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脉内超声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朱天刚;胡大一

    冠脉内超声是将微小的超声探头镶嵌于心导管的顶端,置于血管内,以此而获得血管壁及血管腔的切面图像.冠脉内超声有很高的分辨率,因此可以准确测量血管的径线.冠脉内超声不仅可以对血管径线和血管腔的面积进行精确测量,而且还可以发现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可显示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结构和组织学特征.这些为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国外学者对冠脉内超声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已常规用于冠心病诊断和评价冠心病介入治疗效果.由于我国冠心病的介入治疗起步较晚,国内对冠脉内超声的临床应用未进行系统的研究.

  • DSV技术在PCI术中的应用(附3例报告)

    作者:庞文跃

    目的 总结动态支架观察技术(DSV)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CI)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纳入3例复杂冠脉病变并行PCI术的典型患者(支架扩张不全、串联支架的衔接及支架断裂各1例),术中使用DSV技术观察,并以冠脉内超声(IVUS)验证.结果 在DSV帮助下发现病例1左前降支(LAD)支架扩张不良,指导病例2 LAD中两枚串联支架的准确衔接,发现病例3支架断裂.术中观察结果与IVUS探知的结果一致.结论 DSV技术有助于适时发现支架扩张不全和支架断裂并指导双支架的置入衔接.

  • 冠脉内超声联机三维成像评价冠脉介入治疗的机理

    作者:朱天刚;胡大一;贾三庆;陈方;王乐丰;李田昌;杨明

    目的 应用冠脉内超声联机三维成像,探讨冠心病经皮冠脉成形术(PTCA)和冠脉内支架置入治疗的机理.方法 对22例冠心病经皮冠脉成形术和冠脉内支架置入治疗患者进行了冠脉内超声联机三维成像,在二维和三维图像显示模式,选择远端参考血管段、病变血管段和近段参考血管段的图像,分别测量血管直径、血管面积、血管小腔径、小腔面积和斑块面积.对近端参考段与病变段血管治疗前后所测得参数、以及病变段血管治疗前后所测得参数进行相关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 治疗前靶血管近端参考段的血管直径为:(4.48±0.47)mm,病变段的血管直径为:(4.60±0.42)mm.近端参考段的血管面积为:(17.39±3.91)mm2,病变段的血管面积为:(16.70±3.67)mm2.近端参考段和病变段的血管直径和血管面积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但无显著差异.支架置入后,联机三维显示病变段与近端参考段在血管直径和血管面积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小腔径和腔面积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增大[(2.04±0.31)mm vs(3.04±0.25)mm,(3.84±0.79)mm2 vs(8.22±1.46)mm2],且呈极显著差异(P<0.001),斑块面积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76.87±6.17)mm2 vs(53.04±6.60)mm.],且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 治疗前病变段的血管代偿性扩张,其代偿性扩张后的直径和面积与近端参考段相近.在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其血管腔面积扩大和血流改善的机理,主要是斑块压缩和重分布,同时伴有轻度的管壁伸展和扩张.向心的软斑块,在PTCA和支架置入后,血管腔的增大以斑块压缩为主,而偏心的钙化斑块,则以血管壁伸展和扩张为主.

  • 冠心病心气虚证与冠脉病变及心功能不全关系分析

    作者:赵志宏;邢雁伟;王阶

    随着中西医结合运动的提出及发展,中医界也接受西医冠心病诊断,并开始了对冠心病病症结合的诊疗过程.对冠心病中医界是依靠临床症候、心电图等作为诊断标准,治疗以临床症候改善、心电图缺血改善为疗效标准.随着心脏病学领域新诊疗技术的应用,如心脏影像学诊疗技术包括心脏超声、心脏MRI、冠脉CT、冠脉内超声,心脏生化标记物检查,冠脉造影、冠脉介入治疗等冠心病诊疗技术等,深刻影响了中医界对传统病症的认识,并对相关病机进一步探索,不断提出新的认识.

  • 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和介入治疗的护理

    作者:杨小芳;陈琦

    目的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冠脉内介入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而冠状动脉内超声(ICUS)对选择佳的介入治疗方案有其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40例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过程中的护理,介绍了ICUS和介入治疗的操作方法、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护理以及并发症的处理.术前护士要做好心理护理,术中监护好病人,做好抢救配合,术后观察有无心绞痛复发、伤口出血,准确地进行抗凝治疗,出院时指导病人如何防止再狭窄的方法.可见冠脉内介入治疗的护理已是护理学上新的课题.

  • 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治中的研究现状

    作者:魏强;洪涛;潘翠珍

    血管内超声(简称IVUS)是20世纪90年代起应用于临床诊断血管病变的一种新的诊断手段.IVUS仪器设备包括两部分,带微探头的导管和超声成像仪,冠脉内超声就是在心导管的顶端放置一个超声探头,即换能器,发出超声波.IVUS在冠脉造影时进行,在X线透视下将0.014 in(1 in=2.54 cm)引导钢丝插至拟行IVUS成像的血管远端并固定,沿引导钢丝将超声探头导管插入靶血管段的远端.从血管的远端缓慢撤退导管至近段,对血管横截面进行360°成像.术前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0.2mg,术中常规持续监测动脉压力、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临床应用经验已表明该方法具有直观、准确、敏感等优点,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新的"金标准"以及冠心病诊断和介入的弥补影像学.本文综述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64层CT冠脉造影评价

    作者:诸静其;陶晓峰;郝楠馨;张蕾

    目的:探讨64层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识别能力及各种类型斑块在CT血管造影(CTA)上的密度差异.方法:16例冠状动脉内超声(ICUS)检查阳性患者纳入研究,年龄49 ~73岁.全部病例在ICUS后72小时内进行CTA检查(Philips Brilliance 64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采集模式,层厚0.67mm).对照ICUS所观察的24个节段进行分析,逐一记录每个斑块的位置、CT值及组织分型,同时以10mm/段计算无动脉粥样硬化的正常血管段数,并与ICUS结果一一对照,统计分析64层螺旋CT识别斑块的敏感性以及识别正常血管段的特异性,并根据ICUS对斑块的组织学分型计算各型斑块的CT值.结果:对照研究的24个节段ICUS共发现27个斑块,其中软斑5个,中间斑块8个,钙化斑块8个,混斑6个.64层螺旋CT能正确探查出其中26个斑块,漏诊中间斑块1个,敏感性为96.3%.不含斑块的以10mm为单位长度的节段共34个,冠状动脉CTA正确识别了其中33个节段,特异性为97.1%.CTA共发现26个斑块,对照ICUS对斑块的组织学分型,软斑的平均CT值为(46±16) HU,中间斑块为(121±50) HU,钙化斑块为(712±268) HU,软斑、中间斑块及钙化斑块三者的CT值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CT冠脉造影能有效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定程度上可取代ICUS.钙化斑块密度较高,CTA上易于同中间斑块和软斑区分,但后两者之间不易区分.

  • 冠脉重构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震坤;沈卫峰

    冠脉重构现象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中冠脉管腔对斑块负荷的反应性变化.近年来,随着冠脉内超声(ICUS)的开展和应用,对冠脉重构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 冠脉内超声和多普勒在X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杨志健;马文珠

    血管内超声显象是以导管为基础的超声技术,能安全、准确地评价血管形态;血管内多普勒血流测定可用来评价冠状动脉功能.

  • 应用冠脉血管内超声评价药物涂层支架置放后再狭窄及血管内膜增生

    作者:曹晶茗;肖践明;刘中梅;刘蓉;蔡红雁;张云红;许峰;郭涛;韩明华

    目的 应用冠脉内超声测量支架置入6个月后内膜增生厚度,准确比较不同支架再狭窄率.方法 选择57例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后4~8(6±2)个月同意复查冠脉造影及冠脉血管内超声的冠心病(CHD)住院患者,分为Cypher支架组(25例)和Firebird支架组(32例),及同期491例植入金属裸支架(BMS)CHD患者,测量支架置入后6个月时的内膜增生并进行比较.结果 冠脉造影显示DES发生再狭窄Cypher组11例,Firebird组10例,裸支架组25例.再狭窄率分别为8.4%,8.9%和10.0%.DE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裸支架组与Cypher组及Firebird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冠脉内超声检查结果显示DES组中Cypher支架新生内膜面积为(1.11±0.89)mm2,支架再狭窄率(9.0±0.1)%;Firebird组为(1.13±0.08)mm2,支架再狭窄率(10.0±0.2)%.DES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裸支架组支架新生内膜面积为(1.44±0.04)mm2,再狭窄率为(21.0±0.1)%,与DES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支架两端的节段狭窄率DES组中近端的节段狭窄Cypher组(0.43±0.25)%与Firebird组(0.40±0.15)%都显著高于裸金属支架组(0.29±0.13)%(P<0.05).远端的节段狭窄率,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冠脉内超声评价支架内再狭窄准确度优于冠脉造影.DES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率明显优于裸金属支架,防止支架节段狭窄,裸金属支架可能有优势.

  • 支架治疗心肌桥远期效果好

    作者:

    德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冠脉内置入支架,可有效解除心肌桥对冠状动脉的局部压迫,增加冠脉内径,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心肌桥是常见的先天性冠脉异常,发生率达1.5%~16.0%。尽管在多数情况下,对病人并无危害,但某些部位(主要是左前降支)仍可引起心肌缺血,导致心绞痛、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常规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外科切除心肌桥或冠脉搭桥术(CABG)。该研究的目的旨在评价有症状心肌桥患者中,置入支架后临床症状、冠脉造影结果及冠脉功能的改善情况 (Heart 2000,84:403)。 该研究连续纳入了11例单纯心肌桥致心绞痛的患者,所有患者都至少有一次因心绞痛而住院的病史,其中6例发生过非透壁心肌梗死;4例运动试验出现显著的ST段下移(>0.2 mV);6 例患者的负荷SPECT显像显示有心肌充盈缺损。所有患者的冠脉造影均未见明显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仅在左前降支中段可见心肌桥。 11例患者共置入了18个支架,多选择改良的可塑性好的窄通道管型支架,支架平均长度30± 11 mm,平均直径3.0 mm。所有患者从术前1天开始服用噻氯匹定250 mg,每日2次,持续2 个月,并合用阿司匹林100 mg/天。 术后7周复查冠脉造影及冠脉内超声;6个月复查冠脉造影;2年后通过电话或门诊对患者进行问卷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日常活动量、有无胸痛或心绞痛(按加拿大心血管学会标准分级)、因胸痛住院和就诊次数及用药情况。 结果显示,支架置入术后,即刻定量冠脉造影显示,心脏收缩期左前降支受压征象消失,小内径由0.6±0.3 mm上升到1.9±0.3 mm(P<0.05),冠脉内超声显示肌桥压迫处冠脉横断面积由3.3±1.3 mm2上升到6.8±0.9 mm2(P<0.05),冠脉血流储备由2.6±0.5恢复到正常的4.0±0.5(P<0.005)。7周时定量冠脉造影显示,5例患者出现轻至中或重度的支架内狭窄,其中4例进行了靶血管的血运重建术(2例PTCA,2例行CA BG),1例因无心绞痛症状未进一步治疗。6个月时,所有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良好(包括上述血运重建患者)。2年后的临床评估显示,没有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或死亡,没有人因心绞痛或其它心脏相关症状而住院。与支架置入前相比,所有患者的活动耐量均得到明显提高,11例患者中无1例长期服用硝酸盐类或钙拮抗剂等抗心绞痛药。 研究者认为,冠脉内支架可以解除心肌桥对冠脉局部的压迫,并使冠脉内径增加,从而缓解心绞痛症状。因支架内再狭窄需进行血运重建术的发生率(36%)与冠脉长病变(25 mm)相当。有症状的心肌桥患者置入支架后随访2年无症状,未发生心脏事件,说明这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摘自《中国医学论坛报》2001年3月15日14版

  • 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在支架内再狭窄研究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余再新;周正明;玉井秀男;许永胜;小菅邦彦

    目的:比较常规冠脉造影、冠脉造影计算机定量分析和冠脉内超声,探讨冠脉内超声在支架内再狭窄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对41例病人的45处病变置入支架治疗,术前、术后采用冠脉造影和冠脉内超声系列检查.结果:术前、术后即刻以及术后3个月、6个月冠脉造影病变狭窄程度分别是87.4±11.3%,8±9.2%,49.8±10.7%和57.2±12.3%;QCA示狭窄程度分别为61.4±16.0%,3.3±13.3%,24.8±20.6%和28.9±18.8%,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冠脉内超声示术后即刻以及术后3个月、6个月的支架横断面积从8.25±1.83mm2到958±2.59mm2(P<0.001)和10.46±2.69mm2(P<0.01),支架横断面积进行性扩大,前后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ICUS是研究支架内再狭窄的一个直接、客观的方法,安全、易操作.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