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小RNA-107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智宇;顾朝辉;杨锦建;朱朝晖;曾甫清;魏金星

    目的 检测不同临床分期膀胱移行上皮癌(BTCC)组织中微小RNA(miRNA,miR)-107的表达水平,探讨miR-107调控通路与BT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用BTCC手术切除标本56例,每例标本均选用癌组织中心及其远端正常黏膜对照.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切除标本中的miR-107、let-7、Dicer、Ras/高迁移率族蛋白A2 (HMGA2)、锌指E-盒结合同源异形盒1(ZEB1)/锌指E-盒结合同源异形盒2(ZEB2)的表达,并分析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1) miR-107在BT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黏膜(14.983±6.215比9.124±5.595),其在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高于非浸润性,并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有关(15.183±6.035比11.728±5.472,14.663±5.215比10.983±5.674,P<0.05),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let-7下游调控因子Ras/HMGA2在BT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黏膜(89.3%比23.2%,80.3%比28.6%,P<0.05);let-7、Dicer在BT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黏膜(P<0.05);(2) miR-107与let-7、Dicer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miR-107与BTCC临床分期相关,可能通过调控let-7、Dicer通路,从而介导膀胱癌发生、发展.

  • 脂多糖协同转化生长因子-β1对乳腺癌MCF-7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及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

    作者:刘耀飞;卢忠心

    目的 观察脂多糖(LPS)协同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作用于乳腺癌MCF-7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并探讨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罗丹明-鬼笔环肽标记细胞骨架;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转录因子Snail、Twist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基因表达水平;Transwell小室检测迁移、侵袭能力;明胶酶谱检测活性蛋白MMP-9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NF)-κB、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Smad信号通路.结果 LPS和TGF-β1联合组(联合刺激组)的细胞呈纺锤状,细胞骨架明显改变.联合刺激组E-cadherin显著下调,Vimentin、Snail-2、Twist、MMP-9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对照组、LPS组、TGF-β1组、联合刺激组每个视野迁移细胞数分别为(6.8±4.1)、(10.2±4.3)、(39.5士3.8)、(69.7±4.4)个,每个视野侵袭细胞数分别为(4.4±1.1)、(6.8±2.4)、(32.1±2.3)、(54.9±4.5)个.联合刺激组活性MMP-9表达水平高;联合刺激组磷酸化ERK和磷酸化Smad-2的水平要高于TGF-β1组.结论 LPS能够增强TCF-β1诱导乳腺癌MCF-7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并且两者联合作用能够促进MCF-7细胞发生侵袭迁移.

  • 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7对肝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及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

    作者:吴万庆;孙培春;傅聿铭;吴刚

    目的 观察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7(PRMT7)表达变化对肝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及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 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检测人正常肝细胞L02及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Hep3B、Huh7、MHCC97H、LM3细胞PRMT7表达;检测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抑制和上调PRMT7蛋白表达之后EMT相关指标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表达变化及肝癌细胞侵袭运动能力改变.结果 PRMT7的表达水平与肝癌细胞转移潜能呈正相关.上调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Huh7的PRMT7蛋白表达,能够促进细胞EMT的发生[E-钙黏蛋白(E-cadherin)蛋白表达下调,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上调],上调MMP-2、MMP-9表达,其侵袭[Huh7组:(2.35±0.34)个;对照载体组:(3.11±1.09)个;PRMT7过表达组:(11.92±2.32)个]和迁移[Huh7组:(4.50±2.17)个;对照载体组:(3.43±1.29)个;PRMT7过表达组:(13.21±2.27)个]能力明显增强;抑制高转移肝癌细胞株LM3的PRMT7蛋白表达,细胞EMT发生逆转(E-cadherin蛋白表达上调,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下调),MMP-2、MMP-9表达下调,其侵袭[LM3组:(19.01±1.88)个;对照载体组:(21.02±2.14)个;PRMT7表达抑制组:(10.15±1.52)个]和迁移[LM3组:(22.55±3.06)个;对照载体组:(23.93±4.08)个;PRMT7表达抑制组:(13.11±1.31)个]能力明显减弱.结论 PRMT7通过影响肝癌细胞EMT的发生进而参与调控肝癌侵袭转移过程.

  • CD44在肿瘤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及其侵袭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韩丽丽;张玲玲;杨蕊蕊

    目的 探讨CD44基因对人卵巢上皮性癌(EOC)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和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培养EOC细胞SK-OV3,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用于实验.采用基因共转染法,将细胞设为两组,CD44组用PEF CD44质粒和PSV2neo共转染(作用48、72 h),阴性对照组用PEF和PSV2neo共转染.采用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Snail、Slug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划痕24、48 h时,CD44组剩余划痕面积分别为(0.37±0.08)%和(0.16±0.03)%,均显著小于对照组的(0.58±0.13)%和(0.49±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CD44组转染SK-OV3细胞72 h后,细胞由上皮形态转变为间质形态,即细胞由立方形或椭圆形转变为纺锤形或多角形,且细胞间连接松散.CD44作用于SK-OV3细胞48 h后,可显著上调Snail、Slug mRNA表达水平,Snail、Slug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1.573±0.126和2.218±0.25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24±0.079和0.915±0.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转染于SK-OV3细胞72 h,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减少[(0.40±0.02) ng/L],与对照组比较[(0.80±0.05)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转染于SK-OV3细胞72 h可使间质细胞标志物N-cadherin与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1.08±0.06) ng/L和(1.26 ±0.08) ng/L],与对照组比较[(0.51±0.03) ng/L和(0.61 ±0.03)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44可通过抑制E-cadherin蛋白的表达,诱导EOC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进而增强EOC细胞的转移能力.

  • 双抗体捕获结合量子点多色成像系统捕获并鉴定异质性循环肿瘤细胞

    作者:陈媛媛;王林伟;程勃然;王舒艺;陈芳芳;王振盟;方远;熊斌

    目的 构建一个循环肿瘤细胞(CTCs)捕获和检测系统,实现对上皮和间质表型CTCs的捕获和鉴定.方法 制备基于羟基磷灰石-壳聚糖的透明纳米薄膜芯片,耦联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和CD133抗体,利用免疫亲和原理捕获CTCs,采用量子点多色成像技术分别标记CD45(1:100)、角蛋白(CK,1:600)和波形蛋白(Vimentin,1:100),对捕获的CTCs进行识别及表型鉴定.结果 双抗体捕获芯片对EpCAM中表达和低表达细胞株的捕获效率要显著高于单抗体芯片捕获(P<0.05).量子点多色成像证实,32例肿瘤患者血液中存在CK阳性、Vimentin阳性和CK/Vimentin均阳性的CTCs.此外,Vimentin阳性及CK/Vimentin均阳性的CTCs在进展期(Ⅲ/Ⅳ)肿瘤中所占的比例(68.4%,52/76;78.3%,47/60)远高于早期(Ⅰ/Ⅱ)肿瘤(31.6%,24/76;21.7%,13/60).结论 双抗体捕获系统和量子点多色成像技术,可同时捕获并鉴定上皮和间质表型的CTCs,提高CTCs的捕获效率.

  • 鱼藤素对结肠癌Lovo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及侵袭的影响

    作者:姜建武;李小兰;冷彦;陶德定;胡俊波;龚建平

    目的 观察探讨鱼藤素对结肠癌Lovo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以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Western blot法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鱼藤素对E-钙黏蛋白(E-cadherin)、Twist、Snail、波形蛋白(Vimentin)在蛋白和mRNA水平表达的影响;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鱼藤素对Lovo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1μmol/L鱼藤素作用于结肠癌Lovo细胞0、24、48 h后,蛋白水平Twist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0±0.07、0.41 ±0.07和0.30±0.03;Snail的相对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4±0.11、0.16±0.04和0.23 ±0.02;Vimentin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31 ±0.30、1.30±0.27和1.21 ±0.21;E-cadherin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62 ±0.33、3.96±0.27和6.89±0.16.mRNA水平Twist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3±0.09和0.50±0.06;Snail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6 ±0.06和0.51 ±0.19;Vimentin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6±0.05和0.57±0.04;E-cadherin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88±0.27和2.29 ±0.60.1μmol/L鱼藤素作用于结肠癌Lovo细胞24、48 h后,相对迁移率分别为(20.23±5.16)%和(27.94±6.66)%,而无鱼藤素的对照组24、48 h后相对迁移率则分别为(45.65±4.41)%和(66.14±3.31)%(P<0.01).Transwell侵袭实验证实鱼藤素组每个视野穿透细胞数为(130.3 ±16.19)个,而对照组为(459.0±14.19)个(P<0.01).结论 鱼藤素能够有效抑制结肠癌Lovo细胞的EMT及侵袭.

  • 组蛋白赖氨酸残基去甲基化酶4B过表达对乳腺癌细胞MCF-7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

    作者:李海杰;杨熹;葛宗庆;兰静芩;李国东;付寅佳;穆磊;江旭林;胡俊波

    目的 构建组蛋白赖氨酸残基去甲基化酶4B(KDM4B)过表达乳腺癌细胞株MCF-7,观察KDM4B对MCF-7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索其机制.方法 利用KDM4B慢病毒感染乳腺癌细胞株MCF-7,筛选KDM4B过表达稳定细胞株,Western blot法检测MCF-7细胞中KDM4B基因蛋白表达;迁移实验、侵袭实验观察过表达KDM4B对乳腺癌MCF-7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结果 Western blot法验证过表达KDM4B的乳腺癌细胞株MCF-7构建成功;迁移实验中过表达KDM4B细胞穿膜数目[(94±8)个]较对照组[(36±6)个]明显增多,侵袭实验中过表达KDM4B细胞穿膜数目[(18±2)个]较对照组[(5±1)个]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过表达KDM4B细胞中E-cadherin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Vimentin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结论 过表达KDM4B基因可促进乳腺癌细胞株MCF-7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并提高细胞迁移、侵袭能力.

  • 抑制微小RNA-200a表达对胰腺癌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的影响

    作者:李晓红;陆晶晶;朱慧;郭益冰;王志伟;陆玉华

    目的 观察微小RNA (miR)-200a在胰腺癌干细胞中的表达,探讨miR-200a在胰腺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分析法从胰腺癌细胞株PANC-1中分选出C D24+ CD44+上皮特异性抗原(ESA)+三阳性的胰腺癌干细胞(PCSCs),通过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PCSCs中miR-200a的表达,通过miR-200a inhibitor转染PANC-1细胞抑制其表达水平,检测miR-200a表达与EMT相关性.结果 PCSCs显示EMT表型,并且其miR-200a的表达(1.0000 ±0.353 0)显著低于PANC-1细胞中miR-200a表达(0.237 1 ±0.107 1).PCSCs呈现EMT相关表型.转染miR-200a inhibitor后PANC-1细胞EMT特征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改变,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和转录抑制因子锌指E-盒结合同源异形盒(ZEB1)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而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显著降低.miR-200a抑制组、PANC-1对照组以及转染无意义序列组E-cadherin表达分别为0.356 0±0.201 0、1.000 0±0.150 0和1.100 0±0.200 0;N-cadherin表达分另别为2.890 0±0.225 0、1.000 0±0.260 0和0.850 0±0.240 0;ZEB1表达为3.840 0±0.480 0、1.000 0±0.160 0和0.9400 ±0.1400;Vimentin表达分别为3.7500±0.4100、0.9186±0.2100和1.2000±0.1800.PANC-1细胞形态明显向间质细胞形态发生转变.同时,抑制miR-200a表达显著提高了PANC-1的侵袭和迁移能力,分别比对照组升高3.4和2.8倍.结论 miR-200a可能参与胰腺癌EMT过程的调节.

  • 肝癌SMMC-7721细胞中侧群细胞侵袭性与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关系

    作者:黄涛;马超;丁月超;黄长山;余伟;王谦

    目的 分选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的侧群(SP)细胞,探讨其体外侵袭性与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荧光激活分选(FACS)技术将SMMC-7721细胞分为SP细胞和非侧群(NSP)细胞两个亚群,以Transwell法检测SP细胞和NSP细胞侵袭能力,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对两个亚群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和Snail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Transwell侵袭实验中SP细胞穿膜细胞数(66.3±7.4)个明显高于NSP细胞穿膜细胞数(27.5±6.5)个(P<0.01);SP细胞Vimentin、N-cadherin和Snail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是NSP细胞的9.527、6.834、8.173倍,NSP细胞E-cadherin mRNA的表达水平是SP细胞的5.353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cadherin、Vimentin、N-cadherin和Snail蛋白SP细胞和NSP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74±0.014和0.935±0.012、1.117±0.012和0.314±0.011、0.975±0.017和0.179±0.013、0.917±0.014和0.202±0.013,P<0.01).结论 肝癌SMMC-7721细胞中SP细胞的体外高侵袭性可能与EMT有关.

  • 赖氨酸特异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1在肝细胞型肝癌组织的表达及对细胞增殖及侵袭力的影响

    作者:何艳新;庞志刚;申东方;张发贵;刘超

    目的 观察赖氨酸特异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1 (LSD1)在肝细胞型肝癌组织中表达,以及下调LSD1基因表达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及侵袭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及河南省肿瘤医院择期行手术治疗的肝细胞型肝癌患者91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癌和癌旁组织中LSD1蛋白表达,培养人肝癌HepG2细胞,分为LSD1干扰序列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术检测细胞中LSD1基因表达,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力,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LSD1、Snail、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和神经型钙黏蛋白(N-cadherin)表达.结果 肝癌组织中LSD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1.32%,高于癌旁组织的35.16% (P <0.01);肝癌组织中LSD1蛋白表达与分化程度、TNM分期和血管浸润明显相关(P<0.05);LSD1干扰序列组细胞中LSD1 mRNA相对表达量为1.19±0.10,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2.29 ±0.14、2.34 ±0.11,P<0.01),LSD1干扰序列组24、48、72、96h时吸光度(A)值分别为0.23±0.05、0.32±0.08、0.38±0.08、0.52±0.03,低于阴性对照组(0.38 ±0.08、0.49±0.05、0.67±0.04、0.77 ±0.10)和空白组(0.33 ±0.03、0.52±0.09、0.70±0.08、0.78±0.07,P<0.05);LSD1干扰序列组侵袭细胞数(86.3±3.9)低于阴性对照组(110.6±9.4)和空白组(117.7±7.0,P<0.05);LSD1干扰序列组细胞中LSD1、Snail和N-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0.25±0.03、0.30±0.02、0.32±0.03)低于阴性对照组(0.77±0.06、0.76±0.10、0.67±0.04)和空白组(0.84±0.14、0.74±0.07、0.69±0.06,P<0.05),而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0.71±0.05)高于阴性对照组(0.37±0.02)和空白组(0.34 ±0.04,P<0.05).结论 LSD1蛋白在肝细胞型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可能通过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过程而在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和侵袭中发挥重要作用.

  • 食管鳞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陈威鹏;李印;袁东风;李浩淼;袁俊;秦建军

    目的 探讨表达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标志物的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对食管鳞癌(ESCC)的诊断价值及其与ESCC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174例首诊ESCC患者为观察对象,40例健康志愿者为阴性对照,根据ESCC不同治疗阶段及临床分期对其CTCs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分析.结果 (1)174例ESCC患者外周血总CTCs中位数显著高于40例健康志愿者(21比0),阳性率也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99.4%比35.0%),上皮型CTCs、间质型CTCs与总CTCs检测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分别为0.813、0.782、0.991,其佳诊断界点分别为2、0、3,总CTCs对肿瘤的诊断效能高,敏感性可达90%以上.(2)ESCC患者中临床分期越晚,其间质型CTCs计数越多(P<0.01).(3)39例给予2周期新辅助化疗的ESCC患者,依据RECIST1.1将其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分别为2、20、13、4例.2周期化疗后间质型CTCs阳性率在PD/SD组(70.6%)明显高于CR/PR组(36.4%),P<0.05.(4)对于直接手术治疗的47例ESCC患者,术前术后血样检测结果分析表明总CTCs计数在术后明显下降(P<0.01),而间质型CTCs则呈现上升趋势(P<0.01).结论 间质型CTCs作为ESCC的一项生化检测指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与临床分期及化疗效果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YTH结构域家族蛋白2在肝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马志立;刘权焰;陈白杨;刘朋朋;古阳;马栋;刘志苏

    目的 观察YTH结构域家族蛋白2(YTHDF2)在肝癌组织的表达和其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其对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的影响.方法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配对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YTHDF2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敲除肝癌细胞中的YTHDF2,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使用Western blot分析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N-钙黏蛋白(N-cadherin)的表达量变化.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YTHDF2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预后相关.YTHDF2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高(18.23±3.51比13.21 ±2.73,P<0.01),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巴塞罗那分期,TNM分期和有无门静脉癌栓(PVTT)相关(P均<0.01).CCK-8实验显示敲除YTHDF2后24 h测得波长450 nm处吸光度值较对照组降低,HepG2中测得为(1.129±0.178比1.571±0.226,P<0.01),Huh7为(1.227±0.251比1.815±0.302,P<0.05).Transwell实验显示敲除YTHDF2后穿过小室的细胞数减少,细胞划痕实验显示敲除YTHDF2后细胞划痕愈合度降低.敲除YTHDF2后,E-cadherin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1.780±0.319比0.916±0.173,P<0.05),而N-cadherin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0.821±0.217比4.697±0.398,P<0.01).结论 YTHDF2在肝癌中高表达,可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以及增强肝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迁移能力.

  • BRD4蛋白对乳腺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及其与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

    作者:冀峰;焦东晓;吕复君;程双玉;刘真真

    目的 探讨BRD4蛋白对乳腺癌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以及与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BRD4短发卡RNA(shRNA)和对照慢病毒感染MCF-7乳腺癌细胞,建立BRD4敲降细胞株(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株(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分析两组细胞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Transwell实验分析对照组和观察组细胞的侵袭能力.收集乳腺癌术后样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肿瘤组织BRD4、E-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分析蛋白之间表达的关系与BRD4和患者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 成功建立BRD4敲降细胞株.Western blot分析显示对照组细胞中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水平(0.57±0.12、0.64±0.18)较观察组(0.26±0.09、0.31±0.08)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0、4.109,P<0.01).对照组细胞侵袭能力(128.43±15.32)明显高于实验组乳腺癌细胞(39.76±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2,P<0.01).138例患者其中BRD4高表达高51例,高表达率为36.96%,低表达87例,低表达率为63.04%.BRD4蛋白的表达与E-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591、0.981,P<0.05).BRD4高表达组患者3年复发率(45.10%)明显低于低表达组患者(19.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3.011,P<0.01).结论 BRD4蛋白参与了乳腺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与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密切相关.

  • 乳腺癌扩增性抗原1在胆管细胞性肝癌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余海波;李德宇;张慧峰

    目的 探讨乳腺癌扩增性抗原1(AIB1)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标记分子在胆管细胞性肝癌(I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IB1在癌旁组织及ICC组织中表达,分析AIB1与ICC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ICC组织中AIB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与癌旁组织比较,ICC组织中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水平也明显升高.ICC组织中的AIB1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远处转移及病理分型无相关性.AIB1阳性表达的发生淋巴结转移性ICC患者发生率是48.71% (19/39),而AIB1阴性表达的发生淋巴结转移性ICC患者发生率是24.32% (9/3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55,P=0.035).此外,N-cadherin阳性表达的发生淋巴结转移性ICC患者发生率是47.50% (19/40),而N-cadherin阴性表达的发生淋巴结转移性ICC患者发生率是25.00%(9/3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22,P=0.027).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远处转移及病理分型无相关性.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淋巴结转移阳性胆管癌组织AIB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淋巴结转阴性胆管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625,P=0.034).结论 AIB1在ICC中表达增加,且与ICC淋巴结转移和EMT基因相关,提示AIB1可能通过诱导ICC、EMT,可促进ICC发生侵袭性转移.

  • 食管鳞癌预后与E盒结合锌指蛋白2和E-钙黏蛋白表达的关系

    作者:霍小东;张洪典;马钊;杨明建;陈传贵;霍彬;王海涛;于振涛

    目的 探讨E盒结合锌指蛋白2(ZEB2)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在食管鳞癌(ESCC)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ZEB2和E-cadherin在218例ESCC患者癌组织(ESCC组)及60例ESCC患者癌旁>5 cm的正常食管组织(对照组)中的表达,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ESCC组ZEB2表达率35.3% (77/218)高于对照组18.3%(11/60)(x2=6.276,P=0.012),而E-cadherin表达率45.8%(100/218)低于对照组66.7% (40/60)(x2=8.139,P=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SCC组ZEB2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性(r=-0.440,P=0.000);ESCC组ZEB2阳性表达率在肿瘤浸润深度(x2=4.104,P=0.043)、淋巴结转移(X2=10.640,P=0.001)和TNM分期(x2=11.080,P=0.001)密切相关;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ZEB2阳性表达可作为ESCC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食管鳞癌ZEB2阳性表达与上皮-间充质转化发生有关,且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 趋化因子受体6在食管癌组织的表达及对食管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

    作者:刘检;邓海峰;徐斌;郑晓;陈陆俊;王琦;张大川;朱大伟;朱一蓓;陶敏;吴昌平;卢斌峰;蒋敬庭

    目的 观察趋化因子受体6(CCR6)在食管癌组织的表达及其对食管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99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和11例食管正常组织中CCR6、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应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人食管癌细胞株ECA-109、TE-1及正常食管细胞株HEEC中CCR6的表达.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CCR6对食管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应用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测定CCR6-CCL20趋化作用对食管癌细胞EMT的影响.结果 CCR6在食管癌细胞株中高表达与正常食管细胞株中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0±1.23、4.57±1.12比1.00±0.32,t=11.000,P=0.000;t =6.100,P=0.001).CCR6在淋巴结转移组和未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1%和63.8% (P =0.020);在TNM分期级别高组和级别低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9%和62.5%(P=0.038).食管癌细胞经CCL20刺激后,增殖能力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5±0.02比0.49±0.03,t =7.003,P=0.002;0.38 ±0.033比0.48 ±0.04,t =3.719,P=0.021).ECA-109划痕24 h后,CCL20组的愈合速度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4 ±0.02比1.00±0.04,t=4.680,P=0.009),封闭CCR6,愈合速度明显降低(1.36±0.06比1.00±0.04,t =4.344,P=0.012).ECA-109细胞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CCL20组细胞穿膜数量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1.33 ±20.00比239.33 ±21.18,t=5.560,P=0.005);封闭CCR6后,穿膜细胞数量显著降低(311.33±12.12比401.33 ±20.00,t =3.849,P =0.018).CCL20刺激后,ECA-109中E-cadher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t =9.758,P=0.001)、Vimentin的表达显著升高(t=6.352,P=0.003);封闭CCR6,E-cadher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t=7.707,P=0.002)、Vimentin表达显著降低(t=6.095,P=0.004).结论 CCR6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呈高表达,CCR6及CCR6-CCL20趋化轴参与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可能参与调节食管癌细胞EMT的发生.

  •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在原发性肝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上皮-间充质转化的相关性

    作者:李仁锋;叶健文;薛建锋;赵龙栓;翟文龙

    目的 探讨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在原发性肝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择期行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2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原发性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PARP-1、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和Snail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原发性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PARP-1、E-cadherin、Vimentin和Snail mRNA表达,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变量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原发性肝癌组织中PARP-1蛋白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PARP-1、Vimentin和Snail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癌旁组织,而E-cadherin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原发性肝癌组织中PARP-1蛋白表达与病理学分级、TNM分期、镜下癌栓和门静脉癌栓有关(P =0.000);原发性肝癌组织中PARP-1 mRNA、Vimentin mRNA和Snail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癌旁组织,而E-cadherin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原发性肝癌组织中PARP-1 mRNA相对表达量与E-cadherin mRNA相对表达量呈负相关(r=-0.617,P=0.000),而与Vimentin mRNA和Snail mRNA相对表达量均呈正相关(r =0.483、0.517,P=0.000);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ARP-1阳性患者术后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9.0个月,PARP-1阴性患者术后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5.2个月,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73,P=0.008),PARP-1阳性患者术后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8.6个月,PARP-1阴性患者术后中位总生存时间为44.0个月,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48,P=0.012).结论 PARP-1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与EMT密切相关.

  • 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分子与三阴性乳腺癌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作者:吴志勇;王龙强;施红雁

    目的 检测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标记分子(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骨粘连蛋白、N-钙黏素以及E-钙黏素缺失)和EMT诱导分子锌指E-盒结合同源异形盒-1 (ZEB1)的表达,探讨它们的表达与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方法 对173例TNBC乳腺癌样本上述EMT相关分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将这些分子的表达与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波形蛋白在基底样TNBC (87/154,56.5%)中的表达多于非基底样TNBC(3/17,17.6%).ZEB1的表达只与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有相关性(P =0.002).生存分析显示波形蛋白(P=O.515)、平滑肌肌动蛋白(P=0.739)、骨粘连蛋白(P =0.094)、N-钙黏素(P=0.509)和E-钙黏素(P=0.925)与患者的预后没有明显相关,而ZEB1可作为不良无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7).结论 EMT相关分子可作为TNBC分化型亚组的独特标记.

  • 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调控结直肠癌细胞迁移侵袭的机制

    作者:姚坤厚;魏伦收;马万里;胡军红;孟继明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MALATl)在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及其促进结直肠癌细胞迁移侵袭的功能表型与分子机制.方法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MALAT1在配对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RNA干扰抑制结直肠癌细胞SW620细胞中MALAT1本底表达,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MALAT1下调后对SW620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运用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质化标志物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织比较,MALAT1在46.7% (14/30)的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瞬时抑制MALAT1表达后显著抑制SW620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抑制MALAT1表达后,上皮间质化标志物表达显著下降.结论 结直肠癌中异常高表达的MALAT1促进细胞迁移侵袭,该功能可能是通过调节上皮-间充质转化实现的.

  • B细胞淋巴瘤基因-2、Twist家族碱性螺旋-环-螺旋转录因子1转录因子在舌鳞癌中调控上皮-间充质转化的研究

    作者:何清华;段远胜;岳恺;司海山;王佳鑫;王旭东

    目的 探讨B细胞淋巴瘤基因-2(bcl-2)、Twist家族碱性螺旋-环-螺旋转录因子1(Twist1)在舌鳞癌中的表达及对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调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bcl-2、Twist1及EMT相关因子在82例舌鳞癌及24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bcl-2、Twist1及EMT相关因子与舌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Western blot法检测舌鳞癌细胞株Tb3.1中bcl-2、Twist1及EMT相关因子表达水平;免疫共沉淀证明bcl-2、Twist1的相互作用.结果 bcl-2、Twist1在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82例癌组织中48例(58.64%) bcl-2、46例(56.10%) Twist1表达呈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bcl-2:6例(25.00%),P<0.05,Twist1:4例(16.67%),P<0.05];bcl-2、Twist1、神经钙黏素、波形蛋白在中低分化组及淋巴转移组中阳性表达高于在高分化组及非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在中低分化组中的表达分别为28例(70.00%)、28例(70.00%)、30例(75.00%)、30例(75.00%),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分别为29例(72.50%)、29例(72.50%)、29例(72.50%)、31例(77.50%),钙黏着蛋白则与之相反,分别为15例(37.50%)、16例(40.00%).且Twist1与bcl-2、神经钙黏素、波形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03、0.249、0.348,P<0.05),与钙黏着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47,P<0.05);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bcl-2、Twist1间可互相作用.结论 bcl-2和Twist1在舌鳞癌中高表达,两者形成复合体可能参与调控舌鳞癌EMT过程.

165 条记录 5/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