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时肠内营养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谢碧芳;蒋文;潘洁仪;何为群;刘晓青;徐远达

    目的 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PPV)期间肠内营养(EN)的耐受情况.方法 收集2013年2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60例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每次PPV前后分为PPV前组及PPV组;经喂养方式分为胃管组及幽门后组;胃管组PPV期间EN速度相比每次PPV前的营养速度分为减速组及非减速组;PPV时间≥12 h为高强度PPV,根据PPV时间分为≥12 h组和≥16 h组.回顾分析各组患者行PPV治疗期间EN的情况.结果 60例ARDS患者共行321次PPV治疗,胃管组有274次,幽门后组有47次.非减速组为122次,PPV时间≥12 h有89次(72.95%),PPV时间≥16 h有65次(53.28%);减速组152次,PPV时间≥12 h有77次(50.66%),PPV时间≥16 h有63次(41.45%).胃管组在PPV治疗期间的胃残留量(GRV)、呕吐、口鼻腔可见食物残渣率和PPV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使减慢PPV期间EN速度、应用高强度PPV所得结果相近;胃管组和幽门后组的呕吐、口鼻腔可见食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热卡摄入量低于幽门后组.结论 ARDS患者行PPV并不增加胃潴留及EN反流的风险.PPV期间不需特别减慢EN速度;对于有胃潴留或EN不达标的ARDS患者需要行PPV治疗,幽门后置管喂养是选择.

  • 血乳酸水平联合细胞因子白介素-9评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的价值

    作者:谭九根;归淑华;谢建平;齐宏宇;项美玲

    目的 探究血乳酸(LAC)水平联合白介素-9(IL-9)测定用于评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在宁波市第七医院就诊的ARDS患者44例,根据2012年柏林定义的ARDS将患者分为中度组(24例)与重度组(20例),另选同时期40名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ARDS患者确诊的第l天与第3天抽取外周静脉血3 ml,检测肺功能、血清IL-9及LAC浓度.治疗后30 d对患者进行随访,将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采用ROC曲线分析LAC联合IL-9检测对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ARDS组患者第1天外周静脉血清IL-9及LAC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31±1.86)pg/ml vs(2.31±0.81)pg/ml,(8.5±4.0)mmol/L vs(2.1±2.7)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1、7.42,P均<0.05).将中度组与重度组患者进行比较,第1天IL-9及LA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度组患者第3天外周静脉血清IL-9及LAC水平低于重度组患者[(3.21±1.07)pg/ml vs(4.37±1.01)pg/ml,(7.1±1.0)mmol/L vs(8.0±1.5)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7、-3.42,P均<0.05).将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确诊ARDS第1天,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外周静脉血清IL-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C水平比较[(6.2±1.4)mmol/L vs(8.4±1.9)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P<0.05).死亡组患者第3天外周静脉血清LAC及IL-9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3.02±0.97)pg/ml vs(4.11±0.54)pg/ml,(5.0±1.3)mmol/L vs(7.2±1.8)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9、-3.67,P均<0.05).采用ROC曲线评估患者预后,LAC联合IL-9检测敏感度95.65%,特异度90.48%,Youden指数86.13%,高于2项指标单独检测.结论 LAC联合IL-9测定有助于评估ARDS患者的预后.

  • 重症医学阴性临床研究的意义何在?

    作者:黄伟

    本文讨论了重症医学领域国际临床试验阴性结果的潜在原因,首要原因可能是这些以脓毒症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为目标的研究入选患者的异质性.正因为如此,不可能存在一种疗法适合所有病情的情况,无论其医疗资源分布或地理位置如何;后是研究主要终点,即病死率的设置,因其难以改善而成为研究者的梦魇.只有意识到以上局限性并加以解决,特别是脓毒症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定义的不足,未来的研究才有可能成功.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我选择无创通气

    作者:胡庆河;隆云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ARDS)患者能否实施无创通气是存在争议的.本文参考国内外关于ARDS呼吸治疗的新进展和临床研究,从无创通气的优势、实施途径、选择时机及风险防范方面进行了论述,验证了无创通气治疗ARDS的可行性.对于轻度ARDS、免疫抑制及手术后出现ARDS的患者,无创通气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我选择体外膜肺氧合

    作者:顾思超;夏金根;李敏;易丽;詹庆元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ARDS)是临床常见危重症,目前多采用保护性肺通气策略,但部分患者仍难以纠正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或并发气压伤,病死率居高不下.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能够完全或部分替代心肺功能,应用于重度ARDS具有诸多优势,包括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纠正低氧血症、辅助撤机等,真正做到"肺休息".虽然应用ECMO的预后仍不十分确切,治疗的风险和费用较高,但随着各项技术的进步与经验的积累,ECMO的应用必将有更广阔的前景.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我选择高流量氧疗

    作者:刘玲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常见的原因,肺内分流导致的顽固低氧血症是ARDS突出的临床表现.由于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HFNC)可增加呼吸末正压及呼气末肺容积,且具有无创和舒适度高等优势,已逐渐成为部分轻、中度ARDS患者一线的氧疗措施.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我选择有创机械通气

    作者:章志丹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ARDS)是一种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在重症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肺泡塌陷和肺内分流增加是ARDS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如何有效地开放塌陷的肺泡、降低肺内分流以及改善氧合是ARDS治疗的首要目标.研究显示,小潮气量、高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水平、俯卧位通气以及神经肌肉阻滞剂的应用等有创机械通气手段能够显著降低ARDS患者的病死率.因此,对于ARDS的治疗,我选择有创机械通气.

  • 病理生理学的进步改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作者:潘纯;邱海波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临床常见的呼吸衰竭,其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肺容积明显减少,肺顺应性降低和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随着对ARDS病理生理认识不断进步,临床医师能采取更多的手段和措施对ARDS的肺不均一性进行监测,并对ARDS呼吸功能进行精准的评估和支持.因此,病理生理学的进步在逐渐改变目前人们对ARDS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并为ARDS的精准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50年:中国与世界

    作者:邱海波

    至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概念的提出已经有50年,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及演进,在ARDS的定义、诊断标准、治疗理念及支持治疗的技术层面均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在ARDS理念及临床实践方面不逊于世界任何国家.

  • 跨肺压法设置呼气末正压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模型猪肺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张敏;颜培夏;吴晓燕;郑瑞强

    目的:比较跨肺压法与佳氧合法选择佳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猪肺损伤作用的影响。方法12只普通家猪随机分为跨肺压组和佳氧合组,均给予有创通气、留置股动脉导管接PiCCO仪监测血流动力学及留置右颈内静脉导管测中心静脉压(CVP),稳定30 min后,行0.9%氯化钠溶液肺泡灌洗复制猪ARDS模型。模型成功后,在充分肺复张的基础上,两组分别使用跨肺压法和佳氧合法设置佳PEEP,并以此维持通气4 h。观察并记录基础状态(PEEP 5 cmH2O)(Tbase)、ARDS模型稳定(PEEP 5 cmH2O)(T0)和佳PEEP维持机械通气4 h期间(T1-T4)的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及呼吸力学变化,并在Tbase、T0、T43个时间点采集血标本,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测定血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实验结束处死动物,留取猪右上肺、右下肺背侧、右下肺腹侧,行免疫组化测肺组织核转录因子kappa B(NF-κB)、IL-1β、IL-6水平,比色法测肺组织抗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同时观察病理改变及测湿干比反应肺水含量。结果呼吸力学方面:跨肺压组佳PEEP、Pm、Paw-exp、Ptrans-exp明显低于佳氧合组(P<0.05),而跨肺压组Ptrans-ins在佳PEEP通气第3小时、第4小时明显低于佳氧合组(P<0.05)。炎症反应方面:右肺上叶肺组织NF-κB、右全肺肺组织IL-6、右肺下叶背侧及右全肺MPO表达跨肺压组均明显低于佳氧合组(P<0.05)。肺水肿指标方面:两组佳PEEP通气4h后PVPI、EVLWI以及各部位湿干比(W/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方面:跨肺压组右肺上叶、下叶背侧及右全肺损伤病理评分低于佳氧合组(P>0.05)。结论通过跨肺压法设置佳PEEP能够在维持肺泡开放状态的同时,减少肺炎症反应发生,预防肺损伤,达到肺保护作用。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流程解析

    作者:郑瑞强;翟茜;胡波;张丽娜;虞文魁;杨向红;隆云;重症基层协作组

    有创机械通气是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临床对于ARDS的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并不十分规范,对此进一步流程化及规范化,有助于临床提高该病治疗成功率,降低其病死率.因此,本研究制定了ARDS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具体包括:建立人工气道和呼吸机初始参数的选择,小潮气量为主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辅助性治疗,挽救治疗,小潮气量通气治疗后高碳酸血症的处理,以及有创呼吸机的撤离.

  • PICCO在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应用

    作者:葛凤;高燕;柳云恩

    目的 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指导下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液体管理治疗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4年6月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84例.分为PICCO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记录心率、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氧饱和度及氧合指数,对照组予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PICCO组在EGDT基础上应用PICCO进行液体管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ICCO组液体量明显减低(P<0.05),氧合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使用呼吸机时间及入住EICU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ICCO指导感染性休克合并ARDS患者的液体治疗,能降低复苏液体量,减少机械通气及EICU入住时间.

  • 气道压力释放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应用效果

    作者:封永顺

    目的 探讨气道压力释放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自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收治的8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各41例.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呼气末正压通气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气道压力释放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通气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力学指标、急性肺损伤评分以及氧合指数变化情况.结果 B组有效率为82.9%(34/41),显著高于A组的63.4%(26/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通气后1 d及2 d的心率、中心静脉压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平均动脉压水平显著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通气后1d及2d急性肺损伤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通气后1d及2d患者气道峰压、气道平均压均显著低于A组,氧合指数显著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道压力释放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且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指标水平.

  • 吸痰负压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氧合及血流动力学影响

    作者:姚长浩;达朝玲;代兆华;柴瑞丽

    目的 探讨吸痰负压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 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0例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小负压及大负压吸痰一次方式,随机的选取吸痰负压顺序.观察吸痰负压状态下吸痰前后的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以及平均动脉压的改变情况,分析患者的脉搏血氧饱和度降低的大值以及下降至低值时间、恢复至基线时间.结果 两种负压方式不同时间段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负压吸痰后脉搏血氧饱和度恢复到基线的时间显著于小负压吸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充分的湿化气道,痰液黏度为I~Ⅱ度.两种方式均获得到良好的吸痰效果,无气管黏膜伤害.结论 大负压吸痰和小负压吸痰的均可导致ARDS患者心率水以及平均动脉压水平升高,脉搏血氧饱和度降低.而小负压吸痰的脉搏血氧饱和度恢复到基线的时间相对更短.

  • 不完全肌松治疗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应用

    作者:王宝印;高红霞;张文杰

    目的 探究不完全肌松治疗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应用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选取威海市立医院自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9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各45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适度镇静,并针对原发病给予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A组患者给予维库溴胺0.08 mg/kg负荷量,继以每小时0.06~0.10 mg/(kg·d)泵入,完全抑制自主呼吸;B组维库溴胺0.04 mg/(kg·d)维持泵入,依患者自主呼吸频率调整药物的维持推注速度,使患者的自主呼吸频率维持在20~30次/min.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气道峰压、胸肺顺应性、氧合指数及肺损伤评分.结果 治疗后72 h,两组患者均出现气道峰压降低、胸肺顺应性升高、氧合指数升高、肺损伤评分降低,且B组治疗后各指标改善更显著(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2例气胸,B组无气胸.结论 不完全肌松能有效帮助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肺功能,减少损伤,但在病死率方面未显示出突出的优势.

  • 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对策分析

    作者:王楠楠;王晶;王欢欢

    目的 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对策分析.方法 抽取420例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进行分析,平均分组,参考组选择一般护理干预,实验组选择整体护理干预,对比效果.结果 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率等,实验组远远强于参考组,差异较大,P<0.05,具有临床对比价值.结论 针对严重胸部创伤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能够降低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治疗时间,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适合临床的推广应用.

  • 不同机械通气模式下吸痰对 ARDS 患者肺通气及顺应性的影响

    作者:於静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年20岁88岁,平均56岁;急性生理慢性健康评分( APACHEⅡ)17分;氧合指数146.5±36.5;疾病诊断:肺部感染8例,多发伤5例,胰腺炎1例,脓毒症5例,低温休克1例。本组病例均符合1994年美欧联席会议(AECC) ARDS 诊断标准。

  • 输液泵控制气道湿化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ARDS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华

    目的:探讨输液泵控制气道湿化对重症急性胰腺炎(ASP)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ASP并发ARDS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40例,在气管插管行无创机械通气基础上分别应用输液泵、输液器控制进行持续气道湿化,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后各时点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结果:治疗后各时点A组平均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气氧浓度比值等指标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输液泵控制气道湿化较输液器控制气道湿化更有利于改善ASP并发ARDS患者的呼吸功能。

  • 小儿先心病术后呼吸窘迫综合征超声诊断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李俊青;贺焱;谢楠楠;谷青

    目的:对先心脏病术后确诊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研究发病特点及确定诊治原则提供帮助.方法:搜集我院自2006.7-2012.2先心病术后发生ARDS的患者,进行手术前后超声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超声检查过程中均采用左侧卧位及平卧位,分别于胸骨旁,胸骨上窝,剑突下采取图像,测量心脏各大血管径线、缺损部位的大小及血液分流情况、各房室腔内径、左右心室舒张末和收缩末容量、搏出量及射血分数,并对肺动脉压力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术前左室间隔缺损大小为9-17mm,主动脉瓣环内径约为12-18mm,主动脉骑跨率约为50%-80%,右室流出道或肺动脉前向血流速小值大于3.8m/s,术后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大于术前,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RVED小于术前,而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内径较术前均有增宽,证实本组主要为RV扩大、LV较小的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结论:左心发育情况及左心功能,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发育情况是术后常见并发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关键因素。

  • 足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30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明超;李蕊

    目的:探讨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特点及发病高危因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降低该病发生率。方法:对我院2012年5月~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接受治疗的30例足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特点:1.本组所有患儿均是急性发病,其中在发病是在出生后1~2天,占66.7%(20/30),生后1天内发病占16.5%(5/30);所有病例发病时均出现呼吸困难青紫,青紫不缓解,同时并发缺氧缺血性脑病16例,低血糖症5例,消化道出血6例,硬肿症2例,凝血障碍8例;2.高危因素:本组3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中男性21例占70%(21/30);窒息18例占60%(18/30);羊水污染8例占26.7%(8/30);剖宫产21例占70%(21/30),剖宫产同时有窒息12例占40%(12/30)。(3)治疗与转归:本组30例患儿经过以呼吸机治疗为主结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等综合治疗后,其中治愈26例,治愈率86.7%(26/30),死亡1例,放弃治疗3例。结论: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发病较高,积极预防宫内窘迫及出生时窒息、减少剖宫产可减少该病的发生,及时、正确的治疗可提高ARDS的成活率。

2989 条记录 146/150 页 « 12...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