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术前配戴角膜接触镜患者LASIK术后干眼的临床观察

    作者:林静兰

    目的 观察术前配戴角膜接触镜患者行LASIK手术后干眼病的发生情况.方法 将准备行LASIK手术的病人分为两组.试验组:28例54眼,既往配戴角膜接触镜史半年~3年,年龄小19岁,大26岁,平均年龄23岁.对照组:30例57眼,无戴眼镜或仅戴框架眼镜,年龄小18岁,大27岁,平均年龄22岁.观察两组患者行LASIK术后3天、14天、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的眼部症状和体征情况.结果 术后各时间段试验组干眼病症状较对照组重,从术后干眼病症状和体征综合评分来看,术后前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配戴角膜接触镜患者行LASIK术后出现干眼病状的频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对于LASIK术后眼调节力的影响

    作者:吴鲁华;李耀宇;翟国光;陈杰

    目的 观察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对LASIK术后眼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本院门诊行LASIK手术的患者200例(400只眼),随机分为治疗组(97例194只眼)和对照组(103例206只眼).从术后第1天开始,治疗组给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对照组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疗程1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进行调节功能检查,比较2组单眼调节幅度、调节滞后及正/负相对性调节情况.结果 1.术后1周时,所有患者的单眼调节幅度、正相对性调节均较术前下降(P<0.05),随着时间延长,逐渐恢复,至术后1个月时均较术前提高(P<0.05).2.“单眼调节幅度”术后1周与术前差值、术后1个月与术前差值比较,治疗组大于对照组(P<0.05).“正相对性调节”术后1周与术前的差值、术后1个月与术后1周差值比较,治疗组也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能改善LASIK术后调节功能.

  • LASIK屈光手术对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的影响

    作者:王卿;范慧君;谭丽霞;于华军

    目的 探讨LASIK屈光手术对近视眼患者眼底黄斑区视网膜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行LASIK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23例(46眼),根据术前屈光度数分为轻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观察近视眼术前及术后1天、3天、1周、1个月时黄斑区视网膜的变化;并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6mm范围内的视网膜平均厚度,结果以视网膜地形图(Retinal map)方式分9个区域显示.同时记录上述研究各期的屈光状态和佳矫正视力.结果 高度近视组术后各期佳矫正视力均≥1.0.高度近视组术后1天、3天黄斑中心凹(M1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厚度的增加与术前屈光状态、激光切削时间呈正相关.低中度近视纽术后1天、3天及各纽术后1周、1个月黄斑部各区(M1~M9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同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近视眼LASIK术后出现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水肿主要发生在高度近视眼,与术前屈光度数大、激光切削时间长有关;这种黄斑水肿尚未影响视力,是轻微可逆的.LASIK屈光手术中负压吸引和激光的应用是比较安全的.

  • LASIK术后2年角膜瓣移位1例

    作者:张金军;刘超

    应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e-n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时要常规制作角膜瓣.若该瓣与基质床间长期不能愈合,在外力作用下可发生角膜瓣移位.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收治1例LASIK术后2年发生角膜瓣移位的患者,经手术复位后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LASIK 角膜瓣移位
  • LASIK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宋爱东

    目的 探讨LARK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作用.方法 对40例LARK手术患者,施行包括首诊咨询、常规检查、术前指导、心理沟通、术中固视训练、术后重点健康宣教、指导用药等内容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结果 40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满愈度良好.结论 通过采用首诊咨询、术前筛选检查以及健康宣教等围手术期护理措施,规避了手术风险,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对手术的成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LASIK 围手术期 护理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OrbscanⅡ估算术前角膜屈光力

    作者:蔡剑秋;张加裕;杨顺海;查屹;施明光

    目的 比较OrbscanⅡ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后周边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改变,初步确立新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比率R,利用术后周边后表面角膜曲率半径和比率R估算术前角膜总屈光力。方法 回顾分析OrbscanⅡ测量151只眼术前及术后3个月角膜7~10 mm区后表面曲率半径值的变化,计算角膜0~~7 mm区前表面曲率半径与角膜7~10 mm区后表面曲率半径比率R,利用比率R推算30只眼术前角膜总屈光力,并验证计算性角膜总屈光值与测量性角膜总屈光值的一致性。LASIK手术前后角膜7~10 mm后表面曲率半径变化和计算性角膜总屈光力与术前OrbscanⅡ测得角膜总屈光力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LASIK术前后角膜7~10 mm区后表面曲率半径差值为(-0.005±0.154)mm(t=0.417,P=0.677),术前角膜0~7 mm区前表面曲率半径与角膜7 ~ 10 mm区后表面曲率半径比率R为1.167±0.030,利用比率R推算的角膜总屈光力均值为(43.49±1.79)D,OrbscanⅡ测得实际角膜总屈光力均值为(43.77±1.53)D,两者差值均值为(-0.28±1.00)D(t=-1.523,P=0.139)。结论 LASIK手术前后周边区域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改变无实际临床意义,计算所得新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比率R可准确的推算LASIK术者术前角膜总屈光力,为LASIK术后丢失术前资料患者双K法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提供重要条件。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边缘性角膜浸润一例

    作者:俞莹;陈辉;程新梁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后边缘性角膜浸润较为罕见,国内未见有报道.笔者发现1例在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发生的边缘性角膜浸润,现报告如下.

  • 飞秒激光再次制瓣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二次手术一例

    作者:郑秀云;雷玉琳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被认为是目前治疗近视及散光安全、精确、效果好的方法.但仍有少数患者术后出现欠矫或者屈光回退,需要二次手术.有关二次手术的报道较多,以往有报道采用掀瓣行二次手术[1-2],可能增加上皮植入的风险,部分患者在已经掀瓣后因原角膜基质床的厚度不足而失去二次手术的机会;也有报道采用其他术式行二次手术[3-4],可能增加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的发生风险.

  • 高度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应用双氯芬酸钠与氟米龙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青松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进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术后分别应用双氯芬酸钠与氟米龙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9月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收治的220例(440只眼)高度近视并行 LASIK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双氯芬酸钠治疗组11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氟米龙组11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氟米龙滴眼液治疗。治疗后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屈光度,术后炎症反应及患者满意度比较采用t检验,主观症状和弥漫性角膜基质炎的发生率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早期视力均接近或达到正视状态,随着时间推移,部分患者出现屈光回退。术后10 d、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双氯芬酸钠组屈光度分别为(-0.14±0.59)D,(-0.36±0.37)D,(-0.47±0.58)D和(-0.52±0.51)D,高于氟米龙组的(-0.05±0.43)D,(-0.27±0.52)D,(-0.43±0.68)D和(-0.46±0.61)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1.47,0.47,0.79;P>0.05)。两组术前眼压较为一致,术后10 d、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双氯芬酸钠组眼压分别为(10.3±2.4) mmHg (1 mmHg=0.133 kPa),(12.4±2.0)mmHg,(13.3±3.5)mmHg和及13.6±3.6)mmHg,均低于氟米龙组的(13.5±3.2)mmHg,(12.7±2.3)mmHg,(13.4±4.9)mmHg和(13.9±5.1)mmHg,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1.03,0.17,0.50;P>00.5)。双氯芬酸钠组弥漫性角膜基质炎的发生率为7.3%(8/110),低于氟米龙组的4.5%(5/1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0.842,P>0.05)。两组患者术后主观症状以无症状者居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0.556,P>0.05)。结论双氯芬酸钠应用于高度近视眼患者LASIK术后安全有效,在术后屈光度,眼压及弥漫性角膜基质炎发生率方面与氟米龙无显著差异,特别适用于不适合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

  • 角膜地形图引导的LASIK术后高阶像差变化观察

    作者:钟白丽;吴海洋;徐青;柳川;郑植;范敏

    目的:比较角膜地形图引导的近视 LASIK(ORK)手术与传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传统 LASIK 手术),术后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选择使用 Optikon-2000角膜地形图及 ORK-CAM 诊断治疗软件引导的 ORK 手术48例95眼(ORK 组),与相应屈光度并同期手术的传统 LASIK 手术48例96眼(传统 LASIK 组),对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高阶像差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慧差在高、中、低屈光度上均无显著差异;球差均有显著差异(P<0.05);均方根在低屈光度上无显著差异,但在高、中屈光度上差异非常显著(P<0.01);角膜适不规则指数在高屈光度上差异显著(P<0.05).结论:ORK 手术后高阶像差低于传统 LASIK 手术,改善视觉质量效果好.

  • 作者:

    关键词:
  • 飞秒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暗环境视觉质量的比较

    作者:张婉婷;高芬;皮百木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辅助的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与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屈光矫正前后裸眼视力、波前像差、对比度视力、夜晚主观症状,评价其术后视觉质量.方法 选取在开封市中心医院行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术的近视患者96例(96眼),分为2组,一组行FS-LASIK,另一组行LASIK,观察并比较术前及术后1、3个月的6mm瞳孔直径高阶像差、暗环境下亮、暗两种背景时对比度为100%、25%、10%、5%的视力,以及夜晚视力的主观症状问卷,包括夜视力下降、重影、光晕、星芒.结果 术后两组间的裸眼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总高阶像差RMS值较术前分别增加1.39倍、1.43倍,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间总高阶像差无统计学差异(P>0.05).暗环境暗背景下,FS-LASIK组术后3个月5%对比度视力(0.58±0.13)优于LASIK组(0.68±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719,P值为0.039,P<0.05).暗环境亮背景下,FS-LASIK组术后3个月5%对比度视力(0.47±0.14)优于LASIK组(0.58 ±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3,P值为0.031,P<0.05).患者夜晚主观症状比较,包括夜间视力下降、重影、光晕、星芒.FS-LASIK组术后3个月在夜间视力下降上优于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 <0.05).结论 在准分子激光矫正近视中,FS-LASIK术后视觉质量优于LASIK,尤其在低光照度和夜间环境下,FS-LASIK更显其优势.

  • 近视患者LASIK术后满意度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作者:刘蕾;徐海港;李晶;陈廷;王文军

    目的 了解近视患者经准分子手术激光治疗后裸眼视力、散瞳近视度数、散瞳散光度数等临床指标的变化,探讨术后临床指标对满意度的影响,为该手术在临床更广泛地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06至2007年在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进行LASIK手术的368例近视患者的术前术后各临床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后满意度高的近视患者各临床指标好于术后满意度低的患者.临床指标高的满意度高,但也会因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例外.结论 手术满意度与临床指标密切相关,应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近视患者术后的满意度.

  • 非接触眼压计在近视眼LASIK术后应用的探讨

    作者:牛玉坤;王卫群;田英;李方园;赵晓金

    目的 探讨非接触眼压计在近视眼LASIK术后的应用.方法 对接受LASIK治疗的87例(171 眼)近视和近视散光患者,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术前角膜中心眼压、术后3个月角膜中心旁眼压,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术后3个月中心旁眼压值与术前角膜中心眼压值中低度近视眼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近视眼LASIK术后,利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的角膜中心旁眼压值,中低度近视眼能反映实际眼压值,高度近视眼不能反映实际眼压值.

  •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后艾氟龙临床观察

    作者:晁明伦;王红民;刘辉;王玉峰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具有可靠的预测性及稳定性,且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已成为目前角膜屈光手术领域中流行的一种手术方式.本文旨在对LASIK术后引起皮质类固醇激素性青光眼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探讨,预防皮质类固醇激素性青光眼对视功能的损害.

  • LASIK术后角膜上皮植入临床观察

    作者:晁明伦;王红民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是现在治疗近视眼的主要方法之一,它的安全性、可预测性和稳实性已得到肯定[1~2],被广大医务工作者及近视患者所接受,但技术难度大,操作精细而复杂,因而它的并发症特别是术后角膜上皮植入的发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院于2004年12月-2006年6月采用LASIK治疗近视患者520例(1026眼),术后跟踪随访6个月~1年,观察角膜上皮植入情况,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LASIK 术后 上皮植入
  • 172例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超高度近视临床病例观察

    作者:朴天华;林玉华;代海燕;郝佳;郝琳娜;马霞;李桂华;王青

    目的探讨如何改善LASIK治疗高度近视术后出现的屈光回退,眩光及暗适应下降。方法门诊随机抽取行LASIK手术高度近视172例(320眼)矫正视力≥0.8、屈光度在(-8.00D~-15.00D)者。分A、B 两组,每组160眼。A 组选择5.7mm的切削直径。B 组选择在相同切削量的基础上采用5.50mm与6.50mm相结合的多区切削。结果 A 组:裸眼视力≥0.8者136眼占85.00%,主诉有眩光者112眼占70.00%,暗适应下降152眼占95.00%,角膜厚度(390±30)μm,屈光度-0.75D~-2.50D,地形图均为正常负性形态。B 组:裸眼视力≥0.8者156眼占97.50%,主诉有眩光者12眼占7.50%,暗适应下降44眼占27.50%,角膜厚度(410±30)μm,屈光度-0.50D~-1.0D,在形图均为正常负性形态。结论 LASIK单中心、多区切削治疗高度近视,减少了屈光回退,降低了眩光和暗适应当的发生率,提高了术后的视觉质量。

  • 联合手术治疗青少年病理性近视的临床观察

    作者:聂晓丽;王丽娅;刘苏冰;辛宝莉;买志彬;侯莹;唐秀霞

    目的:评价后巩膜加固术联合LASIK手术治疗青少年病理性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41眼11~17岁的青少年,屈光度-8.75~-15.50D,眼轴26~30mm,眼底有病理性改变的患者施行后巩膜加固术,术后观察2年以上,屈光状态稳定后再行LASIK治疗.结果:术后裸眼视力:100%患者裸眼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术后裸眼视力大于术前矫正视力的患者占53.6%,≥2行以上者占36%;术后平均屈光度:LASIK 1个月+1.08±0.92D,3个月-0.63±0.66D,6个月-0.78±0.74D,12个月-0.85±1.12D.术后12个月、6个月、3个月平均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P>0.05);术后并发症:后巩膜加固术后3眼发生轻度的排异反应,LASIK术后结膜下出血8眼,角膜瓣偏斜2眼.结论:后巩膜加固术联合LASIK治疗青少年病理性近视安全、有效、预测性、稳定性好.

  • 护理干预在LASIK治疗高度近视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作者:张莉花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LASI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100例治疗高度近视的患者,并且对100例高度近视患者分组行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为研究组50例(100眼)、对照组50例(100眼);在对照组临床中,对患者进行LASIK治疗,不采取护理干预,而对于研究组患者,则在LASIK 治疗高度近视中应用护理干预,比较2组临床患者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患者经护理干预,进行LASIK治疗后,患者术后裸眼视力与预期矫正视力符合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有效性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2组高度近视患者,研究组在术中固视、视力恢复时间、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方面比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挥安全性。结论在临床对高度近视患者进行LASIK手术治疗中,应用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预期矫正视力符合率,提升临床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相较于单一LASIK手术治疗可改善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效果,发挥积极护理干预作用。

  • 波前像差引导的 LASIK 术后视觉质量研究

    作者:袁牧之;林颖;张霞;蔡云璁

    目的比较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wavefront aberration guid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WG-LASIK)和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视功能状况。方法选取接受手术者共100例(200只眼),屈光度-3.25-6.50D。按照患者所行手术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50例(100只眼)和波前组50例(100只眼)。常规组行常规 LASIK 术,波前像差组(WG-LASIK)接受波前像差引导的 LASIK 术。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来院复查,行裸眼视力,明、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检查,波前像差检查。采用 SPSSl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视力:两组在术后均比术前显著改善,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常规 LASIK 组和波前像差 LASIK组在术后1个月时彗差、球差及总的高阶像差均较术前有所增加。至术后3个月时波前像差 LASIK 组角膜彗差和球差较常规 LASIK 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比敏感度:术后明、暗环境条件下,眩光或者无眩光条件下,波前组的对比敏感度在各个频率都高于常规组。总体相差:术后早期两组像差数据均存在波动。在暗环境下,波前组的通过率高于常规组,有眩光条件下更为明显。结论与常规 LASIK 相比,波前像差引导的 LASIK 术后视觉质量优势显著。

473 条记录 4/24 页 « 12345678...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