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产后出血止血功能异常的预防与处理

    作者:林玲

    与止血功能异常相关的产后出血是指由妊娠并发症,如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妊娠高血压疾病等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妊娠并发症,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疾病、重症肝炎或急性脂肪肝等引起的凝血因子、血小板生成不足或功能障碍引起的产后出血。我国报道产科DIC发生率为0.2‰~1.2‰,占产后出血的1%;以上各种内科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但缺乏一致的报道。虽然与止血功能异常相关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但多为致命性出血,所以需要重视。

  • 腹腔镜脾切除与开腹脾切除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

    作者:郑朝旭;陈国泰;吴志棉;谭敏;陈流华;余俊峰;赵振献

    目的比较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和开腹脾切除术(open splenectomy,OS)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结果.方法36例进行LS,26例进行OS.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均数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结果LS组和OS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5.3±60.5)min和(108.5±29.7)min(t=2.083,P=0.042),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0±127)ml和(185±128)ml(t=2.284,P=0.026),LS组术后疼痛显著较OS组轻微(χ2=18.158,P<0.01),术后恢复饮食快(t=2.251,P=0.028),而并发症发生率差别不显著(χ2=0.729,P>0.05).对ITP治疗有效率LS组为92%,OS组为88%(χ2=0.177,P>0.05).结论LS治疗ITP的疗效与OS相近,而且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

  • 血小板疾病及实验室检查

    作者:台虹

    血小板是一个多功能的细胞,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止血与血栓的形成.血小板疾病依据血小板质和量异常被分为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Platelet Function Disorder)和血小板数量异常性疾病(Platelet Quantity Disorder).血小板数量异常包括血小板减少症(Thrombocytopenia)和血小板增多症(Throbocythemia).

  • 血小板增多症伴红斑肢痛病1例

    作者:官晓红;练颖;胡谦

    患者,女,66岁.因双脚趾末端红肿痛1个月入院,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双脚趾末端发红、疼痛伴灼热感和脚底前部肿胀,冷水浸泡后上述症状减轻,其发作多在下午或夜间,不伴脚趾皮肤变白、发绀,无甲色改变,也无其他关节红肿痛.无脱发、皮疹、光过敏、反复口腔溃疡,无皮肤自发性瘀点、瘀斑,无单侧肢体肿胀、疼痛.

  • 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小板抗体

    作者:李岚;董洪强;张琼丽

    目的 探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MGIA)检测血小板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MGIA分别对146例血液病患者和87名健康体检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以血小板增高指数(CCI)作为判定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标准,分析其与PTR的关系.结果 根据1 h后CCI值判断,146例患者中发生PTR 28例.输注机采血小板次数<3次的血液病患者共9例,血小板抗体未检出阳性;3次≤输注次数<10次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15%(8/53);10次≤输注次数<20次阳性率为22%(8/36);20次≤输注次数<30次阳性率为29%(6/21);≥30次阳性率高达75%(6/8).结论 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输注的量和频率有关.MGIA检测血小板抗体简单快速,准确可靠,值得推广.

  • 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小板抗体

    作者:李岚;董洪强;张琼丽

    目的 探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MGIA)检测血小板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MGIA分别对146例血液病患者和87名健康体检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以血小板增高指数(CCI)作为判定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标准,分析其与PTR的关系.结果 根据1 h后CCI值判断,146例患者中发生PTR 28例.输注机采血小板次数<3次的血液病患者共9例,血小板抗体未检出阳性;3次≤输注次数<10次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15%(8/53);10次≤输注次数<20次阳性率为22%(8/36);20次≤输注次数<30次阳性率为29%(6/21);≥30次阳性率高达75%(6/8).结论 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输注的量和频率有关.MGIA检测血小板抗体简单快速,准确可靠,值得推广.

  • 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变化在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的差异

    作者:沈霖;卢芙蓉;沈迪

    背景:已证实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存在缺陷,血小板膜糖蛋白在血小板聚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目的:以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观察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的变化.设计:病例-对照分析.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对象:①选取2001-01/2003-0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和血液专科收治的79例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男31例,女48例,平均年龄(35.76±14.14)岁,病程1~14年,符合1996年出血性血小板病的诊断标准,患者及其家属对本实验知情同意.共计167个出血部位,其中肢体皮肤瘀斑或瘀点64例,鼻出血33例,月经过多29例,齿龈出血28例,眼底出血8例,球结膜出血5例.②纳入标准:均有多部位出血临床表现;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象检测无明显异常改变;根据出血部位,经内科、耳鼻喉科、妇科、口腔科和眼科等科室诊视,未发现特异诊断性病灶;血压、心率正常;经瑞斯托霉素检测,排除血小板无力症.③另选取健康献血员34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男15例,女19例,平均年龄(30.12±7.14)岁.方法:①血小板聚集率测定:以二磷酸腺苷(终浓度1.90μmol/L)、花生四烯酸(终浓度0.37 μmol/L),血小板活化因子(终浓度150 nmol/L)作为诱聚剂,采用Chronolog 430型血小板聚集仪检测正常对照与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的血小板大聚集率.血小板大聚集率21%~40%为反应不良,低于20%为反应缺如.②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患者取肘静脉血3.6 mL,20 g/L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1:9抗凝,正常对照组标本以同法收集.分离血浆,收集血浆层,离心去上清,加多聚甲醛室温固定,调整血小板浓度为3×107 L-1.取调整好的血小板溶液100 μL,分别加入异硫氰酸荧光黄标记的CD42b(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Ⅰ b)、CD41(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CD61(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Ⅲa)、CD42b/CD42a(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Ⅸ)、CD41/CD61(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CD62p(抗P-选择素)克隆抗体200μL,混匀后室温避光孵育30 min,磷酸盐缓冲液补至终体积1 mL,每个样本分析10 000个血小板,于FACS420型流式细胞仪上测定荧光阳性百分标记率.主要观察指标:①血小板聚集率.②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结果:79例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与34例健康献血员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每例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均对一项或多项诱聚剂诱导的聚集反应不良或缺如,而正常对照组血小板聚集检测均无异常发现.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Ⅸ,Ⅱb/Ⅲa,Ⅰ b,Ⅲa及P-选择素的荧光阳性标记率均明显降低(t=2.50~5.57,P均<0.05);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荧光阳性标记率略微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86,P>0.05).结论: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异常可能是导致出血性血小板病的因素之一.

  • 输入血小板治疗血小板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赵青平

    目的:探讨输入血小板治疗血小板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0 例血小板疾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输入血小板和常规综合治疗.结果:观察组应用血小板输注进行血小板疾病治疗,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33%,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输入血小板治疗急性白血病、再生性障碍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小板疾病总体临床效果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推广应用.

  • 新型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症的研究

    作者:陈文准;李慧慧;杨碧云;汤爱萍;曹瑞生

    目的:调查新型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症在江西省出血性疾病中的患病率.方法:从临床筛选出肢体有瘀点、瘀斑或出血症状,而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象和ADP诱导血小板的聚集功能等均正常的患者,用刺参酸性粘多糖诱导测血小板的聚集功能.结果:共查出新型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症34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26例,中位年龄40岁,患病数为26.8%.结论:证实在人群中确实存在新型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症,且男性少于女性,其比为1∶3.2,以中青年人为主.

  • 浓缩血小板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李伟;刘春玲;楚中华;孔燕;马现军

    作为成分输血的重要部分,输注浓缩血小板已在临床广泛运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患者分娩时易出现产道裂伤出血、子宫出血、内脏出血等多部位出血及感染,并有胎儿及新生儿死亡等潜在危险.2004年6月至10月我院产科病房为8例此类患者输注了浓缩血小板,现就其临床疗效分析如下.

  • 白细胞介素-11的临床应用

    作者:朱艳虹;潘宏铭

    白细胞介素-11是一种多效性细胞因子,能促进巨核细胞的分化和成熟,升高外周血小板数,保护胃肠道粘膜,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现综述有关白细胞介素-11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造血系统常见疾病血小板三项参数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胡卫兵

    血小板三项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对某些血小板疾病/血液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血小板三项参数的参考值范围国内已有报道[1],某些疾病血小板三项参数变化的相关报道也在增加.我们对200例健康人和295例造血系统疾病患者的PLT、MPV、PDW分别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郭子光教授发挥肝主疏泄学说治疗血小板疾病

    作者:常名空;侯德健

    郭子光教授认为,肝主疏泄作用的正常发挥,一方面有赖于肝脏自身气血阴阳的平衡,另一方面有赖于五脏之间协调制约的作用.在对血液疾病的辨治中,郭子光教授发挥肝主疏泄的理论,以气血的疏泄太过和不及为纲、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取得显著疗效.

  • 遗传性血小板疾病基因诊断的研究新进展

    作者:刘磊;王兆钺

    遗传性血小板疾病是一类少见而复杂的出血性疾病,包括血小板膜糖蛋白缺陷、血小板贮存颗粒缺乏、血小板信号转导异常和血小板凝血活性异常.近十余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多种遗传性血小板疾病发病的分子机制已逐渐阐明,如灰色血小板综合征是由NBEAL2基因突变导致,血小板减少症2是由于ANKRD基因5'-非翻译区(UTR)突变所导致的,Scott综合征是由TMEM16F基因突变引起,而某些疾病的发生需同时存在2种基因变异.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提高遗传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为血栓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现就近几年遗传性血小板疾病基因诊断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 血小板蛋白组学研究进展

    作者:王世春;赵树铭

    血小板在止凝血、炎症发生、伤口愈合及肿瘤转移等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血小板蛋白质组学研究是了解这些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手段.目前已鉴定出4 000余种血小板蛋白质,它们属于各种亚蛋白组,如血小板膜及骨架蛋白组、血小板源性微粒,或来自静息血小板、活化血小板或病理条件下蛋白组学的变化.明确血小板活动过程中蛋白组学的变化对血小板体外生成、血小板贮存损伤、相关疾病早期诊断和筛选药物的治疗靶点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多能干细胞诱导分化成血小板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世春;黄梅莓;赵树铭

    人类多能干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二者均可以在体外无限增殖及实现向巨核系分化,从而产生血小板,现已成为研究血小板生成的有力工具,尤其是特定疾病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更是研究血小板疾病发病机制及药物筛选的重要工具.随着血小板体外培养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各种基因相关的血小板疾病发病机制可以得到明确.此外,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血小板也可作为临床用血的重要来源.

  • 血小板增生症性红斑肢痛症1例

    作者:布瓦杰尔

    本文通过对血小板疾病,血管疾病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病例简价患者,男性66岁,汉族,因双脚趾末端皮肤潮红灼热,疼痛一年为主诉人院.一年前无明显原因双脚足背足底阵发性针刺样痛,伴皮肤潮红,皮温增高.剧烈运动,双下肢下垂时症状更明显.抬高患肢,冷开水浸泡后症状减轻,无脚趾发白发紫改变,无关节肿胀,无脱发,光敏感,口腔溃疡等症状.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