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青少年常见身心病理症状流行情况及其对6个月后自杀和自伤行为的影响

    作者:曹慧;陶芳标;黄蕾;万宇辉;孙莹;苏普玉;郝加虎

    目的 了解青少年常见身心病理症状流行情况及其对6个月后自杀、自伤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08年3月从我国东部地区的北京、绍兴、广州,中部地区的太原、哈尔滨、鄂州,西部地区的重庆、贵阳共8个市中抽取部分青少年,采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等,对青少年社会人口统计学情况、生活方式、身心病理症状、自杀及自伤行为情况进行调查.基线调查时共收回有效问卷17 622份,6个月后进行随访,收回与基线调查时编号一致的有效问卷14 407份.对身心病理症状、自杀及自伤行为等的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基线调查时常见躯体、心理病理症状总检出率分别为24.1% (4255/17 622)和30.9%(5447/17 622),检出率高的分别为多饮多食(6.4%,1130/17 622)、在家里几乎很难安心学习(11.8%,2087/17 622).男性常见心理病理症状检出率(30.7%,2637/8599)高于躯体病病理症状(24.0%,2061/8599)(P<0.05);女性常见心理病理症状检出率(31.1%,2810/9023)高于躯体病病理症状(24.3%,2194/9023)(P<0.05).高中阶段常见身心病理症状检出率(46.8%,2905/6208)高于初中(37.3%,2337/6262)和大学(33.2%,1711/5152)(P值均<0.05).西部地区常见躯体病理症状和心理病理症状检出率(30.2%,1471/4871;40.6%,1979/4871)均高于中部(22.4%,1443/6453;27.0%,1743/6453)和东部地区(21.3%,1341/6298;27.4%,1725/6298)(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常见躯体病理症状数≥2个是6个月后自杀意念(RR=1.44,95% CI:1.16~1.79)、自杀未遂(RR=1.79,95%CI:1.22~2.61)和自伤行为(RR=1.39,95%CI:1.17 ~1.66)的共同危险因素,常见心理病理症状数≥4个也是6个月后自杀意念(RR=1.74,95%CI:1.39 ~2.17)、自杀未遂(RR=2.08,95%CI:1.39~3.11)和自伤行为(RR=1.90,95%CI:1.59~2.28)的共同危险因素.结论 各类身心病理症状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且常见身心病理症状数较多是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

  • 中国5省份中学生健康素养与伤害发生的关联分析

    作者:张诗晨;杨蓉;万宇辉;马双双;陶芳标

    目的 了解中国中学生健康素养与伤害发生之间的关联.方法 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在辽宁、河南、广东省,重庆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调查中学生健康素养和伤害发生情况.共发放问卷27044份,收回有效问卷为25378份.根据中国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问卷评分进行三分位分组,将研究对象分为健康素养低、中和高3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健康素养与伤害发生之间的关联.结果 25378名调查对象健康素养总分为(103.55±23.91)分;自我伤害和意外伤害的发生率分别为27.5%(6971例)和47.8%(12119例).与健康素养水平高的中学生相比,健康素养水平低、中的中学生发生自我伤害的OR(95%CI)值分别为2.56(2.35~2.79)、1.96(1.81~2.12);发生意外伤害的OR(95%CI)值分别为1.63(1.53~1.73)、1.47(1.37~1.58).结论 中学生自我伤害和意外伤害的发生风险与健康素养有关.

  • 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作者:王玲;王丹

    目的 探讨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状况、动因及影响因素,以及自我伤害行为与应对方式和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东省1741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率为15.1%,自我伤害行为的类型以外源性自伤多,占62.45%,早出现自我伤害行为的年龄以12岁为多.自我伤害行为在年级分布、住宿与否、父母亲关系及是否发达地区等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同伴影响、家庭暴力行为、应对方式等因素与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显著相关,同时,自我伤害行为与自杀意念也有比较显著的相关.结论 年级因素、环境因素及应对方式与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密切相关.

  • 大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初步调查

    作者:黄任之;彭孝玉;詹小平;丁立平

    自我伤害行为的概念早由Menninger等[1]提出,是指以不太极端激烈的方式伤害自己的心身健康,或者是酗酒、药物滥用等间接伤害行为,有时也包括自杀或企图自杀,它带有很大的反复性[2].青少年的自我伤害较为普遍,23%的台湾青少年有此行为,国外社区青少年群体已呈现出"流行样模式"(epidemic-like patterns)[3].本文调查长沙大学生的自我伤害行为,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为高校心理健康项目的深入开展提供依据.

  • 医学生的自伤行为与手机依赖及抑郁症状

    作者:陶舒曼;伍晓艳;刘业好;张昱堃;张诗晨;陶芳标

    目的:调查医学生中自伤行为的现状,探讨其与手机依赖和抑郁症状的关联性.方法:在某医科大学选取2376名大一至大三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询问调查条目“近一年是否做过以下8种故意伤害自己的行为”来评定自伤行为,使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SQAPMPU)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和抑郁症状进行评估.结果:医学生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12.9% (307/2376).有手机依赖行为和抑郁症状的医学生中,自伤行为的检出率(17.9% vs.11.0%;21.1%vs.11.0%)更高(P<0.001);医学生手机依赖(OR=1.74)、抑郁症状(OR=2.05)均与自伤行为呈正向关联,并对自伤行为存在相乘交互作用(OR =2.31),但不存在相加交互作用[RERI =0.33 (95% CI:-2.17~2.83)、AP =0.12(95%CI:-0.70~0.94)及Index S=1.22 (95%CI:0.28~5.38)].结论:自伤行为在医学生中的发生率较高;手机依赖和抑郁症状与自伤行为正向关联,并对自伤行为存在相乘交互作用.

  • 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维维;贾守梅

    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它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而精神患者因为精神症状的影响、自知力缺乏,自杀风险较正常人群高出许多。

  • 住院精神病患者自伤自杀行为22例分析

    作者:林建葵;冯容妹;伍洁云;吴秀萍

    对我院2003-01~2005-05住院精神病患者自伤自杀行为22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0例,女12例,年龄17~48岁;高中以上12例,初中以下10例;婚姻:未婚11例,已婚8例,离婚2例,丧偶1例;无职业11例,干部或职员6例,农民3例,失业2例;诊断符合CCMD-3,分裂症9例,抑郁症6例,乙醇中毒所致精神障碍3例,疑病症1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1例,偏执障碍1例,躁狂症1例.

  • 对医院内坠楼事件发生高危者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

    作者:谢莹;朴向梅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医学的进步,使人们更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患疾病的预后及治疗过程中将面临的痛苦,乃至将给家人带来的精神上及经济上的重大负担,加上所患疾病大多是较难痊愈,许多患者在疾病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轻生,其中多种表现中以坠楼事件的发生率比较高.这就要求我们医护人员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有此类思想及情绪变化的患者,对其及家属采取积极有效的健康宣教,消除其轻生念头、重新树立治疗的信心.体会报告如下.

  • 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

    作者:李桂林;陈炯华;张玉琦;刘晓伟;王瑛;程灶火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26例抑郁症有自杀意念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13例.对照组患者服用抗抑郁药,研究组患者服用抗抑郁药的同时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在入组时和研究结束时分别运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自杀态度问卷(Questionnaire of Suicide Attitude,QSA)对存在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干预后第2、4、8周,干预组患者HAMD总分和认知障碍因子自杀项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干预组患者在干预后第8周对自杀意念性质的认识和对自杀者、自杀者家属及安乐死的态度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值得临床医护人员借鉴.

  • 综合医院接诊的自杀未遂者有无自杀意念特征比较

    作者:侯璟琳;秦晓霞;李海燕;陈伟;谭善勇;贾晓菊;魏胜男

    目的 获得城市综合医院急诊室自杀未遂者自杀意念特征,为预防其再次发生自杀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以在沈阳市4 所三级综合医院急诊室同一时段内接诊的自杀未遂患者为调查对象,使用自伤情况问卷、贝克自杀意念量表和美国精神障碍与统计手册第4 版病人版(DSM-Ⅳ)轴Ⅰ障碍临床定式检查为调查和诊断工具,并比较分析调查资料完整的239例自杀未遂者有无自杀意念特征.结果 (1)两组在年龄、受教育年限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2)与从无自杀意念组相比,有过自杀意念组有宗教信仰者多(11.45%vs.1.37%,P <0.01),近一个月曾因心理问题而难以从事日常活动或工作者多(57.23%vs.19.18%,P <0.01),本次早出现伤害自己的想法到自伤所间隔时间超过2 h 的多(71.69%vs.27.40%,P <0.01),这次自伤主要的目的 是解脱痛苦者多(65.06%vs.26.03%,P <0.01),自杀当时想死程度超过80%者多(61.45%vs.13.70%,P <0.01),对这次自杀认真者多(72.29%vs.23.29%,P <0.01),后悔这次自杀失败者多(17.47%vs.9.59%,P <0.05),近一周有绝望感者多(82.53%vs.34.25%,P <0.01),近一年想过自杀或故意伤害自己者多(82.53%vs.24.66%,P <0.01),近1 个月生命质量得低分( <54 分)者多(41.57%vs.12.33%,P <0.01);(3)与有过自杀意念组相比,从无自杀意念组这次自伤主要的目的 是对现实抗争等(73.97%vs.34.94%,P <0.01),自杀当时想死程度<50%者多(54.79%vs.14.46%,P <0.01),对这次自杀不认真者多(28.77%vs.0.60%,P <0.01);(4)有过自杀意念组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显著高于从无自杀意念组(84.34%vs.35.62%,χ2 =56.73,P <0.01).结论 城市综合医院急诊室有无自杀意念的自杀未遂者其自杀未遂特征有明显不同.有过自杀意念的自杀未遂者中精神障碍患病率较高,且其中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占的比例较大;从无自杀意念的自杀未遂者有冲动性自伤的特点.因此对不同自杀未遂者应采取不同干预措施,防止其再次出现自杀行为.

  • 15~24岁人群自杀特征及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李献云;费立鹏;张艳萍;及惠玉;徐东;杨功焕

    目的了解全国15~24岁自杀死亡者的特征,并通过与其他伤害死亡案例的比较了解青年自杀的危险因素.方法由精神科医师运用心理解剖方法对全国有地理代表性的23个疾病监测点上报的15~24岁的88例自杀案例(自杀组)和76例其他伤害死亡案例(对照组)的家属和周围知情人进行深入调查.结果 (1)自杀组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2±3.2)年,59%为女性,88%居住在乡村,82%服毒或服药自杀,26%为现婚,76%自杀前一直在工作或学习,26%有自杀未遂既往史,14%有血缘关系的人曾有自杀行为,31%朋友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50%自杀当时有精神疾病,18%曾因心理问题寻求过帮助.(2)有既往自杀未遂史(经单因素分析)、自杀前2周有抑郁症状、自杀当时急性应激强度大和自杀前1个月生命质量低(后3项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是自杀的危险因素.结论 15~24岁自杀死亡者中50%有精神疾病,仅极少数自杀死亡者曾因心理问题寻求帮助.自杀未遂既往史、近2周有抑郁症状、经历急性负性生活事件和近1个月生命质量低为青年自杀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 有无自杀意念男性海洛因依赖者心理状况的比较

    作者:李武;胡春凤

    目的:探讨有无自杀意念男性海洛因依赖者( MHDP)心理状况的差异。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渴求问卷(HCQ)、抑郁自评量表( SDS)与焦虑自评量表( SAS)对218例康复期MHDP进行评定,有194例MHDP纳入研究。组间各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 Pearson相关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有自杀意念者88例(45.4%)。有自杀意念组SDS、SAS、SCL-90、TAS 、HCQ总分高于无自杀意念组(t值分别为5.94、6.92、9.03、3.33、2.32,P<0.05或P<0.01)。 MHDP自杀意念与海洛因使用年限、戒毒次数、强制戒毒次数、吸烟年限、饮酒年限呈显著正相关( r值分别为0.346、0.197、0.230、0.720、0.333,均P<0.01);SCL-90与SDS总分依次进入自杀意念的回归方程。结论有自杀意念较无自杀意念MHDP存在更为严重的心身症状、述情障碍、心理渴求与负性情绪。不良的心身健康状况及抑郁情绪是MHDP自杀意念产生的重要因素。

  • 西部农村地区家庭暴力发生情况及对妇女精神健康的影响

    作者:高燕秋;Tamara Jacka

    目的:了解西部农村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发生情况及对妇女精神健康的影响.方法:使用夫妻冲突量表(the revised Conflict Tactics Scale,CTS2)及自编问卷对宁夏某县1577名妇女进行调查.结果:24.6%的妇女报告过去1年遭受过精神暴力,轻度和重度精神暴力的发生率分别为23.9%和7.0%;5.5%的妇女过去1年遭受过躯体暴力,轻度和重度躯体暴力的发生率分别为4.4%和4.1%;1.1%的妇女报告过去1年曾受过性暴力.有2.2%的妇女报告在过去1年中曾因家庭暴力受到躯体伤害,轻度和重度躯体伤害的发生率分别为2.1%和1.0%.妇女过去任何时候曾经遭受家庭暴力的比例分别为精神暴力30%,躯体暴力16.3%,性暴力1.8%,躯体伤害6.4%.妇女精神健康分别用过去1个月精神症状出现的种类、过去1年是否有过自杀意念和过去1年心理精神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3个指标来描述,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显示,在同时考虑年龄、家庭收入、丈夫是否外出打工这3个因素时,家庭暴力持续显示为影响妇女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遭受精神暴力或躯体暴力的妇女表述过去1个月内出现更多种类的精神症状;过去1年遭受过精神暴力的妇女,其过去1年出现自杀意念的风险是未遭受过精神暴力者的3.98倍,其自我评价过去1年心理精神健康状况差的风险是未遭受过精神暴力者的1.67倍;过去1年遭受过躯体暴力的妇女,其过去1年出现自杀意念的风险是未遭受过躯体暴力者的4.72倍,其自我评价过去1年心理精神健康状况差的风险是未遭受过躯体暴力者的4.57倍.研究还显示,老年妇女和家庭收入极低的妇女为精神健康的危险人群.结论:针对农村妇女的家庭暴力发生情况不容乐观,家庭暴力对妇女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威胁,今后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类似农村地区家庭暴力的发生,保护妇女,提高其生活质量.

  • 泰能致严重精神障碍1例

    作者:李延华

    1 病例资料女,64岁.因呼吸困难、咳嗽、咳痰、高热发作2周而入院.患者2周前因劳累后出现乏力、发热、体温高达39.5℃,伴有咳嗽及咳脓痰、胸痛、痰血等不适曾去当地卫生所就诊,应用头孢唑啉钠等药物,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疗效不佳,转入本院.查体:体温38.5℃,脉搏120/min,血压110/80 mm Hg,呼吸25次/min.肺部听诊,左上肺呼吸音低,可闻及细湿啰音,叩诊呈浊音;右肺呼吸音稍粗,叩诊呈清音.心脏听诊未及病理性杂音,心界不大.腹部软.X线表现左中肺野,侧位相当于上叶前段处见大片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不清,其内见一圆形空洞,空洞内壁尚光整,并见一较宽液平.余肺、心、膈无重要发现.入院诊断:左肺上叶前段肺脓肿,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静脉滴注2 d,疗效不佳,做痰培养,药敏试验显示其对β内酰胺类药物、氨基苷类药物及喹诺酮类药物均耐药,但对亚胺培南-西拉司丁钠(泰能)敏感.故给予泰能3 g/d,每8 h一次静脉滴注.用泰能第4 d,患者开始出现意识模糊、胡言乱语、答非所问、狂躁不安、手足乱动等严重精神症状,为防止患者的自我伤害行为,不得已使用绷带将其四肢固定.立即停用泰能,改用头孢噻肟治疗,肌内注射安定10 mg后能短时安静.血气分析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无定位体征.次日行头颅CT检查无异常,既往无精神病史,在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精神障碍,经分析后认为上述临床表现可能是泰能引起的严重精神障碍,经对症治疗后患者进入睡眠,醒后症状逐渐减轻,第2 d患者精神异常症状好转,第3 d恢复正常.

  • 我国伤害预防与控制的现状

    作者:李志义;郭祖鹏;黄红儿;刘世友

    伤害是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有70万人死于各类伤害,伤害死亡率仅次于呼吸道疾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居第4位,伤害死亡占全部死亡的11%,造成的疾病负担占17%,潜在寿命损失年数占总死亡的24%.在阐述伤害定义、界定标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我国伤害预防控制研究概况和伤害现状、伤害特点、变化趋势、社会经济损失情况以及伤害的预防控制策略措施等,旨在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伤害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

  • 2003-2004年湖州市吴兴区居民伤害死亡分析

    作者:黄铮;金岿立;夏弟明;吕鑫;潘琴琴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伤害对人类的危害逐渐被认识,并逐渐成为公共卫生中的热点问题[1].为减少居民伤害死亡,并为采取预防策略提供决策依据,笔者对湖州市吴兴区居民2003-2004年因伤害死亡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 综合医院应对抑郁症的策略

    作者:杨世彪;杨宏光

    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首先是在二级医院及以下综合医疗机构中就诊,特别是在地段医院和保健站之类的基层保健机构中诊治[1].世界卫生组织进行了世界范围的抑郁症年患病率调查,结果高达3%~5%[2].我国抑郁症患病的低估计为2%,既全国现有2600万患者,其中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2,3].抑郁症患者中约有10%~15%因自杀而结束生命[4].1992~1993年WHO在15个国家的多中心合作研究发现,抑郁症在综合医院内科门诊患者中的患病率为2.6%~29.5%(平均为10.4%);国内统计上海为4.0%[5].可见,综合医院就诊的患者群体中抑郁症的患病率远高于一般人群.

  • 恶性肿瘤患者自杀意念的研究进展

    作者:汤观秀;王云;雷俊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自杀意念的概念、评估方法及恶性肿瘤患者自杀意念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同时总结了恶性肿瘤患者自杀意念研究中的不足,以期为恶性肿瘤患者自杀的预防提供依据.

  • 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关系

    作者:肖亚男;陶芳标;许韶君;苏普玉;黄朝辉

    目的 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与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方法 在安徽省4个县各方便抽取4个中学,每所中学分别在初一至高三每个年级随机整群抽取1~2个班级,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0 894份.结果 童年期反复重度躯体虐待报告率为8.5%;反复中度躯体虐待报告率为23.6%;反复情感虐待的报告率为20.4%.青少年总体自伤报告率为22.3%,自伤的报告率与3种童年期反复虐待的经历呈相关趋势,童年期3种虐待经历是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不同类别和程度的童年期反复躯体虐待和反复情感虐待经历对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 儿童自我伤害行为

    作者:吴丽慧;胡鸿文

    自我伤害行为(SIB)尚无完整的理论解释体系.目前心理学研究认为,SIB个体存在精神心理障碍及感觉和冲动调节障碍,与儿童受虐待有关;精神病学研究认为,获得性SIB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伤有联系,是对强烈情绪调节的一种尝试.攻击行为与SIB显著相关,反映独立的人格和精神,一些人格障碍病人呈现出与SIB十分相似的特征.负性调整超自我原理可能构成反社会行为和吸毒的精神病理学基础;神经生理和生化学方面也有异常,与遗传因素相关.因此急待建立切实可行的综合评估方法,药物治疗没有确切的疗效,行为治疗和早期干预值得探索.

81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