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开展乙肝病毒核酸相关抗原(HBV-NRA)前相关临床分析

    作者:苏丽晶

    我国属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流行区,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高达9.09%[1],隐匿型乙型肝炎和乙肝肝炎病毒变异的存在,要求检测乙肝病毒方法和手段也越来越高.乙型肝炎病毒载量(HBV-DNA)与乙肝病毒前S1蛋白(Pr-S1)以及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均是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敏感指标[2].检测HBV-DNA由于对仪器、设备、实验室条件及人员素质有较高要求,一般中小型医院难于开展,而乙肝病毒前S1蛋白(Pre-S1)以及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与HBV-DNA具有相关性,因此又称乙肝病毒核酸相关抗原(HBV Nucleicacid Related Antigen.HBV-NRA),可联合检测,相对容易开展、普及.我科在开展乙肝病毒核酸相关抗原(HBV-NRA)前,与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比对,来探讨开展HBV-NRA可行性及临床意义,现介绍如下:

  • 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48周临床研究

    作者:曹振环;柳雅立;鲁俊锋;马丽娜;金怡;何智敏;陈新月

    目的 比较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ologues,NAs]单药、干扰素(interferon,IFN)单药、NAs+IFN联合治疗HBeAg阳性CHB的抗病毒疗效.方法 纳入2005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接受48周抗病毒治疗的321例HBeAg阳性CHB,其中单用NAs治疗者162例(NAs组),单用IFN治疗者35例(IFN组),NAs联合IFN治疗者124例(联合组).比较3组治疗48周HBV DNA不可检测(<500 copies/ml)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清除率和ALT水平.结果 治疗48周时,联合组、NAs组和IFN组HBV DNA不可检测率分别为85.5%、50.6%和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41.1%,高于NAs组(15.4%)和IFN组(25.7%),联合组与N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联合组与IFN组、NAs组与IF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IFN组和NAs组HBsAg清除率分别为7.3%、2.9%和0.0%;NAs组ALT下降幅度大,其次为联合组.结论 IFN联合NAs可提高HBeAg阳性CHB患者抗病毒疗效,是值得探索的优化治疗策略之一.

  •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进展及新策略

    作者:程琦;施光峰

    近年来由于直接抗病毒药物的问世,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随着治疗上出现的问题,诸如治疗不佳、耐药等问题,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初选治疗方案以及临床治疗终点探索得到一定的补充和修正.此外,一些新的治疗药物也从不同治疗机制的角度陆续在研制.本文就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进展和新策略进行综述.

  • 还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二铵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作者:王修齐;刘占举;徐刚;赵治国;唐芙爱;徐志林

    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和甘草酸二铵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 2005年5月-2006年1月间在我院消化内科收住的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同时接受还原型谷胱甘肽和甘草酸二铵静脉治疗,经过14~28 d治疗后,抽取患者的外周血,检测患者的各项肝细胞功能指标和各种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并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接受还原型谷胱甘肽和甘利欣治疗结束后,患者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均有显著降低(P<0.05),临床症状也明显改善.其中8例患者在治疗前后接受肝脏组织活检,发现肝组织炎症细胞浸润也显著降低.而患者血清中的各种免疫球蛋白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和甘草酸二铵治疗可有效地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异常,控制临床症状的发生,有效地降低促肝细胞炎症变化.

  •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蔡勇进

    目的:分析研究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该院从2013年8月—2014年6月收治的住院60例乙型肝炎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划分为一般组、重症组,并选取同期健康献血的40名正常人为对照组,根据免疫比浊法测定受检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一般组、重症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一般组、重症组的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治疗后有效控制病情,重型组、一般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下降,但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可直接反应患者的肝功能,为之后乙肝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 别把肝脏当"实验田"

    作者:李正洪

    晓筠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在亲朋好友的祝贺声中,迈入了一所名牌大学.入学后的体检确定晓筠患有乙肝肝炎,只好休学治疗.晓筠恨病用病,追随各种媒体广告两个月,花了好多钱,用了很多药.复查肝功能,化验结果提示不但未好转,反而改变更明显了.悔恨之余,她终于走进了肝病专家诊室.

  • 乙肝免疫标志物与HBV DNA的相关性及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

    作者:黄其俊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五项免疫学标志(HBV-M)与HBV DNA的相关性及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分别对收集的373例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和HBV-M进行检测.结果 373例血清中HBsAg阳性292例;其中HBV DNA阳性207例,阳性率70.9%;207例HBV DNA阳性血清中,检出HBeAg134例,阳性率64.7%;Ⅰ组中HBV DNA阳性率98.2%.以Ⅰ、Ⅲ组HBV DNA值显著高于其他组;Ⅴ、Ⅵ、Ⅶ组中,HBsAg阴性患者血清中仍有部分患者可检出HBV DNA,Ⅶ组仅HBcAb阳性的27例患者中,检出HBV DNA阳性2例.结论 血清HBV DNA与HBsAg、HBeAg有良好的相关性,两者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乙型肝炎的检出率.

  • 乙型肝炎五项指标的定性与定量检测比较

    作者:高继兵;蔡善武;朱前

    目的:比较定量与定性检测乙型肝炎五项指标,观察定量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免疫放射分析定性和定量检测患者的血清乙肝五项指标.结果:定性与定量检测HBeAb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余四项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定量检测对临床诊治更有意义.

  • 吉安市自然人群乙肝病毒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作者:陈韦冰;王力和;曾晓星;黄光明;王茹

    目的 为了解全市自然人群中乙肝病毒感染状况,给乙肝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吉安市5个县(市、区)5个乡(镇、街道)10村(居委会)8个年龄段1495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入户调查,并采集血清标本统一检测.结果 调查男性862人,女性598人,平均自然人群乙肝感染率为35.59%,各地感染率有较显著性差异,年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0~3岁儿童低为12.96%,26~35岁成人高,为48.40%.结论 我市自然人群乙肝感染状况仍然很高,乙肝防治任重道远.一要加强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二要加强对孕妇乙肝感染监测,对感染者进行乙肝高免接种,以减少垂直传播的机会,三要对高危人群进行扩大免疫,四要加强对低应答、无应答人群的免疫工作.

  • 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段发兰;李亚新;胡礼仪;李毅

    目的:探讨乙肝前S1抗原和"乙肝六项"、HBV-DNA的关系并结合ALT的变化确定前S1抗原的临床意义和诊断价值.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前S1和乙肝六项,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采用紫外连续监测法检测谷丙转氨酶(ALT).结果:"大三阳"标本中前S1阳性率为85.2% ,HBV-DNA阳性率为90.3%;"小三阳"中前S1阳性率为46.4%,HBV-DNA阳性率为31.6%;HBSAg+、HBCAg+、e系统为阴性的前S1阳性率为26.9% ,HBV-DNA的阳性率为23.0%.急性乙肝跟踪观察 前S1、HBV-DNA、ALT时发现前S1能够较早反应乙肝恢复情况.ALT恢复越快前S1抗原转阴越早,且先于DNA阴转.结论:前S1蛋白能够较好地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对病情的预后和疗效判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对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疗效评价及TNF-α和IL-6的影响

    作者:王方;焦栓林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对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40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经过2~4周治疗后,检测患者的各项肝细胞功能指标、TNF-α和IL-6水平,以评价其临床疗效.利用双抗夹心酶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结果:接受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后,患者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均有显著降低,临床症状也明显改善.血清中的TNF-α和IL-6水平也显著下降(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可有效地改善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异常,控制症状发生,有效地降低促肝细胞炎症变化的细胞因子TNF-α和ID6的分泌.

  • 黄芪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的比较

    作者:刘权友

    中药常用的黄芪为豆科植物黄芪和蒙古黄芪的干燥根,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抗疮、生肌、利尿、消肿、降压、强心和提高免疫功能、抗衰老等功能.临床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症,表汗自虚等症状.近几年,临床上还用于治疗乙肝肝炎和心血管疾病.由于对黄芪作用的不断认识,用量逐年加大,除供药用外,还用于饮料、补品、化妆品、茶类等行业.黑龙江省为重要的黄芪产地,大量的黄芪叶弃而不用,因此本文研究比较黄芪的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化学成分,为开发利用黄芪新的自然资源,系统的研究化学成分及药理具有重要意义.

  • 乙肝前S1抗原的检测分析及临床意义

    作者:林莉

    乙型病毒肝炎(简称乙肝肝炎或乙肝)为国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人群感染率约60%(包括血清中乙肝病毒抗原或抗体阳性者),且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带原者及发病人数众多,因而该病对社会劳动力的影响极大,本病病程迁延,易转变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变及肝癌,早已引起医药界的广泛重视和研究.

  • 乙型肝炎病毒及黄曲霉毒素暴露的肝细胞癌中β-catenin、PTEN的mRNA表达

    作者:陈德凤;齐鲁楠;彭涛;罗国容;黎乐群

    目的:研究β‐catenin、PTEN基因在乙型肝炎病毒(HBV)及黄曲霉毒素B1(AFB1)暴露下肝细胞癌(HCC)中mR‐NA表达,探讨在双暴露情况下β‐catenin、PTEN与HC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根据HBV与AFB1的暴露情况,将108例肝细胞癌手术切除研究对象分为4组,A组:HBV(+)/AFB1(+)48例;B组:HBV(+)/AFB1(-)27例;C组:HBV(-)/AFB1(+)19例;D组:HBV(-)/AFB1(-)14例。同时收集正常肝组织者20例,分别来自肝外伤、肝血管瘤、肝移植供体等手术切除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β‐catenin基因与 PTEN 基因的mRNA表达情况,分别对各组的表达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RT‐PCR显示,β‐catenin基因mRNA的半定量平均灰度值A组(1.13±0.14)、C组(1.16±0.18)分别与D组(1.01±0.1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此外,A、B (1.06±0.18)、C、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PTEN基因mRNA的半定量平均灰度值A组(0.54±0.13)、B组(0.59±0.16)分别与C组(0.97±0.16)及D组(0.92±0.1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A、B、D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catenin基因的高表达率可能与AFB1高暴露有关,PTEN基因的失活与HBV高感染率有关。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