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阴道内原发性胃肠外间质瘤1例报道

    作者:常峰;岳振营;张龙云;邹存华;董艳光;李文雪

    阴道内原发性胃肠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临床极其罕见,文献中未见相关报道.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阴道内的EGIST,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水平.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3岁.2年前无意中发现阴道内包块,近半年来增长加快,出现尿频症状;既往身体健康,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

  • 腹部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表现

    作者:覃康朋

    目的:探讨腹部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inal stromal tumor,EGIST)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例确诊为腹部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CT图像资料.结果:13例中,7例发生于肠系膜,3例发生于网膜,2例发生于腹膜后,1例发生于盆腔;肿块直径3.8~15,3 cm;2例CT平扫密度均匀,11例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1例均匀强化,12例不均匀强化;10例恶性,2例低度恶性,1例良性.结论:EGIST多数体积较大且多为恶性,其CT表现较具特征性,表现为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综合分析其影像及临床特征可明显提高其诊断符合率.

  • 胰腺部位的胃肠道外间质肿瘤一例

    作者:张德春;赖景奎;强文胜;熊昌久;曾鹏;张鹏;Shah Ram Babu;王维国;田伯乐

    患者女,55岁,因"上腹痛4d"入院,不伴黄疸,无消化道出血史,否认胰腺炎病史.入院时体检:上腹部深压痛,无明显反跳痛及肌紧张.彩超和上腹部增强CT提示胰头占位,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CA19-9等肿瘤标志物、肝功能、血淀粉酶等检查均正常.初步诊断为:胰头占位,肿瘤?;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见胰头部5cm×4cm×3cm大小包块,边界清楚,包膜完整,与十二指肠有间隙,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胆囊内扪及结石,腹盆腔其余器官未见异常.先切取部分组织送术中快速冷冻活检,报告"胰头梭形细胞肿瘤,提示胃肠外间质瘤可能".遂行包含肿瘤的胰头切除、胰肠Roux-en-Y吻合术,胆囊切除术.术后病检证实胰头部的胃肠道外间质肿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免疫组化显示CD117(+)、CD34(+)、DOG1(+).术后恢复顺利,第7天康复出院.由于经济原因未能服用格列卫,至今已随访半年无复发.

  • 胃肠外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

    作者:吴峰

    目的:探讨胃肠外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选取我院在2006年8月~2012年4月间收治的71例胃肠外间质瘤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际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将7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6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患者主要采用腹腔镜手术方法治疗,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手术方法治疗,评估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应用手术方法治疗,效果较好,观察组36例患者中,治疗痊愈24例,好转8例,无效4例,治疗有效率为88.9%,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有2例,对照组35例患者中,治疗痊愈17例,好转8例,无效10例,治疗有效率为71.4%,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有6例。结论:对于胃肠外间质瘤的治疗需要采用手术方法,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为显著,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 肝胃肠外间质瘤误诊1例报告

    作者:蔡世江;敬勇;李琪桂

    患者女性,49 岁,因"腹泻3 个月,发现腹部包块1 个月"于2012 年10 月31 日入住我院消化内科,入院前3+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大便呈黄色稀水样便,不含粘液脓血,伴里急后重,不伴肛门坠胀感,大便约4~5 次/d,每次量少,不伴腹痛、畏寒高热,不伴恶心呕吐,患者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肠炎",经对症治疗后腹泻次数有所减少,但仍有腹泻.

  • 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胃肠外间质瘤二例报告

    作者:王彤;孔为民

    1 病例报告病例1:患者,31岁,孕0产0.主因“间断下腹坠痛伴热1个月.”

  • 腹腔及盆腔巨大恶性胃肠外间质瘤1例

    作者:王旭东;贺星;李志勇;王晓波

    1 病例报告患者男,70岁.因腹胀1个月、腹痛10天入院.自述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腹胀满,进食后加重,排便、排气后稍缓解,伴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有黏液便,无脓血.10天前出现左下腹持续性疼痛,伴食欲缺乏、周身乏力、下肢水肿等.自发病以来无呕血、黑便等,体重下降约10 kg.查体:心肺未见明显异常;全腹柔软,左腹部压痛阳性,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脐周及左下腹可触及数个拳头大小肿物,质硬、活动度差、扣诊呈实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 胃肠外间质瘤一例报告

    作者:冯世林;田君才;万玉珍

    目的 探讨胃肠外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治要点.方法 对我院1例胃肠外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上腹部不适4个月、发现腹部包块20余天入院,实验室及相关医技检查均未明确诊断,拟行剖腹探查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胃肠外间质瘤(高危险度),术后恢复顺利,未行靶向治疗.结论 胃肠外间质瘤临床少见,术前诊断困难,确诊需依据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临床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以期早诊断、早治疗.

  • 胰腺胃肠外间质瘤1例报告

    作者:王革非;全竹富;任建安;李宁;黎介寿

    病人男,59岁.因"反复脐周疼痛10年加重2个月"于2011-06-10入院.病人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皮肤巩膜黄染.CT平扫检查见胰腺头部体积、密度不均匀,中央见低密度区;增强扫描病灶早期强化不明显,中央不强化,坏死明显.

  • 胃肠外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毕建威;张浩;申晓军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可以发生于消化道从食管到直肠的任何一个部位,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1]).但是,临床上也常发现一些定位于胃肠道外间叶源性肿瘤,其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征也与GIST相似,目前将这些非胃肠来源的间质瘤称为胃肠外间质瘤(extragaa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EGIST发病率低,生物学行为多变,真正的形成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应引起外科医生的关注.

    关键词: 胃肠外间质瘤
  • 浅析对胃肠外间质瘤的诊治方法

    作者:李小兵

    胃肠外间质瘤是一种间叶源性肿瘤。由于胃肠外间质瘤的发病率低,且多数患者的症状较为隐匿,因此临床医生很难对此病进行快速诊断。但随着CD117和CD34等抗体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有关胃肠外间质瘤的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型和临床特点都已逐渐被临床医生所熟识。这一改变对于提高胃肠外间质瘤的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我院收治的1例胃肠外间质瘤患者的诊疗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我院诊疗胃肠外间质瘤的水平。

  • 人胃肠道和胃肠外间质瘤microRNA表达谱的比较

    作者:林慧;张秀敏;李增山

    目的:比较消化道原发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与胃肠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EGISTs)nucroRNA(miRNA)表达谱的差异,分析其与肿瘤原发部位、突变类型等因素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西京医院病理科的8例石蜡样本(5例GISTs,3例EGISTs),利用安捷伦人miRNA表达谱芯片(芯片覆盖866个人miRNA)进行分析.同时通过PCR扩增后直接测序,明确8例样本的基因突变类型.结果:芯片数据经非监督层次聚类分析,显示8例样本分为3簇,具有相同突变类型的1例胃部GIST和1例EGIST构成第1簇,2例胃部GISTs构成第2簇,其余4例(2例小肠GISTs和2例EGISTs)构成第3簇.将5例GISTs按部位分成2组(胃部和肠道),3例EGISTs分别加入miRNA表型相似的组,2组比较后发现12个miRNA表达有显著差异;预测的靶基因多数参与KIT/PDGFRA的信号转导,其中有5个在肠道组显著下调,部分已有报道与肿瘤的演进相关.比较GISTs和EGISTs的表达谱,发现仅有3个miRNA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ISTs和EGISTs的miRNA表型相似,均与肿瘤部位及突变类型关系密切,因此miRNA表型的分析可能有助于GISTs在分子水平上的分类.

  • 被误诊的阴道直肠隔胃肠外间质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刘胜楠;哈菲扎;张俊洁

    1 病例资料 女性患者,58岁,因“下腹坠胀伴尿频、尿急、尿不尽半年”于2015年10月7日收入院.患者已绝经7年,绝经后未口服激素类药物,绝经后无阴道流血流液.近半年自觉下腹部坠胀,伴尿频、尿急、尿不尽感,偶有腰酸、乏力,无畏寒、发热等不适.2015年9月23日于外院行阴道超声检查示:宫颈处见范围8.9 cm×8.2 cm低回声区.

  • 阴道直肠隔胃肠间质瘤2例

    作者:郑增光;孙娇娇;孙文勇;张小燕

    通过对2例阴道直肠隔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文献进行复习,探讨阴道直肠隔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

  • 胰尾原发性胃肠外间质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丁洪基;姜希宏;徐登科;李安云;刘春燕;王灿;隋中媛;王贵珍

    目的:探讨胰腺原发性胃肠外间质瘤( 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E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胰腺原发性EGIST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位于胰尾,15 cm ×14.5 cm ×11.3 cm大小,切面囊实性,包膜完整。镜下见肿瘤由大量成束排列的梭形细胞构成,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象少见。免疫表型:CD117、CD34、vimentin、SMA 均(+), S-100、CgA、HMB-45均(-), Ki-67增殖指数<1%。结论原发胰腺EGIST罕见,组织学特征结合免疫表型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 胃肠外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附15例报告)

    作者:江晓晖;蒋松琪;谢鹏飞;陈志刚;陈铁

    目的 探讨胃肠外间质瘤(EGlST)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1998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15例EGIST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肿瘤位于肠系膜8例,大网膜5例,后腹膜2例.肿瘤平均直径为13.1 cm.免疫组化CD117、CD34及a-SMA阳性率分别为100.0%、53.3%及33.3%,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但定性诊断困难.本组均经手术治疗,9例完整切除,5例姑息切除,1例仅行活检术;联合脏器切除6例.经随访20~128个月,5例死于肿瘤复发和肝转移,3例带瘤生存,其余7例均存活且无复发.结论 EGIST临床少见,生物学行为多变,预后和部位有关,位于大网膜者预后较好.手术是唯一能治愈的方法,格列卫可能有预防复发的作用.

  • 9例胃肠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作者:李军扩;纪媛媛

    目的:探讨胃肠外间质瘤(EGISTs)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分析9例 EGISTs 的临床资料和免疫组化结果。结果9例 EGISTs 中,男4例,女5例,年龄38~69岁,中位年龄55岁。3例发生于肠系膜,2例发生于大网膜,2例发生于食管胃交界处,食管和盆腔各1例。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腹部包块、尿频、呕吐等。梭形细胞型4例,上皮细胞型3例,混合细胞型2例。免疫组化:7例 CD117(+)、8例 DOG1(+)、3例 CD34(+)、2例 SMA(+)、desmin 和 S -100均为阴性。结论胃肠道外间质瘤好发于中老年人,CD117、DOG1和 CD34联合检测可提高 GIST 的诊断率,手术是重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 腹内胃肠外间质瘤的MSCT表现

    作者:刘红艳;张雪林;陈燕萍;邱士军

    目的 探讨腹内胃肠外间质瘤(EGIS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E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18例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肿块大直径平均14.8 cm,直径>10 cm者15例.肿瘤位于网膜7例,肠系膜3例,腹膜1例,腹膜后3例,盆腔3例,肝脏1例.CT平扫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囊实性等低密度,实性部分位于周边、囊变坏死区多位于中央.增强后实性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中度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囊变、坏死无明显强化;其中4例在动脉期病灶内可见条状强化的血管影穿行其内.8例(44.4%)肝转移,2例(11.1%)肠系膜转移,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示CD117阳性18例,CD34阳性7例,而Desmin阴性16例,S-100阴性14例.病理诊断EGIST高度恶性11例,低度恶性5例,潜在恶性1例,良性1例.结论 EGIST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临床诊治有一定帮助.

  • 腹盆部孤立性纤维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刘华平;李文政;易小平;裴贻刚;刘慧;赵伟;刘文广;侯佳乐;欧宾

    目的:分析腹盆部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sis tumor,SFT)的CT表现,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湘雅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4例SFT的CT特征,并将10例腹盆部脏器外SFT与同时期10例腹盆部脏器外平滑肌肉瘤、28例神经鞘瘤及18例胃肠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EGIST)的影像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腹盆部SFT大多呈“地图样”不均匀渐进性强化,易液化坏死,瘤周常见迂曲血管.SFT分别与EGIST、神经鞘瘤对比,其平扫CT值、动脉期强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T分别与EGIST、平滑肌肉瘤对比,瘤周血管影出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SFT与平滑肌肉瘤液化坏死率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腹盆部SFT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平扫CT值及动脉期强化程度、坏死液化率、瘤周迂曲血管出现率对其与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及EGIST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朱永东;王清廉;刘元早

    目的:采用64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的13例腹腔内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的影像资料,观察指标有:病灶数目、部位、形态、边缘、大小、平扫密度及三期增强情况、病灶生长方式及其与邻近血管或器官的关系.结果:本组13例患者全为单发病灶,其中发生于肠系膜有7例、发生于网膜有4例、发生于腹膜后间隙有2例.病灶多为圆形、类圆形或轻度分叶,少数呈不规则形.病灶大直径约为5.5 ~14.5 em.平扫病灶均呈密度欠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影;三期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强化,囊变或坏死部分无强化.所有病灶境界清楚,病灶周围器官、血管受压推移.有1例肝脏多发转移.结论:胃肠外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