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参总皂苷对DC2.4细胞增殖、抗原吞噬和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殷胜骏;彭桂英;顾立刚;周英武;韩涛;万巧凤

    目的:观察人参总皂苷对树突状细胞系DC2.4细胞增殖、抗原吞噬和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DC2.4细胞,加入不同剂量人参总皂苷后,MTT法检测不同时点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 D40、CD86和MHCⅡ的表达,以及对卵清蛋白抗原的吞噬作用.结果:单纯加入脂多糖(LPS)经培养48h后DC2.4细胞增殖明显(P<0.05),人参总皂苷可明显抑制LPS诱导的DC2.4细胞增殖(P<0.05);此外,人参总皂苷可促进DC2.4细胞吞噬抗原的能力,并协同LPS上调CD40、CD86和MHCⅡ分子表达.结论:人参总皂苷可以维持DC2.4细胞数量的稳态,促进DC2.4细胞吞噬抗原,并与LPS协同促进DC2.4细胞成熟,并具有促进抗原提呈的作用.

  • 双歧杆菌表面分子对LPS在小鼠体内调节胸腺细胞凋亡的观察

    作者:余振东;胡宏

    目的 研究双歧杆菌表面分子细胞壁肽聚糖(WPG)、脂磷壁酸(LTA)对LPS体内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调节. 方法 用DNA凝胶电泳、TUNEL法检测WPG、LTA对LPS体内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分别用生物活性法和Griess反应测定WPG、LTA、LPS体外诱生TNF-α、NO2-的含量. 结果 WPG、LTA可显著抑制LPS体内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的凋亡.WPG、LTA单独刺激巨噬细胞时所诱生的TNF-α、NO的量显著低于LPS刺激时所产生的这两种活性介质的量,而WPG、LTA与LPS共同应用时可显著降低LPS诱导巨噬细胞产生的TNF-α、NO的量;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S-甲基异硫脲硫酸盐体外可抑制巨噬细胞产生的NO的量,在体内可部分抑制LPS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的凋亡. 结论 WPG、LTA与LPS共同应用时,可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产生的TNF-α、NO的量,从而下调LPS体内诱导小鼠胸腺细胞的凋亡.

  • 双歧杆菌表面分子诱导大肠癌细胞分化的研究

    作者:蒋虹;胡宏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表面分子完整肽聚糖(whole peptidoglycan, WPG)、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 LTA)和多糖(polysaccharides, PS)的直接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MTT、形态学、流式细胞仪分析、荧光偏振以及特征性分化酶检测等方法观察了它们对培养的LoVo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可能的机理。结果 LTA抑制LoVo细胞的生长,将细胞阻滞于G0/G1期。50μg/ml LTA使细胞核与细胞浆向成熟细胞分化,并且降低细胞膜的流动性。LoVo细胞特征性分化酶——肠型碱性磷酸酶的合成亦显著增加。LTA还诱导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增加的钙离子来自于外钙内流而非内贮钙释放。结论 LTA作用于LoVo细胞后,直接抑制了该细胞的生长,并诱导LoVo细胞向成熟细胞分化,钙离子内流引起的信号传导在此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周晶晶;汪国生;李向培;厉小梅;钱龙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的变化,探讨其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pDC水平,并分析pDC表面CD32、CD40、CD86、CD62L、CXCR4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IFN-α浓度.结果 SLE患者外周血pDC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SLE活动组pDC水平明显低于稳定组,治疗组明显高于初发组.SLE患者中有关节炎、蛋白尿或白细胞减低者外周血pDC水平显著低于无上述临床表现者,且pDC水平与蛋白尿呈明显负相关.SLE患者外周血pDC表面CD32、CD86、CD62L、CXCR4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pDC水平与CD32、CXCR4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SLE患者血清IFN-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pDC水平与IFN-α浓度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pDC水平显著降低,其表面活化、趋化相关分子表达明显异常,大量IFN-α产生,从而促进SLE的发病及疾病进展.

  • 共刺激分子B7-H4与自身免疫病

    作者:俞大亮;厉小梅;俞宁

    T细胞激活需要两种信号途径:一种是通过T细胞表面受体(TCR)-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肽复合物特异性抗原信号,第二种是通过抗原提呈细胞(APC)表面分子提供的共刺激信号.后者需要共刺激分子的参与,B7家族就是这一类分子,包括B7-H1、B7-H2、B7-H3、B7-DC和B7-H4.B7类分子主要与T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在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正向或负向调控作用[1].

  • DC-SIGN和DC-SIGNR在HIV-1性接触传播中的作用

    作者:李莉平;肖昕;王自能;罗新

    人免疫缺陷病毒-1(HIV-1)能够利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逃匿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导致HIV-1感染与播散.DC的这种介导作用与其表达的特异性表面分子(dendritic cell-specific ICAM-3 grabbing nonintegrin,DC-SIGN)相关.一种由内皮细胞产生的DC-SIGN相关同源物(DC-SIGN related,DC-SIGNR)也具有吸附和传递HIV-1的作用.鉴于DC-SIGN和DC-SIGNR与HIV-1感染密切相关,本文简介近期在HIV-1性接触传播中作用的研究.

  • 共刺激信号阻断对大鼠过敏性哮喘治疗作用的研究

    作者:周敏;万欢英;黄绍光;邓伟吾;吴华成

    在过敏性哮喘研究中发现,CD+4 T细胞参与了慢性气道炎症的启动和持续过程,成为介导嗜酸细胞性炎症、气道高反应的主要炎性细胞.CD+4 T细胞的激活需要识别信号和共刺激信号,识别信号由抗原递呈细胞(APC)递呈的特异性抗原肽与T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交联后提供;共刺激信号是非抗原特异性的,由APC表面分子与T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提供.

  • HBeAg对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

    作者:蓝松松;吴乐灿;吴金明;王秀燕;林贤凡;吴文治;黄智铭;吴建胜

    目的 研究HBeAg对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表型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rmGM-CSF和rmIL-4定向体外诱导C57BL/6小鼠骨髓细胞分化成未成熟DC,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HBeAg刺激组、脂多糖(LPS)刺激组和HBeAg+ LPS刺激组.以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型变化,混合淋巴反应(MLR)检测DC促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12的分泌水平,CCK-8法检测HBeAg对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活力影响.结果 HBeAg刺激后,CD11c阳性细胞百分数下降.HBeAg可抑制DC表面MHC-Ⅱ、CD86的表达和DC促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且HBeAg可抑制LPS诱导的树突状细胞IL-12的分泌,细胞活力检测显示HBeAg对细胞没有明显毒性作用.结论 HBeAg对树突状细胞的成熟有一定的负性调节作用,这可能是HBV的持续感染的机制之一.

  • 树突状细胞研究进展与肿瘤的中医药治疗

    作者:李杰;孙桂芝;吴志奎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人体内已知的有效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1973年首次由Steinman和Cohn发现,近年来,随着人们体外应用细胞因子大量扩增DC成功,国内外学者对其生物学特性、功能特点、表面分子细胞表型进行了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DC激活的细胞免疫特别是CIL介导的免疫反应,在机体抵御恶性肿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治疗肿瘤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已为众多研究所证实,但对于具体机制一直不十分清楚,树突状细胞的研究为揭示中医药作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 人参皂苷对DC2.4吞噬抗原和表达CD40分子的影响

    作者:殷胜骏;彭桂英;顾立刚;韩涛;周英武;万巧凤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Rb1及其联合使用对树突状细胞系DC2.4吞噬抗原和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DC2.4细胞,分别加入不同剂量人参皂苷Rg1、Rb1及Rg1+ Rb1孵育24h后,分别加入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卵白蛋白(FITC-OVA),流式细胞仪检测DC2.4细胞吞噬卵白蛋白抗原的情况;体外培养DC2.4细胞,分别加入LPS和不同剂量人参皂苷孵育24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40的表达.结果:人参皂苷Rg1、Rb1、Rg1+ Rb1在一定浓度可促进DC2.4细胞抗原吞噬的能力;三者均抑制CD40的表达.结论:人参皂苷Rg1、Rb1可通过影响DCs的抗原吞噬功能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Rg1、Rb1联合使用与单独应用比较无明显差异.

  • 乳腺癌组织中浸润树突状细胞及其表面分子表达的研究

    作者:王洪江;孙尚韶;宋墨;姜伟;李克军;王忠裕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浸润树突状细胞及其表面分子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乳腺癌及周围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的表达及其表面分子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6例乳腺癌组织中树突状细胞主要分布于癌周,少量分布于癌灶中;26例患者中有5例肿瘤组织中有CD1a+、CD83+表达,但均不表达CD54+;癌旁组织中的CD1a+、CD83+、CD54+表达明显高于乳腺癌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抑制因子IL-10、TGF-β1 的mRNA表达在肿瘤组织中阳性率为76.9%,VEGF A阳性率为65.4%,而癌旁组织中IL-10、TGF-β1的阳性率为26.9%、VEGF A阳性率为11.5%,两者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浸润性树突状细胞数量减少及表面分子低表达或不表达可能降低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功能,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 杨梅苷对NK-92细胞活性调节作用

    作者:吴晓萍;黄璐;刘春宇

    目的:研究杨梅苷对NK-92细胞活性的调节作用.方法:除对照组外,5、10、20 μM杨梅苷分别培养NK-92细胞,采用MTT法检测杨梅苷对NK-92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以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为靶细胞,观察杨梅苷对NK-92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K-92细胞表型CD56、CD16、CD25、CD69的表达,NK-92细胞表面活化受体NCR1、NCR2、NCR3的表达.结果:杨梅苷(5、10、20μM)培养36、48 h后,NK-92细胞的增殖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杨梅苷(10、20 μM)培养48 h后,NK-92细胞的杀伤活性也明显比对照组高.杨梅苷(10、20 μM)刺激后,NK-92细胞表面CD16、CD69表达无明显变化,CD56的表达强度有明显增加,CD25的阳性率和表达强度都有明显增高.同时,杨梅苷给药组中NCR2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杨梅苷对NK-92细胞有增殖作用,可明显增强NK-92细胞对K-562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同时杨梅苷能明显增强CD56、CD25、NCR2的表达.

  • 特异性抗细胞表面分子单链抗体的分离和鉴定

    作者:许静;吴立华;徐洁;刘俊霞;孟磊;何一心;宋增璇

    目的:从抗KG1a细胞的噬菌体展示文库中分离和鉴定抗造血干/祖细胞表面分子单链抗体(scFv),克隆其基因并研究其对应抗原在不同细胞表面的分布.方法:用完整的KG1a细胞吸附法富集文库3轮,再用CD44单克隆抗体为引导分子进行引导选择,分离单克隆后用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别其细胞结合特异性.对具有不同细胞结合特异性的克隆进行DNA序列分析,用一级结构不同的单链抗体作免疫印迹鉴别抗原分子量.结果: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64个阳性克隆分别识别不同的细胞系,分属3种细胞结合谱,DNA序列测定结果证明C95、H1两个克隆具有独特的一级结构,利用Western blot成功测定它们特异性识别KG1a细胞膜蛋白的表观分子量分别为34 kD/22 kD.结论:成功建立了分离和鉴定抗细胞表面分子phage-scFv单克隆的方法,并从抗KG1a细胞的噬菌体展示文库中分离出2个抗造血干/祖细胞的特异性克隆.

  • 罗勒多糖对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郭文菁;杨美香;曲迅;郑广娟;张丹;孔北华

    目的:观察罗勒多糖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肿瘤免疫机制.方法:从正常人外周血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加入含10%胎牛血清、GM-CSF及IL-4的RPMI1640,37℃培养5天,实验组加入罗勒多糖,对照组加入PBS,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结果:在细胞因子的诱导下,CD14+单核细胞逐渐分化为DC,罗勒多糖作用组与对照组DC均表达CD209、CD80、CD83、CD86、CD1a和HLA-DR,与对照组相比,罗勒多糖组DC表面分子CD80和HLA-DR的表达均明显上调.结论:罗勒多糖能够调节DC表面分子CD80和HLA-DR的表达,这可能是罗勒多糖发挥其抗肿瘤免疫的机制之一.

  • 猪苓多糖/卡介苗诱导的热休克蛋白对巨噬细胞表面分子的影响

    作者:黄羽;曾星;张娴;周丹

    目的:观察猪苓多糖/卡介苗诱导T24膀胱癌细胞产生的细胞外热休克蛋白对J774A.1巨噬细胞TLR、共刺激分子、粘附分子、活化分子表达的影响,探讨猪苓多糖/卡介苗灌注治疗膀胱癌的天然免疫启动机制.方法:(1)ELISA检测猪苓多糖/卡介苗与T24膀胱癌细胞共培养上清中HSP90、HSP70、HSP60、HSP27的表达.(2)流式细胞术检测含HSP共培养上清(eHSP)对小鼠J774A.1巨噬细胞表面分子CD14、TLR2/4、MHCⅠ/Ⅱ;活化分子CD25;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40;粘附分子CD44、CD62L、CD11b、CD18表达的影响.(3)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LR4/MD2抗体复合物阻断J774A.1巨噬细胞表面TLR4后,eHSP对其表面分子MHCⅠ/Ⅱ、CD25、CD80、CD86、CD40、CD44、CD62L、CD11b、CD18的表达.结果:(1)猪苓多糖/卡介苗诱导T24膀胱癌细胞产生的热休克蛋白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猪苓多糖(2 mg/ml)和卡介苗(250 μg/ml)作用48小时时HSP的表达至峰值,其中HSP70呈优势表达;(2)含HSP的共培养上清可上调J774A.1巨噬细胞TLR4、MHCⅠ、CD86、CD40、CD25分子的表达,增强粘附分子CD44、CD62L荧光强度;(3)含HSP的共培养上清作用于用TLR4/MD2阻断后的巨噬细胞,其表面分子CD86、MHCⅠ、CD40、CD25的表达降低.结论:猪苓多糖/卡介苗可诱导T24膀胱癌细胞产生危险信号热休克蛋白,并且热休克蛋白可通过激活小鼠J774A.1巨噬细胞TLR4信号通路,上调其表面分子的表达,启动抗膀胱癌天然免疫应答.

  • B淋巴细胞发育分化中的特征性表面分子

    作者:刘文文;白丽

    B淋巴细胞是体内唯一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介导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发育分化是一个十分有序的过程,大体分为五个阶段,祖B细胞、前B细胞、未成熟B细胞、过渡B细胞和成熟B细胞.每个阶段均有特征性的表面标志,其表面分子的表达呈规律性改变.各发育分化阶段特征性表面分子表达异常可引起某些疾病,虽然目前国外对B淋巴细胞发育分化情况有较多研究,但对于B淋巴细胞发育分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对某些疾病的影响与相关机制仍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度研究

    作者:赖小欢;魏梅娟;张小曼;潘兴南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成熟度及其占单核细胞的比例,探讨CHB患者DC免疫治疗的机制。方法选取20例CHB患者和10例健康人,分别采集外周抗凝全血2 mL,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CD80、CD86、CD83的表达量及单核细胞表面CD14的表达。结果两组DC表面CD80、CD86、CD83分子表达无差异(P>0.05);CHB组较健康对照组单核细胞表面分子 CD14表达明显增多,具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CHB组CD80、CD86、CD83三者表达之和占CD14的比例明显高于CHB组,两者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B患者外周血存在单核细胞增多、成熟DC减少现象,恢复DC功能是治疗CHB的手段之一。

  • 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透患者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能力的研究

    作者:吴俊逸;张薇

    目的 研究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分化成熟能力的变化,探讨ESRD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集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ESRD患者(ESRD组,n=20)外周血,利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和脂多糖(LPS)联合培养体系体外诱导培养DC,经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CD40、CD80、CD86 、CD83、CCR7和HLA-DR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测定DC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2的含量.设立正常对照组(n=20).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ESRD组DC表面分子CD40 、CD80 、CD86、CD83、CCR7和HLA-DR的表达率显著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和P<0.01);同时,ESRD组DC培养上清液中IL-12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ESR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源性的DC发育不成熟,其趋化迁移功能以及外源性抗原递呈能力下降,免疫激活能力降低,可能导致T细胞功能缺陷,从而终诱导机体特异性的免疫耐受.

  • 黄芪甲苷、β-榄香烯增强小鼠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林琳;沈洪;王立新

    目的 观察黄芪甲苷、β-榄香烯对小鼠巨噬细胞(Mψ)免疫功能的影响,为阐明黄芪、莪术的抗肿瘤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黄芪甲苷、β-榄香烯体外作用小鼠Mψ细胞株J447A.1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分子(MHCⅡ、MHC Ⅰ、CD40、CD86),吞噬中性红实验检测Mψ的吞噬能力.结果 经黄芪甲苷、β-榄香烯处理,J447A.1细胞表面MHCⅡ、MHCⅠ、CD40、CD86分子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组.其中黄芪甲苷组MHC Ⅰ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β-榄香烯组CD40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黄芪甲苷联合β-榄香烯组MHCⅡ、CD86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黄芪甲苷作用12 h后,Mψ吞噬中性红的能力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β-榄香烯作用24 h后,Mψ吞噬中性红的能力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及其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邓新立;黄文荣;丛玉隆;邹德勇

    目的了解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使用对健康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及其细胞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受体的影响.方法给健康人注射rhG-CSF前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结果注射rhG-CSF前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白细胞中所占比例的中位数为60%,注射后为85%,注射前后有显著差异(P<0.01).注射rhG-CSF前中性粒细胞CD62L、CD49d的表达率中位数分别为82.84%和23.03%,注射后分别为18.30%和43.70%.注射后分别降低和升高(P<0.01).注射rhG-CSF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44、整合素CD11a表达率无显著变化(P>0.10).结论注射rhG-CSF可使健康人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升高,CD49d表达率升高,CD62L表达率下降.

3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