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技校学生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对HBsAg携带情况的影响

    作者:赵公升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效果已得到认同,人群中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逐年提高,为了解邹城市青少年近年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HBsAg携带情况的影响,同时为进一步全面推广和规范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1998~2003年技校入校新生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和HBsAg携带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健康成年人乙肝疫苗接种免疫效果的观察

    作者:冯湛莉

    目的了解成年人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免疫效果,控制乙型肝炎病毒通过港口职业因素传播. 方法收集1998年港口有关单位职工HBV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资料作为本底对照;2003年对同一范围人员采血测定HBV感染标志,将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单位和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单位分组进行比较,观察HBV血清流行率的变动趋势.结果 2003年港口作业人员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组的HBsAg携带率为11.0%,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组为8.2%.与1998年的12.3%相比,后者显示有差异性(P<0.05).接种疫苗组与未接种疫苗组的HBsAb阳性率相比,接种组为69.0%,未接种组为20.9%,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港口作业人员中大规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能有效控制乙型肝炎在人群中的水平传播.

  • 21世纪我国热带病形势与控制对策

    作者:简梁盛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人口众多,气候多样,多数热带病均有发现,据文献记载,热带病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危害严重.建国50年来,我国在热带病防治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丝虫病、血吸虫病、黑热病、疟疾、钩虫病等“五大”寄生虫病除41%血吸虫病流行县市仍未获控制外,或被消灭或得到控制,降低了其他寄生虫病发病率和危害性;天花、脊髓灰质炎已经消灭,乙型肝炎疫苗的普及,遏制了乙肝蔓延的势头;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脑和鼠疫等基本得到控制;地方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其中克山病、大骨节病和碘缺乏病基本控制的县分别达57.3%、26.7%和83.2%;婴儿死亡率由50年代初的200%o降到90年代的27.79‰;自80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寄生虫免疫学、细胞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以及基因组学等方面的进展,极大的改变了热带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实验诊断和防治研究的前景,为筛选有效抗原,生产安全、有效和廉价疫苗提供了依据.

  • 乙型肝炎垂直传播与阻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莉;朱朝敏

    垂直传播是乙型肝炎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乙型肝炎慢性携带者大量形成的重要原因,而免疫防御措施对于垂直传播的阻断具有重要作用.现就乙型肝炎垂直传播方式、免疫阻断效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KIR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免疫应答的关联研究

    作者:于淼;卢志明;路超;沈亚娟;成士清;高琦;潘翠翠;张凤;朱洁;兰庆站

    目的 通过基因多态性研究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基因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疫苗无应答者和强应答者的多态性表现.方法 180例标本包括80例对HBV疫苗无应答者(无应答组)和100例强应答者(强应答组).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SSP)方法研究KIR基因的多态性,分析KIR基因多态性与HBV疫苗抗体产生或清除的关联性.结果 无应答组KIR2DS2和KIR2DS3基因的阳性率较强应答组降低(P=0.037,0.032),而KIR2DL5基因的阳性率增高(P=0.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B/B在无应答组的频率比强应答组增高(P=0.007,0.024).结论 抑制性基因KIR2DL5可能导致机体对疫苗的免疫耐受,机体免疫状态是决定HBV疫苗抗体产生或清除的主要因素.

  • 哈密地区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分析

    作者:郭跃文;吴洪斌;裴春红

    目的 分析哈密地区儿童在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后的预防效果,为制定相应的实验室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定量检测方法 测定血清样本抗-HBs的含量,运用统计软件SAS8.0对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抗-HBs含量和抗-HBs阳性率也随之下降,1~2、>2~3、>3~4、>4~5、>5~6、>6~7岁阳性率依次为86.12%、72.55%、61.84%、43.22%、31.15%、1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每个组别中都存在一定的阴性率.结论 随着免疫年限的增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逐渐减弱,儿童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应定期检验接种效果,以便及时加强免疫.

  • 精神病医院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状况调查分析

    作者:李月海

    目的 探讨精神病医院医务人员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疫苗免疫状况,为医院进一步有效预防医务人员乙肝病毒(HBV)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直接询问调查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全院医务人员乙肝疫苗免疫标志物乙肝表面抗体(抗-HBs)进行调查检测分析.结果 精神病医院医务人员抗-HBs阳性率38.08%,其中注射乙肝疫苗获得抗-HBs阳性率30.25%,感染获得抗-HBs阳性率7.83%;男、女医务人员注射乙肝疫苗获得抗-HBs阳性率比较,感染获得抗-HBs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医务人员注射乙肝疫苗获得抗-HBs阳性率24.16%,感染获得抗-HBs阳性率10.67%,而非临床医务人员则分别为40.78%和2.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职业安全防护既要有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作指导,也要有强制性的培训学习作手段;既要有制度设施的建立健全作基础,也要有完善的自我防护措施作保障.临床医务人员应是重点防护人群.

  • 新生儿基础计划免疫在预防乙型肝炎中的免疫效果

    作者:严小勖;张辉亮

    目的 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工作的免疫效果.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对乙肝两对半进行检测,对1 431例6个月至12岁两组儿童(一组为6个月至5岁,接受新生儿乙肝疫苗基础计划免疫;一组为6~12岁)的乙肝相关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免疫后乙肝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9.23%和51.08%,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至5岁儿童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2.07%,6~12岁儿童组HBsAg阳性率10.07%,HBsAg阳性率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在控制儿童HBsAg携带率方面效果显著.是预防乙肝的有效方法.

  • 江阳区793例18岁以下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分析

    作者:易定化;陈立;李宏铃

    目的 分析18岁以下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方法 采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对所有受检人群均采集静脉血2 mL,离心后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乙型肝炎两对半,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793例中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阳性281例,阳性率35.4%.结论 3~5岁和5~10岁2个年龄段的抗-HBs阳性率非常接近,为33 6%和31 2%,10~18岁年龄段抗-HBs阳性率较高,为50.4%.

  • 569例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分析

    作者:黄余清;刘其荣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探讨预防乙肝的有效途径.方法 对569例接种乙肝疫苗前后分别检测乙肝标志物,接种前检测HBsAg.接种乙肝疫苗(3针)3个月后检测两对半(即HBsAg、抗-BHs、HBeAg、抗-Hbe、抗-HBc).结果 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保护性抗体抗-HBs 535例,没有产生保护性抗体34例,其中感染乙肝2例,全阴性19例,其余模式13例.结论 接种乙肝疫苗后仍有感染乙肝的可能,需增强防范意识.

  • 甘肃某市区人群乙型肝炎免疫效果检测分析

    作者:贾小强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其流行范围之广,发病率高,传染性强,患者数之多,是其他传染病所不能比拟的.临床上主要以肝炎和坏死病变的传染病.一般以乏力,肝区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哪些问题你还不明白?

    作者:程书权

    乙型肝炎病毒(HBV)主要为血源传播.由于乙型肝炎疫苗的推广应用,目前我国1 ~14岁儿童HBV的感染率虽然已降至1%以内,但国人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传染源半数以上来自母婴垂直传播的现实依然如故.成年人感染HBV后发展为CHB的机率仅5%左右,而<1岁的婴儿则70%~90%成为CHB而继续传染他人.关于HBV的母婴垂直传播,将讲解以下几个问题.

  • 千万别把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当成慢性HBV携带者

    作者:姚展成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约有1.2亿人.由于我国采取对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及对HBeAg阳性、HBV DNA水平较高母亲产下的新生儿联合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使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率明显下降.另一方面,近10多年来对慢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如核苷类似物、干扰素等)的大力推广应用,已使我国慢乙型肝炎向肝硬化、肝癌发展呈逐年减少趋势.

  • 乙肝疫苗,今天您接种了吗?

    作者:郑瑞丹;尤可贤

    众所周知,乙型病毒性肝炎作为传染性极强的一种疾病,曾几何时,也曾是高考路上的拦路虎,使许许多多的青年才俊因之被拒之门外;随着乙型肝炎疫苗的普遍广泛接种,我国HBsAg感染率显著降低,但仍高达7.18%,然而,乙肝疫苗事件引发人们对乙肝疫苗的恐惧,乙肝疫苗疑似存在的安全隐患得到排除,但公众对于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信任依然受到严重打击.

  • 乙型肝炎疫苗的合理使用

    作者:郑瑞丹;窦春燕

    随着对新生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的普遍接种,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呈现明显降低,但仍高达7.18%,估计我国现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乙肝患者约2000万例.血液、母婴及性接触是乙肝病毒传播的三大主要途径,影响疾病慢性化的主要因素是感染时的年龄.如围生(产)期感染乙肝病毒,则9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则仅有5 ~ 10%发展为慢性感染.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但康泰乙肝疫苗事件引发新生儿家长的信任危机,致使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呈现下降趋势;尽管乙肝疫苗存在的安全隐患得到排除,但公众对于乙肝疫苗的信任依然受到严重打击,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与婴幼儿,为降低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提高乙肝接种率迫在眉睫.而正确认识与合理作用乙肝疫苗,是目前解决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信任危机的重要方法.

  •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患者肝移植后重建乙型肝炎主动免疫的初步研究

    作者:金圣杰;卢实春;赖威;戴军;赵冀;李幼平;严律南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肝移植受体术后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的反应,初步探讨影响疫苗接种成功的相关因素,为提高疫苗接种成功率寻求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方法 前瞻性观察了13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病肝移植术后患者,术后应用拉米夫定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方案预防乙型肝炎复发平均达38个月(27~77个月),接种方案为分别在第0、1、2、6个月肌内注射接种乙型肝炎基因重组疫苗,每次40μg,分别在接种1、2、3、6、7个月时检测血清抗-HBs的滴度水平.结果 13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4次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有7例(53.8%)出现抗体阳性反应,抗-HBs滴度有2例(15.4%)增幅>100 U/L,4例(30.8%)超过基础值1倍以上;第四次疫苗接种后随访8个月,有6例抗-HBs滴度水平仍高于接种前10 U/L以上,仅有1例下降到接种前水平.结论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肝移植受体术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重建针对乙型肝炎的主动免疫是可行的,但如何提高疫苗的免疫反应率和反应水平值得我们更进一步研究.

  • 北京市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流行病学效果评价

    作者:龚晓红;刘立荣;贾蕾;李阳桦;邢玉兰;王全意

    目的评价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的流行病学效果.方法收集接种人群历年的报告、现场调查接种情况;分析接种后历年来传染病疫情报告;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收集接种儿童的血清标本,应用固相放射免疫法(SPRIA)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HBs和抗-HBc,并与接种初期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其乙型肝炎发病率由接种初期1 8.5 9~20.5 2/10万(x2=58.26,P<0.01)降至0.39~2.38/10万;HBsAg携带率由2.82%降至0.60%,下降约80.00%(x2=10.75,P<0.01).结论给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

  • 乙型肝炎疫苗致不良反应72例文献分析

    作者:王川平;殷立新;姚玉兰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疫苗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对近10年国内报道的使用乙型肝炎疫苗致不良反应72例分类统计分、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多发生于1a~40a年龄组,且男性多于女性;多于用药后30min内发生;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变态反应,严惩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结论:临订应重视乙型肝炎疫苗反致的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 重庆市渝北区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曾祥容

    目的 了解重庆市渝北区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及时率和全程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方法抽取 3 791名2004~2006年出生的儿童,调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率79.5%,第1针及时接种率72.3%,从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疫苗以来,其接种的及时率和全程率显著上升.结论 乙型肝炎疫苗及时接种率和全程接种率逐年提高.影响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原因,主要是加大对乙型肝炎疫苗预防知识的普及,提高农村产妇住院分娩率,落实分娩医院乙型肝炎疫苗第1针的及时接种,是提高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质量的关键.

  • 袋鼠式护理对缓减足月儿疫苗注射所致疼痛的效果分析

    作者:胡建新;乐云;刘明秀;李萍

    疼痛作为一种主观性感受,伴随有现存及潜在的组织损害。研究证实,疼痛刺激可对新生儿产生短期或长期不良影响,但由于新生儿缺乏描述疼痛的能力、疼痛敏感性较差,对疼痛刺激的应激反应不明显[1],目前临床对新生儿实施治疗性操作时引起的疼痛并未给予及时的处理。相较于止痛药物,医生更愿意接受具有简单易行、低风险特点的非药物疗法。非药物疗法中袋鼠式护理[2](Kangaroo Mother Care ,KMC)指将新生儿置于母(父)亲胸前,使其以皮肤对皮肤的方式贴在母(父)亲胸口,对新生儿疼痛缓解有一定效果。因此,本研究对需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足月新生儿给予非药物干预措施,以探讨其对足月新生儿疼痛的影响,为新生儿疼痛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867 条记录 38/44 页 « 12...35363738394041...434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