区间分别为(-0.35 D,0.19 D)、(-1.07 D,-0.41 D).结论 Sirius 2种方法获得的近视患者角膜屈光力具有很好的重复性.Sim K和Km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可以替代使用.光路追迹法获得的角膜屈光力明显低于Km,不能直接代入IOL计算公式.

  • 甲状腺相关眼病对角膜对称性及角膜屈光力的影响

    作者:余相均;洪明胜;余心洁;陈捷灵;张俐娜;盛文;毛剑波;陈峰;沈丽君

    目的 研究甲状腺相关眼病对角膜形态学及角膜屈光力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确诊为甲状腺相关眼病稳定期的患者24例(46眼)作为观察组,甲状腺相关眼病活动性的评估主要依据临床活动度评分CAS标准进行评估.收集与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30例(30眼)作为对照组.采用Pentacam测量2组角膜形态学参数及角膜屈光力,包括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SV)、垂直不对称指数(IVA)、高度不对称性指数(IHA)、高度离心指数(IHD)和小曲率半径(Rim),角膜中央厚度(CCT),角膜前、后表面屈光力,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度及散光轴向.应用眼球突出计(Hertel眼突计)测量观察组眼球突出度.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对2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甲状腺相关眼病ISV中位数为21.0(10~71),高于正常组的14.0(10~34),Z=1.31,P<0.01;IVA为0.180(0.07~0.70),高于正常组的0.100 (0.50~0.37),Z=1.08,P<0.0I;IHA为5.95(0.0~28.7),高于正常组的1.65(0.2~13.9),Z=84.34,P<0.01;IHD为0.020±0.015,高于正常组的(0.010±.0040),t=5.67,P<0.01;Rim为(7.43±0.30)mm,低于正常组的(7.62±0.26)mm,t=-2.505,P<0.01;CCT为(523.74±26.00)μm,低于正常组的(546.25±28.84) μm,t=3.230,P<0.01;角膜前表面K1为(43.58±1.18)D,高于正常组的(42.86±1.43)D,t=2.123,P<0.05;角膜后表面K1为-6.20D(-7.2-5.7D),高于正常组的-6.10 D(-6.6~-5.7 D),Z=101.4,P<0.01;角膜前、后表面陡峭屈光力,角膜前、后表面散光轴向及大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甲状腺相关眼病能引起角膜对称性降低,角膜屈光力增加.

53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