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管重建术近中期结果

    作者:曾嵘;叶炜;李拥军;邵江;郑月宏;刘昌伟

    目的 分析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管重建后近中期的血管通畅情况以及保肢情况,发现影响结果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 1年12月24例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管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且有严重吸烟史,年龄24 ~ 43岁,平均(33±6)岁.15例(62.5%)存在足趾缺血性溃疡,7例(29.2%)表现为严重静息痛,2例(8.3%)为重度间歇性跛行.手术方法包括8例血管旁路术,7例经导管溶栓+球囊血管成形术,3例球囊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6例行内膜剥脱术+取栓术.记录手术成功率、截肢率和靶血管通畅率.多因素回归分析各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总体手术成功17例(70.8%),包括血管旁路术8例、导管溶栓+球囊血管成形术4例、内膜剥脱+取栓术3例、球囊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2例.7例失败患者中围手术期截肢3例(12.5%),转行其他术式获得血管重建2例,未治疗2例.随访时间1 ~ 40个月,平均(17±11)个月,均存活.一期通畅率45.8% (11/24),二期通畅率62.5% (15/24),保肢率79.2% (19/24).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血管旁路术可以明显提高治疗结果(Wald=4.016,P=0.045),术前有严重缺血(溃疡)病例其预后较差(Wald =4.018,P=0.043).结论 对于重症缺血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根据患者的血管情况可以考虑进行血管重建术,首选自体静脉旁路术.没有血管旁路的病例,可尝试进行导管溶栓+球囊血管成形术,其结果尚可接受.

  • 腘静脉解剖与其瓣膜建造关系的研究

    作者:马杰;马韬;赵旭;李悦萌;王刃;吕昕

    目的 利用腘静脉解剖及造影确定腘静脉建造瓣膜的部位,评价在此部位建造瓣膜手术的疗效.方法 1998年2月至2010年11月选择102例严重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在利用39条肢体的解剖资料和862例患者深静脉造影资料对腘静脉解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行腘静脉瓣膜建造术.其中男性69例,女性33例;年龄48 ~71岁,平均59岁.手术前后应用多普勒超声、连续动态静脉造影和术中静脉压测定,分析手术对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进行静脉疾病临床严重度评分(VCSS)评价远期效果.结果 腘静脉解剖、腘静脉造影显示,93.7%患者的腘静脉段仅有一对瓣膜,均位于腘静脉远侧段的1/3处,瓣膜上方有腓肠肌静脉注入腘静脉.手术前后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测腘静脉平均反流量分别为732.3和150.2 ml/min(Z=-8.979,P<0.001).术中静息环缩近端和远端静脉压为(12±3)和(15±3)cm H2O(1 cm H2O =0.098 kPa,t=8.049,P <0.001);术中屏气近端和远端静脉压为(34±15)和(41±14)cmH2O(=8.104,P <0.001).VCSS评分术前9.3±1.9,术后1.8±1.0(t =59.780,P<0.001).本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8.9年,溃疡愈合率96.3%,复发率为3.7%.结论 根据腘静脉解剖及造影确定腓肠肌静脉汇入腘静脉的近端为腘静脉建造瓣膜的部位,建造的瓣膜能有效地阻止反流,改善腓肠肌泵的功能,可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

  • 主动脉-肾动脉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大动脉炎性肾动脉狭窄33例分析

    作者:冯睿;魏小龙;赵志青;包俊敏;冯翔;曲乐丰;陆清声;陆华;景在平

    目的 分析主动脉-肾动脉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大动脉炎性肾动脉狭窄的近期及中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3月至2009年3月采用主动脉-肾动脉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的连续33例大动脉炎性肾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24例;年龄8 ~ 54岁,平均(25±11)岁;病程3~26个月,平均(9±5)个月.所有患者存在高血压,其中17例为难控性高血压,平均血压( 175±26)/(100±19)mmHg(1 mmHg =0.133 kPa),平均降压药物用量(2.1±0.6)个每日规定量(DDD).3例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1例依靠持续血液滤过治疗生存.术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为(78±5)mL/min.结果 共对39条肾动脉行旁路术治疗,包括单侧27例和双侧6例.肾动脉即时复通率100%.所有患者存活并成功随访12~146个月,平均(56±18)个月.随访过程中发生移植物闭塞2例,移植物狭窄4例,4例狭窄均通过经皮球囊扩张术成功治疗,其中1例6个月后发生再狭窄.1年、3年、5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2%、89%、79%,一期辅助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相同,分别为95%、95%、91%.末次随访平均血压降至136/80 mmHg(P =0.000),平均降压药物用量降为0.6 DDD(P =0.000),平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增至91 ml/min(P =0.044).3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均缓解,1例肾功能不全患者不再依赖持续血液滤过治疗.结论 主动脉-肾动脉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大动脉炎性肾动脉狭窄近远期疗效确实,通畅率高.

  • 腘动脉陷迫综合征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作者:吴巍巍;刘昌伟;李拥军;刘暴;叶炜;郑月宏;曾嵘;宋小军;陈跃鑫;陈宇

    目的 总结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AES)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11例(14条患肢)PAES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其中男性9例,女性2例;年龄15~56岁,中位年龄22岁.双侧PAES 3例.首诊症状8例为间歇性跛行,3例为静息痛,出现症状至首次就诊时间为3周~10年.14条肢体通过多层螺旋CT明确诊断为PAES.Delaney's Ⅱ型或Ⅲ型11条肢体,Ⅴ型1条肢体,Ⅰ型2条肢体.手术方法包括单纯行腘动脉松解术2条肢体,行腘动脉松解、血栓内膜剥脱、补片成形术8条肢体,行置管溶栓、腘动脉松解术2条肢体,直接行股-腘(膝下)动脉自体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2条肢体.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缓解.随访1~36个月,中位随访13个月,1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再次溶栓成功后行腘动脉松解术.一期通畅率92.9%(13/14),累计通畅率100%,救肢率100%.12条腘动脉闭塞肢体术后中立位踝肱指数较术前升高(1.11±0.10比0.62±0.14,P<0.01).结论 多层螺旋CT对PAES的诊断和分型具有重要意义.PAES诊断明确后应尽快手术治疗.根据腘动脉闭塞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可获得满意效果.

  • 心外旁路人工血管转流术矫治成人复杂主动脉缩窄

    作者:潘旭东;郑斯宏;葛翼鹏;薛金熔;朱俊明;刘永民;孙立忠

    目的 探讨成人复杂主动脉缩窄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1997年7月至2010年10月采用心外旁路人工血管转流术矫治成人主动脉缩窄51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0±14)岁.38例合并心脏和主动脉病变患者在心肺转流下行心内畸形和主动脉疾病矫治后行心外旁路人工血管转流术矫治主动脉缩窄;13例未合并其他疾病的复杂主动脉缩窄患者在正中胸腹联合切口下行心外旁路人工血管转流术矫治主动脉缩窄.根据远端吻合口位置,分为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转流术(8例),升主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水平以下)转流术(39例),升主动脉-左右股动脉转流术(4例).术后通过测量上下肢动脉压、超声心动图或CT血管造影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围手术期2例因术后降主动脉吻合口渗血行二次开胸止血,其中1例因术后感染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术后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4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至5年,平均随访(30±9)个月.随访期间患者上、下肢血压差均小于10 mmHg(1 mmHg =0.133 kPa),10例高血压病患者术后需长期服用抗高血压药,但用药种类和数量较术前减少.超声心动图和CT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人工血管血流通畅,吻合口无假性动脉瘤形成.结论 根据主动脉缩窄患者的临床特点,选择心外旁路人工血管转流术矫治成人复杂主动脉缩窄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周围动脉瘤外科治疗35例分析

    作者:贾鑫;郭伟;刘小平;尹太;熊江;马晓辉;张宏鹏;张国华;梁发启

    目的 探讨周围动脉瘤的外科手术和腔内治疗策略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7月至2007年12月接受外科治疗的35例周围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7例;年龄25~81岁,平均(56±14)岁.胭动脉瘤11例,股动脉瘤15例,颈动脉瘤4例,锁骨下动脉瘤5例,分别采用外科手术或腔内治疗.结果 外科手术24例,重建动脉23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6.7%(4.24).腔内治疗11例,其中应用支架血管10例,无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31例获得随访,4例失访;随访时间7个月~8年,平均41个月.外科重建血管移植物5年累计通畅率为61%,支架血管5年累计通畅率为48%.2例患者随访期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例发生脑梗死.结论 外科手术仍是周围动脉瘤的经典治疗方法,对于高危或瘤体解剖困难的患者,选择腔内治疗可能会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发生率,但远期效果有待提高.

  • 腔内修复术与开放手术治疗破裂性腹主动脉瘤的围手术期结果比较

    作者:吴忠隐;熊江;贾森皓;段琛;李悦;卫任;陈峰;刘杰;刘小平

    目的 比较破裂性腹主动脉瘤行腔内修复术(EVAR)与开放手术围手术期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接受手术治疗的66例破裂性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EVAR组(40例)和开放手术组(26例).EVAR组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47 ~ 78岁,平均年龄(71±7)岁.开放手术组男性21例,女性5例;年龄45 ~ 87岁,平均年龄(72±9)岁.采用x2检验和t检验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ICU时间、病死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二次干预率的差异.结果 EVAR组手术时间、术中输注悬浮红细胞数量、ICU时间、病死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开放手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82 ±44) min比(384±108) min,t=-10.59,P=0.00;(0.4±0.8)单位比(1.1±1.8)单位,t=-2.19,P=0.03;(3.0±1.8)d比(8.5±5.1)d,t=-6.34,P=0.00;20.0% (8/40)比46.2% (12/26),x2 =5.10,P =0.02;25.0% (10/40)比53.8% (14/26),x2=5.67,P =0.02].2组术中输注冰冻血浆数量、二次干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1.98,P=0.05;x2=0.49,P=0.48).结论 EVAR较开放手术可降低破裂性腹主动脉瘤围手术期病死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但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

  • 开放手术与腔内修复术治疗超重及肥胖腹主动脉瘤患者的早期疗效比较

    作者:段琛;贾森皓;刘杰;郭伟;刘小平

    目的 探讨开放手术与腔内修复术治疗超重及肥胖腹主动脉瘤患者(AAA)的早期疗效.方法 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共收治71例AAA超重及肥胖患者(24 kg/m2≤体重指数< 28 kg/m2定义为超重,体重指数≥28 kg/m2定义为肥胖),其中男性61例,女性10例.17例采用开放手术治疗(开放组),54例采用腔内修复治疗(腔内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状况和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症、腹主动脉瘤分型及瘤径大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手术均获得成功.腔内组手术时间[(449±174) min比(140 ±36) min]、术中出血量[(1.8±1.9)L比(1.7±1.2)L]、输血量[(5.3±5.2)单位比0]、静脉补液量[(3.3±1.6)L比(1.6±1.6)L]、吸氧时间[(26.2±10.6)h比(2.3±1.4)h]、术后ICU时间[(5.2±1.3)d比(1.4±0.5)d]及住院时间[(17±9)d比(7±3)d]均低于开放组(F =9.932 ~44.816,均P<0.05).围手术期开放组6例、腔内组9例发生并发症,开放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腔内组(x2=9.572,P=0.008).围手术期开放组死亡2例,腔内组无死亡病例.随访期间开放组发生伤口感染2例,伤口撕裂2例,腹部疝2例;腔内组发生Ⅰ型内漏4例,Ⅱ型内漏3例.结论 针对超重及肥胖腹主动脉瘤患者,腔内修复术是目前相对较好的治疗方案.

  • 一期次全或全主动脉替换术的中期随访结果

    作者:胡晓鹏;孙立忠;常谦;朱俊明;于存涛;刘永民;张海涛

    目的 总结一期全主动脉替换术治疗全程主动脉瘤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2004年2月至2008年7月22例全程主动脉瘤的患者接受一期次全(7例)或全主动脉替换术(15例).男性17例,女性5例,年龄19~47岁.慢性A型夹层动脉瘤15例,主动脉根部瘤合并慢性B型夹层动脉瘤5例,主动脉根部瘤合并弓部和胸腹主动脉瘤1例,慢性B型合并急性A型夹层动脉瘤1例.手术均在全身麻醉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下进行.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左后外胸腹联合切口.采用分段阻断法用人工血管置换全部病变主动脉.结果 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发生脑梗死2例,二次开胸止血7例.存活21例,随访3~56个月,平均(35.0±16.9)个月,情况良好,无晚期死亡.1例David+全主动脉替换术患者术后1年因主动脉瓣反流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此外无再手术病例.结论 一期次全或全主动脉替换术是治疗全程主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手术结果满意,术后中期随访效果良好.

  • 股深静脉功能不全的手术治疗

    作者:马杰;马韬

    目的 探讨腘静脉环缩术和股深静脉结扎术治疗股深静脉功能不全的作用与疗效.方法 34例患者经静脉造影和血管彩超检查证实股深静脉功能不全;CEAP临床分级,C431例,C51例,C62例.股深静脉形态Raju分型,Ⅱ型22例,Ⅲ型10例,Ⅳ型2例.32例在股深静脉与腘静脉交通远侧以及在腓肠肌静脉汇入腘静脉的近侧环缩腘静脉.另2例在股深静脉与腘静脉交通处结扎股深静脉主干.结果 31例患者(91.1%)平均随访4.6年,小腿酸胀痛症状消失,足靴区色素沉着明显消退,溃疡愈合无复发.另3例失访.术后检测下肢运动静脉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压力恢复时间大于22 s.术后头高足低60°静脉造影,记录造影剂到达髌骨上缘水平腘静脉显影的时间以及立位彩超检测腘静脉每分回流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股深静脉功能不全所致反流对下肢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密切相关.在腘窝部位选择腘静脉环缩术和股深静脉结扎术治疗股深静脉功能不全是可行有效的.

  • 杂交手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病变

    作者:刘昭;周敏;刘晨;乔彤;黄佃;冉峰;张明;王炜;刘长建

    目的 总结近年来应用传统开放手术和腔内修复杂交技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病变的经验及效果.方法 2008年6月至2011年9月收治胸腹主动脉病变患者11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2岁.胸腹主动脉瘤5例,胸腹主动脉夹层4例,大动脉炎并发动脉瘤2例.根据病变不同部位,首先行不同的内脏动脉或肾动脉旁路手术,再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修复.结果 手术均成功完成.同期手术平均手术时间8.5h,分期手术平均一期手术时间8.1h,平均腔内手术时间2.0h.平均随访时间13.5个月,1例患者术后3个月死于心肌梗死,无动脉瘤相关死亡,无肾功能不全和截瘫,2例发生内漏.结论 杂交手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病变可以减少手术创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早期及中期疗效满意,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 主动脉弓三分支覆膜支架在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华菲;沈振亚;余云生;叶文学;黄浩岳

    目的 总结外科处理升主动脉加主动脉弓三分支覆膜支架置入治疗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010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4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升主动脉手术处理加主动脉弓三分支覆膜支架置入,其中男性12例,女性2例,年龄20~70岁,平均49岁.手术包括升主动脉置换术加支架置入4例,主动脉根部置换术(Bentall术)加支架置入5例,主动脉瓣置换加升主动脉置换术(Wheat术)加支架置入4例,主动脉瓣成形加升主动脉置换术加支架置入1例;其中6例为急诊手术.结果 平均心肺转流时间(186±38)min,心肌阻断时间(101±27)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39±11)min.无住院死亡病例;术后出现短暂性神志障碍1例,肢体活动障碍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二次开胸手术1例,消化道出血1例,乳糜胸1例,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前及出院后3个月内行大血管CT血管造影检查:升主动脉及弓部覆膜支架内血流通畅,主动脉弓段及降主动脉假腔缩小,主动脉管壁结构恢复.随访1~12个月,无晚期死亡及需要再次手术纠治血管病变者.结论 主动脉弓三分支覆膜支架置入的主要适应证为内膜破口位于升主动脉但需重建弓部形态的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其同期结合手术处理升主动脉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一种新手段.

  • 经小腿动脉逆向入路治疗腘动脉及膝下流出道闭塞性病变

    作者:叶猛;张皓;黄晓钟;张岚;施娅雪;梁卫;薛冠华;张纪蔚

    目的 探讨经小腿动脉逆向入路治疗腘动脉及膝下流出道闭塞性病变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对28例顺行血管腔内治疗失败的膝下动脉闭塞患者进行了经小腿动脉逆向入路血管重建,其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59 ~ 93岁,平均年龄(78±9)岁.按Rutherford下肢缺血分级标准:严重间歇性跛行(3级)3例,重度下肢缺血(4~6级)25例.将逆向操作分为两类:一类采取小腿远端动脉穿刺建立逆向入路,一类采用经小腿动脉侧支逆向动脉重建.结果 全组总技术成功率92.8%(26/28).远端穿刺无严重并发症,轻微并发症3例(10.7%).23例患者获得3 ~ 29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4±9)个月,随访率88.4%(23/26).术后6个月累积通畅率73.9%(17/23),12个月累积通畅率47.8%(11/23).病死率4.3%(1/23).保肢率95.7%(22/23).1例溃疡未愈合,溃疡愈合率9/10.结论 对于顺行血管腔内治疗失败的腘动脉及膝下动脉病变,通过小腿动脉逆向入路可进一步提高血管腔内治疗的成功率.

  • 慢性主髂动脉闭塞症手术与介入治疗中期疗效比较

    作者:伦语;张健;沈世凯;刚清伟;吴小雨;姜晗;辛世杰;段志泉

    目的 比较手术与介入方法治疗慢性主髂动脉闭塞症的中期血管通畅率、保肢率等,探讨介入手段治疗慢性主髂动脉闭塞症的适应证与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68例成功接受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慢性主髂动脉闭塞症患者的资料,其中手术组33例,介入组35例.利用t检验和x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危险因素、合并症、踝肱指数等指标,利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中期生存率、保肢率及通畅率.结果 手术组患者较介入组更年轻[(56±11)岁比(65±10)岁,t=-2.789,P=0.008],症状上更多表现为静息痛(23/33比15/35,x2=4.963,P=0.026),有相对较高的围手术期病死率(3/33比0/35,P=0.109).两组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改善,踝肱指数提高明显(手术组0.90±0.15比0.43 ±0.20,t=-7.849,P =0.000;介入组0.85±0.20比0.41 ±0.25,t=-5.379,P=0.000).术后并发症方面,手术组发生呼吸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比例高于介入组(x2=6.98,P =0.010;x2 =9.62,P=0.000;P =0.023).手术组患者术后5年原发通畅率为91.4%,介入组为64.2%,Log-rank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3.717,P=0.054).两组的保肢率、二期通畅率同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介入手段治疗Leriche综合征的中期原发通畅率仍低于传统开放手术,对于能够耐受手术风险的患者,开放手术仍然是佳选择.而对于高危患者,如无法耐受手术可考虑介入治疗,必要时多次接受介入干预,同样可以达到较好的中期治疗效果.

  • 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12例回顾性分析

    作者:李伟浩;张永保;李清乐;张小明;沈晨阳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2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4±9)岁.根据肿瘤累及的下腔静脉水平,分为肝上段5例,肾上段7例.8例患者接受手术切除(手术组),4例仅接受剖腹探查肿瘤活检(保守组).结果 手术组中,根治切除6例,姑息切除2例;下腔静脉缩缝成形6例,下腔静脉补片成形1例,人工血管原位置换1例.4例肝上段肿瘤在完全体外循环(2例)或右心房灌注插管(2例)技术辅助下完成手术切除.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4例,其中2例早期死亡.保守组4例患者术后8个月内均死亡.手术组非早期死亡的6例患者随访期内均存活,平均生存时间(54 ±40)个月;术后复发2例,总复发率2/6.根治切除的1例患者获得101个月的无复发生存.结论 外科治疗可能是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患者唯一有望获得长期生存的治疗手段.右心房插管灌注或心肺转流的应用可以使一部分肝上段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患者获得手术机会、争取更长的生存期.

  • 髂动脉支架联合股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多节段髂股动脉闭塞症

    作者:周敏;刘昭;刘晨;乔彤;黄佃;冉峰;王炜;张明;刘长建

    目的 探讨多节段髂股动脉闭塞症的治疗手段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1年6月间采用髂动脉支架植入联合股动脉内膜剥脱+补片成形术治疗的多节段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36例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49~ 87岁,平均65岁.对患者的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术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不同Fontaine分级患者间一期通畅率的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筛选影响一期通畅率的独立因素等.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34例(94.4%)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平均随访24.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72.2%,辅助一期通畅率为83.3%,二期通畅率为94.4%.生存分析显示FontaineⅡ级患者一期通畅率明显高于Ⅲ、Ⅳ级患者(P =0.041、0.012).Cox回归分析未发现影响术后一期通畅率的独立因素.结论 髂动脉支架植入联合股动脉内膜剥脱+补片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髂股动脉闭塞症的有效方法,随访结果良好.

  • 术中髂动脉支架结合股动脉旁路术治疗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

    作者:刘昌伟;管珩;李拥军;郑曰宏;刘卫

    目的探讨术中髂动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结合股-动脉旁路术治疗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采用术中同时行髂动脉腔内成形和支架植入结合股-动脉旁路术治疗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10例(12条肢体)。结果术中11条髂动脉行腔内成形和支架植入均获成功,9条肢体行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3条肢体行股-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系列转流术;1条肢体股-动脉旁路术失败。本组患者无重要脏器并发症和手术死亡。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1~12个月),髂动脉腔内支架通畅率100%;3条股-股动脉耻骨上人工血管转流均通畅;而股-动脉人工血管通畅率83.3%;截肢率8.3%。结论术中髂动脉腔内支架结合股-动脉旁路术是治疗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 TriVex微创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望德;苑超;邢彤;李谈;王克勤;宋盛晗;张扬

    目的探讨TriVex微创旋切术治疗静脉曲张的效果,分析并发症原因,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应用TriVex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患者共216条肢体,分析临床资料.结果平均每条肢体手术时间48 min,所有患者下肢酸胀感消失,无曲张的浅静脉残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3%,无严重并发症,无曲张静脉复发.结论TriVex微创旋切术治疗静脉曲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兼有美观的特点,适应证广泛,效果良好.掌握重要环节的处理,将会进一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取得更好的疗效.

  • 血管腔内技术与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

    作者:王克勤;苑超;张望德;原标;邢彤;李谈;宋盛晗;张杨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技术与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临床效果及合适的治疗程序.方法1997年6月至2004年5月采取血管腔内技术与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39例.26例患者采用血管腔内治疗,置入27枚支架,14例经股动脉途径,12例经肱动脉逆行支架置入,其中8例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下穿刺肱动脉.13例未能行支架置入,行血管旁路转流术.9例伴有颈动脉或椎动脉严重狭窄者行支架置入.结果39例患者术后患侧与健侧血压差<10 mm Hg(1 mm Hg=0.133 kPa),患侧/健侧血压指数由术前的平均0.62±0.11提高至0.98±0.04(t=4.738,P<0.01);腔内治疗患者与手术患者平均血管通畅时间分别为(57.6±3.7)和(60.2±7.2)个月.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与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疗效相当,由于血管腔内治疗的微创性和安全性,应优先选择血管腔内治疗.

  • 一期次全或全主动脉替换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孙立忠;常谦;胡晓鹏;朱俊明;于存涛;刘志刚

    目的总结全主动脉替换术治疗全程主动脉瘤及慢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4年2月至11月对8例全程主动脉瘤或慢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施行一期次全(2例)或全主动脉替换术(6例).其中7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23~47岁.病因均为马凡综合征.手术均在全身麻醉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下进行.采用左后外胸腹联合切口及胸骨正中切口.手术采用四分支人工血管,先行升主动脉替换或Bentall手术,然后行主动脉弓替换,后完成胸腹主动脉替换. 结果无手术及住院死亡.1例脑梗死.随访2~12个月,无晚期死亡及再手术病例.结论一期次全或全主动脉替换术可减少分期手术的痛苦,节约医疗费用,并消除分期手术残余动脉瘤破裂的风险,是治疗全程主动脉瘤及慢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

528 条记录 10/27 页 « 12...78910111213...262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