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家庭暴力双面观

    作者:李楠

    案例一:对妻子大打出手的丈夫现年32岁的曹女士是位大家闺秀,娘家家境不同一般,人又漂亮温柔,精通琴棋书画.不知底细的人,绝对看不出她是一个有了5岁孩子的母亲.丈夫虽然出身贫寒,却也发奋努力,读书上学,终于跻身城里人.所以,曹女士出嫁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认为是郎才女貌,天造地设.

  • 古人如何离婚

    作者:胡胜盼

    说起古人离婚,那可真是话长了.古人离婚与今人离婚是大不相同的.明显的地方在于婚姻中的男尊女卑及男女地位的极度不平等.古代离婚一般叫"休妻",也叫"去妻"、 "出妻".由此可知,解除婚姻的决定权完全掌纵在男方手里.古人离婚理由很多.《仪礼·丧服》中载"七出":"无子,一也;淫佚,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只要有其中任何一项理由,丈夫就可以休妻.须知,古人离婚的理由是完全站在男性角度来说的.所以,一旦女方提出离婚,那么就要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南宋著名词人李清照在首任丈夫赵明诚去世后,转嫁小吏张汝舟,但婚后由于不堪忍受家庭暴力,提出离婚.然而,宋代规定,男方不写休书,女方无权离婚,除非丈夫犯罪被流放.而且又规定,如妻子告发丈夫,她也要坐牢两年.

  • 婚姻没有免检单位

    作者:王爱苗

    据北京一家报纸报道:北京西城法院便民法庭对1500件离婚案件进行了统计分析,因为感情生活质量低、找不到感觉而冲出"围城"的已经占到了离婚人数的7%,超过第三者插足和家庭暴力而跃居第一位.

  • 家庭暴力也是犯罪

    作者:郑仁

    很羡慕恩爱的夫妻.因为他们明白,和人的相识是一种缘分;能够成为相濡以沫的夫妻更是一种缘分.这种缘分,一般来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即便夫妻终身厮守数十年,在人生的旅途中仍是短暂的.因此,这种缘分是珍贵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就是夫妻恩爱的恰当比喻.

  • 社区卫生服务亟待加强心理疾病防治工作

    作者:孔筠;崔新娟;李德俊

    1 心理疾病已成为影响民族健康的一个重要原因1.1 心理疾病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安定与和谐发展目前,家庭暴力、青少年犯罪上升、自杀率攀升,这些不稳定因素的增加,极易引发突发社会事件,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如:自杀现象已成为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心理学家称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激烈矛盾冲突、利益分配的失衡及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导致的紧张、焦虑情绪是自杀现象增加的主要原因. 此外,高龄化速度的加快亦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诸多压力.

  • 我是你的乌玛

    作者:王月冰

    我和老公还在谈恋爱的时候,我就知道他性格有些暴躁,偶尔发起脾气来,天崩地裂,很是吓人.熟悉他的人都劝我放弃他,说这种人肯定会有家庭暴力,将来够我受的.可我舍不得,我那么爱他,而且我知道,他也深爱我,一点不亚于我对他的爱.几乎是毅然决然地,我力排众议嫁给了他.

  • 建立女性庇护所

    作者:柯倩婷

    在中国乃至世界,家庭都是暴力的温床,而受害者95%以上是妇女.人们一直认为家庭是平静的港湾,然而,这里却隐藏了很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暴虐事件.而且,它们被锁在家里,能见度非常低,受暴的妇女因此极易陷入长期受虐、求助无门的困境中.儿童也是易受家暴伤害的群体.有研究表明,家庭暴力发生时,孩子有可能被直接伤害,也可能因亲眼目睹亲人被暴虐而受到精神创伤,而且在家暴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可能在日后对其他人实施暴力.

  • 上海口岸出境人群在美国境内不良行为分析

    作者:王惟信;水晶;陈磊;孟成艳;蔡蕾;潘佳鸿;叶魏

    目的 根据上海口岸出境人群在美国不良行为情况,分析几种主要不良行为的人群结构,确定高危人群并探索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2013年1月1日-2017年5月31日期间从美国领事馆转诊至上海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委托评估的261人,参照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及《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进行诊断评估.具体诊断结论及人数分布等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酒精相关不良行为占比高,留学生占绝大多数,普遍存在低龄饮酒、过度饮酒等情况,不良行为一般出现在开始饮酒后7年内.家庭暴力占比仅次于酒精相关行为,男性远多于女性,以青年留学生为主,主要以针对恋人、配偶的肢体暴力为主.精神心理疾病也以留学生为多,半数以上主诉在境外遭遇巨大压力致适应不良.物质依赖案例主要为中青年,其中半数在境外首次接触毒品.情绪控制不良案例以出境旅游人群为主.结论 青年留学生是口岸出境人群中不良行为的高发人群,有必要在留学生出境前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宣教干预措施.

  • 外来已婚育龄妇女对身体暴力的应对情况分析

    作者:涂晓雯;楼超华;孙峰;程艳

    目的:了解外来已婚育龄妇女对身体暴力的应对情况和需求.方法:2010年4~5月在上海市某中心城区采用以社区为基础的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961人进行问卷调查,对遭受丈夫身体暴力的103名妇女进行分析.结果:遭受过轻度身体暴力和重度身体暴力的比例分别为66.6%和33.4%.41.9%的受暴对象在遭受身体暴力时没有对丈夫进行过任何反击,59.1%的受暴对象没有将自己遭受暴力的情况告诉过任何人,受暴妇女主动告知及希望获得帮助的对象主要是家人/亲戚/朋友,仅少数对象主动报警和(或)诉诸妇联/居委会等相关机构希望获得帮助.认为“家丑不可外扬”是她们不向外界寻求帮助的主要原因.结论:遭受丈夫身体暴力的妇女进行反击和向外界寻求帮助的比例较低,应加强对外来已婚育龄妇女反对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宣传,改变她们对家庭暴力的认识,提高她们的维权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

  • 城市孕妇家庭暴力的初步调查

    作者:郭素芳;吴久玲

    孕期妇女的家庭暴力已成为严重威胁妇女身心健康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因而愈来愈多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家就本国家庭暴力发生的状况、不良结局及相关因素作过相关研究与报告.目前,我国还没有较系统地开展有关孕期家庭暴力对妇女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本研究目的是了解我国城市孕妇的家庭暴力发生状况,以及就其发生相关因素和不良结局作相应分析,从而为减少家庭暴力及其对母子身心健康影响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 家庭暴力:丈夫施暴于妻子

    作者:克利塔雅·撒万差棱;达鲁尼·卢亚空卡恩;杜萨迪·阿育威特;乌多姆·派桑哈恩

    摘要本研究是在孔敬省31个使用暴力和31个正常的丈夫中进行的,其目的是研究丈夫对妻子施加暴力的行为、程度和与之相关的因素.

  • 家庭暴力问卷中文版在已婚女性中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作者:孙金荣;沙维伟;张晓斌;卜茹;顾小扬;肖正军;李成

    目的:编制家庭暴力问卷的中文版(CDVQ),并分析其信度和效度.方法:对3122名已婚女性进行CDVQ测评,分析问卷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条目与分量表和总分之间相关.结果:CDVQ的Cronbachα系数0.67;重测信度0.98.总分与各分量表的相关系数0.66 ~ 0.94.复相关系数0.32~0.82;增指指数:IFI0.77;省俭指数:PNFIO.68.结论:CDVQ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家庭暴力的筛查工具.

  • 让爱不再成为束缚——鲍恩家庭系统理论的应用(中)

    作者:毕金仪

    父母在婚姻中造就的依恋方式和行为上期案例中的父亲Y先生生长于一个大家庭,强势的母亲和姐姐使他很早就认同了女性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配合/妥协意味着相安无事"的策略被直接引入到他自己与配偶的婚姻中.母亲C女士由于幼年父母早亡而导致强烈的不安全感,并由此激发其控制欲,使她不断给自己和家人订立更高的标准,她生怕任何形式的懈怠会给家庭带来灭顶之灾;她从不享乐,缺乏生活乐趣,她把自己学生任何形式的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称为"不思进取",她让周围所有人感受到她的焦虑,一种永无止境进取和提高的焦虑.无论是丈夫、孩子、学生、亲属,只要是她亲近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在这个人面前没有优点,她从不表扬、赞赏、激励,她只会贬低别人成绩的价值,或低估别人的能力.Y先生因为对妻子的依赖,除了为自保竭力妥协外,完全放弃了在家庭暴力面前保护孩子的责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个婚姻的依恋模式:丈夫的依赖+妻子的控制,形成一个孩子感觉被围堵、禁锢、缺少温情的焦虑环境.当然,在这个焦虑环境中挣扎的也包括这对夫妻.

  • 家庭暴力对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健康的影响

    作者:涂晓雯;楼超华;孙峰;程艳;高尔生

    目的:了解家庭暴力对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心理健康及一般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2010年4-5月在上海市某中心城区采用以社区为基础的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958份。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统计学分析。结果调查对象中以往曾经遭受配偶实施家庭暴力的比例为40.0%。在评价一般健康状况不良结局的5项指标和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结局的6项指标中,以往和近一年遭受身体/性暴力与“经常感觉身上疼痛/不适”和“经常感觉睡眠差”2项一般健康状况指标以及“经常感到害怕/紧张/担忧”、“容易发怒”、“哭的次数比以前多”、“对生活感到厌倦”4项心理健康状况指标有关;以往遭受控制行为与“经常感觉身上疼痛/不适”1项一般健康状况指标及“容易发怒”、“经常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对生活感到厌倦”3项心理健康状况指标有关;近一年遭受精神暴力与“经常感觉身上疼痛/不适”有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遭受过身体暴力/性暴力、控制行为和精神暴力的调查对象出现上述不良健康结局的危险性,分别是未遭受过任何暴力调查对象的2.25~3.70倍、1.94~4.75倍和2.12倍。结论家庭暴力对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的一般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均有影响,特别是身体/性暴力和控制行为。

  • 湖南省家庭暴力的流行病学调查总体报告

    作者:曹玉萍;张亚林;孙圣琦;郭果毅;李育成;袁丁;杨世昌;钟实;彭延炜;李立杰;张广宁;王国强;肖敏;田际平;蒋丽鸿;史建伟;朱宇华;黄真;肖建武;罗夏生;王冠军;黄国平;李建光

    目的了解湖南省家庭暴力的现状.方法采用多级分层抽样方法,在湖南省境内的城市、农村和工业区各抽取一个样本,共计9451户家庭,32 720人.以多种形式的线索调查与深入细致的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家庭暴力现况调查.结果(1)家庭暴力的发生率为16.2%,当年内的发生率为116%,城市、农村及工业三地区的发生率和年内发生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夫妻暴力的发生率为10.2%、虐待儿童为7.8%、虐待老人为1.5%;(3)重组家庭的家庭暴力发生率高(21.0%),夫妻独子家庭和多代大家庭次之(分别为20.1%和20.0%);(4)夫妻暴力以重组家庭多见(14.7%),虐待儿童与虐待老人则以多代大家庭居多(分别为12.4%和4.1%).结论湖南省家庭暴力的发生率以夫妻暴力多见,不同地区、不同的家庭结构其暴力发生率和暴力对象均有所不同.

  • 中国农村地区已婚妇女家庭暴力发生情况及其相关知识调查

    作者:赵凤敏;郭素芳;王临虹;吴久玲;王蕾

    目的 了解中国农村地区已婚妇女家庭暴力发生情况及相关知识.方法 2004年11月至2005年1月,在吉林、安徽省和重庆市的人口基金项目县,采用多阶段容量比例抽样方法随机抽取25个乡镇,对3998名18岁及以上的已婚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地区家庭暴力发生非常普遍,一生中总暴力、心理暴力、躯体暴力和性暴力的发生比例分别为64.8%、58.1%、29.7%和16.7%;调查前12个月中总暴力、心理暴力、躯体暴力和性暴力的发生比例分别为42.6%、37.2%、14.0%和7.7%.不同种类家庭暴力常常同时存在,将近1/3的妇女同时遭受2种或3种家庭暴力的伤害.调查妇女对家庭暴力的认识较差,75.2%的调查妇女对家庭暴力不了解,很多遭受过家庭暴力伤害的妇女对家庭暴力也一无所知,尤其是对心理暴力的知晓情况更差.结论 中国农村地区家庭暴力发生非常普遍,尤其是心理暴力,但已婚妇女对家庭暴力的了解还比较欠缺,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 武汉市社区妇女家庭暴力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汪蕾蕾;常雪凝;杨森焙;杜玉开;沈敏

    目的 了解武汉市社区妇女家庭暴力的流行特征,分析家庭暴力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关系,为提高女性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以在武汉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妇科检查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一般特征、社会支持、伤害情况、家庭暴力及PTSD流行情况.采用x2检验、t检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PTSD组与健康组间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PTSD与家庭暴力的关系.结果 家庭暴力终身发生率为29.36%,心理暴力、身体暴力和性暴力的发生率分别为28.28%、6.60%和3.55%;PTSD的总患病率为4.73%.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患PTSD的风险是未遭受暴力女性的2.11倍(OR=2,11,95%CI:1.04~4.29);同时遭受身体与心理暴力的女性发生PTSD的风险是未受暴力女性的5.06倍(OR=5.06,95%CI:1.91 ~ 13.42).结论 家庭暴力与PTSD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对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应进行心理疏导,降低PTSD的发生风险.

  • 广州和深圳市孕产妇家庭暴力现况调查

    作者:叶志海;王声湧;肖小敏;叶聪;张铮;周幼芬;梁彩霞;罗新

    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或有亲密关系者中的施暴者向其他成员实施的攻击或强迫行为.妇女在孕期及产后遭受家庭暴力往往引起母亲和胎儿(婴儿)双方的严重后果.为了解我国南方地区妇女孕期及产后家庭暴力的发生情况,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

  • 山东省潍坊市家庭暴力的流行学调查及干预研究

    作者:张秋梅;刘承强

    国内对关于DV的科学的流行学资料还不是很多,但认为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为了解山东省潍坊市DV的现状,我们在潍坊市境内作了一次流行学调查.

    关键词: 家庭暴力 流行学
  • 我国家庭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作者:常蕾;霍莉钦;洪炜;苏英;崔轶;李洪涛;于素兰;苏巧玲

    目的 由认知与应对策略出发,考察家庭暴力的性别差异.方法 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东、西、南、北部8个地区的2951名成年男女作为被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修订版冲突策略量表简版》及自编的认知与应对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采用Pearson相关和卡方检验比较家庭暴力的性别差异.①男性的施暴率与受暴率相关(r=0.721,P=0.000);女性的施暴率与受暴率相关(r=0.553,P=0.000),整体施暴率与受暴率相关(r=0.642,P=0.000).自我报告的施暴率与受暴率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②家庭暴力的认知方面,将情感忽视界定为家庭暴力的时间上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x2=13.995,P=0.003);③夫妻间冲突后的行为表现与解决方式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P<0.001).结论 男性与女性在家庭暴力的发生类型、认知及冲突后的表现与解决方式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应当从性别角色视角出发,有区别地开展家庭暴力的心理干预工作.

190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