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造影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种静;孙咏梅;张俊鹏;王宏桥;李萍;董海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超声造影增强特征及时间-强度曲线(TIC)定量参数与PTC结节大小、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评估超声造影在PTC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PTC患者124例,根据PTC结节大径线D分为D<1.0 cm组、1.0 cm≤D≤2.0 cm组、D>2.0 cm组,根据其颈部淋巴结病理结果分为淋巴结转移阳性[LN(+)]组和淋巴结转移阴性[LN(-)]组,分析各组超声造影增强特征及TIC定量参数.结果 ①超声造影提示PTC结节多表现为向心性、不均匀性增强,D<1.0 cm组及1.0 cm≤D ≤ 2.0 cm组以低增强为主(45/57、31/42),D>2.0 cm组以高增强为主(1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随着PTC直径增大,其超声造影峰值强度[(12.75±3.77)%、(15.53±3.62)%、(18.11±4.28)%]、曲线下面积[(820.52±289.19) %·s、(873.84±156.19)%·s、(1118.8±152.48)%·s]及灌注缺损比例(24.56%、52.38%、72.00%)依次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超声造影表现为等及高增强组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低增强组,且LN(+)组峰值强度和曲线下面积均高于L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大小、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PTC结节之间超声造影表现有差异,可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 能谱曲线对甲状腺癌与颈部转移淋巴结相关性的价值

    作者:张夏;赵雯;韩丹;沈莎莎;李俊丽

    目的 探讨能谱曲线斜率对甲状腺结节定性诊断及发现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的价值,研究甲状腺癌与转移淋巴结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均经颈部双能量CT行双期增强扫描,根据病理结果将结节分为恶性结节和良性结节,其中恶性120例,良性80例.104例一侧叶结节完全无病变,视为正常甲状腺组织.比较正常甲状腺组织与良、恶性结节的能谱曲线斜率.120例恶性结节中,甲状腺癌并颈部淋巴结转移且可与手术精准定位的淋巴结55枚,无淋巴结转移且可见淋巴结门45枚,比较转移淋巴结与正常淋巴结的能谱曲线斜率.55例甲状腺癌并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分析动、静脉期甲状腺癌结节与转移淋巴结的相关性.结果 ①静脉期甲状腺正常组织、恶性结节、良性结节的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4.71±0.95、3.56±1.05、4.13±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分别为7.38±1.85、4.38±1.33、4.43±1.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动脉期转移淋巴结与正常淋巴结的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5.52±2.48、2.12±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48,P<0.01);静脉期分别为3.70±0.96、2.33±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51,P<0.01).③甲状腺癌与转移淋巴结能谱曲线斜率在动脉期(r=0.44,P<0.05)和静脉期(r=0.90,P<0.05)均有相关性.结论 双能量CT能谱曲线斜率对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以及发现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有一定的价值.

  • CT能谱曲线结合形态学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作者:金弋人;韩丹;郑冬;蒋悦;赵卫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能谱曲线与CT形态学联合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31例PTC术前行颈部双能量CT双期增强扫描,轴位加3D定位标记短径>5 mm的中央组淋巴结,术中对应取材和标记,CT扫描对应术前标记的淋巴结.分析转移性淋巴结CT形态学并比较动、静脉期原发病灶转移与非转移性淋巴结能谱曲线斜率(K)的差异.根据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得出K值临界值及K值结合形态学的诊断效能.结果 31例共获得一一对应的中央组淋巴结73枚,其中转移性淋巴结51枚,非转移性淋巴结22枚.动脉期转移与非转移性淋巴结K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转移与非转移性淋巴结K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K值诊断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2.7%、59.1%,与形态学两者联合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76.5%,特异度为81.8%.结论 CT能谱曲线K值对PTC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价值,K值联合CT形态学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标准化碘浓度在颈部鳞状细胞癌转移淋巴结分化程度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郑凌琳;田扬;杨亚英;杨雪君

    目的 通过双源CT双能量技术的多参数分析,探讨标准化碘浓度测量在术前鉴别颈部鳞状细胞癌(鳞癌)转移淋巴结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9例患者,共计105枚颈部淋巴结,均行双能量双期增强扫描,测量动脉期及静脉期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实质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比较两种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原发灶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的差异.结果 29例患者中,原发于鼻咽癌14例,喉癌12例,舌癌2例,腮腺癌1例.在动脉期与静脉期,低分化鳞癌与中高分化鳞癌原发病灶的碘浓度与标准化碘浓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动脉期与静脉期,低分化鳞癌转移性淋巴结与中高分化鳞癌转移性淋巴结标准化碘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低分化鳞癌转移性淋巴结的标准化碘浓度更高(P<0.05);在动脉期,两组碘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静脉期,两组碘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的标准化碘浓度测量对于不同分化程度的鳞癌转移淋巴结性质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妇科盆腔肿瘤闭孔淋巴转移的价值

    作者:李怡红;赵志华;杨静;梁永平

    目的 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妇科盆腔肿瘤闭孔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选择经组织病理活检确诊并行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的62例妇科盆腔肿瘤患者,术前采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闭孔淋巴结情况,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评价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盆腔肿瘤的准确性及闭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62例盆腔肿瘤患者中,59例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相符,诊断准确性为95.16%.19例患者病理诊断存在闭孔淋巴结转移,超声诊断16例,假阴性3例;病理诊断无转移43例,超声诊断无转移46例,假阳性3例,两者诊断闭孔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58,P>0.05).超声对闭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敏感性为84.21%,特异性为93.5%.结论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妇科盆腔肿瘤闭孔淋巴结转移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金占强;徐晓红

    目的 分析乳腺癌原发病灶与腋窝淋巴结的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探讨声像表现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120例乳腺癌患者及其132个腋窝淋巴结,观察原发病灶的血流分布、大径、数目、微钙化及淋巴结的血流特征、横径/纵径和皮质厚度.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检验观察指标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所有影像学观察指标与LNM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原发病灶的大径、数目、丰富血供和淋巴结的皮质厚度、血流分布与LNM有相关性(P<0.05).结论 依据乳腺癌原发病灶和腋窝淋巴结声像图特征评判腋窝淋巴结的性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18F-FDG PET/MRI对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红红;党浩丹;刘家金;刘猛;徐白萱

    目的 探讨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MRI对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术前行PET/MRI检查的68例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观测PET/MRI图像上转移及非转移淋巴结的短径(S)、长径(L)、小表观扩散系数(ADCmin)及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计算PET/MRI诊断转移淋巴结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比较转移及非转移淋巴结各观测指标,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13例患者共出现30枚转移淋巴结,PET/MRI正确探测到22枚,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3.3%(22/30)、97.5%(356/365)、95.7%(378/395)、71.0%(22/31)和97.8%(356/364).转移及非转移淋巴结之间的S、ADCmin及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值越大,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越大.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显示S、S/L、ADCmin及SUVmax佳阈值分别为8.80 mm、0.765、766.15×10-6mm2/s及3.25.结论 PET/MRI对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较好地鉴别转移及非转移淋巴结.

  • 18F-FDGPET/CT对早期宫颈癌盆腔高代谢淋巴结的个体化诊断

    作者:李可心;孙洪赞;辛军;郭启勇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对早期宫颈癌盆腔高代谢淋巴结的个体化诊断价值,提高淋巴结诊断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纳入经术后病理证实的459例宫颈癌患者,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IA~IIA期,均于根治手术前进行PET/CT检查,根据淋巴结短径(<1 cm、≥1 cm)、患者FIGO分期、原发灶病理类型(鳞癌、腺癌)及原发灶是否有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分为不同亚组,比较各亚组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差异,并建立诊断预测模型.结果共纳入PET/CT高代谢淋巴结119枚,病理证实转移74枚,淋巴结短径≥1 cm组与淋巴结短径<1 cm组SUVma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ROC曲线诊断界值分别为6.92、3.81,敏感度分别为92.6%、95.1%,特异度分别为66.7%、72.4%,诊断准确率为83.5%.淋巴结短径、SUVmax是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联合诊断与SUVmax独立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5、0.828.结论 PET/CT诊断盆腔淋巴结癌转移有一定的价值,针对不同淋巴结大小选取不同诊断界值并联合PET/CT各指标建立个体化模型可提高诊断准确度.

  • 原发性气管癌的18F-FDG PET/CT表现

    作者:王思云;王淑侠;陈刚

    目的 原发性气管癌非常少见,本研究探讨原发性气管癌的18F-FDG PET/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原发性气管癌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资料,其中9例行CT增强扫描,分析其PET/CT和CT增强扫描表现.结果 11例患者中,5例腺样囊性癌,4例鳞癌,2例腺癌.PET显像示气管腔内或管壁见类圆形或长条状放射性浓聚灶,腺样囊性癌、鳞癌及腺癌的大标准化摄取值分别为4.5±1.2、8.1±1.7、4.5±2.4,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为100%(11/11);CT示气管腔内或管壁见软组织密度结节或肿块影,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为81.8%(9/11).9例行CT增强扫描者中,3例呈明显强化,6例呈中度强化.1例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11例均未见远处转移.结论原发性气管癌的PET/CT表现为气管腔内或管壁的软组织结节或肿块伴FDG代谢增高,PET/CT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功能代谢信息与解剖形态学特点,判断有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对指导临床诊疗有重要意义.

  • 18F-FDG 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

    作者:张召奇;赵新明;王建方;张敬勉;王颖晨

    目的 分析18F-FDG PET/CT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老年非特异性淋巴结高摄取的特点,以提高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18F-FDG PET/CT检查发现纵隔淋巴结摄取增高的12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包括纵隔淋巴结转移58例共161个淋巴结和老年非特异性淋巴结摄取69例共160个淋巴结,均经病理或随访结果证实,分析肺癌淋巴结转移与老年非特异性淋巴结高摄取的特点.结果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灶长径较大,为(2.22±1.00) cm,其代谢较高,分布无明显规律,59个分布在4区,31个分布在7区;老年非特异性淋巴结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主要表现为在纵隔及肺门部位呈对称性分布,淋巴结长径较小,为(1.37±0.48) cm,密度较高,PET图像伴轻度异常高代谢.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长径及SUVmax(7.45±4.49)均显著大于老年非特异性淋巴结(SUVmax 3.94±1.36)(t=-7.50、-7.37,P<0.01),CT值为(30.73±4.31) Hu,显著小于老年非特异性淋巴结的(81.27±14.24) Hu(t=-24.47,P<0.01).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依据纵隔淋巴结的分布特征、大小、密度及代谢情况能够鉴别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老年非特异性淋巴结,有利于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

  • 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在评估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态中的应用

    作者:王缉寒;李智贤;廖新红;李艳宁;陈圆圆;王斯达

    乳腺癌早出现和常见的转移途径为淋巴结转移.术前对于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准确预测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患者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常规超声作为一种方便可行的检查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评估腋窝淋巴结的状态,但其准确性有限,且受操作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1].与传统超声相比,声辐射力脉冲弹性成像(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ARFI)中的声触诊组织量化(virtual touch quantification,VTQ)技术能够较好地量化组织的固有特性,并提供客观、可重复测量的数据[2],用于测量肌肉、肌腱、腹部器官、乳腺、前列腺等组织硬度,评估感兴趣组织的机械特性.孟洁等[3]研究发现,VTQ技术对于乳腺内直径≤1cm的小病灶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但对于VTQ技术准确评估并预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状态的国内相关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VTQ技术在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性淋巴结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王艳秋;罗渝昆;张明博;张艳;谢芳;广旸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灶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超声造影对甲状腺癌转移性淋巴结射频消融治疗术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78例甲状腺癌患者,共计134枚病灶.对行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切除、淋巴结清扫、131I治疗后再次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行超声引导下淋巴结射频消融治疗.分别在术前、术后即刻以及术后1、3、6、9、12、18、24个月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消融区吸收情况、血流变化与内部回声,明确消融范围,计算病灶缩小率,并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 消融术后即刻超声造影结果 显示,病灶形态皱缩、结构不清、体积缩小,造影呈无增强表现.134枚射频消融治疗后结节体积较术前不同程度缩小,术后1、3、6、9、12、18、24个月体积平均缩小率分别为(67.9±263)%、(76.3±20.3)%、(84.3±16.6)%、(87.7±14.8)%、(89.8±14.2)%、(90.7±14.3)%和(90.9±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0个结节终消失.结论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有效,并有一定的安全性,有望成为治疗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新方法.

  • CT及18F-FDGPET/CT诊断食管癌术前淋巴结转移及N分期对比研究

    作者:闫圆圆;黄勇

    目的 研究CT及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术前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及确定N分期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连续随机选择经食管镜或胃镜证实、拟行手术治疗、能够耐受手术的47例食管癌患者,术前1周内行CT及18F-FDG PET/CT检查,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比较CT及18F-FDG PET/CT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及N分期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31例存在淋巴结转移,共切除并分离淋巴结387枚(209组),其中65枚(46组)发现转移.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3.8%、92.8%、86.3%、60.3%和90.9%;18F-FDG PET/CT分别为89.2%、93.8%、93.0%、74.4%和97.7%.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准确性及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及18F-FDG PET/CT确定淋巴结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74.5%和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原发灶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 14.899±3.770),而无淋巴结转移者为(9.427±2.854).结论 18F-FDGPET/CT术前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及确定N分期优于CT;食管癌原发灶SUVmax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淋巴结转移情况.

  • DWI在盆腔淋巴结转移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效杰;唐上坤;陈敬佩

    目的:探讨DWI在盆腔淋巴结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术前经MRI检查的盆腔淋巴结肿大患者,其中12例直肠癌,5例卵巢癌,7例宫颈癌,3例子宫内膜癌,并与术后病理对照,明确转移性和非转移性淋巴结,比较2组淋巴结的ADC值差异.结果:27例共标记肿大淋巴结112枚,其中转移性74枚,非转移性38枚.转移性淋巴结平均ADC值为(0.846±0.210)×10-3 mm2/s,非转移性淋巴结平均ADC值为(1.157±0.130)×10-3 mm2/s,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以ADC值=0.93×10-3 mm2/s作为区分转移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标准时,诊断价值为优(曲线下面积为0.920,P<0.01),敏感度为89.6%,特异度为81.0%.结论:DWI在盆腔淋巴结转移瘤的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通过测量肿大淋巴结的ADC值鉴别其良恶性.

  • WB-DWI在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

    作者:张妍;王晞星;王峻;黄永波;王艳军

    目的: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WB-DWI)在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0例疑似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患者行WB-DWI检查,并于扫描后1周内对可疑骨转移部位及原发恶性肿瘤部位行常规MRI/CT检查.根据MRI/CT及临床综合诊断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及非淋巴结转移组,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单独应用WB-DWI、MRI/CT及二者联合应用(WB-DWI+ MRI/CT)在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分别测定淋巴结转移组及非淋巴结转移组的ADC值,比较其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①将淋巴结按长径大小分为<2 cm,2~3 cm,>3 cm,WB-DWI、MRI/CT及WB-DWI+ MRI/CT对长径<2 cm淋巴结转移的检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单独应用MRI/CT与WB-DWI+ MRI/CT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519,P=0.011).②ROC分析结果显示,WB-DWI+ MRI/CT诊断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特异度、诊断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诊断高.③淋巴结转移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淋巴结病变组,在良恶性淋巴结转移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作用.结论:WB-DWI是常规MRI、CT的有益补充,与MRI/CT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率,结合ADC值测定,在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诊断和鉴别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 超声实时弹性成像与常规超声鉴别鼻咽癌放化疗后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对照研究

    作者:谢勤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弹性成像与常规超声鉴别鼻咽癌放化疗后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61例鼻咽癌放化疗后3个月~1年复查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行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观察淋巴结大小、形状、内部回声、内部的血流情况,并根据常规超声和弹性成像的评分标准对淋巴结的良恶性进行分析。病变淋巴结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123枚淋巴结中,反应性增生48枚,结核6枚,淋巴结炎15枚;转移性54枚。良性淋巴结的常规超声评分多为5~6分,恶性淋巴结多为7~10分;超声弹性图中良性淋巴结以1~3分多见,恶性淋巴结多见4~5分。超声实时弹性成像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44%、86.96%、90.24%、85.00%及95.24%;常规超声检查分别为88.89%、78.26%、82.93%、76.19%及90.00%。超声实时弹性成像的诊断正确性明显高于常规超声(P<0.05)。结论:超声实时弹性成像可为颈部淋巴结病变的良恶性鉴别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还需结合常规超声检查以提高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正确率。

  • 灰阶超声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

    作者:许立云;刘翠霞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灰阶超声表现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关系.方法:用灰阶超声评估130例患者的135个PTMC结节,均经术后病理证实,分为颈部淋巴结未转移组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组.灰阶超声主要评估甲状腺结节数目、位置、形态、肿瘤的边界、与甲状腺被膜的关系、内部回声、钙化类型、周边回声特征及后方回声.将上述灰阶超声表现与颈部淋巴结转移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研究两者的关系.结果:PTMC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的超声表现是癌结节大小、结节与甲状腺被膜的关系、癌结节内部的钙化类型(P<0.05),即癌结节越大、与甲状腺被膜接触面积越大,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越大,结节内出现粗伴微钙化灶时,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较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癌结节大小、与甲状腺被膜的关系、钙化类型是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论:PTMC的大小、与甲状腺被膜关系、内部钙化类型等灰阶超声表现,可提示PTM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两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表现及对临床治疗的意义

    作者:丁秋丽;房世保;姜彩云;孙咏梅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表现,探讨转移淋巴结的声像图特征、分布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甲状腺癌患者126枚颈部转移淋巴结的超声表现及分布,所有病灶均经手术或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证实.分析转移淋巴结的长短径比值、边界、皮质厚度、淋巴门、内部囊性变、内部钙化、Adler血流分级、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RI,并与40枚反应增生性淋巴结对比.结果:转移淋巴结长短径比值较小、边界欠清、皮质增厚、淋巴门高回声消失、内部可见囊性变及钙化、Adler血流分级及PSV均较高,与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特征性超声表现,其准确诊断及定位有助于指导患者的治疗.

  • 相对表观弥散系数与钆喷替酸葡甲胺增强MRI诊断兔头颈转移淋巴结的对比研究

    作者:蓝美红;牛金亮;李文晋;张国瑶;田雪

    目的:比较相对表观弥散系数( rADC)和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MRI诊断兔头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准确性.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2组,每组12只,分别建立炎性淋巴结模型、VX2肿瘤淋巴结转移模型.Gd-DTPA增强前行T1WI、T2W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扫描,注射Gd-DTPA 80 s后行T1WI序列扫描.测量淋巴结、同层肌肉的ADC值,计算淋巴结/肌肉的rADC值,测量增强前、后T1 WI序列淋巴结、同层肌肉的信号强度(SI)值,计算增强前后信号强度比值(SI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病理证实,炎症组取出淋巴结26枚,肿瘤组取出转移淋巴结14枚.炎症组、肿瘤转移组淋巴结的rADC值、SIr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30,4.76,P均<0.05);利用rADC值鉴别良、恶性淋巴结ROC曲线下面积(AUC)是0.93,阈值0.88,灵敏度为92.3%,特异度为92.9%;SIr值的AUC是0.81,阈值是1.66,灵敏度为78.6%,特异度为88.5%.结论:炎症组、肿瘤转移组淋巴结的rADC值、SIr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ADC值比钆剂增强扫描SIr值鉴别转移性淋巴结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 胃引流区淋巴结短径值与胃癌转移相关性探讨

    作者:黄瑞庭;徐林

    目的:探讨胃引流区淋巴结短径值大小与胃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并行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的38例胃癌的MSCT资料,测量胃周淋巴结短径径值,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38例中,经MSCT于23组胃引流区检出淋巴结共217个,其中阳性淋巴结105个(阳性率48.4%),阴性淋巴结112个;阳性组淋巴结的短径均数为(9.7±6.2)mm,阴性组淋巴结短径均数为(6.0±2.1)mm,两均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淋巴结按短径径值大小分为4组,短径1~5 mm组阳性率为20.8%(5/24),6~9 nm组阳性率为42.5%(54/127),10~15 mm组阳性率为61.2%(30/49),15 mm以上组阳性率为94.1%(16/17),后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短径值>5 mm为评估阈值,敏感性为95.2%(100/105),特异性为16.1%(18/112);以短径值>10 mm为评估阈值,敏感性为43.8%(46/105),特异性为81.2%(91/112).结论:随着胃引流区淋巴结短径的增大,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增加,但以某一径值作为评估转移阚值,无法同时保证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故MSCT评估胃癌淋巴转移不能单纯依靠径值.

1951 条记录 5/98 页 « 12345678...979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