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癌中微小干扰RNA-20a表达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作者:谢飚;吴琼;陈润成;平丽;王纯忠;黎庆宁;聂玉强

    目的 分析微小干扰RNA(miRNA)-20a在胃癌中表达与胃癌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普外科于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45例胃癌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利用PCR检测并对比这些患者胃癌组织与癌周正常组织的miRNA-20a表达水平,分析其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miRNA-20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周正常组织(2.18±0.38比0.65±0.13,P<0.05).高TNM分期(Ⅲ+Ⅳ期)组较低TNM分期(Ⅰ+Ⅱ期)组胃癌组织中miRNA-20a的表达上调(2.84±0.45比1.37±0.24,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胃癌组织中miRNA-20a的表达要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患者(2.65±0.63比1.88±0.54,P<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miRNA-20a的表达升高,其表达与胃癌的TNM分期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 子宫内膜样癌MELF式浸润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

    作者:贾梦;孙平丽;姚敏;高洪文

    微囊性伸长及碎片(MELF)式浸润是子宫内膜样癌的一种特殊的子宫肌层浸润模式,这种浸润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化表达模式,同时,MELF式浸润与子宫内膜样癌的某些预后不良因素相关.由于国内对此浸润模式的报道较少,本文回顾文献,对此浸润模式的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表达、基因异常及与预后的联系作一介绍.

  • E-cadherin及相关指标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作者:戚闻;Lily chen

    恶性肿瘤具有从原发灶向其他部位转移的特点,而转移过程中的许多环节都与肿瘤细胞的黏附特性发生改变有关.在原发病灶肿瘤细胞脱离相邻细胞后经血或淋巴转移,这预示着肿瘤细胞与黏附相关的分子发生了变化,这些分子包括整合素(intergrin)、选择素(selectin)、CD44和钙黏附蛋白(cadherin)等.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细胞极向倒转与肿瘤淋巴扩散的关系

    作者:赵学军;李冰;徐锦屏;王忠英;王励;朱海云;褚晓虹

    目的 探讨乳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中部分细胞极向倒转与肿瘤淋巴扩散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查199例包括伴微乳头分化的乳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中上皮细胞膜抗原(EMA)的表达及其细胞极向倒转情况.结果 199例浸润性导管癌中5例伴典型的微乳头分化(即浸润性微乳头状癌),30例伴部分细胞极向倒转,不伴上述两种特征的非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164例.此三类中累及淋巴管者分别为4例(4/5)、13例(43.3%)和30例(18.3%),淋巴结转移分别为4例(4/5)、19例(63.3%)和56例(34.1%).伴部分细胞极向倒转的浸润性导管癌及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淋巴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和不伴此两种特征的非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伴部分细胞极向倒转的浸润性导管癌的淋巴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与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P=0.64).结论 伴部分细胞极向倒转的乳腺癌像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一样更容易发生淋巴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完全性或部分性细胞极向倒转在肿瘤的淋巴扩散过程中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

  • 小肠的恶性胃肠道间质瘤伴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析

    作者:孔梅;王艳丽;许林杰;滕晓东

    目的 探讨伴淋巴结转移的小肠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c-kit基因突变情况,以及对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Glivec)的治疗反应.方法 对2例发生在小肠伴发淋巴结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标志及基因突变分析并随访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治疗效果.结果 2例均为小肠浆膜面肿块,镜下观察肿瘤均以梭形细胞为主,伴有少量上皮样细胞,呈多结节状,并出现大片凝固性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标志肿瘤细胞CD117阳性,基因突变检测发现均存在c-kit基因第11号外显子的突变.例1显示第11号外显子559~569位点杂合性缺失,伴570、571位点TACATA杂合性突变为GACAGA;例2显示第11号外显子559~565杂合性缺失.结论 小肠胃肠道间质瘤伴淋巴结转移是一种少见病变,需要同发生在此处的其他恶性软组织肿瘤鉴别;该肿瘤对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治疗效果取决于c-kit基因的具体突变类型.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其受体3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董昕;邱雪杉;王恩华;李庆昌;顾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受体(VEGFR)-3在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微淋巴管形成、淋巴转移、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6例人NSCLC及相应癌旁组织行VEGF-C、VEGFR-3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进行淋巴管密度计数、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并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NSCLC中,VEGF-C的表达与肺癌分化程度负相关(P=0.009).VEGF-C和VEGFR-3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分别P=0.008,P=0.013),与淋巴浸润呈正相关(分别P=0.027,P=0.020).VEGF-C的表达与VEGFR-3在肺癌细胞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9).VEGF-C与淋巴管密度(P=0.006)、MVD(P=0.046)呈正相关.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P=0.010)、淋巴浸润(P=0.019)、TNM分期(P=0.015)呈正相关,MVD与血行转移(P<0.001)、TNM分期(P<0.001)呈正相关.VEGF-C阳性表达与生存时间、5年生存率呈负相关(P<0.001).结论 NSCLC中,VEGF-C通过自分泌方式作用于受体VEGFR-3,促进肺癌组织生长,抑制分化.VEGF-C促使肺癌内淋巴管形成,促进肺癌淋巴结转移.VEGF-C和VEGFR-3表达增高、淋巴管密度增加是促使NSCL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原因.VEGF-C促进微血管的形成.VEGF-C表达有推测预后的意义.

  • 上皮型钙黏素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其mRNA和蛋白表达在鼻咽癌组织中的意义

    作者:李智;林素暇;梁英杰

    目的探讨鼻咽癌癌细胞上皮型钙黏素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程度及其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鼻咽癌早期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蛋白印迹、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方法检测21例鼻咽癌患者鼻咽原发癌和淋巴结转移癌配对组织中的上皮型钙黏素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和上皮型钙黏素、β-链接素在不同组织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1) 在21例鼻咽原发癌组织中,11例(52.4%)可以检测到上皮型钙黏素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而在配对的21例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17例(80.9%)则可检测到,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 在鼻咽原发癌组织中,80%的癌细胞均表达上皮型钙黏素蛋白,在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只有平均50%的癌细胞表达,两者亦差异有显著性(P=0.004);但β-链接素蛋白在原发癌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均有较高的表达量(均为85%).(3) 蛋白印迹检测表明,上皮型钙黏素在鼻咽原发癌组织中表达的平均相对强度为206.7±32.7,明显高于在转移癌组织中的蛋白平均相对强度65.0±15.9;而β-链接素在不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相对强度则差异无显著性(P=0.754).(4) 上皮型钙黏素 mRNA在原发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转移癌组织,但β-链接素的mRNA表达水平则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 (1) 在鼻咽癌组织中,导致癌细胞浸润转移的关键因素是上皮型钙黏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下调,而其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则可能是导致鼻咽癌癌细胞分离移动的根本原因.(2)上皮型钙黏素的单独表达下调,即可破坏上皮型钙黏素-链接素复合体的功能,而导致癌细胞浸润和转移,但因基因突变而失活的β-链接素蛋白可能也是导致鼻咽癌细胞转移的一个协同因素.(3)上皮型钙黏素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程度应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鼻咽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 Syk基因对乳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表达的调控作用

    作者:陈贤亮;李良;张雅洁

    目的 研究Syk基因对乳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Syk、NFκB与VEGF-C的蛋白表达情况,分析三者的相关性及与淋巴转移的关系.转染pcDNA3.1(-)-Syk至乳腺癌MDA-MB-231细胞,检测对VEGF-C和NFκB表达的影响.结果 在淋巴转移组中,Syk蛋白阳性率低于非淋巴转移组,VEGF-C与NFκB阳性率在淋巴转移组高于非淋巴转移组.Syk蛋白表达与NFκB(r=-0.448,P=0.002)、VEGF-C(r=-0.620,P=0.000)蛋白表达呈负相关,VEGF-C与NFκB呈正相关(r =0.310,P=0.036).转染pcDNA3.1(-)-Syk重组质粒的乳腺癌细胞中VEGF-C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空白对照组,细胞核NFκB蛋白表达低于空白对照组(均P<0.05).结论 Syk基因与乳腺癌转移相关,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而下调VEGF-C的表达,从而抑制乳腺癌的淋巴转移.

  • 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中大范围癌周间隙的出现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邓会岩;王心然;岳萌;张玲玲;李芳;王小玲;刘月平

    目的 探讨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 of no specific type, IBC-NST)中大范围癌周间隙(>20%的肿瘤区域内出现癌周间隙)的出现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2184例IBC-NST患者的病理资料,按照2012版WHO乳腺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标准复核诊断,剔除因组织固定问题导致的固缩,筛选出具有癌周间隙特征的病例483例,对其大范围癌周间隙、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预后等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3例患者中肿瘤大径0.8~4.8 cm,平均2.0 cm.组织学分级1级97例(20.1%),2级232例(48.0%),3级154例(31.9%);Ⅰ~Ⅱ期患者382例(79.1%);177例(36.7%)出现了淋巴管侵犯,202例(41.8%)出现了淋巴结转移;237例(49.1%)出现了大范围癌周间隙.407例患者有完整的随访资料,359例存活,生存时间37~103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是 IBC-NST 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P<0.05);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是IBC-NST患者出现大范围癌周间隙的危险因素(P<0.05).出现大范围癌周间隙而没有淋巴管侵犯时,淋巴结转移的几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均是IBC-NST患者出现大范围癌周间隙的危险因素,出现大范围癌周间隙与IBC-NST患者预后差相关,且具有淋巴结转移的IBC-NST患者更常见大范围癌周间隙.

  • 乳腺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HER2基因状态对比分析

    作者:刘媛媛;武莎斐;梁智勇;曾瑄

    目的 探讨乳腺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HER2基因状态及其差异.方法 收集2012年5月至2015年6月间浸润性乳腺癌石蜡标本共150例,其中包括原发灶HER2基因扩增、无扩增及不确定3种基因状态各50例,且均有同侧腋窝淋巴结标本.以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的HER2基因状态,分析其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之间HER2基因状态不一致性的发生率.结果 本组乳腺癌原发灶与其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的HER2基因状态不一致率为20.7%(31/150).原发灶HER2阳性的50例标本中,其淋巴结HER2阳性44例、不确定3例、阴性3例;原发灶HER2阴性的50例标本中,其淋巴结HER2阴性47例、不确定3例;原发灶HER2基因状态不确定的50例标本中,其淋巴结HER2阳性4例、阴性18例、不确定28例.HER2状态不确定组患者转移灶的HER2基因状态与原发灶HER2基因状态的差异,明显高于前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之间的HER2基因状态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来说,必要时可再次检测同侧腋窝淋巴结,或原发灶与转移灶同时检测.对于原发灶HER2基因状态不确定的浸润性乳腺癌来说,检测腋窝淋巴结HER2基因状态,对于临床上抗HER2治疗方案的选择更有参考意义.

  • 甲状腺乳头状癌 ALDH1A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作者:岳常丽;赵晓丽;田澄;金玉兰;刘红刚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 PTC)中ALDH1A1的表达情况及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病理科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PTC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标本153例,在HE染色下观察其一般临床病理学特点(肿物直径、双侧、多灶、肿瘤边界、腺叶外浸润),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法,检测癌及癌旁组织中ALDH1A1的表达情况,分析ALDH1A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在153例PTC中,84例(54.9%)发生淋巴结内癌转移,126例癌组织高表达ALDH1A1,112例癌旁组织高表达ALDH1A1。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45岁、肿物直径>10 mm、浸润性边缘及癌组织 ALDH1A1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而性别、双侧、多灶、腺叶外浸润、癌旁组织ALDH1A1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发现浸润性边界和癌组织ALDH1A1高表达是PT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在随访的82例PTC中,局部肿瘤复发4例,5年局部复发率为4.88%,包括淋巴结肿瘤复发3例和甲状腺肿瘤复发1例,无远处转移及疾病相关死亡病例。复发病例肿瘤组织ALDH1A1均为高表达。结论 ALDH1 A1在PTC癌组织内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可作为PTC淋巴结转移的有效预测因子,有利于改善PTC患者治疗方法及随访方案。

  • 早期胃印戒细胞癌免疫表型的临床病理意义

    作者:熊振芳;肖海;谭云山

    目的 探讨胃、肠免疫表型标志物在早期胃印戒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91例早期胃印戒细胞癌中胃免疫表型标志物MUCI、MUCSAC、MUC6和肠免疫表型标志物MUC2、CDX2的表达,并根据肿瘤细胞胃、肠免疫表型标志物表达水平的差异,将早期胃印戒细胞癌分为3种类型:胃型、肠型和混合型.结果 胃型、混合型和肠型印戒细胞癌分别为53例(58.2%)、22例(24.2%)和16例(17.6%).胃、肠免疫表型标志物表达水平与印戒细胞癌形态学分型无相关性(P>0.05).两种肠免疫表型标志物MUC2和CDX2在早期黏膜下层浸润癌中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黏膜内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种胃免疫表型标志物MUCSAC和MUC6在早期黏膜下层浸润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9%(18/34)和20.6%(7/34)均显著低于黏膜内癌91.2%(52/57)和31.6%(1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和脉管浸润阳性组中,MUC2和CDX2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和无脉管浸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肿瘤病变范围的扩大,CDX2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型印戒细胞癌比胃型印戒细胞癌更多见于早期黏膜下层浸润癌且有更高的淋巴结转移率(P=0.000和P=0.003).生存分析显示,肠型和混合型印戒细胞癌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胃型印戒细胞癌(P<0.05).结论 肠型胃印戒细胞癌临床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均较胃型印戒细胞癌差.胃、肠免疫表型标志物的胃印戒细胞癌分型有助于评估预后并有可能指导治疗.

  • 腋窝淋巴结结外侵犯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作者:张玲玲;马力;耿翠芝;贾迎;王小玲;刘月平

    目的 探讨腋窝淋巴结结外侵犯(extranodal extension of axillary lymph nodes,ALN-ENE)对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确诊为原发性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638例,观察淋巴结转移及ALN-ENE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638例患者中,263例(41.2%)存在淋巴结转移,其中91例(34.6%)存在ALN-ENE.随着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个数、淋巴结转移率的增加,ALN-ENE发生率升高(均P<0.05).ALN-ENE阳性组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率(RFS)为86.6%,5年总生存率(OS)为91.2%,较ALN-ENE阴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9例淋巴结转移个数≤3枚,ALN-ENE阳性组患者5年RFS为91.9%、5年OS为92.3%,较阴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个数及发生ALN-ENE是影响患者RFS及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于淋巴家转移≤3枚患者,ALN-ENE是影响RFS及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腋窝淋巴结转移个数仍然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而ALN-ENE是一个预测乳腺癌患者复发风险和生存期的独立指标之一,对于≤3枚淋巴结转移的患者,ALN-ENE有可能改变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期,是判断该组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

  • 烯酯酰辅酶A水解酶1基因在小鼠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与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关系

    作者:张军;唐建武;宋美英;王波;李荣宽;侯力;黄玉红;王梅;宋波;金艳玲

    目的 研究烯酯酰辅酶A水解酶1( ECH1)在小鼠肝癌高、低淋巴转移Hca-F/Hca-P细胞株中的表达及ECH1基因表达下调后对Hca-F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ECH1在小鼠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构建pGPU6/GFP/Neo-shRNA-ECH1表达载体,稳定转染至高淋巴转移Hca-F细胞中干扰ECH1基因的表达,通过CCK8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检测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情况.结果 ECH1在小鼠肝癌细胞株中主要表达于细胞质,且ECH1在Hca-F细胞的表达强于其在Hca-P细胞的表达.ECH1表达下调后,Hca-F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Transwell小室检测穿膜细胞数pGPU6/GFP/Neo-shRNA-ECH1转染Hca-F组(27.07±17.49)较阴性对照组(72.38±18.83)和Hca-F组(59.06±30.33)明显减少,细胞周期S期pGPU6/GFP/Neo-shRNA-ECH1转染Hca-F组(86.1%)较阴性对照组(75.8%)和Hca-F组(66.2%)停留细胞数明显增多,G1期pGPU6/GFP/Neo-shRNA-ECH1转染Hca-F组(9.4%)较阴性对照组(24.2%)和Hca-F组(30.3%)停留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 ECH1可能在肿瘤淋巴转移中发挥作用,抑制ECH1的表达可有效降低体外高淋巴转移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 普通超声及超声造影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作者:樊秋兰;陈霰;于春洋;李宝江;陈敬一

    目的 探讨普通超声及超声造影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CLNM)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3例PTMC患者,分为CCLNM组20例,无CCLNM组43例.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普通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分析其各个特征与CCLNM的关系.结果 单变量分析表明PTMC和CCLNM有关的因素包括肿瘤直径>0.5 cm、侵犯包膜、边界不清、微钙化、高或等增强模式(P均<0.05).多变量分析表明肿瘤侵犯包膜和微钙化与CCLNM有相关性(P均<0.05).结论 肿瘤侵犯包膜、微钙化对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 细针穿刺与穿刺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定量在侧颈区肿大淋巴结定性诊断中应用

    作者:李强;赵博文;吕江红;寿金朵;徐海珊;楼海亚;朱江

    目的 评价细针穿刺(FNA)与穿刺洗脱液中甲状腺球蛋白(FNA-Tg)在诊断甲状腺癌术前侧颈区可疑肿大淋巴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声像图显示为可疑肿大的淋巴结进行FNA及FNA-Tg测定,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求取FNA-Tg佳诊断阈值,比较FNA、FNA-Tg及两者联合对可疑肿大淋巴结的诊断效能.结果 FNA-Tg对该组淋巴结的佳诊断阈值为26.5 μg/L,曲线面积为0.916;FNA-Tg与FNA比较,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024);两者联合与FNA比较,灵敏度、准确度及阴性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36、0.016).结论 FNA-Tg是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重要方法,FNA联合FNA-Tg后显著提高了FNA诊断的灵敏度、准确度,在FNA中具有重要意义.

  • 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介导基因JNK1在小鼠肝癌细胞株中表达及对细胞迁移和侵袭作用的研究

    作者:由悦;夏稻子;礼广森;武俊;薄华颖;胡滨;张宇虹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靶向微泡破坏(UTMD)技术介导小鼠肝癌细胞株Hca-P JNK1基因的表达以及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方法 构建并鉴定pCDNA3.1-JNK1载体.将小鼠肝癌细胞株Hca-P分组如下:A组(空白对照组),B组(质粒组),C组(脂质体+质粒组),D组(超声微泡+质粒+超声辐照组),E组(脂质体+超声微泡+质粒+超声辐照组).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的转染率,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JNK1的基因和蛋白质表达水平,以CCK-8法检测5组细胞的细胞活性,应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 成功构建了pCDNA3.1-JNK1载体.各组转染率比较:E组均大于B、C、D组(P均<0.05),C、D组转染率均高于B组(P均<0.05),C、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JNK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其他各组(P均<0.05);E组细胞活性、迁移和侵袭能力均高于其他各组(P均<0.05)结论 UTMD技术结合脂质体转染法可以提高pCDNA3.1-JNK1载体转染小鼠肝癌细胞株Hca-P的效率,加大基因JNK1表达的上调幅度,增强细胞活性、迁移和侵袭能力.

  • 超声引导下经皮激光消融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复发转移淋巴结

    作者:张璐;詹维伟;周伟;彭艳;徐上妍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经皮激光消融(PLA)治疗复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2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复发颈部淋巴转移患者共30枚转移淋巴结行超声引导下PLA治疗,观察并记录并发症情况,术后进行随访.对比治疗前淋巴结大径及体积与治疗后消融区大径及体积的差异,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甲状腺球蛋白(Tg)的差异.结果 30枚淋巴结均经1次治疗完全消融.术后随访(32.22±6.26)个月,末次随访复查时消融区大径及体积明显小于治疗前淋巴结大径[(0.62±1.42)mmvs (7.39±2.63)mm;t=12.960,P<0.001]及体积[122.14(48.52,227.10)mm3 vs 0(0,0)mm3;Z=4.587,P<0.001].术后仅1例发生喉返神经损伤,于3个月内自行恢复;其余患者均无颈部血肿、局部感染或气管及食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PL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复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方法.

  • 第二眼超声诊断乳头状甲状腺癌131I治疗后颈部SPECT/CT异常摄碘灶性质

    作者:张璐;詹维伟;张一帆;徐上研

    目的 探讨第二眼超声诊断乳头状甲状腺癌131 I治疗后颈部SPECT/CT显像中异常摄碘灶性质的价值.方法 对41例颈部SPECT/CT中见异常摄碘灶的131 I治疗后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行SPECT/CT引导下第二眼超声扫查,判断其良恶性,根据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或随访结果进行确诊.结果 对11例行FNAC:7例确诊为淋巴结转移,第二眼超声诊断其中6例为淋巴结转移、1例为良性,4例FNAC确诊为良性,第二眼超声均诊断为良性.对30例持续随访:8例第二眼超声诊断为正常淋巴结,其中6例随访诊断为良性,2例随访诊断为淋巴结转移;7例第二眼超声诊断为转移淋巴结,其中3例随访诊断为良性,4例随访诊断为复发或转移;15例第二眼超声未见病灶,随访诊断为良性.结论 SPECT/CT引导下第二眼超声可提高诊断甲状腺癌131 I治疗后淋巴结转移或复发的准确率.

  • MMP-2、TIMP-2表达失衡与宫颈癌浸润、转移的相关性

    作者:王志东;张子军

    目的:研究宫颈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2)的表达变化与宫颈癌生物学行为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ElivisionTMplus二步法检测85例宫颈癌组织MMP-2、TIMP-2的表达情况.结果:MMP-2阳性染色率90.59%,MMP-2阳性表达与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呈正相关(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分别为P=0.03,P=0.02,和P=0.000;P《0.05).TIMP-2阳性染色率为78.82%,TIMP-2阳性表达与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呈负相关(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分别为P=0.01,P=0.03,P=0.02,P《0.05).MMP-2和TIMP-2联合表达与宫颈癌浸润、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MMP-2和TIMP-2表达失衡与宫颈癌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1951 条记录 2/98 页 « 12345678...979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