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G—CSF后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马粉娜;杨帆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后处理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G-CSF后处理组(G— CSF组),每组16只.在体缺血30min再灌注180min后,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采用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各组心肌梗死面积,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的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G CSF组心肌梗死面积[(28.01±1.43)%]较I/R组[(41.82±1.22)%]显著缩小(P<0.01),CK、LDH的活性及心肌细胞的AI和Bax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而Bcl-2的表达则明显上调(P<0.01).结论 在再灌注前应用G-CSF进行药物后处理明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调控Bcl— 2/Bax的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时机探讨

    作者:李小蜂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不同时期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急性白血病化疗病人26例,分别在化疗结束后48h(治疗组)和中性粒细胞数(ANC) ≤0.5×109/L时(对照组)使用G-CSF,观察ANC恢复时间及感染发生率.结果治疗组ANC≥1.5×109/L所需时间及感染发生率、发热持续天数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早期使用G-CSF能进一步改善预后.

  • rhG-CSF穴位注射治疗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研究

    作者:黄剑锋;湛永滋;王湘萍;李冬云

    目的研究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穴位注射对肿瘤化学治疗所致的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ANC)减少的影响.方法将60例进行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组和皮下注射组,两组分别有消化道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各10例.化疗24小时后应用rhG-CSF 150μg,连用5天;穴位注射组采用穴位注射,皮下注射组采用皮下注射.观察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数的动态变化.结果对照组1例消化道恶性肿瘤因故出组,其余59例在rhG-CSF的剂量为150μg时,穴位注射组与皮下注射组比较,ANC低值、ANC减少的持续时间、ANC减少程度和ANC平均值变化曲线均无明显差异.但在各种不良反应方面亦基本相似.结论 rhG-CSF剂量为150μg/ 天时,穴位注射并不比皮下注射在对抗骨髓抑制方面更具优势.

  •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的测定

    作者:李柳青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46例急性感染的新生儿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同时检测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并与无感染新生儿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急性感染期G-CSF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CRP阳性率相比也有显著差异(P<0.01),且G-CSF增高与白细胞计数增高存在密切关系。提示G-CSF可作为新生儿感染诊断的敏感指标之一。

  • 宫腔灌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子宫内膜厚度的影响

    作者:黄晖;姜小玲;吴洪波;李洁;蒋嫔娥;李柳铭

    目的 探讨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在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中宫腔灌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 EMT)、形态的变化. 方法 拟行FET的薄型子宫内膜患者30例,于再次准备内膜时宫腔灌注G-CSF,检测灌注周期第13天、第16天、第19天( D13、D16、D19 ) EMT及子宫内膜形态,并与灌药前一周期相应时间比较. 结果 灌药周期D13、D16的EMT稍大于灌药前一周期D13、D1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药周期D19的EMT明显大于灌药前一周期D19(P<0.05);灌药周期中,D19 的 EMT 明显大于 D13(P <0.05),D16 的 EMT 与 D13、D19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药周期中D13、D16及D19间的子宫内膜形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在行FET人工周期准备内膜时予宫腔灌注G-CSF,可以改善EMT,但对子宫内膜形态无明显改善.

  • 鞘氨醇1磷酸及其受体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造血干/祖细胞动员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作者:聂胤超;李桥川;赖永榕;彭志刚;周吉成

    目的:探讨鞘氨醇1磷酸(S1P)及其受体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诱导的造血干/祖细胞(HSPC)动员中的表达变化。方法6周清洁级雄性 C57 BL 野生型小鼠1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动员3 d 组、动员5 d 组,每组6只。对照组给予腹部皮下注射无菌生理盐水100μl /d,连续5 d;动员3 d 组连续腹部皮下注射 G-CSF 3 d;动员5 d组连续腹部皮下注射 G-CSF 5 d。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组小鼠外周血 Lin-Sca1±cKit ±(LSK)细胞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外周血 S1P 水平,RT-PCR 检测骨髓 S1PR1 mRNA 水平。结果LSK 细胞水平动员5 d 组>动员3 d 组>对照组(P <0.05),说明动员成功。动员3 d 组外周血 S1P 水平明显大于动员5 d 组、对照组(P <0.05),但动员5 d 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骨髓 S1PR1 mRNA 水平动员5 d 组>动员3 d 组>对照组(P <0.05)。结论在G-CSF 诱导的 HSPC 动员过程中,外周血 S1P 水平升高以及骨髓 S1PR1表达升高,可能有利于 G-CSF 介导 HSPC 动员的发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新的治疗方法--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作者:李学军

    Immunoablation followed by autologous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 (HSCT) has been explored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ystemic lupus who are unresponsive to conventional therapies or suffer intolerable side-effects. HSCT is the most commonly applied for haematologic al diseases,allowing repopulation of the bone marrow with normal,healthy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s and peripheral blood after chemotherapeutic ablation of "malignant" clones. HSCT has been used for a variety of autoimmune diseases. The hypothesis that disease mediating lymphocytes in patients with SLE should be prone to such eradication resulted in the first HSCT being performed for SLE in 1997.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a number of case reports and small series have been published. The most often-used protocol consisted of mobilization with high-dose cyclophosphamide and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followed by cyclophosphamide plus antithymocyte globulin ± methylprednisolone as condition.目前人们尝试通过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免疫去除,治疗那些对常规治疗效果欠佳或产生难以耐受副作用的重症系统性狼疮患者.HSCT一般主要应用于血液疾病的治疗,通过化疗清除恶性克隆后使骨髓中正常健康的造血干细胞和外周血液得以再生,现也用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细胞介导疾病发生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有可能得到根治,基于这个假设,1997年完成了第一例HSCT治疗SLE,在过去的几年中,又有一些病例和小的系列研究的报道.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案是用大剂量环磷酰胺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造血干细胞,再用环磷酰胺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甲强龙作为预处理.

  • 干细胞因子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用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动员的研究

    作者:李云涛;邱录贵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和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是人类血细胞生成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的细胞因子,G-CSF早已用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cells transplantation,PBSCT)时外周血干细胞(PBSC)的动员并且取得确切的效果.近年来SCF与G-CSF协同用于PBSC动员的研究不断增多,现就此作一综述.

  • 阿奇霉素序贯疗法联合痰热清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内在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程真梅;曹梅;吉山宝

    目的:研究阿奇霉素序贯疗法联合痰热清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肌酸激酶(CK)、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白介素-10(IL-10)、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组给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联合痰热清治疗,所有患儿均给予连续治疗2个疗程.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sTREM-1、CK、G-CSF、IL-10、CRP及TNF-α水平.结果:两组血清sTREM-1、CK、G-CSF、IL-10、CRP及TNF-α的治疗前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血清sTREM-1、CK、G-CSF、IL-10、CRP及TNF-α的治疗后水平相比于治疗前均明显偏低,并且治疗组血清sTREM-1、CK、G-CSF、IL-10、CRP及TNF-α水平下降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序贯疗法联合痰热清能够明显降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sTREM-1、CK、G-CSF及炎性因子水平,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心肌梗死患者 PCI 术后心功能及内皮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蔚;王越希;钟德超;李丹;陈茂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功能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6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按照随机平行对照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接受 PCI 术治疗,观察组在 PCI 术后加入 G-CSF 治疗(5μg/kg,皮下注射,3次/d,持续5 d)。治疗后2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心功能参数,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心功能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内皮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心功能指标及内皮功能指标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周,观察组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清中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氨基末端 B 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含量低于对照组,内皮素-1(ET-1)含量低于对照组,一氧化氮(NO)含量高于对照组。结论:G-CSF 可增强心肌梗死患者的 PCI 术后心功能,同时优化血管内皮功能。

  • C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观察

    作者:汪顺才;梁靓;居盛海

    目的 探讨小剂量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予阿糖胞苷(Ara-c)10mg·M-2·d-1,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第1~14天,阿克拉霉素(ACLR)10mg·M-2·d-1入液静滴,第1~8天,G-CSF200μg·M-2·d-1,皮下注射,第1~14天.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其中复发病例4例、难治7例).观察CR率、PR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11例患者获得CR4例、PR4例,总有效率达72.7%.可见中性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继发感染和发热等不良反应.结论 C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缓解率高,副作用轻;安全可靠,临床值得推广.

  •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骨髓抑制疗效观察

    作者:王炳胜;李永申;彭东长;刘秀芳;张秀丽;赵增虎;张海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对象44例经化疗后当外周血白细胞≤1.0×109/L时,采取保护性隔离,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益气养血中药、抗生素等治疗直至外周血白细胞恢复至≥4.0×109/L.结果44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1.0×109/L的中位持续天数为2.9d;血小板恢复≥25×109/L短者4d,长者10d,平均为5.7d;生活质量评分为(29.70±4.21)分.结论益气养血中药能促进骨髓功能恢复,减轻化疗药物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G-CSF、sIL-2R及CRP水平在肺炎患儿血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龙欣;黄粱镔

    目的:探讨肺炎患儿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2月在该院治疗的肺炎患儿82例,分为病毒性肺炎组(32例)、支原体肺炎组(20例)、细菌性肺炎组(30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儿童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CRP、G‐CSF、sIL‐2R水平。结果各肺炎组患儿血清sIL‐2R和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病毒性肺炎组血清sIL‐2R水平高于支原体肺炎组和细菌性肺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肺炎组血清CRP水平高,其次为支原体肺炎组,各肺炎组血清CRP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岁患儿血清G‐CSF阳性率(94.74%)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肺炎患儿血清G‐CSF阳性率(72.41%)高于非发热肺炎患儿(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检测G‐CSF、sIL‐2R、CRP水平对诊断小儿肺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造血干/祖细胞动员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慧;吴宏

    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为代表的造血生长因子已经在临床实验中被证实为自体和异基因移植的安全、有效的动员剂,然而这个过程的分子机制和影响因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该动员过程主要通过影响造血干/祖细胞和骨髓微环境、细胞凋亡等方面起作用.现从以上几个方面对G-CSF介导的造血干/祖细胞动员机制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丹参酮联合rhG-CSF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学;高蕾;张曦;陈幸华;高力;张诚;李云龙;刘焕凤

    目的 研究丹参酮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方案,对多次化疗血液肿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动员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丹参酮联合rhG-CSF和单用rhG-CSF动员方案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疗效.结果 丹参酮联合rhG-CSF组中,28例1次采集充足,3例(均为双次移植)采集2次,平均采集MNC数8.6×108个/千克[(6.1~12.3)×108个/千克],CD34+细胞5.9×106个/千克[(2.5~10.3)×106个/千克];单用rhG-CSF组中,26例1次采集充足,9例(2例为双次移植)采集2次,平均采集MNC数7.3×108个/千克[(4.4~10.9)×108个/千克],CD34+细胞4.1×106个/千克[(2.0~8.7)×106个/千克],P<0.05.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后,所有患者均达到明显骨髓抑制,丹参酮联合rhG-CSF组,中性粒细胞恢复到0.5×109/L,时间为+10.4 d(+8~+14 d),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第1天开始计算为+1 d;PLT恢复到20×109/L,时间为+13.8 d(+10~+17 d);单用rhG-CSF组,中性粒细胞恢复到0.5×109/L,时间为+10.8 d(+8~+15 d),P>0.01,PLT恢复到20×109/L,时间为+ 14.2 d(+11~+19 d),P>0.01.结论 丹参酮联合rhG-CSF动员方案可显著提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效果,保证移植后造血功能的重建.对于高龄、反复化疗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动员造血干细胞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 肺炎患儿血清G-CSF、sTREM-1、sICAM-1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胡晶;朱敏;苏华平;闵锋;谭心海

    目的 探讨肺炎患儿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 RE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变化及对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该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28例肺炎患儿,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诊断结果分为重症肺炎组(78例)及轻症肺炎组(50例),另选取同期进行健康检查的5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各组血清G-CSF、sTREM-1、sICAM-1水平,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G-CSF、sTREM-1、sICAM-1在肺炎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重症肺炎组、轻症肺炎组患儿血清G-CSF、sTREM-1、sICAM-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重症肺炎组血清G-CSF、sTREM-1、sICAM-1水平高于轻症肺炎组(P<0.05).重症肺炎存活组患者随着病情好转,血清G-CSF、sTREM-1、sICAM-1水平显著下降,至出院时恢复正常水平(P<0.05);死亡组患者随着时间推移,血清G-CSF、sTREM-1、sICAM-1水平不断升高,并在死亡时达到大值(P<0.05).3项指标诊断重症肺炎的ROC曲线下面积(A UC)分别为0.712、0.789、0.756,3项指标联合诊断的A UC为0.802.经Pearson相关分析可知,G-CSF 水平与 sTREM-1、sICAM-1呈正相关(r= 0.356、0.337,P= 0.000),而sTREM-1水平与sICAM-1呈正相关(r=0.322,P=0.000).结论 血清G-CSF、sTREM-1、sICAM-1可作为肺炎患儿有价值的诊断指标,通过监测3项指标的动态变化趋势能够反映肺炎患儿病情进展及预后.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骨髓造血细胞及外周血细胞的影响

    作者:魏小平;谭丽;郑贵星

    目的 了解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骨髓造血细胞及外周血细胞的影响.方法 对50例化疗后接受G-CSF治疗的肿瘤患者进行骨髓、外周血细胞计数、形态观察及分类.结果 G-CSF治疗后,患者骨髓早幼粒细胞平均比例达20.5%,高达67.0%,细胞颗粒明显增多,其余阶段粒细胞颗粒明显增多增粗,碱性磷酸酶阳性比例平均达97%,平均积分为368.55%的患者外周血幼稚粒细胞增多;红系、巨核系细胞比例及形态无明显变化.结论 G-CSF主要影响骨髓粒细胞系统,对红系、巨核系影响不大;明确G-CSF对骨髓造血的影响可减少误诊,提高检验质量.

  • 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安全性研究

    作者:杨昊臻;段学章;刘晓燕;陈靖;童晶晶;荣易辉;肖珑;辛绍杰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具有促进粒系母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新近的动物实验证实G-CSF有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组织病变,提高试验动物存活率的作用.有研究初步证实G-CSF对酒精性因素为主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具有提高生存率、改善肝脏功能的作用[1].但上述研究未做长期随访,且我国HBV感染为肝衰竭主要诱因,因此对G-CSF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LCF)患者安全性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对皮下注射G-CSF治疗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安全性.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慢性肝损伤的预防作用

    作者:王君平;孙殿兴;李兵顺;康富标;郭争荣;李敏然;亢继文;李伟勇

    肝硬化目前尚缺乏满意治疗方法,阻断肝硬化的进展,将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命.我们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CCl4所致小鼠慢性肝损伤的预防作用.

  •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在肝衰竭中的应用

    作者:杨昊臻;郑楠楠;胡瑾华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早被临床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白细胞减少.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G-CSF具有减轻多种毒物引起的肝脏病理损伤,促进肝细胞再生,并降低毒物致肝衰竭实验动物死亡率的作用[1-3].近期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G-CSF对肝衰竭和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具有治疗作用,且安全性良好,但机制尚不清楚[4-6].研究者普遍认为,G-CSF通过动员骨髓干/祖细胞至受损肝组织,与内源性机制相互作用促进肝脏再生[1,4].目前的研究还发现,G-CSF 具有特殊的免疫调节作用,揭示了其在促进再生外的另一可能作用机制——抗炎与免疫调节机制.

1032 条记录 45/52 页 « 12...42434445464748...515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